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计算机 > 考试认证 > 强生隐形眼镜就选视客网|《强尼·凯克》观后感10篇

强生隐形眼镜就选视客网|《强尼·凯克》观后感10篇

来源:考试认证 时间:2021-08-23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考试认证】

《强尼·凯克》观后感10篇

  《强尼·凯克》是一部由黄熙执导,柯宇纶 / 瑞玛席丹 / 黄远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强尼·凯克》观后感(一):《強尼.凱克》:離家出走的戀人絮語

  阿貝

  2005年,台灣第一屆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得主是伍軒宏的〈阿貝,我要回去了〉。一個叫德貝的男子,偶然在敦化北路的公車亭發現了寫在iPod廣告上的一句留言:「阿貝,我要回去了,12, 25」。名字的巧合像一組密碼,開啟了連結他過往愛情痕跡與日常意義的一段都市探偵。在時間與人潮往來聚散的某個角落,男子開始追尋這句留言的出現、複寫、清除、與不斷的重寫;直到發現那個在都市裡週而復始,在不斷被複製堆疊的時空、記憶、書寫之間,在名字被呼喚的瞬間即消失的指涉。

  或許《強尼凱克》也是這樣的故事。關於城市裡那些遺失的與被拾起的。電影的宣傳海報上寫着:「強尼,失去聯繫的男人;凱克,渴望自由的鸚鵡。」。強尼是一個人,凱克是一種鸚鵡,代表消失,渴望消失。

  Johnny

  總有人打電話來找Johnny。他的妻子、家人、同事,但是接起電話的人不知道他是誰,不知道他為什麼要消失,只知道他的名字是Johnny。又或許,Johnny就如同那些在都市裡循環往復的生活中,在夫妻、家庭與工作緊密重疊的網絡中,從名字與標誌剝落而下,在不斷的複寫中丟失的正本。

  凱克

  不斷接到找Johnny電話的,是瑞瑪席丹飾演的一個愛鳥的女人,或許她也曾經熱愛自由與飛翔,每跨一步,豐盈的生命力從她小麥色肌膚破土而出,像金色陽光灑落海面,在她的翅膀上躍起粼粼波光。這樣的女人卻在台北市裡一間老公寓裡養了一雙黑頭凱克,只能在夜間的天橋上奔跑;她流利的說着跨越海洋島嶼和不同大陸的語言,她是被某個男人豢養於台北市裡一隻色彩鮮豔的鸚鵡……

  全文:http://www.cinezen.hk/?p=8097

  《强尼·凯克》观后感(二):金马采访✕导演黄熙:城市人的生活就是不断移动的过程——台北生活群像。

  采访丨北岛淳子

  整理丨北岛淳子

  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发。

  Q:我们了解到《强尼·凯克》这部电影由郭采洁参与出品,可以聊一下是什么契机会让她想要投资这部电影吗?

  A:郭采洁其实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参与到的。因为之前我完全不认识她,当初我们前制的时候有一个小的导演组,郭采洁是当时的副导引荐来的。那时候这部电影还在企划案的阶段,我们要去创投,要去募资,就在我们讨论企划案的时候我看到有一个女孩子坐在那边,一看是郭采洁,她说她来看一下电影的制作,当时我也很意外。那场会议结束之后,工作人员才告诉我郭采洁非常喜欢这个故事,可能会想要投资,后来她也有参与更进一步的探讨,并说明自己会投资《强尼·凯克》。

  Q:那郭采洁对剧本有参与吗?

  A:完全没有。她只是与工作人员讨论,会用什么方式来投资这部电影。我知道的时候她已经正式成为投资方。

  Q:因为我们在此之前并没有看过您的其他作品,包括短片、纪录片,很多人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都是在电影节,例如之前的上海电影节、台北电影节,还有这次金马影展,所以您算是空降在台湾影坛。那么请问导演,您是如何构想出《强尼·凯克》这个故事,又是怎么完成它的呢?

  A:《强尼·凯克》的剧本之前是另外一个比较类型的片,但由于一些执行的问题,拍摄会涉及到台北的捷运站,在实际操作方面拍摄起来会比较困难,但电影还是想拍,所以我就把那个故事中的人物拉出来,重新写了一个剧本,把那个故事中可以用到的部分引入到《强尼·凯克》,还有感觉的部分也重新抓出来,放到新的故事里。我的故事设定还是放在台北,写剧本的时候就会坐在咖啡厅,看看周围发生的,和自己身边的事,像散文杂记一样写成一段故事。写着写着就有了片中三个人物,三个人物其实也是很复杂的,而瑞玛席丹演的角色就是我朋友的朋友的原型。其实故事里很多角色都是这样被组装出来的,可能有原型,可能没有,可能完全虚构。有了人物之后再去想他们会在台北发生什么事。《强尼·凯克》没有三幕剧式的戏剧冲突,就是很日常的城市人的生活状态。

  Q:《强尼·凯克》中三个主要人物确定之后,是怎么找到瑞玛席丹、黄远还有柯宇纶来出演这三个角色的呢?

  A:柯宇纶的部分在写的时候其实投射的就是他,首先他符合那个年龄层,其次那个角色的生活感要很够,需要帅又能太帅,然后看起来要跟大家没有太大的距离感,太偶像就真的没办法,所以很快就决定是柯宇纶了。黄远也是蛮快就决定的,很快就约他喝咖啡聊一聊,看着这个男孩子就决定是他了。瑞玛是最难确定的。

  Q:那黄熙导演是不是有看过黄远之前的作品,《强尼·凯克》中的角色与他之前演的角色其实差别很大。

  A:有看过,其实每一个演员我都会去看他们之前演的作品。但是瑞玛席丹就没有影视作品可以看,只能看她主持节目和她自己在脸书上讲话的样子。黄远我就有看他的戏,比如王小棣的《酷马》,他演一个鬼魂,还有《不能说的夏天》,都有看。

  Q:瑞玛席丹没有之前的作品可以参考,那导演是怎么想到她可以来演徐子淇这个角色?

  A:我就看她讲话,后来就约她喝咖啡,我们不聊戏也不聊剧本,就像朋友一样聊天,她可能会聊到一些比较私人的话题,还有个人的经历。慢慢地再跟她聊这个角色,看她对角色有没有什么想法。就是从聊天过程中觉得她适合徐子淇这个角色。

  Q:片中演员的表演都很自然,想知道导演在现场是如何指导演员,或给他们做了哪些功课?

  A:每个演员他们都会对自己的角色进行一些了解,比如黄远就需要了解亚斯伯格症。台湾有一个小可乐剧团,他们的孩子会有这样的疾病,所以我们就会陪他们一起排练,黄远也会和这些孩子相处。然后瑞玛就是做比较多日常的东西,主要是和那只鸟培养感情。本来她不喜欢鸟,但是后来她与鸟就相处得非常自然。

  Q:那只鸟和瑞玛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情,那电影拍完之后她有带回去养吗?

  A:她其实很想养,但是那是摄影师养的鸟,所以后来就没有带回去养。

  Q:我们知道这部电影是侯孝贤导演监制的,当时你也有两个剧本给他挑选,那侯导是为什么会选择《强尼·凯克》这个剧本?

  A:这个我不知道,也没有问。他选完我拿了本子就走,因为我很怕他改变主意或是又想到其他什么,所以也一直没有问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剧本。

  Q:我们在这部电影中看到非常多关于交通工具的部分,比如捷运,还有结尾的塞车,可以谈一下你为什么你会在电影中设置这些交通工具吗?

  A:因为我觉得人每天都是从A点到B点,从B点到C点,每天都是这样移动来移动去,要么就是走路,要么是公车捷运,或者是自己开车,所以我觉得移动就是一个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城市人每天都太忙,只有在移动的片刻,在走路、搭捷运或是在车子上的时候才有可能发呆一下,那一刻人就可以稍微感性一点。移动在我的构思里就是一个很有趣的部分,最主要的也是绑回《强尼·凯克》最哲学的问题,也可以联系到凯克那只鸟要不要飞的那个情节。

  Q:我们了解到导演曾经在国外待了很久,在美国生活了很久,现在又回到台北,那么对于导演你来说,在纽约的移动和在台北的移动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两个城市又了你什么不同的感受呢?

  A:我自己本身的移动方式是不一样的,在纽约我很常走路,但是在台北我很少走路,我会骑车或开车。台北就是一个很奇怪的地方,当你在这里的时候你就会很讨厌它,觉得它很挤很臭,可是一出去之后又会觉得好想回家。就像一个在一起很久的情人,没有它的时候会想念它,可是在一起的时候又会觉得腻,台北对我来讲就像是这样。

  Q:听说导演在拍摄之前没有画分镜,那到现场拍摄的时候会不会有比较茫然,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镜头的状况吗?

  A:一开始剧组因为这个问题有些摩擦,但到后来就会磨出一个方法。我和姚哥的沟通也比较顺利,他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导演和摄影师,他又是拍纪录片出身的,所以跟他说分镜头是一个蛮可笑的事情,我相信他会捕捉到一个演员最自然的状态。就像黄远下雨骑车那场戏,其实就是临时加出来的,当时正好下雨,剧组处于停滞状态下,姚哥就说:“快想一下他在干嘛”,后来就有了那场戏。

  Q:《强尼·凯克》哪一场戏拍最多次,最难拍呢?

  A:瑞玛坐在那边发呆的那场戏,其实只有几秒的镜头,就是她拿着一个水杯坐在那里。那时候拍摄室内温度有40多度,瑞玛又是一个非常躁的人,她静不下来就会很急,加上又很热,所以那场戏就拍了很久。

  Q:结尾塞车那场戏有拍很久吗?

  A:我记得是两三个take,但是他们说没有那么少,大概是五六个take。

  Q:所以那场戏车坏掉,瑞玛席丹和柯宇纶在车上的对话是即兴的吗?

  A:其实有给他们一个基本的台词,但是他们有自己加一些东西进去,因为制片组吓他们说这场戏只有一次机会,不然警察就会过来,那我们就没有机会拍了,这一天就完蛋了,所以后来瑞玛就很慌张,呈现出歇斯底里的状态,她吓到台词都讲错,把高架桥讲成高速公路。其实那一个take就已经可以了,但是警察没来,我们就继续拍了。

  Q:那场戏是一开始在写剧本的时候就已经设定好的还是后来才想到的?

  A:一开始写的时候就已经有这个想法了,就是想表现出一种台北很繁忙的样子。后来在勘景的时候也会有一些状况发生,刚开始制片组的评估是不可行,但我和姚哥沟通以后还是觉得可以硬拍。

  Q:导演实际拍摄的素材有多少?

  A:有人告诉我好像是5000多分钟。

  Q:那剪辑的时候不会很困难吗?因为很多都是即兴的东西,在剪辑的时候会不会很为难?

  A:有,剪辑是一个很痛苦很痛苦的过程。我和另一个剪辑师一起剪,我剪得很毛躁的时候就给他剪,他也是这样。最后我们再把剪完的东西给侯导看。其实我们有剪两个版本,一个是短版一个是长版,短的是90多分钟,现在的是一个长版。短版比较年轻一点,节奏再快一点,很多的选择性再煽情一点。长版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

  Q:《强尼·凯克》中的角色都刻意地省略了他们过去的部分,是导演本来就没有想要拍还是篇幅的关系?

  A:本来就没有想要拍,如果放进去就会显得太啰嗦。

  Q:这部电影从监制到音乐都是侯孝贤的班底,也有人会觉得和侯孝贤的电影有相似之处,你自己有这种感觉吗?

  A:目前为止还没有,其实我也蛮讶异有人这么认为。我年轻的时候不是特别看得了侯导的电影,当然现在慢慢可以接受了。《强尼·凯克》在创作中也完全没有参考任何华语电影,当别人问起我这部电影是一个什么类型的作品的时候,我也完全不知道。所以当听到别人说像新浪潮,像侯孝贤的时候,我会觉得很奇妙,因为我并不是一个粉丝,也完全不是那一挂的。有人提到《一一》的时候,我就赶快把《一一》拿出来看一看,因为有人觉得像,那我就会看一看到底像在哪里,但是内心还是蛮虚的。所以,到底哪里像?(笑)

  Q:导演是如何与林强沟通这部电影的音乐的呢?

  A:最早打算用爵士乐,但是当角色状态出来的时候发现爵士乐放在片子里很怪,不适合,后来我才想到应该是电音。电音的话强哥应该是不二人选了,所以也是后来才找到强哥,并不是一开始,但是强哥也很帮忙做了音乐的部分。

  Q:侯导对《强尼·凯克》最大的影响是什么呢?

  A:我觉得是他对演员的方法,他会让演员去熟悉必须熟悉的地方,会建立起人与环境的关系,在这一点上我是参考侯导的方式。

  《强尼·凯克》观后感(三):不见了

  微信公众号:movie432 首发于 MOViE木卫

  高架匝道上的塞车,黄色隧道里的风驰,他们还在淡水河边的步道上奋力奔跑。

  而《千禧曼波》的天桥,已经跟 VR 版的蔡明亮那样,不见了。

  我丝毫不认为,着力于日常美感与生活水流的《强尼·凯克》,与耽溺在虚无情绪,拘于愁滋味形式的《千禧曼波》有多少相似。

  即便它们写的都是台北,是相隔了16年,跨越了新世纪,却好像停留在过去的台北都会。

  最不该的是,当一个新导演的作品被拿来与大导演的庸常之作相提并论。要骂人,请你带上脏字啊。

  《强尼·凯克》之所以跟侯大导扯上关系,还是有侯孝贤的监制背书。导演黄熙,本来就是游走于侯孝贤班底。不仅于此,本片幕后也实在强大。

  摄影师是拍摄了《金城小子》的姚宏易,现正在给毕赣新片掌镜。配乐是林强,配角有高捷,再加上有柯宇纶主演,张国柱、黄韵玲配角,甚至连《千禧曼波》里讨人厌的小豪都冒了个泡。

  这就难怪吃瓜影迷,死活要把“不太想讲故事”的《强尼·凯克》,跟侯孝贤放到了一个集合。

  不过啊,坊间有流传八卦,侯孝贤曾力挺某部新锐华语电影,称其有自己影子。私下被人问起,那影子里是怎么个真传。他却讲,不晓得啊,因为自己根本没看。

  侯孝贤作品有个伤,无论是刚被修复的《尼罗河女儿》,还是野心爆棚的《千禧曼波》,进入都市的响动,均不太成功。所以,把《强尼·凯克》跟侯孝贤扯上关系是不太恰当,一通解释,到此为止。

  《强尼·凯克》的片名沾了洋气,略显奇怪。

  它的出处,来自瑞玛席丹饰演的女主角徐子淇,但我更起疑。片名也许就是“瑞玛席丹”名字本身。更何况,徐子淇不可言说的过去,似乎跟瑞玛席丹的满身伤痕勇敢重生有关联。

  独自在台北租房生活,打点民宿生意的徐子淇,她饲养了两只凯克鹦鹉(另一个台片《白蚁》也出现了鹦鹉)。

  她的手机上经常收到各式各样莫名来电,无一例外都是要寻找名为“Johnny(强尼)”的男子。徐子淇百般解释,但来电依旧,热络不绝。

  有一天,徐子淇的鹦鹉飞走了。

  再早之前,无法记住时间的李立分了神,开一辆老爷车的工头张以风抛了锚。《强尼·凯克》就讲述了这么一个“飞了鸟”,“分了神”,“抛了锚”的清淡故事。

  到底有什么东西不见了,是不知所踪的人,还是不再回来的鸟,观众只能自己去观察留意,摸索查找。

  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新人作品,《强尼·凯克》慵懒,倦怠,却少有我个人印象中的刻板台北映像。没有轰鸣到噪音骚扰的机车,没有无来由的MV风,甚至没有太浓,太嗲的台湾腔。

  《强尼·凯克》的台北,似乎只有安静闲适的街区,水泽边上的绿意,夏风或骤雨,前来旅游观光的背包客,忙碌或发呆的老街市民。

  这是导演有意处理过的城市空间,也是为“无奔跑不电影”的人生打气。

  开场部分,张以风call人拖了车,转搭捷运(地铁)。捷运上的李立一脸搞怪表情,与徐子淇互动,但徐不怎么搭理他。

  三人前后出了捷运,带着关系悬念,从陌生的人流中,走向了同一片住宅地。

  这是一部关于生活本身的电影。每个人都带着故事出现,带着倦意生活,夜色中,一切都被藏匿了起来。

  它用散文的笔法,讲奔跑来疗伤的女人,讲无家可归与车为伴的男子。还有雨天来袭,骑单车的年轻人,任车轮无限自在地划破地上的一洼积水,消失了风景,遗忘了时间。

  片中,人与人之间的语言沟通往往是无效的,甚至带来怨气与伤害(例如那场会被认为过火,夹杂粗口的父子家庭风暴)。

  无效也体现在徐子淇与男朋友的交流上,他们熟练变换着国语、粤语和英语,唯独找不到属于两个人的爱的语言。

  徐子淇与女儿的联络,也更像是偶尔打卡。她的交流对象,只剩下不会说人话的凯克鹦鹉。

  与其说,《强尼·凯克》是讲述小人物的挣扎悲喜,不如说,它更像在掰扯百无聊赖。

  说它是哀乐台北,却尽是平凡琐碎。如果同处藩篱之笼,会引发不可避免的争吵升级,那不如选择远离。

  事已至此,何须伤人伤己。如果挨得太近,只有塞车的情绪烦躁,那不如把镜头拉远,升高,如同鸟的视角,又正像电影的结局。

  黄熙用无法言说的孤独,忧伤和隐秘,包裹了三个主线人物的过去,只露出零星半点。

  她轻轻掠过这座河边的城市,像鸟儿落在了小庙的檐头,由着浮草在水面漂泊流落。

  纵然如此,《强尼·凯克》并不以晦暗麻木来填充电影,却大有“人生如寄,多忧何为”的感叹。

  晴雨相间,昼夜晨暮,日复一日,生活一直在这里,它仍然有无限之美。

  《强尼·凯克》观后感(四):杨德昌死了..

  写在最前面:

  First志愿者是蠢吗? 跟我们说迟15分钟放映 等我们回来却已经开场了 错过不知几分钟的片头 心底一百万句的草泥马奔腾..

  感触不是没有..

  经过前面漫长的铺垫 当导演真正开始阐述自己想讲的东西之后 我承认确实受到冲击..

  那种感觉 可能涉及到每个人 多少都会反思自身吧..

  而且隧道等等许多镜头确实很令人触动..

  再加上林强的配乐真的恰到好处 才得以构成如此质量上乘的作品..

  但却又觉得是不是台湾片儿的未来就局限于此了..

  我鸦说还是有很多台湾新导演导出不一样儿风格儿的电影 也都很棒的.. 可惜我都没看过..

  其实 侯孝贤一监制 是不是任sei导也都是 台湾猴学院派(我自创的名字)风格儿了..

  可惜杨德昌真的死的太早..

  就像几乎每次看侯孝贤的电影我都会想到的那样儿 如果是杨德昌活着 侯孝贤挂掉 一切都会不一样儿..

  相信如果是杨德昌带出来的台湾羊学院派(也是我自创的)肯定会有更丰富的视角和故事出现..

  说这些 其实是因为看的时候太难受..

  首先..

  本片中导演所展现的风格 千篇一律了..

  而且又特别的侯孝贤..

  换句话说 你没有什么新东西 非常失望..

  而且侯孝贤的剧情一直那么烂 你学的真好 学到了精髓..

  其次..

  你一个班底强大成这样儿的片儿也好意思投First 你要脸吗?

  你们一群说好要支持和鼓励那些无路可走的导演的评委你们选这样儿的片儿入围 你们要脸吗?

  再次..

  观众蠢..

  一入场我就被震撼到了.. 座满成这样儿凭什么啊..

  一个个看的时候打哈欠换姿势玩儿手机抖腿讲话踢凳子成那样儿..

  看完又开始夸真有《一一 《最好的时光 的风格儿了..

  你们有病吧? 贴个屁啊?像你妹啊? 翔吃多撑坏了脑子吧?

  问的都是什么鬼问题? 没技术含量你可以闭嘴啊..

  唯一一个有点儿技术含量的 也就是问“立交桥的戏怎么拍的 吧?

  你们丢不丢人啊 还问柯宇纶什么的? 没人问张国柱高捷黄韵玲吗?

  还有你们一脸痴汉相儿的跪舔侯孝贤的样子真让人发指..

  最后..

  侯孝贤除了《悲情城市 我真的都看不上.. 欢迎猴粉儿来骂..

  导演功力挺好 希望你拍出不一样儿的东西来..

  侯孝贤就一个 跟邓丽君火是差不多的道理 请做你自己的包美圣..

  《强尼·凯克》观后感(五):小苗头

  正巧在开幕式那天看到这部影片。剧组也来到现场,可惜剧组的分享是在影前而不是影后。

  很难得。因为作为一位新晋导演,可以用这样的手法和题材去做一部电影。这是不容易的。因为大部分讲“一个故事”的电影,很多连故事都讲不好。但是这部电影看起来不是讲一个故事,却是在以一种高级的方式在讲台北巷子里的普通人。

  普通人的生活细节,普通人在生活日常中的压抑和爆发。它或许是说,对于很多的平常百姓而言,他们的故事也那么好看到以全篇累牍的方式去讲述,但是他们的存在方式却依然有着耐人寻味之处。

  这便是生活中的小故事,小苗头。你能从那一瞥中领略背后的悲欢离合。所以电影里的人物,谁都没有以撕心裂肺的形式出现,那些撕心裂肺的人也都以活着的人的回忆的方式存在。

  这份隐忍背后,有很大的想像空间。而这正是电影的成功之处。

  我很高兴在这部电影里,明确地感知到侯孝贤先生的监制的作用。我相信他和年轻导演的讨论绝不在少数。这里面有很高级的手法。

  除了有几个演员戏份多多少少有些演员的痕迹外,其他人的演出都像纪录片式地展开,是另一种惊艳。很期待这位导演接下来的作品。

  《强尼·凯克》观后感(六):台湾电影的困境,也是电影本身的困境

  台湾电影从何时、并因何种原因开始陷入这种虚假的偶像剧制作模式中?

  文艺范的色调、场景、台词、表演、配乐……几乎成为标配,却不是一部真正的艺术片。

  偶像剧使用虚假模式无可非议,虚假无非偶像剧的本质。

  没人敢说年轻时不需要泡沫,让自己活在美好的假象中。

  但对于有过“新电影”运动的台湾电影,是从何时开始中断了这种继承?

  “新电影”运动的两位巨匠侯孝贤与杨德昌具有的透析现实的强大能力。

  让他们能够将台湾社会的真实状况通过影像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此之后,这种表现真实的观察能力消失了。何时?

  还是说,台湾电影已经坠入了像韩国电影那般虚假做作的模式中。

  以伪饰的方式掩盖民族自信心的不足和文化上处于的劣势。

  台式“小清新”似乎已经成为台湾电影的标配,每年被大量生产出来。

  但“小清新”无非是偶像剧进一步的文艺范,只有即时观看的价值。

  那类真正艺术片在台湾的匮乏,才是警钟。

  是否因为现代社会对真实性的层层遮蔽,加大了电影人洞悉现实的难度?

  还是说电影人自身的不思进取、追名逐利让他们只能在现实的表层活动?

  外在与内在的双重原因,无疑是并行的。

  台湾电影的困境,折射出电影本身的困境。

  《强尼·凯克》观后感(七):动和不动的鸟

  在First看的第一部长片,侯孝贤监制。

  我不是因为侯孝贤的名字走进电影院(个人更喜欢李安和杨德昌),而是因为被影片简介所吸引。

  故事围饶都市里三个年轻人展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寄托,在偌大的城市里游走,失落,再次前行。有的人批评故事太散,但我觉得导演其实侧重想讲的是人,人的处境,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而它好就好在并没有刻意地去强调里面的人物有多苦,多不容易,而是举重若轻、娓娓道来。尤其是柯宇纶饰演的张以风这个人物,一个只能在车里刷牙洗脸的年轻人,背后有着悲苦的故事,但却善良而乐观,从小父母离婚,将中学的历史老师视作家人,常常给他们搬回一个新马桶什么的;下雨天,怕屋顶漏雨,一个人爬上房顶修补;这些很小的细节使人物立刻鲜活了起来,柯宇纶也演得非常好,他的好体现在不用力,和影片的风格一致,很淡然,很润物细无声,但你会在某个瞬间被他打动。我其实很希望导演能在他这一条线上有多一点发展,但导演很克制,点到即止。

  当然,瑞玛席丹的表演也不错,在两文三语中随意切换都没有什么突兀感,是未来很值得期待的一个演员。

  也喜欢影片中关于“鸟在那一瞬间是动还是不动”的思考,我们到底是动还是不动的呢?

  《强尼·凯克》观后感(八):屋中鸟一样的生活

  文|汤旅

  发表于公众号MOViE木卫

  异地来到台北生活的女主角徐子淇(瑞玛席丹饰),患有间歇性失忆症的青少年李立(黄远饰),台北工头张以风(柯宇纶饰),他们各自的生活,互相独立又交叉,不以情节点做叙事推动,而任其生活发展。那么,这部生活流电影究竟如何呢?众说纷纭。

  茶杯里掀不起浪,屋中鸟一样的生活

  影片以青少年李立在捷运遇到邻居徐小姐为开场戏,李立认出徐小姐偷带鸟上捷运后,徐小姐不太搭理他,然后李立跟着徐小姐走了一路,回到了各自家里。开头这场戏便足够漫长。在林强做的氛围音乐配合下,李立与徐小姐的行走,产生出一种悬疑的感觉。徐小姐回到家,与电话里的男友讲到自己最近经常被陌生人误打电话,使观众按照正常剧情逻辑会去遐想:这个事件接下来会如何发展。而这个小事件至始至终从未被揭示,它不作为推动故事的线索存在。

  作为台湾新电影的风格延续,影片由生活本身与人物情感推动向前暗流。氛围音乐的不断渲染与小事件的发生,又使得观众在平淡生活流中,遐想连篇。徐小姐喂鸟的这场戏,就如同侯孝贤、吴念真过去的影片,人物吃饭的五分钟,实实在在呈现在电影之中,仿佛观众与人物共同生活,而这个小事件,依然不构成叙事的推动点。鸟飞了出去。徐小姐在酷热晴天中,寻找鸟(即《强尼凯克》片名中的凯克鹦鹉),台北的街道生活感,充盈在电影画面中,人物在街道上,又是停留了许久。

  街道这场戏的停留,把主角三人(张以风、李立、徐小淇)交织在了一个生活小碎片中,而它仅仅戛然而止。影片之后的叙事,又分别以其他看似毫不相关的生活碎片组成,它们构成的是情感顺承关系,而非叙事顺承。最初不经意的街道出场,帮忙抬窗户玻璃,屋顶漏雨检修,到最后徐小淇与男友争执夺门而出,坐上了张以风的车,终于在天桥上奔跑,将情感线推到了最高点。这里电影的做法并非叙事推动,而是生活的小碎片搅拌流动,自然的情感增进。为了更自然,导演黄熙将原本的床戏换成了奔跑,因为情感点不足以触发床戏,而奔跑则恰到好处。

  生活如同茶杯里的茶叶,出现小的的震荡波澜,但立刻又归于平静。影片中的生活,也如同屋子中的凯克,它偶然飞出去,但这并不代表什么。不断骚扰的陌生电话、工地里捡来的发霉烟盒、屋子漏雨检修等事件就像这些小的震荡,不同于传统的,至始至终未揭露的麦格芬,这些未解开的事件不是推动情节的关键,而只是生活中的小风波,形成的是对生活和情感的小波澜呈现,而非繁杂的意象隐喻。结尾抛锚又前行,就如同屋中之鸟,时而扇动翅膀,而又总归是平静的

  此生活流非彼浪潮

  《千禧曼波》中的豪豪(段钧豪)、高捷都出现在了《强尼凯克》中,豪豪从青年痞男,变成了中年油腻大叔,还带着一个孩子。高捷则几乎是在片段镜头中,一闪而过。林强的配乐也从当年强节奏的电子乐《A pure person》到如今的氛围音乐(Ambient)。似乎他们都一并收起了年轻时的锐气。林强对都市的理解,不再是一味的重节奏,像过去以“Techno”、“Disco”的电子乐风格制作。在千禧年后转向了一段时间的实验电子乐创作,如2005年的《惊蛰》、2006年的《一年之初》(电影音乐概念)专辑。从2007年后,林强帮贾樟柯制作配乐,转向了氛围音乐(Ambient)的制作,重在渲染氛围意境。在这次的《强尼凯克》中也是如此。《强尼凯克》的配乐,是影片初剪版后才加上去,林强再次回到台北都市题材,这次对都市的理解则是在氛围生活中暗涌,大部分配乐是以氛围为主,带有朦胧阴森的感觉,因此配乐对影片有了一些的误导作用,使得影片仿佛在生活流中暗藏谜题。最终导演也不会给观众交代,并告诉观众:我这是生活流。

  此生活流,非彼时新浪潮。它不仅抛开了本可以深入的话题,也将生活更加碎片化。在过去台湾“新电影”中,不论是《恋恋风尘》还是《南国,再见南国》等等,人物发展总是能看到一条明朗的线,给出一个结果。《恋恋风尘》中,阿远服兵役,阿云嫁人。那些其他电影中的小镇青年,最后也去往了大都市;《千禧曼波》里的Vicky,选择去了日本开始新的人生。过去的作品里,即便散,也是看得见人物弧光的,人物的主动选择推动了情节发展,发生转变。

  而《强尼凯克》的散体现在人物的选择、变化,也完全消散了。李立仍然是自己骑着单车、在房间里反复听着自己录音的青少年,徐小淇的夺门而出也不是最终的转变,仅仅只是生活里鼓起的一阵风。高捷出现在下棋的片段中,而这个片段仅仅是生活交代,不构成任何的推动连接。大妈、邻居、家庭的家长里短还在继续,没有呈现长时间跨度的重大转折。

  生活,而非小清新。

  影片被人诟病的一点是,导演将台北年轻人的生活有意处理选取过,呈现得太过小清新,使得文本虚假,社会力度不足。而在我看来,并非如此。生活本就是包容万象,电影可以选择从纵深面切入(如杨德昌的人性与社会剖析),也可以单纯做主观的生活横切面。黄熙作为新人导演,并不必要以全面的视角,去呈现社会与人际关系问题。

  故事往往是从流动在人身边的无数个日常中精选组成的,从而能将人际关系与社会问题有条有理地呈现出来。人自身很少能完全将事物洞悉剔透,剥离了深刻的思考,最触动的,反而是日常本身。这反而更贴切日常,电影故事与观众对日常的感受,落在了相似的水平线上,观众与电影一同感受日常的无序,有小烦恼也有小惬意,不再使电影的深刻性、曲折性,凌驾观众之上。

  电影作为主观的作品,必定会出现见仁见智的状况。如何界定“真实感”与“虚假的小清新”呢?

  徐小淇与张以风乘上车,在隧道、公路上驾驶穿行,获得了敞开的状态,封闭的空间(出租屋、工厂)被打开,敞开的公路环境,传达自由。此时林强的氛围音乐加上了鼓点,回到早期作品的节奏电子乐上,将情绪渲染到高点。对有的观众来说,它很美好;而对有的观众来说,这些场景是“虚假”的、“偶像剧式”的。这就存在每个人的日常体验与情绪想法不同的问题。

  在唯美主义盛行的时候,王尔德为艺术做出最高的辩解,“生活是对艺术的模仿”。从上世纪的新浪潮艺术片至今,虚构作品与日常体验不断被互相影响、转化。《祖与占》的走廊奔跑是浪漫、《千禧曼波》的驾车驰骋也是浪漫。一切看似浪漫虚假的情节已然影响到部分青年的真实生活,青年人们也有意为之。这些情节,或许已被纳入部分人的日常里。

  在青年导演黄熙的世界里,这些取材都是身边朋友的真实故事,那么对这样的中产年轻人来说,这些自由式的行为(如出走、奔跑)也是对日常的呈现,或向往。影片的重心,不在一味呈现新时代下台北青年的处境,即便是单亲母亲的生活、混杂语言的使用(沟通的无效)、患有病症的青年。这些原本可以深入的话题,全被留在表面,这并不代表,它就立意浅薄。恰巧,它也是一种留白方式,诸如此类的复杂在电影中,只成了生活中的一个小碎片,这不反过来更接近人的真实状态吗?在复杂背景面前,人选择关注个体,淡化遗忘复杂的关系,不愿意将所有复杂的东西剖开给自己看,于是日常才显得如此无序、繁琐、平淡。

  这是人的主观选择,也成其日常本身。

  · END ·

  《强尼·凯克》观后感(九):一个人一种人生,不知道我会是强尼还是凯克

  #SIFF# 本是因为郭采洁第一次作为电影出品人所以去支持,和预想的一样,台湾小众电影总是得不到太多的人气和票房。影院里只坐了二十多个人,大部分还都来自台湾。可能是因为成长环境,我对台湾的一切总是觉得很熟悉,包括台湾电影里的强调还有一张张熟悉的面孔,甚是惊喜。总的来说,新人导演拍这样的作品很有诚意了。就像当初的《路边野餐》。说实话,文艺电影美在镜头,摄影真的叫好。看不懂剧情的时候,只能寄托于每一道光影。强尼凯克,每个人都很孤独,都想逃离现实,就像没有出现的强尼,就像飞不走的凯克。一个人一种人生,也不知道我会是强尼还是凯克?又或者是,父母离异以车为家的阿风?

  《强尼·凯克》观后感(十):《强尼凯克》——你的生活我不懂

  有些情感,可以感受,却觉得话语能传达的只是冰山一角,不如文字力量来得清澈。

  有些电影,会很喜欢,会觉得文字能承载的不过吉光片羽,不如影像力量来得真实。

  比如《恋恋风尘》、《强尼凯克》……

  纵使把《恋恋风尘》看再多遍,我也写不出那份拨动人心弦的心灵共振,总觉得那段被吴念真批判太过平淡的初恋的处理于我却是不可言说的深刻,深刻到每次都会难以抑制的大哭不止。

  在各个方面,《强尼凯克》自然是不及《恋恋风尘》,单说对情感细腻却不张扬的隐藏手法,黄熙离侯孝贤还有很长一段修行;只是,我能在《强尼凯克》中看到缓慢形成的大师雏形。看完首映听到有人批评,像是除黄熙外的整个团队完成了整部电影的制作;那是否可以类比为,侯孝贤的电影也是除其之外的整个团队所完成的?

  从主观上讲,我很享受影片所制造的氛围,那份像在讲什么却又没有讲什么的泛生活化处理,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捕捉,没有掺杂任何目的和企图,只是在向观众展示生活的原貌。也就像影片开场地铁里圆滑过渡的长镜头,把三位主角来与去的对比关系一下子就衬托出来了。

对台湾新电影的致敬

  对《强尼凯克》怀有极大期待其实还是台北电影节四项大奖的缘故。到影片开始,我才知道原来这是侯孝贤监制,其团队辅助完成的。

  或多或少,《强尼凯克》里面都有些侯孝贤的影子,或者说,黄熙想要致敬的地方。

  徐子淇一直接到陌生人打来寻找强尼的电话,《好男好女》中梁静也遇到过类似状况,接到陌生人的电话,也收到曾经的日记传真,她那么声嘶力竭的询问着电话那头阿威的情况,甚至把电话那头的人当成阿威,留给她的却只是一片空白。但在《强尼凯克》中,电话所传递出来的主被动关系被倒置了,徐子淇虽仍作为被动一方却没有主动询问或寻求,从这个角度上讲,她就像是《好男好女》中电话那头的陌生人,被动却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在这段岌岌可危的感情关系中徐子淇也一直是相似的心理)。但是,徐子淇又有着和梁静类似的矛盾,她看似独立(开旅馆)却十分依赖(男友),一直沉溺于过去(女儿),也在试图摆脱桎梏(分手),她在不停的人格转换中感到厌倦,她渴求一个稳定的状态,所以她选择不解释和离开(逃避)。

  徐子淇和张以风在隧道开车(酷似逃亡)的片段,很容易想起《千禧曼波》开场:舒淇在天桥舞姿弄发的样子有多美,他们在隧道飞舞得就有多自由。和《强尼凯克》一样,蔷薇最后也选择了离开,在冰天雪地的日本对着空旷的大街坚持傲然开放,从这点上看,不管是蔷薇还是徐子淇,她们对离开都保持着一种天真童化的态度,即将其视为解决对现实不满问题的积极方法。蔷薇能在日本与陌生人对话;徐子淇(更甚)能对张以风倾吐真言、随后又任由他闯入自己的小天地都是不二铁证。也正如《千禧曼波》中存在着难以言明的感情,徐子淇和张以风呈现给观众的始终都是一层模糊不清的暧昧关系,像是隔着一层纱纸,极具诱惑,却看不真切。

  首场QA的时候有人提到《一一》,当时不甚理解,回家看完之后才有所顿悟。说到底,《一一》是专属于杨德昌的台北故事,有杨德昌作者标签一样独有的客观残冷,有那份生长于此却又恨不得撕碎它的分裂情感:他对台北又爱又恨,便让所有人在这里相遇或重逢,编织情感聊想未来,却又在默默地扑灭正在燃烧的火花。可能是女性导演天然的温柔所致,《强尼凯克》传达出更轻的触觉,像蜻蜓点水,点到即止,不做过多的拘泥,更多则留给观众遐想。如今回想起来,影片确实一直带有黄熙过于主观性的个人情感,在钢筋混泥堆砌而成的冰凉都市,这似乎有种略显格格不入的温馨。

黄熙的台北群像

  侯孝贤说:黄熙是继杨德昌后最会拍台北的导演。

  便利店外徐子淇和张以风的对话据说是妙手偶得,那也的确是演技与情感的爆发,只是让我挂念的却是那段与“距离感”有关的说辞。晦涩难言的童年让张以风相信,两个人距离太近会没有结果,所以他总是合理就好不做强求;徐子淇说她和女儿之间相隔两地没有共同话题(类比在男朋友身上同样成立),这巧妙地否定了“近距离”言论,只是两人醉酒上身并未过多忸怩。

  其实电影此前一直都没有明显提出有关“距离感”的问题,甚至试图定格在几个固定场景以此窥见广阔天地,而具体的呈现只是在这段你来我往的互相倾诉中以语言的方式有一定传递(徐子淇与男友也关于过有“距离感”的争论)。电影所尝试做的,其一便是通过既定媒介阐释“空间性”,把概念细小化本土化之后再尝试进行输出;其二则是试图将缩小的空间结构放大成群体或城市,以此引发出隐藏在荧幕之后的矛盾。如果说电影始终以“取材自生活”的视角警醒着观众“下一个或许就是你”,那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言语往往就能窥探出一个导演能力(对生活的捕捉和诠释)和野心(将其影像化处理)是否匹配,从这点来看,黄熙是合格的。

  紧接着后面的奔跑戏取代最初约定的性爱戏,其实让柯宇纶十分不爽,但从成片来看这样更能反映出都市男男女女的感情现状。《麻将》(《麻将》中柯宇纶的角色也遭遇过汽车抛锚)里面的一句“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放在《强尼凯克》中也无疑是精准的。以往的生活经验塑造出当下的个人价值,两人在此方面相差甚远,但他们又相同的迷茫着:一直到最后徐子淇对女儿还是最初的态度,他们都不清楚内心所想,所以只求保持现状,握紧手上最安全的筹码。

  黄远的角色在影片中着墨最少,却最让我放不下。看似平静的生活下隐藏了母子二人都不愿提及的死亡,所以他总是精准的要求自己。满墙的便利贴纸记录着他的流水生活,他像是突然病倒了一样,用剪刀剪下报纸上的文章,录下自己结结巴巴的朗读,但是他又是那么热忱的想要了解世界;他养过鸟,知道“飞鸟相对自己永远是静止的”,所以他喜欢伪装成过去的样子,在野外随风狂躁,随雨飘摇,喜欢在事故现场的水坑一圈一圈的骑着单车,像是被自己制造的旋涡困住却不想挣脱。他告诉母亲,“哥哥不在了,可是那条路还在啊”,然后自己躲在房间里哭。他知道这个城市在解体,只是靠着自己的力量努力做到不让都市重塑的速度超过情感崩溃的步伐。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jsj/107381.html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