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教学课件 > 大学课件 > 月光落在左手上 原诗|月光落在左手上读后感10篇

月光落在左手上 原诗|月光落在左手上读后感10篇

来源:大学课件 时间:2019-10-23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大学课件】

月光落在左手上读后感10篇

  《月光落在左手上》是一本由余秀华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光落在左手上》读后感(一):活在春天,独自哽咽

  余秀华是谁? 哦。农妇,脑瘫,诗人。 但只这三个标签,就足以吸引你点击的手,注视的眼。 这种标题党式的简单粗暴,用逻辑有时可能只是刻板印象上的矛盾冲突,去营造一种文字上的视觉奇观,比如说一提起农妇,你往往会想到的是手足胼胝,目不识丁的苍老模样,与诗人这词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比如说一提起脑瘫,你往往会想到眼歪口斜,言语不清的可怜模样,就算与诗人这词不但无关,甚至都有技术上的可操作性问题了,这不,你这刚一纳闷,这三个标签词就在你的脑海里噼里啪啦地炸开了,一场迈克尔.贝导演的爆破秀随之火热上演,那和生理反射一样强烈的好奇心,兴奋地驾着你直奔摘要而去,片刻之后,你已得偿所愿,你便会意兴阑珊而归,至于身后的正文,你是不会有耐心看完的,哪有泄气的皮球还会玩回马枪的啊。 当然,对于一个混过新闻系的人来说,一棍子打死标题党的贴标签行为, 显然有点砸自己饭碗的不明智。撇开道德卫士上身的痛心疾首,贴标签这样的事儿一是能准确地抓住受众情绪,往俗了说就是直戳你的心理G点,不是欲仙欲死也得是酸爽难挡,比如我国著名撒娇媒体《新周刊》,干得就是给公众提供发泄服务的后勤工作,比如余秀华的成名介绍,就在客观上迎合了我们健全人看身残志坚才艺秀的阴暗的猎奇心理。 二是能提供一部分有效消息,虽然这些信息往往是片面的,但也是我们去了解一个人事物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人之初,性本懒,何况在一个信息繁杂碎片化的今天,出于认知成本的考虑,当不靠谱的媒体通过不靠谱的把关给我们提供不靠谱的信息时,无论是主动地还是被动地,我们都不得不接受。作为读者,贴标签的第二点作用更有意义,譬如媒体给余秀华贴的这三个标签,都算是对她身份的有效注解,但其中最核心最本质的应该是诗人,农妇、脑瘫这些辅助说明类的背景补充,和她作为诗人的专业素质有丝毫关系吗?诗人最重要难道不是作品,也就是写的诗歌吗?倘若脑瘫诗人,农妇诗人这样并列式的称谓成立的话,那也该有疯子诗人,杀人犯诗人,高血压诗人,内心肿胀的医生诗人咯? 也许世道真是变了,贴标签也得有模糊焦点的技巧,椟足够闪亮,珠也可以不重要。演员冯远征在接受采访时候说,现在又提颜值了,那技值也就是演员的演技价值呢?冯老师的这话很容易被人当作「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佐证,毕竟在一个兜售鲜肉的批发市场里,在一个抄袭不道歉,比谁不要脸的流氓集团里,在一个“我不知道什么叫年少轻狂,我只知道胜者为王”的有态度逻辑下,专业素质已让步于下限水平,他这般老派的守旧党,得遭一顿「你丫够古典的啊」的骂才能醒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在一群卖身卖不艺,卖脸带卖书的作家簇拥下,不占优势的余秀华,就被打着脑瘫诗人的名号粉墨登场了呗,焦点退后,卖点突出,这不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出奇制胜吗? 消费了余秀华无数新闻的我,终于还是好奇地买了她新出的诗集。聊一个事是很难的,上面说了那么多,我们终于才能返璞归真地读诗。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艺青年的标准已经越来越低了。在吸收已算小众,创造更是奢侈的大环境下,你若是侥幸多读了两本书,便有了被人酸作文艺青年的资本,只要这书无关生计不涉名利,就可位于文艺闲书之列。在这些没有「黄金屋」的书里,严肃文学自带高冷属性,而其中堪称魁首就要算诗这种让人一提起就鸡皮疙瘩落地的文体了,即使是敢于尝试的「文艺青年」,恐怕也会对它敬而远之。说也奇怪,起源于诗经的诗,原来大多只是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张家长李家短,婚丧嫁娶荤段子,但怎么就这么一步步远离群众不受待见了呢?我觉得吧,这就是个时代审美的问题,诗,骈文,传奇,词,话本,曲,杂剧,小说,每个阶段的人们都有自己的口味,陈丹青说美剧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长篇小说,也就是这个道理,老旧的形式注定是要成为黑胶唱片那样的小众珍藏的。但老也有老的好,诗歌应该是最能集中表达情感,也是最能接近作者的一种文体了吧,高度浓缩的句子背后,你似乎能看见作者的神情,听见作者的叹息,甚至倘若你能穿越或隐晦或繁杂的意象,有幸读出作者的言外之意,琢磨出作者心里的小九九,那种心有戚戚焉的快乐,足够作为读者的你回味好一阵子了。可惜我资质平庸,既当不了写诗的作者,对很多诗也没尝不到读者的快乐,只能对我一个坚持写诗这种「行为艺术」的朋友表示膜拜了,感觉能在潮流中固执坚持某些爱好的人,都有他们很厉害的地方。

余秀华的诗

  说起余秀华的诗,最初读的就是那首在网上疯传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后来买了她的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才发现这首《睡你》因为其中的敏感词并没有收录进去,这首诗也不能代表她所有的风格。这本书的封面是一个以山峦河流为躯体的女人,闭着眼睛,神色安详地平躺在大地上,她的上方是新月如钩,她的身旁是良田几亩。这种设计,无非就是想余表达扎根于泥土的诗歌味道,然后进一步联系到她的乡土背景,准确,隐晦又有点鸡贼。这本书的题目叫《月光落在左手上》,刚开始对这题很费解,收录的诗中也没见这句,后来想到看到余秀华的跋,才体会到它的妙处。深夜时分,万籁俱寂,忙完农活的诗人右手哆哆嗦嗦地拿着笔,左手竭力地按住右腕,然后颤颤巍巍地在纸上写下几个歪歪扭扭的字,而此时,正好月色如水,月光如户,直照在她粗糙有力的左手上。 余秀华的诗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写农家生活,质朴而忧伤,一种是写爱情挣扎,决绝而刚烈。虽然有些生猛的句子让人惊艳,但这集子里的大部分诗传递的情绪都太过相似,加了一些意象频繁的使用,读起来很容易让人审美疲劳。并且,与写农家生活的细致克制相比,一些写爱情挣扎的诗太过沉溺于自我感伤,哀怨气冲淡了语言的力量。读完整本书,喜欢的诗只有寥寥几首,总得来说还是不喜欢这种带着「血污」的诗,有点木讷和粗糙,还是喜欢像顾城那种更有灵气的风格,直觉的思维,独特的视角,以及让人想不到的意象。

哽咽

  看锵锵对余秀华的采访,窦文涛引用孔子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来说余秀华的诗和人文质平衡,互相适合, 的确,写出「孤零零地活着。把一切病垢当良药吞下,不要再校正我的偏差,一个人把病人把病捂起来,是多么可耻的事情」(出自《每一个时辰都是孤独的》)这样勇敢坦荡句子的余秀华,从采访中除了表达的不畅,你会忽略她身体上的缺陷,与一个女诗人作最平常的交谈。梁文道则好奇她在书的跋中所说的「当我为个人的生活着急的时候,我不会关心国家,关心人类,当我某个时候写到这些内容的时候,那一定是它们触动了,温暖了我,或者让我真正伤心了,担心了」,这让我想到余秀华的诗,当她写个人遭遇和生活时游刃有余,但一涉及到社会内容就会浮于表面,她那一小部分偶尔写到公共议题的诗,如也许只是小个人与大社会的偶遇罢了。 节目最感动的部分是余秀华的诗朗诵,「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这人间情事恍惚,如突然飞过的麻雀儿,而月光皎洁,我不适宜肝肠寸断。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我要给你一本观众植物,关于庄稼的,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 (出自《我爱你》)她在读的时,磕磕巴巴很吃力,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顿挫感,就像是在哽咽着给你讲独属于她的故事。也许诗只有在诗人的口中才能散发出最大的魅力,余秀华读她的诗,顾城读《鬼进城》,北岛读《回答》,都是最恰如其分的完美诠释。 痛感 余虹说,生活的平庸使我痛苦不堪。 余秀华则说,「当我注意到我身体的时候,它已经老了,无力回天了,许多部位交换着疼:胃,胳膊,腿,手指。我怀疑我在这个世界作恶多端,对开过的花朵恶语相向。我怀疑我钟情于黑夜侵蚀轻视了清晨」,因而,为了熬过这场生活,「我以疼痛取悦这个人世」 。 余秀华的诗,总会传递给你双重的痛感,一是她身体上的痛感,整日忙着与小狗小巫去地里劳作,生活充满不便和艰辛,二是余虹式的心理痛感,在平庸生活能体现不出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在丈夫,孩子,村民们不理解的目光里委屈着自己的心气。

有点苦的心灵鸡汤

  市面上受小清新们欢迎的心灵鸡汤,必是美味醇厚惹人回味,必是自带仁波切性质的慈悲功能,必是独辟蹊径表达朴素情感,能让你初见觉得不解,但再一咂摸就觉得它说得真的好有道理的样子的。 余秀华的诗,除了味道比较苦之外,还是具有某些心灵鸡汤的那种传教普渡的安慰剂属性的,如《风吹虚村》里的「我心涌悲伤的时候,大口吃饭,这种炫耀,唯有风知道」, 《雨落在窗外》里的「雨落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声响,没有谁消失得比谁快,没有谁到来得比谁完整,没有谁在雨里,没有谁不在雨里」,《后山黄昏》里的「以前的讨价还价形同玩笑,不停地运动嘴唇,以为能把生活嚼烂」,《我想要的爱情》里的「我被天空裹住,越来越紧,而我依旧腾出心靠左边的位置爱你,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或许不能狂妄地否认余诗中感情的真诚,但这样的表达,并不是对每个人都受用的。

刻薄女文青,卑微女王心

  余秀华诗中的女主人公,总带着冷眼,警觉地观察着身旁的邻人众生,总试图无情,鄙夷地睥睨着粗暴而懦弱的男人们,有时也会温柔怜爱地望着花草自然,牵着那只叫小巫的狗,但大多数的时候还是会流露出女文青的特质,要么就矫情地沉湎于过去无法自适,要么就用清高的姿态,刻薄的言语去画地为牢。余秀华诗中的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态度也是矛盾的,有时会十分卑微地乞求他人的接纳,默默地忍受丈夫的外遇,粗暴和剥削,将婚姻的所有苦痛都咽下;有时又会让你觉得,余病了的身体,困住的是一颗女王的心,自由独立,甚至有点女权主义。 摇摇晃晃的人间 王小波说:「人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需要一个诗意的世界」。 买这本书之前,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本诗集最打动我的竟不是诗,而是余秀华写的跋。开头的那篇代序,那个叫沈睿的家伙,动不动就用艾米丽.迪金森作比,言语之间透着「发现新大陆」似的伯乐情结和热烈吹捧,读起来感觉吃相难看,坏了胃口。相比之下,文末的这篇题为《摇摇晃晃的人间》的跋,就显得坦诚得不像话了。你若有件沉迷之事,便会发现其中的每句话都会击中你。 「一直深信,一个人在天地间,与一些事情产生密切的联系,再产生深沉的爱,以至到无法割舍,这就是一种宿命。比如我,在诗歌里爱着,痛着,追逐着,喜悦着,也有许许多多的失落——诗歌把我什么所以的情绪都联系起来了,再没有一件事情让我如此付出,坚持,感恩,期待,所以我感谢诗歌能来到我的生命,呈现我,也隐匿我。」 余秀华的这段话,就像是王小波说的「诗意的世界」,人活着这一遭,必须要有点东西去作为精神寄托,以悦神以养心,帮你逃离现实,帮你缓解孤独。所谓伪文青以文艺装腔,真文青以文艺活命,沉迷一个艺术门类,无论是音乐,电影,摄影,文学,虽说不上比以美貌,以权势,以名利为追求高级多少,但这种天生无用的东西往往能给你最大的满足。 「当我最初想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时候,我选择了诗歌。因为我是脑瘫,一个字写出来也是非常吃力的,它要我用最大的力气保持身体平衡,并用最大力气左手压住右腕,才能把一个字扭扭曲曲地写出来。而在所有文体里,诗歌是字数最少的一个」「而那时候的分行文字还不能叫诗歌,它只是让我感觉喜欢的一些文字,当那些扭扭曲曲的文字写满一整本的时候,我是那么快乐。」「与我而言,只有在写诗歌的时候,我才上完整的,安静的,快乐的......即使我被这个社会污染得没有一处干净的地方,而回到诗歌,我又干净起。诗歌一直清洁我,悲悯我」 哲学的基本问题好像已不再是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是这玩意儿到底有没有用的问题了。当你沉迷于一件带不来钱的闲事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周遭总有人在嘀嘀咕咕地动摇着你的决心,他们会觉得你愚不可及,不听劝告,像个蠢货一样在耕种着块不会收获的荒田,你也会发现你不再喜欢这件事了,耐心耗尽后兴趣索然,苦味来得比甜味多。若是还没死心,你这时唯一该做也是能做的事就是坚持去创造,而不是一味去接受,也许无人问津,也许不值一提,但那满心的欢喜,又岂是那些傻逼的智力可以理解的呢? 「而诗歌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也说不出来,不过是情绪在跳跃,或沉潜。不过是当心灵发出呼唤的时候,它以赤子的姿势到来,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个拐杖。」 余秀华的拐杖,我们的救命稻草,也许我们终将世故,庸俗,终将变成自己讨厌,恶心的样子,但至少在某些时候,生命是侥幸完整的。

睡你

  回过头来,看看认识余秀华的第一首诗。有人说它很低俗很哗众取宠,但我觉得它很诚实,像顾城说的那样没有选择的彻底诚实。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余秀华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 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 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 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我是把无数个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作春天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 而它们 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陈清扬被王二打了屁股,从此便有了爱情。 人民需要荡妇,余虹是个婊子,你们在谈论爱情的高尚,她是合格的反面论据。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冯唐老师的最后一句是骗你的,不是春风十里不如你,是春风十里不如睡你。 死在年轻时,为你打飞机,站在坟头上,轻轻吻住你。香港制造的李灿森,一点也不猥琐,他不是小鲜肉,他是大英雄。 活在诗的春天里,独自在生活中哽咽。 我们都是无用之人,沉迷在无用之事。

  《月光落在左手上》读后感(二):沐浴在她的月光之华里看这个不完美的世界

  余秀华火了,首先是微信朋友圈被她的新闻刷屏,接着就是各路媒体对她的采访报道,更是一下子推出两部诗集,一本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出品的《月光落在左手上》,另外一本则是湖南文艺出版社的《摇摇晃晃的人间》。人们在说到余秀华时,”惊艳“用的词频之多,她是一种现象,一种平常且合理的存在。因为她的病痛,她的真实,她的思想,她的挣扎,她的抗争......她的诗就像是开在广漠大地上一场突如其来春花异常夺目的绽放,我们没有半点设防,甚觉酣畅淋漓。

  她大胆地写赤裸地写人性中的疼痛,但完全不是坚硬的,而是富有感情和美感,如果要给她下一个定义,我首先想到的便是”疼痛诗人“,把一个人对生活的痛苦和对生活的希冀用一些短短的文字形成的诗歌来表达,她所存在的生活圈子里的人是不理解她更不会尝试从这诗中读懂她的,这些诗歌产生是一种生活境况中的悲哀,却促成她写成了优秀的诗作。

  生活给与我们的总是两向相对,一面是给与我们巫婆的诅咒,一面却让我们有公主的感觉,如果理解到这点,那我们便不再会有任何的抱怨,只想尽最大努力去迎接所有生活对生命的馈赠。

  读这本书,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并进入生活,学会与这个不完美世界以一种艺术的方式相处,不再逃避,不再高傲,握手相和。附上一首小诗:

  致病女诗心

  她是一个有病的女人

  没有人可以穿透 抵达

  像是一颗钻进人们眼睛里的尘粒

  只想痛快地除掉

  她清晰地看着这个摇晃的世界

  心底却埋着厚厚的恐惧 不安

  她没有办法做好一件事情

  哪怕是收割完整一行麦子

  男人不是她的爱情

  婚姻不是她的归宿

  村庄不是她的安慰

  幸福不是她的生活

  她孤独地饮啜着心里的痛

  所幸,还有一个倾倒的缺口

  一边灌满,一边流泻

  而迸发出了巨大的力量

  把我们打击得身心抽搐

  把我们剥落得一无所剩

  她是在用一颗纯白的诗心

  对抗给我们看

  让人们看到他们的丑陋和狡猾

  她是在用一颗赤裸的诗心

  宣告给我们听

  让人们听到她所需要的真情

  当这个世界想让我死去,诗却悲悯我,纯化我,蕴藉我,给我力量,让我呼吸,活下去。

  《月光落在左手上》读后感(三):她希望被人叫做诗人 而不是脑瘫诗人

  余秀华 网络关键词总带着脑瘫女诗人

  大概知道她都是因为网络上的热搜吧

  穿过大半个中国来睡你 这首诗名字就很吸引人

  广师大先发出版其书籍 之后她奔波于各地举办各种读者见面会

  也许很多人会说她功利吧 我觉得这样倒也没什么不好

  一个有才华的人被社会注意到是好事情

  但愿四处奔波举办见面会没有影响她写诗的能力

  书比我想象中小啊 定价29 打折时17多买入

  书末"诗歌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也说不出来,不过是情绪在跳跃,或沉潜。不过是当心灵发出呼唤的时候,

  它以赤子的姿态到来,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

  我最喜欢她的那首《我爱你》。有才华的人就是有才华,才管不管你有没有脑瘫,有没有疾病。希望余秀华以后写出更好的诗。

  《月光落在左手上》读后感(四):《月光落在左手上》评论-2分

  今年我的小组里,竟然有一个人,最大的爱好是写诗!而且每天坚持,令我十分佩服。首先是这稀有的爱好,再有是能持之以恒。虽然很多时候,我觉得写的更像是歌词。我也有类似的感受,就像我每次读完书,都要在豆瓣写点感受记录下来,已成习惯。一个人能有一个爱好,并且希望它能坚持到死,是很幸福的。

  我平时很少看诗集,只看过顾城的,因为我看不懂,因为身边人身边事儿的触发,给了我再看诗集的动力,这回来感受一下余秀华的,恰好微信读书上有。我读的很慢,尽量让自己感受和想象诗句中所塑造的模样,但依然十分吃力,在百余篇的短诗中,看懂的不太多,3《我养的狗,叫小巫》41《苟活》52《一包麦子》109《张春兰》113《下雪了》131《致》,这几个看懂了,凡是我能看懂的,都是写的直来直去的,都是像在诉说真实。可想,我的想象力是很匮乏的。

  余秀华写诗,就像是在写日记,把每天的感受记下来,我发现了大致的写法:真实的得占一部分,要有细节,想象的得占一部分,要脱离现实,思维要跳跃,语言要精炼,再加点漂亮言辞修饰,或整理段落的字数,互相照应。根据现实的描写在脑海中搭建场景,塑造画面感,随着想象让场景有了纵深,有了空间,能说出些更多的情绪和目的,来讲一个道理,或说一个感受。

  一则好诗,是需要作者和读者达到同一个频道的,不是阅读文字的敷衍,而是真正的把情感交到其他人的心里,随着生活阅历和年龄增长,感受的事物越来越多,能看懂的也会越来越多吧。等我长大了,再看看。

  《月光落在左手上》读后感(五):她是唯一被生活选用的那一只桶

  自打有了kindle,余秀华新出的这两本诗集是我唯一买过的纸质书。这些日子看过的好书很多,激动的在豆瓣嗷嗷力荐的书也很多,可是这本诗集,除了喜爱,我却是多了一份敬重在里面。

  ◆爱

  阳光好的院子里,麻雀扑腾细微而金黄的响声

  枯萎的月季花叶子也是好的

  时光有序。而生活总是给好的一面给人看

  另外的一面,是要爱的

  我会遇见最好的山水,最好的人

  他们所在的地方都是我的祖国

  是我能够听见星座之间对话的庙堂、

  而我在这里,在这样的时辰里

  世界把山水荡漾给我看

  它有多大的秘密,就打开多大的天空

  这个时候,我被秘密击中

  流着泪,但是守口如瓶

  我读到这首诗的时候竟然流泪了,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被击中了。

  我一直在想什么是爱情?是电光火石的一瞬间,还是这一生不时想起来而泛上心头的哀愁?

  我永远是孤独的,唯有爱上一个人的时候世界才荡漾起来

  爱得多深,生命就能有多么广阔的延伸

  可我经历了那么多故事之后,只能带着一身的秘密行走余生

  哈

  爱到底是恩赐还是报应?

  我为很多人截屏这首诗,他们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不能为外人道的秘密,她替我,我替他们,道出了心声。

  余秀成出现的时候,已经写了好多好多的诗,足够在你发现她的那一刻就读好久。

  诗的美好在哪里?美好的意向,轻快的韵律,还是精妙的比喻?都是,都不仅仅是。一切触动人心的文字都是说出了你一直想说出的心情,描述了可以化开你心结的景象。

  甚至不必是美好的,美好太过甜腻。

  根本没必要是精致的,精致都显得做作。

  有人说黄色小说的优秀与否,不在情节是否真实,花样是否复杂,重口猎奇等等都不是,更不是文辞优美,描写细腻。而是腔调。好的腔调引人入胜又不令人生厌,是最最真实的生命力。

  诗更是这样。

  余秀成是个活在生活里的人,她诗中的意向都时刻出现她的身边。别的诗人所用的意向可能都是营建于脑中。我无法想象一个有着这样才情的女子,目睹了青春逝去,目睹了农事劳作,然后还在一遍遍的述说着爱情,热爱着生活。

  在恶俗的诗意里,遗世独立的女神要拥有最最真挚的爱情,然后伤害深深的写进生命,可一切都是美的。她们一生都惦着脚在刀尖上舞蹈。

  可在更好的诗意里,女人不过是命运选中的一只木桶

  儿女装进来,哭声装进来,药装进来

  她已斑驳

  可生活依旧滴水不漏

  《月光落在左手上》读后感(六):她有且只有一个标签

  当广西师大出版社的官微登出余秀华诗作样书之时,我不禁大惊:如此快的出版速度,既顺应民意,又是对余秀华才华的肯定与褒奖。

  恰时今日,人民日报刊出文章《‘标题党’是语言暴力》。该文章一开始就援引“脑瘫诗人余秀华”炒作一事。在说教式的论述中,作者一再以“高雅”、“文明”的字眼对抗着标题党的“粗鄙”与“污秽”,纠偏着某些人为博取眼球而在文章标题上所作的“文章”——语言暴力化。无论作者的微言大义多么心灵鸡汤,都掩盖不了余秀华的文字灵性与创作才华。话又说回来,如果不是标题党“枉为”,恐怕我们也无缘欣赏到如此绝佳的诗作。

  作为一个被埋没许久的边缘化诗人,余秀华无疑是幸运的,当伯乐与世人把她从村子里拽出,脱离世俗藩篱之时,就注定了她的才华要被见证。当然,“见者人人有份”,幸运的不只是余秀华本人,更是那些能够有缘瞥见一眼其诗作的人。

  “真正的问题是,不是我们怎么看她,而是我们怎么反思我们自己。”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臧棣如此对余秀华作出评价。一个名不见经传、而又被恶狠狠的标签缠身的人,能够让一个著名内行诗人出言甚逊,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认为余秀华身上所散发的是负能量呢?可见,学院派与出身科班并不是一个诗人优秀的充分条件,精良、出色的作品也不只诞生于专业化的训练基地,田间地头、村舍民居与瓦肆巷尾也可能成就伟大的作品。

  诗歌因为自身局限性,向来被视作高雅人士的小众化玩物。一个自学成才的女诗人能够让诗歌冲破桎梏,引发大众化的品评,足见其不凡的才华。即使众多欣赏者一开始都抱有看热闹的动机,与对标签一探究竟的目的,但那又怎样?到最后,个个还不是翘着大拇指羞赧离去。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一颗企盼之心在余秀华的字眼里,换成了另一种美,这种美毫不局促与做作。

  “哪一口丰盈,拍一拍就溢出蜜/而井台,蛊惑里的善良和敌意”。——《《井台》》

  在看惯了“沧桑”的描述性字眼,是否有这样一口蜜井曾经为你带来湿润?让你的感官里浸满甜蜜?

  面对如此诗意、优美的句子,除了内心畅悦之外,我们恐怕再无心对其文本的“逻辑”与“格律”吹毛求疵。除了抛却脑后的“批判性思维”,标题党们恶狠狠的标签——“脑瘫”、“农民”甚至也早早地被我们习惯性“健忘”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过多的溢美之词不消多讲。即使恶劣的环境与有恙的身体能够凝结成标签,让标题党们赚取点击率,那也只是文明前的世俗化而已。其实,对于广大喜欢余秀华的人而言,她有且只有一个标签——诗人。

  ================================================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商业行为、约稿请豆邮,谢谢!)

  《月光落在左手上》读后感(七):她的诗歌配得上她所遭受的苦难

  诗人余秀华火得极为突然,就好像横空出世一样。借由互联网恐怖的传播力量,她的诗歌以及她苦难的身世一瞬间尽人皆知。不少人认为她的走红跟诗歌本身无关,比如作家沈浩波就认为,她的诗歌也就比那些烂诗好一些而已。而评论家李壮更是把她和另一个火爆人物庞麦郎相提并论,认为他们的走红只是迎合了大众的某种消费观念。

  当然,平心而论,余秀华的走红的确和现代传播方式不无关系,比如她那首最著名的诗歌《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真的很难撇清标题党的嫌疑,而这首歌的质量也的确一般,就连余秀华自己都说,这首诗并不好。另外她的身世也的确赚足了同情分,出身乡下,脑瘫患者,不幸的婚姻……这些身世都构成了传播的元素。李壮说:“余秀华的作品温暖、抒情、可读,但本质上更像心灵鸡汤。她的走红满足了人们对底层人群的另一种想象。”

  在互联网时代,这是难以避免的现象,即便是如今穿过大半个中国去采访她的媒体,也未尝不是想寻找一些诗歌之外的东西,比如树立个励志典型什么的。毕竟,这是个诗歌被边缘化的年代。但是,这样想当然地挥舞起“消费主义”的大棒子,直接下结论说庸众只是在满足自己的想象,余秀华也不过是心灵鸡汤,实在过于粗暴和表相了。我想除了再一次显示了作者的“睿智”,也再一次阻断了人们与诗歌的接触。说余秀华的文字温暖,大约作者只读过《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吧。

  余秀华对自己的走红有着清醒的认识:“不用多久,我就会回归到以前的状态。之前我的博客只有200个粉丝,现在已经有2000多了。我会有越来越多的读者,但是真正理解我的人、懂我诗的人,全世界可能只有一两个。”她在博客中回应突然的走红称,自己的身份顺序应是女人,农民,诗人。“但是如果你们在读我诗歌的时候,忘记问我所有的身份,我必将尊重你。”她期待那些只为诗歌而来的纯粹的读者。其实把一切交给时间就好,所有的嘈杂最终都会消失,本质的东西会浮现出来,比如我们为什么喜欢余秀华的诗歌。

  其实从网友的评价中我们就可以发现,猎奇和同情并非主流,对余秀华诗歌本身的欣赏才是主要的声音。 余秀华的诗歌最大的价值在于让我们这些诗歌门外汉有机会感受诗歌之美。我们能够感受到她的想象力、她的文字之美,她强烈的生命力,以及她那事无不可对人言的坦然。 人们对余秀华诗歌的追捧也折射了诗歌没落的现状,一方面,现代派、后现代派诗歌基本已经脱离了大众审美,人们失去了欣赏能力,简单地说,不懂啊。 而另一方面,那些屡获文学大奖的、离艺术更远但却离权力更近的诗歌,又倒足了人们的胃口,一方面阳春白雪到云端,一方面跌落尘埃到吃土,诗歌又怎能不式微。而余秀华则向我们展现了一种脱离了学院派和“歌德”派的更为本真和自由的创作。 我们欣赏,我想《死亡诗社》里的基廷老师也会欣赏。

  至于余秀华的苦难,我们会同情,但更多的,我想是自惭形秽。把我们放到她所处的那个境地,我们会成为她吗?也许绝大多数人能做的就是抱怨上天的不公吧。相比于余秀华的诗歌才华,她的人格力量更让人动容。在苦难中生存的卑微的人,是很容易失去对生活的痛感的,人们会倾向于逆来顺受,倾向于麻木不仁,甚至有人会为虎作伥。这是更容易的生存方式,就像“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妥协了,或许还能获得幸福感。但总有些人拒绝麻木,他们选择保持对生活的痛感,而这种痛感,其实等于加害了自己,因为这痛苦会变得巨大清晰。但这些人选择正视惨淡的人生,对他们来说,这是对生命极限的体验,是对尊严的维护。就像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那句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他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置人于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有能思想的灵魂。

  在余秀华的诗歌里,你其实读不到热情的讴歌,但你也绝读不到悲情的控诉。 你读到的是对苦难的笑纳, 是对命运的不妥协。她写家庭暴力:“他揪着我的头发,把我往墙上磕……”她接着写道:“对于一个不怕疼的人,他无能为力。 ”我们可以把这个“他”理解为丈夫、命运……无论什么,他们对她无能为力。 在她的作品里,我们能够读到一个既残酷又倔强的诗意的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我所遭受的苦难。 ”在我眼里,余秀华和她的诗歌,配得上她所遭受的苦难。 其实不仅仅是余秀华,还有很多这样的作家,比如描写蹉跎坡的沈博爱老人, 比如描写阿勒泰的李娟,他们的文字有着共同的特点,我们能够读到悲伤、读到彷徨,却读不到仇恨、读不到偏狭。 还有写了一辈子诗,却从未打算发表的美国女诗人艾米丽·迪金森, 有人说余秀华是中国的艾米丽·迪金森, 余秀华笑着回答:我不认识她。

  我觉得这是余秀华们的意义所在,不在于迎合读者,而在于文字本身的力量;不在于身处苦难,而在于面对苦难的姿态。这让我想起了电影《我在伊朗长大》里的那位老祖母,在主人公第一次出国前,祖母给了她几个忠告,其中一个是:“一生当中,你会碰到许多混蛋,他们伤害你,是因为他们愚蠢,你不必因此回应他们的恶意,世上最糟的就是自卑和报复心理。永远要维持自尊与诚实。”这话听起来,不也很像诗歌吗?

  《月光落在左手上》读后感(八):余秀华:诗歌的作用是为了自己安心

  脑瘫诗人余秀华在网络时代横空出世,她的诗歌穿越时空走进很多人内心深处。我们惊艳于她的淳朴、她的灵气以及她那直抵人心的才思。 她说:“我身份的顺序是这样的:女人,农民,诗人。这个顺序永远不会变……”悲哀的命运与沉重的生活让她更加敏感,但她深谙于以诗来抗衡不幸。她身为农民,身负重病,诗歌便像一眼源泉浇灌她的悲苦心田。平日里,她走路的时候一直吊着膀子,姿态怪异,表情僵硬……她是因出生时缺氧而造成脑瘫,这何其不幸。幸运的是她后来发现了诗歌这一块巨大的宝藏。 正如她所说,诗歌最好的作用是为了自己安心。 从诗刊到人民日报种种源源不断的报道,余秀华的诗歌终于展现于大家面前。在纯文学、现代诗式微的处境中,在梨花体、废话体火爆的背景下,余秀华的诗歌无疑给晦暗的文学世界送来一缕春风。她的诗歌是纯粹的诗歌,是生命的赞礼。让人心痛,让人感动。 在她诗歌的意境里,有凶猛的火焰,有清澈的蓝天,有茂盛的树灌,有灰暗的屋檐,有飘舞的飞雪,有艳丽的蝴蝶,有乱溅的激流,更有不经意的仓促的颤动…… “在步行街看见一个男子抱着孩子在讨钱,我摸过火车票夹着的一张纸币,躬下身体,递给他。”字里行间,我看到一个善良的山民穿梭在世间,满身是痛的余秀华竟然低头行善,然后抬头作诗道:“阳光甚好。” 她去了中国人民大学,去了北京,她见到许多恩人,这使她的文学路更加光明。她惊喜道:“我觉得我是一个太幸运的人,太幸运,幸运得让我想要一点疏离才感觉安心。”栖息在诗歌的田地,能抵御多少霹雳,能战胜多少荆棘,能吸收多少甘霖,还能享受无尽的甜蜜。 “我只是一个土气的粗俗的农妇,就因为诗歌,我去了神圣的地方。真的应该感谢诗歌了。人生到此,仿佛所有的不幸、磨难都得到了回报了。”余秀华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生命的馈赠,往日的苦难反而成了她前进的铺路石。世人对她的认可,诗友对她的理解,这便是最好的恩泽。或许“脑瘫”“农民”这些都不可避免地成为她永久的标签,但“诗人”这个光荣的称谓才是她真正的嘉奖。她发自肺腑的纯粹诗歌让她收获了鲜花,那些病痛的阴影总会淡去。 有人问她:“你的理想是什么?”她说:“我希望我写出的诗歌只是余秀华的,而不是脑瘫或农民余秀华的。”恭喜她这千里黑马总算遇见了伯乐,当然还遇见了比伯乐更重要的中国广大读者。她告诉我们:“谢谢你们的温暖鼓励,能够遇见就是美好的事情。” 虽说这个时代病得不轻,但余秀华和她的诗歌吹走了一小片精神的雾霾。肉体有病但心灵纯净的余秀华告诉我们,毕竟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她是在荒诞的世界里全力以赴,写下她灵魂深处的颂诗。诗歌是灵魂的自然流露,写诗的时候,余秀华是完整的,快乐的。诗歌在清洁她,悲悯她,让痛苦的她得以解救。 鲁迅说,创作总根于爱。余秀华的一首首个性鲜明、感情浓烈的诗歌,都洋溢着无穷的爱。余秀华每天都在经受残暴的黑夜,她渴望白天,渴望温暖。她在寒冷的被窝里,渴望救赎,渴望着新的一天。“早晨来临,我还是会一跃而起,为我的那些兔子,为那些将在路上报我以微笑的人们。” 在路上有许多惊喜的瞬间,在路上怀揣着喜乐的明天。庆幸的是,这世间竟有那样一位与众不同的诗人和属于她自己的纯真无限的诗歌。愿生活可以如诗般自由,愿诗歌可以让自己安心。

  《月光落在左手上》读后感(九):在这摇摇晃晃的人间

  真的 我已经忘记了人生的摇曳之态 ——余秀华《烛光》 刚读完了这一本诗集,早上读了一会儿,在来回的车上读了一会儿。本来我是很欣喜的,读辑一和二都觉得很棒。之前对余秀华有所耳闻,就是因为突然之间一位中国农村的脑瘫患者活了,电视里放着采访,奶奶在看。后面似乎有拍关于她的纪录片还是什么,不过没看。总之因为昨晚发现一个新奇的软件,就在那软件上借着免费的时长读完了这本书。 本来是觉得,文字的处理很棒,词句意象的运用也很有意思,感觉也刚刚好,没有过多的做作,每一首诗都很真诚。而事实上每一首诗,我从头读到尾都是这样的。但是总还是有局限性,如果只把这诗集读上一半,我大概会有七八分的喜欢,读完就只有五六分喜欢了。通篇都是悲苦的,哀愁的,单一的情感色彩。喝醉酒和不爱我的男人,摇摆着总摔倒的身体和时常摆脱不掉的农妇思想,期盼着雪和各种白色,总爱用白色这词。写不尽的病痛以及写不尽的乡村稻谷、麦田。读久了觉得这些诗都一个样。可能她的生活就是这样的,男人,病痛,残疾的躯体,乡村背景,雪和白色因此成了她的向往、希望。诗歌是自由的,诗歌也局限在了她所生活的城镇,她周围的人、事、物,以及她的所思所想。 总觉得如果多一些其他元素的诗就有意思了,但是诗歌又是那么诚实,写出来的东西再天马行空,都依照自己所接触的事物而荡起的心中的真实的想法。所以如果她能够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是不是就会不止局限于眼前的一方人土和自己的身体了所带来的愁苦呢?毕竟我就很少愁因为经历太少而无物可写。不过还是写的很好的,虽然没有被吹嘘炒作的那么那么厉害,也的确很棒。

  《月光落在左手上》读后感(十):月光下,读诗时。

  这是一个很矛盾的判断。无数的文艺评论告诉你要抛去农民,脑瘫这样的噱头标签,要把余秀华当成一个纯粹的诗人来看待。于是我这么做了,把它当作一本没有封面的诗集。会为诗中出现的麦粒与田壑而感到新鲜,会为余诗人她穿越不同感官的想象力而赞叹。但说实话,也会时不时遇到些不知所云的诗句。

  但,如果拿回她身上的标签,便会对这个诗集里蕴含的温和的积极的不做作的感情而感动地落泪。无处不在的身处卑微却渴望爱情的呼声,无处不在的饱经沧桑却甘之若素的平淡。而且更更可贵的是,她对爱情的那种不卑不亢,不是乞求,而是堂堂地昂首挺秀地表达对自己想要东西的意愿。还有她在沧桑之后却没有一丝愤怒或者怨恨。本来想找几个细节,但敲下之前却又觉得片断的摘抄肯定无法转达她诗句整体背后的精神,便也作罢。

  一本书,几乎全是在半夜12点到1点之间,躺在漆黑客厅的沙发上读完。深夜一个人才是最适合读诗的环境。另外,周五的上午11点,能在公爵大厦自己的桌前,安安稳稳无人打扰地敲完自己的感想,也算一份小小的幸福吧。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jxkj/52820.html

推荐内容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