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经济文库 > 经济著作 > [世界上的另一个我]《世界上的另一个你》的读后感10篇

[世界上的另一个我]《世界上的另一个你》的读后感10篇

来源:经济著作 时间:2019-12-11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经济著作】

《世界上的另一个你》的读后感10篇

  《世界上的另一个你》是一本由朗•霍尔 / 丹佛•摩尔 / 林恩•文森特著作,28.00元出版的22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上的另一个你》读后感(一):寻找世界上的另一个你

  亲人逝去,会是什么样子?只有自己经历过才知道。那种伤痛永远难以抚平,伤口永远难以愈合,回忆与思念,怀想与追忆,再也难以找寻打捞到一丝一毫的真实感存在感。面对亲人逝去,中西方相通的地方也是惊人的相似。朗·霍尔、丹佛·摩尔《世界上另一个你》给出了答案,也增添了我对刚刚逝去母亲的那份追忆和思念,伴我度过今年大雪纷飞、有点严酷异常的冬季。

  本书的主人公朗·霍尔,曾经在商场以卖罐头浓汤勉强维持生计。后来跨国画作买卖,变得越来越富有,然而越来越自私,和家庭疏离,他的妻子黛博拉是非常虔诚的基督徒,因为黛博拉的爱心与鼓励,朗·霍尔服务底层的流浪汉,丹佛·摩尔与朗·霍尔相遇相识成为最好的朋友,这源于黛博拉的爱。

  西方小说,把宗教至于很高的地位。这和他们的信仰有关。正如中国文化把儒家、道家、佛家杂糅在一起作为立身处世的依据。这是中西文化、宗教、历史的差异。《世界上的另一个你》也不例外,宣扬宗教的伟大、仁慈、博大,这和阅读巴尔扎克的小说一样,葛朗台与他的妻女一样,《世界上的另一个你》朗·霍尔在黛博拉的感召下,进行流浪汉的救助工作,同时,丹佛·摩尔也改变了流浪汉的生活方式,最终转变为一个“年度慈善家”,尽心尽力服务流浪汉庇护所。

  宗教的伟大,人性的光辉,是《世界上的另一个你》集中表达主题。本书集中刻画的人物就是这样的三个人物,看似荒诞不经,然而确确实实发生了。此书,结构略显散漫,语言不够精炼,和前面比较起来,充其量就是尾声,精彩部分已经过去,无可奈何花落去是此书的遗憾之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缺。不幸突然降临到朗·霍尔身上。和妻子结婚31年零7天离开人世,朗·霍尔的内心经过怎样的煎熬痛苦:“是癌症把她带走的,但是比起癌症,我更怨恨上帝,是他把黛博拉从我身边夺走,把我的心撕得粉碎……我们把黛博拉葬在罗基顶她最喜爱的地方,我们为她举行了安葬仪式,还在教堂举办了悼念活动。我和孩子们一起出逃,以期消除内心的悲恸。繁忙过后,我站在张着大嘴的黑暗深渊的边缘,心想,我以后的人生中再也没有黛博拉了。”

  这种感受和我感同身受。黛博拉就是爱的化身。母亲,同样也是,永远不可改变。最爱我的母亲在今年第一场大雪中逝去,再也见不到了。回家,只有母亲在世的时候才有意义与价值,才是心灵港湾的栖息地,现在,天崩地裂,我的天空倾倒了,溃塌下去,再也修补不了了,思念和追忆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有时候,我会想母亲在那边怎样,还会时时牵挂这我,时时关注这我,母亲,天下母亲,只有您才是我一生的动力目标,和努力方向。现在这个天塌了,再也找不到晴朗的天,洁白的云,母亲,您在那边还好吧。儿子觉得太愧疚了,忙于生活奔波劳累,忽视了您的诉求。这是我不可饶恕的罪过,母亲,我愿意领受罪重的惩罚。

  亲人之间的感情和非亲人之间的感受,会不会有差别?两个男人之间的友谊到底有多大程度上的真实。这本书《世界上的另一个你》,正如名字一样,将会是我对母亲的永久思念与回忆,同时也是黛博拉对爱的诠释。因为爱,两个男人,从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到同行者,一幕幕冷暖交织的人生,映照出深藏的希望和救赎。他让我们明白,如何放下私心,无条件关爱他人,只要我们愿意从黑暗中伸出手,可以收获这种友谊。

  是的,不同面具下相似的灵魂,在本书相遇,让人感叹的同时,也让我们倍感生命的奇妙,生命最艰难的时候,或许我也可以陪着你,一同走过……

  本书像自传,他传,也许更像心理倾诉与独白。心理结构,心理轨迹也许才是《世界上的另一个你》最好的归纳。我们抱怨结构的散漫,可能忽视了心理结构的流畅。我们在抱怨内容过于单薄的同时,可能忽视了情感的力量。这对《世界上的另一个你》来说,未尝不是最好的获得。

  张勇,男,1972年出生于河南新野县,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宁夏大学,文学评论者。多年教师经历、房地产开发企业、医院、媒体工作经验,现从事企业文化策划、宣传、企业内刊、自媒体矩阵布局,作品多发表于《宁夏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昌吉学院学报》、《科技创业月刊》、《商情》、《东莞日报》、《宝安日报·打工文学》、《宁夏大学校报》、《普州文学》、《安徽文学》、《躬耕》、《六盘山》、《山东商报》、《新消息报》、《香港文艺报》、《永平回族》、《中华读书报》、《新华书目报》、《半岛都市报》、《贵阳晚报》、《躬耕·传媒天下》等刊物。

  《世界上的另一个你》读后感(二):找寻另一个你

  《世界上另一个你》单从书的名字来看,就很富有禅意。生命中每一个个体都有共同之处,在这个世界上,另外一个你应该存在的。你们之间有共同的追求,共同的信仰,甚至相似的缺点。不知道什么时候,你们因为某种原因相遇了,于是命运也因此改变。

  这本书是结局,结局前还有一个故事,但我却没有读到,虽然书中说即使没有读到前一本,但这本书会回顾上一本书的故事。但我没有读懂。不知道是故事本身没有打动我,还是译本故事的时候写作手法不同。故事读起来很费劲。也许是因为文化背景不同,信仰不同 原因吧。下面的故事主要内容我转过来的。

  本书写的是丹佛与朗的故事。妻子和父亲的离世,让一个男人重新认识这个世界,重新看待拥有和失去。去慈善机构献爱心,丹佛觉得,无非是获取心灵上的忏悔和抚慰,当妻子用生命去感动丈夫的时候,丹佛忽然发现,慈爱的付出,并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赞许褒奖,或是心灵上的安慰,而是用行动,改变身边的人,转化悲悯的环境,重新建立一个人的阳光心境。当丹佛的亲人,悉数离去,他彻底改变了生活的态度,改变了对慈善的看法,朗是丹佛和黛博拉帮助的人,现身说法也好,洗心革面也罢,朗从无名小卒,变成一个很独立的个体,这是属于他的私人财富。是慈爱的帮助,使朗重新拾起爱的火种,坚强的走下去。

  从故事的情节来看,拯救一个人需要一个切入点,就如开悟一样。尤其是遭遇生活挫折后,能从阴霾中走出来,并且用仁爱之心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那么生活便有滋味了,有追求了。

  仁爱之心,并不是为了得到回馈和报答,而是在面对困境的时候,能够提醒你,再一次爬起来,无所畏惧凶险的压力,无所畏惧生命的悲催。

  读一本书,如果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力量,那么此书就值得一读。

  《世界上的另一个你》读后感(三):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嘿,世界上的另一个我,你过得还好吗?现在是个什么模样,爱笑还是沉默或悲伤?

  是不是同我想象的一样,长了一张不认真的脸庞,笑起来会咧开嘴眯着眼,沉默时喜欢抿嘴,认真起来脸绷得很紧,思考时就面无表情,哭时无声,会在笑得好好的时候或者沉默时认真时甚至哭时突然就面无表情,其实干什么你都没闲着思考。

  但是你总是会从眉眼间向我流露你的喜怒哀乐,我不需要猜你,因为你会心疼我思考,正如我心疼你。

  假如我们遇见,我一定会在茫茫人海中多看你一眼,只是因为这一眼,就万年。 可能你正迎刃有余应酬在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之间,又或者只是独自站在风雨里,背对着我。我兴许会有一股莫名的冲动,想走过去从背后抱着你,什么话都说不出口,却以无声胜有声。

  假如我们相识,我会很喜欢听你讲话,而你讲的对于我都终身受用。你也会很喜欢听我讲话,且无论我扯什么野棉花,你都会很认真的听得很投入,就像在听真理。所以我总是得意洋洋,而你会温柔的看着我,然后咧开嘴眯着眼。顺理成章,拜你为师,我成了关门入室小弟子。

  假如我们相知,我们一样敏感,多虑,甚至一样清楚自己的缺点并且一直在用理智克制,或者说用头脑去掩盖。你会是个有故事的人,那些故事让你更加成熟,体谅别人,害怕失去,珍惜拥有。所有的经历反省出能力,拖我逃离一场爱的风雪。然后,我也是个有故事的人,正如我们之前产生的很多巧合。我们的沟通会很容易,因为能想象自己来了解彼此,以至于我总是恍惚觉得我们已经认识很多年了。

  假如我们相爱,我们可能会跳过很多阶段,直接相濡以沫。你依然是师傅,会在我需要的时候给我理清思路。你还是很棒的厨子能给我做美味可口的佳肴,我当然不会让你经常做,只会在你不忙的时候发嗲引诱你做菜给我解馋,然后我就负责在一边拍肺腑马屁,你一定得吃我这一套。如果将来我出差,至少你可以保证不把自己和孩子饿死,或者到处蹭吃蹭喝,如果非要蹭必须保证蹭到,不然太丢孩子***脸了,好歹我也是可以吃百家饭长大的。作为一个服务员,你一定可以评一个最佳杰出贡献奖。你会在我本命年为我求符,无论我在哪里都会亲自送到我手上(这事得再等十二年一个轮回)。在我犯太岁倒霉的时候陪我去庙里拜拜,你可以沿路给我讲解很多我所不知道的古今中外。我一定会很崇拜你,无论什么。无论多忙,特殊的节日你一定不会让我单着,自己再累也要把事情很有条理的都抓清楚安排周到,我生日非要给我惊喜,我拦都拦不住。你会把肩膀给我枕,等我睡沉了你也彻底麻了,才小心翼翼的抽开。你可以轻易的控制我的情绪起伏,在你身边我可以没心没肺的笑,痛痛快快的哭,哪怕我吃天上飞的醋你也会当在地上爬的醋一样好脾气的安抚。

  因为彼此,我们变得更加美好。

  假如有一天,你发现我在你心里了,那么你一定也在我心里。所以我知道,我在你心里。

  我最亲爱的,我会无毒不侵八风不动坐等我的爱人。等我去找你,或者你先来找我。

  我的宝,你一定要保重,等我们相遇的未知那天。

  那时,我们会相视一笑,说:“你怎么才来啊!”

  《世界上的另一个你》读后感(四):改变生活

  1

  六年前我读师范的时候,带着几件行李,坐车来到离学校百公里左右的乡镇上实习,当地是丘陵,经济并不富裕,加上方言听起来有些拗口。每天起床走到一个砖砌的池子边刷牙,然后是打饭吃饭,去一个放煤的角落里备课,这样生活了两个星期之后,我以为生活就要这样了。

  毕业后,我辞掉了我所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回到了家乡所在的县城,考取事业编制并分配在乡镇做计生工作,成为了一名基层计生人员,每天面对着计生查体率、节育手术,面对着所包村的支书和主任,几个月、半年下去了,我以为生活就是这样了,我在日记中自问:“难道我这一辈子就这样了吗”。

  时隔不久,我就来开了这个工作岗位,并且再也没有在梦中梦到这样的工作。只是雨前的几阵风,整个夏天的暑气便可吹散,并让你感觉到似乎刚刚还纠缠你的东西压根就没有来过。记得小时候,在棉花田里干活的时候,母亲就说过:“眼睛是靠不住的,手才是好汉”,地里的农活,你一眼看去立马就为难发愁了,但低下头真正用手做起来,并没有看起来那样难,现实的改变没有想象的那样难。

  如同我读到了《在世界上的另一个你 完结篇》(原名叫生命因之而不同),两个男人的故事,朗•霍尔曾经在商场卖过罐头浓汤,也从事画作买卖,进行跨国交易,不断地走出了贫穷和自私,并在妻子死后,勇敢地走出伤痛,不断地改变一个个降临头上的、似乎牢不可破的现实。丹佛•摩尔在跳上火车离开棉花田时,在遇到朗的妻子之前,也许他根本无法想象他有一天能够这样去生活、这样去帮助别人。

  改变的可能性,是一种激发行动的动力,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牢不可破的,任何一种今天你所认为的牢固的都可能是明天看来的可笑。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在科学界的常识:“人们认为不可能的,往往都变成了现实”,因为很多东西可能与现在那么的不同,无论如何你也无法想象到它们的合理性。存在的合理性超乎我们的思考了。

  2

  现实主义,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诚,即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你所认清的现实,就是那种将你与当下的无论是好还是坏情况系在一起的鞋带,这是你思考问题的首要前提。

  往往人们开始想问题的时候并不这样,至少我就是个例子,我会把那个作为一个体系,按照我所猜测的那个体系应该是的样子,拼凑相关的材料,但是最终并不想象,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最终决定了那个模样的并不是你的拼凑材料,而是你当初猜测的那个体系应该是的样子。它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在你真正实现它之前,你无从知道它是什么样子,你所认为的往往只是人们觉得大概应该是的样子。

  如同在我小时候生活的村子里,那时我从未见过楼房,但我日复一日地画楼房,一层一层地叠加,直到有一天父亲看到了我的画,他指着我的画肯定地说,你这个楼根本没法住人,“二楼的人只要一开门,就会像老太太溜被窝一样从楼上掉下来”,我也跟着哈哈大笑,感觉我所构想的东西确实愚蠢,从此我所画的楼房都有了楼梯和阳台。可见人并不是生来就是现实主义的,至少我以前不是,现在很可能也算不上。

  3

  《世界上的另一个你 完结篇》初读起来,显得凌乱,很像几个人口述的整理稿,他们在围绕一个桌子谈话,我们所过的现在所做的改变,都是源于朗曾经坐在黑暗中拿着咖啡为之痛苦的那个人——朗的妻子黛博拉。人们常常如此,认为死者改变了我们,并使我们生活的世界不再真实,死去的亲人们在我们内心中,而我们则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并不知道改变了什么,我们的改变又在哪里,生活中我们的改变在别人都看不到的地方,“对于为什么我到现在才发现是上帝牵着我的手一步步走到今天,我们的牧师给出一个很好的解释……他说,有时候,我们只有在后视镜里才能看到事情为何发生。”在生活的后视镜里,我们才会看到我们改变了什么。

  那种“指引”你改变的力量,在你回忆的时候才会发现。可以是一句不经意的对话、一本书的某个篇章,或者门前路边的砖头,你的内心开始改变,在你未知的地方,像种子也夜里发芽,当你发觉那棵大树时,它仿佛是一夜之间变成了这样。

  《世界上的另一个你 完结篇》就是一个关于“指引”力量的实例。你不能什么都没做,就带着空空的双手,难道你就站在上帝面前,告诉他,“我没有感受到指引”吗?上帝已经把指引明明白白地告诉了你,只是你没有察觉。或者说上帝的指引正是那你感觉到了当前一切,却唯独没有感受的“某物”。这样想来,大概是一种很悲哀的事。因为你没有看到“事情为何发生”。

  指引是一种暗示和隐喻,我们如何理解感受到来自生活的暗示和隐喻呢?接到指引、醒悟,并立刻行动起来,改变生活。这便是朗和丹佛在黛博拉逝世后,从悲痛中走出来所感受到的,然后他们去写作,让更多人听到生活改变的“指引”。

  玟涛 2013年5月26日

  博客:http://blog.sina.com.cn/wentao326

  公众号:玟涛

  《世界上的另一个你》读后感(五):思想达到不了的高度

  感觉不是自己喜欢的系列。

  黑人跟白人的友情故事。

  黑人丹佛挣扎了五十多年,从底层世界裂缝中逃离到白人世界,成为流浪汉;

  白人百万富翁朗在出轨边缘决定跟曾经心爱的妻子一起从事慈善事业,尝试挽回濒临破碎的感情。在妻子黛博拉的鼓励下,朗逐渐敞开心扉,跟流浪汉黑人丹佛成为知心朋友。

  跟着丹佛,朗看到了底层黑人的生活,感受到了世界的不公。

  而在朗和黛博拉的真情相待下,丹佛从贫困自闭的世界中脱离出来,开始逐渐相信白人。

  在黛博拉罹患癌症去世后,丹佛接下了慈善的火炬,跟朗一起将这份善意散播给需要帮助的人。

  THE END.

  就是很大爱!很基督的文章!作为黄种人,同理心还没有到达能理解黑人白人之间的种族障碍,以及要打破这层障碍需要作到多大的努力。 因此对我来说这只是一篇文章,穷人和富人相遇了,两个原本社会等级及贫富差距极大的人成为了好朋友。THAT'S ALL, THANK YOU!

  哈哈哈哈

  《世界上的另一个你》读后感(六):想到什么说什么

  昨晚看完了 世界上的另一个你 写点什么呢

  在看到书的后半部分,朗的妻子患上癌症死去,朗在表述下葬的那段,我哭了,迅速给爸妈打了电话,但是却不知道该说点啥,听到声音后总算心里舒坦了些。当时在想,这样的悲痛或许我没有办法承受,兴许我死在所有亲人之前对我是最轻松,转念又想,这样好自私啊,同样的苦痛爸妈怎么承受的起。

  关于信仰我一直不知道怎么去描述,甚至都想不到一句。或许人在最无助的时候还能寄托所有希望于上天,希望能给予力量度过这一切,不管是不是真的有灵验了,反正承受的过程会相对容易点,会无限相信上天的力量,就像小时候爸爸说:别怕,有我在这里。觉得无所不能,也只爱你。不是一个人在斗争,会在身边无条件的支持你指引你。大概就是这样的过程,心里会宁静些。失眠的晚上,一遍遍的重复神圣的经句,怀着最虔诚的心理,慢慢的心痛会不见,再慢慢的睡过去。

  20世纪中的美国还有黑奴存在,让我很惊讶,或许是我对美国的历史很不懂。

  继续 世界上的另一个你

  要是用心去爱一个人 会有回报 当然付出的时候是不计回报而付出的

  书中有一段丹佛对于贝蒂女士的描述,让我感动。说贝蒂女士只是相信上帝不会让坏事发生在做善事的人身上,要是真发生了,那也是上帝的意思,然后微笑着走在醉鬼与流浪汉横行的街道上,即使深夜也是一个人若无其事的穿梭在各种危险人物之间。而这些人也确实是都不会去碰她一下,因为他们知道要是碰了贝蒂女士,下一秒他将会被其他流浪汉和醉鬼流氓们摁倒在街上。

  丹佛拒人千里之外,粗暴危险却在照顾叫了他三年黑鬼的被丢弃的白人老人。有些人低调做事,对得起自己问心无愧就好。有的人高调做事,凡是都是我 我 我 …

  而现实中又往往给人错觉,感觉一直在重复我我我的人真的是在做很多事,在很努力且能干。有时候会心里不平衡,有时候又会有点鄙视,然后还是默默的做自己。因为活着是给自己和亲人,而非其他,是否急于想别人展示自己付出的人心理空荡荡一片。

  或许只有在美国才能发生奇迹,我不知道。或许我们要是一直相信奇迹会发生,那么或许奇迹就真的会发生?那我宁愿幼稚的相信着,相信自己的人生不会就如此收场,还有很多很多精彩的在后面。丹佛的人生在他27岁的时候才有转折,一度悲剧一度欢乐。我期望自己的世界里出现天使还是我成为别人的天使?

  朗先生,其实我有点羡慕他,有个善良有智慧且洒脱的妻子,有明睿的艺术和经商头脑,强大的销售心理和胆量,晚年还有个忠实可以精神寄托的朋友。

  也有点同情他,他背叛过挚爱的妻子,天使般的妻子离他而去,他描述他埋葬妻子的过程让人痛到窒息,曾经的背叛在妻子离世后让他更痛。

  《世界上的另一个你》读后感(七):可以想象你的生活,但不能决定你的生活

  对待生活,我们很难决定下一分钟会出现什么样的事件,也许你的生命就会终结,也许你会鲤鱼跃龙门,也许你会咸鱼翻身,但是不管下一分钟出现什么样的可能,我们都应该坚强地活着。

  只有活着,我们才有选择的机会,也只有活着,我们才能笑到最后。人生就像一场赛跑,最初从起跑线最快出发的未必是第一个到达终点,而最后一位到达终点的反而能目睹先行者的喜悦与悲伤。

  人与人之间,本来是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有些人专志于“有为的事”,有些人专志于“无为的事”,但这有为与无为之间,并不是从第一声啼哭就决定的,而是饱含着父母的期盼、师长的教诲,朋友的影响,但归根到底还是个人生命的力量在起作用。从此岸到彼岸,也许是两三秒钟的事情,也许就是挪一挪脚步、伸一伸臂膀的效果,但是成事者、成功者,最难的就是这种坚持。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这句人见人赞的句子,很多人都只看到了“到底”,却没有对“坚持”有了正确的认识。坚持,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力量,但无论如何,不会坚持比坚持更难,你坚持的一定是你认为正确的,但正确的认识从何处来,从实践,那么没有实践,不但没有完美的人生,而且也写不出《世界上另一个你》这样的优秀作品。

  我读西方作品,特别亲切,因为生活在传统的东方社会,我们的视野只会越来越狭窄,满口、满脑、满心的仁义道德在维系社会关系中固然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这种关系是稳定的,体现在人际交往上是“老死不相往来”,可悲又可叹,但是在西洋作品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人如飘萍,居无定所,可能不断地突破自己,为了爱好也好,为了生存也罢,总之如同一句俗话“树挪死、人挪活”,也正是如此,丹佛摩尔的奇遇就如同在前面等候的路标,只要你坚持走下去,不要说是白人的千万富翁,就是国家的首脑、宗教的领袖都有可能遇见,由此可见,命运并不是在你手中的,而真的在上帝手中,你所期待、奋斗、想象的,可能在冥冥中已经决定。

  世界上另一个你,只因为你就是这世界的唯一主角,别人可以想象你的生活,但不能决定你的生活,这就是我读此书感受最深的意味!

  《世界上的另一个你》读后感(八):泡沫重生,浸爱浮华

  泡沫重生,浸爱浮华

  ——《世界上的另一个你》

  文/细雨微澜

  玻璃般的浮华,沉淀在白日的杂质中,棉花白般的反差,渲染在漆黑的尘世里。一种贫穷,两种人生,一种宁静,同种心通,将背后堆积着的吃人心理剥除,独留下纯净的默契与美好的沃土。他与她,在信仰中再次相爱,他与他,在扶持中默默理解,一种态度,两种结局,沉淀在诗意般的悲怆里,蓬勃在夏日般的阳光中。

  死亡,并不是在枯萎中沉寂,而是以草木的姿态在阳光中重生。这个以爱传递着无穷影响力的逝者——黛博拉,用她璀璨的生命为爱的传递划下了无尽的休止符!

  (一) 三个人,不同的影响,不同的爱意传递

  确切的说,《世界上的另一个你•完结篇》从题材上来讲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其更像是一种回忆,一种物语式的陈述。而这种陈述由两个人完成,由一个人引导,代表着三颗不同经历的同等灵魂,将实践“爱”的思想传递。

  爱是一种抽象性的物体,是体现着象征主义事物的名词,其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意象,却从不在现实中为人指明方向。黛博拉崇尚耶稣式的教义,但朗在叙述中却并未将这些教条化的东西显露。真实——具有震撼性的事实,在实践中将人生的价值提升。

  瓦莱里曾经强调,象征式诗歌需要在音乐中界定。而由朗以及丹佛讲述的故事中,虽然不具有诗歌性的体裁,却具有了诗歌性的动听,其如同音乐般缓缓的流注在不同角落的人们的心里,影响了不同人的人生,改变了即将堕落的命运。

  黛博拉,一个影响两个男人的女人,一个改变了世界的女人,其以温柔的外表,充满爱意的内心铸就了一个女子的坚持与坚强。她的爱很直白也很主动:从身边的人改变,用心灵的眼睛去观察。朗与丹佛——最直接的受益者,在一个充满爱心的女子感化下成就了一项改变世界的事业。或许,这个女子很渺小,但是当她将死的东西变成行动时,她自身所展现的价值便散发出了耀眼的光芒,这种光芒在小范围内被传播,及至转变成感人肺腑的故事留驻世界。

  朗,由一个钻营于金钱游戏中的浮华之人转变为投身慈善事业的务实人员,源于黛博拉与丹佛的影响。或许,他从未想过要写一个故事,或许,他从未预想过会主动结识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但是在充满奇幻与梦想的世界中,任何事情都会实现,只是在行动之前需要一种助力。朗何其幸运,有黛博拉这个宽容的妻子,有丹佛这个影响其观念的朋友,当他内心开始改变,其周围的环境以及流动的空气便形成了强大的动力波,将他后天累积的恶习去除,净化了一颗感悟之心。他的父亲,一个将一生沉浸在酒精与不满中的人,一个带给朗无限厌恶感的人,却在朗的转变中显示出一种父爱式的温情,这种感情被掩藏在暴怒中,却在人心脆弱时凸显,成就了一个家庭圆满式的结局。

  丹佛,一个注定在歧视与贫穷中度过一生的黑人,却以逆转性的人生告诉人们,“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或许,他曾经犯过错,或许,他曾经对这个社会愤世嫉俗,但是在黛博拉的感化下,他重新相信了世间的平等与公平。从他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世界转变的新奇,对人们眼光尊重的疑惑,但是他依然在聚焦灯下叙述着充满爱的经历,叙述着一切努力后的改变,其实这并不是奇迹,而是一种实践后的信念而已。

  三个人的能力,影响了世界,却未影响到各个角落,但是他们的理念却在充满着真诚的叙述中传递给了每一个阅读此书的朋友。通过夹杂的回复性信件与见闻式故事,那些沉寂在浮华中的心灵开始蠢蠢欲动起来,开始为了点亮尘世中的苍白奉献上自身的努力。这些,或许并不能够改变世界,但是足以改变人们的心灵。

  (二)爱无尽,融汇在尘埃里

  如果问我从书中领悟到了什么,我会说,没有。确实,什么都没有,没有奉献式的帮助,也没有善意的行动,余下的只有苍白无力的感动。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很多不幸的事情或遭遇不公平的对待,我们怨天尤人,我们愤怒不已,却忘记了生活的本来目的。看完了朗与丹佛写的《世界上的另一个你》,我感动,我为那些努力活出自己人生的人们喝彩,却从未想过自己是什么样子的人,想要什么样的人生。而那个你,又如何在我意想不到时给予我实质性的帮助。

  当社会陷入喧嚣与浮华时,人们的思想会衍生出不同的猜度与疑虑,这些不确定感影响着人们进行判断的标准,影响着其走出阴影的几率。可是,当一个激情满满的世界中走出两个以友谊捍卫人生的“你”时,你会如何,我又会如何?当你读着书中人们的改变也渴望有另一个你来拯救你时,是否真会有奇迹出现,我怀疑。但是爱没有错,当爱起了头,便带给了人们的无限震撼力与生存的动力。

  朗与丹佛,两个不同世界的人站在一起,联手打造了一本书,让我们知道世界上本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当亚伯在爱中慢慢恢复时,我愿意相信奇迹。我们无谓的猜度亲情,却发现亲情隐藏在角落里,我们忽视,我们漠视,只是我们从未寻找过而已。或许,生活本来悲苦,可是我们为什么要与其他人相对比,同种的人生,本不该为无所谓的元素所影响,不同的命运,本不应一颗石子而产生涟漪,可是,当一切均发生时,我们所作的只有默默祈祷,祈祷那份用爱祈求来的契机。

  或许,我们能力弱小,不能够作出强有力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在喧嚣中选择一颗宁静的心,以平静的心态去观察这个世界,度过每一个阴晴雨季。

  《世界上的另一个你》为人们带来了一个机遇,一个并非因侥幸而存在的意象。爱,这个抽象的专有名词,在不同的角落里绽开了花,在感动中慢慢改变着人们本身,进而影响到社会本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或许所说的正是这样的道理……

  雯写于2013年7月14日

  《世界上的另一个你》读后感(九):爱的艰难性

  读《露西》这篇觉得很激励家长们,希望自己也有这样一个聪明可爱、智慧善良的孩子,从小就沉迷于慈善事业。但我也有另一种担心,慈善事业毕竟不是一件平凡的事情,看起来似乎很英雄主义,但会不会因此把生活简化了,使孩子不肯去面对生活的真正难题呢?或许有些事情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比看似崇高的大事更让人痛苦与为难?对个人来说更具有成长的意义呢?教育到慈善为止么?会不会有更深更复难更艰难的内容?而慈善除了让孩子觉得是在帮助别人以外,是不是也要让他们从中得到某种力量和启示,来面对生活中的一切美丽与阴影、幸福与哀愁?

  我的意思是,慈善教育并不能替代生活中的其他教育。因为世界是很复杂的,如果没有心理准备,很有可能遇到一些不公或不平的事情,就会倾向于消极厌世,而走向另一个极端。正如《丹佛》这篇所写的这个孩子,为了最信任的哥哥偷钱的事情,使坏把砖头砸到他头上,自己却被叔叔狠揍了一顿,从此不再相信任何人。而我们知道,信是一个人生活中算得上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不管是自己的诚信与信誉,还是对这个世界和人的信任,上升到最高境界,就是对于上帝,对于真理,对于美好,对于善良是不是还有信仰,如果这个都失去,那他的世界可能就从此充满了恶魔或者说仇恨,于人于己都不算是一件好事。

  《亚伯涟漪效应》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小女孩对祈祷来的脑瘫婴儿的爱,全家人由失望到希望,让人看到上帝投入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深深的用意,唯有爱是最终的目的,爱能战胜一切,甚至先天的残疾。而且会通过这样的爱的实践,真正改变一家人的生活与灵魂,如果不用上帝的爱来解释,就是不可思议的了。

  这种书与经典名著的区别,名著是让你去思考,而这种书则给你行动的力量。本来很少看畅销书,但自从读《少有人走的路》后便知道,可能畅销书是让人感动且激发人们去行动的书,称为“励志”,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不是或多或少这样做过么?遇到困境中的人,拉他一把,这种书也不见得肤浅,只是喜欢的人多一些而已。我们每个父母都在焦虑孩子的教育,希望能让孩子走上成才之路,也许对他们来说,人生的第一步就是让他们学会爱人,从帮助人里获得快乐。这本书以亲身经功告诉人们,即使遇到不幸,但人们都为他人的幸福活着的时候,不幸都会有了尊严而成为一种高贵的东西,类似耶稣的受难,也只有基督的情怀才有这样的效果。小孩子从小学会付出,一辈子的路也不会差太远。当然,从有意的行善里最好培养出一种潜在的气质,让人从潜意识里都渗满善良,记得美国有一项统计,哪种职业的幸福感最强,发现居然是牧师,因为不管你有多么悲惨和不幸,一旦你开始关注他人,学会牺牲,你离幸福也就不远了,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幸福,或者说通过掠夺别人得来的幸福,也不过是幸福的假象,幸福就是这样简单,你多付出一点,就多幸福一点。

  果然我的担心不是多余的,朗可以帮助许多无家可归的人,用上帝的爱去爱很多人,甚至罪人,却一直无法原谅他的酒鬼爸爸,反而是最该爱的人,他却爱得最少,因为对父亲的怨恨。所以往往看起来难的事情都完成了,但最应该最自然的事情却始终无法做到。他建立了善言善行的名声以后,才开始想学会原谅自己的父亲,用对待别人的态度一样来对待自己的父亲,这不能不让人深思和感慨。因为他父亲给他造成了他不愿意接受的影响,虽然他反抗父亲,但一样继承了他的缺点,但却被一个耶稣般的妻子挽救了。所以,爱不可爱的人,爱有罪的人,爱可怕的人,才是最难的。

  《世界上的另一个你》读后感(十):找到人生路上正确的自己

  朗·霍尔做过很多行当——曾经在商场卖罐头浓汤勉强维持生计,后来从事画作买卖,进而进行跨国交易——当他一步一步向富人阶层前进的时候,内心中却有一种茫然若失的感觉。起先,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工作使他越来越富有,却也变得自私、与家庭疏离……但幸运的是,他的妻子帮助了他。黛博拉·霍尔,一个富有爱心的女子,她鼓励丈夫前往庇护所去为那些流浪汉服务。也许她这样想、这样做只是出自于她朴素的宗教理念,但在客观上,她没有想到的是,她因此而拯救了她的丈夫!而在没有受过教育、曾受困于美国20世纪的黑奴制度并且每天不停为“主子”捡棉花的丹佛·摩尔看来,他的人生也离不开黛博拉——正是黛博拉,使得这个曾经一度愤世嫉俗的黑人走出了心灵的沼泽地,并且愿意为平等与公平的目标做一些事情。如今,他是一名艺术家、公开演讲者、流浪汉事务意愿者。

  在《世界上的另一个你》中,讲述了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单纯说到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也许不少人会想到三角恋之类的俗套剧情;但这里显然不是。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极富有爱心和鼓励、坚持与坚强品质的女人,如何以自己温柔的外表、充满爱意的内心去影响自己的丈夫、影响其他的陌生者,从而赢取了人生更大的价值的前前后后。剔除书中所反映出的一些宗教因素,单纯从人性这个普遍的概念来看待的话,也可以看出黛博拉·霍尔的可贵之处。她对这个世界怀有足够的爱心与热情,所以才能够影响了很多人,让自己的丈夫从此摆脱了冷漠与自私,让看不到阳光、看不到出路的黑人不仅找到了阳光与明媚,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和努力方向。就像是一盏明灯,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只有真正的发自内心的爱,才足以支撑着自己去放下私心、去关心和帮助他人。朗·霍尔由一个钻营于金钱游戏中的浮华之徒转变为投身慈善事业的志愿者,丹佛·摩尔从一个注定在歧视与贫穷中度过一生的黑人却实现了人生的大逆转,两个男人都实现了跨越,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而他们的联接点就是黛博拉·霍尔。如果没有这个女人,一切都不可想象:朗·霍尔不可去想象他会主动结识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并且给他们以帮助,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将自己身上累积的恶习顺利去除;而丹佛·摩尔也没有想到,他会由一名在街头游荡了好几年的流浪汉,一个曾经持有大麻、打算洗劫公车而遭逮捕,甚至待过安哥拉监狱的所谓“坏人”,在黛博拉那里得到一次彻底的感动与净化,最终也投身于流浪汉庇护事业,并被当地居民誉为“年度慈善家”。

  三个人都完成了实现了人生的闪光点。特别是朗·霍尔和丹佛·摩尔,原本他们俩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最终却变成为能够一起上路、一起前进的同行者,两人之间也结下了浓厚的友谊。谁说人生就一定会是那样的呢?!只要愿意改变,只要愿意付出,“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也有自己的选择——原来的人生或者选择,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在这个时候,改变通常情况下会很难,需要一个机会,也需要发自内心的坚持和信念。路毕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天才通常情况下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

  人生的十字路口,会面临一个或者两个甚至更多个选择。可以照着原来的路走下去,也可以换一条路继续走下去……不同的选择、不同的方向,一定会注定一场属于自己的不同的人生!这条路到底对不对,自己经过一段时间或者很久,都不难判断清楚!但接下来,如果想要有所改变的话,除非自己的内心足够强大,否则很难找到一条正确的路,也很难认清自己应该选择的正确方向。

  正如朗·霍尔后来所说的那样,他从自己的妻子黛博拉以及丹佛·摩尔那里获益很多。他们告诉他,不要去想如果自己在大街上停下来帮助别人自己会怎么样,而是要去想,如果自己不去帮助他们,他们会怎么样!这一句话说得非常实在,也非常具体,人们不难得到很多启示,也不难知道自己在面临这些情况的时候应该怎么做。世界上最难的其实并不是作出正确的选择,而是在作出正确的选择之后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始终如一!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jjwk/60963.html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