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教学课件 > 研究生课件 > 【研究生课程多吗】《研究生课程记》读后感10篇

【研究生课程多吗】《研究生课程记》读后感10篇

来源:研究生课件 时间:2019-10-05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研究生课件】

《研究生课程记》读后感10篇

  《研究生课程记》是一本由张立波著作,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研究生课程记》读后感(一):张蝶:《研究生课程记》序言

  张老师的《研究生课程记》打算出版,让我写个序。兹事体大,马虎不得。李泽厚先生给他学生作的序引发了诸多好评,我照猫画虎,斗胆以同样的风格给导师作序。

  我是张老师所指导的2010级硕士,两年后转到安启念教授名下读博,在安老师的授权下,张老师对我的学业还是有所指导。张老师的课,我是听过几门的,现在已不大记得其时的内容和感受。只记得张老师业余带我们读书,印象中有《语言学名著选读》和《叙述学》,但都半途而废,读书会之后的聚餐和聚餐之后的打牌很是热闹。当然,张老师是不参加我们的打牌活动的,他不会。

  张老师工作认真,有一个原因,就是好面子,或者更严重点,胆小怕事。按照他的说法,有个工作不容易,可不能出迟到早退的教学事故,所以,他每次课都会提前一刻钟到教室。胆小怕事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他几乎不跟学生喝酒。他自己说,他是能喝酒的,但不能跟学生喝,把自己喝倒了会使自己颜面全无,把学生喝倒了更是错误乃至罪过,对不住学生、家长、学校还有教师这个职业。

  关于模样这个词,张老师有装模作样、假模假样、像模像样、有模有样几个层面的说法,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态度,还是学生的论文水平,都有一个从装模作样到有模有样逐步提升的过程。他把“道貌岸然”当作褒义词来使用,并以此作为对自己的要求,这个词对他来说,应当是把模样的四个层面都包含在里面的。在圣人隐匿或远遁的年代,道貌岸然已然难能可贵。

  张老师不摆谱,若果真被无视,也会对我们唠叨“你们可得学会摆谱啊”。我们有事打扰他,他先是嘟哝抱怨,之后就迅速地帮我们解决问题。对刚入学的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至于我们能否做到,他是不较真的。师门聚会时习惯东拉西扯,从学术到新闻再到古今中外的文人逸事,一个话题没有任何过渡就跳到另一个话题。张老师常常提到某某老前辈的话:无论做啥,首先得有意思,然后才谈得上意义。这大概也是他的人生态度。

  言多必失,多有冒犯,打住。

  2017年11月1日 五道营

  《研究生课程记》读后感(二):5月10号的朋友圈(徐海敏)

  老师的书已收到,前天电话中请求老师签名赠书,老师爽快答应了。张老师用“同门”二字,虽在师承上我们同出一师,但我没有“门”的感觉,着实不习惯。再者,跟从张老师上过短暂的课,内容虽也已模糊不记得了,但老师的写作风格、表达方式和生活态度对我影响很大,是我研究生在读期间真正的导师。我的第一篇微博是受了老师的启发和鼓励,有我名字的第一本书是老师带领学生的关照和支持。

  阳光下轻轻翻开这本书,馆陶&美丽小镇的名字频频出现,老师已经把实践与文化哲学理论融汇贯通了。认真,本身就是一种严谨的态度。

  有人说,哲学很难,那是因为很多人故意把水搅浑了,让人看不清;老师的文风看似随意,却有深厚功底,才能如此洋洋洒洒,写作就如同聊天一样,仿佛从文字里感受到聊天的语境和画面感。这的确需要功夫。

  从宏观来看,目前还没有关于研究生如何培养的书,这是第一本。我的研究生在糊里糊涂中过了三年,没有系统看过书,甚至没有系统上过专业课,那时学的能留在脑子里的几乎所剩无几。《研究生课程记》可以弥补很多,读完之后,可以假装学的很系统,很有方法,很有收获,然后真的很有系统,很有方法,很有收获。

  感恩老师!期待更多读者打开她时是愉快而灵动的!

  《研究生课程记》读后感(三):非感想的感想(吴科)

  (只是想发一个图片版的文字。不料,总是收到提示,正文不能少于140字,否则连预览都不可能。于是,就有了图片下面的批注。)

来自吴科的朋友圈

  批注:不期然地,收到这篇非感想的感想。写作是一件随心所欲的事情,作为读者,我们无法想象作者会写出什么,一如作为读者的我无法想象作为作者的我能写出什么一样。所以说,文字是即兴的、偶然的,写了也就写了,写完了也就写完了。

  《研究生课程记》读后感(四):由《研究生课程记》所想到的(黄仕成)

  “总能做点有意义的事”,既是对立波老师的印象,又是《研究生课程记》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作者与作品两者合一,说明了立波老师言行一致,犹如其《坐言起行录》一般所呈现的纯粹品质。

  对于立波老师本人,我是在2013年夏季认识的,那时他到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讲座,讲座的内容我记不大清楚了。但有两点我是大概记得的:一是那时立波老师讲到周易的卦,一是立波老师讲到他和导师一起散步聊天的美好经历。

  2015年,我有幸到了人民大学读博士。这时还能在专业课里面听立波老师谈历史、谈文学、谈翻译,课上他好像有一种后现代的影子。活在在现代的环境下,他肯定知道自己的定位,自己的风格,要不然怎么会展现一点潇洒一点正经的混合体气息呢?后来,他赠送了我一本书:《坐言起行录》,我当时还写了一篇3000多字的读后感。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我至今还是没看懂,因为里面那些立体的民国印记所包含的历史感,始终是缺乏历史感的我难以感受的。所谓的读后感,也就是基于自己对立波老师的印象,表达了一下想法罢了。

  又过了不久,立波老师又出版了一本乡村旅游之类的书。应当说这是他带着学生去河北一个以陶瓷出名的乡村调查,之后由学生写成读后感,在课堂交流、修改、完善而成的一本书。历史地理学、乡村旅游等等新的历史叙事方式,成为了这本书的一个特点。就在这本书前后,立波老师去很多地方,如贵州等,好像他在寻找一种东西,去乡村生态中寻找一些和生活有关的,像是帮助自己所擅长的历史哲学寻找一个归宿。可以说,这一点颇有开山采矿的勇气。而事实上,这些实践是有意义的,文化的力量确实随着他的脚步而转移,对他所到过的地方中的那些人有所触动。我说“总能做点有意义的事”中的“总能”,也大概如此。

  《研究生课程记》大抵也延续了这种风格。著作以时间的方式诉说空间,以空间的方式定格时间,透过著作,可以看到一位60代生人的触角,可以感觉到一个活动的生命体的生成,其慢其快,其快乐其艰辛,其活力其疲惫,其轻松其紧张,尽展现其中。恰如与立波老师认识5年矣,时间流逝飞快,可以持之以恒地记录下来,其实是一件考验一个人意志力的事情,没有一定的执着,实难做到。而我要说的是,当作者把生活毫无修饰地摆上来,并以一种有意义于当下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配方摆在桌面时,那些所谓被岁月所折磨的某一段过往,都已成为著作的灵魂,那些被现代所制造出的问题,都已成为著作的灵感来源。

  捧着这本书,我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良苦,也能感受到立波老师在扉页上给我所留下“同门”两字的力量。“同门”表达了他对“我们”的定位。但我深知自己能力的不足,所以在看到“同门”二字的时候,我很自豪也很荣幸,但同时背后凉凉的,姑且看做伯父辈的一种的勉励。

  捧着这本书,其实我更愿意把这著作看成一首诗,它诠释了一个鲜明的主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正义。而它的魅力,是己求所能悟却一时难以所达的。这正是诗的力量,一如立波老师所追求的以及所著的。

  《研究生课程记》读后感(五):张婷:关于《研究生课程记》

  张老师把写了一年半的《研究生课程记》发给我,让我帮忙打印成册,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细节的重视是张老师的一大特点。《研究生课程记》的内容,先前是有所披露的,张老师偶尔会把某天的内容发在“文之悦”群中,有时也会把一些篇章晒在微信“朋友圈”。这样,零零散散,我们多少看过一些,现在装订成册,就有了总体感。

  相比较论文或者著作,张老师所写的这些东西无非是工作总结,只是老师的工作大多和讲授课程有关,所以就命名为“研究生课程记”了。老师们对于备课、讲课、培养学生都会有所思考,事后应当也都会有所总结,只不过大多数老师都是想想而已,充其量对自己的学生说说罢了,张老师则会把这些内容写出来,记下来。一个东西一旦被转化为文字,定型为文字,就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物。“研究生课程记”首要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罕见和稀有。经济学上的稀缺性,指的是在获得人们所需要的资源方面所存在的局限性,亦即资源的供给相对需求在数量上的不足。资源的稀缺性又划分为绝对稀缺和相对稀缺,绝对稀缺是指资源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相对稀缺是指资源的总供给能够满足总需求,但分布不均衡会造成局部的稀缺,通常所说的稀缺性是相对稀缺。《研究生课程记》属于“绝对稀缺”,这样的作品实在是少之又少。

  张老师最近几年很少写学术论文,不过,他建议我们每个月要花点时间翻阅期刊。他并不否认论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只是,他自己是“想写啥就写点啥,能写啥就写点啥”,这是他的口头禅。前两年出版的《坐言起行录》,是他2007、2008、2009三年的博客结集,这个《研究生课程记》,也是他有意为之的,也是打算写三年。“总之,要做事情,无论大事还是小事,做事情就好”,这是他对我们学生的教导。《研究生课程记》应当属于他所说的“做事情”,就像他之前写博客一样,现在坚持写工作总结,这种毅力是值得我们学生效仿的。通过《研究生课程记》,可以看到张老师上了哪些课,课前、课中和课后有哪些投入;张老师对学生读书、思考和写作的指导,有怎样的一些特点;张老师除了校内的教学,除了对自己名下的学生的指导,还对外讲过哪些课,指导过哪些学生,等等。

  《研究生课程记》作为一种记录,首先具有叙事的特点,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跟什么人,讲述或交流什么事情。张老师经常说,叙事学、语言学、符号学和话语分析是人文学科的基本功。对于叙述,他是有考究的,明确干练而富有内涵,语义空间开阔,貌似简单,实则层次繁复。一篇只有一段,在一段中要谈好几件事情,好几个意思,那么,如何顺利地过渡和衔接,是需要技巧的。应当说,张老师对字、词、句、段、篇的把握是相当娴熟的。表达、表现乃至表演是他的旨趣所在,当然,“构建”这个词更合乎他的初衷。首先是谈一件具体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其次,这个事情并不只是一个事情,而是有代表性,映现出很多事情或某一类型的事情,进而言之,他希望呈现具体时空中的天空和大地、颜色和声音、坚韧和努力。

  张老师作为一个哲学教授,无论多么信奉后现代,多么热衷小型叙事,他都不能不谈概念,甚至是总体性的思想。概念和思想是《研究生课程记》的根本所在。就此而言,故事只是表象,故事是在概念的构架中呈现出来的,反之亦然,概念是在故事的基座上透射出来的。只不过他反对抽象笼统地谈概念,他也不认为有什么纯粹的概念。反对、抵抗、拒斥和警惕意识形态,是张老师一以贯之的思想,“媚俗”是意识形态,“纯粹”也是意识形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喜欢“讥讽与自我讥讽”。意识形态无所在不在,重要的是对此有所反思和敏感,特别是对自己言谈中的意识形态。张老师的文字不乏犀利,同时又饱含温情,小心翼翼,严谨细致,力求避免任何不经意间的冒犯和伤害。

  《研究生课程记》究竟有多大的意思或意义,一方面因人而异,一方面有赖于历史的评价。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张老师是一个做事认真的人,对待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研究生课程记》就是例证。既有写实的价值,也有象征和符号意义,过一些年后,应当也有档案材料的价值。

  2017年8月8日于校图书馆

  补记:张老师提出把我暑期写的这篇读后感或者说随笔作为书的“跋”,我当然很乐意,本想做些补充,但一时没有更好的想法,只好维持原状。

  2017年11月13日于校图书馆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jxkj/49272.html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