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经济文库 > 经济著作 > 塞下曲 卢纶_塞尔伯恩博物志读后感10篇

塞下曲 卢纶_塞尔伯恩博物志读后感10篇

来源:经济著作 时间:2019-09-14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经济著作】

塞尔伯恩博物志读后感10篇

  《塞尔伯恩博物志》是一本由[英] 吉尔伯特·怀特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352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6-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塞尔伯恩博物志》读后感(一):《塞尔伯恩博物志》的出版标志着世界最早的生态思想的诞生

  《塞尔伯恩博物志》,一书的意义已不止于单纯的文学科学,更在于其深远的时代意义

  《塞尔伯恩博物志》的出版标志着世界最早的生态思想的诞生,吉尔伯特•怀特也因此被誉为世界生态学的鼻祖。

  两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阅读怀特,阅读《塞尔伯恩博物志》,已不止于单纯的文学科学著作的阅读,更在于这位大师一生的感悟,对我们所处时代的思考。

  怀特在著作中极少透露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但我们仍然可以从细腻的文字描写中想象勾勒出他拎着灰色马六甲手杖,穿着齐膝短裤,随意走入山谷小道的形象。

  怀特的一生,正如他侄子所言:“是在平静安宁中度过的,除四时的更替,再无别的变迁。”他性情淡泊,不为俗务所扰,富裕、宁静、多闲暇、博学文雅,又兼具科学的趣味,在宁静的家乡专心研究自然的同时,生动逼真地向我们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生活,重现那些消失已久的逍遥、宁静的如歌画卷。

  这种闲适悠然的心境、对生命的热忱与心守一处的精神,切断时空的阻隔,感染我们至今。在乡间与闲暇逐渐被侵占殆尽的今天,勾起心中挥之不散的乡愁……

  《塞尔伯恩博物志》读后感(二):书信体博物志

  这是英国伦敦偏僻安宁的小村落,面积辽阔的塞尔伯恩物种丰富,宛如画卷。画中鸟鸣山涧、鱼翔浅底、淙淙的清泉润泽着万物。夏日有着郁郁葱葱的植被,岩层间盘曲交错的树根裸露在外,湍急的洪流从破碎的路边倾泻而下,秋冬的水流结成冰柱,悬挂路边,形状各异,加上怪石嶙峋,增添了更多自然的奥秘。

  正是如许山水孕育了怀特闲适的性情与悠然细致的心境,《塞尔伯恩博物志》就是怀特对家乡风物的描写,他用真实精细的语言描绘着这里的花鸟鱼虫,植被岩石。当怀特得到一件非常罕见的标本时,怀特急于向朋友分享这种的喜悦,他说那是村民在牧羊的山坡附近翻耕白垩土田地时发现的。细致观察过这里的的贝壳化石和几种石头后,确定那是一种双壳软体动物。怀特对于万物的热爱与细致的观察使得他在研究路上充满动力。除最古老的观察法外,怀特还运用了表格来记录事物的变化。这种长期观察,认真求实的精神正是一名野外研究者需具备的基本素养。怀特生性淡泊,为人率性,我们却能从这里行间感受到他博古通今、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无论是在书信中正确或错误的想法他都会大胆写出所想,与朋友切磋交流,才会有现存的这样一本博物史。

  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抓过蝴蝶吧,在菜地里白色的蝴蝶飞舞,翩跹可爱。幼时和同伴常常抓住的就是这种蝴蝶,有时也看见浅黄色的蝴蝶,身上敷了一层明亮淡黄的粉,还看见深蓝色、黑色的蝴蝶,它们的翅膀艳丽,宛如油画,色彩缤纷,却不容易抓住。然而到现在我都不太清楚这些蝴蝶的专业知识,只是停留在表面它们给我的印象。《赛尔伯恩博物志》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使得我将以前那些见过痴迷过的动物与植物们,一一查询资料。我知道了那种小时候常见的蝴蝶名叫菜粉蝶,是鳞翅目锤角亚目,粉蝶科,会经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完全变态发育。

  博学广纳,《塞尔伯恩博物志》有这样迷人的魅力,打开了你的求知欲,开启了一座神秘的宝藏,这里面精彩纷呈,如同绚烂浩瀚的宇宙,那样有吸引力,让人想要无尽的探索求知。让我想要告诉你们我的发现和想法,如同怀特用书信的形式与另两位博物学家的交流,是那样自在,无所拘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让我们感受到了缤纷的世界万物的奥秘。

  《塞尔伯恩博物志》读后感(三):他的一生,除四时更替,再无别的变迁

  他喜欢水车轮的吱吱声,

  他喜欢驻足歌唱的画眉,

  他喜欢嗡嗡的蝇子

  飞舞于他的桃树间;

  他爱看落日的余晖

  返照于爬满长春藤的果园的墙,

  或歇一霎神,谛听远方的

  榉树林的布谷声。

  吉尔伯特•怀特,1720年出生于塞尔伯恩,父亲是当地有名律师,祖父是所在教区的教堂牧师,一家住在当地最为富有的沃克斯,据称是当时所在地区最大的房子。

  其后怀特进了牛津奥瑞勒学院。

  1751年,也就是在他31岁的时候,离开繁华大都市,回到塞尔伯恩开始自己的隐居生活,自此远离浮世喧嚣,一心扑在对自然的无穷探索上。

  1793年,在一世安宁中,怀特离别了这片乡土,享年73岁。

  逝去后两年,怀特突然一跃成名,达尔文、梭罗等一众思想巨人纷纷慕名前往他的故居。后世更有世界各地的行者纷至沓来,只为瞻仰塞尔伯恩这个偏远村落。

  这个英国“富闲乡绅”一生平淡如水,为何死后能引起如此关注呢?

  故事要从怀特辞离都市繁华、避世于塞尔伯恩开始说起...

  塞尔伯恩,一个地处英国伦敦的偏僻村落,傍在山坡脚下,东南西北走向,立于山坡,村落一览无余。村中有条唯一的蜿蜒街道,嵌在树荫遮蔽的山谷中,神奇的是街道两边的土壤截然不同,西南面是贫瘠的黏土,东北方则是大大小小的田园围场。村落两头的两口古井,一口常年干涸,另一口常年丰润…

  就是在这样一个静谧有趣的小村落里,吉尔伯特•怀特度过了他大半生的安宁岁月。

  他知道冬天的沃尔默湖常常聚集了水鸭、野鸭、赤颈鸭诸多飞禽。它们往往夜间在湖畔梳洗,白天返回小溪草地觅食。而为了了解这些,他在冬天的湖边一守就是一夜。

  他能多年如一日的坚持在圣诞节前后观察田里的苍头燕雀,只为弄明白年年迁徙至此的都是雌燕居多,更能煞费苦心将雌雄比例精确到 50:1 。

  他会专门费尽心思捕捉来一只蝙蝠进行驯养。看它从人的手上夺取苍蝇,却只为剪断苍蝇的双翅;观察它进食时张开双翼护住脑袋像鸷鸟扑食般盘旋而至;他发现蝙蝠不仅可以从平地起飞,更可以在水面上像家燕一般滑掠而过...小小的一只蝙蝠就能带给他无法言喻的欢乐。

  在科学尚未开化的年代里,他能就“蟾蜍治病”一说几次三番奔波于乡野田间,反复钻研终于明白,人们对于写在权威文件上的消息往往深信不疑。从而告诫友人“欺骗与被骗都是人类的癖好”。

  如果有人来访,他一定会热情的拉着你,带你看看他那两只刚刚泡进白兰地的小白鼠;带你去看他费尽心思才捕捉到的欧夜鹰;跟你 一 一 细数塞尔伯恩的120多种鸟类...

  在塞尔伯恩村落这片不起眼的土地上,

  他用极大的热忱讲述着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虫一兽,

  讲讲这里的地理风貌,聊聊这里的民俗人情。

  如果说,怀特一生只是识鸟逗虫,那我们也就无从得知这位英国老爷子的潇洒一生了。

  很庆幸的是,怀特闲暇之余,也爱与友人书信交流平日的所见所感。

  其中一位是博物学家《不列颠动物志》的作者托马斯•彭南特,另一位则是当地的法官戴恩斯•巴林顿老爷。

  三人志趣相投,书信往来一写就是20年。

  20年间,110封信,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三位自然爱好者对世间一草一木的细致观研。

  中国有高山流水的知己美谈,怀特与两位友人20年书信往来只为分享兴趣所得,也不失为一段佳话了。

  通信之初,怀特并无刊载出版的念头,写作风格也是极为率性,不落谋划的。

  直到后来,戴恩斯•巴林顿老爷几次建议他将这些有价值的书信出版,怀特落笔才开始讲究章法了。

  几经催促,怀特才将自己过往的书信整理成册,这才有了这本被后世称为博物学开山之作的《塞尔伯恩博物志》。

  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 有时人生就是这麽戏剧。

  怀特将所有的热情都献给了塞尔伯恩这个充满自然生命活力的小村庄,一生只写了《塞尔伯恩博物志》一本书,却无意间成为了不朽的传奇。

  《塞尔伯恩博物志》一经出版,便受到英国民众的热烈追捧,诸多盛誉纷至沓来。

  ▼ 英语世界“印刷频率第四”的图书(第一是《圣经》)。

  ▼ 梭罗在其传世巨著《瓦尔登湖》一书中多次提及怀特及其著作《塞尔伯恩博物志》。

  ▼ 达尔文《进化论》一书中诸多研究发现、研究思想与怀特在《塞尔伯恩博物志》中的不谋而合。达尔文本人更是专门到访塞尔伯恩,探寻启蒙先师的生活印记。

  ▼ 周作人曾在1934年6月的《青年界》上刊登长篇文章高度赞扬怀特的《塞尔伯恩博物志》一书,盛赞其为“这是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一异彩,出版一百五十年来流传不绝,收入各种丛书中,老老小小,百读不厌”。

  ▼英国戈斯盛赞“ 怀特的书仍旧保存着他那不变的姿媚与最初的新鲜。这是十八世纪所留给我们的最愉快的遗产之一”。

  ▼ 中国自然文学的倡导者总理夫人程虹也曾盛赞《塞尔伯恩博物志》, “从怀特那里,生活在高科技时代的现代人可以逐渐领悟到怎样在人类和自然之间形成一种共有的宽容,怎样在热爱自然与享受都市生活中找到一种平衡。”

  在自然科学尚未启蒙的时代,怀特仅凭肉眼观察就能在小小村落里探索出诸如后世达尔文历时五年环球航行走遍山河湖海方得出的研究结果,《塞尔伯恩博物学》在博物专业上的成就值得我们为之敬佩。

  除开科学、专业不谈,单单是怀特对于自然的痴迷,在《塞尔伯恩博物志》一书中所表现出的自然人文情怀,就值得我们生活在喧嚣都市中的”城里人“心向往之。

  《塞尔伯恩博物志》不仅使得怀特这个隐居田园的低调小老头成为众多疲于都市奔波的现代人的羡慕嫉妒恨,

  更使得塞尔伯恩这个一直以来默默无声存在的小村落一夜间成为世界各地自然爱好者的朝圣地。

  这个昔日的英国伦敦的偏远村落,如今已成为世界各地自然爱好者的朝圣地。

  历经近三百年的风风雨雨,这个小村落依旧保留了它的自然质朴。

  无数向往田园生活的都市人为之魂牵梦萦,那是一种经历了工业时代大机器的嘈杂对对遥远的乡村田园的无限怀恋,对返璞归真的极大热忱。

  也许,成名并非怀特所愿;

  也许,对他的追捧亦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但不管如何,这个低调的英国乡绅老爷子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一份难以跨越的知识财富,更是一个令人望其项背的潇洒人生。

  《塞尔伯恩博物志》读后感(四):经典再现:《塞尔伯恩博物志》不朽之作

  吉尔伯特•怀特,英国18世纪博物学家、自然散文家,生平唯一著作《塞尔伯恩博物志》被誉为“生态界的圣经”。《塞尔伯恩博物志》这部著作乃是怀特无心写就的,全书是由怀特与两位通信者——博物学家、《不列颠动物志》作者托马斯•彭南特和戴恩斯•巴林顿老爷的信札集结而成。而通信之初,怀特并无刊载出版的念头,写作风格也是极为率性,不落谋划的,因而通篇文章读来轻松自在,毫无科学的晦涩难懂之感。

  [img=1:C]《塞尔伯恩博物志》

  英国自然散文先驱吉尔伯特•怀特经典著作[/img]

  《塞尔伯恩博物志》,虽是作者无心写就,但一经出版便受到极大的欢迎,成为

  英语世界“印刷频率第四”的图书(第一是《圣经》);

  更是深深影响了达尔文、梭罗、周作人等诸多思想巨人。

  梭罗曾在其经典著作《瓦尔登湖》一文中多次提及怀特及其《塞尔伯恩博物志》;达尔文的《进化论》中的科学研究结果及思想更是在很多方面与怀特的观察结果不谋而合;周作人曾在1934年6月的《青年界》上刊登长篇文章高度赞扬怀特的《塞尔伯恩博物志》一书,盛赞其为“这是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一异彩,出板一百五十年来流传不绝,收入各种丛书中,老老小小,百读不厌”。

  这是一段英式田园风光之旅,更是一场在文学赏读中亲近自然科学的轻松体验。

  整本书以书信体格式展开,分为两大部分:致托马斯•彭南特的书信,44封;致戴恩斯•巴林顿的书信,66封;共计110封信往来,书信中围绕介绍了赛尔伯恩地区的自然与人文概况,文笔轻松自然,以老友交谈的亲近感来经书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观察所得。

  1767年到1787年,20年的岁月里,110封信,见证了世界伟大作家的知己之交,更见证了一个时代的伟人是如何在科学尚未启蒙的年代里在一个偏安一隅的村落里用肉眼观察为后世诸如达尔文等人提供科学研究的思路。

  《塞尔伯恩博物志》不仅是一部博物学记录,也是一部历史的记录,将科学在18世纪后期探索的每一步展现给我们。怀特是一位耐心而诚实的观察者,他学识渊博、通晓古籍,兼具细致的观察力与锐眼,对塞尔伯恩的自然风物、鸟兽鱼虫做出平实的描述与记录。正是怀特这一代人,以细致而准确的第一手观察取代早期作家的懵懂记载、无据的臆度与怪诞的传说。他会饶有兴致地向你介绍被驯养的蝙蝠捉苍蝇时的姿态,告诉你蝙蝠同燕子一样,可以在飞行中掠过水面轻啜饮水;他会教你如何用一根柔韧的草梗将蟋蟀引出洞;也会跟你聊一聊如何区分不列颠的柳鹪鹩,以及苍头燕雀为何会在冬天里雌雄分飞…他目光所及的生命现象,被后人援引为线索,以探索自然内部的奥秘。

  《塞尔伯恩博物志》一书的价值,已不止于单纯的文学科学,更在于其深远的时代意义

  《塞尔伯恩博物志》的出版标志着世界最早的生态思想的诞生,吉尔伯特怀特也因此被誉为世界生态学的鼻祖。

  梭罗成就了瓦尔登湖,怀特的《塞尔伯恩博物志》成就了塞尔伯恩,这个昔日的英国伦敦的偏远村落,如今已成为世界各地自然爱好者的朝圣地。

  作者本身具有极其强大的个人魅力。怀特在著作中极少透露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但我们仍然可以从细腻的文字描写中想象勾勒出他拎着灰色马六甲手杖,穿着齐膝短裤,随意走入山谷小道的形象。正如怀特的侄子所说:“他的人生,除四时的更替,再无别的变迁”。

  《塞尔伯恩博物志》读后感(五):我们应该还能知道的更多一些

  如果一开始就把这本书当作一本博物志,想到里面有晦涩难懂的文字以及枯燥的描述,可能会不那么情愿去选择或者会被动的去接受这本书。但如果告诉里,内容是由一位住在位于一个偏僻村落且知识渊博的严谨的“赋闲绅士”,带着你游览一个位于英国伦敦西南处的一个叫塞尔伯恩的地方,为你介绍这一带的地貌、景物和花草以及各种动物。这个听上去是不是很不错?这位“赋闲绅士”就是英国十八世纪著名博物学家和作家吉尔伯特•怀特先生,他同时也是因为兼职牧师和业务博物研究者,通过《赛尔伯恩博物志》这本书以书信的方式对赛尔伯恩当时的地貌风物进行了详实的描述,而且是因为书信的方式。书中描述的物种至今有些已经消失或是濒临物种,幸而有这本书,我们得以从书中去了解。或许在以后遇到动物、飞鸟时,能够驻足一看,去观察,去了解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并透过这本书,去对自然更多一层的了解。

  意外的是,这本书是作者无心而写就的,为什么呢?因为书是由怀特先生与博物学家、《不列颠动物志》作者托马斯•彭南特的四十四封和戴恩斯•巴顿老爷的六十六封信札集结而成的,已朋友间随性的书信往来,讲述了所见所闻的当地风物,叙述方式平实易读,让阅读这本书成为一种享受。作者在对物种的描述、以及严谨且谦虚对待研究的态度影响了诸如达尔文、梭罗等思想巨人等。

  大千世界,一草一木、一花一鸟都值得我们去了解。儿时便生长在农村,经常会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河里捉鱼,有些叫得上名字,有些却不知道、绳子上捆着一小块肉去钓螃蟹、采茶时,山对面的高山上会有豺狗追着野猪跑、茶叶地里看到胆小的麋鹿、也会看到大人们从山上抓来一些叫不出名的动物,周围随处可见的花草及树木,有些树的皮闻着味道很香的桂皮和一旦碰到树汁皮肤就会有肿块的树木。如果在那时能有幸了解它们的属性和知识,当时的所见与所闻或许会更加丰富和深入一些吧!

  读完本书,如果感兴趣我们还可以延伸阅读同为英国书籍诸如研究动物的《所罗门的指环》和兽医吉米哈利的《万物有灵》系列等,从而对英国的乡村增进一些认识。

  随着人类的进程与发展,导致动植物的数量慢慢的在减少,已灭绝的动植物和濒临灭绝的,希望能够更多的人去保护和珍惜动植物,多一份了解,多一分敬畏,多一份珍惜。

  《塞尔伯恩博物志》读后感(六):它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博物学领域

  《塞尔伯恩博物志》不仅是一部博物学记录,也是一部历史的记录,将科学在18世纪后期探索的每一步展现给我们。怀特是一位耐心而诚实的观察者,他学识渊博、通晓古籍,兼具细致的观察力与锐眼,对塞尔伯恩的自然风物、鸟兽鱼虫做出平实的描述与记录。正是怀特这一代人,以细致而准确的第一手观察取代早期作家的懵懂记载、无据的臆度与怪诞的传说。他会饶有兴致地向你介绍被驯养的蝙蝠捉苍蝇时的姿态,告诉你蝙蝠同燕子一样,可以在飞行中掠过水面轻啜饮水;他会教你如何用一根柔韧的草梗将蟋蟀引出洞;也会跟你聊一聊如何区分不列颠的柳鹪鹩,以及苍头燕雀为何会在冬天里雌雄分飞…他目光所及的生命现象,被后人援引为线索,以探索自然内部的奥秘。

  《塞尔伯恩博物志》一书的价值,已不止于单纯的文学科学,更在于其深远的时代意义。它的出版标志着世界最早的生态思想的诞生,吉尔伯特怀特也因此被誉为世界生态学的鼻祖。

  梭罗成就了瓦尔登湖,怀特的《塞尔伯恩博物志》成就了塞尔伯恩,这个昔日的英国伦敦的偏远村落,如今已成为世界各地自然爱好者的朝圣地。

  《塞尔伯恩博物志》读后感(七):鱼跃虫鸣、鸟语花香

  2017年1月7日6时,中央气象台发布大雾红色预警。这是中央气象台首次发布最高等级的大雾红色预警,包括北京、安徽、四川等地出现大雾,甚至浓雾。

  在我阅读这本《塞尔伯恩博物志》时,手机上的一声提示音告诉我有上面的这样一条新闻推送。

  塞尔伯恩,地处英国伦敦的一个偏僻村落。《塞尔伯恩博物志》是英国作者吉尔伯特.怀特与两位通信者,博物学家、《不列颠动物志》作者托马斯.彭南特和戴恩斯.巴林顿老爷一共一百一十封信件的集结,被誉为“生态界圣经”之一,曾被美国OUTSIDE杂志评选为“改变世界的10本书”。

  作者吉尔伯特.怀特是一位细致敏锐的观察者,他用其独特的目光将当时塞尔伯恩的自然风物、鸟兽鱼虫做出了详细细致的记录描述。书中的语言生动、亲切、质朴,作者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描述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宁静而又逍遥的生活。

  在这本书中,你会看到在这里小溪中生活着的三刺鱼、七鳃鳗和“大头鱼”,许多的寒鸦在养兔场的地下兔子洞里筑起了巢穴,猫头鹰的叫声居然分为降G大调或升F调,降B大调和降A大调三种 不同的声调,还有勇敢的公鸡是如何成为村里人的闹钟,当上了宣布晨昏更替的巡夜人的……

  在那个时代,蒸汽机刚刚发明不久,工业革命正处于萌芽之中,英国的伦敦尚未被称作是雾都。那个时代没有恼人的雾霾,没有闹心PM2.5。虽然比不上当下时代的方便快捷、热闹繁华,但那是一个平静安宁的时代,一个节奏缓慢环境优美的时代,让长期居住于喧闹城市,饱受空气污染的我们在巨大的环境压力中,不由的对其心生向往。

  在这一座座由钢筋水泥堆砌的城市森林中,我们看不到鸟飞,听不见虫鸣,闻不到诱人的野花甜香,连夜空中的漫天繁星,也早已被城市间的灯红酒绿所遮盖,瞧不见闪烁的星光。儿时记忆中的许多花鸟鱼虫,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只是图书上的一张画或是电视上的几个镜头,而真正的实物在城市里还真是难寻其踪迹。

  工业科技的发展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我们物质享受的同时,却又让我们付出失去优美环境的的代价。正所谓,你想要什么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来作为回报。

  写到这里时,我掀开窗帘看了看窗外,雾霾仍旧没有散去,夜色中只能看到远处路灯一团橘色的亮光。书在感染我们心灵的同时,也不由的让我们反思,鱼跃虫鸣、鸟语花香不应该只存在于曾经的记忆之中和书本的文字间,在当下的环境中,我们是否应该力所能及的做点什么。哪怕只是一点点,有所行动,总比艳羡过去要实际的得多。

  《塞尔伯恩博物志》读后感(八):放下心情,感悟生活。

  读《塞尔伯恩博物志》

  作者:苏术

  这本书我多次想放弃阅读。最终还是读下来了。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并不认识吉尔伯·怀特,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他是一个观鸟之人。这本书1789年出版,4年后怀特去世。《塞尔本博物志》其实是他同两位伦敦科学家朋友的通信集,此书将观察野生动物上升到了美学和哲学的高度。

  我对自然界的鸟并不了解。如果你指着一只鹦鹉问我这叫什么?我会说,这叫鹦鹉。你问我这只鹦鹉是什么品种?那么好吧,友尽。

  说的严重了。实在是我对这类东西并没有什么研究。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度想放弃。我拿着这本书看看扔扔,看看扔扔。我妈看见我如此反复的表现出对书的嫌弃却又拿起来,便过来问我怎么了?我说这本书我实在看着无聊,而且看不进去。老妈一个巴掌呼在了我的脑门上,(瓜娃子!自带语气词。)说,不看你拿这本书干嘛?我恍然大悟,于是重新拿起这本书。扯出一根奋斗的绳子系上额头,拿出高考时的执着的心,刻苦的去看这本书。

  elborne是英国乡村郊区。吉尔伯·怀特这辈子几乎没有离开过Selborne。就是这辈子基本死磕在了这个地方,于是现在轮到我死磕了。

  说来也奇怪,当你真正虔诚的去看这本书之后,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比如我以前从来不知道:泥炭和草皮可供取火;薪柴可供烧制石灰;炭灰可做牧草的肥料......

  我知道这里有个湖,叫沃尔默。

  芳草地上,牛羊成群......

  有些在悠然地反刍,

  有些半入水中,

  有时低头,啜饮流水。

  这首诗,就是描述了沃尔默湖飞禽走兽前来饮水的场景。沃尔默湖的有名,不在于有飞禽走兽和牛群聚集,而是因为约四十年前,有人在湖底发现大量铸币。

  此外,沃尔默还有皇家猎场。这个猎场还有一个故事,具体内容大家就看书去吧。

  我很喜欢这本书里面的第十封信。

  信里吉尔伯·怀特说:“我从小就痴迷于博物学,可惜从未碰到志同道合的邻居。少了能促进我进步和专注的同伴,我所取得的进展,实在是微不足道。”这句话看完后不禁让我沉思。很多人都说,知己可遇不可求。我总想起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之间的革命友谊曾经让我无比羡慕与崇拜。也曾想遇见那么一个人,我们可以一直聊到天荒地老。似乎聊完一个话题就有新的话题出来,我们相互学习,相互提出不同意见与建议,我们争论,可能也会大打出手。但是我们依旧视彼此为知己。

  深入去看这本书,带给我很多不一样的感觉。我想我已经深深喜欢上这本让我这种地理白痴都觉得有趣的书了。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载请联系QQ:1147679123

  《塞尔伯恩博物志》读后感(九):《塞尔伯恩博物志》--“乡贤”已没落的昔日荣光

  随着学科发展和现代动植物种类消失的速度都日渐加快,博物学者这个词已经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了。作者吉尔伯特·怀特曾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又“宅”(常年不离自己的教区),又博学,有钱有闲。因此,他描述的自然风物,囿于当时的科学研究水平,内容虽不十分精确,但由此产生的、对自然造化带着敬畏之情的推理往往也有着份难得的生动,整体来说,除了不会自己写本山水田园诗集,已经很像一位中国文化中所说的“乡贤”了。而书信集作为通讯不便的年代里,惜字如金、落墨不移的才子们的珍贵遗留,特点在于用无心之笔即在鸿雁来往中写就伟大著述。本书作为一位受制于个人眼界、经历、与同好只能使用信件交流的博物学者的妙手偶得之作,其中许多内容今日仍能让人动容。

  有人的地方,为求生计,沧海桑田的轮回变迁往往太过迅悍。而以往人们敬畏自然的可持续智慧则总被当成生产力低下的佐证,结果最不幸的是,连博物学者们自己也赶上了至少一类物种在自己所处地域的消失—书中提到,沃尔默皇家猎场中,猎手们第一年围猎捉光了雄鹿,第二年捉光了雌鹿。这般“盛况”就像古代君主们酷爱的“畋猎”,乡贤们对此的处理方法除了劝说、不再向猎场中放养幼鹿,也无能为力了;烧荒为肥的旧经验看似无懈可击,然而遇到根系发达的大株植物,不但会烧到土壤肥力尽失、周边寸草不生,可能无意中还会引发山林大火;注释里指出,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秧鸡和鹌鹑失去孵蛋的隐藏处所,数量开始减少••••••

  往事不可追。即便一些错误已无可更改,但正因如此,在这般过程中收获的知识和经验的价值也愈加显得无可替代。要做到这一点,当然需要对世界始终存着一份探究的好奇和认真:书中提到的,有蝙蝠掠过水面饮水姿态的细致;对巢鼠球状窝设计得精巧、减震、安全的赞叹;对自己居住地少有同好、水产物种少的遗憾;给别人卖《博物学者日志》的“安利”并成功的小得意;质疑的观点在来往信件中渐渐增添坚持依据的严谨;知悉测量当地降雨量需要长期坚持方能得出结论便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审慎态度••••••这些都是每天面对人工绿植、眼前小天地的我们极度缺乏的。逆境中的沈从文先生在给表侄画家黄永玉的信中写道:“这里周围都是荷花,灿烂极了,你若来••••••”对自然给人们的抚慰做了最好的注脚。而作者对本书的主角,即多种与日常品种略显不同的动植物的研究,想来更多是想记录下来,鼓励人们根据文中描述合理想象它们的生存方式,从而和谐共存,而不是怎么吃,能卖多少钱••••••

  作为光芒渐失的博物史王冠上的一颗明珠,愿它打动的是你我心底最柔软的对自然天生的眷恋,愿这光芒能永远闪耀在每个人心间。

  《塞尔伯恩博物志》读后感(十):悠然见南山

  关于博物志,我曾经的理解是一本类似于工具书的读本,它收集者最为详细的自然物种信息,有着简练科学又干瘪的数据介绍,或者再加上几句官方格式的简介,然后插图,不能更多了。然而这本却是与我脑海中的印象不一样的,他有着悠扬又充满旋律的语言,你可能难以想象,明明只是介绍自然与生物的信件,为什么可以那样让人着迷。书中的每一段文字都让人感觉平和与舒缓,也许这是因为作者吉尔伯特•怀特先生是一位兼职牧师的缘故。

  英国18世纪“富闲绅士”、博物学家怀特他的文字有着那个时代的风格,质朴、率性的行文,文字闲适又不失严谨,把塞尔伯恩这个位于伦敦西南约五十英里之处,坐落在汉普郡乡间的田野和小山之中的宁静小村庄的自然风趣全部置于纸上。

  这本书给人一种放松感,大概是文字太像坐在壁炉前与孩子们说着今天的所见所闻的长者了,他用他锐利的观察与细致的探究,结合渊博的学识,用着最简朴的话语说出孩子们所想知道的自然,那些我们从未细致去注意过的东西,以至于大人们同样沉迷于怀特先生所呈现的自然风物与花鸟虫鱼。

  这本以信件呈现的博物志,由与博物学家,《不列颠动物志》的作者托马斯•彭南特的三十五封信件,以及戴恩斯•巴林顿的五十九封信件组成。每一封信都写下怀特先生对他所生活的塞尔伯恩的观察与考究。一口水井,河的直流,一片林地,一块菊石,生活中的每一处地方,每一个时间段都可能有不同的发现。关于高大的树上搭窝的渡鸦,关于想要爬上树却被树瘤阻挡的孩子,当树倒下,却不愿意放开窝中的蛋而被枝条打落,死在地上的渡鸦们,那些都是他的观察,同时也有他对这些自然生灵的所表达的情怀,他敬佩母鸦的母性,为它们难脱一劫而惋惜。

  虽然书中可能很多希望在那个时期普及的知识,如今的我们已经知晓,却难忘的是书中的情怀与对生活的细致感悟。怀特的侄子所说:“他是在平静安宁中度过的,除了四时更替,再无别的变迁。”怀特先生拥有我们现在很难达到的宁静与悠然的自然生活,正如我们羡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样的闲适,阅读本书时,同样会被书中那样悠然自得的平静生活所感染。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jjwk/45189.html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