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教材教辅 > 考试类 > 【见字如面】《见字如面 第一季》经典观后感10篇

【见字如面】《见字如面 第一季》经典观后感10篇

来源:考试类 时间:2021-08-24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考试类】

《见字如面 第一季》经典观后感10篇

  《见字如面 第一季》是一部由关正文执导,翟毓红 / 许子东 / 杨雨主演的一部脱口秀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见字如面 第一季》观后感(一):第一期

  见字如面。

  肚子疼得不行的下午,稍事休息,贴个暖宝宝,盖个毯子,开始听这个节目。听一千多年前的第一封来自远方战士的家信,听萧红在病榻上写给弟弟的最后一封信,听韩愈写给潮州鳄鱼的“驱逐信”,听蔡琴在杨德昌死后写下的回忆信,那句“杨德昌,你怎么可以这样就走了呢?”让我眼眶湿润,胜过无数甜言蜜语,而最后她说“至于我们所有过往的点滴,我自己品尝,就当做我们过往所有的秘密,随着他的逝去,与世长辞。”,这是一个优雅的女人,对她深爱过的男人,最好的倾诉,也是她对自己这段感情,最终的记忆。黄永玉和曹禺的信,被王耀庆和张国立演绎的不错,仿佛真的看到两位大师在交谈一般,朗读者对文字的表达和诠释,真的影响挺深。

  写信,是个老派的事儿,连写字都变成了“浪费时间”的动作。可我依然愿意拿起笔,写一些什么,一点儿想法,一些记忆,一封书信,一段生活。

  见字如面,我喜欢这个词。无论时间和空间如何阻隔,望君平安。

  《见字如面 第一季》观后感(二):《见字如面》第一季第一期整理|萧红邓丽君黄永玉韩愈曹禺蔡琴林更新归亚蕾张国立王耀庆蒋勤勤

  【回顾《#见字如面# 》第一季】 第一期中,从目前中国能找到的第一封秦国家书,到近现代萧红写给弟弟的信,再回到唐朝韩愈写给鳄鱼,还有蔡琴写给媒体,黄永玉先生写给曹禺以及曹禺先生回信,和邓丽君写给词作家庄奴,悲烈、柔情、深重、赤诚都有。望见字如面,不问归期。 见后续整理请实时关注微博@书读君

  《见字如面 第一季》观后感(三):因为这都是真实的自我

  国内的人文类节目一直没有间断过,或截取历史故事,或解读诗歌文章,却始终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本来,我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直到看到了见字如面。

  原来,旁观者的疏离感一直困扰着我们,文章的再次解读里,始终透着被多次咀嚼后的寡淡,我们无论如何努力,却始终得到的是人物模糊的身影,看不清眉目五官,看不清表情变化。

  见字如面的策划很聪明,选取了人物最直接的自我表达。书信和其他文体不一样的是,作者并不面对普罗大众,而是对最亲切最思念的人,说最真挚最想说的话。

  更加聪明的是策划选择了让演员来读信,或者说是来演信,这些演员用具象的方式表达了作者书信里传达的自我。我们面对的再也不是冷冰冰的解读,而是被作者的文字和感情直接冲击着。

  因为这样的鲜活和冲击力,我选择无视主持生硬的转场和并没有搔到痒处的解读,一口气看了下去。也许之后的节目失去新鲜感的加持后,会渐趋平淡,但我不会错过每一封信。

  这节目很踏实,即使我不喜欢的林更新也能看出台下的努力,和用心的演绎。

  大家很喜欢王耀庆,表演的着实有趣,但稍显用力过度。

  张国立很沉稳,语言语气极其大气。

  何冰的家常话式的演绎透出老话剧演员扎实的功底,不多的语气转折透出极其老练的拿捏,我是最喜欢他的。

  归亚蕾颤抖的语言中携带着巨大的力量,情感的力量,给我感触是最深的。

  很抱歉的是,蒋勤勤读的信作为一个不那么懂青年女性的男人,代入感不强,不好评价,容我日后再说。

  话就说到这里,笺短情长,愿诸君见字如面。

  《见字如面 第一季》观后感(四):书信原稿(一)

  【你多么需要他那点草莽精神】

  黄永玉写给曹禺 1983年3月20日

  家宝公:

  来信收到。我们从故乡回京刚十天,过一周左右又得去香港两个月,约莫六月间才转得来,事情倒不俗,只可惜空耗了时光。

  奉上拙诗一首,是类乎劳改的那三年的第一年写的,诗刊朋友问我要近作,而目下毫无诗意舒发,将信将疑,从匣中取出这首给他看,却说好。人受称赞总是高兴。但这诗不是好,是公开的私事满足了人的好奇心而已。不过我老婆是衷心快意的,等于手臂上刺着牢不可破的对她的忠贞,让所有的朋友了解我当了三十六年的俘虏的确是心甘情愿。歌颂老婆的诗我大概可以出一个厚厚的集子了。只可惜世界上还没有这么一个禁得起肉麻的出版社。

  说老实话,真正地道的情诗、情书、情话,怎么能见得人?伟大如鲁迅,特精熟此道。说是“两地书”,买的人图神奇,打开看来却都是正儿八经、缺乏爱情的香馥之感。全世界若认真出点这种东西,且规定人人必读的话,公安局当会省掉许多麻烦。人到底太少接触纯真的感情了。

  曹公曹公!你的书法照麻衣神相看,气势雄强,间架缜密,且肯定是个长寿的老头,所以你还应该工作。工作,这两个字几十年来被污染成为低级的习俗。在你的生涯中,工作是充满实实在在的光耀,别去理那些琐碎人情、小敲小打吧!在你,应该“全或无”;应该“良工不示人以朴”。像萧伯纳,像伏尔泰那样,到老还那么精确,那么不饶点滴,不饶自己。

  在纽约,我在阿瑟•米勒家住过几天。他刚写一个新戏《美国时间》,我跟他上排练场,去看他边拍边改剧本。那种活跃,那种严肃,简直像鸡汤那么养人。他和他老婆,一位了不起的摄影家,轮流开车走很远的公路回到家里,然后一起在他们的森林中伐木,砍成劈柴。米勒开拖拉机把我们跟劈柴一起拉回来。两三吨的柴啊!我们坐在米勒自己做的木凳、饭桌边吃饭。我觉得他全身心的细胞都在活跃。因此,他的戏不管成败,都充满生命力。你说怪不怪,那时我想到你,挂念你,如果写成台词,那就是:“我们也有个曹禺!”但我的潜台词却是,你多么需要他那点草莽精神。

  你是我极尊敬的前辈,所以我对你要严!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流,你泥溷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像晚上喝了浓茶,清醒于混沌之中。命题不巩固、不缜密,演释、分析得也不透彻。过去数不尽的精妙的休止符、节拍、冷热、快慢的安排,那一箩一筐的隽语,都消失了。

  谁也不说不好。总是“高!”“好!”这些称颂虽迷惑不了你,但混乱了你,作贱了你。写到这里,不禁想起莎翁《麦克白》中的一句话:“醒来啊麦克白,把沉睡赶走!”

  你知道,我爱祖国,所以爱你。你是我那一时代现实极了的高山,我不对你说老实话,就不配你给与我的友谊。如果能使你再写出二十个剧本需要出点力气的话,你差遣就是!艾侣霞有两句诗,诗曰:“心在树上,你摘就是!”

  信,快写完了,回头一看,好像在毁谤你,有点不安了。放两天,想想看该不该寄上给你。

  祝你和夫人一切都好!

  晚 黄永玉 谨上

  三月二十日

  我还想到,有一天为你的新作设计舞台。永玉,又及

  我还想贡献给你一些杂七杂八的故事,看能不能弄出点什么来!永玉,又及

  【但愿迷途未远,还能追回已逝的光阴】

  曹禺写给黄永玉 1983年4月2日

  永玉大师:

  收到你的信。好像一个一无所有的穷人,突然从神女手里,得到不可数量的珍宝。我反复地看,唤出我的妻女一同看,一块儿惊奇上天会毫无预感地给了我这样丰满、美好、深挚、诚厚的感情。

  我的确没有想到,你会写给我这样一封长信。你鼓励了我,你指责我近三十余年的空洞,“泥溷[hùn]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这句话射中了要害,我浪费了成熟的中年,到了今日这个年纪,才开始明白。你提到我那几年的剧本,“命题不巩固、不缜密,演释、分析得也不透彻”。是你这样理解心灵的大艺术家,才说得这样准确,这样精到。我现在正在写一个剧本,它还泥陷于几十年的旧烂坑里,写得太实也陈腐,仿佛只知沿着老道跋涉,不知回头是岸,岸上有多少新鲜的大路可走。你叫我:“醒来啊,把沉睡赶走!”

  我一定!但我仍在矇眬半醒中,心里又很清楚我迷了路。但愿迷途未远,我还有时间能追回已逝的光阴。天下没有比到了暮年才发现走了太多的弯道更痛心的了。然而,指出来了就明白了,便也宽了心,觉得还有一段长路要赶,只有振作起来,再写多少年,报答你和许多真诚的朋友对我指点的恩德。永玉,你是一个突出的朋友,我们相慕甚久,但真见面谈心,不过两次。我能得你这般坦率、真诚的言语是我的幸福,更使我快乐的是,我竟然在如此仓促的机遇中,得到你这样真诚见人的友人。

  你说我需要阿瑟•密勒的草莽精神,你说得对。他坚实,沉肃,亲切,又在他深厚的文化修养中又时时透出一种倔强,不失在尘俗中屈服的豪迈气概。我时常觉得我顾虑太多,又难抛去,这已成了痼习。但是如果不下决心改变,所谓自小溪再汇为沧海是不可能的。

  你像个火山,正在突突喷出白热的火岩。我在你身边,是不会变冷的。你说要写二十个剧本,如果我真像你举出的那种巨人,我是会如数写出的。不过,有你在身旁督促我,经常提醒我,我将如你所说“不饶点滴,不饶自己”。

  你的画,世间有多少人在颂扬,用各种语言来赞美,我再添什么是多余的。我更敬重的、我更喜欢的是你的人性,你的为人,你的聪敏才智、幽默感,你的艺术与文章是少见的。但真使我惊服的,是你经过多少年来的磨难与世俗的试探,你保持下你的纯朴与直率。

  我终将有所求于你的。你的长信已经一页一页端正地放在照相簿里。现在我可以随时翻。在我疲乏时,在我偶尔失去信心时,我将在你的信里看见了火辣辣的词句,它将促我拿起笔再写下去。在我想入歪道,又进入魔道,“为势位所误”时,我将清醒再写下去!

  请问候你的夫人,感谢你,我的朋友。

  曹禺

  一九八三年四月二日

  《蔡琴写给媒体——让他活在我的歌里吧》

  2007年7月1日,星期天,电视播了一整天,我也看了一整天: 杨德昌就这么走了。电话录音里数不清的媒体留言,都希望我回电;这个时候叫我说什么?说什么也说不清楚我的五味杂陈。就算说清楚,又为什么呢?而所有人却急着要一篇“前妻的反应”。

  从一天最初的简短快讯,然后经过中间不断的增加数据、周边访问、调画面,到一天的结束,我的名字一直连着他的逝世消息。回想当初,从我确知彭铠立和他的恋情,到决定当机立断成全他们,再到办完离婚手续,甚至到今天他去世,我的每一阶段似乎都得摊在镜头下。而今天,我怎么告诉外头,我都还来不及感受呢?

  直到一天将尽,从电视上,我已看过他那被重复了又重复的身影后,一阵强烈而尖锐的刺痛,才刺醒了我的感觉。那些深埋在我心底、长久不愿再去回想的曾经的对他的记忆,突然袭上来。我脱口轻喊出一句:杨德昌,你怎么可以这样就走了呢?

  跪在圣经前,我为他的灵魂急求,求主以神自己的名,领导他走义路,让他行过死神的幽谷也不怕遭害。我感谢主在他生命结束前,是与他的最爱在一起。我抬起不停涌上泪水的眼睛,坚定地告诉上帝:我可以站起来!

  我深深地感谢上帝,让我与他轰轰烈烈地爱过。我安静地、肯定地用手抚摸着夹在圣经中的小十字架。闭上眼,再感受一次这曾经的爱情。一次比一次平静、勇敢。细数他一生共完成了八部电影,在我们生命联集的十年中,我竟见证了一半。作为一个曾经的伴侣,我们一起年轻过、奋斗过。作为一个女人,他给我的寂寞多过甜蜜。作为一个观众,我们痛失一个锐利的纪录者。时间会给他所有的作品一个公道,他的付出不会寂寞。至于我们所有过往的点滴,我自己品尝。就当作我活着时永远的秘密,随着他的逝去与世长辞。

  这一切和我格格不入

  王小波写给李银河 约1977年

  李银河,你好!

  我自食其言,又来给你写信。按说世界上有很多的人,可是我今天病歪歪地躺了一天,晚上又睡不着觉,发作了一阵喋喋不休的毛病,又没有人来听我说。

  我又在想,什么是文学的基本问题。今天下午3点45分我的答案是:人可以拥有什么样的生活。谁能对这个问题给出美妙的答案呢?当人们被污泥淹着脖子的时候?

  有很多的人在从少年踏入成人的时候差了一步,于是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就和他们永别了,真是可惜。在所有的好书中写得明明白白的东西,在人步入卑贱的时候就永远看不懂,永远误解了,真是可惜。在人世间有一种庸俗势力的大合唱,谁一旦对它屈服,就永远沉沦了,真是可惜。有无数为人师表的先生们在按照他们自己的模样塑造别人,真是可惜。

  有很多很多中国人活在世上什么也不干,只是在周围逡巡,发现了什么就一拥而上。比方说,刘心武写了《班主任》,写得不坏,说了一声“生活不仅如此!”就有无数的人拥了上去,连声说:“太对太对!您真了不起!您是班主任吧?啧啧,这年头孩子是太坏。”肉麻得叫人毛骨怵然。我觉得这一切真是糟透了。

  人可以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呢?这问题真是深奥,我回答不上来。我知道已往的一切都已经过去。雨果博爱的暴风雨已经过去,罗曼•罗兰爱美的风暴已经过去,从海明威到别的人,消极的一切已经过去。海面已经平静,人们又可以安逸地生活了。小汽车,洗衣机,中国人买电视,造大衣柜,这一切和我的人格格格不入。有人学跳舞,有人在月光下散步,有人给孩子洗尿布,这一切和我格格不入。有人解释革命理想,使它更合理。这是件很好的工作。

  可是我对人间的事情比较关心,人真应该是巨人。世界上人可以享有的一切,和道貌岸然的先生们说的全不一样,他们全是白痴。人不可以是寄生虫,不可以是无赖。谁也不应该死乞白咧地不愿意从泥坑里站起来。

  我又想起雅典人雕在石头上的胜利女神了,她扬翅高飞。胜利真是个美妙的字眼,人应该爱胜利,胜利就是幸福。我相信真是这样,祝你愉快。

  王小波6月6日

  《见字如面 第一季》观后感(五):见字如面

  今天终于静下心来看看第一期,感觉是近期看到比较优秀良心的综艺,感触颇深。不哗众取宠,不矫揉造作,在各种博人眼球的综艺泛滥的时代,各种浮夸造作费劲心思的搞笑综艺大行其道,见字如面让我感受到一点来自久远的历史长河的故事。

  从形式上来看,很简单直白,一个朗读者,一封信,一个讲台,一个麦克风。没有多余的抢戏,喜欢!

  从内容上来看,与当下诸多一笑而过没有太多营养的综艺相比,不走寻常路,走心。感受唐代韩愈的怀才不遇,古人的气节;为民国才女萧红的英年早逝感到深深的痛惜,对弟弟的亲切话语,同作为姐姐的我感同身受;感动于蔡琴对杨昌德的大爱,那句:杨昌德,你怎么就这样走了呢?饱含着多少爱,多少思念,多少不舍啊。如果早知道这样,就早一点放手成全。在相亲订婚火速结婚生娃的快餐式爱情,爱情也是一文不值的,斗小三撕逼到两败俱伤,老死不相往来,在怨恨中无法自拔,束缚了别人亦不放过自己。最感动的是黄永玉写给曹禺的感情真挚的信,醒来啊,麦克白,把沉睡赶走!为王耀庆的演绎点赞,有魅力!恨不得背下这封信(虽然这个电视剧经常演坏人的男人(•̀ω•́)✧)。真挚的友谊,犀利的批评,对当今国内一些只拍脑残剧的导演真是啪啪打脸。

  从演员上来看,归亚蕾的优雅气质,张国立的资深功底,令人眼前一亮的王耀庆,单单朗读一封信,很是考验演员的功底。才看了一期,值得推荐~希望后面不会让人失望。

  当然也有一些问题,如主持人主持功底比较差,给这个节目拖了后腿,女嘉宾的观点比较无趣,有点教科书式,喜欢男嘉宾,观点新颖,文化素养高,但是老是被抢话,三个人很难擦出火花,解读并没有达到效果,其实朗读重要,解读更重要,让观众更能了解其文化背景。还有强烈建议文言文应该读原文,翻译成白话文,实在少了很多味道。

  《见字如面 第一季》观后感(六):人到底太少接触纯真的感情了

  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这档节目,却一发不可收拾的爱看上了它,里面的真情真的令人感动,想到里面黄永玉写给曹禺的信中说道,人到底是太少接触纯真 的感情了,道出的如今社会怎样的现状,我想人之一生最终的归宿还是要到情感的坟墓中去,我愿意看看这一封封的信体会中国历史上的真情实感。

  另外我也很喜欢与妻书这封信,不知道会不会在以后的节目中会播出,真的好期待。书信的方式目前来说正在消亡,我初中高中时,写情书还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知道现在我依然这么觉得,这种传播感情的方式不应该就这么消亡,它给了我们这些稍微内向不怎么会说话的人儿一种适合我们的表达方式,它代表着一种沟通,一种理解,我愿意这种形式,这种行为,这种精神能够传递下去。

  《见字如面 第一季》观后感(七):爱意跃然纸上——重读遗失的书信年代

  见字如面,爱意跃然纸上——重读遗失的书信年代

  (文末附曹禺和黄永玉通信全文)

  学生时代听网络上录制的兰波和魏尔伦之间的书信音频,以为那种迷人真挚的言语只会出现在直白热烈的法国诗人之间,直到看到张国立老师和王耀庆老师搭戏演绎的这段曹禺和黄永玉之间的信件往来故事。看完这个节目,一位朋友告诉我“感动到眼眶湿润”,一位朋友说“台词功力和感染力很强”,另一位朋友还评价“又有胸怀,又有感情,又有文笔”。

  两封信件为何能引起这么多的共鸣?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是两位演员的台词功力极强,刻画人物入木三分,让听众有强烈的代入感,仿佛直接在和大师进行对话。

  而终究让人感动的地方,在黄永玉一句“人到底太少接触纯真的感情了”。大师之所以被尊敬,不仅仅是因为他在其专业领域的造诣,更多的原因是他的纯真和诚意被热烈地表达出来,让人心生喜爱。读黄永玉的信,其“纯真”有三:一是大大方方地承认自己对夫人的爱意,肉麻的诗可以编出厚厚的集子,幽默可爱;二是直接表达了对曹禺当时现状的“不喜欢”,并且就事论事用文艺批评方式点出了不喜欢的理由;三是鼓励曹禺不要放弃他的才华,以及信任他能够继续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再观曹禺的回复:不仅坦坦荡荡接受朋友的批评,还进行了反思和自我鞭策。

  两位大师之间书信的特点还有雅致。当今时代朋友间的交流很少使用这样完整又优美的大段篇幅去呈现了,更多的是通讯软件上的碎片信息和没有营养的网络热词。语言的贫乏展现出的是人的深度的匮乏,当“蓝瘦香菇”之类的词汇占据着大家交流过程中的热门的时候,我们原本可以非常优雅的汉语变得多么丑陋!黄永玉的行文相比较下又是如此优美,“不饶点滴,不饶自己”,简单八个字表明了坚持真实艺术的坚决态度。他还引用的莎士比亚的诗句“醒来啊麦克白,把沉睡赶走!”以及表示自己愿意随时提供帮助“心在树上,你摘就是!”还有直言不讳的“你多么需要他那点儿草莽精神!”情真意切,流露出他殷切的期望。

  反复收看两位老戏骨的读信视频,还可以发现这两封信不仅情感真挚,语言雅致,字里行间还表达了黄永玉先生作为艺术家对独立性的敏感度:曹禺之所以不再出好作品,是因为被势位耽误,这个警示直接戳中了“迷了路”的曹禺。大师尚且身在迷途,更何况普通人们呢。对于同类问题有多少人仔仔细细思考过的,又有多少人能够看到问题并且大胆地向友人提出的?越是读信,越是发掘黄永玉的魅力:幽默,细腻,真诚,文雅,而且还是个清清楚楚的明白人。

  有一部话剧叫《收信快乐》,两位主角从童年开始传纸条一直到其中一位离开人世,他们的信件交往持续了一生,两段人生也因此相互交错。比较有意思的是,两位主角性格迥异,如果成年后他们经常近距离地见面,很可能擦肩而过然后是两段毫无交集的人生。女主角身在美国,在混乱的个人生活中追求艺术之路,充满反抗精神。而男主角一直在台湾,一路遵循着家人的规划和建议走上了从政之路,循规蹈矩。而他们只有在信纸上才会摘掉社会性的面具,畅所欲言,相互袒露真实的内心,正是如此,才创造了条件,换取到对方的一句“我懂”。这是文字的力量,两个正在相互交流的人尽管没有太多机会见到面,可是文字却让他们见面可能会产生的隔膜消失了。正如黄永玉和曹禺,他们一共也仅仅见面过两次而已!文字书信的表达方式让二人的友谊毫无隔膜。说到底,长篇连贯的行文不是快餐,而是形式和口味都很注重讲究的大餐,人与人之间那点真情,都通过这讲究的方式去表达了,让人享用过餐点之后留有余味,久久回味。

  文字鼓励人们去表达。当人们习惯于使用碎片化不带情感的简短语言去交流的时候,很有可能逐渐为自己带来“空心病”(当然,形成它的原因有很多种),不知道人生目标何在,不能感受到充实的快乐,内心空洞不知道活着的意义。遇到这种困惑的人可能很少尝试将内心细腻的情感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接收不到他们的丰富感情信号,当内心缺乏亲密感情的填充的时候,就变成了艾略特诗中写的“填着草的空心人”。如果你正经历着“空心病”,何不尝试着找出纸笔,认认真真给自己亲爱的朋友或者恋人去手写一封信?尝试着开始关注自己的书写笔迹的形象,在充分的时间里去斟酌如何把快餐式的语言变得丰富饱满起来。最重要的是,正视自己的需求,倾听自己的感受,才能写下直率而真情实意的文字,并且去和合适的人分享。运用文字,可以帮助自己找回生命力。

  附录:曹禺和黄永玉通信全文

  --------------------

  黄永玉写给曹禺 1983年3月20日

  家宝公:

  来信收到。我们从故乡回京刚十天,过一周左右又得去香港两个月,约莫六月间才转得来,事情倒不俗,只可惜空耗了时光。

  奉上拙诗一首,是类乎劳改的那三年的第一年写的,诗刊朋友问我要近作,而目下毫无诗意舒发,将信将疑,从匣中取出这首给他看,却说好。人受称赞总是高兴。但这诗不是好,是公开的私事满足了人的好奇心而已。不过我老婆是衷心快意的,等于手臂上刺着牢不可破的对她的忠贞,让所有的朋友了解我当了三十六年的俘虏的确是心甘情愿。歌颂老婆的诗我大概可以出一个厚厚的集子了。只可惜世界上还没有这么一个禁得起肉麻的出版社。

  说老实话,真正地道的情诗、情书、情话,怎么能见得人?伟大如鲁迅,特精熟此道。说是“两地书”,买的人图神奇,打开看来却都是正儿八经、缺乏爱情的香馥之感。全世界若认真出点这种东西,且规定人人必读的话,公安局当会省掉许多麻烦。人到底太少接触纯真的感情了。

  曹公曹公!你的书法照麻衣神相看,气势雄强,间架缜密,且肯定是个长寿的老头,所以你还应该工作。工作,这两个字几十年来被污染成为低级的习俗。在你的生涯中,工作是充满实实在在的光耀,别去理那些琐碎人情、小敲小打吧!在你,应该“全或无”;应该“良工不示人以朴”。像萧伯纳,像伏尔泰那样,到老还那么精确,那么不饶点滴,不饶自己。

  在纽约,我在阿瑟•米勒家住过几天。他刚写一个新戏《美国时间》,我跟他上排练场,去看他边拍边改剧本。那种活跃,那种严肃,简直像鸡汤那么养人。他和他老婆,一位了不起的摄影家,轮流开车走很远的公路回到家里,然后一起在他们的森林中伐木,砍成劈柴。米勒开拖拉机把我们跟劈柴一起拉回来。两三吨的柴啊!我们坐在米勒自己做的木凳、饭桌边吃饭。我觉得他全身心的细胞都在活跃。因此,他的戏不管成败,都充满生命力。你说怪不怪,那时我想到你,挂念你,如果写成台词,那就是:“我们也有个曹禺!”但我的潜台词却是,你多么需要他那点草莽精神。

  你是我极尊敬的前辈,所以我对你要严!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流,你泥溷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像晚上喝了浓茶,清醒于混沌之中。命题不巩固、不缜密,演绎、分析得也不透彻。过去数不尽的精妙的休止符、节拍、冷热、快慢的安排,那一箩一筐的隽语,都消失了。

  谁也不说不好。总是“高!”“好!”这些称颂虽迷惑不了你,但混乱了你,作贱了你。写到这里,不禁想起莎翁《麦克白》中的一句话:“醒来啊麦克白,把沉睡赶走!”

  你知道,我爱祖国,所以爱你。你是我那一时代现实极了的高山,我不对你说老实话,就不配你给与我的友谊。如果能使你再写出二十个剧本需要出点力气的话,你差遣就是!艾侣霞有两句诗,诗曰:“心在树上,你摘就是!”

  信,快写完了,回头一看,好像在毁谤你,有点不安了。放两天,想想看该不该寄上给你。

  祝你和夫人一切都好!

  晚 黄永玉 谨上

  三月二十日

  我还想到,有一天为你的新作设计舞台。永玉,又及

  我还想贡献给你一些杂七杂八的故事,看能不能弄出点什么来!永玉,又及

  --------------------

  曹禺写给黄永玉 1983年4月2日

  永玉大师:

  收到你的信。好像一个一无所有的穷人,突然从神女手里,得到不可数量的珍宝。我反复地看,唤出我的妻女一同看,一块儿惊奇上天会毫无预感地给了我这样丰满、美好、深挚、诚厚的感情。

  我的确没有想到,你会写给我这样一封长信。你鼓励了我,你指责我近三十余年的空洞,“泥溷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这句话射中了要害,我浪费了成熟的中年,到了今日这个年纪,才开始明白。你提到我那几年的剧本,“命题不巩固、不缜密,演释、分析得也不透彻”。是你这样理解心灵的大艺术家,才说得这样准确,这样精到。我现在正在写一个剧本,它还泥陷于几十年的旧烂坑里,写得太实也陈腐,仿佛只知沿着老道跋涉,不知回头是岸,岸上有多少新鲜的大路可走。你叫我:“醒来啊,把沉睡赶走!”

  我一定!但我仍在矇眬半醒中,心里又很清楚我迷了路。但愿迷途未远,我还有时间能追回已逝的光阴。天下没有比到了暮年才发现走了太多的弯道更痛心的了。然而,指出来了就明白了,便也宽了心,觉得还有一段长路要赶,只有振作起来,再写多少年,报答你和许多真诚的朋友对我指点的恩德。永玉,你是一个突出的朋友,我们相慕甚久,但真见面谈心,不过两次。我能得你这般坦率、真诚的言语是我的幸福,更使我快乐的是,我竟然在如此仓促的机遇中,得到你这样真诚见人的友人。

  你说我需要阿瑟•密勒的草莽精神,你说得对。他坚实,沉肃,亲切,又在他深厚的文化修养中又时时透出一种倔强,不失在尘俗中屈服的豪迈气概。我时常觉得我顾虑太多,又难抛去,这已成了痼习。但是如果不下决心改变,所谓自小溪再汇为沧海是不可能的。

  你像个火山,正在突突喷出白热的火岩。我在你身边,是不会变冷的。你说要写二十个剧本,如果我真像你举出的那种巨人,我是会如数写出的。不过,有你在身旁督促我,经常提醒我,我将如你所说“不饶点滴,不饶自己”。

  你的画,世间有多少人在颂扬,用各种语言来赞美,我再添什么是多余的。我更敬重的、我更喜欢的是你的人性,你的为人,你的聪敏才智、幽默感,你的艺术与文章是少见的。但真使我惊服的,是你经过多少年来的磨难与世俗的试探,你保持下你的纯朴与直率。

  我终将有所求于你的。你的长信已经一页一页端正地放在照相簿里。现在我可以随时翻。在我疲乏时,在我偶尔失去信心时,我将在你的信里看见了火辣辣的词句,它将促我拿起笔再写下去。在我想入歪道,又进入魔道,“为势位所误”时,我将清醒再写下去!

  请问候你的夫人,感谢你,我的朋友。

  曹禺

  一九八三年四月二日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阿芙蓉岛

  也可搜索添加账号:avaronbleu

  《见字如面 第一季》观后感(八):终于发现了国内综艺节目中的“清流”,它让我们重新认识杨德昌和萧红!

  最近两年,国内综艺节目在近些年面临着高度同质化和无法回避的创意雷同的问题,大量的购买国外综艺节目的版权似乎成为了主流。上周随着《我是歌手》第五季的开播,各大卫视打响了2017年的综艺节目收视率抢夺战。

  与电视台综艺追求明星嘉宾阵容和明星真人作秀的效果不同,网络综艺节目则往往凭借着新颖的形式,另辟蹊径,取得了不俗的关注度。就在最近,便有一档不追求明星阵容的良心综艺在视频网站播出,只播出三期,便在豆瓣上获得了评分高达9.3.

  要说的这档节目名叫《见字如面》,该节目在国内各种真人作秀的浮夸综艺节目泛滥的当下毫无疑问是一股“综艺清流”的存在。

  《见字如面 第一季》观后感(九):节目分析

  《见字如面》

  主题:用书信打开历史

  基本情况:明星读信节目

  两个演播室:一个主持人和拆信人所在空间,一个读信空间(右)

  两个常驻嘉宾,即拆信人

  一个是香港著名教授,一个是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主要职责是介绍信件的相关信息,以及发表自己对于信件的看法

  八个读信人:职责即是读信

  《见字如面 第一季》观后感(十):对《见字如面》多一些宽容

  《见字如面》在国内综艺节目中算一股清流,刚看一下,豆瓣评分9.0.如果我打我会打满分。

  关于网友争论的几个问题我有一点看法。

  首先是嘉宾的选择问题。坦白讲,我个人认为选择得是较为妥当的。许子东教授和杨雨教授,一男一女,既有理性的分析,也有感性的触角。许是文学评论界顶级的学者,在《锵锵三人行》做了十多年的嘉宾,熟悉如何在电视上表达意见(有的学者是很牛,然而不善于恰当地表达自己观点,不适合上电视),常常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点评一针见血,切中要害。例如他评论徐志摩、陆小曼那次,说了句话我印象很深“关键在于你把爱情摆在人生中的什么位置”。话不多,但是每一句几乎都给观众带来一定的思考。而杨教授自然是富于感性的,有时候话刹不住车,抢了许子东老师的话。也有网友批判她讲话过于浅显。不过我觉得我觉得她可能就是节目组请来普及信件的背景知识的,不能求全责备。她的古典文学知识还是非常渊博的,网上查了她著有7本著作,作了些文化的普及工作,可以买来一读。

  其次是关于文言文信件是否需要翻译的问题,看弹幕观点很两极端,我个人观点还是翻译成白话文好。有些信件写作于秦汉以前,用词古奥,生僻,如果不加以现代语言的加工,观众听之味同嚼蜡。不要忘记,观众中有很多小朋友、文化程度不高的人,至少也要照顾他们的需求吧。《见》的定为还是向大众普及文化知识的定位。

  此外,最具争议的一个问题无疑是读信人的选择了。大部分我觉得选择得还算正确。有人说蒋勤勤读信没有活力,很平淡,这我不评论,因为这也是我的观感。相比之下,张国立、张涵予演绎得活灵活现,听众能仿佛身临其境,赞一个。我最欣赏的是王耀庆,有人说他很浮夸,可我却觉得他是真情流露,他不仅把读信当做一个工作,而是真的把整颗心放了进去的。曾看过他演的电视剧和访谈,他对演戏是有很多思考的。在台湾男演员中不多见。

  拉拉杂杂说了一堆,最后一句话,尽管有争议和一点瑕疵,还是强烈推荐《见字如面》这档节目。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jcjf/107463.html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