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经济文库 > 经济著作 > 免费午餐公益活动|免费午餐读后感精选10篇

免费午餐公益活动|免费午餐读后感精选10篇

来源:经济著作 时间:2019-11-18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经济著作】

免费午餐读后感精选10篇

  《免费午餐》是一本由邓飞著作,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5.00,页数:2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免费午餐》读后感(一):改变中国需要“合聚变”

  改变中国需要“合聚变”——《免费午餐:柔软改变中国》

  文/龙敏飞

  曾经,“免费午餐”项目很火,大至一次慈善捐款,小至一次午餐问题,都会引人关注,这一切,源于“免费午餐”曾经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寄予了太多人的期待,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备受关注自在情理之中。作为发起人,邓飞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了“免费午餐”一路走来的喜怒哀乐,有成功的经验,有失败的历练,有人生的考验,亦有社会的洗礼。《免费午餐:柔软改变中国》一书,记录的是免费午餐背后真实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作者论及了这个想法的开始,因为一次颁奖偶遇一名贵州的教师,知道还有很多孩子没有午餐可吃,一个大胆的想法便应运而生。一开始,哪怕邓飞发出倡议,也是应者寥寥,但邓飞还是决定付诸行动,哪怕是一所学校,也要先开展起来,在这样的动机下,免费午餐开始办起来,一开始有所行动立马引来各方关注与支援,免费午餐的项目也相继在贵州、湖北、湖南等地兴起,成为民间公益慈善项目的典范。

  随着免费午餐的越多越大,一个问题也出来了,民间慈善的力量始终有限,政府的兜底才是治本之策。最终,等来了政府的每年160亿元,如“久旱逢甘霖”一般,湿润了很多人的内心。不过与此同时,一些争议也纷纷出来,一些网友开始极度反对,认为“凡官必腐”,“免费午餐”交由政府来做,很危险也非常不可行。这样“有罪推定”的网友,占比不少,而从一个调查记者出身的邓飞,也听从了朋友的劝告,并没有与之正面冲突,而是用柔软的力量,去改变这些人的看法,尽管力量微弱,但依然处在行动之中。

  在政府接手之后,“免费午餐”项目也的确出现了一些状况,如午餐的质量问题、午餐款项被挪用的情况等,一有风吹草动,免费午餐便被置于舆论风尖上,当此之时,邓飞和免费午餐的志愿者,再次发起学校在微博上公开“账本”的情况,一些学校也跟着进行公开,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随后在开展免费午餐外,邓飞还发起了更多的公益慈善项目,如大病医保等,继续站在公益慈善的事业上为社会作出力所能及的改变。而在这背后,柔软的力量,的确是改变中国、改变社会的主能量,因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而事实上,对于免费午餐,不止是这个活动,还有这本书,都受到陈彤、赵普、马伊琍、伊能静、孔维、宁财神、王振耀、杨鹏、徐永光、十年砍柴、延参法师、五岳散人、祝华新等各界名人的热捧,因为免费午餐的确改变了很大一部门山村的孩子,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甚至是他们未来的命运。当然,免费午餐之所以能取得成功,还在于“一个好汉三个帮”,即改变中国、改变社会需要“合聚变”,因为团结不仅是力量,更可能达到质变。

  对于这本书,邓飞表示:“我希望大家看了这本书以后,会有一些思考——对我们的社会问题,我们不能只抱怨,更要担负责任,用行动改变中国。让中国所有的乡村孩子免于校园饥饿,有公平的机会改变自己命运。我们需要的是希望变革,而不只是简单的同情和悲悯。”诚如斯言,但变革离不开发起者、推动者,而只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合聚变”才会成为一种可能。

  2014年2月7日《文汇读书周报》:http://dszb.whdszb.com/whdszb/html/2014-02/07/content_179114.htm

  《免费午餐》读后感(二):柔软改变中国

  如果让我推荐一本书,面对不同的人,我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但是唯独一本书却是我要推荐给每个人的。这本书就是邓飞的《免费午餐:柔软改变中国》。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作者其实并无过多了解,更别提他的免费午餐项目。只是在刷微博时偶然看到了某某著名大学的教授推荐给他的博士生书单上列有此书,便在当当网上检索,恰逢活动打折,我就买下了这本对今后我影响颇深的书。

  自序中,作者提到了他与大安法师的一段对话,令人动容。“大安法师问我,为什么要做免费午餐?我说,是不忍。他再问,为什么不忍?我想了想,说我不知道,或是天性。见人有苦,心有恻隐,人皆有之吧”。就是这样一个人皆有之的“不忍”,却只有作者邓飞真正想到着手去干,甚至汇聚了更多人的力量,终于成就了“免费午餐”项目在中国的成功。其中,令我惊奇的倒不是这人皆有之的“不忍”,而是邓飞从一个针砭时弊的调查记者到一个务实行动的公益英雄的转变过程。这其中有太多让我们学习的地方,不论你是在校学生,还是业已工作的成年人。而这本书正是这样一个窗口,让我们去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与“行动成就情怀”的真谛;去体会锋利笔头亦有其软处和柔软内心亦有其力量;去发现复杂中国表象下竟然也涌动的真心与爱的潜力;去了解web2.0时代社会力量的借力兴起,等等等等。

  我喜欢把书分为两种,情怀之书与行动之书。所谓情怀之书便是一种理论到实践的路径模式;而行动之书则是由实践到理论的路径模式。先不说这种分法科不科学,我以为《柔软改变中国》恰恰是一本行动之书。全书完整的再现了邓飞老师由受到启发,到开始行动,再到扩大行动,到地域范围内的实行,到免费午餐项目形成完整的模式,到最后成为全国性的公益项目的历程。其中汇集有各种不同的社会力量,来自政府、民间团体、社会公益组织、记者、明星、商人、民众等等不同的社会阶层;充分利用了微博、微信、天猫店铺、支付宝等互联网产品的优势,尽可能多的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发展、壮大并联合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公益组织与志愿者组织,并使其与当地政府和媒体、企业家团体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免费午餐”项目模式,真正具有了联合政府协同治理,符合实际全面推广的强大生命力与执行力。这一切的一切,行动的力量积少成多,就像作者说的那样,“谁也不知道我们犹如蝴蝶,扇动翅膀,竟会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社会运动”

  《免费午餐》读后感(三):我们怎样,中国就怎样

  2014年读完的第一本书,在看这本书之前,就对它充满了期待。但说实话,期待更多是因对“免费午餐”的支持,对书的内容并没有多少预期。

  开始读,更多的是对“免费午餐”发展历程的记录,如同各种名人成功后的回忆录或传记之类,实在很难吸引我。随着剧情发展,特别是在讲述遇到的一些困难及如何应对后,反而对这书更有兴趣了。

  借用书里一段话:“我们生活在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所以,如同一网友所说,我们的身体里会有三个男孩,一个温暖且善良,一个尖锐又刻薄,还有一个愤怒而悲伤。每一天,我们遭遇的好或者不好,令三个男孩轮番上场,随时切换,多数时候我们复杂模糊,又因为无根无源,心里凄苦。”

  始终觉得,我们有幸或不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所以有很多事情都是不可避免的,完全没法做到独善其身。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个社会呢?是“既然已经劣币驱逐良币了,那我也去违反规则做劣币好了”,是“痛心疾首”地控诉社会、“我发泄我痛快!”,又或“这儿已经没救了,有机会的话趁早移民吧”,还是多少做那么点事、如九把刀借柯景腾所说“因为有了我,让这个世界,而有一点点的不一样”……

  有空的时候经常去做做志愿者,最初去的时候,很有一种“我是社会人所以要负社会责任”的仿佛“高尚情怀”。去过一些次以后,发现完全没必要找这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无非就是:1.我有这空闲时间;2.我做这事儿的时候很开心(不开心完全可以不再去了);3.我也会遇到需要帮忙的时候。特别是这个3,觉得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把“自私”这词给妖魔化了,但社会不就是因为“自私”所以组团而成的么,为了可能需要的帮助而去做几次志愿者帮助别人,为了可能需要的献血而去义务献几次血,大家都这么做形成一种社会氛围的话,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自己(或身边的亲朋),这么想不也挺美好的?

  回到书的内容,邓飞就是在“金刚怒目做新闻”之余,探索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如何能把不完善的规则变得更完善,如何面对不同特别是反对的声音,如何与我们讨厌的一些政府部门相处等等。我们普通人是没他那么大的影响力,也做不出他那么大的事业,但我还是相信那句话“我们怎样,中国就怎样”,我们这一代总不能还像前几代一样总把自己的很多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

  前两天在火车站做春运志愿者,收工的时候和个同路的大学生聊天,问她怎么放假了还在做志愿者没回家(春运志愿者一般最后几天就由学生为主转为社会力量为主了),答曰:“我就是杭州人,在外地上大学的。回来的时候得到了志愿者的帮助,回来后我就也报名参加了啊”

  《免费午餐》读后感(四):免费午餐,因爱而生

  一月的结束,预示着在“免费午餐”凉饭团(凉山彝族自治州免费午餐团队的简称)志愿者活动的结束。突然而至的寒冷天气,让我陷入无措,但回忆起这三年多的经历是很温暖的,借着这份温暖,手在键盘上来回摸索,也没有那么僵硬了。这篇文章,一来作为总结回顾,二来作为老大邓飞的书《免费午餐:柔软改变中国》迟来的书评,以亲身实践,读懂这本柔软的书。

  初次接触“免费午餐”,是2011年底在习蔓空间的日志里,写着正在招募志愿者,那时对“免费午餐”毫无了解,凭着莫名的悸动填写了表格,后来在杏子的回复里知道自己成为了凉饭团的一员,在这之后,才开始了解“免费午餐”到底是一个什么组织。“免费午餐”是由邓飞等500多名记者,国内数十家主流媒体,联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起免费午餐基金公募计划,倡议每天捐款3元为贫困学童提供免费午餐。

  凉饭团志愿者直接对接的学校便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内的学校,三年多的时间,我前后负责对接过五所小学,分别是西昌市川兴镇金新小学,普格县螺髻山乡波洛坪村小学,美姑县峨曲古学区龙门乡哈古村小,美姑县四基觉村小,昭觉县瓦姑村小。我主要负责在新浪微博上核对学校每天公示的信息,包括菜单(名称、数量、单价),应到人数,实到营养计划人数,实到免费午餐人数等内容,如果学校负责老师未按要求公示相关内容,还需和老师交流,落实每日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完成表格填写,核算费用,将表格发送到驻地志愿者负责人手中,他们会进行下一步的核对和落实。期间对接的老师,有两位至今保持着联系,一位老师于去年结婚,一位老师已调入教育局,他们兢兢业业,从未在我这里表达过任何怨言,总是说我们辛苦了。

  很多朋友私下问我,是不是这些孩子的午餐真的才3元钱,3元钱到底能吃什么。是的,孩子们每餐的均值就是3元,拿美姑县四基觉村小为例,2012年11月1日到17日,人均3.3元每餐,12月17日至21日,人均2.38元每餐,学校会根据餐标及时调整学生的饮食标准,一般以周为单位。但因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每天中午吃的都大同小异,一菜一汤,如:卷心菜回锅肉,卷心菜汤,米饭;猪肉烧豆腐,卷心菜汤,米饭;酸菜土豆汤,煮鸡蛋,米饭;红烧土豆,煮鸡蛋,米饭。在每天三元的免费午餐之外,因暖流计划,学校有时候会收到外界爱心人士捐助的物质,这些物品的到来,往往令学生们感到异常开心。记得歌手阿信和曲婉婷曾去学校看过孩子们,也给孩子们带去了很多欢乐。

  还有一个问题,很多朋友在问我,志愿者真的没有工资嘛?是的,非全职的志愿者没有任何工资。如果要问我们得到了什么,除了爱,除了想为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就是每年会收到“免费午餐”邮寄的明信片一张,上面写了感谢。当然,一些优秀的志愿者还会收到台历一本,优秀志愿者证书一本,在2013年,老大邓飞签名送的《免费午餐:柔软改变中国》一本。三年多的时间里,我参加过三次志愿者聚会,一次是惴惴姐组织的,AA制;一次是刀刀组织的,刀刀自掏腰包请的客;一次是惴惴姐和习蔓在锦里组织的,AA制。志愿者聚会和其他聚会不同的是,你会觉得很轻松,和这些朋友在一起,很简单,很舒服。

  诸多志愿者中,接触比较多的有习蔓、惴惴姐,思宏,春燕,牟阳,刀刀。习蔓暂不多笔,我们相交近十年,她属于那种总带给别人很多温暖的女孩子。惴惴姐我们都在成都,相聚很多次,大姐姐一般的周到细心,去年春节前见面,她送了我一本很精致的笔记本,现在上面已经记满了我的各种心事,扉页我用蓝色的笔写着,惴惴姐赠送。思宏的眼里充满了美好,只言片语,诗意盎然,并且是个非常重情义的人。之前答应帮朋友的朋友写个品牌故事,后来忘了,在临交前实在来不及,便请求思宏帮助,他那时在外地旅游,在客栈里忙活到半夜,帮我写了上万字的稿子,第一个故事不满意,又写了第二个故事。他在大学毕业前,给我寄了一张苏州园林的明信片,上面写:“认识你之后,对我来说真的就像开辟了对人认识的又一种看法,虽然对你了解仍就甚少,但是有一种气质的吸引力吧”。明信片整页写满了字,我对他的好感又增加了很多,他做事认真,做人真诚,总是给人带去美感。今年他家里发生了重大的事,愿他能够勇敢的挺过来,好人好运。春燕是负责我们组的组长,之前写过关于她的爱情故事,希望七年后再遇见的他们,能够善始善终,收获如初的幸福美好。牟阳是后来小组的组长,阳光大男孩,某段时光,遭遇爱情困惑的他,茫然无措,给我讲了他的故事,我说他是个温暖的人,他问是麽,第一次有人这么评价他,我说是的,温暖的人总会遇到温暖的人,希望他不要被曾经的伤害而失去信心,带着初心迎接自己的爱情。刀刀是全职志愿者之一,聚会后我们一起走的,作为路痴的我,虽然绕了很多弯路,但还是将他安全的送到酒店门口。一路上我们聊了很多,关于志愿者,公益,前途,未来……这群可爱的志愿者,丰富了我的生活,让我的内心更加柔软起来。

  因为亲身参与了,所以在读《免费午餐:柔软改变中国》时会有很强的认同感,那些故事,就像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那些人也是自己所知道的。邓飞在书里写:“大安法师问我,为什么要做免费午餐?我说,是不忍。他再问,为什么不忍?我想了想,说我不知道,或是天性。见人有苦,心有恻隐,人皆有之吧。”而我,多了一份归属,因来自那片土地,是那片土地滋养了我,报恩不需等到大福大贵时,爱着那里,你的心就总是牵挂着那里。

  免费午餐,因爱而生,在此感谢所有为我们付出的你们,谢谢!

  《免费午餐》读后感(五):令人心潮澎湃的三分之二拍(下)

  作者的文笔自然是比不上大家的,但就算这本书算不得上是佳作,却绝对当得起一个‘好’字!毕竟,感情真挚朴实,令人见之动容,给人以一种温暖的力量。就好像是一直都在生活里散发的小光亮,让人感觉这个世界,还不是那么冰冷。

  可能是和作者过往的记者工作有关,这本书就是很明显的新闻纪实的风格。该煽情处有煽情,当务实处能务实。虽然文字方面,多少有点流水账的味道,毕竟作者以前写的是新闻纪实,而不是小说故事。不过整体结构布局前后呼应,详略有序,行文流畅。不是那种除了内容,文笔差劲到会怀疑这书到底是怎么出版的流行书。

  要说人啊,多少总会有点逆反的心理,跟制度啊体制啊对着干,这就迎合了一大部分人的逆反心理。要承认我也是有些佐罗性情的,所以看到了作者团队与当地政府斗智斗勇,也坚决要把事情做下去的决心与行动,就会感觉大快人心,酣畅淋漓。可以说,该书的前二分之一让我看的是心潮澎湃,只是后面就越看越觉得得没有感觉,到了后三分之一不过是草草掠过。

  该怎么说呢?“每一个学校的孩子们,如果能吃得像乡干部一样好,我们国家就强大无比了。”私以为,全书说政府,唯有这句话才真正说到了点子上!只能说,这书中关于政府公益力度的渲染程度太大,种种给政府脸上涂金的行为,不免让我联想到了马云饱含酸楚说的那句:“我随时准备被招安。”呵呵,说的难听点儿,我相信政府的想法都是好的,毕竟他们是属于这个国家的政府,国家都折腾黄了,他们也就没戏了……但是落实到个人身上,就别指望了。

  私以为,政府能做的最好的一件事,就是“放手”。只要他们不插手,那么作为一个监督者,一个裁判员,无论是滞后还是迟钝都令人能够容忍。最怕的就是,那种明明自己慢,看到别人快还有脸埋怨别人太快了的极品,……尤其是像时下的政府,总是研究研究再研究,要不便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自己不去做,还不让别人去做,于是,当法理让位于人治,再好的本意也会在悄无声息中湮没。

  那天看了一本叫“安德的游戏”的外国科幻,貌似里面作者提出的理论是“唯爱与宽恕能够改变世界”。真心看得人肝疼,立时无语了。也许是国情不同吧,如果说老美讲究这一套来说还算有用,那是因为强权者对弱势者的宽恕会成为美谈,但你见识过弱势者对强权者的宽恕吗?

  别再跟我谈什么“宽恕”了!如果说我还相信“爱”这种柔软的力量,确实有着能够改变世界的力量,但是“宽恕”这种东西……呵呵了。话说,我们宽恕的还少吗?都现代社会多少年了,我们中国的老百姓,还在和那些当官的玩儿“一二三,木头人”的把戏,跟着官员的指挥棒起舞。只能说,中国的老百姓是世界上最好糊弄的老百姓,或许是被压迫的太久太久了,他们甚至已经习惯了这种“被牺牲”的牺牲奉献。所以,你做官的可以贪可以拿可以卡可以挪用公款,但是,只要还做了点实事儿,只要真的能有好处落在了老百姓的头上,其余的,没几个会在乎。

  反正,——我们“宽恕”了贪官,认为伸伸手无所谓,只要还能办事儿就行!——我们“宽恕”了家庭暴力,认为那都是别人的家事儿,再说总会改了的!——我们“宽恕”了自私,只因为诬陷者本身各有隐衷,还天真的认为人不至于坏成那个地步!……我们“宽恕”了太多太多不该宽恕的!而正是这种名为“宽恕”的不作为,令施者得以逍遥无碍,令受者彷徨无措,令知者愤怒又悲哀。可见,宽恕这种东西,在中国的土地上是不适宜的,根本没有市场。

  我从不认同宽恕就等同于忍耐,因为宽恕是强者才有资格使用的仁慈;而弱者若提宽恕,不过是图惹人笑罢了。当然,虽然我不认同宽恕的力量,可我也绝不赞同暴力的反抗。暴力只能带来破坏,而不会是改变,亢奋之后徒留下一片疮痍。所以,以前是越穷越革命,现在是越不公越变革。

  一直相信,爱与美的力量。相信着,唯有这二者才能在不破坏的基础上改变这个世界。因为爱,是柔软又坚强的力量,它有持续性;而美是会令人珍惜的,只要有了珍惜的感情,就会为了这份珍惜而改变。

  貌似以前看过的哲理故事,讲的是一束花怎样改变了某个流浪汉。一个醉酒的流浪汉收到了束卖不出去的花,回到住的地方刷了个空酒瓶把花装上了。感觉放在窗台上的瓶子和花是那么的美,但是窗台很脏,于是他擦了窗台顺便擦亮了窗子。再然后,他发现干净的窗子和窗台和这个肮脏的房间是那么的违和,于是他收拾干净了房子。再然后,他发现这个干净的房子里唯一不协调的就是脏兮兮的自己,他把自己打理的干干净净。第一次神志清楚而不是醉醺醺的,来到那个花店老板面前的时候,他简直认不出他是那个落魄的流浪汉了,于是,他有了一份工作,重新站了起来,再次为人。

  因为‘美’,他‘爱’这束鲜花,因为‘爱’,他渴望变得更好。人可以贫穷,但是不能没有志气,不能没有自尊。脏乱差,会让人丧失自尊感,让人堕落;而干净整齐美好,也是一种力量,是令人振奋,令人向上的。因为自尊自爱,终于有了身而为人的觉悟,所以,故事里的流浪汉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无论是严明的领导者,最先进的科学,还是强干的团队,因为利益聚集起来的,也会因为利益而离散。理想再怎样美好,但生存才是首要的。而只有怀抱着最真,最深切的爱,才能令人保持着永不熄灭的热情,所以,一切的一切,都及不上这种最难以捉摸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才是一切的基础。只有爱,才能使人强大。使人常有永不熄灭的热情和动力,拥有着力量的人,也许会被击败,但是永远不会倒下。

  感谢此书带给我的正能量。又及,希望与作者共勉,为了柔软的力量,愿不忘初心,唯如此,方得始终——

  《免费午餐》读后感(六):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如果我能解除一个生命的痛苦

  平息一种酸辛

  帮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

  重新回到巢中

  我就不虚此生

  -----(美)狄金森

  微博上关注邓飞已经很多年,看他由调查记者转行做公益慈善,一路走来风风雨雨,铁血男儿做成了“免费午餐”“大病医保”“微博打拐”等项目。。。本书主要针对的是“免费午餐”这一项目从开始孕育,联合力量,实际行动,当地考察,困难重重阻挠多多,试点应用,定期回访,财务透明制度更新,面对质疑谩骂态度和行动等这一路的所有心路历程。

  该书不是多么华丽高大上的词语堆积,却是从“免费午餐”公益开始邓飞作为发起人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见所想。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至今,GDP飞速发展取得了经济上面的飞黄成就,但所存在的以GDP为发展目的是以一部分的血汗利益为代价,农村/留守儿童等问题岌岌可危。索性有了和他一样的一群志同道合之人。

  中国社会的公益事业的发展还不是很发达,还仅仅存在于天灾人祸后个人捐款捐物,无论是公益事业的制度/法律/规章制度等来说都还不是很规范,所以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公益事业危机导致需要救助的一部分人耽误救助等问题出现。可是不管咋样,即使社会再乱,抱怨声音再大,不理性情感激荡,索性还有那么一群人坚信:只有自己一点点才可以慢慢改变中国,他们不去抱怨不去愤怒,只剩下行动改变自己。邓飞无非就是此类,真汉子,赞。

  不愧是调查记者出身,本身的文字功力和待人处事危机处理意识超乎常人,这也就能说明在“免费午餐”遇到几次大的危机事件中他都能运用他的智慧平和的解决各个问题,当然这不是公关能力多强悍,而是他们所做的事情就是透明,公正,问心无愧,不怕任何人去调查。因为“免费午餐”“大病医保”“微博打拐”等项目无形中集中民意力量促使国家快速出台各项法律法规等确保中西部贫困山区儿童的吃饭,就医,贩卖等问题,于此同时国家也给与免费午餐大力支持和相应自行拨款给各地区解决午餐问题。于是中间出现问题了,民间公益如何博弈政府公益问题,这也印证了前面所说中国的公益之路任重而道远啊。

  徐永光在《走过多事之秋,未来喜忧参半》中说:微公益包括两重含义,一是微博的公益传播,二是勿以善小而不为,人人可参与的公益模式。新媒体与微公益共生,为慈善回归民间,保障公民自由选择参与公益活动并行驶监督的权利创造了可能性,新媒体的伟大力量令人看到了中国公益时代的曙光。邓飞发起的这几个项目均借助于新浪微博这一互联网网络传播,所以这也许是也不仅仅是中国公益事业的一道窗户吧。

  个人觉得公益可从人人做起,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明星大腕,当然明星大腕的影响力是空前的,但如果公益之心人人皆有,那么中国公益这条路会走的顺畅很多,哪怕是三元钱,只要有心,也是一份免费午餐呢,是吧。

  用邓飞书中一句我也很赞同其观点的话作为结尾吧-----

  道德的目的,并不是所有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而是乐于做无损于己却有利于人的好事,公益需要细水长流,需要免于牺牲,不能被高尚绑架或摧毁。

  《免费午餐》读后感(七):让孩子都能吃上“免费午餐”

  这是我第一次收获有作者签名的书。《免费午餐——柔软改变中国》,作者邓飞。

  所以在写书评前,我一定要先向本书的作者致敬。

  致敬的原因不是因为他很认真的为自己的书签了名。而是对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记者表示的敬佩,他是“免费午餐”的发起人,他试图用笔展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这里面看似普通的爱心活动,实际上融入了多少人的爱,翻开本书,您就会被爱包裹,被渴望洞穿。

  邓飞,男,36岁,湖南沅江人,《凤凰周刊》编委、记者部主任,做了10年调查记者,被认为是中国最重要的调查记者之一。只是现在,这样介绍他,不知道是否仍然合适,因为2011年起,他的身份有了些许变化。2011年初,在贵州,他看见小学生中午不能回家吃饭,饿了只能睡觉或者喝凉水,无数的孩子因为上学路远,只能在课堂上忍饥挨饿,从此他开始了他的跋涉,并大声疾呼,让无数善良的人,用网络时代特有的方式,为山区的孩子送去一份份热腾腾的午餐。

  其实“免费午餐”并不是邓飞的唯一公益项目,“微博打拐”也是他倡导的。这个活动最早从微博上开始,他以一个调查记者的姿态介入并推动着整个事件的进程。因为“微博打拐”的特殊性,其最终被公安部接手,但邓飞却因为“微博打拐”,一个找了3年的被拐卖的孩子找到了。那个孩子叫彭文乐,要知道那是多么幸福的时刻,也就是在那一刻起,这个一直以舆论监督去推动社会的调查记者,突然发现了“把建设性监督变为建设性建设”的力量。“从爱和善良出发,陌生人之间很容易达成共识,实现改变,我们付出爱和善良,也收获着这些美好的东西,我想这是一种良好的改变社会的方式。”邓飞说,他是资深调查记者,公益“菜鸟”,“微博打拐”让他发现了一条新的路,只要是一心为了孩子,一定会有更多的有爱心的人站出来,他并不孤单。

  书中,邓飞不止一次说过,其实做任何事都不是那么简单的,起步时他也不知道自己能走多远,但是只要是你在往前走,那就有希望,所以当第一所学校贵阳沙坝小学的学生领了新饭盒,走到盛饭阿姨面前得到一份米饭、一个煮鸡蛋、一勺酸菜炒肉、一勺烧土豆、一烧白菜汤,回到座位上,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时,他觉得那一刻是那么温暖,那么幸福,可是随之而来的一幕,又让他顿觉肩上担子的沉重,那些孩子吃着饭,可是谁也没吃鸡蛋,而是把鸡蛋小心翼翼揣在兜里,准备当晚餐、准备给家里的弟弟妹妹吃,当你身边真真切切的存在这样孩子的时候,当你们手中只有2万元,而要保证这些孩子吃饭,一个月就得5万元的时候,你还会觉得自己很轻松、很幸福吗?而在中国这样的孩子还有多少?难道不该做点什么吗?邓飞踌躇满志:“孩子是我们的未来,但我们还没有照顾好他们,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孩子,他们甚至缺乏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从我们开始做起,我相信有一天,这个公益项目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国家的支持。”

  2011年4月2日邓飞联合全国500名记者发起“中国乡村免费午餐计划”,21时30分,“免费午餐”官方微博发出第一条微博,贴出捐款账号信息,呼吁大家捐款,并实时公布捐款。邓飞说,很多个夜里,他都会想起一个画面:大山弯路,泥泞里,一个扎着两根辫子的孩子背着书包,深一脚浅一脚,随时可能被风吹倒,但她的眼里,分明扑闪着倔强、善良和希望。那是未来的眼神,它在凝视着我们。

  截止2013年11月,“免费午餐”公益项目共募款超过7000万元,参与人数突破千万,项目惠及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328所学校。7万余名学生。温家宝总理宣布中央拨款160亿元,先行解决中国最贫困地区2600万乡村儿童的营养问题。如今新一届领导人总理李克强,主席***同样对此事非常关注。

  其实书中有很多照片是那些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孩子,他们的眼神是那么纯净,他们虽然穿的破旧、住的破旧、吃的不好,但是那眼神真的让你看一眼就不会忘记,邓飞的“免费午餐”正在那些孩子中温暖传递,已经可以吃饱的孩子是幸福的,但是还有那么多孩子还在挨饿,邓飞也说,先解决吃饱的问题,实际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贫困儿童的大病医疗等等,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善良的中国人最怕的就是孩子受苦,这是柔软的中国人软肋,一旦中国人认识到了这一点,那就会迅速刚强起来,凝聚起来,发出狮子般吼声。

  都说天下没有“免费午餐”,但是邓飞告诉你,在中国可以有,只要 是为了孩子,只要是为了祖国的未来,这些真的可以实现,而且目前已经实现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会是孩子们生活最幸福的国度,因为有爱,因为有温暖,因为幸福!

  (为生歌唱)

  《免费午餐》读后感(八):见证柔软的力量

  ----读《免费午餐:柔软改变中国》

  文/静亦

  调查记者出身的湖南人邓飞,做公益最初的动力只是一名父亲的悲悯之心。他坦言因为自己来自社会底层,也有一个女儿,所以对同样来自底层孩子的生存状态特别感同身受。自打发起第一个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公益行动“微博打拐”后,邓飞在公益之路上变得愈发不可收拾。“免费午餐”是他启动的第二个微公益项目。究其原由是邓飞去贵州乡村调查时,看到因撤村并校而只能饿着肚子上课的留守儿童,引发其内心极大的触动,于是下决心要帮助孩子们免于饥饿,为他们发育的身体获取基本的营养公平。

  当初邓飞及另外两个发起人凭着一腔的热血,和最初凑齐的2万元钱,几经周折,最终选在黔西县沙坝小学建起第一个免费的简易食堂。午餐很简单,但孩子们却异常开心,这让他们看到成功的希望。于是就有了2011年的4月2日,邓飞与500名记者同行在微博上发起了“中国乡村儿童免费午餐”活动。号召捐出3块钱,让一个孩子吃上一份免费的午餐。而一场如滚雪球般的全民公益慈善大潮也由此掀起。

  两年后的今天,邓飞用纪实报告的形式将“免费午餐”行动开展以来的每个瞬间都汇集到这本书里,这既是工作总结,也是前景展望,更是一份行动参考,即给所有想投身于民间慈善事业的人一个参考。因为只要翻开这本书,就可以看到记者、艺人、小职员、基层公务员、大学生、企业家等数不清的志愿者,他们坚持了两年在做的这件事,期间发生了什么,经历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又奇迹般地改变了什么!

  在这本书中,不时会看到有这样的数字:截止到2013年11月,全国参与人数突破千万;募集善款超过7000多万元;项目惠及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328所学校,累计受益学生7万余名;提供了超过1000万人次的午餐;并最终推动国家确立并实施每年至少投入160亿元,用来改善乡村儿童营养。

  毋庸质疑,中国的慈善公益事业离现代化、规范化还有相当的距离,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的慈善体系缺失,直接导致行业乱象丛生,频繁曝出的公益丑闻又每每令公众产生疑惑。而慈善这种本该就是来自民间的行为,却在当下中国人的眼中,变成了由政府牵头、成功人士及企业参加的一场场道德竞赛,谁捐的钱多,谁的境界就越高。

  邓飞和他的团队在两年中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地试错纠错中前行。不可否认,他们在行动最初的推进过程中,曾遭遇到一些地方官员的不满和阻碍,但随着项目覆盖范围的扩大,更多的人却是从怀疑、惊讶,逐渐转变为支持,进而积极参与其中。邓飞曾说“我们没有私利,所以敢于最大限度地公开透明”。他甚至在书中毫不避讳提到曾经走过的那些弯路,曾经遭受的责骂和抹黑。但他和他的团队一直坚持着走到现在。他们制定并遵循着“因地制宜建厨房,就地取材做午餐,家长乡亲来参与,公开透明可监督”的标准和原则,通过全国志愿者投票选举核心人员组建执行委员会,以负责重大事项的决策。而正是这种自下而上的,简单透明、稳定和实用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了每一个免费食堂运作的公正公开透明。单就这一点来说,邓飞和他所倡导的“免费午餐”模式的成功,在为探索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如何走规范化、可持续发展正路,如何确保每一个公益项目朝着专业、透明、高效的方向走下去,无疑起到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更令人欣喜的是,以“免费午餐”为代表的微公益模式的成功运营,也让政府看到互联网高速发达的今天,新媒体正开始帮助民间重新找回凝聚力。而这种看似柔和的力量,不仅激活了无数人的良善,洗涤了都市人蒙尘已久的心灵,而且正以温和的方式促成政府与民间力量的某种协同共治,从而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良性互动。2011年10月,国务院正式启动“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确定每年至少投入160亿元,用于改善680个最贫困县乡村儿童营养。毫无疑问,是这项计划让这场全民公益行动最终成为了网络时代中国社会深刻变革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这几年,邓飞和他的伙伴在公益的道路上走的不容易,但是,要保持住志愿者那份执著的精神更不容易。幸运的是,随着国家力量的大规模介入,这个高速成长,覆盖全国的民间慈善团队正在邓飞的带领下,在朝着职业化管理目标迈进的同时,将继续整合多个儿童公益项目,为6100万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安全、健康、公平的成长环境。

  邓飞说得好,中国不缺少写字的人,缺少行动者,于是,他选择做一个“行动者”。而我们也会看到,当无数微小的力量透过网络汇聚到一点,一切必将为之改变。

  谨以此文向邓飞和他的伙伴们致敬!

  《免费午餐》读后感(九):评论有余 行动不足 我们真弱

  我想起龙应台的那句话:“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碰触;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

  山区孩子的生活如何如何艰苦,我们也只是知道“很艰苦”这些个标签而已。毕竟离我们的生活太远,他是社会的一块疤,但没长在我们身上。选择性忘记吧,毕竟,不管我事。

  捐款,从来就只是捐款,也不是到飞到哪里去了。大家应该都捐了不少钱了吧?怎么破烂的山区学校还是破烂的山区学校,完全没有什么改善的呢?

  爱心社团或许是不缺,我不知道为什么大学生总有一股去支教啊,去支援山区的热情。有热情当然好,但似乎有一种词叫做“自利性公益”,并非真心为了山区,为了孩子,更多其实是为了自己感觉良好罢了。短期跑去山区”闲游“一段时间,顺便教教书,发个朋友圈说:”山区孩子真的好苦哦。“,毕业时还能往履历表上写上一项支教经历,看着真是内心满足。

  但孩子们呢?你来之前,你走之后,有什么改变吗?倒是心里有一块被挖空了,明明是信任的老师,我把心都托付给你了一部分,你怎么就给带走了。

  那么,来点实质性的好不好?

  来一间不用担心风吹雨打的教室,好不好?来一个愿意一直陪着我们的老师,行吗?我想真正被改变一生,外面的繁花似锦,我也渴望着,能让我有翅膀去吗?

  邓飞说:”行。”

  于是他开始发动自己的媒体力量,联合500名记者,一起发动了“免费午餐”计划,立志解决孩子们每天中午的午餐问题。这本书,讲得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免费午餐计划”和所有之前的慈善计划都不同,邓飞几乎是想尽办法,让计划无论从任何方面来看,都是值得信任的,真是算是做到了账务的完全公开。慈善是个技术活,稍有不慎,落得个红十字会的下场,那就是完全崩盘。

  但慈善非一日之激情,要想真正改变,得有长时间的发展。邓飞想法总结出一套”免费午餐“的模型,再来人想做慈善,套用,就可以了。

  而同时,他还得和不够民智的国民斗争。大家对慈善一直只是抱着一腔热血,但有不懂,什么才是技术化的慈善。所谓”慈善恐怖主义“,总以”至高的道德标准”去要求慈善者不能有任何缺点”。账务公开后,甚至有人对合理的行政开销都在死磕,觉得你们做慈善,就不该做飞机,不该做卧铺,大有“不如你们走着去”的感觉。“邓飞知道,他得回应,不能让以后做慈善的人还会受到这样无谓的批评,于是他在书中写到:

  “道德的目的,并不是要所有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而是乐于坐无损于己但却有利于人的好事。公益需要细水长流,需要免于牺牲,不能被高尚绑架和摧毁。我们的初衷是为了帮助乡村孩子免于饥饿,而不是为了证明我们多么廉洁和节省,把应该报销的正常支出往自己肚子里吞。”

  邓飞还不止步于这样,他又开始推广了旨在改善贫困山区学童就医情况的“大病医保”,帮助募集基本生活物资的“暖流计划”,还有女童保护等等。所有计划,都有一个目标,孩子们,生活好点了吗?

  有时候,我们总是在抱怨自己的能量有限,但是现在来看,我们其实是都有力量的,但问题是在我们,根本没想去走在路上?我们当然没有邓飞那样的资源,很快能借用自己调查记者的影响力,打响媒体的轰动。但我们,应该也有能做的事情吧?

  可还有一句话,知易行难。

  《免费午餐》读后感(十):“免费午餐运动”改变中国

  写下这个题目,感觉很大,但是很佩服邓飞。公益在行动,免费午餐运动在进行。

  一个媒体人,一群知识精英,一个新媒体工具,上百万名捐赠者,在郭美美事件导致传统公益模式备受质疑的当口,民间公益项目“免费午餐”从网上发酵造就奇迹。短短5个多月募集善款1690余万元,为77所学校的1万多个孩子烹制了免费的午餐。

  故事主角邓飞接受京华时报专访时说,他和同伴只想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获取基本的国家福利,免于饥饿,顺利成材回报社会和国家。

  “免费午餐”缘起偶然

  京华时报:从今年4月开始公募,整个项目现在募集了多少钱?

  邓飞:从4月2日开始到上周五,合计募集善款16934212.05元。5个多月,共为77所学校1万多名孩子提供免费午餐。

  京华时报:听说这个项目的缘起是你与一位山村教师的聊天?

  邓飞:今年2月,我以“2010年度记者”的身份参加了天涯社区的颁奖晚会。我的邻座、一个叫小玉的支教女教师告诉我,她所在学校(贵州省黔西县花溪乡沙坝小学)的学生没有午餐,每天她一个人端着饭盒,没办法面对他们热望的眼神,不得不快步走进自己的宿舍去吃饭。最初我们是想帮助她所在学校的孩子们。

  京华时报:可能很多人都会被感动,但是不一定付诸行动,为什么半个月之后就去了?

  邓飞:因为我承诺她了。我们要去给那个学校建食堂,让孩子们吃上饭。

  京华时报:到了之后你看到的是什么?

  邓飞:孩子们蓬头垢面,没东西吃。中午喝凉水或者在小卖部买零食。我们去了小卖部,发现全是假冒伪劣食品。后来,我们又去了其他更为困难的学校,深圳一个企业家提供了第一笔两万块钱的启动资金,只有一周时间,孩子们就吃上饭了。沙坝小学成为我们资助的第一所学校。也是这一天微博上线,开始公募。

  京华时报:公募开始不久就出现了郭美美事件,对项目有没有影响?

  邓飞:郭美美事件令人对公益组织不信任,给我们增加了困难。但也让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公益组织反思、改变和提高自己。这也是中国公益深刻改变的一个契机。有很多怀疑,比如我们吃一碗面花了多少钱、我们打车还是坐公交车、鸡蛋在山村的价格等等,很多是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通过解释和回复,我们就会得到理解和支持。

  《柔软改变中国》,揭示当下中国各阶层涌动的社会变革热情,乍看上去真的觉得好高大上的题目,但是细细读来,才发现这是一场全民公益活动,支持。记得去年的时候,还捐书给了一个学校。见证行动改变中国人,每一个人。

  向邓飞敬礼,向《柔软改变中国》说声:你好,爱的午餐运动。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jjwk/57874.html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