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经济文库 > 经济著作 > [朝读经典读后感]心商经典读后感10篇

[朝读经典读后感]心商经典读后感10篇

来源:经济著作 时间:2019-09-17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经济著作】

心商经典读后感10篇

  《心商》是一本由【英】本•艾姆布瑞治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 .80元,页数:3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商》读后感(一):你最想读的心理测试书

  你最想读的心理测试书

  评/《心商测出你的心理软实力》

  文/小鱼儿

  说到心理测试题,相信大部分人都不陌生。有些人用来解闷,有些人,包括我在内希望通过做题充分了解自己。这类题看似有趣,但其权威性一直备受怀疑。直到最近,我有幸阅读英国心理学家本·艾姆布瑞治的著作《心商测出你的心理软实力》。书中,20世纪以来世界知名心理学家广泛使用的心理测试题,新奇又充满说服力的心理学理论,仿佛心理学爱好者手中锋利的匕首,为他们探索之路扫清了前行过程中的荆棘。如果你和我一样,也喜欢心理测试,那么这会是一本你最想读的科学测试书。

  ※《心商》看点之包罗万象

  全书共九十一章节,每一节都包含一个生动有趣的心理试验或是你习以为常,极易忽视的现象引申出的心理学理论。正如本书封面所写,本书会“对许多你隐约听闻的心理现象给出清晰明白的解说”。这本书是你碎片化时间最佳读物。候车时,排队时,午休时,信手翻开一两章,拿起笔参与其中,片刻时光也会令你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心商》看点之老少皆宜

  这本书适合所有年龄段读者品读。不论是为学业拼搏的莘莘学子,沉浸在将为人母喜悦中的孕妇,还是期待增进朋友感情的年轻人,皆可从《心商》中收获颇丰。透过趣味十足的记忆试验,学生们可以知道睡前巩固当天所学知识的记忆效果最好。章节《我要做的就是做梦》指出人们可以在睡梦中学习,因为“大脑可以调整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强度来存储信息”。睡着后,清醒状态下记忆的内容,大脑细胞仍会帮助我们重复。

  对于孕妇,通过播放音乐,朗读童话,古诗词进行胎教对于子女未来教育极其有利。章节《对我来说,这些都是汉字》通过一个识别汉字(对于外国读者而言,挺难的)的实验证明了“单纯曝光效应”即人们因为熟悉感的增加产生喜欢感觉的效应。“婴儿对于在母体子宫中曾经听到过的声音有特殊的偏好”表明了胎教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此外,《心商》中有诸多测试题需和朋友一起完成,共同做题的过程也是发现自我,增进彼此交流和感情的过程。

  ※ 《心商》看点之有趣好玩

  作者本·艾姆布瑞治文笔风趣幽默,寥寥数语便将枯燥乏味的心理学概念呈现在读者面前。之前从未接触过心理学的人读罢此书也会对心理学产生浓厚兴趣。对于心理学爱好者而言,本书附录中十多页的参考文献另他们深入研究心理学如虎添翼。

  心商,与智商,情商相比,更为重要,因为它体现了一个人心理成熟程度。希望对自己进行全方位测试和评价吗?希望找到提高自己心商的方法吗?赶快翻开《心商》吧,你想要的一切即刻获得。

  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

  所有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若需转载请豆邮联系或[email protected]。

  《心商》读后感(二):测出你的心理软实力

  我还没看完就已经开始写这本书的读后感了,拿到书的时候恰巧手上本子用完,特意再买了新的本子,一遍翻读一边记录在这本书上看到的认为有意思的细节,并也照着书上的内容给自己做了些小测试。才刚看前面几页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和身边的朋友说:我在开始看一本好有趣的书啊!然后拍了封面给他们客观的分享下。然后我每天都抽点时间往下看,确实觉得还蛮有趣的。

  这本书的作者是本·艾姆布瑞治(Ben Ambridge)是英国利物浦大学的心理学高级讲师,他的研究领域是孩子的语言发展。他经常撰写文章,用心理学来诠释一些最新事件。《心商》是他撰写的第一本大众普及读物。翻译这本书的是谭新木老师和李中老师。

  我并不是因为想更多的了解自己的行为和动机才兴趣盎然的读这本书的,只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心商”这个词(Psy-Q),很好奇罢了。其实相比起未见过的东西,也并不是人人都喜欢似曾相识的东西。所以在里面章节小测试的时候,我的表现和测试结果真的就是如目录里面说的“对我来说这些都是汉字”,我真的不知道心理学家是可以将这些无关紧要的细节延伸到这么深的。我不想在推荐的文段里透露太多关于书里的内容,建议大家也不要只看目录,因为内容远远比目录要有趣的多:这不是一本小说,以为只看目录就可以浏览大概;这也不是一篇散文,行散而神不散。它像一道道的分析题汇总,每个答案都有各自的意义。因为这真是一本很有趣但是需要些许耐心才能完成的阅读,有些文字看不明白也不要紧,我觉得这也许就是心理学的伟大之处了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什么是所谓的“心商”,然后我发现其实我自己并不擅长知道并理解自己行为的动机和目标,当然我也不擅于揣测其他人的行为。我曾经以为我更相信命理学,但是看过这本书,再反思很多东西,就会发现,其实心理学真的无处不在,这是一门深奥又有趣的科学。只是我们并不自知,也是,并不是每个人的智商、情商、心商都是能达到某种有深层造诣的阶段,我们无需去研究,也无需去改变什么,如果您是以为对人的很多行为充满好奇的人,我觉得您适合去阅读和分享这本书。这是一本有趣而丰富的著作,在心理上和思维上都给阅读它的人带来挑战。

  《心商》读后感(三):提升自身实力的趣味测试

  提升自身实力的趣味测试

  y/大巧若拙

  当我们看见一个人有所成就的时候总会抛出艳羡的眼神并情不自禁地蹦出一句:真聪明!无需解释,我们通常所说的聪明一般特指IQ智商。但是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仅仅智商高远远不够。前些年情商EQ已渐渐被普及接受,心商Psy-Q确实从未听说过(至少对于我而言)。

  《心商》由英国本•艾姆布瑞治精心编制,让你通过有趣、有料、科学的心商测试不经意间了解自己提升心商。如作者所言此书只是旅程的起点而非终点,提升心商不止止在于了解自己更可以揣测别人的行为。

  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心商高的人似乎更有优势,更能从现象了解本质。

  书中第29点放射线医师提供了一个很有趣味性的测试。假设你就是这位放射线医生,你的任务是提供一个诊断找出潜在的癌症病灶。看到这个图时我也是一脸木讷直到翻到下一页才知道一只隐藏的大猩猩,这个隐藏在肺部的潜在肿块。我再次返回到前一页很快便找到了大猩猩的潜伏位置,而后便直接找到同事和女儿要求找出里面大猩猩的位置。出乎我的意料,同事找了很久并未找到,而女儿缺手舞足蹈叫嚷着里面有只顽皮的大猩猩。这种现象称之为“无意盲视”。当我们特别专注于某场景时往往很容易忽视其实特别显眼的事情。这种盲视的有点往往要大于其缺点,比如你在与别人交流时,倘若你总是观察到周围细微事物的变化想必你也无法与他人友好的交流。

  《心商》读后感(四):你的心商高吗?——《心商》书评

  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中,光光具备高IQ已经远远不够了,君不见无数的大学毕业生从大学毕业并开始找工作时就发现它们面临了一个尴尬的境遇,那就是——不管你在学校成绩多么优秀,拿过多少奖学金,不管你的IQ多么高,只要你的EQ跟不上的话,你在找工作时尤其是找那些注定要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就会发现,HR不在乎这些,不在乎你取得的证书有多少,反而更加看重你的社团社交活动中你的交际能力有多强,你的亲和力有多高,你的与人相处的能力等等,而衡量这些指标不是光靠你的学习成绩,你的奖学金就能说明的,为了衡量这个,人们引入了EQ(情商)这一概念。然而智商和情商两者不能割裂开来,两者都应该有所侧重,这就引入了今天我要说的一个新概念"心商",估计很多人看到这个词的反应和我一样,"心商"是个什么东东?与IQ,EQ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又是怎么来衡量的?

  这些问题在这本《心商》里面得到了解答,但是在介绍这本书之前我要首先声明一点:由于本书的作者是英国人,所以注定了有一些问题翻译成中文来说比较难以理解,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

  本书首先介绍了"心商"这一概念及其作用之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引入了一些列的测试题。我们可以通过正文的这些测验题来具体检测我们的心商水平,当然要有心理准备的是这些题目中有些还是很有难度的哦。

  例如在开始时就引入罗夏测试来引入测试性格的测验,并在末尾给出了相应的网页链接和推荐阅读。相信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这些评价,比如"你的性格真好!","你的脾气真臭","你的性格太孤僻"等等,但是如何具体的来给自己的性格下一个定义呢?前面虽然说罗夏的测试可以测验人的性格,但是表述太笼统,很难令我们信服。但我看到在第三个测验"你的性格特征"里给出的那些问题和评分标准,感觉这种形式给自己的性格下一个大致的概括还是可行的。

  当然如果对性格测试这些不感兴趣的话,本书还有其他比较有趣的测验美丽如考察你瞬时记忆能力的汉字测验,如换灯泡需要多少临床心理学医师这样的脑经急转弯问题,还有比如谁是真正的精神病患者这样的恐怖问题等等,你都可以在本书中看到。

  当然值得指出的是本书中还在末尾负伤了进一步阅读的参考文献,编排方式完全是按照学术类型来编排的,这样也方便了哪些想进一步了解心商,从心理学角度来深度解释探讨人的行为,这一点做的相当不错。

  总体来说本书不仅仅适合那些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也适合相关专业读者的入门选择,甚至还可以用来作为平时聚会的一些即兴游戏节目等等。故此,我强烈向大家推荐本书。

  《心商》读后感(五):笨点,我是不睿智

  对于鸡汤书,我是不拒绝的。虽然有很多水分,但总也能找出点鸡的精华来。当我拿到《心商:测出你的心理软实力》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以为也是一本鸡汤书。翻看几页之后,就有些抓狂了,甚至有点恼羞成怒——各种测试的结果出乎意料,甚至让我大跌眼镜,原来我的心商是如此的脆弱!再看作者的名字,就更让人哭笑不得:本•艾姆布瑞治=笨点,I’m 不睿智。

  m(>^ω^<)m 这是一本让人抓狂的书。

  《心商》一书由91个心理学小短文组成,其中包括各种测试、游戏、谜题、图片、问答甚至笑话。在野生鲨鱼测试理,自己的答案一塌糊涂;在画狗测试中,对照了下得分表,仅为15分,相当于8岁儿童?!最可恨的是跟猴子比赛的章节,数字连续记忆能力竟然还赶不上只猴子!真正的无语了......

  m(>^ω^<)m 这是一本充满互动的书。

  书中,笨点I’m 不睿智先生采取了各种测试、问答、游戏等,以对话的方式,向读者提问,并以以心理学为基础,对人类的一切行为向读者提供合理的解释。对于测试题、问答,还贴心的准备了答案,既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感,又提高了读者对心理学高深问题的理解度。能做到深入浅出,充分说明笨点I’m 不睿智先生还是很睿智的。

  m(>^ω^<)m 这是一本颠覆认知的书。

  线长假象的测试题里,视觉总是欺骗自己,导致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特别是在笔迹的研究方面,笨点I’m 不睿智先生竟然指出,笔迹和人的性格之间没有一点关系! 我们为什么会对有些显而易见的事情视而不见?因为我们的意识里有只“大猩猩”!传说中的莫扎特效应存在吗?莫扎特的音乐真能促进胎儿大脑发育吗?不一定哦!类似的案例有很多,更多的案例,还是让笨点I’m 不睿智先生慢慢给你讲述吧。

  m(>^ω^<)m 这是一本充满幽默的书。

  据说书中所有题目下涉及的每项研究均取自于经过证据最充分、可信度最高的科学文献。但是读起来却毫不生涩,因为作者采取了一种令人愉悦的方式进行了表达,吸引我们兴致盎然地读下去。

  当然,心商也是一门科学。它的研究不限于事务的表面,而是对我们人类性格、智力、道德价值观、思维方式、控制冲动的能力、绘画技巧、逻辑思维能力、音乐鉴赏力、同时完成多任务的能力、受错觉影响的程度,甚至择偶偏好的深层次研究。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我们才能对人类行为以及自身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才能有的放矢的去训练、去提高、去回应他人,去解决问题。

  其实心理学是一门很枯燥的学科,曾经试图读过几本心理学专著,但是太专业、太枯燥,每次也就读了几页就放手了。而且,读完之后基本没有任何印象,更谈不上应用。但是《心商:测出你的心理软实力》不同,集幽默与理论知识与一身,将心理学的高深内容寓于活泼的测试、游戏之中,让人有兴趣读下去。因此,感谢笨点I’m 不睿智先生为我们提供的一场心理学大餐。有志于心理学的朋友们,可以把它当做一本入门教材,认真把玩赏阅。

  《心商》读后感(六):智商不够?心商来救!

  开始阅读本文前,不妨先来做一道题活动活动脑子吧。

  有一位病人感染了疾病,引起了胃癌。现在他已经被送到了医生——也就是你的前面。如果不迅速切除肿瘤,患者很快就会死去。但是现在还无法马上做切除手术,也无法进行注射治疗。但是有一种放射线可以从体外杀死患者体内的瘤体。问题在于当放射线的强度足以毁灭瘤体的时候,它也能够杀死经过之处的所有健康组织,最终导致患者死亡。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开始抓脑袋了么?那我们暂且把这个问题放一放好了,因为这不是一个容易解答的问题,很少有人能给出解决方案。当然如果你已经想到了办法(并且这个办法能保这位可怜的病人不死),那么,恭喜你,你可能有不错的Psy-Q!

  是的,Psy-Q。

  对于IQ和EQ,我们都不陌生。IQ(Intelligence Quotient的简称,即我们所说的智商)是德国心理学家施特恩在1912年提出的,指的是在数字、空间、逻辑、词汇、创造、记忆等方面的能力,用来表示人的聪明程度:智商越高,则表示越聪明。EQ(Emotional Quotient的简称,即情商)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认为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决定因素。然而近些年来,人们(尤其是企业管理者们)开始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其作用甚至要超过智商。

  那么,Psy-Q是个什么鬼?

  y-Q是英国心理学家本•艾姆布瑞治(Ben Ambridge)提出的概念,我们称之为心商。在艾姆布瑞治的同名作品《心商:测试你的心理智能》中,他通过一系列的互动测试、问答、谜题、游戏和图片帮助读者以心理学为基础对人类的一切行为提供合理的解释。例如——

  我们为什么会对有些显而易见的事情视而不见?

  视频游戏真的可以帮助孩子学习?

  为什么想象自己是教授,就能在问答游戏中得高分?

  莫扎特的音乐真能促进胎儿大脑发育吗?

  笔迹和性格有什么关系?

  ……

  心商并不仅限于描述这些研究,相反,它就是这些研究本身。你可以借此对人类行为以及自身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包括性格、智力、道德价值观、思维方式、控制冲动的能力、绘画技巧、逻辑思维能力、音乐鉴赏力、同时完成多任务的能力、受错觉影响的程度(包括视觉和思维两个方面),甚至择偶的偏好。你将会了解到人类是如何思考、感觉、观察和回应其他人的。你将会体验到诧异、喜悦、惊奇、愉悦、挫败、恐惧和完全的莫名其妙等多种感觉。

  艾姆布瑞治是一位研究心理学的学者,《心商》一书中所有题目下涉及的每项研究均取自于经过证据最充分、可信度最高的科学文献。但是读起来却毫不生涩,因为作者与生俱来的幽默感几乎渗透在每一页文字中,吸引着人不住地读下去。因此,读完这本书的时候,除却知道书中每个问题的科学答案,还可以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更准确的认识。

  所以,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可是看到厚厚的《心理学与生活》却没勇气把它从书架上搬下来。那么,这本书将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既有心理学专著的科学性,趣味性也完胜市面上各种心理学书籍。只要你打开,一定会放不下。

  对了,除了爱开玩笑,艾姆布瑞治显然还喜欢并擅长讲故事(所以读者才爱他)。这就是他讲的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个邪恶的国王住在巨大的城堡里。王国里的每一个人都很憎恨国王,他们组织了一百位勇士打算袭击城堡,杀掉国王。虽然城堡的防守很严密,但是勇士们知道,如果他们能够准确地在同一时间发起进攻,就能够突破防线,攻入城堡。但是勇士们面临着一个问题,虽然通往城堡的道路很多,但因为道路狭窄,每条路上任何时间同时只能容纳20个人。勇士们的首领很聪明。他把手下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从不同的道路接近城堡。只要头领一发出信号,所有的一百名勇士就冲向城堡,并在同一时间一起攻城。他们果然轻松突破了防线,杀掉了邪恶的国王,所有人从此以后都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

  好了,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肿瘤的问题上。等等,你已经有答案了,不是吗?

  删节版刊于《信息时报》:http://epaper.xxsb.com/showColumn/2016-06-20/111492.html

  《心商》读后感(七):一本轻松幽默的“读心”指南

  在我的固有印象里,只要是涉及到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虽然尚未翻开来阅读,便先给贴上“晦涩难懂”这样的标签。之前听朋友推荐,读了几本心理学方面的书,不得不说,啃起来有些困难。

  但是,我个人觉得,心理学图书虽然很“硬”,却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还得接触。不过,英国心理学讲师本·艾姆布瑞治的《心商》却在极大程度上颠覆了我对心理学图书的印象。它的简明实用,语言生动有趣又轻松幽默。书中全是各种各样的心理测试题,通过解答题目,我们就能根据答案来解读自己的心理活动。

  说话讲,这就是一本老少咸宜的“读心”指南啊!

  当然,虽然趣味性十足,但这并不意味着“低龄”、“幼稚”。因为书中涉及到的心理学相关知识非常丰富。对于心理学菜鸟来说,这书可以算做是入门指南。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此书又具有普及心理学基础知识的作用。

  这本书作为对自己的一种全方位的评估,并不算言过其实。从广度来说,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够了解到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观、择偶观、身心协调能力等诸多领域。从深度来讲,作者善于针对一个简单的日常问题进行深度发掘,而我们则跟随作者的脚步进入到一个接一个的更深层剖析之中。

  这本书里的互动测试,还有一种玩法,那就是选择自己的亲密伙伴,比如恋人、闺蜜、家人等共同进行。与我们处在亲密关系中的人,通过这些互动测试能够更好的了解我们,同时,我们也能更清楚地了解对方。只有相互了解,才能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更何况,在这个探索自心的过程中充满了那么多的惊喜和乐趣,如果只是一个人来玩测试,那就有些乏味了,——当然,如果实在找不到共同进行心理测试的伙伴,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对自己进行深度剖析也不是不可以。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要随时上网搜索相关资料。所以,你看,一本心理学大众读物的打开方式有这么多种,每一种都可以说是其乐无穷,而这也正是本书的价值性所在,——不仅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心理学知识,以便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调整自我心理,并且还用一种趣味十足的方式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心”,侦测到内心世界的每一个动向。

  关心自己不难,“观心”才最具技术含量。而这本书,便是解读心灵、谛观自心的人生指南。

  《心商》读后感(八):当我们在测心商的时候,我们在测些什么

  人们对自我的认知似乎是从读书时的课间,班上的女孩子们凑在一块看杂志尾页的所谓心理测试开始的。越长大越发现搞不懂自己的我们,那时却被各种模棱两可的形容词唬住了,大惊失色地宣布着“太准了太准了,我就是这样子的......”

  en Ambridge 在《心商·测出你的心理软实力》里同样给出了五花八门的测试,但当你迫不及待地翻到下一页想要得知自己的选择指向,就会发现所有的测试都只是一个引子。它们引出的不是对个体心理状态的剖析,更多是对这一心理测试本身的进一步挖掘:创意的出处及变形、世俗普遍的结果分布、所揭示的现象的心理学术语、相似的生活场景的处理方式,等等。

  没有结论这确实让被测试者抓狂。但事实上,即使是最权威的测试,也不过是尽可能扩大取量,进而从统计学中得出某种相关性。“相关性不等于(不一定等于)因果关系”:若我们恰巧是均值之外的一个,自然会觉得测试者在故弄玄虚不可置信。

  于是乎,当我们在测试的时候,我们到底在测试什么?

  我们跟随着作者一次次在充当放射线医师、卫生部长、蛋糕成瘾者等的角色中更换,想象面临各种极端的场景。我们扣问自己的内心到底会做出怎样的选择,眼看着下意识里是否做出了一致的行为。在将近一百则的测试里,我们不断地发现自己所有的行为都没能得到确切的答案,可依然在不断地试图探究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我想这就是测试的意义:相对于他评,我们如何自评,以及如何理解自评才是更重要的。

  另外,无可否认的是存在部分测试有措辞的包装嫌疑,看似不同的选择其实殊途同归;或不过是将场景和条件等限定过窄,以致每个人的可调控程度不大,当范围放宽,选择的多样化将大大增加。我们进行测试,其实是在发现自己价值观的另一种可能。所有选择都具有移动属性,如每个人思想的摇摆不定,“不论你对自己的观念持有多么强烈的信念,也不论它们在你看来多么逻辑严谨,都可能存在着同样强有力的理由支持与之截然相反的观念——在不同的环境下你也可能最终用这些理由来支持相反的观点。”

  平常人们玩的测试多是简单地选选图、算一算总和,复杂的也就绕来绕去地跳转,最后都落在了一个我们从开始便知道结果的答案里。测试设置粗糙直白,被测试者完全拥有希望向测试者展示自己性格中的哪一面的自由选择权。我希望你以为我温顺乖巧,我便选择家养的白猫,我以为你青睐热情活泼,我便选择草原上的小鹿。《心商》这本书里却处处难以琢磨,形式设置繁繁种种,致力于暴露我们思维定式的各种缺陷。在这个层面上,测试过后是否有对应的结论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作者只是希望通过各种测试告诉我们在思考时的“功能固着”、 “认知失调”、“无意盲视” 等,他指出的恰是个体的共性。而事实上,关注并巧用人的非差异化特征为我们普遍所欠缺。

  测试里最有趣的,大概还有大伙之间的划圈子。我没料到你跟我想一块去了,或者你搞不懂也猜不透我的选择,我们时而相似时而相异,可是我们相识。我们走过无数个岔路口分道扬镳,更曾背道而驰眼看着渐行渐远;当然我们也为了一束阳光欢呼雀跃,同样追逐过翩翩的五彩斑斓。如此分分合合,遥遥近近,却在一个午后挨坐在一起为了一本书里的某个测试共同体验着诧异、喜悦、惊奇、轻愉、挫败、恐惧和完全的莫名其妙,这大抵就是缘分。想起我和闺蜜妮子的友谊就是始于一场绘画测试,结论不记得了,倒是对彼此画工的吐槽挤兑印象深刻。

  所有的测试都只是一次人与人相遇的契机,与自己,亦与他人。西摩尼得斯在《咏时间》里说的,“时间比测试任何事物的试真石更强大,它能显示一个人胸膛的心。” 而分秒行进中的生活,其实便是一个接一个的测试,唯有坦诚方能破局。

  《心商》读后感(九):一吃薯片就停不下来,怎么办?

  最近发现一个问题。每日坚持运动、崇尚轻食主义的我,每次回娘家却总是不自主地绕着零食罐打转。那时的自制力往往处于崩塌的边缘,虽然表面上与家人谈笑风生,心里却只等女儿“嘶啦”一声扯开薯片的包装。那令人震颤的声音如同巴甫洛夫的铃铛,让我即刻中断嘴边的话题,如月满之时的狼人一般向女儿猛扑过去,望着她那怯生生的小眼神,安抚地摸摸头,抢先掏一片薯片放到自己嘴中。

  是母爱的温暖使我对垃圾食品放松警惕,开始关注即时满足感带来的短期收益?还是触手可及的零食增加了自我克制的阻力,使我更容易跌进饕餮的漩涡?翻开《心商——测出你的心理软实力》一书,我才意识到,自己可能先天携带了一种食物成瘾的基因。书中《蛋糕成瘾者》一文指出,食物成瘾和药物成瘾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这种成瘾性不仅会遗传,而且往往会在同一个家庭里同时出现。这或许可以用来解释我们全家人发胖的原因,以及我回到娘家之后的反常行为——即使我已经通过多年努力克服了购买垃圾食品的欲望,达到了食物成瘾的生理戒断,但每当回到那个零食随处可见的环境中,心理上的戒断反应便会将我重新逼上绝路。

  读到这儿,我想,在这个Q文化盛行的时代,似乎有必要关注一下自己的心商(Psy-Q)了。虽然我从未奢望成为一名神秘的心理学家,但我完全可以通过心商的提升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发现那些莫名其妙的行为背后隐藏的另一个自我。《心商》一书由91个心理学小短文组成,其中包括各种测试、游戏、谜题、图片、问答甚至笑话。不同于一般的流行心理学读物,这些妙趣横生的小故事背后,包含了大量发表于《自然》、《哈佛商业评论》等权威期刊和《魔鬼经济学》、《路西法效应》等畅销读物的研究结论作为支撑。对于一个心理学的门外汉而言,这样深入浅出的作品无疑是最好的入门导师。

  当然,作者Ben Ambridge本来就是利物浦大学的心理学高级讲师。除了科学严谨的学术作风外,字里行间还随处透着令人忍俊不禁英式幽默。一本科普读物虽则无法令人变身为业内专家,却能使你曾经的那个车水马龙的世界,多了些微不一样。比如现在,我可以在如厕无聊时,翻开卷纸盒盖研究一下卷纸的放置方式(手纸的接头在上部还是底部),以此推断保洁大妈的脾气秉性;也可以克服“亏损厌恶”,在旁边车道汽车飞驰而过时,淡定地做出不并线的决策;更可以通过和陌生人聊爵士乐和重金属,来判断他的政治倾向……在这样一个高考过后的燥热的暑假,或许我们真的应该读点轻松有趣的好书了。

  至于文章开头提到的薯片成瘾难题,作者在文中也给出了有趣的建议。只需每次将第七块薯片更换颜色或口味,人们的平均食用量就可以减少一半。这就像是给吃薯片标注了进度条,虽然大多数人一次仍会吃掉三份左右,但总比不知不觉造完一桶要强得多。所以那些像我一样“一旦开盖,吃个不停”的朋友,不妨先将袋装薯片换成桶装吧。

  《心商》读后感(十):从一本书中传出啪啪的打脸声

  在《心商》这本书心理学图书中,作者告诉我们,形状其实和声音有着某种隐秘的联系,看见尖锐的形状仿佛是听到kiki的声音,而看见圆润的形状仿佛能听到bouba的声音。这使我想到,一本书其实也是有声音的。不同的书中传出的声音也实在各有不同,有苍凉的老声,也有清亮的童音,有幽默的谈笑,也有独自的叹息,有骤起的欢乐,也有悠长的伤悲……可以说,每一本好书,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声音。从这本《心商》中,我听到的是众声喧哗,真的是“诧异、喜悦、惊奇、愉悦、挫败、恐惧和完全的莫名其妙”交织在一起。如果仔细听,还分明能听到几声清脆的啪啪打脸声。

  有一声啪啪打在所谓的音乐胎教上。作者告诉我们,研究证实,听莫扎特的音乐(首先你要喜欢听)可以让人振作,并给人短时的提振,至少在解答小范围的空间推理问题时如此。“但是没有理由认为它会让你因此而变得更聪明,或者认为如果你是一只母鸡,它会让你下更多的蛋。”看来,那些试图通过听音乐让孩子变聪明的想法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有一声啪啪声打在了笔迹学上。一直以来,总有人认为,通过一个人的笔迹可以便捷地了解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和人生潜力。但作者告诉我们:“无数研究发现,笔迹和人的性格之间没有一点关系。”那为什么笔迹学的神话会如此经久不衰?作者认为,其中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将其与法院的笔迹司法鉴定混为一谈。其实司法鉴定要确定的是文档或签名的真实性,笔迹鉴定与笔迹学没有丝毫关系。还有一条理由是,笔迹学让人感觉非常有道理。根据笔迹学理论,字体小而工整的人一定条理分明、聪明而且自控能力强,而写字像巨大的蜘蛛到处乱爬的人则缺乏条理,没有思想,做什么都一团糟。这就是典型的先入为主,笔迹学听起来那么合理,其实它不过告诉了我们那些我们已经(错误地)自认为知道的东西。

  有一声啪啪声打在了情商上。“情商”现在可是个热门词,几乎没有人怀疑它所表达的人际关系真理,情商理论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许多公司都花大价钱来测试并提升员工的情商,但许多学者型的心理学家对此却充满怀疑。作者认为,现在并不清楚,情商测试能否测出将常规的智商测试和常规的性格测试结合仍然无法测试出来的东西。如果答案“不能”的话,那么所谓的高情商人士基本上不过是既聪明又友善(亦即随和与开朗)的人。最大的问题还在于,至今仍无法确定那些宣称情商作用巨大的说法(例如它的影响力是智商和专业技能影响力的两倍)究竟是不是正确。原因在于绝大多数研究,都是由推销情商测试和训练课程的私人公司组织的,他们拒绝将研究数据提供给学术人士或新闻媒体,以供他们深究。如此看来,不惜血本去参加情商培训很有可能是掉进了别人早已挖好的陷阱之中。

  最大一声啪啪我觉得是打在梦的解析上。梦境那么神秘,解梦自然很是吸引人,自从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出版以来,对梦、对下意识的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但作者认为,弗洛伊德释梦方法的问题所在,是它过分强调主观上的解释,这些解释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因此就无法测试其准确性,而任何无法证实的科学理论都不具有应用价值。借用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 Pouli)的一句口头语,弗洛伊德的理论“连称为错误的资格都没有”。地心说是不正确的,但是这个理论至少具备可检验性的优点。弗洛伊德的理论甚至谈不上是错误的理论,因为要成为理论,需要它做出一个可以检验的推断。

  还有一些打脸声大家可以自己去找,或者就打在你的脸上。一度流行的顺势疗法不过是“回归均数”现象。有一句流行语说:“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好像男女两性来自两个心理星球,其实男女之间的差别比起同性间两个不同个体的差异要小得多。

  作者在书中坚称,作为一名研究心理学的学者,科学家是他的第一身份,也是最重要的身份。他同时宣称,他所选择的都是目前来看证据最充分、可信度最高的文献,凡属无端推测、伪科学的内容均不采纳,更不会有流行心理学中那些无聊的内容。所以,我们在这本书中听到的各种声音,也可以归总说,是科学的声音。虽然今天科学已经有点最高标准的意味,但科学的声音其实并不总是被人们听到,并非总是让人感觉舒适,也并非总有人愿意听取,从我们在《心商》中发现的这几个例子便可见一斑,科学早已否定的事,这一厢还正乐此不疲呢!或许这就是人类的“心商”吧。

  周自横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jjwk/45686.html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