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教学课件 > 大学课件 > 一九八四自由思想|一九八四的读后感10篇

一九八四自由思想|一九八四的读后感10篇

来源:大学课件 时间:2019-11-07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大学课件】

一九八四的读后感10篇

  《一九八四》是一本由(英)乔治•奥威尔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九八四》读后感(一):无知即力量 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1984》这本书早在上个星期天我就看完了 记得那时候窗外下着沥沥小雨 我在窗边靠墙角处一遍又一遍的翻着这本书 是译林出版社的版本

  厚厚的书皮 暗蓝色透露着一股严肃 宏大的感觉 至少我第一眼看来是这样的 封面画着一个人 我第一眼以为这是一匹马 后来才发现这是一个扭曲的 嘶吼的 呆滞的暂且称之为人的东西 在我读完整本书之后我越发觉得这不是一个人了 毕竟《1984》里的人犹如流水线上生产的一排排电脑 那种四边有个框架 屏幕熄灭时显得特别空洞 整体泛着冰冷的金属质感的电脑 电脑上永远漂浮着三行大字

  无知即力量

  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它们不仅漂浮在电脑上 还漂浮在我的眼前 我的脑海里

  所以我写下了这个书评

  在《1984》这本书里面 大洋国和欧亚国以及东亚国的治国理念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全人类的权利掌控者在某一点上达成了共识

  也就是说如何对中位人和下位人进行长久的统治 并且稳固自己的地位

  在我的理解看来

  一个国家的政权稳固需要一个国家的人对权利掌控者——不管是一个人实实在在存在的领袖,还是说类似于书中“老大哥”这种即是存在的又是不存在的精神上的领袖,必须深切的信服,对组织说的话深信不疑

  而要让一个人信服一件事或者一件物或者一个人应该怎么办?

  当然是最大化的放大这个人需要信服的个体的真实的 美好的一面

  一个个体如果它呈给你的是真实的并且美好的一面

  我相信大多数人在经过略加思考后是会选择信服的 潜意识的行为

  而大洋国为了使群众信服自己 是怎么做的呢?

  他们是通过美化自己的行为来使群众信服的

  例如:

  真理部 是一个负责推翻真理 篡改过去 改变记忆 人为制造真理的部门

  大洋国通过真理部篡改无数历史文献 杂志 报刊 文学著作来实现自己在现实中改变过去以使群众相信自己的处境越来越好 社会与过去相比在飞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变得日益幸福 从而使群众对老大哥产生一种崇拜 虔诚的信服的目的

  现在我再来看这三句话

  其实就是大洋国的治国理念

  那就是人为制造一些常态化战争来维持和平,以使人民无知来增加统治力,对群众的奴役造成了一种在相对意义上来说的自由

  具体的说 大洋国是如何来施行这套治国理念呢

  首先谈一下战争

  在《1984》所描写的世界上 欧亚国 东亚国 大洋国三国之间都有着属于自己防护栏一般的天然屏障

  每个国家都能够自给自足 人类所需要的一切各自的地界里都存在着

  事实上三个大国是不存在哪一个灭亡的 或者被另一个或者另外两个打败的情况 因为掌权者不允许 事实也不允许

  首先从技术条件上来讲 没有哪个国家拥有一项突破性的技术或者说是远超现代技术几十年的可以一瞬间毁灭一个大国的技术

  其次 《三国演义》第一回说

  天下大势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这句话就是人类自有了集体之后的规律

  而为什么说三个大国各自是不可能灭亡的呢

  那是因为首先没有一股外部势力能够直接摧毁一个大国

  其次群众也不会站起来反抗造反 他们根本没有一个作比较的标准

  他们都活在各自的国家 都认为自己较之前人是幸福的

  而思想警察的存在也不会另一个由能干 未尽其才 渴望权力的人所组成的集体出现 甚至说任何和党所要求的行为标准不同的人都会莫名其妙的消失不见

  这令我想起书中的一些片段

  老大哥存在吗?像我一般存在吗?

  不 你不存在

  你在过去和未来的意义上都将被毁灭 你将永远不曾存在过

  掌权人掌控了过去 就像书中所说一样

  过去在档案里 书籍里 在人的脑海里 它不是一个有形的存在的世界

  而党控制了书籍 档案 进而控制了人的记忆和脑海 所以说

  党控制了过去

  长话短说 就是说世界永远会是三大国并存的局面 它们互相依靠

  我描述的只是三大国的状况 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即是和平

  书中有十分详细细微的介绍.

  简而言之就是说 国家通过人为制造战争来避免了一些麻烦的事

  而这些麻烦的事可以晃动一个国家稳固的政权

  而无知即力量

  就是书中所描写的那样

  群众们所知道的一切东西都是由掌权者来制定的

  2+2=4吗? 不 它可以等于5 6 甚至7 8 9

  党可以肆意篡改它们想要篡改的一切

  例如: 男女之间的性爱不再是灵与肉的美妙融合 不再是异性之间的交融 不再是一种人的本能 它已经成为了一个你必须按时按刻做的事

  家庭不再是幸福和谐的家庭 家庭就是一个监狱

  每个成年人都是这个监狱的狱徒 而他们的子女都是监狱长

  每个成年人都向往真正的解脱 真正的忠诚于党 把灵魂献给老大哥

  很多小孩子从小到大一直行驶着属于思想警察的责任 他们拿着钥匙

  所以说 从群众的角度来说 每个人与每个人都是正常的 有着正确的价值观 世界观 人生观 这些一模一样的观念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

  那就是对老大哥这个半人半神的领袖的虔诚的崇拜 至诚的信仰

  而对于掌权者来说 他们则是无知的 但是无知也是力量啊

  而自由即奴役

  和上面差不多 因为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被压迫者 被限制着自己的自由

  这个国家里从来没有出现过自由主义这种东西

  说不定 新话普及多年后 已经没有自由这个词语了呢

  每个人与每个人过着差不多一样的生活

  所以相对来讲 群众是自由的

  但是他们也是被奴役的

  更深层次来讲

  这三句话其实符合了党的最重要的思想 也就是双重思想

  战争是和平的最大的破坏者,智慧是力量最大的提供者,奴役是自由最大的敌人。但是大洋国就是要用价值观最大的敌人来塑造人民心中的价值观,颠覆常理并创造和维护新的“常理”。

  这其实也是大洋国寡头政治的深层内涵

  《一九八四》读后感(二):从《一九八四》到《美丽新世界》

  文/止庵

  我第一次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迄今已经二十四年了,其间读过不止一遍。每当有人问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时,我总是举出这本,因为觉得在中国从未受到足够重视,而它理应受到这种重视。记得一次朋友聚会,有位老先生非常兴奋地谈论《往事并不如烟》。当时我说,在您感兴趣的那个方向上,走到头是百分之百,《往事并不如烟》大概写了百分之一,藉此我们可以想到百分之五。我告诉您有一本书,早已写到了百分之百,就是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您一辈子都想不透的,它早已替您解决了。有关这个问题,真是不能再说有什么《一九八四》未曾揭示过的东西了。

  我读《一九八四》,觉得最重要的不是具体写到什么,尽管那些描写惊心动魄;关键是它从本质上揭示了一切。《一九八四》的历史意义在于,当人们虚幻地以为看到了世界的希望时,奥威尔指出,那是一条极其危险的路。这本书涉及科学问题,而科学进步的速度和程度是包括奥威尔在内的所有人都难以想象的。如果只是盯着书中“电幕”一类东西,那么现实中没有“电幕”时,对人的监控就真的不存在了么。而现代科学技术早已把“电幕”完善到了无法察觉和不留任何死角。

  《一九八四》出版后引起很大轰动。赫胥黎却给作者写信说,《一九八四》所写其实是发生在我的《美丽新世界》之前的事情。这很有意思。赫胥黎说,真正的极权国家是要讲效率的。达到这种效率并非通过强制手段,而是人人自觉自愿使然。《美丽新世界》中,人们幸福地追求着效率,或者说追求着幸福的效率。《一九八四》不过是把“旧世界”写到极致了,之后还有一个“美丽新世界”。我强调《一九八四》,是因为我们缺少这一课,应该补上,不然至少思想方面会有很大漏洞。但是如果仅仅出于现实的考虑,《一九八四》未必非读不可。《美丽新世界》就不同了,它所描写的是正逐渐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事情。

  在我看来,我们正处在“一九八四”和“美丽新世界”之间。而且大家从不同地方、不同国度和不同体制下共同地在往这个方向努力。“一九八四”是一种局部选择,却有可能对整个人类造成威胁,而“美丽新世界”则是“阳光普照大地”。在《一九八四》中,温斯顿之所以是温斯顿,是因为他有思想,尽管从来没有谁给过他思考的权利,只是他自己偷偷保留了一点而已。最终他把这种权利放弃了,把思想放弃了,“他战胜了自己。他热爱老大哥。”这正是奥勃良所要求的。这其实是他们之间达成的一种共识:温斯顿心甘情愿地不再思想。于是一个人的思想融入了一群人的思想,而一群人的思想根本不是思想。思想只有在“我”的意义上才成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易于实现自己的物质愿望,因此像温斯顿那样对社会不满的人越来越少。在《美丽新世界》中,根本没有思想这回事。

  如果要在《美丽新世界》和《一九八四》之间加以比较,我会说《美丽新世界》更深刻。我不认为“一九八四”有可能百分之百实现,因为毕竟过分违背人类本性;但是裹挟其中,还是感到孤独无助。然而“美丽新世界”完全让人无可奈何。对“美丽新世界”我们似乎只能接受,因为一个人能够抵御痛苦,但却不能抵御幸福。书中约翰说道:“我要的不是这样的舒服。我需要上帝!诗!真正的冒险!自由!善!甚至是罪恶!”总统答道:“实际上你是在要求受苦受难的权利。”有谁把受苦受难当成一种权利呢。

  包括扎米亚京的《我们》、《美丽新世界》和《一九八四》在内的“反乌托邦三部曲”,有着共同的一点,即所描写的都是秩序的世界。秩序之外什么都不允许存在。但只有在《美丽新世界》中,秩序与人的愿望达成了一致,虽然它是在更高层次上泯灭人性。“美丽新世界”是真正终结“一九八四”的。“一九八四”不是靠温斯顿偷偷摸摸写点什么就可以动摇的,它终结于“美丽新世界”。这就是赫胥黎那句话的真正意义:你的《一九八四》终将过去,我的《美丽新世界》定会取而代之。

  《一九八四》读后感(三):这是一句预言

  看得是苏福忠译版,似乎饱受诟病,并且大家意见最大都在于他把big brother翻译成老人家而非众多译本中的老大哥。不知,他的翻译,是否有他的情绪……因为每次在文中看到老人家,我心跳加快想要脱口而出的那个名字,我觉得,可能就是他的情绪所在……

  《1984》听说很久了,这次在忙碌的五月,终于断断续续将它看完。看了苏福忠的序言才知道这本书原来不是我一直以为的理论性极强的专著而是一本小说?在序言中了解了故事框架,在好奇心驱使下,终于也产生了兴趣。

  看那会儿刚好世界史课程上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每次看都有些想笑觉得这是一篇暗戳戳嘲讽苏联斯大林时期的言论。可是当看到温斯顿坚持着他的自由思想苟且度日时,他越顺从,我越想反抗。他越呼喊“自由即奴役”“谁掌握过去,谁就掌握未来;谁掌握现在,谁就掌握过去”时,我的咽喉仿佛被人钳住,我手脚并用想要挣脱,结果却是无力地屈从。

  我觉得我仿佛就在这个世界。看我被选择留下的可以看的,说我被挑选过可以说的,知道我应该知道的,思考我只能思考的。我仿佛一直以来都陷入桎梏之中,可我在宽敞里忘记只要往前走就能发现的屏障,我一直在圈内,享受被赐予的自由。我不自知。

  这无疑是一句伟大的预言,如今有多少个大洋国,又将形成多少个大洋国,这是不可计数的,因为我看到每面墙上都有电屏,每扇门的背后都有思想警察在等候你说出那句话。

  我觉得现在的我就在犯思想罪。

  《一九八四》读后感(四):《一九八四》翻译随笔 作者:苏福忠

  A

  凡是以码字为生的人,都有点似乎并不过分的野心,那就是希望自己呕心沥血写出来的文字不朽。翻译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作品,我感觉他应该算作一个例外。例如他在他的散文名篇《射象》里只是生动而细致地描写人类用花生大小的子弹射杀庞然大物大象的过程,探究怎么一粒小小的子弹就把一个鲜活的大生命置于死地了,结果后来的专家学者就添油加醋,说他写了一种象征:庞大的古东方怎么就被一个小小的岛国征服了。又比如,他的著名散文《绞刑》写他陪着几名当地刽子手送几名当地囚犯上绞刑架的过程,惊心动魄地再现了刽子手的冷漠和囚犯的焦虑、恐惧和垂死挣扎,结果后来的批评家把这篇散文说成是殖民者对被殖民者的残酷镇压。他写《一九八四》,以我看,一如既往,还只是想弄清他的一个困惑:怎么在人类在经历了无数生命被人类的愚昧所戕害的漫长黑暗,遍体鳞伤地迈进科学和民主蒸蒸日上的二十世纪,更极端更黑暗的极权主义会大行其道呢?

  其实,直接而真诚地探索每种事物的真相,远比间接而夸张地虚构人物、故事、情节和场景困难得多。前者要求的是真诚再真诚的态度,而后者只要不同程度的哗众取宠就足够了。写作《一九八四》这部不到二十万字的小说,奥威尔的写作态度一如既往:真诚,真诚,还是真诚。这种态度决定了他不仅需要超凡的想象力,更需要天才的创造力。他于一九四八年写成《一九八四》,只把“四”和“八”颠倒了一下,就把这部无中生有的伟大小说的名字确定下来了。看似很随意,很简单,但是他生活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英国虽然是战胜国,但是希特勒的狂轰滥炸令英格兰千疮百孔,人口急剧下降,物质十分贫乏,要构思出一个极权主义统治下的国家,时间向未来延伸近四十年,那里有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物质条件、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都是很难想象并诉诸文字的。首先要解决的是语言。奥威尔首先断定的是,那样一个毫无自由和民主可言的社会,语言与人类正常演进的社会阶段所使用的语言,一定有天壤之别,于是,他就发明了一种全新的语言体系——新话语。为了阐述这种新话语的体系构成,他在小说后面来了一个附录——《新话语原则》。读者可以在这篇万余字的附录里悉心阅读并尽情体会奥威尔对语言在一种极权体制下的嬗变的精妙之处,这里不做赘述。因为有了新话语这一工具,奥威尔就可以放飞想象,创造崭新的词儿了:老人家、思想罪、双重思想、性罪、思想警……这类属于政治领域;真部、和部、仁部、记录司、虚构司、广电司……这类属于社会组织;纳粹、盖世太保、共产国际、非预惩罪、蛊宣……这类属于意识形态。这些词儿都是新话语体系简化又简化的词儿;通过缩减一个名字,比如“共产国际”,全名是“共产主义者联合会”,八个字简化成四个字,原有的全世界人类兄弟友爱、红旗、街垒、卡尔•马克思以及巴黎公社诸多因素就没有了,其含义被变窄并微妙地改变了,听起来只是一个严密控制的组织。因此,“一个人与新话语一起成长,把新话语当成自己唯一的语言,他就不再知道‘平等’曾经是‘政治平等’的第二层含义,也不再知道‘自由’曾经含有‘学术自由’的意思”,结果是,“在旧话语一劳永逸地被彻底取代时,和过去的最后联系就会被割断了。”

  《一九八四》读后感(五):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日子依旧。

  这是一本有关极权统治的政治讽刺小说,奥威尔在书中虚构出一个大洋国,也虚构出该政府设立的四大管理部门——真理部、和平部、仁爱部和富足部。每一个部门做的事情与名字完全相反,都以坏事做尽,颠倒黑白为宗旨。每一个部门大楼写的标语都是“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主人公温斯顿在真理部做的事情听起来荒谬至极。他将已经出版的《泰晤士报》上的各种信息,如消费品的产量,领导人的发言,战争的进展情况进行校正,让它们与后来实际的情况相符,然后重新印刷报纸,将原来的版本销毁,校正的版本取代原来的存入档案。其实不仅报纸,包括所有的书籍、电影、漫画等文艺作品,只要涉及政治意义或者意识形态都经历篡改,并且篡改后的信息也不一定就与事实相符,事实完全无法知晓。

  在大洋国,没有什么是真实的,一切的记忆和数字都可以随时被洗刷掉了,过去完全可以被控制,历史可以无数遍被修改,人们的生活毫无自由与安全可言。大洋国里每一位居民家里都安装着电屏,“老人家”监视着每一个人的举动,思想警察随时可以以思想罪将你逮捕,每个人第二天就有可能从这个世界人间蒸发,更可怕的是他们不仅控制你的表达,还规定你怎么表达、怎么思想和怎么感受。大人被洗脑,小孩被塑造。大人生活在深渊中却不自知,以为置身天堂,过得比过去快乐和幸福。孩子们从小就成了思想警察,跟踪和揭发父母,人们日日夜夜被亲密无间的告密者包围。

  听起来是不是毛骨悚然?后背一阵发凉?很多人会说奥威尔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学想象力。我则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他写的东西是在现实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创作。几乎可以看作是历史和现实,极权统治我们每一个人都不陌生了。不说四十年前那段可怕又荒谬的历史,也不说二十年前的六四,就说现在这几年的事情。为什么谷歌会退出中国?为什么隔段时间美剧就看不了?为什么电影《V字仇杀队》(该电影生动地展现了极权统治)被禁播?为什么每天的电视新闻里一片歌舞升平,幸福和谐,说老百姓能够住着一个月几十块钱的廉租房,而现实是大多数人在为温饱苦苦挣扎,无数人背负着高房价高物价的压力,在群租房里被赶来赶去?举个更具体的例子吧。几个月前冯小刚有个演讲,炮轰中国电影的审查制度,说每个中国导演都面临一个巨大的折磨。当时那个视频还打了马赛克和消音,现在我却连那个打了马赛克和消音的视频都找不到。我估计这篇文章还会被豆瓣审核,说我违法社区指导原则。

  在《一九八四》中,温斯顿后来被捕,被施加各种折磨,在经历了专门负责内部清洗的仁爱部的思想改造之后最终成为了“思想纯洁者”。我对这个灰色的结尾很难承受和接受,唯一令我安慰的则是本书中间描述的那段极权恐怖时期的爱情。

  温斯顿与另一名党员朱莉娅秘密幽会。两个人在远离城市的林中空地约会,在愤怒拥挤的人群中紧握双手,动用嘴巴不动的绝技交流……“他多希望他们就是一对结婚的夫妇,经过了十年的考验。他多希望如同他们这时走在大街上,成双成对,大大方方,没有惧怕,谈些家长里短,为了家里添置些七零八碎的东西。”“他有些含糊地发问,在被篡改的过去,躺在这样一张双人大床上,夏日夜晚凉意升起,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赤条条的,想做爱就做爱,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有感觉非得起床不可,只是躺在床上,聆听外面世界平和的动静,这是否算一种正常的经历。可以肯定,从来没有在那个时间里,这样的事情算是正常的。” 温斯顿的情感诉求是如此朴素纯粹,内心的愿望在我看来是如此稀松平常,但普普通通的恋爱在极权恐怖时期的却变得异常艰难,不过也正是这份普普通通的爱可以用来对抗极权政治带来的内心的恐怖与绝望。

  想起台湾文化部部长龙应台说的一段话:“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从政的人不必害怕暗杀,抗议的人不必害怕镇压,富人不必害怕绑票,穷人不必害怕最后一只碗被没收,中产阶级不必害怕流血革命,普罗大众不必害怕领袖说了一句话,明天可能有战争。幸福就是,寻常的日子依旧。”

  我觉得中国人常常生活在恐惧之中,害怕没有房子住,害怕生病看不起医生,害怕老了无法养老,害怕吃的食物不安全,害怕物价不停上涨,走在街上害怕被恐怖分子袭击,在网上发言害怕被查被抓,大学生害怕找不到工作,医生害怕被病人殴打,家长害怕孩子没有学校就读……

  今天是6月25日,是乔治•奥威尔诞辰110周年,《一九八四》出版也近70年。70年前,奥威尔们在渴盼的幸福是:“大大方方,没有惧怕。”70年后,我们渴盼的幸福依然未变,“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要实现这一幸福,也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独立思考,清醒生活。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jxkj/55750.html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