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经济文库 > 经济著作 > 【卡尔·马龙】《卡尔·马克思》读后感10篇

【卡尔·马龙】《卡尔·马克思》读后感10篇

来源:经济著作 时间:2019-11-08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经济著作】

《卡尔·马克思》读后感10篇

  《卡尔·马克思》是一本由[美]乔纳森·斯珀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卡尔·马克思》读后感(一):伟人其实也是人啊~

  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作者不仅还原了19世纪的欧洲历史,还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真实的马克思,一个普通人的马克思,和一个有血有肉的卡尔• 马克思。除此之外,作者还关联性加入了拿破仑三世、俾斯麦、亚当• 斯密以及达尔文以及其他大量马克思同时代人的事迹,更是使得本书的意义超越了普通的传记,生动记录了19世纪欧洲这一纷乱的时代风云。

  毕竟从小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长大,所以卡尔• 马克思在我们一出生的时候就一直是一个神一般的人物存在着。以至于到后来因其产生的各种考试,让每个人想到马克思就非常头疼。现在已经没有考试了再想想这个,也不觉得奇怪,因为每当人们回忆或哀悼一个伟人的时,总是喜欢采取以小见大的方式来烘托伟人。就好像在一个普通矮小的人前面打上一束强光,使这个人的影子看起来无比的高大和和伟岸,就好像伟人不是父精母血、娘生爹养的一样。我们自然对其就没有兴趣了,因为没有任何可借鉴意义。

  其实伟人的伟大,在于其思想和贡献,他们在生活和生理中与普通人相比是没有任何区别的。不管他是多么的牛叉,都是要亲自吃饭、睡觉和过日子的。因此除了考试外,闲暇之余看下真正的马克思是什么样子,或许也不失为了解卡尔• 马克思的一个好方法。

  现在再看卡尔• 马克思,深深觉得他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他没有军队,也没有强权,仅仅只是凭借着思想,就可以将20世纪搅得天翻地覆,着实是刁到不行啊!不过用思想影响社会的人并不是只有他一个,孔子可以整整影响了两千年的中国文化史。那这些对于我们现在有没有借鉴意义呢?答案当然是也可以,只有小心不被查水表就行了。

  之前在豆瓣看到一个人说起思想无用论,说不论我们怎么努力,还不如老老实实去搬砖来得实在。这句话无可厚非,确实现在投入庞大的教育成本,最后置换来的可能只是相对较低的回报,有时候甚至还会根本就找不到事做。最后造成大家对思想的现实功效的一种否定与怀疑,所学无处用,所用非所学,确实是十分蛋疼啊!

  《卡尔·马克思》读后感(二):带你走近不一样的马克思

  文/陈籼莉

  “马克思”不用做任何的解读和说明,这三个字已经是最好的标帜和最有力的诠释。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在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终极目标的中国,马克思更是被推上神坛,供奉在思想界高处,受世人膜拜。从小学到初中,从高中到大学的课本,再到各种考试,公务员,研究生,教师,各种考试,永远离不开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和崇拜,尤其整个19世纪在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中国,就是最典型的存在,他对于我国的影响甚至不亚于毛泽东。为19世纪的历史添上了隆重的色彩。

  这本书,是一本很棒的传记。读过之后,让人耳目一新,带我们走进了不一样的马克思。走下神坛,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生活。接下来,请允许我来说说这本书,说说这个不一样的马克思。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犹太裔德国人,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革命理论家、记者、历史学者、革命社会主义者。他的观点在社会科学和社会政治运动的发展中扮演的重要的角色。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他的一些著作是与其朋友,同为德国革命社会主义者弗雷德里希•恩格斯共同完成。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寓所辞世。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近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弄潮儿,对中国影响颇深。”

  这是对马克思的生平简介,邈邈数语,勾勒了伟人的一生贡献,却能看出他是多么了不起。

  这本书,美国权威欧洲史学家乔纳森•斯珀伯决心用人性化的细腻笔触,通过极其严谨的史家研究方法,为我们呈现出一个“过去的马克思。”斯珀伯将马克思还原到19世纪的欧洲历史背景中,通过大量丰富的事实细节——从他的家庭环境,求学经历,恋爱婚姻,到与同时代人的社会交往,政治参与——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卡尔• 马克思。

  读过整本书之后,会让人产生新的认知。他的家庭和教育对他的影响极其大,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让他有着极强的优越感和领导地位。良好的家境让他对金钱的不在乎而导致了最后生活的窘迫,以至于需要朋友接济。从小极强的个性导致他日后对人生,对工作执着、专横、偏执的的态度。当然,这些,让他在思想上,创作上得到了质的飞跃。他的执着创造了日后的马克思主义,创造了丰富的著作。

  抛开这些不说,本书对马克思生活的讲诉,他的确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

  伟人,是指他对社会,对国家,思想和精神的贡献。平凡,是他作为儿子、丈夫、父亲和朋友的生活。他是伟人,也是平凡人。不知道是英雄造了时势,还是时势造就了英雄。不管怎样,他的成败,他的对错,有着众人的评判,也算是一种祭奠。

  书看完了很久,我都不敢写评。我害怕自己的写出来的文字对本书来说,是种侮辱。书写得太好,我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卡尔·马克思》读后感(三):卡尔·马克思,职业是媒体人、专栏作家、拖稿王

  作为报人的马克思 作者:贝叶文,编辑,广州 马克思给我们的一个刻板的革命家、思想家形象来源于过去引进的中文版马克思传记,譬如弗•梅林所写的《马克思传》,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上,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特征,把马克思作为一个革命导师、先知来写的,似乎马克思生来使命就是为了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把马克思当成一个“神”来塑造是一种非历史的写法。相反的,那些反对马克思的人则把他视为“恶魔”,他们没有看到在十九世纪的欧洲,马克思主义只是众多共产主义思潮中典型的一种而已,在那个“资本原始积累”时代,工人的基本权益根本没有任何保障,贫富分化巨大,底层劳工劳累终日却住在贫民窟,资本家则是坐拥豪宅远离重度污染的工厂区,那个时代的欧洲即使没有马克思出现,也会有其他思想家来批判总结共产主义思想。 美国权威欧洲史学家乔纳森•斯珀伯的这部马克思传记——《卡尔•马克思:一个十九世纪的人》,与以往引进中国的马克思传最大的不同在于,他既不是把马克思当作一个“神”,也不是把他看成“恶魔”,而是把马克思放在特定的十九世纪欧洲历史中去理解他的行动和思想。斯珀伯把马克思作为一个十九世纪的历史人物来研究,认为马克思的许多理论和思想都是针对欧洲十九世纪上半叶的,马克思谈到的“资本主义”不是今天的“资本主义”,他所批判的“资产阶级”也不是今天由国际资本家组成的阶级。这部传记依据的史料是目前仍在陆续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因而该书具有与以往的马克思传更坚实可靠的史料、档案依据。把马克思放在十九世纪的历史时空中进行叙述和分析,斯珀伯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欧洲十九世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对马克思过去许多被误解的地方也做了考证和澄清,譬如马克思与燕妮的婚姻过去一直被视为燕妮做出了巨大牺牲“下嫁”马克思,斯珀伯依据档案证明了马克思与燕妮两家是门当户对的家庭,不存在“下嫁”一说;马克思晚年主要依靠恩格斯的资助生活,但其实恩格斯未帮助家族纺织业生意前,也得到过马克思的资助…… 理解马克思必须注意他身上的三种身份:诗人、报人(媒体人、记者、编辑)和革命家。马克思作为一个诗人与他思想之间的关系在维塞尔《马克思与浪漫派的反讽:论马克思主义神话诗学的本源》一书已有详细论述,而国内大多数马克思传记是完全把马克思当成一个天才革命家来论述的,只有马克思的报人身份一直有被忽略的倾向,好在斯珀伯此书将马克思报人的一面完整的展现了出来。观点鲜明的记者、无畏的报纸编辑,这种身份让马克思非常享受,他走上社会后大约有20年时间都在从事与报人相关的工作,报人是他谋生的主要手段,为报社写稿是他主要收入来源,同时他也通过报纸媒体指导和影响欧洲革命,尽管后来他成了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实质上的头头”,他也坚决不出任该组织任何职务,主要靠稿费和版税为生。 马克思早年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学者,他并非一开始就打算干革命的,从马克思所写的博士论文也可以看出他完全具备成为一名学者的资质,但是他没有成为学者问题出在普鲁士专制政府。原来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上台后一反其父对黑格尔派的包容态度,普鲁士政府的教育与文化政策开始逐步反对黑格尔及其支持者的理念。马克思的导师、密友和政治上的盟友布鲁诺•鲍威尔因为主张无神论而丢掉了大学的讲师职位,从而也断送了马克思的学者梦。放弃了学者的梦想之后,马克思不得不成为一个自由写手,为报纸撰写文章。正如今天许多没有实现学者梦的年轻人投身媒体行业一样,马克思加入了科隆创办的《莱茵报》,马克思“从一位带有活动家倾向的学者,变成了一名带着学者风范的活动家”。《莱茵报》背后的资本家是政治上的自由派,这些人希望结束普鲁士君主制与威权统治,自由派想要建立的是一个君主立宪政体。他在《莱茵报》发表的文章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有讨论媒体自由的问题。马克思对自由的媒体进行了赞扬,而且这种立场也贯串了他的一生,他说: “自由媒体是民众精神用来观察各处的眼睛,是一个民族自信心的表达,是连接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世界的活纽带。这个由文化造就的实体,能将物质上的斗争转变成精神上的,并使其从原生的物质形态中意识化。它是一个民族自己进行的尽情忏悔,众所周知,忏悔才能催生救赎。它是精神的镜子,一个民族可以以此自省,而自省是求知的第一个前提……” 1842年5月,普鲁士政府以“散布法国自由派思想”为由,准备下令关停《莱茵报》,经过地方官员的斡旋,决定对《莱茵报》暂缓关闭,看看该报是否会改变方针。同年10月中旬马克思正式入职《莱茵报》,他打算对普鲁士当局做出妥协,让报纸的态度温和一些,避免“审查制度收紧,甚至打压这份报纸”的危险。不直接谈君主立宪制问题,而是多讨论现实中的具体问题。马克思被任命为编辑后,向资产阶级自由派人士约稿,发表了大量支持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的文章,他还首次接触了社会问题,就下层社会生活的状况展开讨论,这个时期马克思还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甚至他还在文章中反对过共产主义。然而即使马克思只谈社会具体问题,避而不谈普鲁士的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普鲁士当局也依然无法忍受这份报纸的存在,1843年1月当局一纸禁令要求《莱茵报》三个月后终止发行。这次没有人能阻止普鲁士政府了,马克思第二次遭遇了人生的重大挫折。“《莱茵报》给了马克思一个教训,那就是同普鲁士的君主专制王朝讲和不会有结果,与当局的协调也只会让人失望。”马克思从此走向激进的立场,成为一个政治流亡者,最终变为一个革命家。可见,革命者不是天生的,而是一切专制政府“培养”出来的。 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比起组织工人阶级,马克思在开办激进的政治性报刊这件事上要做得更为成功。马克思回到科隆创办了《新莱茵报》,开始了他作为报人的第二段重要历程,尽管此时的马克思已经与初入新闻业时认同过的自由主义分道扬镳,但市民还记得马克思5年前办《莱茵报》时那生动而充满激情的文章,以及他那干脆利落的政治态度,也正是当年支持他的科隆中上层人士,为马克思提供了财务上的支持,而这些人正是马克思所批判的“资产阶级”。这份报纸跟当年的《莱茵报》一样,靠售股的方式筹资到了13000泰勒。马克思还将自己从母亲那里提前继承的部分遗产贡献了出来。到1848年秋,马克思已经成为一名有相当影响力的革命者,还是一份发行量迅猛增长的报纸的主编。这时期他的年薪是1500泰勒——这是他一生中薪水最高的一个职位,只是鉴于报纸的财物困境,不清楚他能否拿到全额。1849年,马克思遭到了普鲁士政府的驱逐,《新莱茵报》的生命也戛然而止。 马克思在此之后的流亡生涯中继续写稿为生。19世纪50年代以前他就经常给4家报纸和2本杂志写稿。在1853-1862年间,马克思更是为6家不同的报社撰写文章,有英格兰、美国、普鲁士、奥地利,甚至南非的报纸。这期间的工作完全是在报社的授意下进行的,既不受马克思的掌握或影响,也和他的政治目标没有什么干系。马克思可以在文章里表达政治观点、研究理论问题,但他的新闻工作不再是其政治活动的一种形式了。马克思撰写的大部分新闻文章都发表在《纽约论坛报》上,在10年时间里,他有487篇文章获得了稿酬,其中大多数都作为《论坛报》的头条文章出现。马克思偶尔会做一些个人报道,但他在新闻工作中的角色更像是今天的专栏作家,而不是记者。马克思的这些新闻作品在他1950年代为止所有出版文字中所占比例最大,也给他带来不菲的收入。对于依靠借债度日的马克思一家来说,邮递员的两下敲门声意义重大,马克思一听就会非常高兴:“看哪,2英镑,得救了!”1856年,马克思同《纽约论坛报》签订合同,担任该报的欧洲通讯员,年薪200英镑——这在当时算中上阶层的收入。但是报社最终没有兑现,钱被扣掉了一半,原因是1857年的衰退给这家报社带来了经济困难。1861年2月,由于南北战争即将在美国本土爆发,《纽约论坛报》忙于报道此事,出版人叫停了欧洲通讯员的工作,马克思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他尝试回柏林与拉萨尔共同创办报纸,但也没有成功,除了母亲死后留给他的一点遗产,他没有其他收入,1862年夏到1864年夏这段时间是马克思过的非常痛苦的时期,他只能写信向恩格斯求助,这种状态直到1869年得到恩格斯的定期“馈赠”(每年350英镑)之后才有改变。事实说明,支持新闻自由的马克思在人生最艰难的时期依靠自由媒体为职业,养活了全家,维持了一个较为体面的“资产阶级”家庭,如果没有自由媒体,马克思一家也许早就破产沦为无产者了。 2014年09月07日《南方都市报》见报链接 http://epaper.nandu.com/epaper/C/html/2014-09/07/content_3309679.htm?div=-1 转载:《Vista看天下》 14年第27期 http://xiamag.com/6438.html

  《卡尔·马克思》读后感(四):解构马克思

  一、崇尚暴力的叛逆贵族

  马克思出生于一个生活优渥安逸的犹太贵族家庭,尽管所谓的贵族仅仅存在于曾祖辈,但是这个中产家庭在当地的确是名利双收。年少时的马克思即受到父亲的宠爱,他盛行骄傲易怒,而且喜欢担当领袖指挥他人——这种人格在他后来的学术论战以及革命活动中都有体现。马克思喜欢带领小孩玩砸石块的游戏,其中就有他后来的妻子燕妮。

  马克思的父母亲都是犹太人,但是他的父亲在很早便放弃了犹太教,加入了路德派教会。在马克思柏林时期的文章中,出现了不少批评犹太人的论述,马克思将犹太人贬斥为只知“讨价还价”的自私民族——这些都被用来视作马克思反犹主义的证据。

  “马克思本身支持暴力,或许甚至支持恐怖主义式的革命,但他的这种行为更像是罗伯斯庇尔,而不是斯大林那类人。”马克思有关于阶级斗争的历史学说即主张推翻剥削阶级,正如《共产党宣言》里最著名的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有趣的是,马克思在早期担任杂志总编的时候,曾经想走中间路线,甚至禁止共产主义观念的文章发表,结果还是被普鲁士政府不容,最终走上激进的路线。

  马克思与很多合作者的决裂都与其强盛的控制欲有关,“在他与德国的一些政治伙伴分裂后,一些人便把其归结于马克思的独裁倾向以及他把盟友变成下属的愿望”。

  二、不能给家人带来稳定的流亡者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曾经轰动世界并且将影响力持续到现在,但是他本人的财务状况却十分糟糕。这大概和他优越的童年环境有关,他的家庭比较富裕。马克思在柏林读大学时挥霍无度,遭到父亲的强烈斥责,令父亲更为生气的是马克思在财务上没有合理的规划。

  马克思和妻子都对钱财都不是特别敏感,他们曾在蜜月进行到中途时便丢失了岳母赠与的一笔钱,并且对此不以为然。

  马克思早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亲的支持,但是父亲亡故后,其财产划归到共同财产名下,由母亲控制,母亲拒绝将遗产过早传给马克思,这也是马克思与母亲关系长期不睦的重要原因。之后,尽管马克思曾经通过报纸以及接受捐助短暂解决过财务问题,但这方面的困扰还是伴随着他的一生。“1846年5月,马克思由于入不敷出,不得不放弃自己在巴黎的公寓,把全家搬到一家带套间的旅馆里。从那时起,马克思这一生经历的贫穷,都是一种‘保持着上流社会高贵风范的贫穷。’”尽管他自己入不敷出,但他经常借款给其他革命者。

  除了这种贫困的颠沛流离的生活,马克思在婚姻上有过不忠,甚至需要依靠恩格斯解围,这段经历的确是令人大跌眼镜。

  如果说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那么我认为,他并不能称为一个称职的儿子、丈夫和父亲。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马克思一家也的确是为无产阶级奉献了生命中的大部分所有。

  三、严重拖延的学术作者

  马克思这一生著述颇丰,但是和现在很多人一样,他也是一位严重的“拖延症”患者。自从大学以来,马克思就有拖延的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他不能顺利毕业的原因。

  马克思显然是一个令人抓狂的同事,他可以每天在大英博物馆阅览室里待上12个小时,但计划写的书却是一拖数年,最后也没能交稿。恩格斯几十年里一直在反复对他说同一件事:快把活儿干完!世人熟知的作品,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共产党宣言》,从《神圣家族》到《巴黎手稿》,均因为他一拖再拖而推迟发行,《德意志意识形态》甚至是未完成的半成品。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资本论》,这部马克思最著名的著作在他生前只完成了第一卷,第二、三卷由恩格斯整理完成——恩格斯完成的部分也因此被后人怀疑是否破坏了马克思学说的纯洁性。将这部作品的未完成归结于马克思的拖延无疑是片面的,但是,“从经济学入手批判19世纪中叶欧洲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的各个方面,这个计划将成为马克思终生追求的一个目标。对一个起币后便难写完整,而且时常无法把精力集中在长远目标上的作家来说,这是一个相当艰难的任务。”

  至于为什么他的出版商和编辑会一再容忍他的拖延症,大概是他的文采和思想性的确值得等待。

  四、尖酸刻薄的撰稿人

  马克思以往常常被人忽略的角色是“报人”、记者、编辑,事实上他在新闻业务上表现出了极大的天赋和勤奋,这从他在《莱茵报》的经历中可以看出。马克思通过发表一系列严谨且具有批判意义的文章在科隆报界获得了一席之地,并且因此获得了当地资产阶级的长期捐助与支持。当《莱茵报》因为批评普鲁士政府而被迫停刊后,仍有千人自发签联名信为其求情。

  马克思个性好斗,甚至常常表现出粗鲁的一面,他乐于通过细枝末节去嘲讽同一阵营的理论家,比如他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花了很大篇幅对施蒂纳进行批评。“本书中关于后者的内容原本只有‘莱比锡宗教会议’中的一小段,但后来却完全变成了大书特书。两人用相当长的篇幅抨击了施蒂纳的无知,贬斥他那种资本主义式的同情心,并取笑他的柏林口音。”讽刺的是,马克思之前曾因为燕妮的原因与恩格斯有过决裂,但是他们俩的“和解,可能要得益于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合著的关于麦克斯•施蒂纳的那段长篇大论。”

  马克思对一些盟友发表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也往往出于一些琐碎小事和利益纠纷。比如,马克思和魏特林的纠纷,竟然是因为后者在很多地方与马克思相像,因此他们“要在一场激进的政治运动中去夺取领导地位”。

  马克思通过批判他人的作品来进行自我批判,而不是直接进行自我反思。他“拿起他自己以前的理论,投射到其他思想者身上,这样他就可以反驳他们,而不用批判自己……这是他自己能接受的唯一一种自我批判方式,也只有这种方式让他能够保证自己的地位——阐述人类历史前进方向的地位。”

  学了一年的新闻专业,我心里清楚,有些事物表面上看起来十分真实,其中穿凿的痕迹暗示着它的虚假,比如新闻、比如教科书;有些事物表面上看起来荒诞不经,但是却反映出了赤裸裸的真实,比如文学。这大抵是曹雪芹说的“假亦真时真亦假”。当马克思在中国成为一种主义,当我们接收到的马克思都是二手信息,那么我们确有必要通过书籍却接近他。况且马克思主义在党的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实在重要。

  一个人的思想和他的生平有着密切的联系。我通过马克思的传记了解他所处的时代、了解他的脾性、了解他的经历,来了解他的思想。我不得不面对的是还原一个真实的马克思,传记将一个更饱满的人物形象呈现给读者。当我了解到马克思的诸多不光彩的历史,我感到的首先是一种欣慰,这种“欣慰”完全是对我过去所受蒙蔽的告别。负面的描述并不会抵消我对马克思的敬意,毕竟他是一个“人”。

  然而在国内,马克思并不是一个“人”,他在大众所触及到的世界内被树立为光伟正的丰碑。这有政治上的考虑,而且,了解一个伟人的复杂性并不是普通大众力所能及的。相反,中国人在“造神”这方面具有别人无所企及的幽默感,比如,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阅览室用脚擦出的痕迹实际上并不存在,这和“太空看地球的唯一肉眼可见建筑”、“武则天的无字碑”等等传闻一样为人津津乐道。我们并不需要依靠那个飘忽的痕迹来确定马克思的勤奋,但是人们似乎选择性地想要相信一些“神迹”,变本加厉地为马克思背书——这实在是荒诞。

  中国人现在已经成为特里尔旅游业的摇钱树,他们都会到马克思故居去照一张相,但是他们中大部分人并不了解真正的马克思。好比山东曲阜每年都要举行祭孔大典,但是很少有人读过论语,哪怕是于丹式的。我觉得我们一直被浸泡在虚假之中,并且惰于改变。

  马克思一直被国人忽略但却十分吸引我的一个身份是报人,包括记者和编辑。他在经营《莱茵报》和《新莱茵报》时展现出了很大的才能,吸引了大批高级知识分子,同时惹来了普鲁士政府的密切关注。他的思想精深,同时他的文采斐然,他的《共产党宣言》文辞高雅却迸发着强烈的火力。

  马克思十分关注媒体自由,并曾用黑格尔式哲学诠释新闻自由。德国的自由派渴望建立一套保障媒体自由宪法的希望,被马克思写进文章中。马克思把媒体自由定义为法国大革命提出的普适人权的一种,并把这种观点的反对者称作是普鲁士王国的走狗,称他们在鼓吹过时的等级社会观念。马克思还“抨击了一部分浪漫主义思想者,称他们将自有看作是个别社会团体享有的一种特别优待,而不是‘和人的本质相联、和理性向联、也一样和全人类相联’”。

  因此,马克思也不认同一些人支持的将媒体自由看作是职业自由的副产品。

  马克思曾经对自由媒体进行过赞颂:

  自由媒体是民众精神用来观察各处的眼睛,是一个民族自信心的表达,是连接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世界间的活纽带……这种代表国家的精神必须能被村舍的小贩兜售,价钱必须必空气还便宜,它是全方位的、无所不在的、无所不知的。它就是经常从现实世界中溢出的理想世界……

  这些话现在听来,实在是振聋发聩。

  《卡尔·马克思》读后感(五):他已是你生命的一部分

  伦敦埋了那么多名人,马克思的坟墓就算不是门票最贵的,也可以排前几名了。尤其是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丹尼尔笛福残存的骸骨可以不去找(免费的、就是不怎么起眼),也许牛顿先生也可以过门而不看(跟一大帮名人平摊了门票,平均门票低到接近零),但到马克思的坟前留下一束花(收费的,不管是坟头门票还是花),这个想法总能让人心头痒痒,好像不做就残缺了什么。

  马克思是特殊的,就算在图书馆读书磨出了脚印的故事已经被证明是传说,不管你愿不愿意,这个人也早就成为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常常在嘴角滑过,出现在绩点学分最让人头大的那门课题头。我曾经以为到了国外就可以跟马列毛邓永远说再见,直到教授的reading list上赫然出现了资本论中的一章——要知道这门课是概念与图象分析,打死我也想不到念电影还尼玛要读马克思。

  是的,这个男人就是这么牛。当年他也是如此气贯长虹地力排众议夺得了20世纪影响最大的思想家的前五名。

  但是伟大思想家的思想,不是那么好懂的。

  话说到这里我要承认这本书我读不下去,不是因为这本书不好,而是因为它比我好太多——世界上总有很多书你知道它非常非常好、但就是死活读不下去(对我来说是《追忆似水年华》、 克尔凯郭尔和金庸)。这种感觉有点“我生君已老”的调调——我刚学了三角函数,你却已经在谈微积分。

  像这样的好书,早几年有论文和毕不了业的压力压着,还能逼着自己克服阅读瓶颈;但是现在、在做完8个小时10个小时的工作之后,我的智商已经退化到只能接受两种信息,要么有趣而无节操的冷知识,譬如《好色的哈姆雷特》;要么是已经被通俗化的史料和论点,譬如《伟大的历程:美国人在巴黎》。

  读完这样很好却无法读下去的书,我应该把这一项加到我的bucket list上去。然后把它们放在枕头边,以提醒自己还有多少书要读、多少路要走;偶尔鼓足勇气读一两页、然后郁闷地承认失败、继续自我完善之路。

  当然这也多少始终自欺欺人,毕竟还是书读得太少,肚里那么点墨水撑不起整体知识架构和严肃的思考。

  真对不起马先生。

  《卡尔·马克思》读后感(六):目前最好的马克思传记

  该评论加入这3个月来断断续续的分享文字,完整的书评写到笔记本上了,作为XXXX活动的学习记录

  105页到106页,极有意思,水平比paul johnson 高多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实际上是三人的文集,尼玛我们把这个东西全给马克思了,而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研究这部文集的时候,发现这本书根本没出版过,以手稿留存,最扯淡的是这部手稿其实是一本互相撕逼的书,而不是什么理论构建,马恩用了全书65%的篇幅都在骂一个叫施蒂纳的人

  恩格斯见马克思,是因为他在英国写了篇稿子,去巴黎见给他发表的主编,两个人谈了10天,马克思很多喷恩格斯的信被马克思女儿烧了(就跟他女儿烧她父母的通信一样),但一些信被留了下来

  恩格斯是个在社会转型期陷入信仰危机的富二代,他老爹是保守派人士,估计希望儿子继承家业,很搞笑的是他老爸觉得他待在柏林读书容易学坏,就送到英国的合伙人那里去了,估计也是觉得可以顺便专心学经商,结果那里的工人运动让恩格斯见了世面,恩格斯老爸的基督教保守理念让他无法接受,恩格斯40年代写给马克思的吐槽老爸的信就表露的很明显

  马克思比恩格斯大两岁,比后面很多德国工人运动领袖也大几岁,在英法流亡期间,他其实起到了父亲和导师的作用

  马克思和女佣私生子的事情板上钉钉,恩格斯为了让马克思家庭不破裂主动接盘(类似常凯申),马克思老婆的信件专门提到一次婚姻危机,30年代苏联专门整理过相应的档案,90年代被解密了。另外马恩在伦敦的德国流亡分子朋友,有些是后来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创始人,他们对这个情况非常清楚,并且把这件事告知了马克思的私生子,相应的记录被苏联整理了,留在斯大林私人秘密档案里面 这个私生子1929年去世,获得倒是很长,活了78岁

  最搞笑的是,马克思当时住在伦敦平民窟,家里就一间半大的房子,住了马克思两口子,还有他的4个孩子,还有个专职女佣,这么大的房子里面还发生这样的事情。。。。。

  另外,马恩两个人也有意思,两个人到了伦敦之后,因为伦敦生活费太高,想着搬到纽约去,原因很简单,因为纽约是德国移民的第二大城市,到那里有支持者,也能找到经费,但是这两个人没找到移民的钱(马克思在搬到伦敦后,2年时间又生了两个孩子,全部夭折),马克思家被钱逼疯了,最后恩格斯只好重新投奔老爸,接手老爸在曼彻斯特的生意,两个人实际上一个在伦敦一个在曼彻斯特,见面的机会也不会很多

  60年代马克思在财务危机的最后关头,是恩格斯(通过继承合资公司股份并出售,同时开始用利息赠与马克思,每年高达350英镑)拯救了他,不然后果难以想象

  马克思的理论得以体系化的关键在于进化论的引入(恩格斯强烈推荐给马克思的),从而为其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观点提供了生物学的实证结果,同时马克思将进化的观点放入自己的社会阶段理论中,从而给自己的理论加上了所谓“先进性”的光环。这种将生物学的观点用于社会发展的理论架构的方法大有问题,但是不可能去苛责当时的人

  最后部分的观点

  1.马本人的观点介于暴力革命和工人阶层参加议会政治之间,在马的理论中前者成分很多,前者的观点来自法国大革命在马克思出生地对他岳父和他父亲的影响,由此马克思一生对专制政体和威权政府不满,正因为如此马克思终生反俄,也坚决不同普鲁士(不管是君主制下还是脾斯麦下的威权体制)合作,反对民族主义

  2.马恩的思想在现实层面导致工人政治活动向通过竞选和政党向参与议会政治转变,最重要的作用是恩格斯,在70年代 马授意恩格斯写的反杜林论 中的实证风格对第二国际的创始人和领导者影响巨大,既然社会通过科技以及各种发现就能进步,那么就完全没有必要去搞暴力革命,从此开始向社会民主派转变,某种程度上苏共早期领导人列宁也受此影响。 当然马的理论中 也提供了 在专制政体国家战争中革命的可能

  3.马克思的经济学观点大成问题,他继承的是古典经济学的理念,关注宏观问题,当然也像斯密和李嘉图一样在异想天开(剩余价值论就是这么出来的),19世纪中叶开始的经济学的边际革命,马克思就没跟上(虽然他自学了微积分,但是思维界限让他认识不到),所以我必须说马教的经济理论可以扔进粪坑了(好吧,这么说有点夸张,但已经极度过时了),马到死也没能给自己的经济理论和预言给出合乎逻辑的证明与解释,数学证明也没做到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jjwk/56030.html

推荐内容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