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经济文库 > 经济著作 > 白鹿原头信马行_白鹿原头信马行读后感10篇

白鹿原头信马行_白鹿原头信马行读后感10篇

来源:经济著作 时间:2016-08-27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经济著作】

白鹿原头信马行读后感10篇

  《白鹿原头信马行》是一本由陈忠实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鹿原头信马行》读后感(一):白鹿有缘

林亦霖
有人写散文是活的,言谈举止一一在眼前;有人写散文是灵的,事情经过回响在耳边。他的笔是活的,那些往昔的过往,在了眼前;他的字是灵的,那些难忘的言谈,响了耳边。
字如其人,看书的时候,似乎回到了过去,看着他的成长,看着祖国的变迁。虽不刻意描写,字里行间的爱国情怀跃然纸上。看着他的经历,仿佛站在了黄土高原上,他的文字就像那窑洞,虽然朴素,能避风来能遮雨,夏能防晒冬能暖。这就是中国的魂吧,祖祖辈辈生长在那片土地上的人,面朝黄土背朝天,一点一滴洒汗线。
书中的文章是他对以前生活的回忆,有人有事。大多写出来很平实,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精心的修饰。水一般平静,平静却饱含深情。他那代的人吃了很多的苦,很多事情在不知不觉中看开了。如冬日里的腊梅,经历过磨砺才能芳香四溢。他是农民的孩子,他看见父亲的辛苦和操劳,他看见那片黄土地上一双双眼睛,那是渴求的眼睛,那是带有爱的眼睛。那片土地养了他,哺育了他,给了他魂,让他魂牵梦绕;给了他血脉,让他为之奔涌。
书中让我难忘是他对生命张力描绘和对于亲情的描写。《一株柳》中,他写到了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 若是生在江南,这必定又是另一番说法。恰恰这柳树长在了高原上,与风沙为伍,与荒烟作伴。苍茫的天地之间孤零零伫立着它。虽然条件恶劣,可它驻足那里。叶子鲜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在无人烟的高原上,它默默伸展着枝干,透露出生命的张力。可能是风刮来的一粒种子,无意间落地生根,在他乡发了芽。没人知它经历多少苦,没人知它造了多少罪,只知道它活着,勇敢地活着,不向生命低头弯腰。这样的一种生的欲望不得不让人钦佩。
这棵柳就像他们那个时代的人,经历很多,遭受很多,虽然可能会被摧垮,可是依然坚持了。不是为了什么,只是对得起生命,对得起这份张力。这是他铁血的一面,那个时代的缩影。
《晶莹的泪珠》中写道了他的求学,因为家庭贫寒,不得不休学一年。这件事情虽然早早过去,却在父亲的心中埋了根。若不是那一年,他可以不走那么多弯路,若不是这一年他可以多停留在校园。父亲临走前还挂念着这件事,心有愧疚。他还记得退学时老师豆大的泪水,打在他身上,流进他心里。
泪水,印着他们那个时代的柔情。虽然条件不及,却心心挂念,即使偶见一面,也会有所惋惜。
柳,泪,一钢,一柔,一坚强,一多情。那个时代质朴而坚毅的形象渐渐在印象中形成,定型。
书翻到最后一页,他的字迹呈现眼前,忆起书的扉页,那张空白的小记——他一定是乘着白鹿访名山去了,白鹿有缘,白鹿原。

  《白鹿原头信马行》读后感(二):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


《白鹿原头信马行》是陈忠实生前授权的最后一部散文集,收录了其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30年间的70多篇散文,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童年生命历程的回忆,二是他的“行走见闻”,三是“人生与写作”。作品中既有对于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的精细描绘,也有对于自己所到之处的速写;既有对于关中大地、西安古城的建议和辩正,也有对于白鹿原下老宅生活的记录和对自己内心的剖析。整个作品展现了陈忠实30年间的生活和创作的整体面貌,是读者了解陈忠实的一面镜子,也是记录陈忠实的珍贵资料。
m(>^ω^<)m 关键词1:回归自我
陈忠实散文给人一种独特感受,比如《第一次投稿》、《晶莹的泪珠》、《生命之雨》、《为了十九岁的崇拜》等这些回忆自己青少年经历的作品,就丰富地展露出这个关中汉子纤细敏感的一面。他的散文没有过重的书卷气,不靠寻章摘句,不靠过分的理性。他虽然只有高中毕业,他虽然来自社会最底层,但是他没有给人土气、浅薄、俗气、小气的感觉,通过对艺术的不断学习、体验和追求,他的散文给人一种厚重、深沉、正道、正色,于厚重的生活之中透出“体验”所带来的空灵的感觉。“我现在又回到原下祖居的老屋了。老屋是一种心理蕴藏。新房子在老房子原来的基础上盖成的,也是一种心理因素吧……我站在我村与邻村之间空旷的台地上,看‘三九’的雨淋湿了的原坡和河川,绿莹莹的麦苗和褐黑色的柔软的荒草,从我身旁匆匆驰过的农用拖拉机和放学的娃娃。粘连在这条路上倚靠着原坡的我,获得的是宁静。”这是他的生活写照,也是他的心理状态。宁静,从容,甚至还有一些悠闲,一种真正的回归。
m(>^ω^<)m 关键词2:乡土情结
陈忠实常说:“生活的要求是无止境的,如果一味地向高标准看齐,就会消磨自己的意志。粗茶淡饭、五谷杂粮最养人,衣着朴实最惬意。”因此,《白鹿原头信马行》这本书也是陈忠实对于白鹿原上生活的惬意描绘。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鲁迅的《朝花夕拾》首次将“乡土散文”推到一个非常高远浑熟的境界,他将简练的叙述和淡淡的抒情融合得恰到好处,开拓了一种“记忆的还乡”的“乡土”散文范式。其后的何其芳、李广田、沈从文、师陀等人都在反复叙述着离开乡土的精神记忆。陈忠实与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一直没有离开乡土,在精神上一直保持着中国农民最为可贵和可敬的一面,因而他的散文也就消弭了离乡知识分子与乡土的隔膜疏远以及矫情造作的弊病,真正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由“乡土人”书写的“乡土散文”。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早年躺在打麦场上,看着农民丰收的喜悦,“我已经忘记或者说不再纠缠自己是干部,是作家,还是一个农民的角色了。”
m(>^ω^<)m 关键词3:小说倾向
陈忠实散文是小说家散文,他的文辞气势是激情、豪放和“宣泄式”的。他的散文尤其是他的长篇散文无疑有一些小说化倾向。“秋日。傍晚。细雨如丝如缕如烟,无穷无尽的前方和已经穷尽的身后都是这种雨丝,飘飘洒洒却无声无息。”“沙滩上的野苇子的茸毛已经飘落,蒿草的绿色无可挽回地变得灰黑而苍老了。”真实的独特的体验无不令人濡染。 陈忠实常常用乡村视角解读城市和文化,比如在《孔雀该飞何处》,他分别用了三个典型的文化场景和乡村式相比较的面食打比方:“在敝省和贵省只能吃上黑馍和小馍,在深圳在上海却可以吃上白馍大馍,在纽约在温哥华在巴黎更可以吃上面包和牛排”,同一个人才在不同的地区生存打拚争得的个人价值有如此大的区异,对人才流动的评说你能不连连点头称赞吗?
总的来说,这本散文集不仅仅是陈忠实对自己生命历程和家庭兴替的回望,也可以说是关中平原乃至整个中国农村千百年来农民生生不息的一个缩写。静下心来阅读吧,这种历经时代变迁的心灵记录,以后不会再有。

  《白鹿原头信马行》读后感(三):忠于灵魂句句实

忠于灵魂句句实
——读《白鹿原头信马行》
滁人也
捧在手头的,是陈忠实先生2016年2月底授权的散文集《白鹿原头信马行》。看着质朴淡雅的封面,几乎不敢相信先生已经离去。尤其是读着书中那些无比真挚的文章,更是对先生的离世多了一份惋惜。
该书收录了陈忠实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30年间的70多篇散文。这些作品,篇篇都看出先生对于自己、对于生活、对于社会的“忠”——从灵魂深处,用文字去忠实记录,是忠实挖掘,去思考升华。
该书涉及先生生前的方方面面,展现了先生30年间的生活和创作的整体面貌。今天看来,该书无疑是我们去了解先生、学习先生的第一手资料。书中有对关中大地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的精细描绘,有对自己少年青年时光的刻骨铭心的追忆,有对白鹿原下老宅生活的忠实记录,更有对自己内心的忠实剖析。每一个篇章,句句忠于自己的心灵,似乎句句都能踏踏实实地走进读者的心中。
该书里,是先生的生活实录,读者能从字里行间了解到一个时代的深刻印记。先生的第一次投稿,同样有被老师质疑的经历:诗写得太好,连老师都不相信那是先生的原创。可是,那位车老师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老师,当知道先生真能写出这样的好作品后,就不遗余力地帮先生推荐投稿了,甚至亲手帮先生誊抄稿子。后来先生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进而又成了名作家,想想当初对车老师的误会、感激,那是真正的百感交集。先生到三十里外的灞桥去投考初中,是走路去的,鞋子破了,脚出血了,用母亲织好的红腰带裹住脚,但还是被沙石磨烂了,就在先生想放弃的时候,他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鸣叫,看到了火车上一个悠闲而坐的小男孩。瞬间,希望在他的心底升腾。靠着一股子朦胧的憧憬,他走到了考试的学校,从此走进了他人生的又一起点。所有这类充满苦痛却又不失为励志的真实的往事,就在先生的质朴深沉的文字之下,慢慢地向读者诉说着。
该书里,有先生的深深思索,读者能透过文字,深入到一代人的心灵深处,去感受一代人的悲与喜、奋斗与挣扎。《白鹿原》里有一个田小娥,她纯朴、善良、无助、无辜而又劣迹斑斑。作者为何会塑造这样一个复杂的女性?原来先生在翻阅县志的时候,看到了三卷《贞妇烈女卷》,里面的女子,有姓无名者众多,掸去历史的灰尘,这些“贞女”却只剩下了一串串符号;而关中大地,民间又流传着很多被称作“酸黄菜”的女子偷情的故事,历久不衰,那些女子,同样是关中大地曾经的“主人公”,但“贞女”无名,而荡妇淫娃却在民间广为传播,让人们津津乐道。先生瞬间认识到,这是“民族的面皮和内心的分裂”,于是,田小娥从先生的灵魂深处款款而来,走进了《白鹿原》,更走进了每一个读者的心灵世界。
貂蝉、黄帝陵、凤凰山、关中的螃蟹、秦腔的记忆……先生已到天堂跟文曲星汇报交流去了,从此,世上多了一个“白鹿原”,却少了一个忠实的灵魂。哦,不,应该说,正因为有先生《白鹿原头信马行》这样的忠实灵魂、字字实在的作品,世上又会增添无数忠实的灵魂。

  《白鹿原头信马行》读后感(四):字如其人,他的名字叫忠实

拿到这本《白鹿原头信马行》,看到腰封上最大的一行字写着:陈忠实生前授权的最后一部散文集。顿时心生惆怅,五味杂陈。暗自喟叹:陈老,竟然真的走了,以后再没有更多的文字了。不禁回忆起结识陈老以来的岁月,犹记得第一次阅读陈老的文字还是高中,那时真的只是偶遇。在手机上随手翻阅着《白鹿原》,却不知道陈老的鼎鼎大名。
在编后记里,本书的编辑讲述了这本书从谋划到成形的过程。陈忠实天性随和,待人和蔼亲切,所以约稿的过程并不复杂。那时候陈忠实已经久卧病榻,身体非常虚弱。编辑提出请他作序,陈忠实先是答应,后来写信请求原谅,说是争取写成。但最后终因身体原因无法完成。想来当初答应也是因为陈忠实忠厚的天性吧。
本书集结了从八十年代至今三十余年陈忠实的散文作品。一些我以前就零散的在杂志网络上看过,现在完完整整把这七十多篇看完,合上书,只觉得内心无比的平静祥和。再翻到书的内封面上的陈忠实的照片,只觉得字如其人。他的文字和他的人一样,亲切真诚,朴实无华。他的容貌总是让我想到乡下的老农,质朴宁静。西安灞桥那片土地生他养他,最终也不可避免的滋润培育了他的性情,他的文字。
这本书里的散文囊括了陈忠实生活见闻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小到一草一木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引发的人生感悟,大到历史社会的评点。既有对人生经历的回忆喟叹,也有游历山水的闲情雅趣。细细读下来,印象最深的还是其对少年时代艰辛生活的回忆与对父亲的怀念。少年时代求学的经历虽然艰苦,有着自卑与心酸,但不乏至纯的感动与人格的成长,是他生命里永恒的衿记。
散文是作者的陈情自述,从开头一篇一篇的看下去,陈忠实的形象变得越来越真实,生动,完整。他是一个好面子,倔强的少年,但他也是一个懂事的儿子。他体谅父亲的艰难,不埋怨家庭的贫困,但他克服不了贫困带来的自卑心理。他有着深刻虔诚的家园情节,家乡的老屋是他念念不忘的心灵净土。他对生活的西安有着深厚的感情,不容他人有一丝一毫对西安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偏见。而现在以及以后,他都会一直是个和蔼可亲,淳朴的老人形象,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这本书文章的编排颇有意味,开头几篇文字向我们展现的是陈忠实少年求学时代发生的故事,而最后《难忘一渠清流》又回到了少年时代,仿佛人生绕了一个圈,最后依然回到了陈忠实心心念念的开始。而从第一篇文章《第一次投稿》到后记陈忠实的《人生九问》,似乎描画出了陈忠实一生的形状。《第一次投稿》可以看作是他文学生命的正式开始,人生九问是对人生的一个简单小结,已经褪去了曾经的敏感与倔强。

  《白鹿原头信马行》读后感(五):咏叹白鹿原

读完了四川文艺出版社推出的陈忠实先生的短篇小说集《白鹿原纪事》,我又拿起了这本先生的散文集《白鹿原头信马行》。
今年4月29日清晨,陈忠实先生因癌症在西安与世长辞。感谢四川文艺出版社,在先生谢世之后推出这本收录了先生70多篇散文的作品集,使读者得以在文字中缅怀先生、追思先生。在编后记中我们看到,先生在重病之际仍与编者潜心探讨书籍出版的种种细节,书中还收录了先生“短序待后,争取写成…”的亲笔书信影印本。也许,这封只有寥寥32个字的短信,是陈忠实先生留给这个世界、留给他的读者、留给“白鹿原”的最后一份书面文字了。
作为读者,我想大胆地说,我理解出版方将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分别命名为《白鹿原纪事》和《白鹿原头信马行》的用意。先生一生笔耕不辍,倾毕生之心血写就“垫棺之作”《白鹿原》;而那个叫“白鹿原”的地方,则是先生一生牵挂之所在。先生一生的创作都与“白鹿原”有着不可替代的联系,正如先生所说:“我愈加固执一点,在原下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
在代序《原下的日子》中,先生说:
“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我买了二十多袋无烟煤和吃食,回到乡村祖居的老屋……”
“只有我一个人站在院子里。原坡上漫下来寒冷的风。从未有过的空旷,从未有过的空落。从未有过的空洞。”
在这样“空旷、空落、空洞”的原上,在一个普通的“第二天清晨”,“我”听到了斑鸠“最单调最平实”的叫声,这叫声,“却也是我生命磁带上最敏感的叫声”,“我竟然泪眼模糊”……
我曾读过一篇分析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生平的文章。文章称张爱玲一生创作的高峰大概在她23-25岁之间,也即其居住在上海爱丁顿公寓(今上海市静安区常德公寓)的那几年。从《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到《倾城之恋》再到《金锁记》、《半生缘》,张爱玲屡屡惊艳于当时的上海文坛,留下了众多令人啧啧称奇的经典作品。后半生的张爱玲虽然仍从事写作,但似乎再也没能超越自己前期的作品。可以说,上海是张爱玲的故乡,也是后半生寓居海外的张爱玲魂牵梦萦的地方,更是张爱玲创作的灵感源泉。
对很多作家来说,对乡情的热烈表达都是其创作灵感的滥觞。张爱玲如此,陈忠实亦是。长篇小说《白鹿原》通过描绘白鹿原上白鹿村中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几十年间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变迁;短篇小说集《白鹿原纪事》是对关中农民集体群像的深入刻画;而散文集《白鹿原头信马行》,则是先生在一生的创作历程中对故土深沉与绵远的咏叹。
仍是在《原下的日子》中,先生对这片原坡进行了充满诗意的刻画:从在残雪下露出一点“淡淡的绿、嫩嫩的黄”的茵陈写起,到“浮起一片一片粉红的似乎流动的云”的桃花,再到“一年里最红火最繁忙的麦收”,直到“小雪从灰蒙蒙的天空飘落下来时……体味到一缕圣洁的温柔”。用一支生花妙笔,先生充满诗意地赞叹这片土地,并借白居易的诗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来表达自己生活在原上的愉悦,直赶得上当年白居易纵马原上的惬意了。
这本散文集便将先生的70多篇散文尽数收入,以飨读者,使读者得以感受陈忠实先生“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散文题材涉及广泛,有早期抒发真情实感的随笔杂谈,如《第一次投稿》、《汽笛•布鞋•红腰带》、《晶莹的泪珠》等;有先生游山玩水、在青峰碧水流连忘返时写就的精彩游记,如《骆驼刺》、《盐的湖》、《黄帝陵,不可言说》、《太白山记》、《关山小记》等;还有对生活中点滴趣事妙闻的记录,如《旦旦记趣》、《麦饭》、《搅团》等,描写的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平常却也最温馨的片段。文章篇幅虽然都不长,但也足以让我们了解先生的思想和生活,体味先生、缅怀先生。
我也是一名陕西人,确切讲是关中人;我家乡所在的渭北平原与“白鹿原”同属秦岭山系,在地貌风俗和人情世故方面都有诸多相似。读先生的文字时,我总会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感———我在太白山下长大,也曾随父母游览关山草原,读了《太白山记》和《关山小记》,才知道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也拥有如此的魅力;先生对于陕西农村生活的描写时常会让人会心一笑;对陕西文化历史的考据则又令人获益匪浅。
“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如今的先生已骑鹤西去;而合上《白鹿原头信马行》,我的思绪却仿佛依然游弋于白鹿原头。作为读者,也许缅怀先生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他的作品;也惟愿先生到了那一边,也能找到他心中的那片“白鹿原”,能够在“白鹿原头”继续信马由缰,翩然而行。

  《白鹿原头信马行》读后感(六):陈忠实的恣意生活

“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这是当年诗人白居易纵马关中白鹿原上,排遣肮脏官场带来的郁闷之情。千年之后,一个名叫“陈忠实”的当代作家在此开启他的文学人生。
    在白鹿原上的祖屋,陈忠实恣意地生活着。夏日一把躺椅冬天一抱火炉。停晚便到原城草地去散步。一觉睡到自然醒,灵感来了,便拿笔写下。可以说,白鹿原生活的积淀,白鹿原的风土人情,对陈忠实日后写下著名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很多读者来说,认识陈忠实是读他的小说开始,其实,他的散文也写得非常好,非常具有乡土味道。
    这本《白鹿原头信马行》(四川文艺出版社)是陈忠实生前授权的最后一部散文集,原本,陈忠实在这本散文集中还要写个短序。遗憾的是,2016年4月29日,陈忠实遗憾地离开了我们,这短序便成为永远的缺憾。看着,他在与病魔缠身之际,亲笔给出版社写来的短信“短序待后,争取写成。化疗使我失却记忆,也失去思维……我再争取,请您原谅。”心中涌起的是份感动,这本散文集或许就是对陈忠实先生最好的纪念。
   《白鹿原头信马行》收录了陈忠实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30年间的70多篇散文。作品中既有对于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的精细描绘,也有他行走四方的所见所闻,更有对环境、社会热点的解剖与思考。整个作品展现了陈忠实30年间的生活和创作的整体面貌,是读者了解陈忠实的一面镜子,也是我们记录陈忠实最珍贵资料,从中我们可以认识一个真实多面的陈忠实。
   陈忠实的散文不是用华丽的辞藻堆砌,也没有营造让人看不懂的意境,反而显得朴实易懂。对于关中大地,对于这片生他养他的故乡,他怀有深厚的情感。他说:“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丰富感情世界里带共性的结,故乡是心灵深处最温馨的一隅。”
    在陈忠实的记忆里,一位女教师的眼泪,让他感动铭记一生。在《晶莹的泪珠》一文中,他回记起当年他休学的往事。那位办理休学手续的女教师,万般可惜又无能无力。为了不让陈忠实年轻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她主动送陈忠实走出学校。临分别时,她的手轻轻搭在陈忠实的肩上:“记住,明年的今天来报到复学。”陈忠实后来回忆道:“我抬头看她,猛然看见那双眼睫毛很多的眼眶里溢出泪水来,泪珠在眼里打着旋儿,晶莹透亮。”
    陈忠实在书中写了许多与他打交道的鸟,譬如,白鸽、斑鸠、燕子、麻雀。特别有意思的是,陈忠实就像一个老顽童似的,呆在家里透过窗户上的玻璃饶有趣味看“雀占燕巢”。在孙子的眼中,陈忠实又是一个慈祥可爱的爷爷,与孙子旦旦逗玩中,在爽朗笑声中,享受着天伦之乐。陈忠实同样是一个热爱生活,会生活的人。美食、饮茶、旅游、足球等这些都是他写作之外喜欢做的事,从中,我们看到的陈忠实是非常富有生活情调的人。
   “不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是陈忠实的座右铭,这些年来,他一直努力践行着,在写作的天地、人生的舞台上活出自我,写出精彩。

  《白鹿原头信马行》读后感(七):风过白鹿原


风轻轻吹过白鹿原,吹皱一张斧钺斫砻过的脸,天空中划过翅膀的痕迹,呼哨的白鸽打了一个回旋降落在塬下的屋脊,仿佛在跟陈忠实先生告别。魂牵梦萦的白鹿原、诞生史诗的白鹿原,有神鹿踏莎而来的白鹿原,送别一位作家,送别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
《白鹿原头信马行》是陈忠实先生生前最后一部授权出版的散文集,化疗中的先生甚至都还没来得及为这本散文集写一篇短序,噩耗就如闪电一样让人猝不及防的到来。这部散文集最后得以顺利出版,我想宽厚、豁达的陈忠实先生亦能含笑九泉,毕竟他的文字永远活在了热爱他的人的心里。
这部散文集共收录了68篇陈忠实老师的作品。时间跨度从作者第一次投稿开始至今,30余年的随笔 、散文、游记作品。既有《骆驼刺》、《又见鹭鸶》这样脍炙人口的名篇,又有此前稀见的陈老对生活感悟的文章,还有收入语文课本、教辅让几代人耳熟能详的篇目。
他写人,写与他同为足球迷的希尔顿不仅写希尔顿的身上饱含的风趣幽默和机智,同时断言:球迷才是营养足球发展的土壤,空气和水分。
他写景,写大理的风花雪月,写泸沽湖的悠远的沉静,写横亘在中华大地上巍峨的秦岭,无不透露着豪迈、俊健和丰沛的生命力,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他写动物,写白鸽,写鹭鸶,写朱鹮,写麻雀,似乎更喜欢天空中这些不受束缚的精灵,心头浮起冲上云霄的快意,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憧憬。
他写自己,总是把身姿低到土里,灞桥边、白鹿原上那个憨厚谦虚的长者形象深深地刻进读者的心里。陈忠实先生在《生命历程中的第一次》三篇中,回忆了三个第一次。
第一次窘迫又沉着的陪外宾吃饭,回顾了生命历程中以及整个社会的自信的逐渐建立。第二篇中,陈忠实先生遭遇了在文革特殊时期不敢动笔写字不敢说真话的尴尬,他感慨道:“我完成了这一面和那一面的不同的生命体验,自家的直接体会就是,得按自己的新之所思去说自己的话去做自己的事,不然——便不说,更不做”,陈忠实先生的自省和磊落跃然纸上。第三篇,在查阅蓝天县志时,目光却沉重的停留在《贞妇烈女卷》上,那些用一生的孤独和贞烈坚守妇道的女人们,到头来甚至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下,只有一个姓氏彪炳着他们的事迹。陈忠实先生感受到了历史中沉重的灰尘,艺术的缪斯被激活,“眼前幻化出一个女人来,就是后来写成的长篇小说《白鹿原》里的田小娥”。
这些时而深情缱绻、时而跳脱灵动、时而如泣如诉、时而阳刚豪迈的文字,组成了一部白鹿原组曲,每一个文字仿佛幻化成组曲中的音符,倾注着陈忠实先生满腔的真情,挑动读者的心弦,完成一次完满的协奏。
风过白鹿原,原上草青浅,终有神鹿来,相伴访名山。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jjwk/5693.html

推荐内容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