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经济文库 > 经济著作 > 冷战|《冷战》读后感精选10篇

冷战|《冷战》读后感精选10篇

来源:经济著作 时间:2016-10-17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经济著作】

《冷战》读后感精选10篇

  《冷战》是一本由【美】约翰·刘易斯·加迪斯(John Lewis Gaddis)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估),页数:4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冷战》读后感(一):思郁:《冷战》——想象的战争

作者:思郁 来源:法治周末
    《冷战》这本书的后封皮上有一则关于这本书的简介:最扣人心弦的年度非虚构作品。我们最常见到这句话评价一部作品的时候,通常意义上指的是卡波特式的小说,或者奥威尔式的新闻报道,从未想过一部正经的历史著作中会出现这样的评价。
 
    冷战“既遥远又危险”
 
    我们该如何评价这样一部严谨的历史著作呢。它好读、通俗,却又新鲜、猛料不断,从未让人感觉到这是在哗众取宠、戏说历史。但当美国冷战史学家,被《纽约时报》称为“冷战史学泰斗”的约翰•刘易斯•加迪斯在书中大胆地用虚构的手法书写历史的时候,我还是差点被蒙骗了。
    在叙述到朝鲜战争时,加迪斯使用了这样的句子:“12月2日,在杜鲁门的授权下,麦克阿瑟命令美国空军向正在顺着朝鲜半岛往南推进的中国军队投掷了5枚原子弹,这些原子弹每一枚的当量都相当于美国投向广岛的那枚原子弹的当量……大约有15万中国士兵和一些数不清的美国和南朝鲜的战俘被炸死。”稍后的文字中,“12月4日,苏联最后通牒的期限已过,两架苏联轰炸机从海参崴起飞,每一架都携带一枚初级的但完全可以使用的原子弹。他们的目标是南朝鲜的城市釜山和仁川,这两个城市都是为联合国运输补给的重要港口。苏联的原子弹将釜山和仁川夷为平地。美国和南朝鲜在釜山和仁川遭受的死亡人数是麦克阿瑟先前使用原子弹给中国军队遭受的死亡人数的两倍”。
    加迪斯煞有介事地讲述这段历史,由于前后叙事风格的统一,我差点相信了这种说法。当然,这是虚构的,但是这就是“冷战”的真实状态。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随时都可以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尤其是在手中的核武器数量越来越多的时候,战争成为了一种应然状态。一个失误、一个疏忽、一个核心领导者的冲动和莽撞,都足以引发类似事件爆发。
    事实上,加迪斯虚构的这种状态,好莱坞电影中已经有了无数先例,那些恐怖分子、极端民族主义者、纳粹分子,甚至一个疯狂的科学家,都梦想着毁灭掉这个世界,重新建立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当然,至少到现在为止,核战争还没有发生。因为这种一触即发的假象战争,构成了二战后冷战的常态,也影响了大国之间的关系,以及世界发展的进程。所以,如果说冷战史有关键词的话,其中一个就是原子弹。
    政治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曾说:“战争不只包括战斗,或者作战行动,还包括大家清楚地知道战斗这种想法很长一段时间。”所谓“冷战”的含义正是由此而来,在全球核战争阴影下成长的一代代人都普遍相信,核战争随时爆发,会毁灭人类。现在回首看,我们会觉得有些可笑,整日生活在这种恐惧与焦虑、末日即将到来的念头中,反而制造了一段和平时期。用史学家霍布斯鲍姆的话说,冷战的独特性就在于世界大战随时降临的危险根本就不存在。正是从这种很奇异的生活状态中,我们才能理解加迪斯的这本书。
    他在前言中提到,他在耶鲁大学跟本科生授课的时候,注意到冷战后成长起来的这代人,觉得冷战“既遥远又危险”。为何刚刚过去没有多久的冷战会迅速成为遥远的历史呢?产生这种错觉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尽管冷战是一种一触即发的幻觉,但是由这种幻觉引发的心理上的恐惧是真实可触的。而且两个超级大国所制造的那种对峙,也无形中给这种恐惧增添了很多压力。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这些局部战争很容易成为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任何一个偶然都可能导致必然的发生。所以加迪斯才会用这样一种虚构的书写完成了一种想象中的战争。
 
    “第三世界”的缺席书写
 
    平心而论,《冷战》一书已经达到了加迪斯书写的目的,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作为一本写给普通人看的简明的冷战史,已经足够平易和精彩,尤其是对许多国家的统治者的描述与分析,有许多令人难忘的细节点缀。既然是简明冷战史,就不可能用过于严苛的标准去要求。
    英国历史学家托尼•朱特曾经对这本书发表长篇书评,大意是说加迪斯作为“冷战史学泰斗”(看得出朱特对这个称呼耿耿于怀)却把冷战史只叙述成超级大国的对峙,而且“大部分视角只是其中一个超级大国”,只会延续主流史学的观点,并无多少真正的洞见。除了对加迪斯很多历史细节上关注不够的批评,朱特最为着重指出的是加迪斯的意识形态偏见所导致的对历史书写的不公正:“冷战在非洲就像在拉丁美洲一样,与其说是意识形态冲突,不如说是两大帝国之间的冲突。两边都支持和推行令人憎恶的傀儡和代理人。但是苏联用玩世不恭的鄙视态度对待它那些贫困的第三世界扈从国家,甚至不屑于假装致力于推进‘民主’或自由,而美国却这样做了……冷战的反讽之一是,美国在欧洲的胜利往往是以它在更远的地方名声长期受到破坏而开始的:例如在越南,或者中东。冷战中的‘失败者’不仅是苏联。”
    某种意义上,朱特的批评是对的。加迪斯并未在书中为那些小国花费更多笔墨,基本视角上都集中在苏联和美国的几位领导人身上,偶尔荡开笔墨会叙述到中国、法国、德国和英国,仅此而已。
    我们不妨把这本书与朱特的《战后欧洲史》放在一起阅读,耐人寻味的地方在于,朱特写到的部分正是加迪斯忽略的那部分。这种“第三世界”缺席书写尤其显得意味深长。而朱特在《战后欧洲史》中明确指出:战后欧洲的历史是一个笼罩在沉默里和不在场的故事,他的历史书写就是让这个沉默的部分发出自己的声音,他力图用一副全景的图描叙述战后欧洲各个国家极力摆脱大国阴影,渴望独立生活和发展的真实状态。而加迪斯只关心冷战的两极,他关心的是如何在千头万绪中找出简单的秩序,把冷战发展的必然图景讲述出来。
    从根本上来说,加迪斯的《冷战》代表了“历史由胜利者书写”的主流历史观,但是这种胜利的乐观似乎并未持续多久。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注意到:“冷战突然结束搬走了支撑国家秩序的支柱,也搬走了各国国内政治体制的支柱,这一点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
    后冷战时代,太多的东西已经改变,太多的东西已经消失,冷战的终结不是国际冲突的终结,而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不是东方集团的终结,而是全世界的终结。但是最重要一点是,每个人都在苏联解体的那天感觉到了旧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但是却完全不清楚新时代的本质和前途。民主胜利了吗?战争还会爆发吗?和平还能维持多久?一个大国的世界还有吗?所有的这些问题都预示着,冷战虽然逝去,另外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还会打响。

  《冷战》读后感(二):一点札记

感想不写了,分点《冷战风云录》那个纪录片里的黑段子。最后一段基本概括了“冷战”。
1948年的柏林市民望着天空中穿梭的运输机,有人感叹道:美国人才是真的历史唯物主义者啊.旁人问为何,答曰:他们知道搞党性教育前先要充实受教者的肚子和口袋.
苏联驻华顾问Lev Deluisin说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期间曾提到"毛是一双应该被丢弃的旧鞋"."旧鞋"被错译作"破鞋",康生于是认为赫鲁晓夫在辱骂毛,把他比作老妓女
1964年赫鲁晓夫访问捷克斯洛伐克,他发表演讲说:共产党是兄弟,是一家人,既分享资源,也分享笑话
做间谍千万别最后做成George Blake那种,陆陆续续卖了400人的名单给KGB,然后条件是"千万不能杀他们哦".也别做Aldrich Ames那种,"我出卖的人也出卖过其他东西"
苏联驻华副大使Fyodor Mochulski说在越战期间,苏联援越军事装备均在苏中边境交给中国,中国再转交给越南.但中国总是截留一部分高精尖武器.苏联驻越军事顾问Igor Yershov说我们能把防空导弹卖到资本主义国家埃及,却无法送到越南,这些导弹最终全被截留在中国
匈牙利事件.纳信某天被人从家里拉到议会,要求安抚群众,他刚开口"同志们",底下群情激奋回应"我们不是同志!"
苏军二次进攻布达佩斯的时候,Gergely Pongracz在城市里和苏军坦克巷战,他后来说"有好几次我想回家,因为子弹说不定就打中我,但我往回走了几步,看见十四五岁的孩子被打死。我是个退役军人,服役过2年又3个月,知道如何用枪,我回去,让这些孩子为国牺牲?!"老爷爷流泪了。
苏联电视台80年代直播苏联记者采访撒切尔:你不认为核威慑事实上是诱使相信者最终动用核武器?这不是时时威胁他人吗?铁娘子答曰:常规武器政策不是吗?像雨点般落下来的可怕炸弹,导弹,飞机,潜水艇,鱼雷,坦克,化武.难道不是能威胁他人武器吗?
昂纳克要处理那些通过爬墙进入布拉格和布达佩斯的西德大使馆的东德公民(西德已表示接收他们).他要求这些人坐火车从东德前往西德,以便签发驱逐令,羞辱他们.火车在东德停下时,史塔西上车没收他们的东德身份证.人们把身份证雨点般扔出车窗,火车启动,人们欢呼
莱比锡的市民在89年10月初决定上街抗议时,也有担心,因为据说军队获得了加量的弹药,医院也增加了床位和血液储备,更可怕的是东德会采取"中国解决方式",因为昂纳克是公开支持中国的xx处理方式的
80年代末,匈牙利开始走向民主化,剪除了匈牙利和奥地利边境上的铁丝网,并将其中一段铁丝赠送给来访的美国总统布什,布什接收这个礼物时,念出上面一段话:世界上总有一些有形无形的墙,它们终将全部倒塌
美国驻洪都拉斯大使John Negropote说到70年代拉美的局势:很多人死了,很多人受煎熬,很多难民迁徙开去,然而另一方面我在想,同样的,如果我们不阻止共产主义在中美洲传播,罪孽是否就更少呢?

  《冷战》读后感(三):一些新补充的条约与事件

太简短了,也非常不适合作为介绍性著作。只能用以补遗。

似乎还引用了李志绥的回忆录呢!

1941《大西洋宪章》:威尔逊主义,划分势力范围。

冷战起源:斯大林对伊朗北、土耳其海峡和北非地区的染指。

1946斯大林指示诺维科夫的长点报cos凯南,如同上官金虹面前的吕奉先。真是。。low。。。

赫鲁晓夫核威胁Humphrey【p81】

1956、7.4 u2飞机首次飞行,不知有否波兰【p84】

核武器管控系列【95】

1)63:The Limited Test Ban Treaty——大气层

2)68: The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

3)72:SALT(中期协定,可相互卫星监督)

4)72:Anti Ballistic Misslie Treaty。

间谍、中情局、杜立德报告与隐蔽行动【188-192】,可用

对隐蔽行动道德的思考【205附近】,可用

萨达特的1973年对以战争,高明之至。

斯大林:“教皇才拥有几个师?”苏联对保罗二世的暗杀。

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撒谎,反使支持率提升【195】

1974对美国对智利干预的报导,导致cia登上风口浪尖。【205】

1979莫斯科进攻阿富汗:前一年的马克思主义政变与伊朗矛盾,被阿明推翻。

戈尔巴乔夫——“违反了马基雅维利的建议,但则使得他成为有史以来最当之无愧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296】

  《冷战》读后感(四):加迪斯的新“冷战”

本书英文版出版于2005年,是一部篇幅不大,面向大众读者的书。笔者在英文书出版后就阅读过英文原版。
其美国版书名The Cold War: A New History可能更好地反映了此书的内容及意义。加迪斯是“冷战新史学”的代表人物。他在本书中大体按照时间顺序,分主题对冷战的全过程进行了简明扼要而不失精彩的分析。在这部篇幅不大的著作中,他简明扼要的分析了冷战的起源、美苏争霸状态下的核恐怖平衡、两大阵营在制度上的对抗、冷战中的知名人物(主要是美苏两国的领导人)对冷战的影响,以及冷战最终出人意料的结束。之所以成为“新史”,其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于读者群之 “新”。“《冷战》主要是为新一代读者写的,对这些读者来说冷战从来不是 ‘时事’。” 没怎么经历过冷战时代的一代人渐渐长大了,加迪斯认为把冷战史讲述给他们的时候,要用一个与以往不同的角度。这样他们才能较好地理解这段没有亲历过,可是与现今世界很有关系的历史。由于这个原因,《冷战》基本上没有预期读者对冷战史会有很多认识,他把每个环节都交代得很清楚。
其次,它的 “新” 还表现于作者参考的史料。《冷战》固然不是第一本写冷战史的书,所用的档案也非首次解密。他引用的档案大多已由华盛顿威尔逊研究中心国际冷战史项目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at the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公布,或引自其他著作。可是作者的开创性在于,把这一大批解密不久的档案用于一个宏观的叙述里,使这幅大的景象之下的细节得到充实。
作为一本写给大众读者的书,加迪斯的笔法十分活泼,写人写事时都用了不少有趣的文献,尤其是历史人物自己的话,使历史人物活灵活现。
但是,总得来看,加迪斯主要关心的是美苏大国关系,是欧洲中心论,书中很少讨论两个超级大国在冷战中对第三世界的干涉以及这些干涉产生的后果。

  《冷战》读后感(五):想象的战争

《冷战》这本书的后封皮上有一则关于这本书的简介:最扣人心弦的年度非虚构作品。如果在阅读之前还无法意识到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我还以为这只是一种哗众取宠的宣传方式——等我翻阅完这本书,突然意识到“非虚构”的真实意蕴。我们最常见到这句话评价一部作品的时候,通常意义上指的是卡波蒂式的小说,或者奥威尔式的新闻报道,从未想过一部正经的历史著作中会出现这样的评价。但是《冷战》某种意义上确实是一部年度最佳非虚构作品,尽管因此引发的争议从未中断过。
我们该如何评价这样一部严谨的历史著作呢。它好读,通俗,却又新鲜,猛料不断,从未让人感觉到这是在哗众取宠,制造话题,戏说历史。但是当美国冷战史学家,被《纽约时报》称为“冷战史学泰斗”的约翰·刘易斯·加迪斯在书中大胆地用虚构的手法书写历史的时候,我还是差点被他蒙住了。在叙述到朝鲜战争时,加迪斯使用了这样的句子:“12月2日,在杜鲁门的授权下,麦克阿瑟命令美国空军向正在顺着朝鲜半岛往南推进的中国军队投掷了五枚原子弹,这些原子弹每一枚的当量都相当于美国投向广岛的那枚原子弹的当量……大约有15万中国士兵和一些数不清的美国和南朝鲜的战俘被炸死。”稍后的文字中,“12月4日,苏联最后通牒的期限已过,两架苏联轰炸机从海参崴起飞,每一架都携带一枚初级的但完全可以使用的原子弹。他们的目标是南朝鲜的城市釜山和仁川,这两个城市都是为联合国运输补给的重要港口。苏联的原子弹将釜山和仁川夷为平地。美国和南朝鲜在釜山和仁川遭受的死亡人数是麦克阿瑟先前使用原子弹给中国军队遭受的死亡人数的两倍”。
加迪斯煞有介事地讲述这段历史,由于前后叙事的风格的统一,我差点相信了这种说法。当然,这是虚构的,但是他叙述的时候,从不觉得这是虚构的。这就是“冷战”的真实状态,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随时都可以这样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尤其是在手中的核武器数量越来越多的时候,战争成为了一种应然状态,一个失误,一个疏忽,一个核心领导者的冲动和莽撞,都足以引发类似事件爆发,事实上,加迪斯虚构的这种状态,好莱坞电影中已经有了无数先例,那些恐怖分子、极端民族主义者、纳粹分子,甚至一个疯狂的科学家,都梦想着毁灭掉这个世界,重新建立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当然,至少到现在为止,核战争还没有发生。因为这种一触即发的假象战争,构成了二战后冷战的常态,也影响了大国之间的关系,以及世界发展的进程。所以,如果说冷战史有关键词的话,其中一个就是原子弹。
大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曾说:“战争不只包括战斗,或者作战行动,还包括大家清楚地知道战斗这种想法很长一段时间。”所谓“冷战”的含义正是由此而来,在全球核战争阴影下成长的一代代人都普遍相信,核战争随时爆发,会毁灭人类。现在回首看,我们会觉得有些可笑,整日生活在这种恐惧与焦虑,末日即将到来的念头中,反而制造了一段和平时期。用霍布斯鲍姆的话说,冷战的独特性就在于世界大战随时降临的危险根本就不存在。正是从这种很奇异的生活状态中,我们才能理解加迪斯的这本书。他在前言中提到,他在耶鲁大学跟本科生授课的时候,注意到冷战后成长起来的这代人,觉得冷战“既遥远又危险”。为何刚刚过去没有多久的冷战会迅速成为遥远的历史呢?产生这种错觉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尽管冷战是一种一触即发的幻觉,但是由这种幻觉引发的心理上的恐惧是真实可触的。而且两个超级大国所制作的那种对峙,也无形中给这种恐惧增添了很多压力。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这些局部引发战争很容易成为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任何一个偶然都可能导致必然的发生。所以加迪斯才会用这样的一种虚构的书写完成了一种想象中的战争。
凭心而论,《冷战》一书已经达到了加迪斯书写的目的,简明扼要,清晰晓畅,通俗易懂。作为一本写给普通人看的简明的冷战史,已经足够平易和精彩,尤其是对许多国家的统治者的描述与分析,有许多令人难忘的细节点缀。既然是简明冷战史,就不可能用过于严苛的标准去要求。英国历史学家托尼·朱特曾经对这本书发表长篇书评,大意是说加迪斯作为“冷战史学泰斗”(看得出朱特对这个称呼耿耿于怀)却把冷战史只叙述成超级大国的对峙,而且“大部分视角只是其中一个超级大国”,只会延续主流史学的观点,并无多少真正的洞见。除了对加迪斯很多历史细节上关注不够的批评,朱特最为着重指出的是加迪斯的意识形态偏见所导致的对历史书写的不公正:“冷战在非洲就像在拉丁美洲一样,与其说是意识形态冲突,不如说是两大帝国之间的冲突。两边都支持和推行令人憎恶的傀儡和代理人。但是苏联用玩世不恭的鄙视态度对待它那些贫困的第三世界扈从国家,甚至不屑于假装致力于推进‘民主’或自由,而美国却这样做了……冷战的反讽之一是,美国在欧洲的胜利往往是以它在更远的地方名声长期受到破坏而开始的:例如在越南,或者中东。冷战中的‘失败者’不仅是苏联。”
某种意义上,朱特的批评是对的。加迪斯并未在书中那些小国浪费更多笔墨,基本视角上都集中在两个苏联和美国的几位领导人身上,偶尔荡开笔墨会叙述到中国、法国、德国和英国,仅此而已。我们不妨把这本书与朱特的《战后欧洲史》放在一起阅读,耐人寻味的地方在于,朱特写到的部分正是加迪斯忽略的那部分。这种“第三世界”缺席书写尤其显得意味深长,而朱特在《战后欧洲史》中明确指出:战后欧洲的历史是一个笼罩在沉默里和不在场的故事,他的历史书写就是让这个沉默的部分发出自己的声音,他力图用一副全景的图描叙述战后欧洲各个国家极力摆脱大国阴影,渴望独立生活和发展的真实状态。而加迪斯只关心冷战的的两极,他关心的是如何在千头万绪中找出简单的秩序,把冷战发展的必然图景讲述出来,这就是说自由民主秩序才是这个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只是用一个乌托邦的愿景欺骗了大众。
从根本上来说,加迪斯的《冷战》代表了“历史由胜利者书写”的主流历史观,但是这种胜利的乐观似乎并未持续多久。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极端年代》中注意到:“冷战突然结束搬走了支撑国家秩序的支柱,也搬走了各国国内政治体制的支柱,这一点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后冷战时代,太多的东西已经改变,太多的东西已经消失,冷战的终结不是国际冲突的终结,而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不是东方集团的终结,而是全世界的终结。但是最重要一点是,每个人都在苏联解体的那天感觉到了旧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但是却完全不清楚新时代的本质和前途。民主胜利了吗?战争还会爆发吗?和平还能维持多久?一个大国的世界还有吗?所有的这些问题都预示着,冷战虽然逝去,另外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会打响。
思郁
2013-8-9书
冷战,约翰·刘易斯·加迪斯著,翟强张静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7月第一版,定价:56.00元
(for《法治周末》)
 

  《冷战》读后感(六):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持续为您奉献好书!

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致力于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高品质读品。译介国外的经典社会科学类理论著作和学术畅销书是我们图书系列的主要方向。作为一个新的品牌,2013年是我们的元年。敬请广大读者关注、批评!您的任何意见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提供给我们:在我们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oracode(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上私信或者评论;在豆瓣小站或者甲骨文所出图书的豆瓣页面留言或参与讨论;直接给我们发邮件([email protected])。
2013年甲骨文图书系列图书:
1.《巨变: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The Great Transformation: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卡尔•波兰尼 著 黄树民 译)(已出)
2.《罗马帝国的崛起》(The Histories or The Rise of the Roman Empire)(波里比阿 著 翁嘉声 译)(已出)
3.《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Strukturwandel der Öffentlichkeit : Untersuchungen zu einer Kategorie der bürgerlichen Gesellschaft)(哈贝马斯著)
4.《斯大林的战争》(stalin"s wars:from world war to cold war,1939-1953)(罗伯茨•杰弗里 著)(即将出版)
5.《自由的权利》(Das Recht der Freiheit)( 阿克塞尔•霍耐特 著 王旭 译)(已出)
6.《资本的内部》(Im Welt-innenraum des Kapitals )(彼得•斯劳特戴克 著)
7.《冷战》(The Cold War: A New History )(约翰•刘易斯•加迪斯 著)(即将出版)
8.《乔治•凯南》(George F. Kennan: An American Life )(约翰•刘易斯•加迪斯 著)
9.《天国之秋》(Autumn in the Heavenly Kingdom: China, the West, and the Epic Story of the Taiping Civil War)(裴士锋 著)
10.《血色大地》(Bloodlands: Europe Between Hitler and Stalin )(蒂莫西•斯奈德 著)
11.《1453》(1453: The Holy War for Constantinople and the Clash of Islam and the West)(罗杰•克劳利 著)
12.《财富之城》(City of Fortune: How Venice Won and Lost a Naval Empire)(罗杰•克劳利 著)
13.《海洋帝国》(Empires of the Sea: The Siege of Malta, the Battle of Lepanto, and the Contest for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罗杰•克劳利著)
14.《当美国首次遭遇中国》(When America First Met China: An Exotic History of Tea, Drugs, and Money in the Age of Sail)(埃里克•杰•多林著)
15.《上帝与黄金》(God and Gold: Britain, America,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瓦尔特•拉塞尔•米德著)
16.《忽必烈的挑战:蒙古与世界史的大转向》(クビライの挑戦 モンゴルによる世界史の大転回 )(衫山正明 著 周俊宇 译)(已出)
17.《中国震惊:看中国如何改变世界》(修订版)(DER CHINA SCHOCK: WIE PEKING SICH DIE WELT GEFUGIG MACHT)(弗兰克•泽林 著)(即将出版)
18.《原始的叛乱》(Primitive Rebels)(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著)
19.《亚洲去魔化:18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Die Entzauberung Asiens: Europa und die asiatischen Reiche im 18. Jahrhundert )(于尔根•奥斯特哈默尔 著)
20.《无情的革命:资本主义的历史》(The Relentless Revolution: A History of Capitalism )(乔伊斯•奥尔德姆•阿普尔比 著)
21.《希特勒与20世纪德国》(Zur Geschichte Deutschlands im 20. Jahrhundert:Demokratie,Diktatur,Widerstand)(汉斯•莫姆森 著 赵涟 译)(已出)
22.《美国大外交》(American Diplomacy)(乔治•凯南 著)(即将出版)

  《冷战》读后感(七):简洁有趣的冷战史

约翰·刘易斯·加迪斯,现为耶鲁大学罗伯特?A拉韦特(Robert A Lovett)讲座教授,著名的冷战史学家和大战略研究家,曾被《纽约时报》称作“冷战史学泰斗”。
本书英文版出版于2005年,是一部篇幅不大,面向大众读者的书。其美国版书名The Cold War: A New History可能更好地反映了此书的内容及意义。加迪斯是“冷战新史学”的代表人物。他在本书中大体按照时间顺序,分主题对冷战的全过程进行了简明扼要而不失精彩的分析。在这部篇幅不大的著作中,他简明扼要的分析了冷战的起源、美苏争霸状态下的核恐怖平衡、两大阵营在制度上的对抗、冷战中的知名人物(主要是美苏两国的领导人)对冷战的影响,以及冷战最终出人意料的结束。之所以成为“新史”,其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于读者群之 “新”。“《冷战》主要是为新一代读者写的,对这些读者来说冷战从来不是 ‘时事’。” 没怎么经历过冷战时代的一代人渐渐长大了,加迪斯认为把冷战史讲述给他们的时候,要用一个与以往不同的角度。这样他们才能较好地理解这段没有亲历过,可是与现今世界很有关系的历史。由于这个原因,《冷战》基本上没有预期读者对冷战史会有很多认识,他把每个环节都交代得很清楚。
其次,它的 “新” 还表现于作者参考的史料。《冷战》固然不是第一本写冷战史的书,所用的档案也非首次解密。他引用的档案大多已由华盛顿威尔逊研究中心国际冷战史项目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at the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公布,或引自其他著作。可是作者的开创性在于,把这一大批解密不久的档案用于一个宏观的叙述里,使这幅大的景象之下的细节得到充实。
作为一本写给大众读者的书,加迪斯的笔法十分活泼,写人写事时都用了不少有趣的文献,尤其是历史人物自己的话,使历史人物活灵活现。
但是,总得来看,加迪斯主要关心的是美苏大国关系,是欧洲中心论,书中很少讨论两个超级大国在冷战中对第三世界的干涉以及这些干涉产生的后果。

  《冷战》读后感(八):甲骨文图书2014年拟出版书目

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致力于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高品质读品。译介国外的经典社会科学类理论著作和学术畅销书是我们图书系列的主要方向。作为一个新的品牌,敬请广大读者关注、批评!您的任何意见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提供给我们:在我们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oracode(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上私信或者评论;在豆瓣小站或者甲骨文所出图书的豆瓣页面留言或参与讨论;直接给我们发邮件([email protected])。
甲骨文图书2014年开年新书
1.《美国和中国最初的相遇》(When America First Met China: An Exotic History of Tea, Drugs, and Money in the Age of Sail)(埃里克•杰•多林著 朱颖 译)
豆瓣链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27410/
2.《原始的叛乱》(Primitive Rebels)(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著 杨德睿 译)
豆瓣链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88880/
3. 《迷一样的清明上河图》(谜の名画・清明上河図 )(野岛刚著 张慧君 译)
豆瓣链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76316/
4.《法兰克福学派史》(Geschichte der Frankfurter Schule: Kritische Theorie und Politik)(埃米尔•瓦尔特-布什 著 郭力 译)(莱茵译丛)
豆瓣链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88842/
5.《资本的内部》(Im Welt-innenraum des Kapitals )(彼德•斯洛特戴克 著 常喧 译)(莱茵译丛)
豆瓣链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88846/
甲骨文图书2014年拟出版图书
1.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1453: The Holy War for Constantinople and the Clash of Islam and the West)(罗杰•克劳利 著 陆大鹏译)(地中海史诗三部曲)
2.财富之城:威尼斯海洋霸权的兴衰(City of Fortune: How Venice Won and Lost a Naval Empire)(罗杰•克劳利 著 陈磊 译)(地中海史诗三部曲)
3.海洋帝国:地中海大决战(Empires of the Sea: The Siege of Malta, the Battle of Lepanto, and the Contest for the Center of the World)(罗杰•克劳利 著 陆大鹏译)(地中海史诗三部曲)
4.血色大地:希特勒与斯大林之间的欧洲(Bloodlands: Europe Between Hitler and Stalin)(蒂莫西•斯奈德 著 黎英亮 冯茵 译)
5.失败的帝国(Failed Empire)(弗拉迪斯拉夫•祖博克 著 李晓江 译)
6.乔治•凯南:冷战之父的传奇人生(George F. Kennan: An American Life)(约翰•刘易斯•加迪斯 著 何慧 董风云 王睿恒 译)
7.午夜将至:古巴导弹危机中的肯尼迪、赫鲁晓夫和卡斯特罗(One Minute to Midnight: kennedy khrushchev and castro on the brink of nuclear war)(米歇尔•多布斯 著 陶泽慧 赵进生 译)
8.前朝旧人:俄国贵族的最后岁月(Former People: The Final Days of the Russian Aristocracy)(道格拉斯•史密斯 著 杜然 译)
9.大师与市场:西方思想中的资本主义(The Mind and the Market: Capitalism in Western Thought)(杰里•穆勒 著 佘欣承 译)
10.上帝与黄金:西方与现代世界的塑造(God and Gold: Britain, America,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瓦尔特•拉塞尔•米德 著 涂怡超 译)
11.无情的革命:资本主义的历史(The Relentless Revolution: A History of Capitalism)(乔伊斯•阿普尔比 著 宋非 译)
12.机械宇宙:牛顿、英国皇家学会与现代世界的诞生(The Clockwork Universe: Isaac Newton, the Royal Society, and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World)(爱德华•多尔尼克 著 )
13.摩登时代(Modern Times: The World from the Twenties to the Nineties)(保罗•约翰逊 著 秦传安 译)
14.阿拉伯的劳伦斯:战争、谎言、帝国与现代中东的形成(Lawrence in Arabia: War, Deceit, Imperial Folly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斯科特•安德森 著 陆大鹏 译)
15.天国之秋(Autumn in the Heavenly Kingdom: China, the West, and the Epic Story of the Taiping Civil War)【裵士锋(Stephen R. Platt) 著 黄中宪 译 】
16.中国通(China Hand: An Autobiography)(小约翰•派顿•戴维斯 著 李敏 译)
17.中国的翅膀(China’s Wings: War, Intrigue, Romance, and Adventure in the Middle Kingdom During the Golden Age of Flight )(格雷戈里•克劳奇 著 陈安琪 译)
18.亚洲的去魔化:十八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Die Entzauberung Asiens: Europa und die asiatischen Reiche im 18. Jahrhundert)(尤尔根•奥斯特哈默 著 刘兴华 译)(奥斯特哈默作品)
19.中国与世界:十八世纪至当代(China und die Weltgesellschaft. Vom 18. Jahrhundert bis in unsere Zeit)(尤尔根•奥斯特哈默 著 孟钟捷 译)(奥斯特哈默作品)
20.世界的演变:十九世纪史(Die Verwandlung der Welt: eine Geschichte des 19. Jahrhunderts)(尤尔根•奥斯特哈默 著 强朝晖 孟钟捷 刘风 译)(奥斯特哈默作品)
21.存在的力量:享乐主义宣言(La Puissance d"exister : Manifeste hédoniste)(米歇尔•安弗哈伊 著 刘成富 王奕涵 译)
22.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Power and Privilege: A Theory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格尔哈特•伦斯基 著 关信平 译)
23.伊丽莎白女王(Elizabeth the Queen)(艾莉森•威尔 著 董宴廷 译)
24坎奈的幽灵:汉尼拔与罗马共和国的黑暗时刻(The Ghosts of Cannae: Hannibal and the Darkest Hour of the Roman Republic)(罗伯特•奥康纳 著)
25.疯狂的郁金香(Tulipomania : The Story of the World"s Most Coveted Flower & the Extraordinary Passions It Aroused)(麦克•戴什 著)
26.改变世界史的中国茶叶(For All the Tea in China: How England Stole the World"s Favorite Drink and Changed History)(萨拉•萝斯 著 孟驰 译)
27.哈贝马斯手册(Habermas Handbuch)(豪克•布伦霍斯特 著 曹卫东 译)(莱茵译丛)
28.汉娜•阿伦特手册(Arendt-Handbuch)(Wolfgang Heuer 等著 寇瑛 王旭 译)(莱茵译丛)
29.德意志灵魂(Die deutsche Seele)(Dorn, Thea Wagner, Richard 等 著 丁娜 等 译)(莱茵译丛)
30.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Strukturwandel der Öffentlichkeit : Untersuchungen zu einer Kategorie der bürgerlichen Gesellschaft )(哈贝马斯 著 曹卫东 译)
31.德意志文化(1945-2000)(Deutsche Kultur 1945 – 2000)(赫尔曼•格拉泽 著 周睿睿 等 译)
32.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真实的战争与和平(Russia Against Napoleon: The True Story of the Campaigns of War and Peace)(多米尼克•列文 著 吴田甜 王晨燕 译)
33.当总统撒谎(When Presidents Lie: A History of Official Deception and Its Consequences)(埃里克•奥特曼 著 王本涛 译)
34.杀戮与文化:强权兴起的决定性战役(Carnage and Culture: Landmark Battles in the Rise to Western Power)(维克多•戴维斯•汉森 著 傅翀 译)
35.隐形军队:游击战的历史(Invisible Armies: An Epic History of Guerrilla Warfare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马克斯•布特 著 赵国星 译)

  《冷战》读后感(九):ioracode上线,请订阅关注!

甲骨文工作室微信公众号ioracode(oracode为甲骨文品牌英文名称)现已上线!甲骨文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关于书、关于文化的传播、交流平台。欢迎各位书友订阅关注! ID ioracode
      
      Ioracode招募公告
      
      ioracode 是甲骨文即将推出的甲骨文微信公众号。甲骨文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关于书、关于文化的传播、交流平台。ioracode正在寻找志同道合者,诚邀加盟。
      
      成为ioracode 书评家
      
      ioracode是一个以书为媒的平台,我们希望在这一平台上刊登各种“好书”的书评(不局限于甲骨文的图书),如果你自信自己可以写出关于好书的好书评,我们邀请你成为“ioracode 书评家”。
      
      成为ioracode 观察家
      
      甲骨文所出图书以翻译类图书为主,我们尤为关注国外思想文化界的动态。如果你和我们一样关注此类动态,有阅读和翻译外文的能力,能够给读者提供新鲜、有料的信息。我们邀请你成为“ioracode 观察家”。
      
      成为ioracode 翻译家
      
      一个时常困扰甲骨文君的问题是,一部好的翻译作品出版后,往往难以约到与书匹配的书评。而这些作品在原出版地往往有不止一个“大家”写书评评价。如果你有阅读《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经济学人》《金融时报》等国外媒体书评版的习惯,并且有能力翻译这些书评,我们邀请你成为“ioracode 翻译家”。
      
      成为ioracode 鉴赏家
      
      好书值得看,但时时刻刻都思考这些博大精深的内容是不是太枯燥,太乏味?而且,生活中还有很多好玩的事情。如果你经常关注国内外那些好玩、有品的信息(比如设计、电影、戏剧、绘画、游戏……)并能对其加以评点,我们邀请你成为“ioracode 鉴赏家”。
      
      关于报酬
      作品一经在ioracode平台上发表,高大上的甲骨文新书送你,如果是有限量版的,非限量版不送。
      
      志同道合的你,准备好了吗?如有意,请将个人简历及相关作品(作品要与应聘职位相关,且保证原创)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

  《冷战》读后感(十):不要太认真

好歹这本书阅读障碍很小,虽然作者仍不自觉使用着一种高姿态的叙述方式,但至少跟遏制战略(Strategies of Containment,推荐05年6月更新过的原文版本,但中译本没有做更新)之类的其它著作相比这本书的目标显然是畅销榜而非学术圈。
在时间线上,正如作者本人在前言中所写的一般,每个部分因其描述方式为主题先行所以一些事件时间都有所重叠,在他抛出一个时间点的时候你至少需要比较迅速的反应过来相对应的“其它事件都进行到哪里了”的概念。所以在读完一个章节之后脑内对其进行整合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至少对我这种对世界历史发展没有笼统概念的人来说QAQ。。)
而叙述角度,有所偏颇是必然的,作为目标是畅销书榜的作品来说在我可接受的范围内。所以不用太期待书里会事无巨细去对哪怕你认为非常重要的小区域势力变革进行记录和评价,中国被带到不少已经很荣幸了(←并没有。。相应的也不用担心这本书会因为细节和碎片太多而枯燥。
虚构描述投向朝鲜半岛的那些核弹的片段令人印象深刻,此类的叙述方式让本书的确,可以说是情节跌宕起伏。但是对资本主义与民主概念似乎不怎么严谨的混淆诱导以及一些,嗯,带有比较明显主观角度的说辞,嗯,这本书还是只当做消遣来看比较好。
认真讨论你就输了。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jjwk/6907.html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