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经济文库 > 经济著作 > [商业的本质读后感]金融的本质读后感10篇

[商业的本质读后感]金融的本质读后感10篇

来源:经济著作 时间:2019-11-12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经济著作】

金融的本质读后感10篇

  《金融的本质》是一本由【美】伯南克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融的本质》读后感(一):以他国为镜——四章书评汇总

  第一讲:这讲里伯南克介绍了美联储的创始背景和目的,包括美国放弃金本位的来龙去脉。美联储主要有两个功能:提供独立、灵活的货币政策,以及充当最后借款人。货币政策用以调整、维持稳定的经济生活,最后借款人是用来应对金融危机、避免银行大规模破产的手段。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是美联储成立以来面临的第一次挑战,然而那次危机中美联储并未有效发挥作用。

  第二讲:这章里伯南克讲了二战后到2009年左右美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历程,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变化。主要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的大通胀,以及收紧货币后带来的通胀的迅速下降和失业率的上升。20世纪80年代后宏观经济的波动收稳。伯南克细致地分析了2008年的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并与2000年的互联网科技泡沫危机进行了比较,他认为房价下跌比股票下跌要严重得多,因为住房抵押贷款会全面、深刻破坏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并造成大范围的恐慌情绪。此外,伯南克还认为制定货币政策的央行应该保持自身的透明度。

  第三讲:本章讲述了2008经济危机之后美联储的应对措施,典型的例子是主要是通过将最后贷款人的身份扩大化,在有抵押的情况下对AIG提供了850亿美元的借款,以及促成了贝尔斯通的重组。伯南克也阐述了这样做的必要性以及副作用:如果任由巨型金融公司倒闭而不作为,可能引发更全面、系统、严重、难以挽回的损失。但他认为并不应该有公司可以“大而不能倒”。他也提到全球化对控制金融危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四讲:这章讲了后金融危机的一些现状,总的来说美联储的措施是有效的,但美国的经济复苏仍然缓慢。读罢本书,说一点感受:如果说读史书是以史为镜,那么读本书就是以美国为镜。这次次贷危机的核心是房产泡沫,美国的房价在危机前连续上涨了近30年。那么房价连续上涨了近20年的中国,有没有房产泡沫呢?中国的监管措施无疑更严,但是我个人中国目前的经济稳定性并没有美国2007年的强。次贷危机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以雷曼兄弟、AIG为代表的“大而不能倒”的公司深刻威胁这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那么中国大额举债的地方政府和不良贷款堆积的商业银行,以及捉襟见肘的养老、社保基金,如果出现危机,引爆的后果可能远比次贷危机恐怖——要知道,美国的通胀可是一直保持在2%左右。

  另外本书对于了解央行、货币政策等概念和运行机制也很有帮助。

  《金融的本质》读后感(二):《金融的本质》认知与借鉴的意义

  作者:(美)本.伯南克

  出版时间:2014年4月

  中信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定价:58.00元

  该书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它向我们介绍了美国中央银行是如何在经济危机中发挥自己职能解决危机重症,我们看到了美国中央银行运作的大方向,虽然不能完全的理解,但至少认为美国的宏观调控并不是像传说中那样的不在岗。

  美国的中央银行就是美联储,该书介绍了美联储是如何应运而生,又是如何在美国多次的经济危机中发挥自己的职能。该书作者本伯南克现担任美联储主席8年,他和美联储有着近20年的深入接触,2006年接棒艾伦.格林斯潘,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美联储在危机中的责任和义务感受颇深。该书是伯南克在大学的演讲稿编辑成书,共有四讲,一讲是美联储的起源和使命;二讲是“二战”后的美联储;三讲是美联储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反应;四讲是危机的后遗症。文章通俗易懂,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同时还附有学生的问答录,伯南克的《金融的本质》让我们了解了美联储是如何依靠货币政策维持金融的稳定。

  作者出版该书的目的就是让大家理性认识美国的中央银行美联储,因为了解美联储的运作,很利于政策的实施和执行,及时能够问诊金融危机病症,利于积极扭转危机所带来的各方面滋生的经济问题。美联储的目的就是利用货币政策尽可能的保证金融系统的正常运作,防止金融危机和金融恐慌。金融恐慌容易导致金融危机,最终波及各个行业,引发全国范围的经济危机。因为金融恐慌容易引发挤兑,如果美联储没有及时帮助一些金融行业渡过难关,就很容易引发股市大地震,最终导致各个行业纷纷出现资不抵债,引发破产危机,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失业率猛增。其实这一切类似食物链条效应,控制不好,很容易引发经济危机,导致GDP增速减慢或难以恢复增长态势。

  美联储的成立也是顺应时势,1893年美国爆发异常严重的金融恐慌,有500多家银行倒闭,而1907年爆发的金融恐慌,虽然银行倒闭家数不多,但规模变大。于是美国国会同意在1914年成立美联储,当时的目的就是稳定金融系统的运作。当然作者也谈到了金本位制对美国金融业的影响,认为金本位制短期内会频繁发生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而长期来看,物价相对稳定。1933年罗斯福总统废除了金本位制,美国的货币政策变得不再那么紧缩,经济也在1933-1934年间出现了强有力的复苏。

  作者并没有回避2008年所引发的金融危机,而是较为细致的阐述了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诸多原因。金融体系的漏洞和金融衍生品的泛滥是主要病症,监管机构的不力和随房价变化而变化的住房抵押贷款产品及相关衍生产品的广泛使用导致了金融危机爆发。作者认为2008-2009年的危机是一次典型的金融恐慌,恐慌不限于银行部门,而是扩大到整个金融市场。文中也提到了美联储在这次危机中发挥的作用,比如贝尔斯登证劵经济交易商在美联储的援助下被摩根大通收购;美国政府支助企业房利美和房地美,在美联储的援助下两家公司以有限破产的形式被财政部接管;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从事信用保险业务的美国国际集团公司被美联储实施紧急流动救援,幸免于破产。而雷曼兄弟公司由于不在美联储的监管范围,最终导致破产。

  作者认为美联储已经更加专注于金融稳定,有一整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忙于通过各种计量指标,来识别整个金融体系所面临的风险以及可能会给整个体系带来风险的金融机构,而这些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将被特别监控,并须持有额外资本。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美联储积极救助一些面临倒闭的企业,同时制定了两个目标,一是就业最大化,其次是保持物价稳定,维持低通货膨胀。主要运作就是新货币政策的出台以及大规模资产购买的计划实施。《多德-弗兰克法案》就是弥补系统监管的缺失,对大而不倒企业的谨慎破产,还有对奇异金融工具、衍生品的透明化改进等。由于美联储的措施得当,美国经济衰退期是2007年12月到2009年6月,目前为止,经济已经持续增长了将近3年,而年均增长率为2.5%。经济不再紧缩,而是回到了增长的正轨。

  在《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转型与突破》一书中,国内一些金融专家也纷纷献计献策如何走好未来十年的发展道路,其中提到一些大中型银行的改革、对小额贷款银行政策的扶持以及对金融衍生品的开发等,希望利用金融产业助推国民经济的发展。深化改革和发展固然是个大问题,但中央银行同样不能掉以轻心,理应加大各方面的监管力度,避免出现美国2008年所爆发的金融危机。学习《金融的本质》这本书,我们更应该多方面了解美国金融行业的构成和性质特征,避免成为危机的牺牲品,同时积极健康的发展国内金融产业,升华产业结构,让国民经济良性发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理应学习人家先进的东西,但制度不一,操作规则不同,还得对《金融的本质》有个取舍的对待。对于已经发生金融危机无数次的美国,想必体会更为深刻和丰富。

  对该书有个小小的吐槽,全书共有258页,中文字部分才达到115页,那英文字体部分就有143页。似乎感觉有点物有不值,但仔细思量下,其实中文字部分已经足够说明美联储的发展史以及对经济危机复苏的贡献职能,而英文部分的出现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感觉该书卖的就是伯南克这个金字招牌,难不成为了满足英文控的专家们的特殊嗜好?或许看英文更能领会伯南克的腑肺之言?(文/温翔)

  《金融的本质》读后感(三):【笔记】保证就业最大化,维持物价稳定

  4p 央行有两个职能: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就业最大化),即追求经济稳定增长,避免大幅波动,并维持稳定的通胀;维持金融稳定(物价稳定),保证金融系统正常运作,尤其要尽可能防止金融恐慌和金融危机。

  5p 央行的工具包括货币政策、流动性供给(最后贷款人)和金融监管。

  13p 金本位的问题:造成资源极大浪费、投机冲击、短期通货膨胀水平波动频繁(虽然长期是保持稳定的)。

  32p 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一个货币现象。即通过货币政策来维持过底的失业率,最终会引发通货膨胀。33p价格是经济的温控器,是经济赖以运行的机制。所以,管控工资和物价意味着整个经济体存在短缺及其他各种问题。

  38p 低通胀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长时间低而稳定的通胀率会使经济更加稳定,有利于保持健康的增长率和生产率以维持经济活动。

  44p 房价下跌对金融体系和经济的影响远远超过了股票价格下跌的影响,因为经济和金融体系本身存在的漏洞会让原本可能只是温和的衰退演变成了严重的危机。

  103p 货币政策本身无法解决结构性问题、财政问题以及其他影响经济的重要问题。

  107p 解决大而不倒的问题,一方面要求将这些大型综合机构置于更为严格的监督之下(更多的监管、更多的资本储备、更多的压力测试以及更为严格的业务限制);另一方面就是处理破产机构,要让这些大家伙能够安全地倒闭。

  109p 新的监管框架是非常有力的,但它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最终唯一的解决方案是靠监管者及其继任者继续监控整个金融体系并尝试发现问题,而后用已有的工具应对。

  115p 随着经济好转及其复苏持续性增强,经济对央行的依赖性将会逐渐减小。

  《金融的本质》读后感(四):伯南克的讲座记录

  内容浅显易懂,干货并不多的一本书。由于是美联储大佬伯南克所著,于是决定一看。推荐配合《还原真实的美联储》一书来看。

  其实这是伯南克的四场讲座的一个浓缩。第一讲美联储的起源与使命,第二讲二战后的美联储,第三讲美联储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反应,第四讲危机的后遗症。读完并没有什么感想,大概因为这本书本来针对的就是基础知识的普及,可以说是金融的入门书吧。在我看来就是一本《货币金融学》。相比于批判当下流行的阴谋论,对FED的本质做了更深的探究的《还原真实的美联储》一书,这本书可以说是华而不实。

  这本书相当坑爹,看完四讲后发现全书进度才到一半,原来后面一半是之前内容的英文版。不推荐购买。

  《金融的本质》读后感(五):美联储和金融危机

  中文版的书名有点唬人了,金融的本质是什么,估计没有人能说清楚,从技术、数学、哲学的角度都可以去试图解释,本书的英文名“The Federal Reserve and the Financial Crisis”更能概括全书的主要内容,主要讲了美联储的职能以及在应对上世纪及本世纪的金融危机中采取的措施及得失,特别重点讲了最近的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来龙去脉。特别的本书的作者是前美联储的主席,因此从该书不光可以看到么联储在应对几次危机时的措施,还可以了解到美联储内部采取这些措施的考虑及反思。

  金本位制的利弊?好处是相对比较“客观”,逻辑上简单,不容易受到局部的操纵。不足是成本比较大(需要花费具体的成本开采黄金并进行储存),且出现问题的时候不容易调节(不可能一下子造出大量黄金,也不可能让黄金一下子消失),最重要的是不同国家货币和黄金挂钩而不是由市场来调节,比较容易出现一个国家采取的货币政策(特别是大国)传导到其它国家(特别是小国),给其他国家带来负面影响。事实上目前大部分国家的货币和美元挂钩(包括天朝),也会有同样的问题,美国的货币政策的变化也会同步的影响到其它和美元挂钩的国家,当不同国家的政策方向不一致时就会带来严重的问题;

  关于金融危机?金融系统的基本逻辑是将不同时间、空间的价值(俗称钱)进行有效的连接,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具体金融工程里面会将这种连接封装成各种证券产品,这些产品有一定的收益率及风险,证券卖给投资人,融到的钱再贷给需要钱的人,金融机构通过利差及手续费盈利。实际的情况是金融机构同时作为债权人和债务人,可以层层的传导,钱从最初的投资人到最终的使用者间可能经过很多层封装,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将风险分散,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操作比较简单,不用关心具体的资金流向,由金融机构进行分配及控制风险,甚至金融机构可以根据不同投资人各自的需求封装不同的金融产品。当系统运行顺利的时候,资金确实可以有效的在社会上流通,金融机构在这个过程中也赚的盆满钵满。但这种风险分散的另一面则是风险传导,某一个环节出现严重的问题(比如债务违约)可能快速的传导到其它的地方,甚至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崩溃,即产生金融危机,更严重点可能影响到整个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经济危机。具体可以看下书中关于08年次贷危机的讲述。

  关于量化宽松?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的经济需要恢复,就需要美联储降息以便刺激经济的发展。但当时的联邦储备利率已经比较低了,降息的空间不大,因此采取由美联储出钱购买美国国债,由于市场上的类似债券减少,从而国债的收益率下降,钱流向其它债券(如公司债券),从而使得整个社会的融资成本下降,因此等效于降息了。美联储用于购买国债的钱来自于各银行存在央行的准备金,因此该措施的作用也等效于准备金降低(降准),效果就是能贷出的钱变多了,好像是美联储“印出了好多钱”一样;

  《金融的本质》读后感(六):货币不是房价变化的决定因素

  第三讲的内容摘要

  货币政策对房价的上扬没有起到关键作用。

  下面我谈谈这方面的证据。证据之一是国际比较。人们没有意识到,房价的暴涨暴跌并不是美国独有的。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房价都经历了暴涨暴跌,而且与其货币政策并没有紧密的联系。例如,英国的房价上涨相比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但货币政策比美国紧缩,这与房价上涨的货币政策论不符。又如,德国和西班牙使用同样的货币(欧元),拥有同一个中央银行(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也相同,但是德国的房价在整个危机期间非常稳定,而西班牙房价激增的幅度远超美国。因此,这些国外的证据至少说明“货币政策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房地产泡沫”这一说法不太合理。 证据之二是泡沫的大小。利率和住房抵押贷款利率的变化确实能影响房价和房产需求,这一点在历史上不乏证据。但是如果你关注包括住房抵押贷款利率在内的利率的变化幅度和房价变动的幅度,基于历史数据分析两者的关系,就会发现房价上涨只有一小部分可以用利率变动来解释。换言之,21世纪初房价的上扬幅度很大,而货币政策导致的利率变动幅度较小,所以前者不能用后者来解释。 我要引用的最后一个证据是泡沫的时机。罗伯特·希勒是一位以研究包括房地产泡沫在内的经济泡沫著称的经济学家,他认为泡沫从1998年就开始了,也就是在2001年的经济衰退和美联储下调利率之前。而房价在2004年政策紧缩之后增长迅速,所以时间对不上。对此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种解释是1998年正是技术泡沫的中间阶段,刺激股价飙升的乐观心理预期同样可能会导致房价飙升。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另一种可能的解释: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场非常严重的金融危机席卷了一些亚洲国家和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危机平息之后,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开始大量积累外汇储备,这意味着它们需要得到安全的美元资产,于是对包括住房抵押贷款在内的资产的需求激增。这种需求是来自国外的,因为一些国家决定获取更多美元资产来充当外汇储备。有趣的是,在整个国家所能找到的与房价上涨关系最紧密的就是资金流入,这些资金流入国内,用来购买其认为安全的住房抵押贷款和其他资产,时间恰好也是在1998年初左右。

  《金融的本质》读后感(七):书评

  格林斯潘的《动荡的世界》固然好,方方面面都点到合适的位置,专业性很强,但伯南克这本《金融的本质》可能更引人入胜,更娓娓道来,比较容易接受。把经济金融理念通过美联储的历史生动地展现出来,从1914年联邦政府因南北战争后到20世纪初各种经济乱象而成立美联储(中央银行),到1929年大萧条后罗斯福新政放宽信贷取消金本位促进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再到沃克尔治理70年代经济衰退的提升利率政策,接着格林斯潘接过指挥棒19年间的大缓和时期,最后谈到伯南克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手段以及对前人建立起良好基础的感谢,描绘出一副美国经济金融100年的史诗篇章,看完觉得真的收获良多。ps:以为刚看到50%,再往后翻竟然是英文版了

  《金融的本质》读后感(八):美联储对市场的干涉和中国式的干涉有本质不同

  首先,书名的中文翻译简直乱来,不知翻译小哥怎么想的,是个美联储主席就来个XX本质,又或者搞个大名字来卖书?书的内容呢很通俗的讲述了美联储的历史和职能,市场总有出问题的时候,美联储就是最后的手段,并且这手段要保证不能干涉市场的逻辑或者至少不过分干涉,市场在干涉下必须依旧是个市场,这一点美联储整个历史上都做得很好,这让美联储本身也融入成了市场的一部分,所以这也是为何伯南克的政策这么受到学术与资本市场的非议,因为他的做法一定程度干涉了市场,脱离了美联储服务于市场的惯例,可是,即使是这样,他与中国式的政府干预还是有着本质不同,这是我们需要好好去思考和学习的,他注燃料给资本市场,虽说干扰了它但并没越界,他并没有采用开与关的方式,他注入燃料后市场如何运行还是让市场自己来运作,毕竟权力分离的美国就算是美联储主席也并没有多大的权力来干预市场,市场的逻辑得到延续,美联储则是配合这一逻辑。

  《金融的本质》读后感(九):花冤枉钱买的一本书!

  这本书58元,实在是不如买两笼小包子吃的好!太坑了!首先是厚厚的硬皮本拿到手里这么舒服,打开一看竟然是中英文对照!!!也就是说信息量只有100多页!也怪我买的时候太匆忙了,没打开看。

  再者,这里面收了伯南克的四次讲座,这四次讲座,实话讲,第一篇是基本知识普及,业内人士没必要看。第三篇美联储的反应就是财经新闻总结。其余两篇就只剩下一点点有用的东西了。基本上是没什么大用,所以我只是用我的教训告诉大家,不要花钱买!以下只有一点点有用的笔记摘录:

  笔记摘选:

  46:

  08金融危机私人投资部门的问题:一,债务比率过大,二,金融交易复杂化,而金融监控跟不上。三,私人部门负债方偏爱商业票据等短期融资方式,容易遭挤兑。(货币市场基金的问题。)

  公共部门的问题是:许多重要的金融机构没有得到来自任何金融监管机构的全面而严格的监管。比如AIG的CDS,AIG属于保险业,但保险业只参考保险产品进行监管,这样就会出现很多监管真空。

  美联储的问题:一,监管银行和银行持股公司时对风险计量做的不够。(在银行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应该限制银行对风险的投资。)二,监管系统只监管一种类型的企业,比如,储蓄管理机构只监管储蓄机构,结果,危机中整个系统出现问题时,就应接不暇。--我们只进行企业监管,而缺少了对整个系统的关注。

  关于是否货币政策导致了房价上涨,伯南克认为货币政策对房价上涨没有起关键作用,他的论据是:一,从国际比较上来看,英国上涨更迅猛,但其货币政策比较紧。二,从泡沫大小来看,房价上涨只有一小部分可以由利率来解释(呵呵,我估计这个好多人会不同意啊,我曾经见过一位研究员完全由利率的变化来预测房价的,但从历史数据回归的角度来看,伯南克的结论至少有一部分是正确的。)三,泡沫的时机,罗伯特希勒指出泡沫从98年就开始了(就是在下调利率之前,这个倒是一个很重要的点!),而房价是04年紧缩后反而增长迅速。(难道没有政策时滞么?)一种解释是,98年是技术泡沫中间时期,对经济前景的乐观刺激了房价。另一种解释是,亚洲金融危机后,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积累外汇储备,需要美元资产,于是对住房抵押贷款等资产需求激增 .因此,有大量资金进入美国境内所以刺激了房价上升,(以前看,提后一种观点的挺多的。。)。

  沃尔克和格林斯潘的一大贡献 就是保持了较低的通胀预期(确实,虽然两人方向不一致,但是低通胀预期已经持续几十年了!)。

  106

  危机后监管变化:

  主要是多德-弗兰克法案 即《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力图建立系统方法使监管能监管到整个体系。

  1,建立FSOC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

  2,Fail safe--让大机构安全倒闭的机制。

  3,要求大机构每年进行一次压力测试。

  4,有序清偿制度(orderly liquidation authority)

  5,衍生品交易需要通过第三方:中央结算对手来进行,以使其交易透明化。

  《金融的本质》读后感(十):可为与不可为

  《金融的本质》(中信出版社,2014年4月)是美联储前任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2013年在乔治敦大学(University of Georgetown)公开讲座讲稿的中文译本。这个讲座因主讲人的特殊身份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现在仍可以通过“网易公开课”等网络途径免费收看。

  伯南克曾作为世界上最有权力央行的掌舵人而为人所熟知。事实上,在此之前,伯南克就已经是具有重要影响的金融学大家,他与合作者在1989年及此后通过一系列论文提出并发展的“金融加速器”理论,解释了金融市场与真实经济周期的关系。同时,伯南克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萧条的经济史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或许他研究大萧条时并未想到自己会在美联储主席任上遇到次贷危机引发的又一次罕见的经济衰退)。

  《金融的本质》完整记录了伯南克所作全部四讲讲座,第一讲美联储的起源与使命,第二讲二战后的美联储,第三讲美联储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反应,第四讲危机的后遗症。媒体讨论较多是第三讲和第四讲,因为这两讲重点介绍了美联储在次贷危机期间政策制定的考量因素和决策程序,在某种程度也被视为是伯南克对其危机处理措施批评意见的辩解和回应,具有“揭秘”效应,自然也十分吸引眼球。剖析和反省次贷危机的作品早已汗牛充栋,伯主席的评点虽然精道但新意不多,通读《金融的本质》全书,反倒是前两讲关于央行职能和美联储历史这些看似ABC的内容,通过伯南克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解读,更引发我的兴趣。

  伯南克将央行的职能归纳为两类,即维护经济稳定和金融稳定,具体包括:追求经济稳定增长(注意:并不是追求经济快速增长),避免大幅波动(如衰退),并维持稳定的低通胀;尽可能的保证金融系统的正常运作,尤其是尽可能防止金融恐慌和金融危机。传统上,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学教科书上,央行的职能通常被认为至少还应包括促进经济增长、维持就业水平和国际收支平衡等,但现实中央行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同时实现上述诸多目标,一些目标相互之间也存在冲突(如低通胀和充分就业)。卸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将央行职能简化为维持经济和金融稳定的二元组合,似乎可以解读出两层重要意义,一是伯南克认为(或是经历次贷危后他确实发现),央行不可能同时兼顾更多的政策目标,否则将面对一个无解的多元方程;二是做好维持经济和金融稳定这两件事情,央行的工作就是称职的、合格的,换言之,与这两个核心任务的相冲突的事情都是央行应当规避和抵制的。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中央银行具有货币发行权、市场规则制定权和监管权,因而成为金融市场的“首脑机关”。一般认为,央行应当具有独立性,最好不受政府的微观干预,目前美联储和欧洲央行也确实具有很大的政策自主权。长期以来,一种批评声音认为我国央行缺少与主要经济体央行一样的独立性,货币政策掣肘过多,金融部门成为政府意志的附庸。也有很多研究认为,政府干预央行决策并不能提高经济政策的效率,相反还会造成社会福利损失。我国货币政策始终与财政政策配合使用,两者搭配关系大致根据经济增速和通货膨胀水平决定。这种“两手抓”的经济治理模式似乎是十分奏效的,最好的证据是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功。但是,随着经济结构转型深入,市场化程度提升和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异化,缺少可预测性和独立性的货币政策在效果上越来越表现出难以驾驭的复杂性,如同是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性格中多了叛逆的成分。

  按照伯南克的理论,央行履职的工具中主要包括三类,即货币政策、最后贷款人和金融监管。我国央行的政策工具在种类上也不外乎是这三种(如果不考虑对大型金融机构人事安排建议权的话),但政策工具的效果却通常能够“药到病除”,甚至矫枉通常还会过正。当然,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国家治理机制和金融管控模式决定的,并不能说明人民银行的水平一定比美联储更高。比如,人民银行可以运用信贷规模窗口指导这样的美联储所没有的“利器”直接干预商业银行系统的信贷行为。市场手段与行政手段相结合,政策效果自然会更强更快。然而,吃货币政策这味“药”虽然能祛病避害,但也必然躲不过随之产生的副作用,用药剂量越大、服用越早,副作用也会出现得更明显。

  为防止国际金融危机传入国内引发经济衰退而在2009年大规模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算得上是一副猛药,在银行信贷配合下,四万亿资金短时间内变成了水泥、钢铁和发电厂。改革开放的历史告诉我们的一条基本原理是,社会科学也是科学,经济规律也是规律。不可否认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双管齐下为国家经济逆周期增长提供了外生动力,但邻居感冒我们吃药,人为逆转经济周期性运行的客观规律导致经济系统中各种要素的运转摩擦和效率损失,掩盖了一些亟待解决或本应该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它的巨大副作用终于滞后显现。2012年下半年以来,商业银行持续多年的不良率下降趋势终结,进入2013年后风险快速积聚,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呈现行业性“双升”。2014年,以往被认为稳健审慎的大型银行也难以独善其身,即使大规模转让和核销不良资产,消耗了大量财务资源,也难以遏制整体资产风险不断向下迁徙的势头。在增长放缓、结构调整的“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一边面临新业务边际收益降低的不利局面,另一边还要加紧化解存量风险,不可谓不是负重前行,任重道远。

  货币政策的影响需要通过特定的渠道层层传导,大家最熟悉的传导渠道是利率渠道,也就是央行通过调整市场关键利率(在我国主要是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影响资金价格,进而影响市场长短期流动性水平。除了利率,信贷也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货币政策导向可以通过金融机构融资供给量的变动体现。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在我国,信贷渠道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要明显强于利率渠道。近年来有学者还提出了货币政策传导的风险渠道理论,即央行的货币政策会改变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风险偏好,经验证,货币政策的风险渠道在我国也显著存在。考虑到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实际影响力,可以认为我国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货币政策实施工具的角色。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根据央行货币政策节奏而逆周期“翩翩起舞”也就不难解释了。

  古语云,谋定而后动。央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属于经济生活中的“顶层设计”,对每个企业乃至个人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货币政策调控工具,无论是市场化的还是行政化的,都应当遵循科学合理和透明易懂的实施原则,盯紧主要矛盾,为核心目标服务。回归和坚守维护经济稳定和金融稳定两大本职,告别过多包揽经济社会发展使命的“父爱主义”,是对央行保持战略定力的考验。好的央行不会同时追逐两只奔跑的兔子,这也是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道出的“金融的本质”。

  二○一四年十二月十日 夜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jjwk/56683.html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