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教材教辅 > 考试类 > 【本草中国】《本草中国》的影评10篇

【本草中国】《本草中国》的影评10篇

来源:考试类 时间:2021-07-25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考试类】

《本草中国》的影评10篇

  《本草中国》是一部由干超 / 郑波 / 许盈盈 / 许贞 / 孙虹 / 张英杰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本草中国》影评(一):《本草中国中》看中国传统文化

  纪录片《本草·中国》在中央电视台热播,这部纪录片一共七集,每一集有一个主题。针对其主题,每一集介绍几味本草。整部纪录片并没有着重介绍草药的用法和如何治病救人。而更多的是本草与药农那种看似平淡,却息息相关的故事。简简单单的一味本草,看似介绍草药,其实是草药背后的故事,发扬的是中华文化,升华的是中华人民的勤劳,执着,坚守的品德。

  世间万物,皆有其时

  01 时间

  本集以时间为主题总共介绍了六味中草药,它们分别是红花,藏红花,红曲,霜桑叶,天麻,陈皮。时间对于这几味药来说极为重要。

  红花的采摘不能早也不能晚,采摘早了花未成熟,晚了则花容憔悴。把握中药采摘时间是药农绝不敢怠慢的事情。相差一字之别的藏红花极其珍贵,几十朵花的花蕊才能凑够一克的花蕊。采摘后得迅速拨丝,拨丝的晚了会影响药效。

  相对于之前两味药的赶时间,后面两味药的等时间似乎意味着另外的处世哲学。红曲和陈皮。退休的药厂老厂长王良春用传统的古法制作红曲。曲是中药炮制中耗时最久的中药技法。需要很长的耗时。陈永娟是百年老字号陈李济的传承人。正所谓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在陈皮的过程中阳光和时间是不可或少的。新皮年年晒,日日晒,久皮定期晒。看着这两位中药人制药中的艰难困苦,最后终于制成。白色的米由白变红,经历了脱胎换骨后,诞生了红曲。新鲜的柑橘皮日积月累,历久弥新后,蜕变成了陈皮。其中炮制的是药物,坚守的是技术,留下的是情怀。当看到王良春在制曲成功后,和小孙子撒着漫天红曲雨时,陈永娟为了坚守陈永济老字号,孤身一人留在国内,家人都纷纷出国的时。有那么一丝丝的感动,同时更多的对他们的敬佩。

  王良春制曲成功

  剩下的两味本草,霜桑叶和天麻,讲究的是时间的准。霜桑叶的采药时间必须在霜降之后,而天麻必须在立冬过后。同一味药采摘的时间不同,药效也大为不同。

  第二季 年华

  02 年华

  铁皮石斛,灵芝,广东凉茶,珍珠,膏方。这几味药看完似乎觉得与年华没有多少关系。大概和这些本草的历史悠久有关吧。但这不单单是历史的悠久,也意味着与这些中药息息相关的采药人付出了他们几代人的青春年华。感动的同时有一丝丝沉重。

  代代相传的绝壁采药人付出了大半辈子,如今没有了野生的铁皮石斛,绝壁采药这一绝技也只能被游人观赏而已。他继承父亲衣钵成了最后一代绝壁采药人,却不希望儿子与铁皮石斛打交道。父亲为了采灵芝,付出了一生的年华,儿子却执意种植人工灵芝。随着野生灵芝的越来越少,父亲也妥协着向儿子学习种植人工灵芝。

  绝壁采药已成为供游客观赏的绝技

  90多岁的凉茶药厂老员工对年轻时候的些许事情都不太记得,唯独凉茶中的33种中草药却如数家珍,却不曾忘记。广西合浦养珠人孤身一人守着大海,养出来的珍珠为别人留住了年华。百年老子号方回春堂膏药,坚持作良心好膏药,以几代人的青春年华获得了人们的认可。

  时光能改变一个人的样貌,却动容不了他的精神,以及精神带来的鼓舞和感动。正如有本草的地方,就有倔强的生命,执着的坚守,真诚的付出,这就是药工们以生命谱写的史诗,铸就了一个民族不朽的年华。

  第三集 双面

  03 双面

  阴阳交替交替中的本草闪烁不定的双面,却不轻易被人识破,正向或者反向;入药或者入食;毒药或者良药,本草有灵,期待人类的铿锵回答。

  提起双面,让我想起了矛盾这个词,世间万物皆有双面性。本草也有其双面。本集总共介绍了五味本草,这五味本草的双面性令人惊叹,同时更佩服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附子,本是毒药,经过老药工的炮制,竟能成为治病的良药。何首乌,第一次听这个名字的时候还是初中时候背诵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只知道它是一味药。他的双面性是生熟异制,生首乌和熟首乌治疗的病却不同。再深层的想一下,这些双面性是经过多少代中药人的不断尝试,才得出来的结论。单单是看转化过程之复杂,耗时之长久,若不是纪录片中详细介绍。又有多少人能知道其中过程的辛苦。

  附子转化,需要在露天土地上文火煨一天一夜

  生首乌需要九蒸九晒才能转换成熟首乌

  芡实和山药既能入药,又能做成美味佳肴,药食同源也是一种两面性。龙血树皮所凝结的血竭既能止血又能活血。堪称神奇。

  不禁佩服中华文明,中华文化,更佩服的是中华人民的聪明,善良和执着,才成就了本草,成就了中医药学。

  第四集 境界

  04 境界

  诸药所生皆有境界,本草的灵性得源于孕育之境。

  本集总共六味本草,人参,甘草,白芍,熟地黄,化橘红,阿胶。独具匠心的导演还是把本草的境界向中药人的境界做了一个非常切合的引申。人参只生长在长白山阴凉之境。而采集野山参的药农采走了野山参,留下了种子,并把它重新埋在土里。如果说敬畏是一种境界,回馈则是另一种境界;甘草采收取大留小,取之有度,守望也是一种境界;要把一寸的白芍切成360片,每一片不到0.1毫米。刀起刀落技艺精湛也是一种境界;生地黄要经过九蒸九晒,才能转化成为熟地黄。这30天的坚守,让其转化的执着更是一种境界;只有化州才有的化橘红曾一度濒临灭绝,中药人坚守化橘红,保留它们。才让如今人们能喝到这种可以化痰止咳的良药。这种奉献也是一种境界。中药有境界,人亦有境界。

  取走人参,留下种子。

  切出每片不到0.1毫米的白芍

  是中药人用平凡铸就非凡,天人合一至臻至善,这就是本草中国的境界。

  第五集 相遇

  05 相遇

  人有六欲, 药有七情 。本草相遇,或君臣佐使,或相生相克,而真正的故事也许就从这里开始。

  是的,本草是有灵性的,一味味本草本来平平静静的躺在她自己的药箱内,却被药人抓出,按比例的包裹起来,他们的相遇,促使了病人的康复。相遇,这个词是多么的有浪漫色彩,相遇是需要缘分的,而促使他们相遇的月老,就是勤劳执着的中药人。

  龟龄集,是集大成的一个药方,里面含有多种药材。里面的本草更是有珍贵的人参鹿茸,等名贵药材。同事提出了,本草君臣佐使的理论。

  君臣佐使理论

  君臣佐使,好中国特色的一个词,用在了中药身上,既贴切,又形象。两味相隔千里的本草,是缘分让他们相遇,治病救人。

  第六集 根脉

  06 根脉

  他们或来自高山之巅,或来自大海之渊。在大自然的每一次土地之间,牢牢地扎下根脉,守护者人世间的健康和幸福。

  本集分为山,水,漠,田。四个主题,每个主题介绍了几位本草。

  以太行山为伴生长着怀山药,怀牛膝,怀地黄,怀菊花。然后着重提出了这些本草原本是野生的,后来因为人工的培育,慢慢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本草。从此不必上山采药。人工养殖的会比野生的更好。太行山本是这些药的根脉,中药人在这山脚下,培育,驯化。让这些本草发挥更好的疗效,去治病救人。

  生长在青藏高原的红景天曾一度因为乱采而濒临灭绝。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研发红景天的繁殖技术。经过了数十年的科学研究,虽有小成,却还是有未曾解决的办法。只能把人工培育的种苗移栽到适合红景天生长的青藏高原的高山上。红景天在高山上扎下了根。

  生长在水里的珍珠,沙漠的边缘的枸杞,甘草,田里的当归,白芍。如此之多的本草与中国人息息相关。

  第七集 新生

  07 新生

  瑞典 斯德哥尔摩。庄重的音乐,漂亮的晚礼服,男士们穿着帅气的西服。多少科学伟人为此付出了一生而获得的最崇高的荣誉—诺贝尔奖。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赋予中国医药学家屠呦呦。她从青蒿中提取出来的青蒿素有效控制疟疾。解救了上百万人的生命。

  青蒿素的发现来源于医学古典

  然而在光鲜亮丽的颁奖仪式之前的几十年里,并不容易,可以说困难重重。为了找出能有效控制疟原虫的药物。屠呦呦每天在枯燥的实验室里对上万种药物进行筛选。每一天的失败是让人多么的沮丧的一件事情啊!但是作为中药人就是有那种越挫越勇和永不言败的精神。让人欣慰的是,她从医学古典中找出了青蒿这种很普遍的植物。确使上万人免受疟疾带来的死亡。

  本草,多么朴素而又渺小的植物。却有着千年的历史。在勤劳,执着,坚持的中华文化中占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曾经它并不被外国人看好,很多中国人去医院大都是打吊针,吃西药。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去相信它,甚至有些外国人专门来学习中医。

  中国本草博大精深,短短几千字岂能道出其中奥秘。更多的奇迹还要更多的医药人去探索发现。让本草在华夏文明中发出更加的绚丽夺目光芒!!!

  《本草中国》影评(二):修合无人见 存心有天知

  这是我第一次给一部纪录片写影评,因为这部影片真的有一些点触动到了我。制作影片其实是比较不容易的,而评论就是拿嘴说说而已,所以这次我也就不多做铺垫,直接就着我自己的感受说一下让我感觉不舒服的和让我有所触动的几个点。

  这个选题挺好的,但是这个系列纪录片完成度并不高,这可以说是一个遗憾。整个系列的前5集,每集都能围绕主题,介绍几味本草及与本草有关的人物的故事,我觉得这个结构还不错。但是第6集不知道怎么回事,跟前5集的风格一下就不一样了,变成了专家对于药材的评说。我个人觉得这样不好,既然是一个系列,风格统一一下不好吗?

  我不是太喜欢这个系列纪录片用音乐的方式,音乐用的有点多,而且太着意煽情,至少我自己喜欢的纪录片还是尽量客观一点好。

  还有就是这部纪录片的价值观,在片中多次强调“古法”“人工”“野生”等,我觉得没有这个必要。中药想要达到一定的药效,除了药材本身跟炮制方法也有很大关系,但是在古人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就只能用那样的方法。介绍古法可以,但是我觉得有很大必要把现在的炮制方法也加入。在第五集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细节,在新加坡的中医院,患者可以不再煎药,而是像冲咖啡一样,把中药冲一下就能喝,虽然这个场景看起来仪式感不强,但是我觉得这才是中药未来发展的方向,中药真的想走向国际,就得与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接轨,变得更加方便获取与饮用。所以片中刻意强调古法多么费时间,但是依然有人坚持,渲染的好像很感动,我觉得没有这个必要。还有就是去采野生药材这个事,片中第六集也有专家提到,真的是野生的药材药效就更好吗?比如苹果,是野生的苹果好吃,还是经过驯化的,分出品种的苹果好吃,答案当然是人工种植的。中药材原本是自然中天生的,但是如今随着环境变化、需求量的增加,必然需要人工种植。人工种植可能因为时间短,所以不如在野外生长时间长的药材。但是我并不认为野生的药材总是优于人工种植的,甚至我觉得中药材应该跟其它蔬果一样,进行人工驯化实验,多培育一些品种,可能药效会更好,而且批量的种植生产才有可能让更多人用上真药,感受到中药的疗效。

  吐槽了几点在看片过程中,让我感觉不太舒服的地方,接下来说几点让我感觉比较感动的地方。

  对于中医我一直是一个比较中立的态度,不至于去诋毁中医学,但是之前并没有觉得中医学真的就很伟大。还是片子里一个外人国说他对中药与西药的理解,记者问他不会觉得中医中药很神秘吗?他回答说他觉得与化学组合而成的西药相比,他觉得取自于自然动植物的中药更不神秘。在这一瞬间,我还是服制片方的,通过纪录片很好宣传了中药的价值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传统中国哲学。也是在这一瞬间,我对中国先人多了一丝敬佩之情,本草确实是自然与时间的馈赠,而中国的先人们可以用取之于自己的动植物来医治自己,真的是很智慧的行为。

  还有让我比较感动的就是我这篇文章题目“修合无人见 存心有天知”这句话,中药的炮制、熬制过程,患者不太可能全程跟下来,但是这些环节对于药物的疗效有至关的影响,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用一生的时间坚持内心,坚守品质的药人,他们确实很另我敬佩。中医在效果上争议是比较大的,我觉得跟行医者的水平有很大关系,跟药材的品质、制作方法也有很大关系。正是因为有一些假冒的、粗制滥造的药材被使用,所以使中药效果打折,甚至是无效。中药如果想真正让世界接受,在种植、加工、炮制等环节都应该制定统一的标准,并且加速机械的加入,而且在成本方面与西药的融合,冲剂等形式也应该多开发,更透明、标准化的中药其实未必一定比传统方法费时费力来的药效好,但是可以给很多钱没那么多、时间没那么多的普通人提供多一种选择。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并没有非常迷恋,但是其中的精华还是非常有智慧的,有纪录片来关注中药这个题材还是挺幸运的,虽然这个系列有一些遗憾,不过相同的制作团队在2017年又制作了《本草中华》系列,我会继续追下去。

  《本草中国》影评(三):别再丢弃传统中的精华了

  已播的3集都看完了,先给32个赞。

  不管有多少各怀鬼胎的人在骂中医,我都坚信中医自有神奇之处。

  记得小时候外公家一年四季都弥漫着药香,外公算是个民间郎中吧,因为家庭成分什么的他并没有挂牌行医,但经常可见陌生人来向他求医问药,大病当然爱莫能助,但小病外公到野外采些树叶草根什么的,给病人服了大多都药到病除,小孩扭伤了脚、牙疼,外公都能用简单而有效的方法给治好。我妈也学到一点,大一时我满脸青春痘,西医的去菌消炎什么的药吃了压根不管用,我妈给我喝了一假期的草药汤就全消了,回校后也长过个别粒,但再没有大面积复发,也没有像有的同学那样留下一脸坑。我从小就看惯了人们感谢外公的场景,外公分文不收,以此为荣----这也基本上是我对传统中医的印象。

  当然,随着年岁和知识增长,我也清楚,中医也不是包治百病,对心脏、血液、以及细菌感染引致等类,以及需要开刀检查、基因检测的疾病还是西医见效快些,但西医那么发达同样也不是包治百病,还死贵,所以,不管中医西医,都有其局限性,也都有其适应性。

  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又有那么多聪明的前人不惜以身尝百草的精神发现和使用大自然馈赠的低廉草药,保障了西医传入之前几千年中国人的健康,“地大物博”和“聪明而为民尝草的前人”这两个因素决定了中医的形成,其他任何国家不是缺这个就是缺那个,都没有形成中医这样系统的、庞大的、有效而成本不高的民族医学体系。

  而今有些人为了某种不敢说出口的目的,而妄图给整体中华医学判处死刑,这种人最好由硅胶制成,永远不得病。

  至于这剧集,无论结构、撰稿、摄影、配乐我觉得都堪称上乘之作,当然因为有《舌尖》系列珠玉在前,难免有人要作比较,但我觉得讲述了中药的生长环境、药理药性、炮制秘方、民间使用也就差不多了,何况还以大片的手法拍出来,一味挑剔的人建议直接去读论文好了。

  此片唯一让我觉得不足之处就是看得不过瘾,也许看完后面内容我就满足了。

  最后要向为完成此片而作出贡献的每个人遥遥致敬!

  《本草中国》影评(四):笔记

  第一集 时间 红花:花瓣活血化淤,散湿去肿,调血之药。制成外敷红花油,治疗跌打损伤,风湿骨痛。新疆。 藏红花(西红花):原产于中东及欧洲地中海一带,明朝途径西藏传入京城。活血化淤,解郁安神,久服令人心喜。上海崇明男人采花女人拨丝。采收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红曲:籼米红曲霉菌发酵米。治疗食积饱胀。洛伐他丁可降低胆固醇。浙江桐庐。 桑树:霜降成熟。春取桑枝祛风湿利关节,夏摘桑葚生津止渴,秋打霜桑叶疏散风热,冬刨桑根白皮利水消肿。 天麻:治疗头晕目眩,肢体麻木,久服天麻轻身健步。贵州土家族。 陈皮:和胃止呕,燥湿化痰,理气健脾。广州新会。 第二集 年华 石斛:雁荡山。强阴益精,厚肠胃,平胃气。绝壁采摘。枫斗(耳环石斛) 灵芝:武夷山。保神益精,好颜色,久服延年。孢子粉。 凉茶:广东。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祛火除湿。源吉林甘和茶。 珍珠:广西合浦。安神定魄,去腐生肌,美容养颜。 膏方:冬至后五十天冬令进补。茯苓:健脾宁心。 第三集 双面 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何首乌:苦干涩味温,生首乌清热解毒,润肠通便。五色养五脏:心苦/肺辛/肝酸/肾咸/脾甘。武当山 芡实(水中人参):鸡头米,补中益气,耳聪目明,不饥延年。药食同源。苏州。 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河南焦作铁棍山药。怀山药。 龙血树:血竭。活血圣药。活血定痛,化瘀止血,生肌敛疮。西双版纳。龙血叶制茶。 第四集 境界 人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长白山野生人参。 甘草:内蒙古鄂尔多斯,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诸药。 白芍: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浙江磐安。 地黄:河南焦作。生熟异治。生地黄性寒,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熟地黄性微温味甘,滋阴补血,益精填髓。 化橘红:治痰症,消油腻,消食,醒酒,宽中,解蟹毒。 阿胶:补血滋阴,润燥,止血。 第五集 相遇 龟龄集:枸杞熟地石燕天冬大青盐,五色。陈醋黄酒蜂蜜姜汁,五味杂陈。君臣佐使:主药谓君,佐君谓臣,应臣谓使。龟龄集以人参为君药。龟龄集以鹿茸为臣药,滋阴补血强筋健骨。佐以海马苁容蜻蜓以助补肾兴阳。 杜仲与牛膝: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固经安胎。牛膝(四大怀药之一)逐瘀通经,利尿通淋,引血下行。 本草七情 蝎子与蜈蚣: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 第六集 根脉 山 太行山:神农藏百草。 山药: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湿,润皮毛。 林芝:红景天:益气活血,通脉平喘。 水 珍珠:需磨成细粉入药,内服安魂定魄,外用养颜。 雄黄:臃肿疔疮,蛇虫咬伤,虫积腹痛,惊痫,疟疾。含少量砒霜内服慎用。 漠 枸杞:中药枸杞肯定宁夏。甘平而润,性滋补,能补肾,润肺,生精,益气,平补之药。 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田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白芍: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待续

  《本草中国》影评(五):《本草中国》——中国医药人的匠魂

  我对拍纪录片,甚至敢于投资纪录片的人一直是怀有敬意的,在现在这个商业时代,纪录片这个行业作为一个不怎么赚钱,甚至有时因为说真话会有些得罪人的行当,敢于拍纪录片,或者说拍一部有传承意义,想要开启民智的纪录片,是勇敢无畏的。

  另一个让我怀有敬意的就是手艺人,以前做记者,在新疆牧区采访演唱十二木卡姆50年的老人家,还有坚持哈萨克医药学的民间医生,32代人坚持将疗法手抄本代代相传,甚至文革时以身扑火保护,包括一些做皮影、毛猴、灯笼、风筝的老辈人,他们鹤发挺立,手指却翻飞不停,活着就是一部历史。有时候想想也奇怪,日本有个纪录片,叫《工匠达人》,里面记录了很多日本的工匠,有些甚至是一个家族都在从事一个行业,记得看《寿司之神》时,从选鱼、切片、烹米、手握,每道工序都成了科学,里面给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供货的米铺和鲔鱼铺一辈子就只以供奉最好的大米和鲔鱼为职业,而在国内,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愿意去继承家族手艺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少了,直到最近看到一部让我很触动的纪录片——《本草中国》。

  这部片之所以会入了投资人的眼球,用一句话概括:“我们投资这部纪录片,有一个朴素的愿望,如果拍完了第一季,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对中医有兴趣的孩子多了一些,就善莫大焉。”这话让人感动。少年智则国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医、包括中药,好像就变成了和魑魅魍魉差不多的一种玄而又玄的东西,甚至国内一次一次的掀起舆论高潮去讨伐中医,辩证中西医之真伪。这不能不说是悲哀的事情,有人说,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就不一定是好的,它有可能过时封建,它就应该被讨伐,这和以前批孔就粗暴的推倒雕像有什么区别?我个人的观点是,中医作为几千年来伴随国人的一种贴身医学,它既然存在下来了,必然是有一定道理的,甚至有些疑难杂症,吃再多的抗生素打吊瓶都没用,中药的几剂汤贴,望闻问切,就能知道病底。之前我遇见过一个男子,身后长了不少疮,吃西药无数,愣是让一个医生用每日清晨的荷花露煎熬药给治好了。

  在纪录片《本草中国》里,它不是粗暴的告诉你中医的疗法,而是带你一起探寻道地药材,用镜头记录代代相传的中药炮制工艺,由药及一身,由医至养,立足本草,以小见大。

  比如以《时间》为主题的一期里,以时辰、月份、季节、年份等节律为单位,讲述了红花、藏红花、红曲、霜桑叶、陈皮,这六味药在采摘、贮藏、炮制过程中与时间的精妙配合,展现时间赋予生命的不同的含义。

  比如红曲,这个名词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但是当大米煮熟成米饭后一层层曝晒在阳光下,然后加入了红曲菌,忍受风吹雨打,再由浙江桐君堂老药工王良春掐着点每天每天的翻晒,终于成了晶莹红的红曲。当你看到老汉穿着蓑衣蹲在老木屋的屋檐下,雨水滴答旋转,积成水洼,老汉王良春咧开皱纹对天微笑时,你就觉得心里有什么地方暖暖的。从事手工炮制红曲半辈子的王良春说:“红曲机械化生产的扩大是让人遗憾的,也是让人欣慰的。遗憾的是,它终有一天会终结手工制曲的时代,而欣慰的是理化进程让红曲发酵的条件更可控,批量化生产也有利于市场的扩大,对于传承红曲炮制的人来说,技艺也许会成为历史,但古法的精神不会丢失。”

  而镜头里,一群穿着当地民族服饰的庄稼汉们对着远处的青山吼山,以表示对自然的敬畏。想想我们从自然里攫取了这么多,而对自然回馈的至少。鲸被捕杀,草根被斩断,我们越来越无处溯源。当我们将感谢和歉意吼给自然听时,也获得了善意的回馈。大学毕业后毅然孤身回到老家贵州德江种植天麻的23岁少年田旭林,梦想是能带着天麻走出大山,乡亲们用天麻炖肉,酿酒,熬中药,天麻成为了他们生活里并同于婚丧嫁娶的一部分。

  陈皮这个东西,大家应该都吃过,而最盛名的陈皮,来自四百年老店的广州陈李济陈皮,当第11代后人陈永涓推开厚重的狮头门栓,眼前出现的是一口巨大的锅,内装蜂蜜,下放灰炭,上挂专门挑选的某地陈皮,这些陈皮有些甚至晒了十几年,新的旧的年年翻晒,连切割橙子的刀法都有讲究是对切还是四六刀。她的家人旅居国外,而自己留下打理四百年老店。她说:“35年有多长,不过是为做好陈皮这一件事专注了一生,作为后人要把陈李济的牌子亲手擦亮。我太眷恋这里的一草一木,这份坚守我不觉得孤独。”

  纪录片《本草中国》的每一帧镜头都拍摄的很美,片中很细致的拍摄了自然的每一处细节:夏雨、秋露、展翅的蝴蝶、沾着泥土的植物,甚至感觉隔着屏幕都能闻到连根崛起的块茎上触须清香的气息。而人,才是这部纪录片中最让人为之敬畏的部分,我记得有几个镜头里,采集藏红花的俞福生在林荫大道上骑着自行车,分别给了正面,背面,和从天际俯瞰下来的画面,一个年迈瘦弱的老头,在新鲜绿油油的空荡镜头里,便更感觉出有种孤独而悲壮的坚持。每一个主角,他们的眼神,都有种专注和眷恋。而这些中药材带着他们的使命,经过每一双手的精心炮制和配伍,就被赋予了生命新的意义。

  我一直认为有两种东西是最容不得糊弄的,一是进嘴的食物,二是进肚的药物。这两种东西的制作手法,能看出一个人或者一个行当的良心。而《本草中国》这部纪录片,除了给人感动外,还给了国民一个信心。让人真觉得,仁者医心。

  希望这部纪录片能像BBC和日本的纪录片一样,让它带着国人对中医药文化的骄傲,带着中国医药人的匠魂,走出世界。

  《本草中国》影评(六):小森林,本草中国以及工匠精神

  前几日应朋友之邀,去参加了一个叫《本草中国》纪录片的看片会。这是一个关于中医药文化的系列纪录片,此次的看片会,播放的是其中的一集,里面讲了六味药材的培养和制作的故事。说句实话,我本来也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去凑个热闹的,没想到看着看着竟然心情大好起来,怎么也没想到这么一部讲中医的纪录片,竟然可以被拍得这么美,且不说可以当做风光片来看。就是那绿油油的草地上晒着的红花的红,秋霜打过的桑叶满眼的绿,不用熬成药,就足以给我们这些每天穿梭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的都市人洗洗眼睛了。特别是在贵州德江山里种天麻的那位田姓的小伙子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挖天麻,站成一排对着青山喊“挖天麻咯!”的时候,我想起了时下在年轻人中特别受欢迎的日本电影《小森林》。小伙子说,他其实大学是学设计的,但是他不喜欢都市的生活,所以回到山里种天麻了。我就想,他多像《小森林》里的市子啊。

  我是一个不懂中医的人,和很多人一样打小就听说一些中医药材的名字,可是从来不知道它们背后的故事会这么有意思,比如藏红花的采摘,要每天早上九点之前,花朵上的花丝刚出头就要将花朵整个摘下来,然后轻轻的将花瓣拨开,取下三根红色的花丝。在秋天第一场霜降之后,老中医带着浩浩荡荡的拖拉机队伍去桑树林打下霜桑叶,桐庐的老药工已经退休,虽然红曲机械化生产已经成为大趋势,他却依然执着于古法发酵红曲,老字号药铺的掌门人一再向人解释,自家的陈皮其实并没有什么祖传的秘方,无非是坚持一个手工艺人的精神,付出耐心等待时间,让一切自然的发生。我终于明白,静静的等待一朵花开,等着一场霜降,听着雨水敲打着屋檐,听池塘里的蛙声,等红曲慢慢发酵,慢慢变红是件多淡然愉悦的事情。

  在很多中国人的心中,中医不仅仅是一种医疗手段,而且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还是中国人的一种活法。不管世界向前的脚步如何急促匆忙,这片土地上,还有一群人过着他们的本草生活,按照花开四季,春夏秋冬的节气去生活。我喜欢片子中那些朴实平和的面孔,那是内心安静的工匠们才有的表情,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活得像食肉动物,有些人是食草动物,看到这些朴实的药工和药农,我发现,原来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更像一株花,一棵树,淡然于世,安静生长,这也让银幕外的我们,内心感到平静。

  看片会结束,导演干超上台来跟大家见面,我一看到这位导演就明白了,难怪整个片子那么平和沉稳,有一种令人舒服的治愈人心的气息,丝毫没有说教的让人不快之感。盖是因为这个导演自己就是一个有工匠气质的男人啊。

  四十分钟的看片会,颇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可惜传说中的九蒸九制地黄,古法七爪化橘红在这一集里都没有看到。说来惭愧,因为年轻时学的专业是英文,对中国文化知道的太少,因此能够多了解一些中国文化是我最近几年的一个愿望。从小生活在城市的水泥房子里,对植物的了解也甚少。这片子则正好满足了我这两方面的愿望,特别是那些植物的故事,它们才是这部纪录片里真正的主角,从《神农本草经》,到张仲景,孙思邈到明代李时珍所记录的珍贵药材植物的生长,采摘,寻找一一讲过来,这让我非常感兴趣,因为它们和其他植物不同,在漫长的文化长河里,它们和人类之间是怎样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关系,是怎样走进一个民族发展的历史,这些都是非常有趣的故事,想想它们打从神农尝百草的时候就是这样陪伴着我们,几千年都没有改变过,这真是有趣,那种穿越时空的生命的美好,值得我们去了解和体会。

  《本草中国》影评(七):一个门外汉的中医中药情怀

  把我的第一次剧评献给本草中国

  首先说明我是一个比较糙的人,比较会注重内容,真实,实际的东西,不会去在意一些我认为不重要的东西,就像好多人说的解说的声音没有磁性,不够好听,配乐的问题等等,就我而言,声音不是特别难听,配乐也没有很尴尬,所以直到看到评论我才知道有这些问题的存在,即使我当时碰到了这样的问题,不太过分,我也是可以克服的。

  自诩一个注重内核的人,那是什么让我停下来去看评论的呢(一般看东西喜欢自娱自乐,基本不开弹幕,看评论,安静看完后特别喜欢可能找评论解析什么的来看),因为我发现了太严重的广告痕迹,对于一个不是特别敏感,很是包容的人来说,这个广告应该是很严重才被我发现的,不得不去查了一下评论,才发现广告远比我发现的多,中间的软广,一下子忽然很慌,如果这是一个电视剧什么的我不会在意,但是它不是,它是一个中药题材的纪录片啊,一些看到的东西我会把它当作知识的,不禁感到深深的恐慌。看了很多评论和一些错误的勘正,但也看到了好多恶评,也在犹豫要不要看下去,因为其中的一些错误我是看不出来的。

  尽管这样,看到一些不理智的抨击,我还是想为它证名。

  首先我承认,我有点受不了解说词,觉得太过矫情,我比较喜欢写实派的。但是透过我看的几期节目,还是收获了满满的感动,比如铁皮石斛,我以前都没听过这个名字,通过节目的讲述,我相信并看到了每种本草都有属于他们美丽的故事,道地药材,一味本草属于一个地方,本草与人又发生了很多很多的故事,本草与我们的文化历史是一体,不可分割的。每看一集时,我都在想,这得耗费多大的精力去寻找,去拍摄这样的纪录片,但很高兴它出现了,带我走进了一个我好奇但并不了解的世界,带给我这么多的感动。令我悲伤的是,它被喷的很严重。但最令我悲伤的是,很多人喷这个纪录片可能不是因为纪录片本身,他可能都没有很认真地看过,只是因为它讲的是中药,因为中药,所以本身就应该被黑,这是多么奇妙的逻辑。

  在西医没有进入中国的时候,我们看病难道不是用中医的吗?我承认中医有它的糟粕不足之处,但难道西医就没有吗,西医就是完美的吗?医学是一个认知学科,它总有它的极限,我们应用医学更多的来源于经验和积累,那我们中医中药有五千年的积累,在现代文明下,我们应该就简单地完全舍弃吗,这难道是一种理智的做法吗?

  在我心中,它是一部有很多不足,但是很好很好的纪录片,可是我不能给它五星,期望央视大大能早点不计人力物力拍这样一部题材的完善的纪录片,能有更多的关注,为中医中药证名,而我等着它的出现

  《本草中国》影评(八):万物皆一

  近来对蓍草十分感兴趣,据说可以用来算卦。对于植物,中国人总是有千种用法,吃、建房子、观赏还有治病救命。人活在自然之中,与本草共生。

  化州 化橘红 6.7月 化痰 焦作 地黄 九蒸九晒 山东 东阿 阿胶 安徽 白芍 鄂尔多斯 梁外甘草 新疆裕县 红花 调血 浙江桐庐 红曲 治食积饱涨 健脾燥胃 红烧 山东德州 古桑园 苏州 芡实 耳聪目明 源吉林曾和茶 广西合浦 珍珠 三月

  杭州 河坊街 冬至后 膏药

  河南怀庆 四大怀药

  宁夏 中宁 枸杞

  浙八味 槃阳 杭白芍

  安徽亳州 中药集散地

  杭州 胡庆余堂

  马蓝 青黛

  《本草中国》影评(九):超越舌尖的不仅是草药

  前言:堪比《舌尖上的草药》,纪录片《本草中国》——人间的病痛要用人心来医治。

  纪录片《本草中国》,已不仅限于挖掘中医的神奇和舌尖上的草药,它是传承中医方法论和精神内涵的佳作。

  中医可以拯救世界,这句话一点也不为过,关键在于医者的态度和治疗的思维(方法)。不要片面理解中西医的对比。任何事情的出现必有缘由,也必然存在化解它的方法。

  人心胜于草药。草药和人体共存于世间,共存于自然界,都是各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他们有着紧密的潜在联系,包括吃药在内的调理,如同物质间的作用与交换。草药的神奇,源于准确地使用。因地制宜,方得奇效。只有人心胜于草药,草药才是神奇的。

  我用西方发明的笔记本电脑,敲下这些中国文字。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的祖先可以在当时相对简单的环境中总结出这么宝贵的经验,作为后人,世界虽然被发掘得更加复杂,但依靠不断飞速进步的、越来越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无论在地球哪个角落的人类,都可以搭建出奇迹。之所以不用“创造”这两个字,是因为联系永远存在,只有充分认知后,人类才可以通过搭建潜在的联系产生改造世界的能力。当代的社会,我们唯独缺乏一份基于仁心并可以沉静下来的钻研精神。中医不仅仅是医学,而是中华文明应永世继承的方法和精神。而仁心与钻研组成的人心,不完全和奖金、待遇、职称等等外部助力条件完全划等号。

  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留存的是丰富多彩的表达。人心就是每一件著作、文物、艺术背后,一直照耀着世间的精髓。我们为什么不擦亮双眼,迎接这些平和且伟大的光束呢?

  每个人都可以找到治愈自己的草药和方法,并惠及他人。

  来自学生joyjay

  →图片版原文请点这里←

  微信订阅号iSee电影

  iseedianying

  《本草中国》影评(十):古色古香,本草中国

  因为上课的原因老师给我们一直播放,看过三集了,估计会看完。

  这个纪录片拍的算很有中国特色,朴实中不失真情、造诣中仍见平淡。一味中药,通常是九熬九晒、七天七夜的沸煮、几个月的坚守和悬崖绝壁的采摘。药食同源、天人合一,一点也没有西药的刻意和生造,一切都可以从自然中找答案、一切都可以在古经里取真谛。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在家乡做药材,一是祖传的责任、二也是中药的魅力所在。第一次看的时候可能配乐太煽情我竟然泪流满面,不知道有多向往这些人间仙境一样的世外桃源,都说面由心生,虽然剪辑和制作用心良苦,但这里的人们都给我一种自然而不矫饰的平和,无论是炮制的药师、学医的学徒、古老的药工、高龄的制药人,这些人心中的信仰,就是千百年来中国的药材传统,《本草》《内经》《杂病论》……古人的方法,最是源远流长。有人说中药过于苦口、监制也烦,见效又慢,但这样的节目,这样诚恳的纪录片,大概会使你感动,并且我们会学到许许多多养生的方法和辨别食材的能力,这些都是简单粗暴的现代生活无法给予的。

  希望有心人坚守一生。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jcjf/101634.html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