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教学课件 > 大学课件 > [全球通史]《全球通史》经典读后感10篇

[全球通史]《全球通史》经典读后感10篇

来源:大学课件 时间:2019-12-06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大学课件】

《全球通史》经典读后感10篇

  《全球通史》是一本由斯塔夫里阿诺斯 (Leften Stavros Stavrian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96.00,页数:83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全球通史》读后感(一):“常凯申”式翻译

  第十三章,“传统的儒家文明”一章章首语:

I am happy because I am a human and not an animal; a male, and not a female; a Chines, and not a barbarian; and because I live in Loyang, the most wonderful city in all the world.Shao Yung (Neo-Confucianist, 1011-1077)

  中文径译作:

我幸福,因为我是人,而不是动物;是男人,而不是女人;是中国人,而不是蛮族人;我幸福,我幸福,因为我生活在全世界最美好的城市洛阳。——邵雍(理学家,1011-1077)

  仅从原文来看,在中文语境里,蛮族译作蛮夷更为恰当,蛮族多指罗马帝国晚期的蛮族人。

  实际上,错误不止于此。邵雍是古人,原话自然当为文言,译者不反求源头实属不该。

邵雍《击壤集》卷10《喜乐吟》:生身有五乐,居洛有五喜。人多轻习常,殊不以为事。吾才无所长,吾识无所纪。其心之泰然,奈何能了此。邵雍自注:一乐生中国,二乐为男子,三乐为士人,四乐见太平,五乐闻道义。一喜多善人,二喜多好事,三喜多美物,四喜多佳景,五喜多大体。

  邵雍此诗及自注大概即为英文所本之文。

图片来自《四库全书》第1101册

  卷14《小车吟》也有类似表述:

有客无知,唯知有家。 有家能归,其归非遐。 灵台莹静,天壤披葩。 书用大笔,出乘小车。 身为男子,生于中华。 又居洛阳,为幸何多。 天地中央,帝王贞宅。 汉唐遗烈,气象自佳。 圣贤区宇,士人渊薮。 仁义场圃,闻见无涯。 里巷相切,亲朋相过。 人疑日驭,我谓星查。 或游金谷,或泛月波。 或经履道,或过铜驼。 进退云水,舒卷烟霞。 揄扬风月,抬帖莺花。 性喜饮酒,饮喜微酡。 饮未微酡,口先吟哦。 吟哦不足,遂及浩歌。 浩歌不足,无可奈何。

  《全球通史》读后感(二):〔乐鹿书阁〕什么是历史

  今天我不想写书中的内容,不想去评判历史事件,只是想借此机会来表达一下自己对历史这门学科的看法。

  现在的社会,生存压力很大,甚至在学校里,压力也不会小。从小到大,我们都被灌输要去好好学习,要考上好大学,来为自己证明,为自己创造未来。

  在很多学科上面,我们被要求去多做练习,去多看书,甚至背诵。可是这样真的有用吗?尤其是历史。

  还记得曾经有一次家长会,班主任问我,为什么历史学的那么轻松,从来不见你去背么。我说,历史,不需要背,需要的是真正的理解以及举一反三的功底。

  其实说起来很简单,相信大家也都认为不难。可是若要真正动手做呢?又有多少人能做到?

  现在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压根就没有学习的兴趣,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什么的而学习,对他们而言,学历史很痛苦,死记硬背很难受。是的,历史是不好背,试问一下。又有谁觉得一堆乱七八糟的人名和一堆奇奇怪怪的数字好背呢?

  对他们而言,历史是痛苦的,是无趣的,是无大用的。

  还有些人,他们对历史充满兴趣,在他们眼中,记住史实和时间是一项伟大的成就,令人自豪,令人满意。所以他们不辞辛劳,不厌其烦地去背,去记,但是最后当人们真正问起所学所感时,仍然是哑口无言。

  对他们而言,历史只是一种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桥梁,除此之外,别无他求。

  正是因为这种想法的普遍存在,历史才不被喜欢,才被歪解。

  那什么又是真正的历史呢?真正的历史,出没于生活之中;传播于口舌之间;记录于身体之上。他们不需要过多的记忆与背诵,只需要将其作为故事一般去听,去看,去想。从一件件的事情中感悟生活得道理,感悟社会的变化,感悟为人处世的方法,去预测未来的走向,去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本真正的史书,是具有现实小说形态的书籍。历史的真正学法,是将其为自己所用,融入自身。

  我不奢求所有人都能接受我的意见,但我还是希望我的想法,能否帮助一些处于迷茫中的人。

  历史不是背的,是看的,是听的,是玩的。

  2017.8.5

  大鱼海棠

  《全球通史》读后感(三):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老师把书单开出来就立马在kindle下了,但是发现很难进行阅读。11月1日购入纸质书,11月28日读完。上下两册,很厚的两本,看完忘完。相对来说,上册读的快很多,在11月9日就已经读完。上册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比较多,人类的起源,文明的诞生,宗教、哲学的发展。到下册的后半部分一直讲的是经济、战争史所以看得及其慢。对于一个初高中都是偏理科的人来说,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历史科普书。

  合上书的最后一页,仔细回想这本书的内容,其实能记下来的不多。最为深刻的有两点,其一女性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做出的贡献牺牲与地位的不对等及其原因,其二为不同的应对新文化新思想的态度对一个国家之后的发展的不同影响。

  原文摘要“随着农业和文明的先后出现,妇女逐渐丧失了自己的平等地位,成为顺从、依赖男性的人。村镇中的劳动妇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开这种依赖他人的边缘生活;因此,说起来好像矛盾的是,中世纪妇女地位的高低“大致与其财富和社会身份成反比所有这一切使人回想起农业革命之后两性关系的重大转变。当时,妇女失去了平等地位,开始出现女性的不重要的室内工作和男性的重要的室外工作之间的区分。一旦这种区分北接受,它便在世界各地的文明中变得根深蒂固。”“妇女在所有的政治革命中都扮演了一个积极的角色,但结果却是有好有坏的。基本原因在于,女性没有坚持要求革命纲领正式接受和体现她们的需求。相反,她们满足于做男性控制的政治运动的辅助者。在权力斗争中,她们的支持当然是欢迎的,但在赢得胜利后,她们即被忽略了,并被迫回到革命前的从属地位。这一模式在从17世纪的英国革命到20世纪的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的所有现代革命中都表现的很明显。出现反复的根本原因是,女权事业在妇女自身中缺乏群众的支持。革命期间,她们主要是对自己阶级的需求而不是对自己性别的需求做出反应。”

  由于平常自己对女权问题也相对感兴趣,但是并没有过多深入的思考,仅止步于网络各种热点事件,一晃而过。书中提到的“革命期间,她们主要是对自己阶级的需求而不是对自己性别的需求做出反应”这句话反复看了好几遍,这个原因不仅仅可以放在女权问题上,当前社会很多的热点矛盾问题都可以用这个原因解释。

  第二个比较印象深的内容就是对待新文化新思想的态度问题。关于日本与中国的对待西方思想的对比及其后果这是老生常谈。只是我想到了当今中国社会,领导者对民主、自由等问题的态度,对“墙”,是否还是可以回到这个问题上来。原文“第一种是割断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习惯中寻求安慰。”

  这本书让我想到了之前看过的《邓小平时代》,关于中国的历史那部分都是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来看的,和我们自己平常看到的历史会有不一样的色彩。希望自己以后能把这本书在细细的看一遍,能让自己对整个人类的历史发展有一个明晰的脉络在脑中。

  《全球通史》读后感(四):有色透镜下的“全球”通史

  与其叫做《全球通史》,其实不如叫做《欧美严重的全球通史》,更为恰当。或者叫做《欧美简史》来得更为直接,却更为精确。

勒芬·斯塔夫罗斯·斯塔夫里阿诺斯(希腊语原名:αριστερ? Στα?ρο? Σταυριαν??;英译:Leften Stavros Stavrianos)(1913年—2004年3月23日),希腊族,美国男学者、教授、历史学家,出生于加拿大温哥华,毕业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克拉克大学获文科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历史教授、西北大学的荣誉教授和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斯塔夫里阿诺斯博士曾因杰出的学术成就而荣获古根海姆奖、福特天赋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

  所以,这里我觉得先插入一段作者的简介会比较合适,简介来自百度百科。虽然别的东西不一定那么靠谱,但就算是百度百科,人物简历总还是靠谱的吧。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简单的就是一个出生于加拿大的美国籍希腊裔。从简历上看,大学在加拿大,而后的经历都在美国。

  即使我尽量中立的来评价《全球通史》这部作品,即认为作者并非是站在希腊、北美为中心的立场上看待人类过去的历史,而是自身的成长和受教育环境左右了他的思维模式。也无法掩饰说这部作品没有以欧美为中心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历史。因此,当这部书执意要叫做《全球通史》的时候,我无法说服自己喜欢它。

  我愚昧的认为,所谓因自身成长和受教育环境而被左右的思维模式,可以参考《讲谈社·中国的历史》这套书中第一部的作者宫本一夫先生,或者说这才是一位史学家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宫本先生在书中认为华夏文明并非单纯的起源于黄河文明,而是在多元文明的交流中所兴起,并且给出了许多的实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里我并不是要否认或是支持宫本先生的这个观点,以我能接触到的实证和我浅薄的知识储备还不具备这样的鉴别能力。但是,至少在这个细节上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他和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差别。强调一下,是差别,不是差距。中国的历史学家相对来说更容易接受华夏文明一元起源的论调,即在最初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便是以一元起源论为基础进行学习,因此在后来的研究中这种先入为主的观点已经烙印在了中国历史学家的意识之中,我们承认黄河文明也曾吸收过其他文化的一些基因,但是很少去思考它的影响是否能达到交流这种程度。而由交流所产生的文明,则正好是日本的特征一些。无论是近代的东西方文明交流,还是古代吸收隋唐文明,都是离不开文明间的交流的。并且即使在狭小的日本本土这个空间上,各地域间的文化也有着各自鲜明的特征,各地域也以自身文化的优点为豪,即使是称不上优点的特征也都想法设防的传承给下一代。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强调交流的意义和作用,自然会或多或少的影响一位日本学者在研究过程中的倾向性。又如《剑桥中国史》中,作者也用英国式的观点来看待中国历史,引用大量的数据来证明和分析。我也看过一些中国学者研究外国历史的书籍和文章,他们用中国式的历史解读方法来解读着那些不属于我们华夏,但却属于全人类的宝贵遗产。虽然《全球通史》依然让我学到很多知识,但是不得不说它的初心真不像是站在一个单纯的人类的高度,来回望过去属于我们全人类共同财富的历史。

  以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中文出版物为准,全书共两册合计800页。第一册从西元前一万年到西元15世纪共340页,第二册为西元15世纪至冷战结束共460页,相信很多人只看篇幅便已看出些许端倪。没错,这部名为《全球通史》的作品不会有多余的篇幅来告诉大家玛雅文明是如何起源的,甚至连提都没有提过奥尔梅克文明。同样也不会告诉大家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的来龙去脉。但却会非常详细的告诉大家希腊文明的来源和它的优点。倒是把巴比伦作为蛮族好好批判了一通。对于希腊以外的文明,顶多就是加几个诸如“伟大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之类的英语惯用定语来修饰一下,便已是作者对于欧洲以外文明的最高评价了。

  另外在措辞上,也屡次混淆“冒险”和“侵略者”这种明显词性不同的用词,难道在英语中“冒险”和“侵略者”同样都是中性词?个人认为至少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应该对这种用词进行一个说明。就如同我们不会把日本甲等战犯叫做“冒险家”一样,也没有理由给西班牙、葡萄牙对南美洲印加和玛雅文明的侵略洗地。是侵略者就是侵略者,至少在中文里就应该是这样,冒险和侵略行为也绝不应是等同的。并且就如书中所说,早起的欧洲部落对于海盗这种行为是不带任何贬义的,两条船相遇是甚至会直接问对方是否是海盗,然后再采取下一步动作。这和中国古代抑商的理由一样,其实这就是早期人类社会之间的道德标准不同。但在如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全球的道德标准也已经进行了很大程度的趋同。特别是在判定国与国之间的安全问题上,各方都更是小心翼翼。这种局面之下,如果说英语中连“冒险”和“侵略”的词性都还没分清,那欧美还是尽快学习汉语吧。如果理清了,我不得不怀疑作者的用心。

  《全球通史》读后感(五):我读完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此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看这套书的时候我的感觉是不好的,但是无奈此书名气太大,说他差反倒显得我没水平了(虽然我确实没水平),所以不说书的好坏,只说在看书过程中我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首先我必须要吐槽的是翻译。我看的是吴象婴翻译的,通篇读下来,我花在理解句子语法上的时间就不少。我虽然语文水平不怎么样,但是还没差到读不懂这样一本历史书。可是译者翻译出来的文字,语法混乱,用词“新颖”,连接词乱用,导致语句不通,词不达意。这样对看书的感觉有很大的影响,至少我是很不愉悦的。且不说作者这本书写的好不好,如果译者不能把它翻译好,再好的作品都是如同嚼蜡。

  然后这本书的内容。虽然这本书叫全球通史,但是它完完全全是以西方历史为中心、重点,将全球历史浅谈一遍。这样的情况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人的知识有限,作为一个西方人,不可能知道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时期的历史,特别是地球另一端的东方。所以很多地方他都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无可厚非。但是,有些地方,作者对那段历史或是真相并不清楚,就妄加猜测,断章取义来表达自己观点,例如书中有一段对中国明朝航海事业突然停止的观点描述:“为什么要他们停止正如为什么会使他们首先开始一样,至今仍是个谜......中国的皇帝能够并的确发布过一道道对其整个国家有约束力的命令。”虽然我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不了解,但是至少不会是个谜,只是作者不知晓而已。

  最后一点是最让人受不了的,就是通篇读下来,能感受到作者作为一个西方人的无比骄傲感。我这里说的是骄傲感,不是自豪感。以前妈妈总说骄傲使人落后,所以我觉得骄傲不是一件好事。说他骄傲是从全书的中心思想中看出来的,而这个中心思想就是侵略、扩张。他在文中表达说“侵略没有不对,能侵略别人是一个国家实力、活力的体现;不侵略,说明你不行。”美国实在很霸道,侵略他人的思想就没在他们脑子里消停过吧。作为一个自古主张以和为贵的中国人来说,实在受不了。而且不知是我太敏感还是确有其事,总觉得作者对中国存在一种偏见,说中国骄傲,自满,可是他在书中的字里行间却无不流露出那种“骄傲、自满”的语气。个人觉得写历史,应该不持任何偏见,保持最客观的心态,可是这本书里我没有感觉出来。

  再加几点琐碎的看法:1.宗教,应该只是一种信仰,不该被政治利用,但是想到残酷的十字军东征……

  2.日本能够发展到现如今这样的国际地位,应该是一种运气,他在适当的时间抓住了适当的机会。

  3.侵略让西方能成为霸主,但迟早有一个能让其从霸主的位置上下来。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啊。且行且珍惜吧。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jxkj/60578.html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