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教材教辅 > 科学技术 > [炎症不治疗会自愈吗]从治疗到自愈经典读后感10篇

[炎症不治疗会自愈吗]从治疗到自愈经典读后感10篇

来源:科学技术 时间:2020-04-05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科学技术】

从治疗到自愈经典读后感10篇

  《从治疗到自愈》是一本由西木 / 杜国强 / 施南峰著作,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治疗到自愈》读后感(一):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新颖的观点

  这本书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不是所有的实验验证的就是正确的,因为很多实验进行验证的结果并没有客观性,有很多是和利益相关的,正如文章中所说的是不是必须要吃早餐?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说法,不同的实验也会有不同的结果。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于实验的结论,因人而异吧!这本书从很多医学生物的知识点去解释一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常识,也从不同的观点去客观的分析这些疾病,讨论疾病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合理的解释

  书中的内容在人类的进化和疾病的发生都给了合理的解释。人类在进化,基因在更新,疾病也在与时俱进。在没有青霉素的时代,很可能小小的伤口也会让人致命,而现代的人们就幸福很多。在刚刚出生的时候就注射很多疫苗,来产生抗体。这也是进化的结果,因为外部的环境一直在变化,外界的细菌和病毒也都在进化,很多疾病不是没有发生,而是因为人体已经产生了抗体。但是这不是万能的,很喜欢书中说的,有些病你不治疗会好,你治疗了反而好的慢了,就像是公鸡打鸣天会亮,公鸡不打鸣天一样亮的道理一样,这是因为人体有自身的修复能力。这个在痘痘的这个疾病上表现的更为准确,你吃不吃药,抹不抹药,痘痘都是要爆发出来后才能康复。但是也不是所有的疾病都是需要抗过来,因为有的时候扛了一周左右还没有康复的话,就要借助于药物,不然的话只会加重自己的病情,并且留下病根。鼻窦炎和咳嗽导致的传染病都有这个问题。

  适合自己的

  要想有一个健康的活力的身体,那么就需要食物、阳光和运动。能做到这三点的人,绝大多数都有健康的身体。在很多的时候,改变自己的观念其实是很重要的,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尽量的是去做到以食为药,而不是以药为食。其实我们总觉得在不同的报道中,有很多相互不一样的观点去说同一样的事情。我们完全肯定的说哪一种是完全正确的,哪一种是完全错误的,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是合适的。正如长寿的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基因、环境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还是要结合各种不同的知识,去找寻自己合适的吧!

  《从治疗到自愈》读后感(二):医身必医心

  我们对于活着的欲望是伴其一生的,比起金钱与权力更甚一筹,后者可能是外在的,而前者健康才是 内在的。《从治疗到自愈》的中心思想是让我们懂得健康与我们的生命如影随形,但是我们不够重视它,不够了解它,甚至在某些时候对于先天恩赐的财富置之不闻。 人类进化,源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什么适者生存、物尽天择,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但是不能说是在任何情况任何条件下都是科学的,而且关于进化论的争论从来没有休止过,不仅仅是后来者发现的科学证据越来越多,也在于我们都关注自身的健康与生存。书中的重点并不在于此,对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争论,作者西木并不是以裁判的角色出现的,相反他更多地强调的是后天的努力与珍惜,包括当代人类的起居饮食、自然养生等,这本书不是专业的医学书,并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储备,但是道理却讲得很明白,让每个有呼吸有心跳的人都能在短时间内认识到这本书的价值。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之前我们更多地从社会学意义考虑此句话,比如家庭、社区关系等,但是在社会意义之外,我们应当回归本原,看一看人为什么活着,应该如何活着,西木浓墨重彩地叙述了自然养生的重要性与必然性,将营养、运动与阳光结合起来,才能不生病、少生病,进而做到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还拥有一颗二三十岁青年的心脏。当然,我们有时候太执着于自己的梦想,不愿意浪费有且只有一次的生命,于是我们就想方设法地缩短休息的时间,更多地去追逐那些带来焦虑与抑郁的成功学。如果同样的时间与精力用于寻找不生病的秘密,可能是另一种积极而美妙的结果。 有人说,此书是伪科学,是否认医学的存在,但是字里行间并没有这种指征,它只是强调人体是完善的系统,可以自我修复自我提升自我革新,无须外力也能在尽可能的时间内达到平衡,当然作者西木有些话语过于直接武断,比如说,你自己就是最好的医生,这怎么可能呢,或者是在绝大多数场合,我们还需要治疗,哪怕是过度的治疗也比我们肌体的自我康复来得迅速来得全面,当然医身必医心,你总是情绪低迷,再好的药剂也不能维持你可怜的生命,只有那些身心一并健康的人,才能称得上活得有意义有境界。

  《从治疗到自愈》读后感(三):养生之道之《从治疗到自愈》

  lue编辑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寿命相比先辈们而言已经有了大大的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就可以永远健健康康的生活,虽然这是我们的愿望。现实是非常残酷的,虽然医疗技术相比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们的身体却没有成正比的健康。相反我们面临比以前更多疾病的困扰,即使表面上看起来还健康的我们都说不定在下一刻会面临什么。

  猝死,过劳死等可怕的词语开始频频出现在年轻人身上的时候,人们对于自己身体的重视程度也是越来越高。只要有了什么头疼脑热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去医院找医生看一看,诚然医生作为专业人员对于我们身体的疾病等能够提出较为中肯的治疗建议。但是如果只要身体一有不适就往医院跑,就要吃药,这样的方式真的有效吗?

  针对上面的问题,营养学家,医学研究专家等目前达成了较为一致的意见,日常的养生食疗等比起单纯的药物等治疗手段更为的健康。养生的概念在国内沿海城市已经形成了一股热潮,相应的营养学家等新兴职业收到越来越多的欢迎和热捧就能说明这一切。虽然每个人都知道养生的好处,但是如何有效养生就不是那么清楚了。

  针对于此,市面上退出了大量有关养生食疗的相关书籍,好像我们只要按照书上讲的那样做就能够将身体保养得和变形金刚一样?虽然食疗有好处,但是食疗的配方那么多,养生的手段令人眼花缭乱,作为普通老百姓的我们如果无法了解养生理念的源头,抓不住重点,也会感到无所适从,手忙脚乱的。

  由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西木/杜国强/施南峰等三位养生方面的践行者和倡导者通过编著的《从治疗到自愈》一书为读者揭开了从传统的治疗到现在的养生自愈的发展历程。

  本书可以说得上是一部简短的养生发展史,又可以说得上是一部养生趣味知识科普指南。读者在本书的阅读终会发现三位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具体介绍什么样的养生手段或者食疗菜谱之类的“硬件”内容,因为这些内容随便通过一个网络搜索引擎就能够找出上万条相关的信息。相反在这本书中你会看到作者们给出的是关于我们人类发展史上关于养生的一些痕迹。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关于早餐的话题,我们的父母从我们一出生下来就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按时吃早餐,早餐在一日三餐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如果真的不吃早餐是不是就对身体有严重的伤害呢?关于这个话题你会在本书中找到反驳早餐必吃论的证据。在书中你会发现早餐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在以前人们甚至只吃两顿饭。为什么现在反而要强调三餐呢?当然书中的观点是早餐不吃也可以,可能有的读者觉得有疑惑有异议,但是作者们这种将养生观点拉倒人类的发展史中取讨论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相信看完本书的你对于本书中谈到的养生理念会有不一样的认识和启发,对于我们身体的运行机理等相对而言也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从治疗到自愈》读后感(四):破除治疗的迷思,恢复你的自愈力

  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划伤的皮肤会逐渐自行修复,一些感冒不去干预也会慢慢康复,肢体疼痛经过休息后会自行消失……这些都是人体自愈力在发挥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医生治病,只是激发和扶持人类机体的自愈力而已,最终治好疾病的,不是药,而是人们自己。

  据德国健康期刊《生机》报道,研究人员发现,只要注意调养和改善生活习惯,60%至70%的疾病都能够自愈。

  自愈力,是我们人体原本就天生拥有、与生俱来的自我防御、自我修复、自我复原的能力。它可以及时自我诊断、自我修复、自我维护,不仅能令疾病自我康复好转,更能保护身体免受侵害。

  自愈力来自于人体先天“本能的”精准而完备的自愈系统,它除了通常所说的免疫能力外,还应包括修复(愈合和再生)、排异、内分泌调节、应激等多种现代人们所认知或不知的能力。

  人体神奇而强大的自愈力,是无法用文字完整地描述出来的,聪明的古代先贤形象地把它称作“正气”,概而言之,从人生命形成的那刻起,我们人体固有的“随身医生”——自愈防护系统,便同时与之形成并在我们身体里安家落户了。

  那人为什么还会生病呢?

  人体不可思议的自愈力与生俱来,但却有强弱之分。自愈力的强弱受先天遗传禀赋和后天环境及年龄、生活模式的影响。

  1、先天遗传禀赋

  自愈力先天禀赋的不足,注定出生下来身体就“弱”,容易得病且生病后不易好转,比如有的孩子经常感冒、发烧,在传染病高发季节,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会被传染,而有的同龄孩子中自打出生后就不易生病,这就是自愈力的先天差异。

  2、年龄的增长

  自愈力的强弱还受增龄的影响,即中医所讲的“人过四十,肾气自半”。这里的肾气泛指的就是人体的抗御疾病和自我复原修复的能力(即自愈力)。自愈力虽然先天禀赋充足,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愈力也会逐渐下降,一般40岁左右是个转折点。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40岁前自觉身体非常健康,从没有过大病,即使有些小毛病也是不药自愈。但40岁后便不是这样了,小病不吃药不行了,也容易生病了,明显感觉到“力不从心”了。这就是自愈力的自然下降,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愈来愈明显。

  3、过度消耗自愈力

  人体借助自身的自愈力,即使偶尔有致病因素影响,也可以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而不生病;只有当身体的消耗和损害程度超过了个人自愈力的承受强度,身体才会生病。有的人总是浑身毛病,或者得了病不容易好转和痊愈,说明此人自愈力较低。

  现实生活中,自愈力的降低是我们不知不觉地、人为的过度消耗导致的。比如,不健康的生活模式:经常熬夜、贪凉、无节制和不规律的饮食、吸烟酗酒、生气着急、情绪波动不稳等等,都会过度消耗人体的“正气”,降低人体的自愈力从而产生疾病。

  据统计,中青年人所患各类疾病,百分之百与不良的生活模式有关。如果我们改变生活中的不良模式和习惯,将会有80%的现代病不致自愈,说的就是人体的自愈力。

  4、依赖或滥用药物

  医学专家给出的结论是:过度依赖医生与药物,让我们身体的自愈力成了“软脚蟹”,人体的免疫系统在外力的干扰下门户洞开。于是,健康和医学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医学越发达——健康难题越多……所以,要想中止这种循环,我们应该尊重身体自己的规律,充分发挥我们自愈力的潜能,使它成为我们健康的真正保护神。

  想要健康,必先恢复自愈力

  《从治疗到自愈》提倡最少干预原则,认清人体的许多变化纯属生理现象,并非疾病,而这时的治疗,更多是无效的医疗,多度迷信体检和诊断结果,只会让你更焦虑。除了极少数先天性缺陷,如果你生了病,那一定是你的环境、食物或活动中的某些部分在某个时候出了错,违反了自然法则,与基因的原始设定相冲突,机体状态失去平衡。

  自愈力既是天生的,也是可以被激发提高的。就跟人的某些潜质一样,需要被激发,自愈力才能充分发挥它的神奇,有效抵抗疾病;反之,弃它于不顾,一味寻医问药追着疾病跑,它就会越来越弱,被放逐于身体的角落。病体痊愈归根结底靠人体自愈力,日常保健更要靠自愈力。

  书中提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以自愈力和控制力来替代过度医疗的办法,希望我们能坚持做下去,应该会破除一些治疗的迷思,带给我们生命新的曙光。

  《从治疗到自愈》读后感(五):规避营养误区和医疗依赖,回溯本源的养生之道

  对于健康,社会上普遍流行一句话:“管住嘴,迈开腿”,然而,这句话似乎本身就是矛盾的。

  管住嘴后,人会觉得没吃饱,因而没有能量去迈开腿,即使一时运动,也没有办法一直坚持;而迈开腿后,身体因为消耗了大量能量需要补充,人就会觉得很饿,想吃东西,但是这时还要管住嘴,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其实,上面这个误区,是由于没有掌握适合的养生方法,并不知道具体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什么时间吃,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认知,自然达不到好的效果。

  在健康出现问题时,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去医院就诊,似乎吃药打针才能踏实安心。但实际上,很多疾病,尤其是慢性病是无法通过医疗手段彻底治愈的。如果说能彻底治愈,那么也占所有疾病的一小部分。而通过改变饮食、生活习惯或是身处环境才是真正的灵丹妙药。

  长久以来,营养和养生的理念层出不穷,但获取健康的自然法则是亘古不变的。能够使我们健康长寿的不是日新月异的科技,而是源远流长的大自然,只有按照基因的原始设定生活,才能真正身强体健。

  《从治疗到自愈》作者之一——西木博士,曾经的健康状况一度濒于崩溃边缘,并和肠易激综合征周旋了将近10年,后研究了相关养生著作,从此改变饮食习惯:彻底告别糖、严格控制米面摄入量,使得病情在几个月后烟消云散。

  赋予西木博士青春活力的并不是药品和保健品,而是食物、运动和阳光!因此,他开始反思医学,自学营养学,最终也从经济金融专业半路出家投入养生研究领域。

  《从治疗到自愈》从人类进化谈到当代人们起居作息、自然养生、饮食习惯,引用了世界多位著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让人们逐步走出治疗和饮食的误区,树立正确的养生观,掌握摆脱疾病的方法和技巧,逐步养成健康生活的习惯。最终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饮食、运动、起居方式,达到健身祛病、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目的。

作者介绍

  西木(原名栗树和):自然养生践行者,依靠营养、运动和阳光战胜疾病,焕发活力,一个60后拥有80后的体能和90后的体形。早年研习医学和数学,当过赤脚医生,后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维茨教授,曾任香港城市大学经济金融系副教授、德国SAP公司中国首席代表。先后出版畅销书《营养革命》和《不生病的饮食起居》系列,曾在湖南卫视《百科全说》等众多栏目主讲减肥和营养等内容,引领千万国人健康生活。

  杜国强:高级经济师,宁波大发化纤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企业健康管理促进联盟主席,宁波市人大代表,宁波市健康教育促进协会副会长等。个人养生的践行者和企业健康文化的推动者。

  施南峰: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常务理事,主任医师,教授,国家健康管理师。

医学不能包治百病

  在某次全国政协医疗卫生组委会联合讨论会上,一本《无效的医疗:手术刀下的谎言和药瓶里的欺骗》被拿出,书中提到一个严峻的问题: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很多药是不该吃的,却在吃;很多治疗是不需要的,却在做;很多手术会使病人痛苦,却在做。

  同时服用的很多药物,很可能产生不良的化学反应。谈到中西医结合,迄今为止,几乎没有对中药和西药相互作用的研究。

  若干研究成果发现,医疗手段只起到两成的安全效果,人们看到的疗效有可能是身体自愈力的结果,或者医疗手段起到了安慰剂作用。

  人体健康的决定因素是生活方式,其次是环境和遗传,医学充其量只起到8%的作用。

被歪曲的营养学

  从各种媒体中获取的信息,营养专家今天说吃素,明天说吃肉,今天说喝牛奶,明天抵御乳制品,今天说补充维生素产品,明天又变成从食物中获取。养生学观点朝令夕改,如此混乱,因为很多时候,所谓的“营养学”已经变成了利益的工具、医学的附庸。

  医药是一个暴利行业,一旦左右营养学的医学受到更大利益的驱动,营养学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帮凶。

  此外,我们平常看到的营养学观点,常常来自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本身就有局限性,如果视为金科玉津,本身就是不理智的。

  比如,

  大鱼大肉真的不健康吗?

  人类学家告诉我们,没有大鱼大肉,动物就不可能进化为人类。

  被誉为营养界的达尔文,美国温斯顿·普莱斯医生在考察了12个地区的上百个原始部落后得出结论:没有一个部落完全素食,完全依靠植物性食品不可能获得健康,食肉多的居民更加高大和强悍,海产品丰富的居民健康状况最棒。

  肉中唯一缺乏的就是膳食纤维,而实际上,膳食纤维可能并非人体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比如婴儿肠道中的双歧杆菌可以吸收蛋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婴儿不需要摄入膳食纤维,人类和食肉动物完全能够以食肉为生。

最好的养生之道

只有凭借自身顺乎自然的康复方式,才是根本之道——叔本华

  经过长期大量考察研究,发现世界上最长寿的百岁老人往往出现在离现代文明偏远的山区,那里的人一辈子没有用过药、见过医生、吃过包装的食品、饮料。只是一生顺应自然的起居而已。

  生命源于自然,维持人类生命的基本要素也存在于自然,比如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源和天然的食物。然而现代文明、科技越发达,环境与原始基因设定就越不一致。

  最新研究发现,美国夜间灯光越多的地区,糖尿病发病率越高;加拿大离交通主干道越近的居民,痴呆症发病率越高;中国距离城市越进的地方,高血压发生率越高。

  不得不说,健康长寿的秘诀就在于靠近大自然,接近“天然”的环境。

  《从治疗到自愈》中倡导的自然养生,包括三大方面:天然环境、天然食物、天然活动。

  对于“天然”的标准,显然不是城市人能轻易达到的,因此退而求其次追求“半天然”也不置可否。

  但是,只要我们有条件,就应该试着多从室内转移到室外,从脑力转变为体力,从“圈养”转移到“散养”,尽量更贴近自然的生活。

正确对待疾病

  对于大多数身体可以自愈的疾病,不干预就是最好的治疗原则;相信身体是有自愈功能的,他是世界上最棒的医生。

  同时,我们或许应该转变对待病症的态度:从敌视转为感恩,从拒绝转为接受,从恐惧转为自信,从失望转为乐观。

  而对于其他需要医学介入的疾病,人为干预也应当尽量减少。

  重要的不是诊断病人得了什么病,而是探寻生活方式出了什么错,不是简单用药物控制某个指标,而是补充营养修复某个细胞,不是简单切除或辐射某个器官组织,而是改变饮食和内外部环境。

  就像书中说的,“最好的医生就是你自己”,在很多情况下,现在的医疗条件并不可能照顾到大众健康的方方面面,每个人可以为自己的健康所做的事情,比现代医学所能提供的要多得多。

  因此,人们应该更加实际、理性地看待医疗,不盲目依赖、过度期望。要彻底行动起来,从日常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入手,为自己的健康实实在在地出力。

  《从治疗到自愈》中提出的建议,可以在理念上作为参考,在实践中结合自身。

  比如,食物的安全卫生问题,个人体质的差异等。就像西木博士自己说的:“养生并不能简单地模仿。”

  同一种行为,对有的人来说是正确的,对另一些人来说,就不太合适。因此,了解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参考尝试。维护健康不是拿来主义,要通过不断学习、调整、总结才能获得。

  通过阅读本书与实践结合,相信一定会在生活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jcjf/70312.html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