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金融财经 > 金融理论 > 孔子学院_《孔子》影评精选10篇

孔子学院_《孔子》影评精选10篇

来源:金融理论 时间:2020-12-20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金融理论】

《孔子》影评精选10篇

  《孔子》是一部由胡玫执导,周润发 / 周迅 / 陈建斌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孔子》影评(一):周润发好强大啊,演什么像什么

  冲着周润发去看的这电影,话说一般记录历史人物一生的事情的电影,多显得好枯燥,不会像一般的喜剧片那样好看的

  读书的时候,有的人还不喜欢看历史书了,所以这电影,差不多就在说一个人的历史,所以它不会像一般喜剧片那样喜剧,不会像科幻片那样科幻,不会像恐怖片那样不恐怖,它只是在拘束一个历史人物的一生而已

  生活多是比较枯燥的,这点大家不是不懂,所以这电影也是这样平平谈谈的感觉,但是我却看完了,在看的时候,还哭了

  周润发的强大就是演什么像什么

  塑造的人物,不会想到他是周润发,就觉得他塑造的人物就是这个人物本身

  虽然我对真正的历史不清楚,但是我想说一下自己的感觉吧

  其实个人觉得前面,是指 孔子为了自己的国家尽心竭力

  然后结果就是危险到了有权力的人的权力

  连君主多保不住他,所以才导致他看到玉,以为君主让他走

  但是我想之后君主知道了,也没有请回他,是因为更有权力的人不是君主他老人家啊,

  另外看到别人评价,说不明白周迅演的那人,被杀死的时候,回想孔子

  我是这样理解的,周迅在里面演的是一个名声很差的女人,所以在她心里和眼里,觉得男人多是一样的,好色贪钱,她一辈子碰到的男人多是这样的,但是她没有碰到孔子的时候,她了解了孔子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见面了以后,她抱有一半试探的心,还有一半是认真的,她勾引孔子,如果勾引成功,那就没有之后她死的时候回想起孔子的画面了,就是因为她没有勾引成功,她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她知道孔子不像她碰到的全部的男人那样好色贪钱,孔子拒绝她的勾引,她有点受伤的样子,看那身子就知道了,个人觉得周迅演的好成功,别人评价说她搞的像狐狸精穿怎么少,但是如果不是这样的一个女人,她怎么可能在原本呆的地方和一个男人勾搭以后,之后还可以勾搭上君主,这可以说她聪明,风骚 ,个人觉得她被杀是因为太子派人杀的,她之所以死的时候回想孔子,或许对她来说见过孔子死而无憾了的感觉

  看到好多人说前面好,不明白后面在说什么

  其实我是这样理解的

  其实就是前面在说孔子为了治国之道在尽心竭力,

  但是结果好惨,被逼迫离开自己的国家

  之后的旅行,并不是他去旅行的,正确来说他在流浪

  在流浪中传道,不应该说在旅行中传道

  他没有定居任何地方,表面上感觉国家多不安稳,所以没有定居下来

  其实他渴望回到自己的国家

  他带着弟子流浪,10多年不工作,那来的收落啊,差不多就是所谓的要饭差不多,但是他还是在一边流浪一边传道

  看到别人说,后面拍旅行,怎么不把旅行的地方拍出来

  我想这电影,它想表达的不是达到那个地方,风景怎么样

  而是电影的后面,其实就是在进孔子渴望回到自己的国家

  别人评价说后面的电影他已经没有什么满腔抱负了,其实你们可以想想 一开始如此的抱负,还不是被干出自己的国家了,现在他只是想好好的回到自己的国家好好的安定下来,传道自己所喜欢的仁道而已,最起码安定下来以后,自己的弟子有饭吃有衣吃,也避免掉海里啊,湖里什么的, 一开始他就说了,他已经老了,没有办法靠自己的仁道去治国了,交给后人了

  另外别人说,掉海里还可以捡“书”如果人家不是掉海里啊,人家是掉湖里什么的,那就有底了吧

  其实说不好看的人,是拿喜剧片等等的片来比较

  但是那些说不好看的人,可以想想,你们读书的时候,什么时候觉得数学课比画画课更有意思啊,往往多觉得画画课比数学课更有意思

  这个道理,在这个电影里也差不多是这样的道理的

  看到有的人评价说要日本人来拍孔子,一定更加好,

  我想说,日本有周润发这个人吗,没

  日本拍了,难道要给中国人看吗,中国多不拍自己的祖先,还让日本来拍,看看日本动漫就可以了,就不需要在看看日本的古装片了

  已经坚持在看日本的动漫,日本的AV,难道现在还要看日本的古装片啊,那我们中国是不是就不需要拍电影了啊

  说不好看的人,你们去演演看,比周润发还像孔子的, 我想目前我没有看到

  《孔子》影评(二):一篇华丽的流水账-----孔子

  1.说在前面的话

  我不了解历史。我只是单纯的看片,单纯看这电影本身。孔子本为万世师表,历朝历代崇敬,他的思想是超脱社会基于人性之上的,说白了孔子有着不可能而为之的执着。这样的理念在现在社会行不通,更何况是当时战乱社会。因此孔子只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或者更说空想家也许更来的贴切。孔子伟大在“有教无类”,他主张众生平等皆有获得教育的权利。在当时,是种无法相像的超越,这也给后世科举制度定下了结实而有力的基础。

  2.期待与无奈

  我本是期待子见南子,从预告片到剧照,都觉得这是出汹涌澎湃的激情戏,或者不激情起码也要是场精彩的内心戏。

  可事实是,周迅一脸妖媚的对孔子若有若无的挑逗,仿佛让人置身于“画皮”之中。不过话说回来,“画皮”里的小唯清纯的很,如果像这片的妆容,一看就知道是狐狸精,连找妖怪的戏份都可以删了,直接开杀戒就好。

  这出戏,出现的莫名其妙,让我一度怀疑,南子其实只是导演临时想让周迅出演一个角色而设计的。她聪颖过人,无拘无束,身为君夫人,却独揽大权,却心系一个传言中的中年男人?合情合理?若说周迅偷情是因为君大人是上了年级的老头子,周迅子在他身上找不到乐子,那老头子的儿子不是还年轻,而且有权有势,她怎么会心系一抛妻弃子,长年漂泊的孔子?

  剧情是这样的,周迅让君大人挽留孔子,只为了见孔子庐山真面目,然后见了孔子,周迅对他说,“也许世人了解夫子的痛苦,却未必能体会到夫子因痛苦而达到的境界”孔子为之动容,但南子提出想再次回见的时候,孔子带着一帮弟子跑了。没多久南子就死于刺杀。----------这个是想表现什么? 中年男人魅力不凡? 女人控权下场不好? 无解。望高人赐教。

  3.造型经费紧张

  片中发哥造型能看得出岁月的痕迹,起码年轻时候的孔子跟晚年归家的孔子,再到隐士孔子从造型上能很好的分辨。除此只有陈建斌演的季恒子能看的出岁月在他身上的痕迹,其他的一干人等,出场是什么样的扮相,死了还是什么样,特别是孔子身后一票弟子。

  这群弟子跟孔子四处飘泊,所以穿着比较朴素,这我无意见。可用得着脸上的妆一点都没变么? 点名颜回,就一楞头青的造型,一直维持到他老。其他几个也基本如此,灰扑扑的让我分不清谁是谁。经费真的是太紧张了,剧本一晃十几年漂泊,在他们脸上划到皱纹有那么难么?

  4.流水账记录

  流水账记录片,以前我也见过。那片名叫“赤壁”可是赤壁导演聪明,聪明在他知道一分为二,来个上集下集。钱也捞的多。

  这片很容易能一分为二,一部分讲孔子在鲁国实行改革,后半部分讲他流亡各国,最后如丧家犬归家。在120分钟时间里,想表达这样多,这是不可能的。流水账难免。还好他流水账流水的华丽,几个诸侯国一个个走过去,差不多时间就走完了。

  5.霹雳雷

  开场没多久,为了一只山鸡,一堆人坐在一个圆形的会议室里,这不是“无极”么? 就是服饰跟发型换了下,连窃窃私语的动作都没变。

  “回个话儿”这句应该是本片最经典的台词,可是就这么一句。

  老子的造型不错,各位大导演们,可以考虑再拍了“老子”在明年的贺岁片。然后再继续拍庄子,韩非子什么的,正确让电影界也有个百家讲坛。

  6.最后的话

  发哥的演技没话说,这样无聊的剧本也能演出这番光景。可惜孔子在片子郁郁不得志,甚至有点虚假做作,不似小马哥那样意气风发。

  这片最委屈的是翻译,那样晦涩的文言文竟然也能弄成英语。

  最后撒花,还好现在发明了纸,不然我家的书估计要塌一屋子

  《孔子》影评(三):勿忘孔子

  从古自今,中华民族都不缺乏“独醒”之人,可能世人会认为他们傻,但他们却是撑起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脊梁,也将为后人所铭记。片中引用了不少《论语》的经典语录,让我对这些语录的出处和含义有了更深的了解。

  如子路救下漆思弓,怕连累大家,准备把他送到卫国他妻兄那里,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公山狃来捉拿漆思弓,想拉拢孔,联手合作,驱逐三桓,掌控鲁国”。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在冬祭大典之前君臣的讨论中,希望“废止以活人陪葬的恶俗”,遭到季孙氏的反对,孔子说:“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出自(《孟子》:“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公山狃为季孙氏说好话,孔子反诘,使公山狃无地自容,孔子又说:“看来大夫并不愿意做这个陪葬者,那么,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经典语录流传千年至今,影响世人。

  在周游列国的岁月里,孔子历尽千辛,不仅未得到重用,还险些丧命,但他的信念始终不为所动,坚持自己以仁义治国,真乃是明知不可为而为知。

  对于影片里的历史记录,只希望编剧能尊重历史,如郑国的灭亡时间不对,它是在战国初年被韩国所灭,这些都会让人误解中国的历史。

  总体来说,本片不失为一部好剧,但孔子的一生岂是一部电影能概括的,希望以后能拍一部电视剧,让孔孟精神流传千古,永不消失。

  《孔子》影评(四):葛优的时间线:《孔子》与中国的90年代

  这个短东西和孔子的关系不大,想看影评的可以就此打住。

  时代变了,人们逐渐不再相信之前的东西。旧的秩序开始瓦解和崩坏,社会陷入失序和动荡。新的、弱肉强食的价值观开始代替旧道德和旧伦理,信奉此种观念的新的社会形态正在酝酿。

  有些人,习惯了旧的社会,把年轻人的新的价值观看做叛逆。他们不适应这个新的社会,他们处处碰壁。他们大声疾呼要恢复之前的人心,却被人们嘲笑为泥古不化的老顽固。在别人眼里,他们天真得近乎愚蠢,他们就是一群适应能力不强的淘汰者,他们被冠以解恨的、恶毒的诅咒——loser。他们中的代表叫做孔子。

  97年的《有话好好说》,臧天朔还唱着“喜马拉雅长城万里辽阔的草原绿色的森林”这些我们现在看来无关风月不可思议的句子。

  97年的《甲方乙方》,习惯了家庭暴力的傅彪还能为了尝尝被人欺负的滋味找到好梦一日游,能在受了一天罪之后突然彻悟,买菜回家帮妻子洗脸擦手,两人看着对方无语凝噎。

  98年的《不见不散》,还会有老外和男朋友决裂气得半死时让徐帆教自己og to hell怎么说然后抑扬顿挫地骂男友“别烦我了”。

  99年的《没完没了》,张涵予还能青涩地打傅彪的下手,对话中带着“有”和“ok”都会被看作充满了洋气和牛逼。

  00年的《大腕》,还有关芝琳,还有几乎不懂英语却能跟好莱坞导演混得极开的葛优。

  怎么就那么快呢?03年怎么就拍出了《手机》呢,04年怎么就拍出了《天下无贼》呢,08年10年怎么就拍出了《非诚勿扰》呢?国人对商业对金钱对世界的理解,就他妈这么快?跟一夜之间似的,就从扒开门缝往外头世界瞧的土包子,成了西装领带熟稔商业规则的洋买办?02年不还有《卡拉是条狗》吗?

  但是没用了,人心已经变了。推动着这个时代的,是金钱,是利益,是胜者为王的价值。逆着历史车轮的人将变成loser,将贫穷和卑贱,将在这个时代万劫不复。

  所以我常爱回头看看90年代的电影,看看那个时代的风气和人心。

  所以我常常想起孔子,眼眶有点湿。

  《孔子》影评(五):《孔子》之“颜回以死救书”片段流畅剪辑分析

  首先,从剪辑的逻辑和思想上说,镜头的组接必须符合观众的思想方式,同时影视表现规律镜头的组接要符合生活的逻辑、思维的逻辑,《孔子》里面极小的“颜回救书”的片段,以“冰裂—书落水—颜回反复潜水救书—众人皆劝—颜回死”的故事总线来剖析镜头拍摄,在逻辑和故事发展上,一环环紧扣,采用不同时间停顿,水上和水下不同的机位镜头,外部人员和孔子、颜回等主次角色的表情、言语来突出颜回以死的代价争分夺秒地潜入冰水下抢救回有孔子文章言论的书简,从而表现出颜回对孔子的尊重和颜回对孔子作品的珍爱超越其生命价值的人物特性,也传达出孔子痛惜弟子的另一面,从而凸显出这一片段所承载的深情与沉重。

  其次,从剪辑技巧上而言,这一小片段遵从了通常电影拍摄景别变化的“循序渐进”的方法和规律,用常规的蒙太奇前进式的句型来进行剪辑,先是全景的环境介绍——车队在大雪中行进,再用符合故事情节的中、近景来进行故事发展——展现人物所处位置,特写镜头的偶尔换用则以观众的适应过程恰如其分地进行转换——交待冰裂原因,从而更好地突出人物个性,流畅地呈现故事线索。

  再者,考虑到场景的空间跨度比较大,没有采用“轴线规律”来格式化物体运动规律,而且,这个片段里运用了很多“动跟动”、“静接静”的手法,例如在描绘颜回将死的前一刻,“腰部特写”为落幅,在颜回完全静止死亡之前,有个“身体缓缓下落”很静止的起幅,“用静接静”的手法,完全体现出剪辑的流畅性,带给观众自然、流畅的视觉享受。

  还有,从节奏控制这方面来看,这个片段的拍摄和剪辑过程中,显然考虑良多。不仅通过对每个镜头的不同的停滞时间的长短控制,利落地交待了画面内容,同时也控制好了影片的节奏。考虑到每个镜头的停滞时间是有长短的,例如介绍整个车队的时候以及众人扑救、奔跑的过程中,远景、中景等镜头大的画面所包含的内容较多,观众需要看清楚这些画面上的内容,所需要的时间就相对长些,因此剪辑的时候所停顿的时间也相对顿久一些。而对于颜回、孔子等近景、特写等镜头小的画面,所包含的内容较少,观众只需要短时间即可看清表情,了解心理活动,所以画面停留时间也短一些。剪辑时镜头停顿时间的长短对整个片段的整体效果和流畅性都据有一定的影响力,当然,这个过程中相对多的短时间镜头,对整个片段动人心弦效果的促进和形成也是有一定环境心理暗示在里面的。

  当然,色调的运用也穿插在其中,毕竟除了运用镜头停滞的时间长短来控制影片的节奏之外,镜头剪辑中组接色彩的统一与否对整体的情节暗示和连贯流畅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整体上来看,颜回水中沉寂和片段开始时灰暗的色调是统一的;单个镜头之间,颜回每次救书、握书的手部特写和拥书入怀都在相对较暗的色彩背景下,闪现暖色调的光线,前后衔接,强调统一,追求自然和连贯的同时,也显现颜回伟岸的形象。

  其次,背景音乐在剪辑技巧中的应用以及对人物情感的烘托上,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段中,在颜回反复出水抛书、落水救书的特写与孔子表情的特写来回正、反打时,插入了背景音乐——清冷的旋律,哀婉的女声,烘托了当时孔子面对颜回不顾自己、一心救书的无理阻挠的悲凉感,反映出对爱徒“有爱有恨”的痛惜怜爱之情。在剪辑时,特意将周围环境声去掉,突然的慢镜头和哀婉音乐,“打乱”了叙事的节奏,使片段自然而然分割成了两个部分:在此之前的以第三视角客观呈现的故事,和由此开始的主观视角的内心情感外化的表达。刻意抹去环境声而制造出的宁静感,配以慢镜头的反复切换,在哀婉的背景音乐的渲染下,竟也呈现出一幕令人目不忍睹却悲壮伟大的史诗。

  最后,这个小片段中用到的“动作组接”的独特的镜头组接的方式再做下最后的分析和介绍。片段中,颜回抛书的动作之前用了“向上托手”的镜头来做铺垫,这样剪辑的作用使得本来很大动作的“抛”有了一定的缓冲,使得观众不会觉得在水里这样的大动作和之前众人苦苦等待、焦急的慢心情有所矛盾,而剪辑使得画面流畅的功能就表现得淋漓精致了。同样的技巧和手法在“交通工具”——马车上也有所体现,用马车的运动来转接孔子和颜回的脸部特写,相对自然的同时,也将主要的人物对象表现出来,剪辑效果使得整体画面和布局分布显得格外的天衣无缝。

  综上所述,电影《孔子》中极小的“颜回救书”的片段,在拍摄和剪辑时采用了明朗细致的故事总线,运用水上、水下两种不同的拍摄机位,错落安排不同景别、镜头时长以呈现画面的自然流畅和故事的连续统一。在剪辑技巧、动作组接和音乐以及色调的运用上别出心裁:在遵从了通常电影拍摄景别变化的“循序渐进”的方法和规律的同时,抛弃格式化的“轴线规律”,多用“动接动”、“静接静”手法体现剪辑流畅性,充分利用色彩色调和光线以呈现镜头间的自然衔接,达到整个篇幅的统一和流畅,是一部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剪辑佳作。

  --------------------------------------------------------------------

  又是课堂作业,有借鉴多原创,凑合着看吧~

  《孔子》影评(六):孔子

  确实抱着注定失望的心情去看的,事实上是《阿凡达》票卖完了,只能很无奈的看《孔子》。但其实,应该说,比想象中的要好一点,也不是那么虚伪或者不真诚,虽然穿越来穿越去,一会儿文言一会儿白话看得我非常无语。

  现在看被骂的很惨的所谓大片的时候,总是会莫名其妙的被感动,不至于流泪却也常常想到些让人难过的东西。颜回死的时候,我居然特别的伤心,虽然他死的原因非常之雷人,用韩寒的话说是“愚蠢” ,但我想那其中还是有包含着很多真诚的发自内心的信仰,这足够动人。或许我们永远无法理解颜回、子路们一路追随的心情,但我想那虔诚一定很美好。

  片子的主旨应该是想挖掘孔子不为人知的一面,让人知道孔子并非神人,圣贤的背后也是普通人,但是煞费苦心造出很多细节包括子见南子一段着实无聊。不知若推广到国际社会,会让外国人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何感想。出场几分钟的周迅位列三大领衔主演之列,也确是足见其无趣。

  也许,我心里真正难以承受的始终是时间的流逝,或者说是我始终害怕看到曾经年轻的人们渐渐被岁月侵蚀变得两鬓斑白的样子,害怕看到他们渐渐龙钟,老泪纵横,到后来不再能哭的出来。真的只是害怕而已。

  就是这样,它很烂,可是感动了我。

  《孔子》影评(七):这部影片不及格,但我给这个人满分

  小时候,看过一部《孔子》的动画片,有句歌词是这样的:

  “一千年,一千年,你就是孔子,永远的孔子。”

  孔子不在了,但孔子的思想却传承千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之根。

  多年以后,看到《孔子》这部电影,有种陌生又熟悉的感觉。

  《孔子》影评(八):仲尼与子路

  大清早上GIS专业课,由于不愿脱离温暖的被窝而逃课的同学本来就很多,但即使准时来上课的,也会被其枯燥无味的讲述以及抽象含糊的理论迅速灌注催眠剂,遂堂上呼呼大睡者不少。

  着实听不进去,于是捡来手边的一本图书馆里借来的书翻看,随意翻到了曹丕的这一篇《与吴质书》读下去。读后了解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私人信件,是当时还未称帝的曹丕写给其谋士也是挚友吴质的,内容主要是曹丕向吴质倾诉心中的苦闷由来,“既痛逝者,行自念也”。信中文字质朴,却情感深沉,略显忧郁,感时伤怀,悼念故人。读罢,不禁让人与其达到情感共鸣,也让我对建安七子有更深的理解。然而,文中最值得我关注让我感慨最深的,却是这样一句话:“仲尼覆醢于子路”,“伤门人之莫逮”。

  此为曹丕所引用的一个典故。曾经孔子的学生子路在卫国做邑宰,后卫国发生内乱,子路战死,被剁成了肉酱,孔子听到子路的死讯后,把正要吃的肉酱倒掉了,不忍心见到肉酱。这便是孔子的“覆醢”,为子路,为他钟爱的学生。一向神情泰然的夫子,倒掉肉酱,变得无比伤心起来,甚至为徒弟流下了眼泪,门人中可有谁能比得上慷慨就义的子路啊!

  子路,这个中国人都太过熟悉的名字,然而我们对他的印象可绝非孔子所谓的贤者。纵观《论语》,子路在其中曾出现过凡四十一次,而多是在孔子的教训口吻中出现。众所周知,孔门弟子三千,而最贤者有七十二人,像颜渊、冉求、曾点等。这其中也是包括了子路的。可夫子一句“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便将人们对子路的印象定格在了一届勇夫、不用大脑之上。夫子曾强调“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说的就是像子路这样的人。

  “行行如也”的子路,还做过夫子因材施教的经典教学范例。那日,子路跑来询问老师“闻斯行诸?”(听到了就要实践它么?)孔子回答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世,怎么能够听到后就去实践呢。过后,冉求也来询问老师同样的闻斯行诸的问题,而孔子的答复却截然不同,他告诉冉求听到后就要去实践他。好事的公西华见到这般情景,向老师提出了为什么同样的问题老师却给出不同的答案的疑问。孔子解释道:“冉求行动力不足,所以要激励他;而子路勇猛过人,因此要教导他谦退。”

  然而子路毕竟是子路,能成为夫子的优秀弟子,必然有其可爱的地方。孔子说:“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穿着丝絮破烂的衣服,与穿名贵皮毛衣服的人站在一起,却不感到耻辱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子路)了吧。的确只有像子路这样直率的人才会有如此心境。想想看现如今社会中的我们,整日追求的是什么,金钱名利,华服美食,我们是否时常感到自卑,时常艳羡别人,到头来还总是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来阿Q式地慰藉自己。果然我们有时不得不惭愧于子路。

  子路还很好问,因他直率,所以不懂就问老师,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体现,他的许多问题虽看似浅陋可笑,但孔子都用仁与礼的方式来认真教育他,也为后人树立了典范。比如子路问老师:“何如斯可谓之士矣?”(怎样才可以称得上士?)夫子说:“切切偲偲,怡怡如也,(互相勉励监督,和睦相处。)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也有一个春意阑珊的午后,孔子和几位弟子们在庭院里悠闲地“侍坐”,并让大家分别谈谈自己的理想。子路最先开口,满怀豪气地阐述了自己的治国理想。然而夫子对他的态度竟是“哂之”。每当我看到“夫子哂之”这单独成段的一句,总是会念念不忘。夫子给出的理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可我总在想,其实,夫子这看似轻蔑的一“哂”其实包含了多少意味深长啊,他不是嘲笑子路的大话,而是笑他违背了礼的治国方略。子路天生性格莽撞,勇敢过人,这是他的短处,也是他的长处,在关键时刻他总能挺身而出。当初,孔子被掌控鲁国政权的季桓子逐出鲁国,开始了他的周游列国之旅之时,茫茫旱漠中,他牵着几匹瘦马,拉着一辆破车,开启了一段充满了孤独行程,就像唐三藏西行取经一般,注定会面临八十一番灾难。最终玄奘是幸运的,有三位神通广大的徒弟一路护驾,而孔子亦更幸运,无奈却坚毅的步伐后,随之便紧紧跟来了更加坚毅的一群弟子们,带头的便是子路。

  夫子,你怎么能一个人就走了呢?没有我子路,谁来给你驾马车啊?

  其实,孔子也真是爱子路的。孔子时常对子路的态度带有一丝轻蔑,不是轻蔑子路这人,是对于他的匹夫之勇,夫子实乃恨铁不成钢,不希望子路的过勇为他带来不幸,希望勇中要带有义,所谓“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夫子一生提倡以礼让治国,他真切地盼望自己的弟子尤其是子路能够帮助他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并恢复周代的礼制。子路的确有治国的才能,孔子也曾评价过,“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表明若子路去治理政事是没有困难的。“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表明子路和冉求一样都称得上是有才干的办事之臣了。

  孔子的仁义学说在各国得不到施行,周游的过程是异常艰苦的。后来卫国听说了子路的才干,派人来请子路去帮助治理卫国。行前,师生两人伤心饯别。子路与孔子年龄差不了多少,子路以学生之礼向孔子行跪,孔子双目充满了欣慰与期盼,也有无限的伤感。孔子深情地为子路理正衣帽,告诉子路,为政,不能急于求成;执政者,外正衣冠礼仪,内正品德心灵;记住,凡非礼者,勿听,勿视,无言,勿动……

  有了夫子的这番教诲,我想,即使是死的时候,子路也一定是衣冠整整,堂堂正正地就义的!

  曹丕这封传世信件让我感动,所引起我对夫子的追思更使我心神激荡。回过神来,看看讲台上的老师,活像个扩音器,除了照本宣科,有条有理地演示着她的PPT,上完课就转身走人,好话也懒得说二遍,她还会教给我们什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罢了,我图个什么?这么早来上你的课我活该,不如回去做个“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的懒觉哥。

  呜呼,师道之不存久矣。

  《孔子》影评(九):身不由己言不由衷,至贵至富可爱可求

  看过的人都不至于只打一星,这个故事桥段本身是完整的,扣帽子加光环这种事没人扛得起,所以静静的叙事静静的抒情周游列国无信仰欺男霸女说教狂小人物赌欢一场罢了没必要与什么真正的孔子历史上的孔子造次比对吧,真正的孔子也无非是他分裂了才圆满了私心对政治幻想的期待.导演用紊乱的第一人称思路来表达无乡之人固然不对至于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儿戏话语,可爱之极,勿施于人又怎样,出于职责和符合职责实际上可能是两码事,敢说救人救火此行完全能排除掉私利吗,就算是杀人放火那你事后也能找一座山那么多相对的善,当然康和孔二人都是出于善心并深谙普遍化和最大最小化原则,因此两边都是一经提出即惊世骇俗,然而非质料性的道德原则毕竟迟早缺乏一个善的采纳理由对不对?为了维护以目的为价值本身的纯洁性不得不牺牲普遍适用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话真心不假是个crap,大街上没人愿意捡垃圾,精神正常的人也不会去故意施为让别人捡垃圾,除非垃圾堆到胁迫人类生存了,这又与人的最大利益是自我保存相违背那会推动新的契约形式出现所以问题不大,大街上全是珠宝你自己清心寡欲不去捡那也谈不上什么道德,但是你以寡欲为欲,以不拾金为欲的高尚行为首先1.极有可能是出于私心且卑下的考虑,于是这套说辞顺利避开了道德考量的公共理性尺度,孔也是道德主体为自身立法,康德也是道德主体为自身立法,但孔所理想的人造人格无法保持对这个社会的始终的修正心态,如果不是性本趋之于自利,谁需要从一而终的审慎啊2又有什么资格否决别人朝富又不犯法的本能欲望呢,己所不欲尽是一条消极的做人底线,它却未能像差别原则那样提供一个保底的理性安全网3只要金子够多不至于拾到打起来那么拾金和拾垃圾是同一回事不牵扯德性界定,4于是你的国家只要通过适当催眠政策来错位金钱粪土的辨析能力,那么拾金和拾垃圾仍然还是一回事,内外皆缺乏主张权的公民们无理由能在基本益品的选择上达成共识5为己所欲之人必丛而欲之并且是"善欲"的强权逻辑提供又一个循环论证 6悲剧的是当你以不欲为欲的当下便优先选择了一个善,而康孔二人的善论都是需要推而广之能够被永恒地普遍化的,纯程序性的逻辑检验无法不扯进利害关系否则.至贵至富可爱可求者从并不是异于彼者,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不难一眼看到己所不欲论的尽头-它终将走向自己的反面大局不改依然是all against all7一个无条件的善在康德实践理性理论里有,但是在孔子里并没有,一个人对他人的消极理性尊重度很可能在他人眼中是积极地干涉了他人的理性能动性8孔子如若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君子立人的标准,那么光是己所不欲这一项只能培养出"了无牵挂的个人",与其德性界定的立人初衷南辕北辙,与其什么光耀千古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不如"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一句流行歌词,这是真的,献出爱也就献出了宽恕献出让步现出空间根除稀缺这一千古第一难题因为说到底,孔家首先盗取了你作为一个消费者的自由,空留一副选择障碍尸身,再醍醐灌顶般指定一个空间容你实现潜能,这不是坑爹么?还动用你自由意志了有没有?死神好吗,从一个不爱政治的人口中说出天好的善理想,这件言说(说教)行为道德吗.勿施于人正是最后一道游戏规则,这就是孔子的思路,物质缺乏与利己主义同时被人格克服,于是只有在孔子设计的历史初始状态才发生这样的奇景:每一个人理性自律却不自决内务,没有人能为一个公正的占有原则提出理智辩护, 每个人越往历史的正轴迈进一步就越是发自良心自愿重回财产无占有状态,然后在教化的力量彻底来临的前夜,启蒙之光照亮每一个无能为力运用自己的理智的人之前,期之以实落之不空把那至善来实现,那将是一个了无牵挂的共产共出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不再唯恐终不得孔颜真乐何在。

  《孔子》影评(十):孔子

  10年,高二的时候在电影杂志上看见这部片的宣传,枯乏的高中生活使一直没时间看这部片,当时承诺自己高考完一定要看,可惜真正开始看的时候已是6年之后的今天

  2个小时,倒了一杯水,自己在房间里安静的看完。没有大片的震撼,却有一种情怀。

  儒家在中国根深蒂固,若是没有孔子,或许国人会更加的嗜血吧。

  仁者得以治天下,看见孔子在帮助鲁国诛少正卯,火烧大军时,不知他当时的是和痛苦。

  印象最深的是颜回和子路的死。还记得中学时期的《论语十则》,印象最深的就是颜回和子路了。他们死于大义,却有死于迂腐

  电影的最后引用里面的片尾曲,走马看黄花 回首都是家,孔子最终回到了鲁国,可惜此时,最爱的学生,夫人,儿子都已不再。。。

  一直搞不懂为什么这部电影不火。。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jrcj/87234.html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