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教学课件 > 研究生课件 >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课文内容】《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实录与评价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课文内容】《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实录与评价

来源:研究生课件 时间:2021-08-19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研究生课件】

  一、揭题解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课题。(正音:龄(líng)、樟(zhāng),齐读课题)
  2.理解题意。课题中有三个词语:①宋庆龄:一位伟大的女性。②故居:故居的“故”是从前的意思,故居就是――从前曾经居住过的房子。③樟树:一种树的名字,又称“香樟”。
  3.读了课题,你觉得课文主要写什么呢?
  【点评】在这里,教师抓住课题中的三个词语引发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呢?是写宋庆龄,是写故居,还是写樟树?这一悬疑创设了学生思维的时空,唤醒了学生内心渴求探究的愿望,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也暗含了“樟树”和“宋庆龄”这两条交织的线索,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达到两个要求:①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②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你觉得文中哪几个词语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选择重点的三、四个词。(正音稠chóu密、瞻zhān仰、繁衍yǎn、枝干�àn)
  3.书读一遍,大意自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点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核心任务是把他们置于教学的中心,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他们便会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有助于学习的深入。
  三、精读品味
  1.引言:
  ①课文第3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这是两棵樟树。”(出示,齐读)这一段只有6个字,一句话,单独作为一个自然段,你从中读出什么味道来?
  【点评】引导学生去关注文本的特异之处,努力去亲近文本,深入文本,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灵敏度和感受力。学生在咀嚼文字、理解文本、丰富文本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我建构和自我完善。
  ②那么,这是怎样的樟树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走进课文。(出示:这是____的樟树。)
  2.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感受樟树的外在美。
  ①指名读,思考问题。(可以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
  ②交流,相机指导朗读各句。
  预设A:这是枝干粗壮的樟树。(粗壮、树冠很大)追问:知道有多粗壮吗?(补充老师抱树的的图片)
  预设B:这是树叶稠密的樟树。这是树叶绿得发亮的樟树。什么叫“稠密”?能否给它找个近义词?
  想象:假如你就站在不远处或者站在树底下抬头望,你看到的樟树像什么呢?(像帐篷、像遮阳伞)
  预设C:这是四季常青的樟树,这是蓬蓬勃勃的樟树。追问:从哪里看出?
  想象:樟树还会在哪些情况下,总是蓬蓬勃勃的?试着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无论是_____还是____,它们总是那么______。”
  【点评】在正确理解樟树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常青、蓬蓬勃勃的基础上,教师没有用缭乱的图片充斥学生的脑海,从而代替文字,而是适时地让学生发挥想象,努力引导学生用文字去构建画面,深入拓展了语言的内涵,也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魅力。
  ③(第4自然段隐掉,留下四个词语: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常青、蓬蓬勃勃)引导学生:作者抓住了樟树的外形特点,由分到总,让我们感受到这是生命力极其旺盛的樟树。
  ④借助这一组词语,试着背一背这个自然段。(背诵)
  3.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感受樟树的内在美。
  ①这还是_____的樟树呢?带着这一问题轻声读第5自然段。
  ②交流,相机指导朗读各句。
  预设A:这是香气永久保持的樟树。学生阐述理由,教师适当追问:当樟树“枝枯叶落”的时候,它的香气在哪里?当它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又在哪里?
  小结:即使樟树生命已然逝去,即使物是人非,但只要它的木质存在,它的香气就永远存在!
  预设B:这是能够驱虫的樟树。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谈。
  ③这就是樟树的可贵之处!而这一切都源于这是它本身就具有的,你怎么理解“本身”?(本来,原来,与生俱来……)这就是与生俱来、矢志不渝、沁入骨髓、进入灵魂,砍不断、摧不垮、磨不灭的香气,这才是樟树最本质的特点。
  ④这一自然段除了写樟树,还写了什么?(写了其他树木会招虫)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写其他树木呢?(通过石榴树的招虫来衬托樟树的拒虫,更突出樟树的与众不同,难能可贵)
  ⑤分角色朗读第5自然段。
  【点评】“这是_____的樟树”是涵盖课文重点的一个大问题,具有较高的思维含量。教师抛出这个问题,就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思维时空,同时,也便于形成师生的教学对话。教师必然要从学生的回答与表现中,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学习状态,疑难困惑,然后迅速及时地做出恰当的评价、精准的点拨、循循善诱的引导,让人清晰地感受到学生思维的提升。沈老师在教学第4~5自然段,感受樟树外在和内在的特点时,其展示的引导功力可见一斑。
  四、回归全文,由树及人
  1.课文仅仅写了樟树吗?
  2.由结尾的学习,感受宋庆龄其人。
  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写道(出示,教师范读)。
  A、理解“瞻仰”。B、人们到底要永久纪念什么?C、树和人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②同学们,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地了解宋庆龄。(出示宋庆龄的资料,了解宋庆龄)看了这一段资料,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宋庆龄?
  ③人们在樟树前留影,仅仅是表达对樟树的怀念吗?
  3.回归全文:学到这里,我们知道(点题)课文不仅写了樟树,还写了宋庆龄。借樟树蓬蓬勃勃的外形、与生俱来的香气、永久拒虫的特点来比喻宋庆龄一身正气的革命精神,满腔热情的革命斗志。这样的写法叫“借物喻人”。
  4.由课文开头的学习再次感受宋庆龄。
  ①(音乐响起)宋庆龄早已离我们而去。人已逝,但树仍在。故居的樟树,曾经陪伴宋庆龄多少年;在这棵樟树下,曾经发生过多少动人的故事。在这棵樟树下,她曾经_____;在这棵樟树下,她曾经_____。
  ②所以,当周总理劝她搬家时,她却说――(出示句子,学生接读)“我舍不得这两棵树。”从“舍不得”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很喜欢、很留恋、有很深的感情……)
  ③回归课文第4自然段:
  5.总结:故居的樟树因为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与生俱来的一身香气,而深受宋庆龄喜爱;而人们也因为宋庆龄有着和樟树一样与生俱来的一身正气,而把樟树当作宋庆龄的象征来瞻仰。现在,我们再来看故居的樟树时,一定有不一样的感受。
  【点评】这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由树及人,树如其人,人树合一。教者依据文本中作者渗透出的写作意图、思想和导向,设计了“课文仅仅写了樟树吗?”“人们在樟树前合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到底在纪念什么?”“树和人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这样一组有意思的、有思维挑战的话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有意识地去关注事物间的联系,而这种凝思、深思正是学生主动参与式学习最本真的特点。
  (作者单位:无锡师范附属小学,无锡市南长区教研室)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jxkj/106584.html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