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教材教辅 > 科学技术 > 【爱因斯坦传】《爱因斯坦传》读后感10篇

【爱因斯坦传】《爱因斯坦传》读后感10篇

来源:科学技术 时间:2018-04-21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科学技术】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10篇

  《爱因斯坦传》是一本由沃尔特•艾萨克森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5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一):爱神

  1.合上书页,我才意识到自己进行了爱因斯坦认为的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时间旅行。传记本身就是一种神奇的文体,而砌起传记之塔的旧书信则是另一样神器,捧起那些泛黄的纸片,仿佛看到了时间无情推进留下的废墟,在网络时代则很难有这样直观的感受。

  2.书封底之后是一张照片,拍摄于爱因斯坦人生的终点,彼时是1953年,他在普林斯顿,距他撒手人寰还有两年。爱因斯坦背对着镜头,独自行走,渐行渐远,宛如沧海一粟,由于是黑白照片,天气不得知晓,但我乐于将它想象成一片雪景。萧瑟的冬天,茫茫雪原,孑然一身的爱因斯坦,消失在尽头的小路,零星的枯树,零星的楼宇,和“走到人生边上”这一主题相映成趣。其实,这张照片亦可以视为爱因斯坦科学生涯的精确总结,从凭一己之力提出相对论到在批判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上以少抗多再到孤独地推演宇宙大一统方程。此外,爱因斯坦毕生所追寻的那一个简单且统一的宇宙似乎也与这张元素极少的照片不谋而合。

  3.以我幼稚、粗鄙的凡人眼光纵观爱因斯坦的一生,我认为他有一处不完美,爱情。或许因为有钱钟书和杨绛那对看似只存在于理想世界中的神仙眷侣,那种一生只爱一个人的纯情经历给我造成了很深的印象,我便一厢情愿地认为众生之上、上帝之下的爱神也要在爱情方面有着几乎完美的表现,事实上,我爱一半,恨一半吧。在追求米列娃上,爱因斯坦的动机是我最欣赏的,也是最配的上他的身份的:和伴侣一起攀登知识的巅峰,不过问不操心纷繁琐碎的世俗,两人在灵魂、人生追求上达到极为协调的统一。但我想最后导致这段婚姻破裂的原因也在于空谈诗和远方,两个仙气飘飘、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怪咖相结合造成的结果只能是随时都会化为虚无的美丽的泡泡,圆滑务实的爱尔莎才能够带来长远的陪伴,没有那么多激情,却异常稳固,直到死亡将他们分离。恨就恨在,围绕爱因斯坦发生了太多的桃色新闻、风流韵事,还好还好,没有特别出格,爱因斯坦还是超神地稳住了阵脚。

  4.知乎上有人问爱因斯坦为什么这么出名?其一当然是他在科学事业上做出的彪炳千古、无可挑剔的贡献,除此之外,爆棚的人格魅力值也为他增色不少。永葆活力的老顽童形象,社交场合里幽默机警的连珠妙语,坐拥名利同时朴实平和,对全体人类出自本能的守护【差一点就被犹太人拥护为国王】,以及,对自然神致以永恒的敬畏......这样优秀的人类,才真正称得上“伟大”二字。

  5.音乐。“音乐是最高的艺术,因为其他艺术只能表现意象世界,而音乐则为意志的外射” “一切艺术到精微的境界都力求逼近音乐” 爱因斯坦的兴趣是拉小提琴,他还说过:“让我多听巴赫吧!” 果然神的品味和一般人是不一样的,音乐界里也唯有巴赫的理性逻辑之音能与他的力场相适应。

  6.“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年轻的爱因斯坦“喜欢站在群山之巅体验那种崇高的孤独感”。

  7.关于Einstein的中文译名。“爱”和“因”很漂亮。“爱”,爱思考、爱自由、爱人类......爱神的一生与LOVE脱不了干系;“因”,这不用解释吧?

  神说:

  为了惩罚我对权威的蔑视,命运把我自己变成了一个权威。

  没有宗教的科学就像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就像瞎子。

  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肯定是用——石头

  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事物和谐有序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连的上帝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二):历史人物不好写,科学人物更不好写

  沃尔特·艾萨克森是著名的传记作家,每本书写的都比砖还厚,在速食时代看这么厚的书是需要勇气的,但奇怪的是,没那么难读,一溜烟一个星期的时间也就读完了。

  这本爱因斯坦传明显没有基辛格传写的精彩,基辛格传里的文字辛辣幽默,作者尽其所能的给这个令他厌恶的人了一个中肯的评价。鉴于基辛格与中国的关系,中国人应该读一读,其实只读末尾几章即可,他的破冰之旅固然对中国有益,但是他的家族迄今都还在中国发大财就让人对中美关系这事有点想说草泥马,什么阵营,什么意识形态,信誓旦旦,最后都是殊途同归。

  不同于基辛格传,爱因斯坦传里只用微弱的讽刺语调揭露了爱因斯坦有点爱慕虚荣的小缺点(他喜欢接受媒体采访)。整本书基本的语调是平实的,少点文字上的华彩。最令我钦佩,或者说同情的是作者不得不读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才能写这本书,之所以说同情,是因为作者读了,写了,但一点也没写明白。所以遇到作者写的关于爱因斯坦学术研究方面的内容可以跳过不看。

  爱因斯坦传是作者努力工作的成果,让读者看到一个普通人的爱因斯坦,他在科学上是比大多数人有天分,但其余部分没什么神奇,婚姻生活里的烦心事一点也不比普通人少,青年时也郁郁不得志,所有名人都不过是在有了盛名之后被世界捧的更有盛名。

  身为伟人或是公众人物,即被公众所宠爱,又难免会被大众所累,爱因斯坦不知道算不算是最惨的,他死后,主要身体器官被一名医生一一取走,尤其是他的大脑,被这位医生切割成切片,拿去做研究,因为分割了整个大脑,至今谁也没能在一部分大脑切片的基础上研究出个名堂来,在这位医生擅自摘取爱因斯坦的身体器官时,他的家人在手术室外丝毫没想到他们待会要领走的尸体只剩下个空壳,而另一位眼科医生经过手术室,又顺手取走了爱因斯坦的眼球。这就是爱因斯坦的身后事了。

  我的一句话书评是:当一位绝世科学家遇到了另一些对科学有兴趣的医生。。。。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三):令人敬畏的反叛者

  这是2017年的No.8本书,按照原定的计划进度及鉴于我目前的时间自由度,我应该已经读到了第12本书。

  若是以前,我早就着急焦虑的不行,但现在随着年纪越大,做为一个资深书虫,我越发感觉到读书不能一味求快求多,于是,看书,选书,挑书,买书,读书的眼光也就越发的挑剔起来。

  我很喜欢看人物传记类的读书,但由于天生缺乏数学细胞,我一直对物理、数学类的科学家和科学现象趋之若鹜,这本《爱因斯坦传》被买回家,完全是个意外,我永远也没预料到,我会在随手拿起它后,爱不释手的从早看到晚用了3天时间啃下来,甚至连做梦都是这个可爱的老头提出的各种物理学理论,惊讶于作者能够把一个伟人描写的如此立体丰满,震撼于爱因斯坦永不妥协的反叛精神和对世界和自然的敬畏之情,钦佩于对科学的专注和对永远孩童一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而又真的发自内心的为他的离去感到悲伤和遗憾。

  本书的作者是曾经写过《乔布斯传记》、《富兰克林传》、《基辛格传》的著名传记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除去前言、序言与一些附件参考文献,整整489页,在这个阅读都越来越零碎化的年代,要耐心读下去这样一本书,实在是有点小小的挑战,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精彩程度,相比于前几部名人传记,这本《爱因斯坦传》写的更佳深刻动人,尽管它的语言描述方面没有那么华丽,但我觉得本书最大的优点的是他永比较平实的语词把爱因斯坦写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当然,还有作者把那些抽象难懂的物理学理论、量子理论能简短压缩到本书里的才华(原谅我依然看不懂)

  在这书里,作者从爱因斯坦的童年开始写起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光,描写了他童年的学习经历,青年的反叛与对权威的精彩挑战,壮年的郁郁不得志,在开创相对论时候被所有的主流科学家排挤封杀,在中年时期对科学、世界文化、世界观、宇宙观的积极思考和各种对于人类未来的行为与观点,晚年时期对于学术上永不妥协的追求和坚持,当然还有穿插于其中的粉红浪漫情事于婚姻中一点不少于常人的家庭琐事。

  相比于那些粉红色的浪漫故事和爱因斯坦如诗人一般的可爱情书,我更喜欢他很多前瞻性的观点与想法,这些观点和想法即使放在现在,我也觉得他一个人超过了中国大部分高等院校所谓的教授(叫兽),他带给我的更多的是对于生活、思维成长与学习的反思,启发自己能否成为一个更加具有大格局和深度思维的人。大部分人都以为天才总是有着和常人不一样的地方,然而看完这本传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更佳坚信良好人格的养成及不断的自我反思和内省对于人一生的工作和生活的建构的影响是多么重要。

  这其中我节选了一些书里很有趣的描写想要保留下来,它们有的是爱因斯坦自己回忆录当中的几句话语,有的是作者根据资料总结性的描述,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多么高深,每句话的顺序我也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了重新的排序,但于我而言,觉得对自己的启发很大,我在书中每一句话的旁边都加了很多注释和自己的想法,摘录如下:

  关于教育:

  爱因斯坦在晚年的时候被问起,学校应当重视哪些东西。他回答说,在讲授历史的时候,应当多讲述那些凭借性格和判断的独立性对人类有所贡献的人。学生们的批评意见应当友好的加以斟酌,资料的积累不应扼杀学生的独立性,一个社会的竞争优势不在于学校将乘法表和周期表讲的有多么好,而在于能在多大程度上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相信爱是比责任感更好的老师。(这是全书里我最喜欢的他的一句话) 我清楚的认识到,强调自由行动和个体责任感的教育是多么优越于崇尚外在权威的教育。

  爱因斯坦从不习惯于把时间浪费在组织机构的会议上,他终生都对自己曾经的学校苏黎世工学院有较高的评价,但他也指出,他并不喜欢由考试制度所带来的纪律。他曾说道:这里的问题在于,人们为了考试,不论愿意与否,都得把所有这些废物统统塞进自己的脑袋。 一个人在学术道路上被迫大量发表科学文章会导致思想浅薄的危险。

  爱因斯坦的基本信条是,自由是创造性的源泉,科学的发展以及精神创造性活动都要求一种自由、这种自由在于,思想独立于权威和社会偏见的限制,他认为,培养这种自由应当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和教育的使命。 PS:书中有很多小故事和案例体现着这位可爱的老头对于教育最本质的思考和积极的践行,他的这些教育观念不恰恰是今天的中国各大学最需要找回的特质么?这一点我很欣慰,我的研究生导师,也是一位年近70岁的老头,一直以他宽容并类似于爱因斯坦这种开放的教育理念来教导我。

  关于他的学习与工作

  小时候好像总有课文或其他不靠谱的资料来源说爱因斯坦小时候学习不好之类的,在这里一定要辟谣一下,爱因斯坦小时候不进学习很好,而且常常给班里的学生补习,他在15岁的时候就掌握了微积分,甚至在同龄人中,他更喜欢专注于一个人思考更安静的事情,他的一位老师甚至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沉闷神父”。 青年时期的他自学了高等物理教科书,并在书页边缘处密密麻麻的写下了自己的各种想法,他的工作习惯显示了他专注的能力,甚至在喧嚣的人群中,他也能独自坐到沙发上,拿出笔和纸,将墨水瓶晃晃悠悠的搁在扶手上,专注的思考一个问题,周围的喧哗与其说干扰了他,不如说激励了他。(这让我想起,我们总说天才聪明,智商高,可是他专注时候的努力,又有多少人能做到?)

  事实上,在他所在的系里毕业的工学院学生当中,他是唯一一个没有找到工作的人。 PS:这里的背景有些幽默,因为爱因斯坦的在学校时期的反叛和对各种传统权威与学术大家的不断“挑衅”,他从来不会屈服于所谓的传统和权威,坚持自己的想法,使得他确实不招各位老师的待见,所以在他申请学校的各种职位时都失败了,可是随着他的成长与学术上的成功,恰恰可以说明,如果他没有当时这份独立于叛逆,也许他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今天的爱因斯坦,看到这里,我想起了现在从国外流行过来的Critical Think,也译为“审辨式思维”,爱因斯坦的反叛更多的是体现出他的审辨式思维的强大,才能不断成长。)

  我可以在两三个小时内做完一天的工作,剩下的时间里,我将思考自己的事情。 他不喜欢被束缚,对家人也可能有些冷漠。但他喜欢和思想同伴一起交流,并且结下了一些终生不渝的友谊。他对任何年龄和阶层的人都很友好,与同事相处融洽,并试图对整个人类友善,只要不对他发号施令或在感情上强迫他,他很容易与别人结下友谊甚至是感情。他自己反思说到过,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过客,我从未全心全意的术语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亲近的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从未失去距离感和保持孤独的需要。 PS:我倒是越来越体会这种感觉,这种距离感和对孤独的需要,才能让人清醒独立的思考,换句话说,思维才不会被打扰或“污染”

  关于他的科学与思考

  他的成功缘于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对权威的挑战,善于在他人不以为然的寻常事物中发现秘密。于是,他所倡导的德行和政治见解的前提必然是:尊重自由的思想,自由的精神和自由的个体。在他看来,宽容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也是社会赋予创造性的必要条件,他说到:培养个性很重要,因为只有个人才能提出新的思想。

  爱因斯坦终生都保有孩童般的直觉和敬畏,他从未对自然现象的魔力失去好奇,他很少用言语进行思考,而很倾向于用图像的方式进行思考,在他给朋友写的心里他说道,我们生来就面对许多伟大的奥秘,在他们面前,我们永远都是一些好奇的孩童。

  爱因斯坦的部分天才在于他的坚韧不拔,甚至在面对“显然的矛盾”时,他也能够固守自己的想法,他对自己关于物理世界的直觉感受深信不疑,其工作方式比大多数科学家更加孤独,无论别人多么怀疑,他总是信守自己的本能。

  爱因斯坦科学的成功部分来源于他的反叛精神,他的创造性与不服从权威有关,他对旧秩序没有感情依附,因此可以毅然颠覆它。

  他的狭义相对论的发现与一种直觉密不可分,它建立在十年的思想历程和个人体验至上。他说过,直觉不过来源于早先的思想历程。

  关于宗教与信仰

  爱因斯坦并不相信一个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进行赏罚干预的人格上帝。他感到效忠于一个党派久意味着放弃了某种思想的独立性,这种顺从使他感到惶惑。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事物的和谐有序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命运和行为有牵连的上帝。

  他所有道德原则中最基本的部分是:自由和个人主义是创造性和想象力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

  世界上有很多特立独行的天才,爱因斯坦的特别之处在于他的思想和灵魂为这种谦卑所调节,他既可以在其孤独的旅程中镇定自若地充满自信,也会对大自然美妙的作品感到敬畏。

  :我时常奇怪于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是如何在理性科学与宗教信仰之间做出选择或者调和相处,然而我现在终于明白,它们的信仰是来源于对自然、宇宙和世界大的敬畏,而不仅仅是迷信,这才是终极的信仰,而也正是这份谦卑与信仰才能让他们保持永久的专注与激情投入到科学事业中,用心理学的某些流派观点来说,实现了终极的自我。

  书籍的最后部分,一如时间的流逝一样让人惋惜,还介绍了他晚年对于各种政治立场的思考、犹太民族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做出的各种努力,他的一封信促成了原子弹的研制,而后他又在无奈的内疚当中积极的为核武器的控制使用到处奔走疾呼,他是个矛盾的个体,有着对民族主义、霸权主义的憎恨,又能跳出国籍和民族的边界为全人类的命运而悲悯,我想,他的伟大不仅仅在于物理学的革命,他的伟大在于对所有人的启发与思考。

  500多页的书看下来,感触很深,我要感谢作者,让我这种一听见物理二字都觉得害怕的人,能够一扫多年的拒绝、偏见与自负,静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多角度立体化的去了解这位令人尊敬的科学家,从他的一生当中,受益于他的专注和和创新精神,了解他的科学哲学观,了解他作为一个科学家的成长经历,了解他对世界文化、人类文明的思考和深刻的感情,而不仅仅是初中物理课本上的那一个公式,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影响着我对于学习知识、个人成长、职业生涯探索包括个人价值观的思考与沉淀。

  如书中最后一句话所说:他是一个深切关怀人类的孤独者,一个充满敬畏的反叛者。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四):爱因斯坦其人

  爱因斯坦并不是大众刻板印象中的科学怪人

  实际上他年轻时候相貌英俊,还是很受欢迎的一个人

  在苏黎世上学期间搞定了全班唯一的女生

  但是由于这个女生长得不太好看 有点坡脚 比爱因斯坦还大三岁 所以曾经遭到过他母亲的强烈反对

  他虽然幼年有语言障碍

  但是学校成绩极好 曾经有一个大学生辅导他的数学,后来发现过了没多久就没有能力再辅导爱因斯坦了

  但是爱因斯坦在大学期间不太注重数学学习 数学成了他一生的短板,直到晚年还在抱怨自己的数学不太好。

  他从小在一个没有任何宗教氛围的家庭中长大 ,父母和叔叔都不信教甚至认为宗教仪式是无聊的封建迷信。

  但是爱因斯坦幼年的时候倒是对宗教很有兴趣 还上过天主教学校

  所以一些神棍编造的小爱因斯坦论证上帝存在的故事 还是不完全瞎编的 毕竟爱因斯坦小时候还是信教的

  但是从12岁起开始对宗教产生反感 此后一生都远离任何宗教仪式

  从此以后他通常称自己无宗教信仰

  但是为了谋求一份教职 他也曾经在表格中宗教信仰一栏里填写犹太教

  他可以出色的用小提琴演奏莫扎特的曲子

  康德一度成为爱因斯坦最喜欢的哲学家

  爱因斯坦是一个内心非常崇尚自由的人

  这个自由并不是当今小清新们挂在嘴边那种可以不工作全世界到处旅游的自由。

  当年的德国是一个非常崇尚集体主义崇尚威权主义的国家

  而爱因斯坦从初中起就对这些东西非常反感

  威权主义的国家都很崇尚军队,当军队列队穿过市区的时候,人们在道路两边欢呼,孩子们在一旁学着军人的步伐。

  而爱因斯坦对此极为不屑,认为如此崇尚军队的人长了一个大脑纯属是出于误会。

  爱因斯坦曾经因为厌恶德国的专制主义而放弃德国国籍,于1896年成为一个无国籍的人。

  而这个没有国籍的状态维持了四年。

  爱因斯坦由于不尊重权威,所以在学校里面和老师的关系通常不太好,在大学期间和教授的关系也不太好,还经常逃课,这使得他成为他们班级唯一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人。(他的女朋友也就是后来的妻子米列娃延期一年毕业)

  他曾给全欧洲的教授写求职信,没人搭理。

  在朋友帮他托关系找到专利局的工作之前他还做过家庭教师,被他辅导过的人当时一定不知道这个落魄的青年以后将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爱因斯坦第一段婚姻并没有维持太久,离婚的时候他曾经向米列娃许诺他日后一定会获得诺贝尔奖,而她将得到全部的奖金。

  爱因斯坦恐怕是第一个将诺贝尔奖写入离婚协议的人。

  不过爱因斯坦并没有因为相对论而获奖 而是因为其对光电效应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评奖过程中许多政治化的因素,以及和当时盛行的反犹主义有关。

  爱因斯坦后来与比他大几岁的表姐结婚。(我一直觉得他择偶的品味不怎么样)

  爱因斯坦本来是不想结婚的,不过他表姐那面不同意。

  爱因斯坦后来受到普朗克的邀请回到德国做教授

  一战期间德国的科学家们都像普通德国人一样激动,都觉得德国受到了其它国家的迫害,德国要代表月亮消灭协约国。

  这个时候唯独爱因斯坦比较清醒,还积极的写文章批评德国的军国主义,重申其和平主义的立场。

  刊登爱因斯坦文章的报社很多时候出于安全原因对爱因斯坦的文章做了不少删节。

  不过爱因斯坦倒是很推崇社会主义,但是这对于一个没有受过政治经济学熏陶的人来说是可以理解的。

  尽管他推崇社会主义,但是他不会对那种列宁式的政党有一丝好感。

  毕竟总得来说爱因斯坦是一个崇尚自由的人。

  爱因斯坦晚年的时候恰逢以色列总统去世,这个时候就有一家报纸提出要爱因斯坦继任总统,后来这么说的人越来越多,总理古里安也架不住舆论的声音,只好派驻美大使去问爱因斯坦是否愿意出任总统。还好爱因斯坦没有同意,不然总理那面真的不太好办。

  爱因斯坦去世后普林斯顿一位病理学家借着尸检盗取了爱因斯坦的主要器官以及大脑,后来曾经送过一些样本给不同的研究者做研究。世界上那些有关爱因斯坦大脑异于常人的说法大多是出于这些研究,并非是爱因斯坦生前觉悟极高捐出了自己的大脑做研究。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五):我很欣赏“我”的这本传记

  首先说明一点,这本书2009年4月曾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第一版,这次出版社改了封面,装帧优于第一版。

  在全世界所有人为“我”写的传记中,有两本“我”最喜欢,一本是派斯那本——已经盛名在外了,还有就是这本。但是前者适合本身做科学家的fans去读,而这本适合一般的读者来了解“我”。

  关于对“我”本人肉麻的吹捧与恶俗的贬低已经太多了,“我”实在没有能力一一去劝慰或者反驳这些并不理智的人们,但是艾萨克森(这本书的作者)为“我”几乎做了所有的这一切,“我”应该感谢他。

  对科学问题的处理总是一般(科学家)传记的硬伤,艾萨克森却处理的很好,相信你会喜欢的。中文本的译者小伙子很棒,已经消除了由于不同语言之间交流的隔膜。

  有了它,别的传记几乎都是多余的了(当然派斯那本除外)。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六):孩童的一生

  我去,win7自动更新重启,刚写的东西全白费了,这次简短了说吧。

  这段时间比较忙,居然断断续续把500页左右的书翻完了。

  先说爱因斯坦的错误和不幸

  晚年太过固执于自己的信仰,拒绝量子力学的发展,对物理学界的发展太过不闻不问了。虽然自己的研究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贡献,但我总觉得如果不是这种固执,可以做出更多成就。另外,我看不出这种信仰和其天才有某种绝对的联系。

  总结就是,要学会时常质疑自己,挑战自己。人越老,越容易顽固不化。

  另外,我觉得爱因斯坦的家庭生活是不幸的。我虽然很能理解其年轻时对米列娃的爱慕。我猜那个时候他是无法忍受一个世俗的亲密伴侣的。然而事实证明,他真正需要的是一个“母亲”,像艾尔莎这样的。而且有着更高精神世界的米列娃,让爱因斯坦的后代更易于罹患精神疾病(我觉得爱和米两个人其实都有精神病易感基因,所以两人的结合在这方面对小孩是非常不利的)。虽然,爱因斯坦不应该不是一个对家庭生活有特别多需求的人,然而这样的经过应该不是他所理想的。

  再来说爱因斯坦的赏光点。

  首先他的早期人生履历根本看不出要成为物理大牛。一个高材生,最后颠沛流离,好不容易凭借关系当了公务员,这样的日子也许也就凑活过了吧。

  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他对科学研究发自内心的热爱。此处,我又回想了一下各种牛人,发现他们大多不是靠着履历,靠着平台,而是靠着别的东西发展自己的。对于他们来说,平台永远都是装饰物。

  言归正题。

  他的另一项特质是,对权威有着深深的厌恶。其实按照进化心理学的观点,年轻人多有这样的倾向,只是爱因斯坦这种倾向异乎寻常的强烈,使其早期成为一个不通世事的人(当然,他情商确实有点低啦)。这种特质与其后来做出的天才发现有着非常深刻的联系。

  另一项相关的特质,他自小就对自由有着深刻的热爱。我想这种东西,帮助他在某些时刻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他有一种倾向,想要用一种更为统一的方式将零散的现象组织起来,早期如此,后期更是如此,(大统一理论)

  他的相信宇宙是充满秩序的,这是他追求科研的动力之一。也是他后来所固执的理念。

  他具有超然的性格,这一点,在今天似乎特别重要。因为理性的思考需要不为人性牵绊,才能发挥其威力。当然,这是一柄双刃剑。

  他在政治上是幼稚的,然而在成名之后,却又反复地用他幼稚的政治观去影响世界,被不少人利用。

  我们看到虽然他达到了自己事业上的巅峰,但对子女的助理并不明显,这也许是科学事业之缺陷吧。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七):爱因斯坦的话

  由于阅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我很快就深信不疑,《圣经》里有许多故事不可能是真实的。其结果就是一种真正狂热的自由思想,并且交织着这样一种印象:国家是故意用谎言来欺骗年轻人的。这种印象产生了决定性的后果。

  对任何一种权威的怀疑出于一种经验,一种对待任何特定的社会环境所深信不疑的东西的怀疑态度。

  盲目地迷信权威是真理最大的敌人。

  强调自由行动和个体责任的教育是多么地优越于崇尚外在权威的教育。

  我起初打算做一名工程师,但一想到把创造力花费在这些事情上,目的无非是要让日常生活变得更加精致,让冷酷无情的资本变得更多,我就感到不可忍受。要为思想而思想,就像音乐一样。

  正如他后来所说,原创性和创造性对于学术地位的跃升并不是最主要的,尤其是在德语世界,他将不得不去迎合他主顾的偏见或流行看法。“一个人在学术道路上被迫大量发表科学文章会导致思想浅薄的危险。”他说。

  用爱因斯坦的话说,马赫哲学的本质是:“只有当概念所指涉的对象以及概念同这些对象据以对应起来的规则能够被显示出来时,概念才是有意义的。”换句话说,要想让一个概念有意义,就需要对它进行一种操作定义。

  此外,爱因斯坦还从斯宾诺莎那里获得了一种决定论的信念,即一旦我们彻底了解自然律,就会明白,原因和结果都是不可变的,上帝不掷骰子,亦即不会让任何事件随机或不确定地发生。斯宾诺莎宣称:“一切事物都由神圣的自然的必然性所确定。”甚至当量子力学似乎表明这是错误的时候,爱因斯坦也坚信它是正确的。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八):永不妥协的自由主义者

  这本书把爱因斯坦写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充满各种欲望和永不妥协的自由主义者。

  观其一生,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绝对的藐视权威和不妥协、不墨守成规,是其人格上的根本特点。他的所有成就都是建立在这些品性的基础上。

  他的童年就体现出了这种绝对自由主义者的傲娇。和当时大多数人一样,爱因斯坦应该也会是正常的成长成为一个听话的人。然而少年和学生时代就特任性。

  “爱因斯坦终生都包有孩童般的直觉和敬畏,他从未对自然现象的魔力失去好奇”。“他早年对权威的质疑是极为重要的,这种怀疑从未离开过他。没有这种怀疑,他的思想就不可能如此独立”。

  家人在这时候给予他最大的启蒙,便是罗盘和小提琴了。罗盘使得他终生迷恋并敬畏自然,且致力于研究自然科学。小提琴为他的艺术修养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后来对艺术的鉴赏力,尤其是在音乐上,乃至于艺术思维对其物理研究的多少帮助,似乎都来自于此。

  学生时代,爱因斯坦对宗教教条的反抗深刻影响了他对流俗之见的看法。它培养了一种对一切形式教条和权威的反感。他对任何种类的约束都有抵触情绪。他早年对权威的怀疑是极为重要的,这种怀疑从未离开过他。

  “资料的积累不应扼杀学生的独立性,一个社会的竞争优势在意多大程度上激发起想象力的创造力”。

  “强调自由行动的个体责任感的教育是多么优越于崇尚外在权威的教育”。爱因斯坦对德国专制主义学校和军国主义气氛的蔑视使得他希望放弃德国国籍。

  1896年1月,申请终获批准,此时他成为了无国籍的人。此时他只有17岁!

  “他从小就有的政治情感——蔑视一切权威,厌恶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尊重个性,鄙视中产阶级的消费和炫耀财富,向往社会公平”。"

  “从不习惯于把时间浪费在组织机构的会议上"。

  青春期,泡妞颇有一套手法(根本不像理工男),各种小情书飞奔,“小无赖”、“小淘气”是常用称谓,可谓风流成性,套路的很。他穷困潦倒的时候搞的人家大肚子,未婚先孕,而且在人家产后很少去看过他的儿子。后半生前妻和几个子女精神都出现问题,或许于此有关。也许欧洲太开放了,按照中国的标准,爱因斯坦就是个十足的渣男。

  工程院毕业多年都没有稳定的工作,仅靠偶尔兼职的家教谋生。“在他所在的系里毕业的所有联邦工学院学生当中,他是唯一一个没有找到工作的人”。在苏黎世和米兰,他向全欧洲的教授发去了一封封求职信,如石沉大海,根本没人鸟他。多年以后,专利局的职位才使得爱因斯坦的人生开始有了一点点的物质上的改善。不过至始至终他倒是永远的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

  笔者看完全书,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也是爱因斯坦伟大的人格品质之一。他在青少年时期果断的选择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而且在屡次经历过贫穷和来自德国政府的打压甚至是威胁到生命之后,丝毫没有抱怨、妥协、害怕和怨天尤人的态度。在爱因斯坦身上,这是一种非常伟大的品质。他们总是满怀希望并且奋发向上,哪怕是在常人看来很恶劣的环境。

  早期的实在论、马赫的实证主义、大卫·休谟的怀疑论大大影响了他的科技哲学观。马赫强调科学定律是观察的概括总结,而不是一种先入为主的真理。他不同意牛顿力学中包含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的概念。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了其观点。爱因斯坦还从斯宾诺莎那里获得了一种决定论的信念。“原因和结果都是不可变的,上帝不掷骰子”,这观点就是从斯宾诺莎而来,而斯宾诺莎最知名就是他的泛神论。这种非人格意义上的上帝,似乎影响了爱因斯坦的一种绝对理念的宇宙观。

  1905年,后来被誉为奇迹年。《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的作者曹天元说,这一年,已然成为公认的物理史上的“奇迹年”,与属于牛顿的另一个奇迹年1666年相比,更富“奇迹”色彩。爱因斯坦在那年的伟大创造力,可以标志着现代物理的开端。那一年,还是专利局小职员的他连续发表了六篇论文,彻底地改变了现代物理学的面貌——

  3月18日,《关于光的产生与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第一篇);

  4月30日,《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第二篇);

  5月11日,《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第三篇);

  6月30日,《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第四篇);

  9月27日,《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第五篇);

  12月19日,《关于布朗运动的理论》(第六篇)。

  他真的是物理学的天才!

  这里,他的哲学思想大大影响了他,实在论、怀疑论、经验批判主义,蔑视权威和自由主义。庞加莱从数学上也算到了狭义相对论的方程式,但是保守性思想使他不敢突破“以太说”,最终伟大的科学桂冠被爱因斯坦夺取。也许是因为庞加莱当时已经年近半百,没有了那伙年轻物理学家的狂热劲。也许是因为他从小体弱多病而养成了凡事小心谨慎的习惯。总之,天要造神。但我们不可忘记这些人的贡献:包括了以太模型与麦克斯韦方程组、阿尔伯特·迈克耳孙、洛伦兹、庞加莱等先辈的研究发展许多理论成果和实证研究结果的过程,这些成果在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达到了顶峰。此外,还包括了普朗克和闵可夫斯基(尤其是数学上的支持)等人的后续的工作。狭义相对论是对牛顿时空理论的修正,要理解狭义相对论就必须理解四维时空 ,其数学形式为闵可夫斯基几何空间。

  1906-1909,等效原理和首次阐述光的波粒二象性;1909-1914,奔波的教授;1911年,索尔维会议,就是那张全世界智商最高的合影的那次会议。和洛伦茨产生了终生的物理事业上的友谊。情感上,这几年,明目张胆的和他的表姐,即后来的妻子搞在一起了,极尽风流。事业得意,情场更得意。然而孩子交给妻子养,而且还不打算离婚。在婚约责任上其实及其自私,婚姻上及其无耻,生活还列出各种不平等条件,活脱脱大男子主义。

  1911-1915,伟大的广义相对论的诞生。“等效原理——所有的惯性效应与引力效应之间存在某种等效”的提出,“引力之于时空的扭曲”的脑洞概念,黎曼几何的引入。需强调,这时候,爱因斯坦苦于数学上的表达无力,自己无法进一步突破,此时黎曼理论的引入帮了大忙。“数学也许是发现——而不仅仅是描述——自然定律的一种工具。数学是大自然的剧本。”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功一直得益于他在解释大自然背后物理原理方面的惊人能力。他总是让别人去寻找关于这些原理的最佳数学表达。后来,他一直强调数学形式主义的优点,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

  1914一战爆发,从来对权威、暴力和民族主义的质疑使其反对战争和军国主义,这一思想一直伴他终生。

  1915年,和大卫·希尔伯特争分夺秒争夺广义相对论的研究桂冠。平心而论,两人都在1915年11月导出了正式的广义相对论的数学方程。似乎是爱因斯坦首先发表了这些方程的最终版本。而希尔伯特本人最后都把荣誉和优先权归于爱因斯坦。

  从1905奇迹年到1915年广义相对论的提出,这也是个人认为全书最好看的一部分。让人热血沸腾!爱因斯坦的绝大多数的科学成果几乎都在这10年发现或者创造出来了。

  1916-1919,离婚和再婚。离婚后给前妻的巨额赔偿为其遗留了一点良心。儿女情果然是英雄短,无情无义大丈夫!

  1919年,爱丁顿的日食实验,成功观测到光经过太阳时的偏转,从而验证其理论的正确。从此全球成名。粉丝无数。而爱因斯坦本人有段时间非常享受成名后的荣誉加持,全球到处演讲。直到后来意识到的盛名之下其实浮云。

  1920-1921,利用其全球影响力,为犹太复国主义者奔走相告。其中对德国民族主义的质疑还是很明智的。

  1921年,以其光电效应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量子理论的提出。有意思的是,他和玻尔、普朗克那帮人首创了量子力学,但后半生却都在质疑量子力学。后半生一直都在试图反驳海森堡、薛定谔这些年轻人的提出的随机和概率概念,犹如他在前半生质疑前人权威一样。这似乎与他的怀疑论和决定论思想有关。然而当年他提出的相对论就是打破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的。这似乎太戏剧性了。

  286:“偶然性的概念,令他深感不安。认为宇宙本质上是随机的,时间可以没有原因的发生,不仅会引起爱因斯坦及其大多数经典物理学家的不安,而且也破坏了物理学的整个纲领。”

  “爱因斯坦终其一生都在抵制这样一种观念,即在量子力学领域,概率和不确定性统治着自然。”

  “一个暴露于辐射的电子竟然会凭借其自由意志不仅选择跃迁的瞬间,而且选择他的方向,我认为这种思想是不可容忍的。”

  “无论如何,我深信上帝不是在掷骰子”。

  爱因斯坦最终认为,量子力学或许不是错的,但至少是不完备的。或许是吧,但是,随机、概率、自由意志、不确定性,至少现在看来,似乎才是宇宙的本质。

  于是,后半身致力于大一统理论, 直至终生。无论是科学还是哲学,爱因斯坦都力图寻求一种确定性和决定论定律。

  1927-1930,索尔维会议上的再次交锋。因为发轫于这次会议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与尼尔斯·玻尔两人的大辩论,这次索尔维峰会被冠之以“最著名”的称号。这次,爱因斯坦一个人质疑一大批后来将会获得诺贝尔奖的后生。这里有海森堡、迪拉克、泡利、德布罗意、薛定谔,还有量子论的领袖——玻尔。这几个人,后来支撑着爱因斯坦后的整个物理学界。

  关于1917的一个小错误。他放弃了他当年提出的一个宇宙常数,他认为引入宇宙常数“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但是多年后,宇宙学家发现这个宇宙学常数不仅难消除,还是必需的。宇宙学家用它来解释宇宙的加速膨胀,也就是“暗能量”理论。

  知命之年。中国人讲五十知天命,似乎有一定道理。50岁后,人生于此大概逐渐稳定,事业、家庭、财富和名声可能都差不多了,所以有知命的意味。相对于物理研究,此时的爱因斯坦更热衷于政治。他提倡和平主义,反对战争。我很欣赏后半生他的政治智慧:终生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极权主义和军国主义,强调社会正义、同情受压迫者,痛恨种族主义,偏爱社会主义。这也导致他后来被美国政府怀疑其是社会主义份子的一个祸根。

  但极端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使他决不接受布尔什维克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教条。说白了,自由无价,这点,老爱贯彻始终。也是我最爱他的一点。

  “自由和个人主义是创造性的想象力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

  爱因斯坦对社会主义看的太透彻:“在顶端出现的是个人斗争,在这一斗争中,出于纯粹自私的动机而行动的、渴望权力的个人运用着最卑劣的手段;在底部似乎存在着对个人和言论自由的彻底压制”。

  这是1932年,简直是神一般的判断。这是颇有远见的政治洞见。其对军国主义和极权主义的反感和敌视,本质上是人道主义、和平主义和自由主义,令人敬重。

  “民族主义是人类的一种幼稚病,一种痼疾”。By ——爱因斯坦

  然后,希特勒上台后,果断且迅速逃往美国。太机智!

  爱因斯坦的晚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风波,成为美国公民,在美国的物理研究 。

  量子纠缠、薛定谔的猫、以及原子弹的策划。其实原子弹和他关系不大,只是源于之前理论上的依据,即质能方程,但这也和原子弹的构想方案无关。倒是因为怕德国率先造出来,他才提出来的给罗斯福的写一封信,而他自己也不署名(通过友人第三方转达)。美国政府在当时也不信任爱因斯坦。不过原子弹还是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

  晚年逐渐变成一种宗教徒一般的忠诚去质疑量子力学。这种对实在确定性的忠诚,未知是喜是悲。大约在有幸目睹了上帝一角之后,心里便更加家坚定地相信,真的有一种必然的、确定的、万物一统论。

  世界主义、种族平等和联合国方案的提出,对言论自由的宽容和思想独立是其终生所爱,晚年一直致力于此。

  奥本海默拜会他的时候,称赞爱因斯坦“是一座里程碑,但不是一座灯塔”。很多人请他当以色列总统,爱因斯坦果断拒绝了,

  最后时光,过的相当的平静。婉拒以色列总统、发表罗素-爱因斯坦宣言,讨论如何控制核武,日常就是去步行上下班来去普林斯顿和家里之间,会会老朋友,听听音乐。总是和街坊邻居搞好关系。有一次竟然为一个小孩解答数学题。当我读到这的时候,惊讶于其言行的淡然、平静,一辈子大风大浪之后,这种回归自然和平淡,大有看破红尘俗世之感。走的时候,“他的床边放了写着密密麻麻的十二页的方程,,满是删改的痕迹。” 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仍在努力寻找那种难以发现的大一统的理论。兢兢业业,春蚕到死,至死方休。令人动容。

  尾声:爱因斯坦的大脑被玩坏了。。。

  :在中国广为流传的爱因斯坦小时候数学得1分的故事,其实当时在瑞士的阿劳市上小学学校用的是一种六级评分制。一分最高,而六分最低。在爱因斯坦离开学校后不久,制度就改变了,六是最高分,一是最低分。人家数学从小就牛X,“我15岁之前就掌握了微积分”。爱因斯坦数学不好是在大学期间不太注重数学学习,数学成了他日后相对论理论上,数学表达上的短板,直到晚年还在抱怨自己的数学不太好。 然而这也足矣把绝大多数人秒成渣了好不。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九):Chapter 14笔记

  爱因斯坦1905年26岁,提出了狭义相对论,17年,36岁,提出了广义相对论,然后21年42岁时拿到诺贝尔奖。至少读到这个时候,他最伟大的,为人们熟知的成就已经完成了。他开始成为自己之前反对的保守派,他曾经那么“随意”的就抛弃了ether的概念,“放弃”牛顿经典力学,但是40岁以后的他,无法接收上帝也掷色子的离经叛道理论,错过了量子力学,其实本质上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share了更多了共同性。不得不思考,为什么年轻人能作出更伟大的创新?因为他们不背负窠臼,对打破旧的没有任何依恋。

  作为普通人,我们的创新对社会自然不甚重要,但是于我们自己,如何保持一颗愿意接受新事物的心,依然是个很难很难的问题。

  今天跟同事讨论问题,我不断意识到我的知识结构和他的之间的差异,我们都不自觉的做出了许多假设,等我们发现分歧再追根溯源,就到了这些潜意识的假设。想在一开始抛弃这些假设,几乎是不可能的,它已经在我们的脑子里固有的不费吹灰之力了。这不是坏事,因为它们让我们在自身领域里做事时显得轻而易举游刃有余;但正是它们在我们想走出自己的时候,举步维艰。

  我不知道答案是什么,只能说,努力探索,生生不息。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十):这样的人还会再来吗?

  1879-1955

  这样的人, 在这个世界上,还会再来吗?

  写下这个标题,也写下了我翻过艾萨克森的《爱因斯坦传》的最后一页时候的心情——感动和失落。

  1905年,号称奇迹年,这一年26岁的爱因斯坦,发表了四篇论文,第一篇关于光量子,第二篇关于测定原子的大小,第三篇关于分子运动,第四篇就是著名的狭义相对论,修正了时空理论。在今天看来每一篇都是横空出世地颠覆经典物理学大厦的论文,在当年甚至并没有让爱因斯坦因此获得一个博士学位,有时候觉得历史真是开得起玩笑。而之后1922年才获得1921年的诺贝尔奖时候,授予的论文确是关于其第一篇论文光量子的,因为在那个追求实证的年代,还不能完全的接受纯粹的理论。而在《根据广义相对论对宇宙学所作的考察》中提出的宇宙有限但无界,在宣传的浪潮中让民众们不知所措,物理学界那些深信经典物理学体系的教授们也都拒绝接受。

  爱因斯坦因为其专利局的工作以及发型的原因,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绝对的天才/怪才,看其传记,天才不错,但也并非完全是横空出世,他的专利局的工作也不是普通的公务员,作为一个每天审专利的人员,需要非常专业的知识。但是为什么是他,而不是别人提出了相对论,虽然有很多的争议说当时很多数学家物理学家都有了类似的想法,为什么是爱因斯坦?因为其他人在接近答案的时候就放弃了,而爱因斯坦,如书中所言,是一个在思想上非常叛逆的人,绝不迷信权威,休谟的怀疑论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在牛顿的经典物理学的山峰之前,其他人都放弃了,爱因斯坦凭借着敏锐的理论直觉与对权威的绝对叛逆的精神,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狭义相对论,那就是——“时间不能被绝对定义。”

  爱因斯坦晚年成了量子力学的敌对势力,他曾经无奈的说:“为了惩罚我对权威的蔑视,命运把我自己变成了一个权威。”

  1911,他提出了广义相对论场方程,关于场方程,维基百科上有一篇长长的争论记录,关于到底是爱因斯坦还是希尔伯特首先推导出了场方程,这件事在传记里是非常有意思的,它充分展现了爱因斯坦作为一个人类的复杂人性,担心对方先导出,写信提前说自己已经得到,还要到处做演讲,制造声势。希尔伯特的姿态比较优雅,最后这项荣誉属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在一封写给希尔伯特的和解信中写道:“如果两个多多少少从这个破败的世界中解脱出来的真正伙伴没有给对方带来快乐,那真是一种羞耻。” 双方终于没有重蹈牛顿与莱布尼茨的覆辙。我很喜欢这段话,也相信以爱因斯坦的胸怀就算做不到前嫌尽弃也有他的诚恳。这句话所表达的内容,我想,对于真正投身于一项热爱的事业的人来说,都会心有戚戚焉。

  广义相对论场方程之后,爱因斯坦一直致力于一种统一的理论,就是将微观的量子力学和宏观的牛顿力学统一。“他深信宇宙偏爱美和简单性,希望能够被这种信念所指引,即使牛顿物理学的基础遭到摧毁也在所不惜。”

  曾经有人问爱因斯坦是否相信人是自由的行动者?他说:“不,我是决定论者,“他回答说,”无论是开端还是结束,一切都被我们所不能控制的力量决定着。无论是昆虫还是星体均如此。远方一个看不见的乐手奏出一支神秘的曲调,人、植物或宇宙尘埃都在和着这一曲调翩翩起舞。”

  正是这种骨子里的决定论的科学哲学让他一生都在追求大一统的理论,也在其后半生成了量子力学最大的阻力和对手,有很多人说这是爱因斯坦此生学术上的“污点”,我不愿意用这样的观点来看待一个没有走上潮流理论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晚年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追求一种看不到希望的大一统的理论,对于一个年轻的物理学家来说,可能会断送他的一生,但是我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有责任在这条路上走的更远一些。”

  事实上他对量子力学进行的各种思想实验的挑战,也使量子力学不断完善着自身。

  爱因斯坦是个犹太人,在希特勒上台之前,他到了美国,落脚普林斯顿。在之前,他是一个纯粹的世界公民,反对民族主义,他与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尼科莱合作写的《告欧洲人书》中呼吁一种超越民族主义的文化,认为“民族主义的热情不能为拒绝和平的态度开脱,这种态度同这个世界上向来被称为文化的那种东西是不相称的。”在希特勒上台之后,他开始感受到自己作为犹太人的一种无法去除的情感,所以他开始为犹太人呼吁,出资建立大学。也因为二战的原因,写信(爱因斯坦并不是唯一的作者)给罗斯福总统关注核武器的研发,然而当美国真的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之后,并且知晓在不使用原子弹的情况下美国也能结束这场战争的时候,爱因斯坦又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他写道:”这种宇宙的基本力量并不适合过时的狭隘国家主义概念“,他曾经极度的后悔的说,如果他知道德国的科学家研制不出来,他是绝对不会写信的。

  1955,在生命的尽头,他平静的说:

  ”人生短暂,宛如造访一间奇特的房子,又迅速离去,所走的道路勉强被摇曳不定的意识照亮。“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他在医院里安然辞世。

  对于我来说,在没有认真的看过这本传记之前,提到爱因斯坦这个名字的时候,脑海里闪过的都是——把他广义相对论场方程印在T恤上的物理系学生,非专业人士也不会不认识的质能方程E=mc^2,不能绝对定义的时间,卷曲的时空等等等等。

  然而看过之后,那些伟大的理论和这个人开始具体和生动的连接了起来。坦白讲,这本书并没有给大家写出一个完美的爱因斯坦,其本身就不完美,我前面引述的,都只是他的一小部分。看完全部,你会看到一个有巅峰,有瓶颈,还有着复杂人性的物理学家。对权威的叛逆、逃避亲密关系、对名誉欲拒还迎、风流,竞争场方程的优先发表、天才的理论直觉、固执地反对量子力学、深信决定论、热爱音乐、抛弃了第一个孩子,深爱之后的两个孩子,反战、正直、文辞犀利、文采一流,等等这些,都是他。

  伟大又复杂,可敬又可爱。

  看完最后一页,心中充满失落,忍不住问,这样的人,在这个世界上,还会再来吗?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jcjf/20135.html

推荐内容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