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法律文献 > 红头文件 > 任正非_任脉穴位

任正非_任脉穴位

来源:红头文件 时间:2016-03-14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红头文件】

任脉穴位

任脉经穴1名1穴,计24穴,分布于面、颈、胸、腹的前正中线上。主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寒性病症和本经所经过之部位的病症。

任脉

任脉的循行路线

  任脉穴位:会阴穴、曲骨穴、中极穴、关元穴、石门穴、气海穴、阴交穴、神阙穴、水分穴、下脘穴、建里穴、中脘穴、上脘穴、巨阙穴、鸠尾穴、中庭穴、膻中穴、玉堂穴、紫宫穴、华盖穴、璇玑穴、天突穴、廉泉穴、承浆穴。

任脉穴位图

任脉穴位图

任脉穴位

1、会阴穴 RN1 Huì yīn

  定位:在会阴部,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YC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
  解剖:在球海绵体中央,有会阴浅、深横肌;有会阴动、静脉分支;布有会阴神经分支。
  主治:溺水窒息,昏迷,癫狂,惊痫,小便难,遗尿,阴痛,阴痒,阴部汗湿,脱肛,阴挺,疝气,痔疾,遗精,月经不调。
  配伍:配神门治癫狂痫;配水沟治溺水窒息;配十宣急救昏迷;配蠡沟治阴痒、阴痛(湿热下注型);配归来、百会治阴挺(中气下陷型);配承山治痔疮、脱肛;配支沟、上巨虚治便秘;配中极治遗尿、淋症;配关元治遗精。
  刺灸法:直刺0.5~1寸,孕妇慎用;可灸。
  附注: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

2、曲骨穴 RN2 Qū gǔ

  定位:在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
  解剖:在腹白线上;有腹壁下动脉及闭孔动脉的分支;布有髂腹下神经分支。
  主治:少腹胀满,小便淋沥,遗尿,疝气,遗精阳痿,阴囊湿痒,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
  配伍:配肾俞、志室、大赫、关元、命门治阳萎、遗精(肾气虚型);配膀胱俞、肾俞、次髎、阴陵泉、蠡沟治阳萎、遗精、癃闭、淋症、阴痒、湿疹、带下(湿热下注);配中极、关元、肾俞治肾虚、遗尿、小便不利;配关元、命门、阴交(针补法或灸)治宫寒不孕、痛经。
  刺灸法:直刺0.5~1寸,内为膀胱,应在排尿后进行针刺;可灸。
  附注:任脉、足厥阴之会。

3、中极穴 RN3 Zhōng jí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乙状结肠;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髂腹下神经的前皮支。
  主治:小便不利,遗溺不禁,阳痿,早泄,遗精,白浊,疝气偏坠,积聚疼痛,月经不调,阴痛,阴痒,痛经,带下,崩漏,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水肿。

  配伍:配大赫、肾俞、阴交、三阴交、次髎治阳萎、早泄、遗精、白浊、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阴挺等症(肾气虚型);配阴谷、气海、肾俞治遗溺不止;配大敦、关元、三阴交治疝气偏坠;配水分、三焦俞、三阴交、气海、委阳治水肿;中极透曲骨、配三阴交、地机治产后、术后尿潴留;中极透曲骨、配气海、膻中、足三里治尿潴留(老年人气虚)。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足三阴、任脉之会。

4、关元穴 RN4 Guān yuán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少腹疼痛,霍乱吐泻,痢疾,脱肛,疝气,便血,溺血,小便不利,尿频,尿闭,遗精,白浊,阳萎,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经痛,赤白带下,阴挺,崩漏,阴门瘙痒,恶露不止,胞衣不下,消渴,眩晕。
  配伍:配气海、肾俞(重灸)、神阙(隔盐灸)急救中风脱证;配足三里、脾俞、公孙、大肠俞治虚劳、里急、腹痛;配三阴交、血海、中极、阴交治月经不调(冲任不固,针用补法);配中极、大赫、肾俞、次髎、命门、三阴交治男子不育症、阳萎、遗精、早泄、尿频、尿闭、遗尿(肾阳虚衰、针补法或艾灸);配太溪、肾俞治泄痢不止、五更泄。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足三阴、任脉之会。

5、石门穴 RN5 Shí mén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2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腹胀,泄利,绕脐疼痛,奔豚疝气,水肿,小便不利,遗精,阳萎,经闭,带下,崩漏,产后恶露不止。
  配伍:配阴陵泉、关元、阴交治四肢水肿、小便不利(肾气不化);配肾俞、三阴交治遗尿;配关元、天枢、气海、足三里治腹胀泄泻、绕脐痛;配大敦、归来治疝气;配三阴交、带脉穴治崩漏、带下。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孕妇慎用。
  附注:手少阳之募穴。

6、气海穴 RN6 Qì hǎi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脉、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脘腹胀满,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禁,癃淋,遗尿,遗精,阳萎,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脏气虚惫,形体羸瘦,四肢乏力。
  配伍:配三阴交治白浊、遗精;配关元治产后恶露不止;配灸关元、膏肓、足三里治喘息短气(元气虚惫);配关元、命门(重灸)、神阙(隔盐灸)急救中风脱证。配足三里、脾俞、胃俞、天枢、上巨虚治胃腹胀痛、呃逆、呕吐、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止(脾气虚弱);配足三里、合谷、百会治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孕妇慎用。
  附注:肓之原穴。

7、阴交穴 RN7 Yīn jiāo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脉、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绕脐冷痛,腹满水肿,泄泻,疝气,阴痒,小便不利,奔豚,血崩,带下,产后恶露不止,小儿陷囟,腰膝拘挛。
  配伍:配阴陵泉、带脉穴治赤白带下;配子宫穴、三阴交治月经不调、崩漏;配大肠俞、曲池治脐周作痛;配天枢、气海治腹胀肠鸣、泄泻。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孕妇慎用。
  附注:任脉、冲脉、少阴之会。

8、神阙穴 RN8 Shén què

  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央。
  解剖:在脐窝正中,深部为小肠;有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尸厥,风痫,形惫体乏,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脱肛,泄利,便秘,小便不禁,五淋,妇女不孕。
  配伍:配三阴交治五淋;配公孙、水分、天枢、足三里治泄痢便秘、绕脐腹痛(脾肾不和);配长强、气海、关元治脱肛、小便不禁、肾虚不孕症;神阙(隔盐灸)配关元、气海(重灸)治中风脱证。
  刺灸法:禁刺;可灸。

9、水分穴 RN9 Shuǐ fēn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下动脉、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八、九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翻胃,水肿,小儿陷囟,腰脊强急。
  配伍:配天枢、地机治腹水;配内关治反胃呕吐;配中封、曲泉治脐痛;配脾俞、三阴交治浮肿。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10、下脘穴 RN10 Xià wǎn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横结肠;有腹壁上、下动、静脉交界处的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脘痛,腹胀,呕吐,呃逆,食谷不化,肠鸣,泄泻,痞块,虚肿。
  配伍:配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针灸并用)治急性菌痢。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足太阴、任脉之会。

11、建里穴 RN11 Jiàn lǐ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3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横结肠;有腹壁上、下动、静脉交界处的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胃脘疼痛,腹胀,呕吐,食欲不振,肠中切痛,水肿。
  配伍:配内关治胸中苦闷;配水分治肚腹浮肿。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12、中脘穴 RN12 Zhōng wǎn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胃幽门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布有第七、八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翻胃,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黄疸,肠鸣,泄利,便秘,便血,胁下坚痛,虚劳吐血,哮喘,头痛,失眠,惊悸,怔忡,脏躁,癫狂,痫证,尸厥,惊风,产后血晕。
  配伍:配百会、足三里、神门治失眠、脏躁;配膻中、天突、丰隆治哮喘;配梁丘、下巨虚治急性胃肠炎;配肝俞、太冲、三阴交、公孙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配上脘、梁门(电针20分钟)治胆道蛔虫症;配阳池、胞门、子户(针灸并用),治腰痛、痛经、月经不调(子宫不正);配气海、足三里、内关、百会治胃下垂。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胃经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13、上脘穴 RN13 Shàng wǎn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肝下缘及胃幽门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胃脘疼痛,腹胀,呕吐,呃逆,纳呆,食不化,黄疸,泄利,虚劳吐血,咳嗽痰多,癫痫。
  配伍:配丰隆治纳呆;配天枢、中脘治嗳气吞酸、腹胀、肠鸣、泄泻。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之会。

14、巨阙穴 RN14 Jù què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肝脏;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胸痛,心痛,心烦,惊悸,尸厥,癫狂,痫证,健忘,胸满气短,咳逆上气,腹胀暴痛,呕吐,呃逆,噎嗝,吞酸,黄疸,泄利。
  配伍:配内关治心绞痛;配章门、合谷、中脘、内关、足三里治呃逆;配足三里、膻中、内关、三阴交、心平穴、心俞治疗急性心肌梗塞;配内关、人中治癫狂痫证;配神门治失眠健忘。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心经募穴。

15、鸠尾穴 RN15 Jiū wěi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腹直肌起始部,深部为肝脏;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六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心痛,心悸,心烦,癫痫,惊狂,胸中满痛,咳嗽气喘,呕吐,呃逆,反胃,胃痛。
  配伍:配梁门、足三里治胃痛;配三关、足三里治呕吐。
  刺灸法:斜向下刺0.5~1寸;可灸。

16、中庭穴 RN16 Zhōng tíng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5肋间,即胸剑结合部。
  解剖: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胸腹胀满,噎嗝,呕吐,心痛,梅核气。
  配伍:配俞府、意舍治呕吐。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17、膻中穴 RN17 Dàn zhōng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解剖:在胸骨体上;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咳嗽,气喘,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心悸,心烦,产妇少乳,噎嗝,膨胀。
  配伍:配曲池、合谷(泻法)治急性乳腺炎;配内关、三阴交、巨阙、心平、足三里治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配中脘、气海治呕吐反胃;配天突治哮喘;配乳根、合谷、三阴交、少泽、灸膻中治产后缺乳;配肺俞、丰隆、内关治咳嗽痰喘;配厥阴俞、内关治心悸、心烦、心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附注:心包经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18、玉堂穴 RN18 Yù táng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3肋间。
  解剖:在胸骨体中点;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三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膺胸疼痛,咳嗽,气短,喘息,喉痹咽肿,呕吐寒痰,两乳肿痛。
  配伍:玉堂透膻中、内关、胸夹脊(T1-5 )治疗胸痹。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19、紫宫穴 RN19 Zǐ gōng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2肋间。
  解剖:在胸骨体上;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二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咳嗽,气喘,胸胁支满,胸痛,喉痹,吐血,呕吐,饮食不下。
  配伍:配玉堂、太溪治呃逆上气、心烦。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20、华盖穴 RN20 Huá gài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1肋间。
  解剖:在胸骨角上;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一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胁肋痛,喉痹,咽肿。
  配伍:配气户治胁肋疼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21、璇玑穴 RN21 Xuán jī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天突下1寸。
  解剖:在胸骨柄上;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
  主治:咳嗽,气喘,胸满痛,喉痹咽肿,胃中有积。
  配伍:配鸠尾治喉痹咽肿。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22、天突穴 RN22 Tiān tū

  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解剖:在左右胸锁乳突肌之间,深层左右为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皮下有颈静脉弓、甲状腺下动脉分支;深部为气管,再向下,在胸骨柄后方为无名静脉及主动脉弓;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
  主治:咳嗽,哮喘,胸中气逆,咯唾脓血,咽喉肿痛,舌下急,暴喑,瘿气,噎嗝,梅核气。
  配伍:配定喘穴、鱼际治哮喘、咳嗽;配膻中、列缺治外感咳嗽;配内关、中脘治呃逆;配廉泉、涌泉治暴喑;配丰隆治梅核气;配少商、天容治咽喉肿痛;配气舍、合谷治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刺灸法:先直刺0.2-0.3寸,然后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向下刺入0.5~1寸;可灸。
  附注:阴维、任脉之会。
  注意:本穴针刺不能过深,也不宜向左右刺,以防刺伤锁骨下动脉及肺尖。如刺中气管壁,针下有硬而轻度弹性的感觉,病人出现喉痒欲咳等现象;若刺破气管壁,可引起剧烈的咳嗽及血痰等现象。如刺中无名静脉或主动脉弓时,针下可有柔软而有弹力的阻力或病人有疼痛感觉,应即退针。

23、廉泉穴 RN23 Lián quán

  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解剖:在甲状软骨和舌骨之间,深部为会厌,下方为喉门,有甲状舌骨肌、舌肌;有颈前浅静脉,甲状腺上动、静脉;布有颈皮神经,深层有舌下神经分支。
  主治:舌下肿痛,舌根急缩,舌纵涎出,舌强,中风失语,舌干口燥,口舌生疮,暴喑,喉痹,聋哑,咳嗽,哮喘,消渴,食不下。
  配伍:配金津、玉液、天突、少商治舌强不语、舌下肿痛、舌缓流涎、暴喑。
  刺灸法:直刺0.5-0.8寸,不留针;可灸。
  附注:阴维、任脉之会。

24、承浆穴 RN24 Chéng jiāng

  定位: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解剖:在口轮匝肌和颏肌之间;有下唇动、静脉分支;布有面神经及颏神经分支。
  主治:口眼喎斜,唇紧,面肿,齿痛,齿衄,龈肿,流涎,口舌生疮,暴喑不言,消渴嗜饮,小便不禁,癫痫。
  配伍:配委中治衄血不止;配风府治头项强痛、牙痛。
  刺灸法:斜刺0.3~0.5寸;可灸。
  附注:足阳明、任脉之会。

女性任脉循行路线图

任脉的作用

  任脉,“奇经八脉”之一,“任”字,有担任,任养之意。计二十四穴,分布于面、颈、胸、腹的前正中在线,“手、足三阴脉之海”。起于会阴穴,阴阳相贯,任脉与督脉必相交,下交于会阴之间,上则交于唇。上至毛际曲骨端,内行腹内入胞中,是为“经络之海”。任脉为血海,又与胃脉相会,同时任脉、督脉、冲脉三脉同起于会阴,而任脉走腹部,督脉走背部,冲脉并少阴,分布于胸中。明代《医经小学》中奇经八脉歌诀:“任脉起于中极底,上腹循咽承浆里,阴脉之海衽所谓。” 患任脉疾病者的病候:遗尿、遗精、腹胀痛、胃痛、呃逆、舌肌麻庳、疝气。

生理功能

  总任一身之阴经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另外,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诸阴”之说。

  调节月经,妊养胎儿: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症候主治

  任脉腧穴通过针灸主要配合治疗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症和相应的内脏病症,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可治疗神志病症。

按摩任脉的功效

  在中医看来,打通小周天就是让任脉和督脉畅通而已。

  任脉在我们身体正面的一条中线上。任脉与督脉相同,也是身体的奇经八脉之一,任有‘妊养’的意思,它总管一身阴经,与女子经、带、胎、产的关糸万分密切。

打通任脉的好处

·治男性前列线毛病、生殖糸统、泌尿糸统疾患以及脱肛、痔疮、妇科疾患、防肠胃疾病:揉会阴穴。会阴穴是任脉的起点,它在前后阴之间。

·专治男性前列线方面的疾病:揉曲骨穴。我们看耻骨的形状,它是两个圆合在一起的弯曲骨头,所以叫曲骨。有前列线问题的朋友,在整个曲骨附近也就是耻骨的位置上一定有很多的痛点、结节,只要把这些结节给揉散了,把痛点揉没了,前列线的问题就解决了。

·强健身体:艾灸关元穴。

·避孕、消腹胀、调理月经:按石门穴。它是三焦经的募穴。

·治腹泻、体质虚寒:点按或艾灸气海穴。它是小肠经的募穴。

·强壮脾胃和体质:艾灸神阙穴。神阙穴也就是肚脐眼。有的小孩子爱抠肚脐眼,一定不要让他们抠,这块特别容易感染。艾灸神阙有几种方法。你可以平躺着,用艾条直接灸肚脐眼,以增强人的先天之力,也就是免疫力。还可以隔姜灸。也可以把葱、盐炒热了,分别包在两个布袋里,交替温热神阙。平时还可以拿肚子撞撞墙、撞撞树或家里面比较平一点的门垛子,撞的时候要放松,由轻到重,慢慢地撞。

·分清泌浊、利尿消肿、消除慢性炎症:揉水分穴。水分在肚脐眼上1寸,也就是一大拇指的宽度。

·处理肠胃疾病:找下脘、建里、中脘和上脘。下脘穴主管小肠方面的问题,比如说肠痉挛。建里穴是强壮十二指肠的穴位。中脘在肚脐眼上4寸(四横指是三寸,再加上一个大拇指的宽度,就是四寸),它还是胃的募穴,特别善于调理胃。上脘也治胃方面的疾病。

·调节心脏、治疗胃下垂:按揉或艾灸巨阙穴。巨阙是心脏的募穴,对于心脏功能的调节非常有好处。

·驱散心中闷气:揉鸠尾穴。鸠是布谷鸟,鸠尾就是布谷鸟的尾巴,它挺大的。胸部有一块骨头叫剑突,就跟布谷鸟的尾巴似的,所以这个穴位是一个形似布谷鸟尾巴的地方。

·调节心血管功能、抒发心中抑郁和不顺之气:揉膻中穴。膻中在两乳头正中间。男士比较好找,女士因为不好确定,所以要找两乳中间有痛点的地方,此穴是人体的大穴,过去的说法叫中丹田,气都在此汇集,是气之会穴。还有,如果你生气了,气不顺了,时不时有喘不上气来的情况,还有咳嗽、哮喘、打嗝儿打不出来,赶紧多揉膻中穴。

·紫宫养护心脏、华盖调节肺脏、天突主管咽喉,以上这些穴位,咱们平常的时候可以拿掌根多揉揉,从天突开始揉 ,揉到鸠尾,就能起到一个开胸顺气的作用。不论是第几节颈椎有问题,都可以在胸骨这块找到相应的痛点,你把前面的痛点揉散了,后边颈椎痛就缓解了,它俩是相通的

·治喉咙、口腔的毛病:揉廉泉穴。

·治流口水或口干、六神无主:揉承浆穴。

  调理任脉时,只要记住三大要点就够了:第一,拿艾灸灸肚脐眼(神阙),这个有大补的作用;第二,在中脘和下面气海附近拔罐,可以起到调理五脏六腑,调神安心的功效;第三,经常推腹、揉膻中穴就可以打通任脉,可以让我们精神和身体一天比一天好。

  调理任脉用推腹法时还有三个原则大家也要记住:第一,量力而行。这块你一推揉特别疼,你就慢点儿揉,不要一上来就很生硬地做,不要抱着一下就要推开的思想。第二,循序渐进。今天用点儿劲,明天再加一点儿劲就行了,逐渐地加大力度。第三个更重要,持之以恒。你别弄两天就停了,那什么作用都没有。

任脉不通易病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络脉病)。

《难经·二十九难》: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

《脉经·平奇经八脉病》:苦少腹绕脐,下引横骨,阴中切痛。

《中医大辞典》:任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腹中结块等。

《中国针灸学词典》:任脉发病,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及其他疾病。如:小腹痛、疝气、带下、月经不调、不育、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阴中痛、癞瘕积聚等。

据以上记载,任脉的病候,主要是关于下腹部、男女生殖器官及咽喉部的见症。“内结”或说“其内苦结”即指腹内结滞不通畅,凡疝气、阴部肿痛、痞块、积聚、小便不利或遗尿、痔疾等均属此类。实证见腹痛,虚证见皮肤瘙痒,气逆则见咽干不利,这均与经络循行相联系。后人所载,其主治症还有便泄、痢疾、咳嗽、咽肿、膈寒、脘痛及产后诸疾。

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腹中结块等。

患任脉疾病者,有下列病候:遗尿、遗精、腹胀痛、胃痛、呃逆、舌肌麻庳、各种疝气病、女子易患带下、女子小腹结块等症。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flwx/1705.html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