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金融财经 > 基金 > [一千零一夜故事书读后感]金融是本故事书读后感精选10篇

[一千零一夜故事书读后感]金融是本故事书读后感精选10篇

来源:基金 时间:2019-09-21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基金】

金融是本故事书读后感精选10篇

  《金融是本故事书》是一本由许敬 / 中国基金博物馆 策划整理著作,后浪出版公司·鹭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融是本故事书》读后感(一):看到金融就头大?那是你没遇到这本有故事的金融书

  错综复杂的图表,枯燥乏味的数据。金融好像天生就是数据的同胞兄弟,总是相伴随行,不离不弃。然而冷冰冰的数据总是显的那么没有人情味,况且中国从来就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国家,政治因素、私人关系是影响金融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许敬——中国近代史专家。这本《金融是本故事书》以中国近代史贯穿中国经济的兴衰发展,为我们娓娓道来了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金融故事。

  文章分为四大部分:

  01 传说与真相:金融巨头的故事

  02 传承与商道:金融豪门的故事

  03 冒险与财富:上海滩的金融故事

  04 饮食男女: 街面上的金融故事

  ###01 传说与真相:金融巨头的故事

  孔宋豪门的法币改革,大名鼎鼎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山西乔家大院。这些无一不是近代著名的的金融巨子。他们的故事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流传至今。其中大都传的神乎其神,如有天助。可是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来看,他们的发家都存在着许多必然的因素。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洋务运动大兴的时期。以左宗棠、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正在进行大改革,而胡雪岩正是左宗棠手下的财政幕僚,为其筹集军饷转运粮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采办军械和向外借款。

  当时胡雪岩是仅有的略通洋务的少数金融家之一,加之左宗棠的信任,轻易就获得了最便捷的发家路径——收取佣金。当时最顶尖的华人金融家十二年的佣金才一百多万两,而胡仅凭借1867--1879十多年收取佣金就获得了三百万两。可见这位“红顶商人”的能干。不过凡事必有利弊,他的贪婪自然引起了另一派系李鸿章的注意。

  政治上的尔虞我诈,导致了胡雪岩事业上的惨痛溃败。党派之争,自然是除去对方的左右手而快。在一场生丝的贸易战中,因为胡自己的判断失误,加之李暗中的操纵,使得胡急速破产,从而一蹶不振,再也没有起来。

  船可载舟,亦可覆舟。官商结合的确方便行事,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不过一旦深陷其中,不能把控的话,最终只能自取灭亡。

  ####02 传承与商道:金融豪门的故事

  苏州毫无疑问是近代的文化经济重镇。自古多少诗人、才子为其吟诗作曲,不亦乐乎。文化的繁荣自然是以金融为之撑腰的。当时的金融豪门,基本都是现在苏州辖区内的家族。洞庭东山的席氏家族,隐形的程氏家族,金融世家贝氏家族,全都出自苏州。真可谓是苏州撑起了中国近代金融史的一片天啊!

  席家从1842年开始兴起,到1922年席立功去世逐渐衰落。这其中正是中国近代最动荡的时刻,外强入侵、内部起义、革命兴起、建立民国。席家正是靠着给外国银行当华人买办从而起家、发迹、繁荣。程家、贝家无一不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显露头角,可见政治的动荡足以左右着商业的繁荣发展。

  ####03上海滩的金融故事

  上海,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国内一线城市。这座被人戏称为“魔都”的城市,其实发展也不过才一百来年,从1843年开埠以来,各国租界聚集于此,各地逃亡的富商也在此定居。这些原始的外来资本使得上海得以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金融体系结构。

  中国当时正艰难地从传统的人情社会向现代的法治社会转型,所谓“礼乐行政”,正是从重“礼乐”走向重“刑政”,而清末以来的金融史正是形象的写照。上海也成为了金融行业的领头羊,发展至今成为了国际上极其重要的金融中心。

  ####饮食男女: 街面上的金融故事

  民以食为天,中华美食名扬海外。餐饮业的发展也深深的影响着一个城市,甚至于一个地区的民生形态和社会形态,直至最后渗入到文化形态。

  舌尖上的金融,从苏州松鹤楼说起。现在的松鹤楼依旧是苏帮菜的代表,而他的发迹却是从苏式汤面开始的。苏式汤面讲究浇头,浇头的好坏决定着食客的去留。以此发家,可见松鹤楼做的浇头做的有多么的好。从汤面起家,做到名扬内外的餐饮业品牌,历史变迁固然重要,然而更为重要的则是那隐藏的金融准则。

  gt;很多人把金融仅仅看成货币、股票、债券。然而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学就是研究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样发展等。

  金融有时很简单:

  信用第一,责任第一。

  为人不可贪得无厌,生意不可做足。

  同行未必是冤家,君子之争温文尔雅。

  人争近利,我图远功;人嫌细微,我宁烦琐。

  这些都是金融发展的基石。纵观现在,国人为什么喜好外来物品,而对本国产品嗤之以鼻。宁愿挤破脑袋去抢那高昂的外来货,也从不触及本国的产品。这难道不是现代金融家们应该深思的吗?开办企业容易,难的是百年老店的沉淀。

  我们现在缺乏的就是沉淀之后的平稳、创新、诚信。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只想着眼前的利益,不顾他人生死,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

  《金融是本故事书》,从故事的角度出发。深入地为我们详细分解了许多金融世家的发家之道,不仅了解了近代以来金融的发展史,而且还熟知了不少中国近代的历史变迁。不可谓是一本另类的金融读本!

  《金融是本故事书》读后感(二):那些你不曾在意的金融故事

  什么是金融?百度百科的解释是这样的:指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存款的存入和提取,汇兑的往来等经济活动。简单地说,金融就是交易活动。

  许敬的《金融是本故事书》选取中国近代史上极具代表性的金融故事,带读者了解在中国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金融所展示出来的独特意义和魅力。

  我觉得,可以从这样三点来读这本书。

  金融从来就是和政治密不可分的。

  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从来是孪生兄弟,远到秦国秦始皇统一六国货币是一道君王的诏令,近到我们大学里的课程向来是先有政治经济学。

  本书开篇,作者就指出:无论是研究中国经济还是金融,都必须把非市场的因素计算在内,甚至还要把所研究的对象与当时的权贵、军阀的私人关系计算在内。所以,许敬把蒋介石和孔宋的故事放在很靠前的位置,这也是我最喜欢的故事。

  关于孔宋家族,教科书给我们的评价多是负面的,贪赃枉法、通货膨胀、民不聊生,大概多是诸如此类的词。除此之外,就真得没有其他了吗?在《金融是本故事书》里,作者试图更全面地去还原蒋宋孔三家所做的努力。

  美国刚成立时,经济同样面临困局。当时,汉密尔顿采取了三项措施:建立完善的联邦税收体系;以美国政府信用为担保发行债券;建立中央银行。帮助美国经济获得复苏。国民政府成立以后,于1928年成立中央银行,财政大权相继由宋子文和孔祥熙掌管,宋子文首先推行关税改革,他辞职后,孔祥熙接任财政部长,推行币制改革,实施法币政策。这些改革与汉密尔顿的举措有很大相似之处,也得到了当时金融界的认可。这些政策的实施极大地影响了当时上海金融界,最终能得以推行也离不开金融界的支持,当然阻力肯定也是在所难免的。

  为了让杰斐逊主义者接受偿还国债的方案,汉密尔顿作出让步,使纽约与政治中心失之交臂,却也让纽约作为相对独立的金融中心,在接下来的一个多世纪得到了飞速发展,最终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而彼时的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却是与南京国民政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有其深层的历史原因,也与当时中国分裂的局面有关。

  历史总是在重演,悲剧亦是。

  胡雪岩无疑是中国近代最有名的红顶商人,他的故事也是中国金融故事中或不可缺的一个。胡的投资眼光更像是一种本能,借助左宗棠的庇护,他开银庄,吃外资银行的佣金中饱私囊,鼎盛时期,累计的财产达几千万两。然而,所有这一切败于一场生丝垄断战,最终导致他名下的银庄全面破产,给贫民百姓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甚至因此引发金融危机。类似的故事在金融历史中比比皆是,最早的荷兰郁金香事件,以及后来美国的铁路股票泡沫,亦是如此。逐利是资本的本性,贪婪从未停止,能否多留一点冷静让悲剧不再重演呢?

  金融的历史更是一部大人物的历史。

  不管是美国的摩根家族,还是英国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在世界金融史上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在中国,也有类似有影响力的家族,通过《金融是本故事书》,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到历史之一角。洞庭东山席氏,三代连任汇丰银行买办职位,相当于是汇丰银行在中国的最高发言人;苏州隐形富豪程氏家族,数代经营钱庄;而苏州的金融世家贝氏更是与宋子文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宋子文掌管财政大权期间,贝氏贝祖诒身为中央银行理事,成为中央金融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比欧洲晚了近两个世纪,再加上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使得中国错失了滋养古老家族的土壤,但仍是有一批批实业家、金融家成长起来为中国经济金融的发展做出贡献。

  因为社会体制的重建,有些家族消失于历史舞台,有些家族远去海外,也有些家族大隐于市。通过许敬的故事,是探知,也是缅怀。在他所讲述的15个故事里,有些或许只是实业家的经营故事,严格地说与金融关系不大;有些掺杂有民间传闻,缺少严谨考究,但这些都是历史的组成部分。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分析现在和未来,我想每个人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有意思的点吧。感觉遗憾的是,没有李鸿章和他的招商局的故事,这也是个关键人物呢,或许把和珅的故事换成他就更完美了。

  《金融是本故事书》读后感(三):纵横捭阖,不过渺沧海之一粟

  我错了,大大地错了。《金融是本故事书》,乍看这个书名,你认为会是怎样的内容?

  一本介绍金融概念、知识的专业书籍,但却将这些知识融合在故事中表述出来,使读者更易理解和接受,不至于像普通专业书籍一样,如同一块冷冰冰的砖头,令人望而生畏,避之不及?

  然而,并不是啊。T-T

  不得不说书名起得好,虽然和我想的不一样,可人家真真是书如其名——确实是本故事书——整本书中未涉及任何一个金融概念,未绘制任何一张金融图表,未列举任何一组金融数据,与我最初脑补的形象大相径庭。

  书中分为“传说与真相”、“传承与商道”、“冒险与财富”及“饮食男女”四大部分,共15个故事,描述了和珅、胡雪岩、孔祥熙等金融巨头的风云传奇,席氏、程氏、乔氏等金融豪门的恩怨,上海滩的百年沉浮,街面上餐饮大鳄的兴衰成败。

  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篇传记,述说着芸芸众生的拼搏、兴起、高峰、衰落以及消亡,描绘了中晚清及近代的金融史,展开了一幅从清、北洋政府乃至国民政府的金融发展画卷。

  古人说,读史以明鉴。历史总以讲故事的形式给我们讲述着一堂堂生动的课程。《金融是本故事书》至少给我上了三堂课:

  每个成功人士都曾苦逼

  每个真正的成功者,都不是含着金汤匙、提笼架鸟长大的。所谓“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他们都有异常痛苦的低潮期,苦苦在泥泞中挣扎。乔家大院的创始人乔贵发无父无母,吃百家饭长大,连心爱的女人都娶不到被迫去拉骆驼干苦力。

  而每个真正的成功者,眼光总是独到乃至毒辣的,他们准确地把握住一闪即逝的机会,从而出人头地。食神冼冠生从一张被人遗弃的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从而抓住富人喜欢高端大气的性格,从小小的牛肉干、话梅做起,打造了冠绝天下的冠生园。

  无毒者,不丈夫

  若想在生意场上一手遮天,建立属于自己的王国,不做出一些牺牲,是很难达成的。民间所谓“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话糙理不糙。有些人选择了为五斗米折腰,把自己绑在官府或政府的战车上,努力成为红顶商人,甚至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出卖自己的灵魂,使尽各种手段为自己的靠山或主子榨干别人的血汗,奉上肮脏的财富。他们不像表面显示出来的那么乐善好施,每个人的手上都淌着受害者的鲜血。提到红顶商人,大家最先想到的恐怕就是胡雪岩,而胡雪岩为了自己的地位,为左宗棠筹措军饷等何止千万,军械粮食更不计其数,其中沾满了多少人的血泪无法评说。

  江山易打,不易坐

  所谓“一步错步步错”,在达到辉煌的顶峰后,傲慢、偏执往往会蒙蔽你的双眼,要么躺在已有的成就上,看不到历史车轮的走向,跨越不过事业的S曲线,成为后来者的牺牲品,胡雪岩在自己最风光时,妄图垄断生丝市场,但一步走错满盘皆输,这一步让他家财散尽,在风雪中黯然离世,要么野心膨胀难以遏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被自己的主子最终放弃,甚至吃掉,落个凄凉下场,和珅表面上贪赃无数,但暗地里为乾隆穷奢极欲的挥霍和勤俭节约的名声买单,可惜因皇家兴,也因皇家亡,大权在握的他怎么能被嘉庆所容,乾隆死后仅半月,和珅被赐自尽,家产尽被查抄。

  所谓白璧微瑕,书中仍有些不足之处,一则故事性太强,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金融本质,对历史、八卦的描写过多,而对金融知识浅尝辄止,尽管读者可以酣畅淋漓阅读故事,但是对背后的金融战争本质却无法体会;二则十五个故事的编排略显凌乱,没有尊重一定的时间顺序,即使在一个部分中,叙事也忽而民国,忽而晚清,无法让读者形成连贯的印象,难以顺畅地掌握近代金融史的发展历程。

  然而瑕不掩瑜,这仍是一本充满知识性、具有可读性的好书,值得在工作闲暇之余、地铁上班途中品读中国中晚清及近代金

  《金融是本故事书》读后感(四):历史:小姑娘还是老太婆?

  有句话讲作:“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意思是说,胜者书写史书,人们只能接受在胜者的解读下,了解本代和历史的故事。

  前朝往事,尽被一笔收入书本中。

  读史书,看战乱年代,狼烟风起,群雄逐鹿,心头激荡。

  当今中国,虽偶有动乱,隐有痼疾,但是还可以称得上是太平年代。

  无法亲身体会那个年代的激荡风云,是幸运,也有不能亲眼目睹历史大转角的遗憾。

  于是,想要了解一段更接近于真相的历史,有一个方法就是不仅读“正史”,还能从不同的角度来关注一段年代。

  金融,就是其中一个不错的方向。

  在《金融是本故事书》里,有着金融巨头们的成长打拼历程,历数了上海滩的豪门起伏,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可以从中窥得一些历史的小细节。

  1932年,孔祥熙接受蒋介石任命,到欧洲考察。在意大利考察时,元首墨索里尼建议道,日本已经是中国的劲敌,如果发展海军难以赶上,及时发展空军可以遏制日军的侵略。

  后到德国考察,德国还与中国政府合作,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为中国提供枪械,还派出军事顾问团,从战略上,技术上给中国军队指导。而这些武器和指导为抗日时期抵御日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二战爆发,我们在历史书上得知德意日三国结成同盟,是邪恶的化身。

  但是我们不知道,想来当时为中国提供帮助的德意两国也未必能预料,自己的帮助会成为攻击盟友的利器。

  中国是大陆国家,一向与海洋文明那种波澜壮阔的探险少有牵连,但是我没有想到的是,在雍正年间,晋商竟然能与从山西到俄罗斯贸易的一场“陆地大航海”有关。

  山西商队穿过沙漠高山,风沙雨雪,牵着骆驼走出一条商路,只不过海边的纤夫换成了“拉骆驼的”,舟楫变成了骆驼和马队,而在卖苦力的青年中,就有后来我们看到《乔家大院》主人公的祖父,他在拉骆驼中寻觅到商机,抓住机会,一代商业传奇由此开启。

  还有许多有趣的细节,让你得以一窥历史中难以被人发现的小角落,看出历史事件中的另一面。

  中国从来不是一个市场经济社会,从古至今,无论朝代更迭,制度变换,在看中国经济或者金融的发展时,一定要把许多非经济因素计算在内。

  所以,你会看到军阀地主、文人雅士、贩夫走卒在历史的大故事中,不知情地出演一个或默默无闻,或声名卓著的角色。但是转来转去,貌似胜败荣辱,就随着他们的生命一样,过去了。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这些故事周而复始,就像一个戴了面具的老太婆,偶尔换身衣服,这边锣鼓一敲,又出场了。

  历史,究竟是小姑娘还是老太婆?

  难以言明。

  因为从来没有人能够真正地接近历史的100%真相。

  但是,好歹能从不同的角度看看花絮,

  心满意足。

  《金融是本故事书》读后感(五):"诚信"方能成人

  诚信,方能成人

  写在文前:

  相信任何一个从读书中获得满足的朋友都有着一个共识:"好书即好人"

  遇到一本好书,就像遇到一个妙语连珠的老朋友。

  可以彻夜交谈,可以相互印证。

  乐极,倦极,倒头便睡,嘴角还留着满足的笑。

  哪怕心中怀着独自占有的想法,言语之间也不经意地流露出她的好,像中毒一样。

  嗯,前段时间,《金融是本故事书》就是一本这样的书。

  读起来颇有标题党的潜质,再读却又觉轻快,不矫情。

  可能因为对数字向来不是很敏感,自觉学金融是没有天分的,所以从来没有读过这类书籍。

  而这本书说"用数据和图表读不懂中国的金融",大有探其本质的豪迈,独辟蹊径,颇合口味。

  书不厚,32开的纸张,200页出头,本想择空去读,却被迷住,只半日便已经读完。

  如同在一家街头老店内,叫上一盘老醋花生,一盘酱牛肉,再要上一瓶老酒,听着说书人把故事缓缓铺开,好不舒坦。

  这本书有“毒”,推荐阅读

  整本书以15个"压箱底"的故事为引子,将近代金融巨头的兴衰成败娓娓道来。

  概括起来,用书中的一句话说形容很是贴切,很有味道:

  quot;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

  从"顶戴三品花翎"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到一手推动币制改革的孔宋豪门;

  从"儒商典范"的晋商乔家到"用人不疑"的隐形富豪程氏家族;

  白手起家,富可敌国,大厦倾塌。

  历史的长河挟裹着,翻涌着,浩浩荡荡的向远方流去,再大的人物也只是沙粒一颗。

  不过,任他们多么洪水滔天,权倾天下,那也是漫漫岁月之前的事情了。

  回到当下,从这些“金融巨头”“商界大佬”的兴衰举止之中,学到一些什么,才是则本书于我们最大的用途。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旧唐书·魏徵传》

  将浩浩荡荡的千年历史长河置于我们的目光之下,随着书中的叙述,轻轻的拨开水面的迷雾,静静地去抽丝剥茧,细细条理。

  在你会发现近代数百年金融业的兴盛荣衰,是如此的脉络清晰。

  时代的机遇与个人的抉择碰撞,糅合,掀起滚滚浪花。

  而从些这些“时代骄子”身上,有很多闪光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如说话与处事之道,遇事的沉着泠静等等。不过,现世已经有无数人物传记,成功学说去讲述这些,我就不再啰嗦。

  在我看来,除去机遇与能力,使得他们得以缔造庞大的商业帝国的因素,莫过于两字。

  诚—信!

  对他人诚,对自己信

  对,你没看错,就是"诚信"二字。

  有人说:"这恐怕算是世间最俗,讲的最多的道理了。"

  几曾何时,我也这么认为,甚至看到文章列出“诚信”的小标题就快快略过。

  但看过这本书之后,我发现我从未真正了解过"诚信"二字。

  细说开来,大部分人对诚信的认识,都存在着两种误解。

  第一种,是将诚信当成是一种行为规范,只知道做便是对的,但不知道为什么是对的。

  砍樱桃树的华盛顿,借书准时归还的宋濂,冒着雨也要赴约的小明,这些陪着我们长大的“小伙伴”为我们塑造出了诚信的光环。

  告诉我们诚信是好的,甚至是高尚的。

  但事实上,诚信是典型的利益产物。

  在漫长历史中,人类不断进行试错,因违信而被惩罚,因守信而得以延续,最后不断反省才认知到:

  遵守诚信才是个人发展的最高效途径。

  延伸至商业之中,便是"契约精神"。

  清末大名鼎鼎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便是因“诚信”二字,而得以走上“官商”顶峰。

  胡雪岩家境贫寒,十三四岁便进钱庄做学徒,从杂役做起,不到二十岁,就做到了“跑街,相当于今天的业务员。

  在此时,他与今后影响他一生的王有龄相遇,二者相谈甚欢。

  彼时的王有龄挂着一个虚衔碌碌无为,因祖辈为官在京城留有余荫,故而想入京跑官,但盘缠成了最大的问题。

  胡雪岩默默记下,回到钱庄四处周转,三日后将八百两白银放在了王有龄面前。

  王有龄记下这份恩情,入京得了门路,便一直从知县做到了浙江巡抚,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省省委书记,而胡雪岩的产业也随着王有龄的步步高升遍地开花。

  最后,浙江省对内,对外,对上,对下的粮食运输和财务往来,都交由胡来负责。

  在这个故事中,胡雪岩付之以“诚”,王有龄报之以“信”,二者的人生皆应“诚信”而彻底改变。

  不知从什么时候,人们开始热衷于“厚黑学”“办公室政治”,总想着别人身上都带着一把尖刀。

  别人提出的请求、要求,第一个想到的不是有没有时间,能不能够帮忙,变成了凭什么?为什么?

  “学会拒接”本没有错,甚至是交流中的必备技能,但千万不要为了拒绝而拒绝。

  高效工作没有那么复杂,只需要你谨守“诚信”二字,良好的协作关系会带来强大的处理能力,如同双核较于单核的提升。

  此外,“诚信”的每一次付诸,都将成为你闪亮的名片,这也就是口碑。

  当然,前提是与同样的诚信之人作伴,这需要一些辨别能力。

  第二种误解,是我们往往认为诚信是对他人而言的,很少关注对自己的承诺。

  在生活中,有一种现象很普遍:

  与他人约定往往准时,自己规定时间便会因各种原因而耽误,认为无关紧要。

  但事实上,这是我们对诚信最大的误解。

  当诚信付诸于他人,我们收获的是来自他人的回报,是一时一刻的,功利一些,回报是不确定的;

  而将诚信付诸于自身,我们将收获自身能力的不断成长,自信的提升,回报是永恒增长,且永不会逝去的。

  而决定一个人一生高度的关键,就在于此。

  时至今日,谈及上海,我们都知道它是全国的经济中心,金融业的风向标。

  而回顾上海金融崛起史,就不能不提缔造上海金融业的“华人买办”,不能不提洞庭东山豪门“席家”。

  在租界时期,上海聚集了各国的外资银行,企业,为了于中国企业进行生意往来,便设立“买办”这一职位,由中国人担任。

  这一职位权利极大,该公司所有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几乎都要经过他的手。

  而上海的著名豪门"席家",便因此崛起。

  当时,正值青壮的席正甫来到上海打拼,有野心的他盯准了“买办”资格,为此他不断努力:

  初到上海,就苦学英语,与外国人打交道。

  向在洋行做会计的舅舅走关系,成为钱庄跑街,不断丰富经验。

  同行业内的佼佼者交好。

  随着多年的不断积累,最后在沈二园的推荐下,成为了汇丰银行的买办。

  这个职位在席家世袭三代,缔造了席家豪门地位。

  在这个故事中,席正甫对自己许下了约定,要做洋行买办,这是付诸承诺。

  随后他并制定了一步步的计划,并最终成功,完成了承诺,这就是于自己做到"诚信"。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职业规划”,很多人也都制定过自己的职业规划。

  这就是我们对自己的付诸的承诺。

  而要完成这个承诺,我们就要按照规划中的预期,一步步的去完成。

  一个月精通PPT制作技能/office技能

  连续写作3个月

  每天做工作复盘,总结成功和失败。

  .......

  虽然相较席正甫这样的金融巨头,距离太过遥远,但“于己信”的道理是通用的。

  每个人都对自己做出过很多很多的承诺,但决定人与人差距的,不是我们的承诺以及规划不正确。

  大多数情况,是我们没有完成对自己的承诺。

  诚信是件小事,很多人都错了,你呢?

  如何在交际中,善用“诚信”

  现在越来越多的“说话术”“厚黑学”等等,号称神器。

  相较于他们,“诚信”二字虽然朴实无华,逻辑没有很多精巧之处,但却“无往不利”,实在担的上“超神器”三字。

  而在与人交往中,善用"诚信"这件超神器,可以分为两类来说。

  一.在于他人“诚信”上

  首先要在工作细节与经历中,学会辨别,择取“诚信”之友。

  其次做到付诸于他们以“诚”。

  要相信,只有你付诸以“诚”的时候,别人才会回报以“信”,才会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以诚相待。

  二.在于自己“诚信”上

  认真对待自己向自己许下的每一个人承诺,准时高效的完成,甚至“今天晚上要看一个小时的书”这样的承诺。

  要记住:承诺无大小!

  故而,总的来说,无论诚信的对象是谁,核心都是两个字:承诺。

  许下承诺,履行承诺,这一过程构成了“诚信”,也构成了我们个人成长的原动力。

  就最基本的方面来说,时间管理,管理也的不是时间,是我们对他人以及自己的承诺。

  所以说,“诚信”不是一件小事,善用诚信,你的人生一定会不一样!

  参考资料

  1:头图:《诚信:一脉承传的立人之本》作者:作者:山东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院长 王志民

  2:故事事例:均采自《金融是本故事书》原文,忠于原文。

  3:荐书:《金融是本故事书》,包含对中国金融发展的独特解读,揭示中国独特的商道文化(无复杂生涩的图表数据,通俗易懂)

  《金融是本故事书》读后感(六):金融,其实就在身边

  有个金融业的朋友道:

  我们不生产人民币,我们只是人民币的搬运工。

  看似自嘲,顾盼自雄的味道可是浓郁之极!金融这个词,从一开始就显得如此的“财大气粗”,即便金融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初入职场,往往比同等条件下的其他专业毕业生收入高出许多,显得说话的底气都足。那么,金融到底是什么呢?在经济学中,金融这个词的定义有些“高大上”:

  金融(Finance)的内容可概括为货币的发行与回笼,存款的吸收与付出,贷款的发放与回收,金银、外汇的买卖,有价证券的发行与转让,保险、信托、国内、国际的货币结算等。

  因此,人们对国内金融界人士的印象也因此认为各个衣冠楚楚,如同电影《华尔街》中的金融家们一样,睿智、多金、充满雄心壮志。那么,我们国家金融业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和新闻等其他舶来品一样,我国现代金融业也是清末在列强坚船利炮的威胁下建立起来的,自他建立伊始,就交织着交易、阴谋、金钱甚至血污。中国基金博物馆研究员许敬,数年埋头整理出中国金融历史上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结集成一本名为《金融是本故事书》的小册子,讲述了那个无序时代中国诸多“大人物”关于资本、金钱和权力的故事。从满清到民国末年,在政坛、在市场中乱纷纷万马逐鹿的,不仅仅是高官、军阀,还有很多豪富巨商,以权势为矛,金钱为盾,在中国历史上翻云覆雨。本书精选了15个精彩的故事,里面有尽人皆知的巨贪国蠹如和珅、孔祥熙等,也有大名鼎鼎到显赫一时的胡雪岩、杜月笙、乔家大院,同时也有一些在业界浓墨淡彩,在民间却鲜为人知的低调豪门。锱铢积累,金山银海故事中勾勒出早年中国金融业的寒风凄雨,冰刀雪剑。

  周而复始,开创中国金融时代

  本书的第一个故事,并非介绍最为有名、也在15个故事中生卒最早的“史上第一巨贪”和珅,而是中国金融业奠基人周学熙。意图很明显:寻本朔源,讲述中国金融行业的故事,当然从奠基人讲起。周学熙是满清大臣周馥之子,正是由周馥这个儿子开始,在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周学熙在袁世凯的支持下,进行顶层设计,构建中央和地方两利的财政体系和纳税方案,算得上中国金融行业奠基人。他划分的国税地税一直沿用至今。

  可以说,从一开始,周学熙这位“中国金融业奠基人”就和袁世凯紧紧捆绑在 一起,中国金融界和当事权贵、军阀就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难解难分。而随后的一个个金融故事中,不管是四大家族中的孔祥熙、宋子文,还是红顶商人胡雪岩,或者是那些所谓的“民族资本家”,要么自己就是权贵,要么和当时的权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在本书的一开始,作者就强调:

  自古以来,无论是研究中国经济还是金融,都必须把非市场因素计算在内,甚至还要把所研究的对象与当时的权贵、军阀的私人关系也计算在内。

  这个“中国特色”的金融行业风范儿,即便到了今天,也不敢说全然不同。

  百年前的大鳄如何刷朋友圈

  去年双11的时候,阿里巴巴的马云在水立方举办天猫双十一狂欢夜,现场不仅请来了一大波明星,而且有许多商业大佬为他站台。把这么多大佬请到现场通宵看晚(guang)会(gao),912亿的销售额就不难理解了。在商界和金融界,刷朋友圈是不会见到那么多卖面膜广告或者转一转功德无量之类的帖子的。他们的朋友圈核心只是为了两个字——转化!进入朋友圈点赞毫无意义,真正的朋友圈是为了整合资源,转化为商业价值。不会转化,你就白混了。

  《金融是本故事书》中的记载的大佬们,那个时代当然没人会玩微信朋友圈。但是他们更懂得资源整合和变现的作用。因此,他们的朋友圈含金量更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千金重一诺”(或许是因为那时的骗子少)。比如在红顶商人胡雪岩一章中,介绍了这样一个故事:

  胡雪岩在还仅仅是伙计的时候,结识到一个候补虚职的小官王有龄(大约也就是副调研员这样的虚职),胡见他相貌堂堂,举止得体,得知他候补需要盘缠,经立刻借给他500两银子去京城打点。结果几年后,王有龄平步青云,最后官至浙江巡抚,一直与胡相交莫逆,胡雪岩在他的羽翼下一直发展壮大自己的生意,甚至在被太平天国围困孤城的时候,王有龄支开胡雪岩去上海采办军粮,给他一条生路,自己却城破身死。而胡雪岩也投桃报李,以商人之力,结交大臣为王有龄报仇。

  而乔致庸、穆藕初、席正普等民国时代的顶级豪门,彼此之间也不仅仅是相互寒暄“点赞”而已,更多的是和当时的权贵、才俊或者伙伴进行互动,彼此为“杠杆”,撬动对方的价值,整合资源,发展壮大。

  想读成功学?卡耐基还不如孔祥熙

  现在在中国,图书界卖得最火的书籍是学校教辅用书,除此以外大概就是成功学和“管理秘笈”之类作品了。很多作品都引自海外,比如卡耐基、希尔等人的成功学,既有文化的隔阂,也不完全接地气。而我们掉过头来看看《金融是本故事书》中这些百年前人物、世家的成功故事,他们的经验、规则、思想、制度,反而更加容易为当代中国企业家所学习和吸收。这十五个金融故事中的主人公,在其成为金融巨头过程中,有三个共同的特点:

  既有才华又很努力。首先“打铁还需自身硬”,自己有才华,并且能够不断努力,才有可能有成功的可能。“乔家大院”主人乔贵发依靠拉骆驼到中俄边境贩运发家,其中顶风冒雪、大漠孤寒的辛苦自不待说,而且眼光如炬,稍有积累就由行商改坐商,最终成就一代巨富。

  高端人脉给予助力。所谓“青蝇一飞不过数步,附之骥尾可至千里”,很多当时的金融巨头都是因人脉提携才得以飞黄腾达。世人都说孔祥熙是由于娶了宋霭龄,依靠姻亲成为高官的,殊不知当初蒋介石身边可信任的人中,宋、孔两人有海外留洋经历和金融才干,才有机会在其位谋其政。

  高速发展依靠运气。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而在金融界中,运势似乎显得更加重要。顺势而为者昌,逆潮流而动者必将倾覆。即便是“红顶商人”胡雪岩这样的大人物,因为估计错误,在生丝投机中遭遇欧洲倾销的大潮,也因此而血本无归,一病不起。

  理解金融,不在于小开还是小瘪三

  《金融是本故事书》中介绍的人物,似乎并不完全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些金融界人物,比如银行家、股票发行人等,更多的是财政高官、有能力撬动市场的豪门巨富,甚至是帮会人物、餐馆老板等等,用作者在书中引用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的观点说,就是:

  实际从更广的意义来说,所有涉及跨越时间、跨越空间价值配置的交易,或者人际间的利益交换都是金融。

  的确,在当下我们这个时代,这个定义可能更加贴切,即便是普普通通的公司小白领,也或多或少的因某只股票被“套牢”而心不甘情不愿的成为“上市公司股东”,跳广场舞的大妈,在他们疯狂买黄金、炒现房、扫期货的时候,她们做的也是金融。而人脉的投资,当然更是金融。金融,不是什么高高在上和我们普通民众无关的东西,而是所有“涉及价值或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金融是本故事书,里面讲述的,不仅仅是那些大人物,而是你我身边的故事。

  《金融是本故事书》读后感(七):金融是有钱人的游戏?NO!

  本书有料,但逻辑性不强,需要自己整理思路,不过也正好锻炼自己归纳总结能力。

  quot;实际从更广意义来说,所有涉及跨越时间、跨越空间价值配置的交易,或者人际间的利益交换都是金融。”

  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

  不知道有没有人像我一样,曾以为金融是局限于有钱人玩的游戏:投资,放债,开公司……。他们出手上百万的交易才算金融,而这些都与我这等平民无关。殊不知,去菜市场买菜是金融;去电脑上买卖股票是金融;拿人工资,替人干活也是金融。

  而让我产生如此大转变的是一本许敬写的《金融是本故事书》,说来也好笑,以我之前的观点,金融,这玩意离我很遥远,丝毫激不起我的兴趣。但是爱看故事的我,忍不住翻开了。

  15个故事,被分为了4个篇章,由七个金融巨头的故事,三个金融豪门的故事,三个上海滩金融故事以及两个街面上的金融故事组成。

  街面上的故事, 离我们最近,说不定就是你常喝的冠生园蜂蜜背后的故事;说不定就是你常去的小区附近餐饮店背后的故事,读起来感觉就像发生在身边。

  上海滩的故事, 倒是一解我心中的上海——“魔都”之谜,北上广呀!北上广,这些地方的繁华,原来,来源已久!

  金融豪门的故事,让我一眼瞥见了那些富二代上头的富一代奋斗史,以及富二代的生活经历、家庭教育,倒也给我带来不少启发。

  金融巨头的故事,让我对那些耳熟能详的人物,比如孔祥熙、和珅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总而言之,收获颇多,读着趣味性强的故事,顺便了解下中国清末民初期间的金融史。忍不住分享给大家:

  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金融的操盘手,于是我总结了给我带来深刻印象的,一些人的经历,并以此概述整本书,方便接下来的读者选读理解。

  .S. 前方书透高能,但看看概述,不过瘾的自己去看书喽。

  乔贵生

  《金融是本故事书》读后感(八):“红顶商人”胡雪岩

  有人星夜赶考,有人辞官还乡,《金融是本故事书》15个故事每个都不一样。听过很多道理,依然在金融的羁绊中雾里看花,因为你从不知道故事的真相。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聊“红顶商人”胡雪岩。

  胡雪岩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钱庄伙计干起,结交权贵,步步为营;洋务运动,他聘请洋匠,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功不可没;左宗堂出关西征,他助力,立下汗马功劳。

  胡雪岩虽然聪明一世,却不幸成为李鸿章与左宗棠政治斗争的牺牲品。1885年底,朝廷为整顿金融风气,下令将胡雪岩逮捕。同年9大靠山左宗棠已仙逝,朝庭再无人替他说话了。

  一、一个“跑街”的投资

  胡雪岩祖籍安徽绩溪,十三四岁就进了钱庄做学徒。二十岁做到了“跑街”,“跑街”相当于现在的“中介”,即对外业务员。就在那时,他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王有龄。王有龄当时年近三十,学识渊博,相貌堂堂,却苦于经济上的拮据,仕途一筹莫展。胡雪岩得知真相,立马筹集银两五百,为王有龄进京活动。

  这一去,王有龄受到了何清贵的推荐,被认命为知县。发达后的王有龄并没有忘记恩情,资助胡雪岩自开钱庄。

  1853年,战火弥漫,清政府官员们最缺粮食饷粮,这时王有龄已为杭州知府,第一个想到的合作对象就是胡雪岩。

  战火继续升级,杭州不幸沦陷,王有龄被迫自杀,胡雪岩失去挚友,决心为他复仇。于是,他的目光投入了浙江、安徽、江西交界处,在那里,他结识了生命最关键的人物——左宗棠。

  二、左氏的金融操盘手

  胡雪岩有了钱庄后,大规模吸收湘军官兵的存款。他从商办事侠义,经营有道。有了大量存款,还有大帅左宗棠的支持,胡雪岩做事胆子也大了。他做起了军火生意,生意红红火火。

  1847年,汇丰银行借给李鸿章二百万两“福建台防借款”,这是外商银行对政府的第一笔借款。这时,左宗棠力荐胡雪岩,因为他是自己最信任的金融家。

  1867年至1879年,胡雪岩经手的借款约为1200万两白银。左宗棠为此支付了约为600万两的利息,其中一半入了胡的口袋。此时,最顶尖的华人金融家佣金收入也不到100来万白银。

  太平军评定以后,清朝庭分为两系,以曾国藩、左宗棠为核心的“湘系”,以李鸿章为核心的“淮系”。胡雪岩在生意场上的贪婪,湘系内的曾纪泽(曾国藩之子)看在眼里,道出了这样的评价“虽籍没其资财,而科之以汉奸之罪,殆不为枉”。

  三、致命的丝贸易战

  丝绸制品一直是全世界瞩目的奢侈品。生丝在当时十分稀缺,只有中国苏南浙北,意大利可以提供。

  胡雪岩深知其中的暴利。他迫不及待的开始垄断整个江浙沪生丝贸易。

  1883年,很多投机商也跟风炒卖。同年9月,生丝价格一泻千里,从最初的1400两/包降到500两/包。

  一些得知内幕消息的人士,纷纷找胡雪岩抽离存款。同年11月,胡雪岩被迫抛售生丝,价格为362.5两/包。

  1883年12月,名噪一时的阜康关门倒债,胡雪岩宣布破产。

  四、悲惨的结局

  胡雪岩在官场驰骋多年,先后靠王有龄、左宗棠一步步扩大自己的地盘,最后的失败也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深知大树底下好乘凉,却未能给自己留一条风险防患的后路。最终陷入国外买办资本、国内金融资本的双重夹击。

  1884年,最后一颗救命草左宗棠被免官职。第二年,左宗棠病逝于福州。

  1885年12月,胡雪岩病逝在杭州一间出租屋里。陪他最后的是罗四太太。

  《金融是本故事书》读后感(九):一本书,带你领略金融大佬们的兴衰起落

  在这个全民理财的时代,我们会看很多的理财书、形形色色的理财文章,寻找各种各样的理财妙招,以求能快速提高财商,早日达到财务自由的理想目标。然而,在快速、急躁的消化这些“材料”,建筑自己的财商大厦时,我们却忘记了最基本的“地基”建设,妄图在地基不稳、基础浅薄的土地上建造属于自己的大厦,这样怎么能成功呢?

  那什么是“地基”呢?不外乎经济学、金融学的知识。然而,现在很多的经济、金融类书籍都非常学术又枯燥,读的时候经常昏昏欲睡,眼见着自己也直接应用不了,这些书常常被我们打落在深海尘埃处,甚至是避之唯恐不及。

  《金融是本故事书》却没有被这种魔咒所浸绕,它是民间民国史专家许敬数年来的工作结晶,是中国基金博物馆镇馆之作,它详解近代历史剧变背后的金融逻辑,没有看不懂的数据和图表,仅仅用人物关系带来种种传奇引人入胜,以故事的形式将15个金融大佬的兴衰起落娓娓道来,让读者在惬意的欣赏故事的同时慢慢领悟一些金融规律,生动而又充满诚意。

  金融是本故事书

  《金融是本故事书》读后感(十):记一次梦幻般的套利

  接触金融证券的时间并不长,因个人性格的限制不喜欢冒险,更倾向于策略性比较强,输赢概率可控的套利机会,近日读《金融是本故事书》看到孔祥熙的法币改革事迹,才由衷认识到最顶级的套利是怎么样的。

  中国自古官本位的思想较为浓厚,读书进举都是为了能够入朝为官,然后近年来随着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理念开始达成后,商人的地位获得了质的飞越,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以拥有多少资产来衡量是否成功。加上日渐加剧的反腐倡廉,官本位在民间的根基愈发薄弱,然后,贪污受贿不过是为官最下的伎俩,孔祥熙的法币改革让我们有幸见识了终极的权力套利。

  法币改革发生在1935年的国民政府,当时社会仍以银两作为交易中介,美国大量收购白银导致中国银根紧缩,国外廉价货倾销国内,国内制造业一蹶不振。当时国民政府仍处于战乱下,国库没有闲钱,为应对后续日本侵略军的进犯又必须储备军饷,正是在这复杂的情境下,孔祥熙受命推行了法币改革。

  法币改革的重点内容有三:一,白银国有;二,规定法币,废除银本位;三,规定汇价。这一连串动作结果是国民所储蓄的白银全部流入政府金融机构,国民所得法币具备往日交易能力,短时间内对国民生活并不会产生影响,甚至因为抑制了外货的倾销促使了国内生产经营的复苏,政府拿所收白银卖出,换得巨额外汇,中国货币制度正式转向汇本位。

  货币制度的改革让国民政府获取了民间长期积累的财富,按照现代货币发行的规则,政府所储备的白银和发行的法币是相对应的,但是,当时中国处于水深火热的八年抗战之际,战事的需要这些白银储备必然会用于购买军需品,然后法币的发行权又掌握在政府金融机构,当国库经济不足以支撑时,金融机构必然会超印法币来续命,事实上国民政府也是这么做的,法币自发行后持续不断贬值,最终变得一文不值,至此,国民统治区内人民积累的财富被变相洗劫一空。

  这样的历史机会不会再重现,仅仅存在于银本位金融制度转换的历史拐点,这是以政府信用作为担保的“套利”,完成此举的前提是最高的权利,从短期来看,孔祥熙的套利是成功的,但从长期来看失败是必然的,他让国民政府延续了多年,然而代价却让全体普通大众去承受,这也是至高权向利的转换。

  一圆法币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jrcj/46467.html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