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经济文库 > 经济著作 > 借山而居|《借山而居》读后感精选10篇

借山而居|《借山而居》读后感精选10篇

来源:经济著作 时间:2019-09-28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经济著作】

《借山而居》读后感精选10篇

  《借山而居》是一本由冬子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借山而居》读后感(一):我们用力逃掉的,也许有一天还是会原路返回。

  我对西安很有情结。

  当年高考的时候,考得很烂,一心想跑西安去。

  哭哭啼啼地打电话给某人,他在那头哄我:去了西安,你以后只有馒头啃了。

  我说:真的吗?那我不去了。

  然后把志愿表的前三个都填了西安。

  后来,还是没有去成,因为分数实在是太低了,只能去本省的学校。

  我愤愤不平地跟某人吐槽:我不管,我一定要去西安。你要陪我去。

  他说好,我陪你。然后很快,我们就没有在一起了。

  过了好久好久,有一天,我坐在合肥的公交车上,收到他的短信:有一天我会陪你去一趟西安的,那是我答应你的。

  我抱着手机哭了一路,然后狠狠地回复:不用了,以后我会自己去的。

  后来,我到底也没有机会去一次西安,却总是想着,有一天,我一定会去的。

  去沿着那里的老城墙走一走,去街头吃一碗正宗的西北的面条,听说那里有很多好吃的,听说那里的老建筑都很漂亮。

  深夜里睡不着,翻冬子的这本《借山而居》。

  他住的那座终南山,就在西安,总有种莫名的熟悉感,我总是会忍不住地想,不知道,他在终南山上,能不能看到西安城里的一角城墙。

  很早就知道冬子,知道有个人,花了四千块,租下了一个院子的20年居住权,就这样住在了终南山上。

  当时我的反应是:特么这人有病吧?

  我出生在大山里。身边的海拔大概是五百米。

  上小学的时候,每天六点起床,冬天的早晨,山沟里冷得渗人,一边拎着火桶,一边顶着星星和月亮走整整一个小时的路,去赶每天7点10的早读课。

  无数个独自一人一步一步走在黑灯瞎火,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窄窄的马路上的时候,我满脑子只有一个想法:不管怎么样,我一定要离开这一座又一座的山。

  比别的小孩更用功,更知道考更高的分数,因为从小就心知肚明,对于一个生在山村的女孩子,除了念书,没有其他可以离开的出路。

  我不想要,初中毕业就去念职业中学,然后去浙江、上海打几年工,然后回家听人介绍、结婚,在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就嫁到隔壁村,然后在岁月的消磨下,变成一个会站在马路上骂脏话的女人。

  花了二十几年的时候,做过那么多张卷子,跟不愿意让我上学的妈妈吵过多少次冷战过多少次,才可以离开那座山,用一种在我看来较为体面的方式生活,怎么可能去理解,一个人,却从城市逃离,去山上隐居,每天过着喂猫、喂狗、喂鹅的日子呢?

  对于山上的生活,我一点都不陌生。

  甚至,我觉得,我如果住在山上,肯定会比冬子擅长。

  我去山上砍过柴,把小树枝贴着地面砍断,然后用葛藤捆成一捆背下山。

  我去砍过竹子,然后用刀背一个一个地敲到竹子的枝桠。

  我去菜园里种过菜,大致知道什么季节该种什么,我还给那些菜浇过粪。

  我知道山上的什么野果能吃什么不能吃,认识葛根的藤子,知道怎么把它们挖出来煮了吃。

  我知道有些蛇有毒咬了会死人但是如果抓住了可以拿去卖钱,有些蛇没有毒咬了人没啥事但是如果抓住了可以炒了吃。

  我还会摘茶叶,我们家有好几片茶山,我一直都认为,之所以我长不胖是因为从小喝茶的缘故。

  我还会打猪草,知道马路边的野草什么猪爱吃什么猪不爱吃,然后拿回家剁碎,喂给它。

  我还能分辨一些草药,知道哪些能采回家,然后铺在院子里,晒干,卖钱。

  非常喜欢一部电影《小森林》,说的就是一个妹子,逃离了都市,生活在农村里,靠着自己种菜,遵循自然的规律去生活的故事。

  这个妹子,和冬子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常人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于一个生活在山里,如何利用山里的作物和季节的变迁,来养活自己,我都一清二楚。可是我依然不想生活在山上,因为感觉,自己大概真的不大擅长这些体力活。可是冬子,在山上的生活,其实并不依赖这座山。

  这座山对他而言,并不是归宿,也不是供养他的地方,而只是一个,他暂时栖居的地方。

  冬子在书里说:“个人在群里生活,一定会被这种无力和尴尬不同程度地充斥着,虽然都是善意的,但想说的话又被迫咽回去,多了总是会堵塞,于是你就变得越来越沉默,越来越像个不合群的怪叔叔。”

  他说他的自信来自于他的认知,他的文字写得很有意思,我划了很多句子。

  “我知道要想爱情幸福,唯一的办法就是专注,而专注是责任,责任是自律,自律是抑制丑恶的滋生,抑制丑恶的滋生就是让美好喷薄,喷薄而出的美好,就是幸福。”

  “名言就是给一些遗憾的或者无法释怀的需求,说出一个安慰的声音,我看名言名句时,就像看一颗颗鲜红的小药丸。”

  “

  自己骗自己,骗到无懈可击时,就是一代宗师。”

  “一个人应该把所有的不同,就视为对他的馈赠。”

  “就像我爱生活不足的那一面,柴米油盐,乏味无聊饥饿感。爱人也是,爱她的小脾气、棱角与质感。”

  当然我最喜欢的,是这一句:“爱跟概论无关,所以很多时候,爱人的出现是带着神秘色彩的,他们在这个地球上绕了这么多年,某次爬山玩,路过你门口。你那天刚好躺在太阳底下午休,听见狗叫,转过头。”

  冬子的诗也蛮有意思,就不摘抄了,大家可以自己看。

  据说他的画也不错,如果有机会,倒是想要去买一副,挂在我的墙上。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他会在那座山上住多久呢?

  又有多少人,会羡慕他的生活呢?

  人们羡慕的,是他可以逃离城里的种种烦扰和失意,可以选择在山上构建一个自己的小世界,还是羡慕,他可以任性地去过自己理想的生活呢?

  会有人因为这本书,而选择结束自己目前的生活,而去选择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吗?

  这本书,到底给了那些想要逃离却压根做不到的人,多少安慰呢?

  我好像做了一个梦。

  梦见12岁的我,某一个夏天的中午,从客厅里的水泥地上铺的凉席上醒来。

  赤着脚穿过院子,穿过屋子边那棵很老的栗子树的一片阴凉,走到菜园里。

  蹲下身仔细寻觅着,找到一根刚刚好泛白的香瓜。

  然后再赤着脚走回来,打开从山上用水管接到门口的泉水,冲了冲。

  塞进嘴里,咬开,是新鲜的汁水溅出来。

  家里的那只猫蹲在门口看着我。

  而那只脏脏的小狗,扑过来朝我哈着气。

  院子里的鸡在专心致志地低头找着虫子。

  远处是一阵又一阵不停止的蝉声。

  还有飞过的有着蓝色长尾巴的鸟。

  我看着天,天那么蓝,像是刻在回忆里的蓝宝石。

  而飘在上面的云,像是一个不真切的梦。

  后来,我长大了。这样的情景。再也没有出现过。

  有时候我想,也许有一天,我还是会回去的吧。

  回到那座山里,回到那个可以让我沉默地坐着看一整天的云也不会觉得腻的地方。

  我们用尽全力逃掉的。

  也许有一天,还是会原路返回。

  只是,也许那时候,我再也没有可以回去的地方了。

  冬子说:“作为活着的个体,在这一小节微不足道的时间段里,又需要有意义地活一生,因为作为活着的个体,需要意义这个东西,让我在这短暂的一生里有存在的乐趣。我当然知道,只是我必须假装我想留点儿痕迹。”

  我想,无论他以后会去哪儿,这段在山上的日子,都将是他生命中重要的一个痕迹。

  而我,也很期待,自己,可以用我想要的方式,去在我的生命力留下一些痕迹。

  《借山而居》读后感(二):生活,不能被辜负

  学生时代,读过许多古诗词和文言文,背过很多诗人情感情怀,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诗人厌恶红尘官场,不与世同流合污的超凡脱俗”。没有喜爱,没有反应是我的感受。以前总觉得这些文人墨客自视清高,我喜欢那种“谈笑有鸿儒”的共同进步,也喜欢“往来有白丁”的轻松愉悦,所以对他们的自命不凡多少有些不满与愤懑。

  冬子为寻找一份内心的宁静,做出了个和他们一样的选择——寻一方土地,做一世快活神仙。感谢冬子的这本书让我知道自己的肤浅与狭隘,真是极为愧疚。无论是冬子还是他们,有的都是傲骨而非傲气。

  我总认为,安稳是一种幸福。不仅是我,很多人都认为应当自己生活安好无虞了才能更顺利地追求更多。其实大多数人都是害怕改变,害怕失去,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所谓的稳定,不过是在浪费生命。他们的人生更像是原地踏步,没有惊喜,没有期待,没有渴望,有的只是像上了发条一样日复一日地运动。没有改变并不可怕,麻木地认为自己的生活足够沾沾自喜才是尴尬。

  这本书是真实的,冬子没有贴合潮流而虚拟自己的心境和处境来取悦读者,这是我最欣赏他的地方。

  他一个人也会害怕,也会孤独,还好有风骚的婆娘——春花,有雄赳赳气昂昂的屌丝——建国,有羞涩的女神——幼婷,等等。这一个个磨人的小妖精真是一把剪碎寂寞的剪刀。

  美景,是不可辜负的。想想自己可以每日或是站在终南山山顶揪一块云彩嚼着吃,或是坐在门台上等一场雨,或是盖个鸡窝给它们来张自拍。这样的惬意就算是采摘路边的野花被蜜蜂蛰了也会是舒服的。

  自己,是不可辜负的。带着自由和爱踏踏实实地过日子,连阳光都是刺激的。不管缺少些什么,总会拥有更好的,即使可能连微不足道都算不上。一个有故事的自己,自然是与他人不太一样的。自己少一些劣根性,心里多了一些清净,这就够了。

  爱情,是不可辜负的。爱情需要自重,需要聪明,需要可爱,需要妖气,这样才是有质感的爱情。我对书中几对痴男怨女的故事嗤之以鼻,我不是以一个女性的角度去批判那几个打骂女人的男人,而是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对男人这种把女人的尊严踩在脚下的行为表示耻笑。这种不懂平等与尊严只知道用暴力发泄的人与原始人有什么区别呢?冬子的态度看似有些冷漠,实则为淡然。可能是经历过太多这样的可怕,才会对下山有些胆怯吧!毕竟没有一个人愿意面对这些。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冲动,是不可辜负的。冲动是勇气累积到一定程度的喷薄。冬子的冲动让他过上了他想要的生活,这是一种舍弃,也是一种得到。也许能够明白他的人不多,但他想要的只是几个知己而已。他有知己,他有生活。

  一个院子,一个家,一个桃花源,一个世界。

  《借山而居》读后感(三):开始的开始,生活都是诗的样子。

  同事策划了一本新书《借山而居》,前两天朋友圈晒出作者冬子在终南山上生活的春夏秋冬组图,令我倍感亲切。冲动之下,我给她说,如果送我一本作者亲笔签名的图书,我就给你写2000字的书评。

  她说我签的可不可以。

  最后给我的书连她的签名也没有。感觉自己像是哑巴吃黄连了。

  不过好在书的设计、排版、图文看着都很舒服,下班回来在地铁上看了一半,在被窝里看了另一半。

  我的家在关中平原的腹地,素有“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美誉,离终南山还有一段距离。只不过因为外公(遗憾的是我没有见过他)是从终南山逃荒下来的,所以我身体流淌着的血液里有四分之一是属于终南山的。

  之所以当时看到冬子晒出的四季组图配感亲切,可能也是这个原因吧。

  原来一切的冲动都是有原因的,实在是和我小时候的一切回忆都太像了。除了我们村子没有山之外。

  开始的开始,生活都是诗的样子。

  冬子晒终南山上的小柿子,我家后院也有那样的一棵柿子树。小时候,我总是和哥哥爬上去躺在树枝上玩荡秋千,被外婆嚷嚷着回家吃饭。秋天,柿子红了就是一树的灯笼,又爬到树上去摘柿子给外婆吃。然后,看着树叶落尽再和哥哥烧树叶玩儿火。记着有一次点树叶不小心把旁边的麦苋堆烧着了,火势熊熊,吓得我哇哇大哭。火扑灭后,厕所的墙全黑了,外婆却没有骂我。

  他有一条叫郑佳的狗,原名叫牛牛(关中方言里是男性生殖器的意思)。长得蠢萌蠢萌的。我小时候也养过一条狗,叫兔子。和冬子的郑佳相比,简直就是高富帅男神级别。每次出去遛狗,都引来一群母狗围观。我家兔子也特别给我涨脸,每次都和不同品种的狗玩儿。这样一条放荡不羁,性情如徐志摩(并不是黑他)般的狗,终于也有了和徐志摩一样的宿命。有一天,它自己跑出去玩儿却再也没有和往常一样在晚饭前回来。

  书里开春的麦田绿油油一片,让你好想躺上去。事实上小时候的我们也确实躺了上去,和同伴在麦田里尽情的打闹,翻滚,比那些小狗还要撒欢。只是回家的时候,身上被染成了青草绿,逃不过母亲一顿打。

  布鞋与其他地方譬如北京的不同,更实用耐穿,特别舒服。小时候的新年愿望一双新的布鞋足够。

  西红柿是冬子自己种的西红柿,鸡鹅是他自己养的鸡鹅,当然也就可以吃到正宗的土鸡蛋。这些都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眼里的奢侈品。

  大雨一来,便再也出不了门,狗卧在你的身旁陪你听雨声,鸡不时拍打一下翅膀,好不惬意。

  冬子还晒过一种可以入饭的洋槐花,它可是我们关中地区春末夏初的最爱食材,有成十种方法在厨房里忙碌。或蒸或炒或做佐料,入口微甜,还散发着花的清香。

  自然赋予我们的总是新奇,而这些善良的人们又让自然充满着魅力。

  这本书里大多都是冬子生活里的图片和一些感悟,可是却让我嗅到了满满的童年的味道。

  开始的开始,生活就是诗的样子。我坐在外婆的怀里,晒着太阳。

  去年冬子的那篇“借山而居”火了,许多媒体和读者都在评论,说冬子的生活是一种诗意。我深感赞同也在重新回看,他说写诗只能是接近诗,却始终无法达到诗。所以诗意的存在,比写诗更重要。

  而诗意与钱无关,与心境有关,与格调有关。所以我喜欢看小孩的眼睛,喜欢毫无意义的发呆,喜欢突然傻傻的笑,喜欢盯着地铁上的美女出神。

  北岛说,诗是舌头的语言。然而,我们生下来只会啼哭。人类的祖先肯定也不知诗为何物,不过他们却诗意的生活着。你看,终南山下的那群古人,随便几句吟唱,便千古不朽,成为万世流传的《诗经》。

  如果可以,我想让时光回头,回到开始的开始,陪外婆坐在院子里的梧桐树下乘凉。只是,生活的残酷就在于你想要诗意,它往往给你的是无情。终于,它还是抢走了你的外婆,你却无能为力,向它妥协。

  我做不到和冬子一样去深山里花4000块钱租下一个院子二十年的使用权,然后去悠然地生活。但是我很认同他说的一句话,若有隐之心,处处皆终南。

  你不必看了书之后非得说我就要去终南山上隐居,然后去待了没两天又嚷嚷着要回来。只不过看完书,你发现心是安静的。譬如我便嗅到了童年的痕迹。冬子不是也说吗,借山而居,终究山是一个载体,只是他喜欢西安,不愿离开罢了。

  书的封面上还有一句话,以你喜欢的方式过一生。我喜欢你,我就想和你过这一生。我喜欢海滩,就尽力去面朝大海。我喜欢阳光,就一定要让房子坐北向南。

  深夜两点,此时大家都已经入睡了吧,此刻的北京也和终南山一样安静了。当我在键盘上敲打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是满足的,一种被这本书所描写的情怀打动的满足。作者说,那是一种情怀,我知道她不存在。

  然而,我的肚子在咕噜咕噜响,表明它也想被满足。好吧,我的大学就在西安上的,我就用一首诗安慰一下肚子吧。(用方言读效果会很好,哈哈)

  好想吃学校西门口

  小哥那家的炒面

  曾经的那些夜晚

  都把你的胃火点燃

  蒜苗和豆芽

  佐料还有五香面

  一家人在忙碌

  三轮车上冒着油烟

  只是再也吃不到

  可口松软,不淡不咸

  如今早已经

  没有人可以说晚安

  梦里却还会想起

  诶,老板

  多放点辣子

  再加一个鸡蛋

  你是不是也饿了?

  开始的开始,生活是诗的样子。最后的最后,希望生活也还是诗的样子。

  雨骤

  2016年1月21日凌晨。

  《借山而居》读后感(四):好久没晒太阳了

  北京下雪了,终南山却风和日丽。

  早晨我看完《借山而居》的时候,冬子发来一张他正在院子里晒太阳的照片。土豆十分享受的趴在地上。冬子说,“冬天的阳光照在身上,烤火一样。太阳在天上,像一个大火炉”。

  我才意识到,我好久没有晒过太阳了。

  想起晒太阳,当然是在老家。我想起的画面,总是爷爷奶奶午饭过后,在门口并排坐着晒太阳。这个画面,我会想到很多事情。比如分别,很多次分别都是在他们晒太阳的时候,我要回北京了,或者我要去其他地方。他们安静的坐在那里,我跟奶奶拥抱,亲昵,她会哭,我跟着哭,爷爷始终一句话都没有,顶多在板凳上磕一磕他的烟袋杆儿,好像我走了,也就走了。

  现在爷爷去世三年了,没有人陪奶奶晒太阳了。有时候过年过节回家,看到她一个人坐在院子里,叔叔把她从屋子里搬出来,太阳落山,再把她搬进去。但是搬完他就离家出去溜达了,只剩奶奶一个人在那里晒太阳。我不知道,那个时候,她都在想什么,会不会想到爷爷。

  每天我们被拘泥在高楼大厦里,中午也难得出来走走,晒晒太阳,呼吸一口外面的空气。通常一整天都在公司里,直到下班的时候,推开大厦的安全门,才能感受到一股来自外面世界的风。

  说实话,我从不羡慕冬子,也不向往他现在居住在山上的生活。因为,我深知自己做不到。我一个人能在山上忍受饥饿和寒冷吗?我一个人能悄然面对寂静无人的山野里可怕的夜晚吗?我一个人可以自给自足将自己的生活安排的妥妥当当吗?我真的可以抛下亲人和朋友离群索居吗?我都不能,我根本做不到,所以我不羡慕。

  我可能更羡慕的是冬子实现自己理想生活的决心,还有他对自己想要什么清晰的定位和思考。正如“我不喜欢这世界,我只喜欢你一样”,对冬子而言,相比这个繁华热闹的世界,他更喜欢他的终南山。这是一个人的个人的选择,对于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去实现的选择。

  它就像我们想要吃苹果,然后会想尽办法赚到买苹果的钱,去吃到它一样。我不愿意把冬子看成一个另类,我知道很多人喜欢他,都是因为他特别,因为他是一个怪人。而我更愿意从本质上去看待他的行为和决定,这真的只是一种更加勇敢的生活方式,最终还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

  也许我们早已经忽略了自己想要什么,内心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所以当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人如此决绝的去实现自己的需求的时候,我们觉得他好厉害,他好另类,他好怪。

  我们差得可能只是冬子所说得,“大部分人一有个理想就是,‘我要攒够多少钱,我就怎么怎么过。’而我不是,我是我先怎么过,然后再考虑如何活得更好。我身上有五十块钱我就敢上山。先站在理想里面,再逐渐完善”。

  这种先站在风雨里,再想着如何为为自己加衣撑伞抵挡风雨的勇气。

  书出版以后,很多人问我关于冬子的事情。

  “他打算在山上住多久?”

  “他没钱怎么生活的?”

  “他父母不管他吗?”

  “他山上怎么会有电?”

  这些问题,有的我知道,有的我也不知道。很多事情,我从来没问过他。如果不是后来同事问我,他怎么可以上网,我都没想过这个问题。我不去问冬子这些问题,一方面可能是我不想让他觉得我很无知,另一方面我可能潜意识里没有把他当做另类。那就是他的生活,他有他的生活方式。

  因为我要代替他去电台录音,我才问了一些常识性的问题。类似他吃什么,每个月花多钱的问题。这也是在我们出书之后了。你看,只要我们活在社会当中,就要被社会价值观绑架。我自己其实根本不太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但是为了能够很好的为别人解答,我不得不去弄清楚它。

  这也是,我们俩“打架”打了一年多的原因,因为我们身处不同的环境当中,有不同的价值观,必然会发生冲突。后来我认真的想过,我们掐成这样都没有绝交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本质上我们人生观是一致的,我知道,不管他多么不懂世事口无遮拦,但是他的确是个好人啊。

  书出之后,我们一次架也没吵过。很多人都担心后期宣传,他死也不配合。一方面我略有担心,另一方面我很想保护他,不受到书的影响。我跟冬子说,你现在比以前更“火了”,可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事情和问题。他自己也早有准备,比去年淡定自若的多。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从来不担心冬子会变得肤浅或者虚荣,因为我知道,他根本不会。

  我热爱图书行业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其中有一个是我认为最有意义的,就是我跟作者之间的交情,已经远远大于了出他这本书的价值。他们总是教会我很多,让我明白很多,他们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冬子就是一个这样的作者,我觉得我们认识的本身,超出了我去做他这本书的价值,这是说真的。

  有一天我在公交站等公交去上班,那个时候公交车呼啸而过,我突然想,“人生很多事情还是要去争取的,否则你根本不知道你会丢失什么。”如果当时我跳槽的时候,冬子没有选我,那么我们之间就没有后来的一切。这个人也许就像一个过客一样,一个很平淡的选题一样从我的生活中流失了,想到这里我觉得很可怕。

  幸好的是,我并没有失掉他。

  《借山而居》卖得很好,领导说,“你以后还是要听冬子的,不要跟他抬杠啦。”同事说,“你还不赶紧跟冬子搞好关系,签他第二本书。”我当然知道会有很多人去找他,因为已经有很多出版方开始出类似“借山而居”的书籍。可是,如果他注定能够被人抢走,我说任何话做任何事情都是无力的,相反,我觉得冬子不同于任何作者,他只遵从自己,所以他不会被任何人绑架。如果哪天他不选我了,也不会是因为谁家平台比较大,谁家价钱比较高这些外在原因。

  书没出之前,我是很想去终南山。人都有累和想出去散心的时候,但是越来越多的对冬子的了解,我反而不急了,甚至不太想了。因为我害怕去的时候,我像一个参观者一样不停地拿手机拍照,我怕见到他的时候,像看到一个怪人一样,觉得他的生活充满各种新鲜。人一旦过了那种无知的阶段,就无法允许自己无知。我更多的想往内走,想真实的去感受他以及他的生活方式,真正带给我的是什么。

  就像我昨天去一个朋友那里一样,他也在山里,自始至终我都没有掏过手机。也许在平常,我去吃个什么好吃的,玩了什么好玩的,我都会特别高兴稀奇的拿出手机去拍照发朋友圈,但是在朋友那里,我看到的一切都是特别的,特别到让我觉得掏出手机都是一种亵渎。

  原来真正的达到一种境界的时候,你想要的不是炫耀,而是去聆听和感受。后者所带给你的那种感觉,远远比拍照发朋友圈更有意义。你甚至永远不会忘记,当你置身于山林,脚踩大地的时候,生活和人生突然被扭转了一下的悸动。

  而冬子带给我的,就是这种悸动。

  他重要的一切,都可以不必言明。

  因为太深了,到内心深处。它改变了我的,已经不需要任何形式来呈现。

  好吧,不知不觉又要三千字了,就是总感觉很多话要说,说也说不完。

  记得上周在食堂吃饭遇见公司的领导,他说,“住在终南山上的人,应该很多,但是能写得太少了。”我想说得是,“能写得很少,能像冬子这样写出那么体己的文字的,更少。”

  最早,他跟我说,他不怎么读书,我根本不相信。

  文字是不会说谎的,我想这货一定是在骗我。书里有一篇文章是他专门写自己不读书的事情,站在他的角度和世界观上,我觉得他是对的。

  他说,“人对世界的认知,其实和读书多少是没有关系的,是方法论的事。”也许粗浅来看你会觉他自大,其实并不是,这是他专注之后,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

  他生活中经历的,他都在专注的理解和反思。

  凤霞何尝不是一本书,幼婷何尝不是一本书,郑佳是书,摩托车也是书,连他刀下的蘑菇葱花青椒都是书。

  在“露个富”里面他说,“所以富在我此刻坐拥长安城。”

  “富在阳光照在我身上的同时,我在享用阳光照在我身上,而阳光其实也照在每个人身上,但他们没有回应;就像桃花冲我笑,我也冲它笑。”

  “我想要的一切,我都有。我不想要的都和我无关。”

  他和动物讲话,看得懂鸡鸭鹅狗的心思,听得见植物生长的声音,触摸得到光的沙砾。所以,他坐拥长安城,富甲一方。

  也许很多人都住在山上,但是他们无法成为第二个冬子。他也许不是境界最高深的那一个,但是一定是无法被任何人复制的那一个。

  回留言里,有人问他,“若亦有隐世之心,然而茫茫终南,不知道还有屋舍否?”

  冬子回复:“若有隐之心,处处皆终南。”

  本来今天雪后放晴,吃完饭丹丹说要出去公园转转,晒晒太阳,我说等我把《借山而居》的书评写完再出去吧。她埋怨说,“等你写完,估计太阳也没了”。事实果然如此,天已经开始黑了。

  七月1.17

  《借山而居》读后感(五):【书评人俱乐部】一个80后的反思录

  前几天,有两位才子英年早逝,其中一位还只有十八岁,不知道有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和反思,但却给我留下不小的反思。为什么这么有才华又如此年轻的生命就这么放弃了?到底是人还是社会的原因?到底是他人的影响还是本人自身的因素?我从新闻里所知道的是,年轻人有留下自己对这个世界和这个社会的看法。“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我不知道裴多菲这首诗能不能代表这两起事件的意思,但就我个人而言,要在中国过上一种自己想要的生活确实不容易。《借山而居》这本书的作者冬子就用这本书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社会等等方面的思考,对自己想要过的生活用文字和图片进行了诠释。

  冬子是个80后,80后给我的印象,用我老人家的话来说就是不好管,有些野,主要是家里后辈有不少80后。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不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带给中国人的影响不小,所以对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有影响。说心里话,八十年代及其以后那些“流行就是时尚”、“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等生活方式和观念实在令我不能苟同,更不能赞同。但看完《借山而居》这本书,冬子这个80后的有些观点能令我赞赏和赞同,倒是非常令我意外。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80后啊!

  冬子找到生活里的桃花源——终南山后,又开始找寻内心的“桃花源”。他反思自己到底想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才是自己最想要的。他觉得:“相对于平庸的一生,我更渴望迷恋那种生命的多样性,世界如此广博美好,我野心很大,都要体验。”所以他把在各种体验里得来的体会和反思写成了这本《借山而居》。他认为“人有求生本能,所以自我反省的人,会在反思里不断地找到出口。而更重要的一点其实是,当视野越来越大时,看到的东西就越来越多,面对环境也就越来越包容。”可是现在的人很少会反思、反省,像冬子这样的年轻人更少,因此对他这种“吾日三省吾身”的态度我感到欣赏和赞叹。

  冬子说:“电影、音乐、书、宣纸、毛笔、油画框、喝茶、会友、晒太阳,我想要的东西,都轻而易举,那么,一定就是富有了。”他就是这么“炫富”的。我没想到这个80后竟然能和我这个老人家的想法有不少相同,令我太意外了,更意外他的“富有”居然就是这么简单的几点。现在的年轻人哪个不是“高标准”、“严要求”啊,有房、有车、有高收入、有轻松的工作、能出国旅游等等都是成功或富有的标志,像冬子这么简单地生活太少了,太另类了,就像我年轻时,我说我就喜欢在家看看书,写写毛笔字,就被同学的老公嘲笑说是老人家,和他父亲一样。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简单的生活就一定是老人家的生活呢?年轻人就不能过简单的生活吗?这是哪条法律规定的啊?说实在的,我个人认为,人活一世,其实就是吃喝玩乐。别说我不上进,我觉得我很上进,比许多人都上进很多。我只是说了大实话。那些赚大钱并且成功了的富人最后的结果不就是为了能吃高级料理,穿高档衣服,享受高级服务,住高档别墅,玩得更高级,消费得更贵些,本质上不还是吃、喝、玩、乐。所以我觉得冬子有句话说得太合我心了:“不同的虚拟价值最终服务的是‘虚荣心’”。

  我非常赞同冬子对爱情的看法:“爱情要是想幸福,唯一的办法就是专注,而专注是责任,责任是自律,自律是抑制丑恶的滋生,抑制丑恶的滋生就是让美好喷薄,喷薄而出的美好,便是幸福。”我觉得能吸引一个人的人在世上有千千万万个,但最终选择了的那个就说明是你们的缘分,就应该珍惜,不应该因为一些原因就轻易放弃或扔掉,所以我非常不喜欢“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这个说法。“不以结婚为目的的交往都是耍流氓”这句话总被我用来对年轻人说,每次这么说,别人就叫我老古董。人各有志,但我却是坚持这个观点。所以每次不管在电视电影里还是在生活中,看到那些年青时在一起,年老时仍然手牵手一起走的老人家就非常羡慕,感动到流泪。冬子这个80后也能有这种爱情观,真难得。现在的年轻人动不动就“闪婚”、“闪离”,做小三、小四什么的,道德心、责任心、羞耻心都被狗吃掉了,像冬子这样的年轻人必须支持,必须给他点赞。

  其实人怎么活是个人的事,只要自己感觉幸福就行,就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样。冬子说:“自由和爱,这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很实在的大白话,透过现象看本质。作为80后,冬子能有这么多的反思(一整本《借山而居》),真的挺不容易的,也非常难得,毕竟现在很少有人能非常理性客观地反观自身。“抛开社会环境塑造的价值观,显然‘爱’和‘自由’才是人类骨子里最本能的幸福,这两个价值观贯穿人类文明史,恒久不变。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本身‘一生’这道光就很短,只有爱和自由,能让这道光更亮,持续更长。”我用冬子的这段话来鼓励自己向冬子学习,多多反思自己,坚持自己简单生活的观点,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能看看冬子这本《借山而居》,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都能像冬子一样反思自己,能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这样许多不应该发生的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了,许多能避免的痛苦和绝望也许就能避免过去了。

  《借山而居》读后感(六):借山而居

  1.我偷偷告诉你一个美学的规律,你不要和别人说:极简(造型)+朴素(材质)+高级灰(色调),这几个大关系控制好,就不用找设计师了。

  2.因为我知道要想爱情幸福,唯一的办法就是专注,而专注是责任,责任是自律,自律是抑制丑恶的滋生,抑制丑恶的滋生就是让美好喷薄,喷薄而出的美好,便是幸福。

  3.自由和爱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城市化其实是个阴谋,不能多说,你懂的。

  4.访谈这个东西,大多数访谈者和你视角不一样的时候,只能是曲解你的表达或者拉低你表达的水准。

  5.人群和爱情都有催眠作用,让人不清醒。唯有孤独,清澈如初生。

  6.人有求生本能,所以自我反省的人,会在反思里不断地找到出口。

  《借山而居》读后感(七):过好你的每一天

  《借山而居》东子

  书封面背面:相对于平庸的一生,我更渴望、迷恋那种生命的多样性,世界如此广博美好,我野心很大,都要体验。

  这世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一个当代的艺术青年,自称为诗人,花了4000块租了终南山的一个小院子,租期20年。青年自己动手开拓了简单理想符合自己口味的院子,在院子生活期间的记录。

  一、读第一章小感:

  给自己饲养的家禽宠物一一取上美好的人名,特立独行的凤霞鸡,还有得宠的红艳、玉珠鸡,那只胸怀壮志的叫做建国的公鸡,叫做幼婷的大鹅,小狗土豆、蓝蓝,还有那只叫做郑佳的狗。

  把家禽、宠物们拟人化,生动有趣,自己居住在山上的生活也有些伴侣。想起自己小时候家里也是极其“富有”的,狗儿、鸡鸭鹅一样不拉。只是和外婆家送来的大鹅关系一直不好,它老是喜欢来吓唬我,大叫着琢我。我和家里的各个时期的小土狗(美其名曰中华乡村田园犬)就相处的比较融洽,当热,我不小心掐到它们的耳朵眼睛或是尾巴的时候,它们会咧牙张口,低声咆哮着让我离开。都是自我保护机制起了作用。如同小孩怕生一样。

  读完第一章,感觉一个话唠在叨叨着自己别致的世俗的生活,如同吃了一碗你没听过名字味道平常的面。述说着自己在山上的日常,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生活,并过着“他人”眼里的半隐居生活。喜欢他的第一章的那句话“若有隐之心,处处皆是终南山。”每人对物质的制定标准情况不一样,每一个人乃至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独一无二的无可复制的,具有稀缺性,过好你的每一天生活。

  二、第二三四章

  只身在外的我,从初三开始离开县城求学,就明白了只对父母,尤其是母亲说喜事,开心事,那些烦恼忧伤和挫折,轻描淡写带过。

  对美的不同理解,父亲和他起了冲突,儿子觉得自己生活在自由自在的幸福国度,父亲觉得儿子连村里最穷的那个都比不上,使我想起了秀成,他不止一次说道自己和父母的价值观的不一致,乃至和村里的人的价值观看法的不一致。能理解这种差异,但生活在其中的感受,恐怕只有作者和秀成最清楚。

  读完第2/3/4章,作者的背景亦是小镇青年,儿时是美好的田院生活,父亲也是靠着传统的照相馆生活在小镇上,优美的一个家庭。接着开始上大学,美院毕业,种种迷茫不安冲撞着自己,哥哥患尿毒症,有妻有女,沧海中的最平凡的一滴水。我们又何尝不相似,思考关心着社会的一切,想要去体验各种各样的生活,又想要很多钱来宽慰孝敬呵护我们成长的人。出世入世如何生活的更好,让父母安心,让爱我们的人放心,我们在接手他们的爱时,也得输出温暖给她们,相互依伴着,渡过绝无仅有的一生。

  三、以下为书摘,自己读入心的片段

  第一章,若有隐之心,处处皆是终南山

  1、钱和格调无关,而纯手工的都是奢侈品。P6

  2、事实证明,有个家,有个院子还有一个桃花源并没那么难,我当然不会被任何一种期望值绑架。P11

  3、自己骗自己,骗到无懈可击时,就是一代宗师。P11

  4、花和甜品一样,让人有幸福感。P89

  5、我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先走进去,然后再完善条件。P111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想起了韩梅梅的书《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

  6、你的生活条件越高,你消费和需求也越高,于是你发现你拥有的财富更多了,但其实大部分分流给那些与你无关的事了,而这个时候,其实你早已不知不觉的被物质绑架了。

  7、看着穿着病服的病人成群,就好像菜市场角落里堆积的烂叶子,全是干枯的、发黄的、生虫洞的病叶子。除了医院,大街上走的那些,才是翠绿、饱满、水嫩的青菜叶子。所以,每次阳光照在我健康的叶片上,就有幸福感。P142

  8、社会是个洗脑机,她生活在其中,我无力给她说清楚。

  抛开社会环境塑造的价值观,显然“爱”和“自由”才是人类骨子里最本能的幸福,这两个价值观贯穿人类文明史,恒久不变。

  172

  9、而我越是被压制,越是有种坚守理想主义的使命感,越是不被理解,越觉得“众人皆浊我独清”。P176

  10、报喜不报忧是对父母最好的哀乐,所以我们都知道把自己最狼狈的一面藏起来。P185

  11、人美应该多读书。P273

  12、于是我终于理解了,那些有大学问的学者、高僧的孤独和谦恭,对任何人和事都带着博爱、理解和包容。于是你终于也学会了,只跟能听得懂的人表达,在听不懂的人面前一言不发。P273

  《借山而居》读后感(八):心有桃花源,处处皆是桃花源

  我们都有一个愿望,有一座小屋,有一方庭院,闲时淡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远离城市喧嚣,独享自在人生。这似乎是有钱人才能办到的事。我们大部分的人都在为了自己的生计在这滚滚红尘中苦苦挣扎。这个愿望变得遥不可及。可是偏偏就有这样一个人,花了4000租下终南山小院20年的使用权,花费几千元将老宅改造,实现了“诗意栖居。”

  若有隐之心,处处皆有终南山

  这个人叫冬子,原名张二冬,画家,诗人,还是个典型的80后。这本《借山而居》就是他隐居生活的真是记录。

  挺喜欢这本书的封面的。鹅毛大雪覆盖了一方土地,一只白鹅悠闲得散着步。一眼望去远处是萧索的荒山,四周是寒冬的枯树。整个画面给人宁静的感觉。

  《借山而居》读后感(九):住上终南山,坐拥长安城

  能够坚持一口气读完的作品和可口的鲜肉一样可遇而不可求。

  如果遇到了,那就果断接受壁咚吧千万别迟疑!

  一个姑娘在公号里写因《借山而居》回忆起的在山里长大的生活细节。砍柴。种菜。摘果子。摘茶叶。打猪草。姑娘说,自己好像做了一个梦,梦见12岁的自己在夏日的午后醒来,赤着脚到菜园里找到一只刚刚泛白的香瓜,用泉水冲了冲,咬开后新鲜的汁水溅出来……所有的细节都那么真切,真切得仿佛这其实是我的一个梦,平行世界里的另一个 「我」的梦。

  去亚马逊搜索,电子版本早于纸质版1个半月在去年12月份就上架了,谢天谢地我能够在1分钟内便能在kindle上开始阅读,在这个注意力被消解太快的时代得快,快快跟上自己突然的兴起做点啥,没准就自我了断了一段虚无时光了。

  不知道作者东子“一万元实现诗意栖居”在什么时候刷爆过朋友圈,热点汹涌而来却也消散得很快,稍不注意便会成为一个事件的昧者。

  而当自己所信赖的信息源开始以一种深刻的、动情的而不是围观、吐槽的方式来安利这本书,竟可以乖乖放下焦虑,想要了解东子的做法究竟满足了人们哪一种深切渴望,他完成了怎样一种大多数人都「 不敢」 、「 不能」 的追求。

  还有一个令我毫不迟疑的原因,便是作者东子画家、诗人的身份。近段时间接连接触了几本艺术家写的书,对艺术家们的文字信任感简直爆棚,那些有审美强迫症、极度完美主义的家伙,如果不给你带来惊喜和惊奇的美感,绝不会贸然出招。

  大概令我们讶异的是,东子和所有山里有志青年一样努力逃离大山,最后却原路返回。令人羡慕的是,他是有地方可以回去的——即使在山上简陋的环境里,也能活出一个艺术家的逼格,生活有趣、有美感、有诗意。「 逼格跟钱无关,而是你有一块钱,能花出一块钱的质感」,所以东子口袋里只有50块钱就敢上山,先进入理想的环境,再去想接下来的事情,而不是非要等到什么样的地步再去追求理想的生活。换做是普通人,不管搬到深海龙宫还是喜马拉雅山巅,还是内心痒痒觉得没获得世俗的功与名没有脸面去深藏吧。

  事实上「 关心粮食和蔬菜、给每个山起个温暖的名字」, 『 诗意栖居实施指南』 诗人海子早就传给所有人,所以东子能信手拈来——他给鸡起名“凤霞 ”、给鹅起名“幼婷”,他觉得幼婷记仇,他知道猫只要尝到香肠的美味便会永远惦记、再也看不上粗茶淡饭……

  住上终南山的东子洞悉了专注的重要性。他说,「 庞大的信息时代,专注就是存在」 。他反思出人是怎么世俗化的——对细节的敏感和幻想被很多繁琐的事情和焦虑所挤压,专注少了,思考就越来越少,诗意必然也就越来越少了。一旦诗意击中你的次数变少,就说明敏感和自信在逐渐磨灭。因为敏感是不断地思考刺激培养出的结果,自信是艺术家在创造出作品之后对个体存在的认同。所以当敏感和自信都没了,一个人也就彻底世俗化了。而这种时候多半是掉进了一个永远停不下来的世俗环境里——重复的工作以及繁琐的交际等。因为害怕面相变得越来越世俗气,东子选择回到西安这个能让自己静下来的城市。

  逍遥自在的诗意栖居生活吸引了很多人想要去看看他,跟他做邻居,更吸引了很多妹子嗷嗷的要去跟他谈恋爱、生猴子。整本书里,他花了很大的篇幅阐释自己的爱情观,对于姑娘们而言简直是放迷药啊喂!如果一个男人说「 专注是爱,爱是责任,责任是自律,自律是位一直恶的滋生,抑制丑恶的滋生可以让美好喷薄」 ,「 爱情的爱应该更接近溺爱的爱」 ,「我只希望我的爱情能华丽调和着平庸,朴实夹带着真诚」……这个汉子瞬间就带着妖气了,让姑娘恨不能把所有对爱情的美好想象都加诸到这个人身上来,幸福和岁月静好仿佛只要通过俘获了这个汉子而指日可待了。关于相处、关于权欲、关于对美女的欣赏,东子都有很温情的阐释,他说幸福的爱情是战争和智慧的结晶,这战争,一定是温情泛滥之战,玻璃心仿佛感觉到能被爱情温柔对待了。

  《借山而居》的火反应了这个时代对于闲适生活的饥渴,进一步世俗的功与名难得,退一步的归隐闲适便令人神往,而我从中深刻领悟到的,是如何穿过人群和爱情的欺骗性,过自己专注欢喜的生活。若有隐之心,处处皆是终南山。细细读来,也许它也算一本心灵鸡汤,鸡汤毕竟是土的更好喝?东子说,「 其实每一本心灵鸡汤都是一本武功秘籍,只要你要其中一篇练会并且身体力行,起码也是办个仙人了。真相和密集一直就在那里,只有改变才能改变。」

  《借山而居》读后感(十):不要轻易羡慕别人的生活

  买这本书的人,恐怕多半是被封面的文案吸引吧:“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一位80后诗人,画家,4000元租下终南山小院20年使用权,花费几千元将老宅改造,实现‘诗意栖居’”——这些文字在向城市中疲于应酬的人得意地昭示:看,总有一些人,过着你向往却不能够的生活。

  这位名叫“冬子”的画家,何以有如此大的决心和勇气,在哪个时间点,因为什么机缘,走上了终南山?在山上他靠什么生活?都干些什么来打发空寂无聊的日子?

  很想知道这些,所以看了这本书。

  他在山上的生活,和我想象得差不多:养鸡养鸭养狗养猫,偶尔朋友光临, 喝杯茶聊个天,剩下的更多时间里,是一个人在思考和放空——不过也是,一个人独自住在山上的简陋茅屋里,还能期待他有什么出人意表的行为吗?就像90年代轰动一时的“为无名山增高一米”的裸体摄影行为吗?相比于那些大胆或荒诞的艺术家来说,冬子反而显得太过“安分”了,他的生活及其平常和朴素,看起来和山里的农民没什么两样,不同的只有,他比农民多个“隐士”的名头。

  以他自己话说,农民是“无意识”地“隐”,他是“有意识”地隐,“无意识”和“有意识”,便是庸众和艺术家的区别。

  我想我是有点理解他的,理解那种,想隐藏起来的心情。在城市的百万人流中,找不到一个对象可以倾诉的时候,只好退回到最狭小的角落,自顾自地观察和想象。如果可以不工作,不交际,不假笑,一个人一间房,可以沉默又安心地干许多事情,比如读书,比如看电影,比如做饭,比如晒太阳和睡觉。每年回到家里,就算面对最亲近的家人,谈笑亲昵的时间也不要太长,因为还想关在熟悉的卧室里,好好地回忆时光和享受独处。

  即使是看起来最擅交际的人,也有“社交恐惧”的时候吧,深处人群中,会有那么一些时刻,很想逃离,抛弃不由衷的讪笑和客套,拖着疲惫的心情,回到自己小小的壳中。冬子与众不同和惹人羡慕的地方,不过是将每个人都有的想法,付诸行动:什么工作和房子,爱人和朋友,什么人世纷扰和繁华,干脆都彻底抛开!

  “隐居”通常被想象成悠游世外,享受自然的美好状态,古有桃花源,今有海子和北岛的诗句,西方有乌托邦和极端理想主义。之所以美好,因为人们需要一些纯粹的东西与无法解脱的现实进行强烈对比,以安放从未外道的精神向往。然而真正做到脱离人群去生活的人,从古至今寥寥无几,因为我们都清楚,我们做不到完全脱离物质条件的生活,就拿在城市打拼的农村子弟来说,好不容易挣扎着在城市谋取一份家业,城市生活再累,也一刻没有回到农村的想法,更何况从小物质丰厚的城市人?一旦离开冰箱和空调,断掉网络,不再见朋友,我们还依靠什么维持有品质的生活?山中寂寥苦戚的日子,不是随便一个自诩文艺青年的人能挨过的。

  好在,冬子自己倒是很清醒: “这个时代对于现实淡泊的日子,是多么饥渴”,他很清楚,别人的羡慕也只是羡慕而已,没有几个人真的脑子发热,模仿他的行动。真正的同道中人,有一两个已属不易,闲时有一挚友拜访,浅谈哲学和爱情,分享彼此的美学见解,就已经很足够了。往往不是生活太艰难,而是要求得太多。

  从作者的文章中,能看出他是个不容易被影响和控制的人,就算有一天,他放弃了山居生活,回到城市中去,也不是因为出名之后的躁动和膨胀,而是自己对人生的规划,到了需要回归人群的时候。

  我等待,那一天的到来。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jjwk/47788.html

推荐内容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