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教材教辅 > 文学 > 冬之旅 舒伯特_冬之旅经典读后感10篇

冬之旅 舒伯特_冬之旅经典读后感10篇

来源:文学 时间:2020-04-04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文学】

冬之旅经典读后感10篇

  《冬之旅》是一本由[比利时] 阿梅丽·诺冬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冬之旅》读后感(一):为了封面买的

  书不错。但开始,在书店看到它,是为了封面才买的。后来在车上竟然一口气读完了,总有股淡淡的忧伤,仿佛像冬日的阳光。这本书,就适合一个出去旅行的时候在路上读。。。。字数够了吗?我靠,多少字才能发,难得我为了封面写一回书评,我真心喜欢这封面,内容吧,一般,读多了影响心情。。。。现在够字数了吗

  《冬之旅》读后感(二):我不知道成功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我只知道世界上没有失败的爱情

  “我不知道成功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我只知道世界上没有失败的爱情”。

  爱情即恩惠。

  天天都在上演的故事。

  被生活击碎梦想的青年,时不时靠毒蘑菇的幻觉过活,从事一份和梦想格格不入的工作。遇到了一个爱人,却从爱人那里得不到想要的爱情和温存。于是想通过破坏的方式引起爱人和他人的关注。

  《冬之旅》读后感(三):让我为你劫一架飞机

  我喜欢透了这种絮絮叨叨的文章,又短又让人泪流。

  真挚,真是在爱里的人才能有这种愿意为心上人表明心迹的愚蠢的行为。

  什么叫做成功了爱情,走进婚姻就叫做成功???没爱过的婚姻是爱情的衍生物吗???

  失败了的爱情难道就没有真心的投入,真爱的付出??

  正如书中所写:“世界上没有失败的爱情。这是用词方面的一个矛盾。能感受到爱情,这已经是一种巨大的胜利了,我们要扪心自问,为什么还不满足。

  我的心上人,能遇到你认识你就是胜利了。所以,如果有一天,我告诉你我爱你,并用行动来告诉你我劫机是为了向你表达我对你最炽热的爱时,你会怎么做。

  不相信,觉得是胡闹;在我面前相信,转过身去就会去报警;还是愿意和我一起劫机,还是更浪漫一点,坐在那架被我劫持的飞机上等着我来......

  你到底是哪种???

  《冬之旅》读后感(四):冬之旅 阿梅丽 诺冬

  读阿梅丽 诺冬的小说就像吃了《冬之旅》里面的危地马拉幻觉蘑菇,一切不寻常的事情都可能发生,而作者的天才之处在于,她让这些匪夷所思的人和事显得如此痛快流畅,以至于你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

  在《冬之旅》,阿梅丽 诺冬的第十八部小说里,这位比利时作家笔下的主人公计划劫持一架从戴高乐机场起飞的波音飞机,并撞上巴黎埃菲尔铁塔,而这一毁灭性念头的起源是爱情。

  据书中说建筑师居斯塔夫 埃菲尔疯狂地爱上了一个叫阿梅丽的女人,脑海里总是想着A这个字母,“结果这个字母俯瞰了巴黎一百多年”。在网上没有查到可以证实这一说法的资料,但愿是真的。埃菲尔把他的爱定格在这个建筑杰作上,我们的主人公却决定用毁灭这个杰作来证明自己的爱情。而至于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才能证明爱情,就是《冬之旅》的另一个出其不意之处。

  为了不剧透,我在此缄口。

  在译后记中读到译者胡小跃对阿梅丽 诺冬很贴切的评价。

  “爱情,死亡和哲理构成了诺冬大部分小说的支点,把他们连接起来的,是敏锐的观察,犀利的语言,巧妙地思辨和无处不在的黑色幽默,这就使她的小说残酷而不残忍,灰色而不灰暗,深刻而不晦涩...”

  读完小说翻开书的护封,看到封皮是俏皮的嫩黄色,很诺冬。

  《冬之旅》读后感(五):爱与极端,幻想的浪漫

  《冬之旅》是个极短的故事。所写的一切似乎也简单。残疾又偏激的女作家阿丽艾诺尔,她的监护人阿斯特罗拉布和佐伊勒。

  如此架构的简单人设,倒是解决了看书记不住人物姓名而导致的盲目感。

  结构简单的故事情节断然不会复杂,然而作者在这里其中注入了哲思与心理的纠结与煎熬,让这个故事难以想象地充实起来。

  爱是一种毒药。让爱与被爱者都接受煎熬却又无法抽身。一如阿斯特罗拉布之于佐伊勒。他爱她。却不知道该以何种方式去爱。寒冷的房子,彻骨的爱与生活。这个男人第一次败给爱情。却又觉得赢得了爱情。

  阿丽艾诺尔扮演他们爱的桥梁。后来却又成了他们在一起的最大阻隔。这个人行为乖张悲悯惹人不解,却颇有才华心智高端。是整个故事矛盾的来源。

  至于最终佐伊勒所作的举动,却真让我费解了。因为爱她而要做出让她关注的事。这样的理由好似天方夜谭。却这么真切的发生。从最开始的背景与倒叙结束后的结局,他虽百般思量却从没有放弃制造空难的念想。

  毒蘑菇制造的幻觉让他成了瘾。让他一举下了如此大的决心。

  佐伊勒实在不是一个愚人。他尝试用各种手段收集线索。学习如何驾驶学习在众人面前博得信任和编造理由。不得不说的是,这些品质与能力的直接生成者,居然是爱。

  他的看似悲哀的,他却乐在其中的爱情。

  人生有太多事不能勉强。有太多事需要勇气。等到爱成了一生的信仰。上升到某个无法逾越的高度。人的心,才能真正强大。强大到再也不怕风雨。就算是死,也当做一场幻境。

  他的梦,要到了。

  《冬之旅》读后感(六):吃点蘑菇吧

  《冬之旅》跟“冬之旅”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果说一定要有一点的话,这个故事发生的冬天,他们进行了一场“旅行”,还有在走向毁灭之路时,男主角突然想起这个曲子。

  诺冬的小说,起码翻译过来的几本都很短,薄薄的小册子,像是任意截取了一段生活给你看,每个故事的开头都能把人唬住,比如这本的开头是,我要炸飞机了!

  故事本身非常简单,一个本来在法国电力公司做宣传材料的部门当编辑的梦想成为文学家的男青年,宣传部撤了之后死乞白赖地留在了电力公司,负责帮巴黎城里新住户提供供电气解决方案。这次他遇到了一对女子,一个非常美丽,一个则是个傻子,然而当然是后来才知道傻子才是个那个作家,美丽的女子负责照顾作家起居还有听她的口述帮助她整理成书,目前已经出了五本,销量还不错。不过她们刚刚才买了房子没有更多的钱来修理房顶还有打开电暖气取暖。

  不过男青年已经爱上那个美丽的女子了,虽然她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作家,不过美丽女子说她要照顾傻子作家要不离不弃,男人觉得自己被拒绝了,就实施了一个劫机恐怖袭击,去撞埃菲尔铁塔。哦,对不要忘了还有危地马拉毒蘑菇。

  “冬天和爱情有一个共同之处:它们都让人想通过这样的考验来获得安慰。”想象一下男人为了引诱美丽女人跟他上床,竟然给三个人都吃了毒蘑菇,而大部分时间他们闭上眼就是现代艺术展,挨个报艺术家名字,或者睁开眼的时候俩个在向下张望亚底米神殿,或者讨论起面包树还有大教堂里依次开唱的曲目以及让我们略过很多直接来到最后一句“我真诚地希望我的行为不会破坏如此美丽的加利拉宫,不会让雕刻在夏约宫的瓦莱里的名句变得不堪卒读。”真不知道这些都是为了故事的发展,还是,作者为了写出这些东西才临时编造了这么一个故事。

  她似乎并不急于去讲一个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她能拉拉杂杂地通过对话或者想法罗列出各种知识点,如果不是特别了解根本跟不上,出版年份越靠后的这个现象就越明显。这本是09年出版,是她的第十八部小说。是不是一个人写得太久之后就会变得倾向于认为审美高于生活,消灭平庸是首要任务,没有幻觉就不会有理智,我不太明白,因为没有蘑菇。

  诺冬爱葡萄酒,她每年新酒上市的时候都会出一本书,每年11月的第三个星期四是博若莱新酒节,今年的刚过去,不知道诺冬又写了本什么。

  《冬之旅》读后感(七):冬天终将结束的,就像爱情

  “人只有在疯狂恋爱的时候才会显出真正的宽容。爱一旦不那么强烈了,天生的粗鲁就卷土重来。”

  很早就在九九的网站上看过这本书的封面,低垂面庞的少女,双目紧闭,背景是驶来的电车,车头的男子神情抑郁,一手拉着头顶的拉环,一手紧贴车头窗户。两人都目光低垂,男子看到的是女子的侧面,女子或许唯有在心中才有男子的面容。

  或许这是一对爱恋却不敢相恋的男女,就像阿梅丽•诺冬在《冬之旅》中描写的佐伊勒和阿斯特罗拉布,彼此爱恋,却因为阿斯特罗拉布要照顾作家阿丽艾诺尔而没法像普通的恋人一样相恋。对于阿斯特罗拉布来说,阿丽艾诺尔就是自己的一部分,他们互诉爱恋的时候阿斯特罗拉布就说过无论做什么都要“当着她(阿丽艾诺尔)的面”,但是佐伊勒却无法做到忍受一个弱智作家的目光。而燃烧的情欲又让他不知所措。当他想借助迷幻蘑菇让三个人陷入幻觉,以此逃避阿丽艾诺尔的目光,但是进入幻觉之中的阿斯特罗拉布却又如石头一般。

  “她笑了,我可怜的佐伊勒,你的计划失败了。她的笑让我感到很难受,我知道她不痛苦,也许还如愿以偿了呢!只有我感到沮丧。如果她爱我,她也是像冰雕一样地爱我。我凝视着她的美,遥不可及。如果死亡战胜了我们,如果我们向它屈服,那是因为她很美,因为无法与她做爱。”

  我想到了顾城的诗歌: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没法接近心爱的人无疑是一种痛苦,佐伊勒便是在这种痛苦中决定要劫机去撞击埃菲尔铁塔,以此作为与阿斯特罗拉布紧密联系的象征。但是佐伊勒却又并非是歇斯底里的感情,从开篇到结束他都有着异常的冷静,仿佛劫机就像是去赴宴吃一顿晚饭一般平常。可以说,在此时此刻,感情的逻辑断裂了。就像所有的爱情一样,开始的毫无根据,结束的毫无理由,在爱情中,逻辑在感情的分分合合中弱化。

  迷幻蘑菇所制造的幻景或许带有爱情中自己所想象的寓意,是最理想的场景,佐伊勒希望在幻境中与阿斯特罗拉布做爱,以此完成爱恋最后一步的仪式,但是幻境却也有破灭的时候,而破灭之后佐伊勒寄希望于一次劫机撞击埃菲尔铁塔,或许更多不是殉情,而是像恋爱中最后一步的仪式般,在疯狂之后,便是内心最深刻的满足:我们是完整的爱恋。

  不过冬天终将结束的,就像爱情一样,这种黑色幽默式的死法也掩盖不了爱情的本质:在疯狂中达到高潮,然后沉寂的如死灰一般。

  《冬之旅》读后感(八):因为爱情,怎么会有沧桑

  等待来信的恋人都知道,语言有一种决定生死的力量。对于小说《冬之旅》中的佐伊勒来说,等信真是折磨,爱使人疯狂。

  因为恋人时刻陪伴在残疾女作家身边。佐伊勒实在受不了约会时,傍边总坐着一个若无其事抠鼻屎的残疾女作家,或者吃饭时,女作家到处哇哇地找厕所。他只好选择写信来传递热切的思念。他向女友提出,能不能甩掉残疾女作家,过二人世界去。等回信,如坐针毡,可不就是决定爱的生死么!

  结果嘛,被拒绝了。于是,佐伊勒决定做一件疯狂的事情——以爱的名义劫机去撞埃菲尔铁塔。他这样做,只是想向世界证明他对女主人公的爱。不过,劫机归劫机,佐伊勒反对别人把他的行为定义为恐怖行为。在他看来,恐怖分子都是出于报复和怨恨,才发动恐怖袭击。但佐伊勒的出发点不一样,他是为了爱,所以他不是恐怖分子。这个段落,你也许会想起孔乙己,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因为爱情,去劫机能算恐怖分子么!

  这个逻辑是不是有点神经质或者诡辩?这得感谢他的父母,给他起了一个历史上让人讨厌的知名诡辩家的名字——佐伊勒,这个词原意是因妒忌而恶意贬低作品的批评家。不过,佐伊勒实在混得很惨,不但写作成就了了,连个人生活也是惨淡经营,仅在小区里当水电工混饭吃。但就算如此,他身上依旧飘散着写作者的气质,不为贫穷和落魄而感到羞愧。

  在法国,诺冬的每一本小说都能引起不小的轰动,有一大批读者迷恋她的古灵精怪,欣赏她的独特自在。她的小说有创意,天马行空,有丰富的无限制的想象力,以及句子中隐藏着的一连串的法式幽默。比如,小说中的劫机谋划,本来看上去挺疯狂恐怖的活动,在诺冬的文字下,被处理得有些滑稽和荒诞。从筹备工作中学习如何驾驶飞机,到选择奥地利机场,是因为厕所里有女清洁员,到最后带瓶香水上机,充满喜剧感,弄得不像去炸飞机,倒像是去旅游的,何况就一个人劫持一架飞机,确实挺好笑。

  小说适合读三遍,读第一遍时,你会感觉有点诧异甚至难以理解何以要撞铁塔;第二遍时你才会慢慢觉出小说的好,至少会为小说中的情节设置而哈哈大笑;到第三遍时,便能觉出小说,尤其是男主角这个人物形象的妙来。看似简单的结构和故事,隐藏着对世间的诸多隐喻和反思,需要精心体悟。都赋予这一句话,因为爱情。

  读完小说只需五个小时,思考或许需要五天,五个月,甚至五年。当然也有人一辈子,都体悟不到书中的奥秘,这样的事情多了去了!所谓,书缘,书缘,等不来,求不到,一瞬间,或者哈哈大笑,或者潸然泪下。

  刊《新魅力》2011年10月

  《冬之旅》读后感(九):诺冬笔下的俏皮版《金阁寺》

  阿梅丽·诺冬的《冬之旅》(中译本)薄得只有141页,以至于我花了一个晚上,就在断断续续的痴笑中读完了这个小故事。

  从表面上看,《冬之旅》这本出版于2009年的作品,赶了一把新世纪恐怖主义 “新浪潮”。然而,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实施恐怖袭击——驾驶飞机撞毁埃菲尔铁塔——的动机,却非出于某些原教旨主义的信仰,而是因为爱情。于是,这个看似充满法式浪漫的故事,打一开始就摆明了要“炫耀”专属于诺冬的标志性俏皮。

  在这本《冬之旅》中,诺冬式的俏皮就那样继续无处不在。且不说男主人公在登机前那一系列充满自嘲的“自言自语”,就足以让我们忍俊不禁,而接下来他一本正经地回忆自己的爱情故事,以及阐述实施恐怖袭击的理由时摆出的那种姿态,更是会让我们捧腹不止。

  自然,“狡猾”的诺冬从来都不会只是给读者讲一个笑话。《冬之旅》中那些俏皮的叙述下面,也会猛然跳出一两句严肃深刻的句子。例如,这句男主角在阐明袭击埃菲尔铁塔理由时所提到的,“人们摧毁过了除了美以外的别的东西吗?人类历史上并没有针对丑陋而发动的谋杀,他们才不会浪费表情来肯定你作出的巨大努力呢!……只有美才会让人们为它所遭到的破坏而激动。”(p.112)这种令人惊心动魄的句子,直白地横亘在我们眼前,不熟悉诺冬的读者一定会被这种突然跳出来的大胆言语吓到吧。在惊吓之余,是不是我们心下还要暗想,这个鬼女人太刻薄了一点吧。这种尖锐的笔锋,正好像是古龙笔下傅红雪的刀、郭大路的拳头,最令人无能为力。

  另外,诺冬笔下的那些人物似乎始终都是“绝望”的。如果说《午后四点》是要表达人们在选择善恶时的那种绝望;而《闻所未闻》则是想要表达不同文化间的“鸿沟”所带来的绝望;那么到了《冬之旅》中,诺冬显然是想要宣泄美丑并存且无法分割而带来的绝望。而这种绝望正是迫使男主人公最后采取极端方式的根本原因。于是,我们再一次在《冬之旅》中这个神经质的男主人公神神叨叨的叙述中,体会到了诺冬这个女人洞察世事的本领。我们读到这里似乎能惊觉到诺冬这些看似好笑无稽的故事下面,隐藏着刻薄而又无法反驳的观点。

  最后想说的是,尽管这个故事的灵感更可能来自于9.11的冲击,然而我却觉得,诺冬在这本书中的叙事本质更接近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因为,同三岛的那本名著一样,《冬之旅》同样涉及到了对美的毁灭的探讨;而且,在叙事视角上,诺冬同样采用了第一人称的视角,也是用自我告白的形式来披露“犯罪者”的心理变化。更何况,在故事中,诺冬也直接点到了三岛和他的那部作品,可以想见,深受日本文化影响的诺冬,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一定想到了三岛由纪夫和他笔下那个美轮美奂的金阁寺。

  不过,与三岛比起来,诺冬俏皮的文字风格已经削弱了绝望带来的阴暗,不太会给读者带来太多的“毒害”。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笃定地享受着诺冬在戏谑之间,对人类实施的那些嘲弄和笑骂了吧。

  刊于《东莞时报》 10月23日·读工场

  《冬之旅》读后感(十):《译后记》 文/胡小跃

  这本书是是夏天译完的,到修改的时候已是冬天。并非蓄意等到冬天才来重新体验和审视它的意义,正如舒伯特的《冬之旅》与小说中的主人公的“冬之旅”没有任何关系一样,尽管后者是踏着那首著名乐曲的旋律走向死亡之旅的。

  这是诺冬的第十八部作品,也是我译的第八本诺冬的小说。一直喜欢她的小说,所以不能容忍她的退步甚至原地踏步,好在她的每本书都能给我带来惊喜,《冬之旅》也同样。

  爱情、死亡和哲理构成了诺冬大部分小说的支点,把它们连接起来的,是敏锐的观察、犀利的语言、巧妙的思辨和无处不在的黑色幽默,这就使她的小说残酷而不残忍,灰色而不灰暗,深刻而不晦涩,因为爱情始终绽放着温暖的光辉,是它驱使着人们去冒险,去思考,去不择手段,去铤而走险。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没有地位、没有身份的小职员,看够了繁华背后的辛酸和美丽背后的丑恶。年轻时,他也曾有过理想,不知天高地厚地要重译荷马史诗,但他和大多数同伴一样,被严酷的现实击得落花流水,最后,这个“语文学家”只能在顶楼底下的一个套间里苟延残喘。可他的希望之火并未熄灭,被“平庸”这架收割机所收割的同学和朋友让他大感痛惜,他致力在一个实用主义至上的社会里寻找真与美,甚至不惜使用麻醉品来制造幻觉,从中得到安慰和满足。

  生活给了他爱情,他在爱情中找到了美,但这种美却不愿放弃丑,也就是说,他在得到美的同时也必须接受丑。面对这种艰难的抉择,他很彷徨,痛苦,犹豫,但最终毅然决定宁愿毁灭美,也绝不与丑同流合污,由此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劫机,撞毁艾菲尔铁塔,俨然是“9•11”的翻版。但这种疯狂而恐怖的行为,在诺冬的笔下,竟有种滑稽的感觉,从安检的搜身,厕所的清洁工,到等待登机之前的写作,都让人觉得这场“冬之旅”并不是去制造灾难,而是充满了喜剧色彩。对往昔的回忆,对动机的探讨,对结果的想象,慢慢地使一本惊险小说变成了哲理小品和爱情诗篇,这就是诺冬的不凡之处。

  译者

  2011年元月,蒙特利尔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jcjf/69969.html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