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经济文库 > 经济著作 > 冰心往事读后感|往事读后感精选10篇

冰心往事读后感|往事读后感精选10篇

来源:经济著作 时间:2020-03-24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经济著作】

往事读后感精选10篇

  《往事》是一本由毛彦文 著 / 罗久芳 罗久蓉 校订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往事》读后感(一):将来我写自传,要怎么写?

  毛彦文的一生,也算是历尽沧桑,书却写得如此波澜不惊。到最后以平淡的语气回忆起自己一生的几个亲友,落笔貌似轻松,读起来却万分沉重。

  毛在自序里说,是胡适催促她写自传的。“他认为任何人都应该写自传,写下在世上走一趟的记录”。对于自己的一生,毛似乎并不以为意,写起来才这么淡定从容。哪一天我老了,要怎么记录我的一生?

  《往事》读后感(二):民国爱情

  书中最打动人的,是毛彦文与熊希龄的忘年恋情-- 虽然对于夫妻使用"恋情"这个字眼有点奇怪. 熊长毛33岁, 毛曾对其执父辈礼.当熊向毛求婚时,可以想见毛的震惊. 更具戏剧性的是, 来做"大媒"的说客居然是熊的女儿. 毛对熊从拒绝到勉强接受,到被熊的真情所感,倾心相爱,至死不渝,其间的各种纠结各种感怀,写得淋漓尽致.

  然而,造化弄人.这段美满婚姻只持续了三年. 毛在抗战胜利时写给早已天人两隔的熊的长信,读来催人泪下.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爱情吧, 世界越是乱离破碎, 爱情越是绵长坚实.

  《往事》读后感(三):正菜没有,小菜可观

  比之新式教育,接受过私塾发蒙的一支笔,在语文素养上至少可混个中等,若中等都不及,那就是老天爷的错了。

  毛彦文便是例子:吴宓思而不得的心上人,前总理的续弦,有这两条,人生已是不寻常,更兼留美教育硕士, 勇敢“大逃婚”——素材这么丰满,出来的效果怎么就那么不相称呢。

  一,完全没有裁剪,整篇的重复叙述,编辑基本不在场;二,叙事基调始终停留在女青年的情爱观里,作者写此书时已是八十多岁了。

  但仍有两处亮点。第一,熊希龄旧体诗词花样自出的文采,与妻适成对照;第二,美国教育学硕士的含金量——应该也是老天爷不赏饭啊。

  《往事》读后感(四):往事

  最早看到毛彦文的名字是在《陈寅恪传》中,陈劝吴宓:“学德不如人,此实吾之大耻。娶妻不如人,又何耻之有?娶妻仅生涯中之一事,小之又小者耳。轻描淡写,得便了之可也。不志于学志之大,而竞竞惟求得美妻,是谓愚谬。”该段文字出自吴宓日记。

  后来读到因那首雷人诗“吴宓苦爱毛彦文,三洲人士共知闻。离婚不畏圣贤讥,金钱名誉何足云。”金岳霖对吴宓说:“你的诗好不好我们不懂,但其中涉及毛彦文,这就不是公开发表的事情。这是私事情,不应该拿到报纸上宣传。我们天天早晨上厕所,可我们并不为此宣传。”吴勃然大怒,说:“我的爱情不是上厕所!”

  从这些公案中得到的最初印象便是,毛像王映霞、陆小曼一样的人物。然而读完《往事》,方知作者是一位充满个性的女子,一位典型民国特征的女子,一个既平凡又不平凡的人。

  酸甜苦辣,娓娓道来。

  书中印象最深的词是“翘首云天”,翘首云天,心事谁人诉,无语泪千行。伊人已逝,把绚烂、沧桑、悲凉的生命印记洒落在故乡异域……

  《往事》读后感(五):娜拉走后怎样

  亦舒的所有小说里,我最喜欢《我的前半生》。

  大学时极度迷恋她的小说,窝在宿舍里一本接一本的看,窗外是北平一贯清冷的天色,阳光和风一般的锐利,恰恰和小说的笔调一致——冷调的、旁观的、漠然里又带着点温情的,师太的风格。

  大概也就在那个时候,形成了对感情和婚姻最初也是最基本的态度。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女人一定要独立,经济上、心智上都当如此。《我的前半生》便是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作。恰逢周六,阳光晴好,百无聊赖,随手又抽了这本书出来看。虽然情节早已熟稔于心,一旦翻开还是整个人掉进去昏天黑地不知今夕何夕。不知不觉已是黄昏,秋日的天光又软又长,落在手臂上像一匹半旧但质地精良的琥珀色丝缎。

  主人公的名字出自鲁迅的《伤逝》,情节是涓生与子君的现代都市版,更像是“娜拉走后怎样”这个问题的回答。鲁迅先生曾在1923年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院做过一篇演讲,便是这个题目,在那个年代,“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其实女性解放不过是一百年的事情,但已足以构成一部漫长曲折的历史。在这一百年间,女性,在各个领域都发出了比以前千百年以来更强烈、更密集、也更有影响力的声音。

  前些天读毛彦文女士的回忆录《往事》,从中即可窥见中国社会中女性命运在这百年间的巨大转折。毛彦文女士堪称是近代中国的一位传奇女性:她1898年出生于浙江江山的一个士绅家庭,16岁抗父命逃婚引起轩然大波,22岁成为国内最早一批接受高等教育的女学生,25岁因表哥悔婚解除婚约,31岁赴美留学取得教育学硕士学位,37岁与年长自己33岁、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的熊希龄结婚,39岁因丈夫去世,继任香山慈幼院院长,在抗战的艰难时势下勉力支持其夫所创的慈善事业,1949年赴台,其后旅美逾十年,因患眼疾及乳腺癌,病愈后回台定居,在台期间曾连续多年以代表身份出席国民大会,1999年在台湾去世,享年102岁。

  读她的自传实在令人感慨,像红楼梦里香菱说的“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经历的太多、滋味太复杂,于是也就太难以说起了。也许正因为如此,她的回忆反倒有着一种云淡风轻的释然,平静的叙述当年所发生的事情,只有在提及亲人、朋友的时候,笔调会像一条平静的大河突然到了转弯的地方,湍急汹涌,可以透过那些文字感受她内心的激荡与思念。对她来说,拥有一个平凡而完整的家庭、为人妻、为人母的一生才是最渴望的吧。

  我当然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是一篇传奇,可是即便像此刻,当我舒舒服服的坐在自己家里,依着自己的心意看一本喜欢的书,都是要感谢这一百年来的种种变迁的——否则,你难道还能想象缠着小脚、三从四德的关在一所宅子里的生活么?

  可是把这两本书联系在一起,我突然发现,即使已经过了一百年,“女人要独立”这回事也并没有像我以为的那样,理所当然的成为每一个现代女性的价值观。

  再读《我的前半生》,不再抱着当年那股快意恩仇的心态,我也看到子君在婚姻中所犯的错,她太甘于把自己捆绑在一个男人身上,对医生太太的身份心满意足,从经济到生活都依赖丈夫,生儿育女是最大功劳而非爱情结晶,完全没有独处的时间和自己的想法。正是因此,她的第一段婚姻失败应该说是必然结果。和其他的许多本小说一样,师太想要在这个故事里表达的,还是她对夫唱妇随式婚姻一贯的怀疑态度,她欣赏的是历尽沧桑之后的淡然,是两个有故事的人放下过往种种之后、没有痴缠而相当默契的相伴相守。

  关于这一点,我是非常认同的,我并且认为,所谓伴侣,应该是两个人相互独立又彼此牵挂、有足够的尊重、信任和包容,在保留自我的基础上共同分享感受、承担责任,正如舒婷诗中所写:“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jjwk/67620.html

推荐内容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