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社会科学 > 哲学 > 【京瓷哲学读后感】哲学入门读后感精选10篇

【京瓷哲学读后感】哲学入门读后感精选10篇

来源:哲学 时间:2018-04-12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哲学】

哲学入门读后感精选10篇

  《哲学入门》是一本由傅佩荣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学入门》读后感(一):宗教的作用

  摘几段书中颇为首肯的话,以觞读者:

  宗教讲究的是“永恒”,如果从“永恒”的眼光来看待人间,谁还会热衷于世俗的成就与享乐?“淫生若梦,为欢几何?”“生又何欢,死又何苦?”这些消极的悲叹,只是出发点,还必须由此转为积极的态度,才是宗教的期许。宗教徒必定是善尽人间职责与本分的,能够“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坚持原则,永不退缩,牺牲奉献,死而后已。

  本人是基督徒,深感作者讲的甚好,然而作者在下文也提到由于近日社会功利之风盛行,宗教圈也受其影响,有些在信仰上较为软弱的弟兄为了迎合世人需要而降低品味与格调。除了这一点外,我还看到了一种“反向出发”的现象,像作者所说,我们基督徒有一个最高向往,我们希望摆脱物质与欲望,向着“永恒的精神世界”努力,可现实往往是很多弟兄姐妹在得知真理后丧失了追求真、善、美的热情,他们厌恶求知,视一切知识和人类文明如无物,反而不知道如何去安顿自己的生活了。

  我们应该担当世间的明灯,去照亮大地啊!

  《哲学入门》读后感(二):仅是摘抄

  2015.1.5

  摘:

  哲学研究的对象是研究把世界包括人在内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这样一种最大最高的普遍性问题。

  提出普遍性问题便是哲学和科学的开始。

  (哲学与科学本就是一体的,只是在演变过程中转变为了2个行为看似不同的学科。同样是为了追寻世界的本质,以我当下的理解来说,只是一个趋于唯心,一个趋于唯物,从2条路来达成同样的目的。哲学追寻的答案是人类的普遍性答案,而科学追寻当下的现实的普遍性答案。哲学能够为我们从意义上揭示这个世界、人类的整体,科学为我们实际证明这个世界的本源。)

  《苏菲的世界》一开始就提出两个大问题,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

  有了对于普遍性问题的惊异、好奇,就意味着哲学问题的提出和哲学的产生。

  (我们存在这个世上,并不只是为了生存而生存的。因而,我们就不得不探索自己的本质,本真的自我究竟是谁,自我究竟是什么?也正是为了这个原因,我从《爱的艺术》开始了哲学的入门。)

  根据德国现在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考证,古希腊早期思想家赫拉克利特最早用“人对万物(一切存在者)合二为一的一种和谐一致的意识”来表示哲学。

  解释说,由于智者派在市场上需要对所有的东西做理智的说明和解释,所以理智型的、概念式的东西成了他们的追求目标。(说是背离了原先的哲学,一切为一)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首先实现了如此的哲学。哲学就是追问当存在者存在时,存在者是什么。亚里士多德的解释:其实际上意味着问“存在者的存在性是什么”

  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前的早期思想家,应该被称之为思想家,而非哲学家。

  哲学家们开始逐步逐步的将抽象的概念如思维、存在、普遍性、特殊性、本质、现象、一、多、质量等当做一种独立于人以外的东西来加以追求。——称其为概念哲学;

  自柏拉图到黑格尔,将哲学又变成了苍白无力、抽象乏味的东西把人生印象枯燥而无意义的境地。

  后哲学:

  马克思强烈要求在现实中实现哲学。

  目前的3种哲学:

  最早的:哲学是爱智,即一即一切,人与万物融合为一。

  苏格拉底至黑格尔:哲学是把存在当做独立与人以外的概念来加以追求的学问、

  黑格尔死后现当代哲学家们的回答:哲学是将人与世界交融合一的生活世界的意义的学问。

  本书作者目的:罗素也说过,哲学不是像具体科学那样讲”确切的知识的”,哲学尽管被归结为“陶冶的对话”,但它绝不能外于科学找到自己的适当位置、

  亚里士多德引出了超感觉、超惊艳的抽象对象问题,即形而上学。

  (哲学对于各人是有各自的探索目标的,探索方向本就不是固定的,只是人类最终的结局往往都是一样的罢了。)

  Wolff的哲学分类法:

  理论哲学: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和神学(统称为形而上学)

  实践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

  逻辑学乃是一切学科的导论、

  Tillich :对海德格尔的此在与世界的解读

  没有世界的自我是空的,没有自我的世界的死的。

  海德格尔的思想的初步解读:

  人和世界是两个并行的层次,人处在世界之中只是一个偶然性的发生,其相关性的建立只是由于生活、实践,人一生下来便处在这种一体化之中。

  偶然性的,客体作为了被认知体,主体作为了认知体。由于一个前提,人与世界的融合导致了这个结果。

  海德格尔的立场,情绪先于直觉、先于认识的思想。

  克罗齐把认识和实践各分为两个阶段:

  1. 认识 直觉——美学的对象

  概念——逻辑学的对象

  2. 实践 经济活动——经济学的对象

  道德活动——伦理学的对象

  道德义务或善必定是与经济利益相关联的

  如果你所进行的道德活动不与利益相关联,不去考虑利益得失,那么你从何而知你所做的是道德的呢?

  第三章:两种超越:纵向超越与横向超越

  两种目标:相同与相通

  1.6

  维特根斯坦说:神秘的不是世界是怎样的,而是他是这样的。世界是怎样的,是科学家索要探寻的问题。

  (个人感觉意义不大,主要谈的是中西哲学家之间、远近代哲学之间的差异。最终又回归到了天人合一的推崇)

  第四章 两种超越的途径:思维与想象

  推断下次观察到的乌鸦必黑,是无逻辑必然的理由。思维的概括功能的可靠性并非绝对的,而且这种可靠性与事务无限性相比,甚至可以说趋近于零。所以严格来说,科学家们凭直观和思维得到的规律,也不过是关于已经观察到的事务的规律。思维总是企图界定某种事物,划定某种事物的界限,但这种界线是不能绝对划定的。

  前面说的下一次观察到的乌鸦不是黑的,乃是我们运用想象的结果,它是一种想象的可能性。

  思维以把握事物间的相相同性(统一性、普遍性)为己任;想象以把握不同事物间及在场的显现的事务与不在场的隐蔽的事物间的相同性为目标。对后者的追求并不排斥对前者的追求。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的想象才往往是遵循思维的逻辑的。然而,也有不少科学发现是基于超乎寻常的想象的。还是说,其实这一切也都是遵循着他们个人的思维逻辑呢?只是因为往往大众的水平远远达不到那个标准,所以才会产生那般的差距呢?

  想必是这样的。所以福尔摩斯的迅速推理在我们看来才会是那么的不可思议,我们与学神之间的差异也正是在于此,果不其然,当我们的题目阅历累积量达到了学神的层次,我们便能够做到他们那般的对一切的迅速理解反应了吧。)

  第五章 两种无限观:思维的无限与想象的无限。

  从个人来说,超越朱克关系,达到人与物融合唯一的境界或海德格尔所说的”此在与世界“的关系,(即在世的境域),乃是个人意识发展的更高级的阶段,这是一种超理性认识的阶段,这个阶段不再是寻找普遍性概念。

  (这里说到人生是在无止境的追求之中的,只是每当完成一个阶段性的任务之时,会收获一份喜悦。从而再度产生追求的一部分东西,循环往复。)

  1.9 星期五 晴

  第六章 两种真理观:符合说与去弊说

  黑格尔的真理观:真理是概念和客观性的绝对同一。

  海德格尔:符合说属于认识论,讲的是认识与事物之间的符合。海德格尔要给这种复合的可能性提供一个决定性的基础,也就是提供一个本体论的(存在论)基础。

  亦称:对客观事实的正确反映就是真理。

  海德格尔认为,从存在论上看,任何所谓客观的事物,都只是因为其呈现与人面前,才具有意义。我们对某事物做出陈述,或者说作出判断并不是对某独立于人之外的事物做出陈述或判断,而是对某个与人(此在)相关连的事物做出陈述或判断。这样,符合的双方才是同志同类的东西,也只有同志同类的东西才谈得上符合。因此,对某事物做出陈述或判断,也就是揭示事物的意义。

  符合是派生的。符合的基础在于:符陈述或判断之所以成为真,乃是源于此在的揭示、展示。简言之,此在与世界的融合关系这一存在论的基础是第一位的,认识论上的符合是第二位的。

  二、真理的本质在于超越和自由

  人究竟如何参与到事物或存在者中去,让存在着按其是什么和如何使而显示自身呢?用上述岩中花的例子来表述这个问题,就是,人究竟如何与花关联起来,让花的颜色按其本来面试显示自身呢?海德格尔的回答是,人能绽出(越出)存在这一与世界整体合一。海德格尔把这叫做“超越”,他说,超越存在着,进到世界中去,让人与存在者整体相关联,这就叫做自由,而只有这样的自由才能让存在者或事物按其本来面目(如其所是,按其存在的样子)显示自身,海德格尔在这里所用的自由一词显然不是通常所说的随意选择的意思,而是指从某种束缚中解放出来的意思。具体的说,这里的自由就是指人具有从某一个别存在者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不死死盯住一点个别在场者的能力和特性。

  由此观之,真理的本质在于自由。自由把存在者带入在场与不在场结合为一的去蔽状态,使存在者显现其真实面目、

  海德格尔的一句简明扼要的结论:此在不仅是执着的,而且是绽出的。绽出就是超越,即超越在场的东西,通过想象把在场与不在场结合为一,从而达到人与万物一体的自由境界,亦即达到真理(去蔽说和本体论意义下的真理)。

  第七章 论境界

  境界就是一个人的灵明所照亮了的,他所生活于其中的,有意义的世界。

  借用胡塞尔的哲学术语说,境界也许可以说约略类似于生活世界。

  《哲学入门》读后感(三):哲学是什么?

  出版序

  哲学是什么?

  有人讽刺说:“整天在黑屋子里,找一只黑猫。”结果当然找不到了。哲学是无解之谜。

  有人担心说:“把简单的说成复杂,把大家懂的说成大家不懂。”玄之又玄,使人望而生畏。

  也有人善于联想,认为念哲学的可以为人算命。但是,哲学为何又在大学中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西方古代甚至推崇哲学为一切学问之母,以致今日许多专业学科的博士仍是“哲学博士”(Ph.D.)。图书分类时,“0”代表总类,“1”则代表哲学,似乎占有优先的地位,又是什么理由?

  人有理性,可以思考,但是思考的程度有浅有深。单是注意变化的现象,累积一些经¬验与印象,组成粗浅的知识,终究会觉得人生处处障碍¬,既看不透彻也没有实行的勇气。如果进一步扣紧专业知识,由重点突破,再涵¬盖全体,又难免挂一漏万,感觉“隔行如隔山”的困惑。譬如,自然科学以物质世界为对象,找出一定的运作规律,但是焦点移到人类社会时,如何解释自由意志所形成的复杂人际关系?

  那么,社会科学呢?它收集资料、统计分析、提出说明,但是由于资料都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因此研究结果永远不可能正确预测未来,更不可能建立普遍的及必然的行为规范。但是,自有人类以来,每个人都曾在心中质疑:“我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又为什么是如此?”

  于是,人文科学显示强劲的吸引力,它环绕人的心灵及其表现,以叙述的、比拟的、期许的、幻想的手法,透露人的本质。原¬来人的本质并非僵化固定,而是充满活泼生机,必须经¬由主体自我的意识与抉择,在一生的行动中逐渐塑造自己。人的奥秘在于:他必须开拓心灵的世界,此一开拓即是成长,也即是成全。没有人可以代劳,也没有人可以免责。

  哲学在人文科学中又扮演什么角色呢?简单说来,它有两面作用:一是经¬由解析概念,使其回归真实世界,以免思考成为概念游戏。这是“知”的一面。二是从事价值定位的工作,界说人性以及随之而来的规范问题,使人生之“应该”与“不应该”得到合理的安排,进而使人可以安身立命。这是“行”的一面。

  当然,从求知的立场来说,“行”是个人的事,并且必须经¬过终生体验,才能予以评价。不论先知后行或者先行后知,不到此生结束,人无法自认完美,此所以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人在“行”上,只能自强不息,努力日新又新。别无他途!

  然而,作为专业知识之一,哲学无疑蕴藏了丰富的资源。哲学家,无论在西方或中国,说话常能一针见血。他们的佳言所对应的并非特定时空里的特殊事件,而是直接提升到普遍的层次。唯其深入,所以普遍。正因为看穿了表面的遮蔽,才能直探源头本体,一语中的。以孔子为例,他回答弟子的问题时,因材施教,以致同一问题的答案各不相同,甚至同一弟子在不同时机的同一问题也得到不同的答案。

  但是,细考《论语》,孔子的思想一以贯之,毫无自相矛盾之处。凡是第一流的哲学家,都有类似的表现。我们不必成为哲学家,但是却希望具备基本的哲学修养。努力方向有四:培养思考习惯,掌握整体观点,确立价值取向,力求知行合一。如何着手?任何一部哲学作品都像架构一座宫殿,若是不得其门而入,只能望洋兴叹。入门之道则是大学中的哲学系的基本课程。现在我以最简易浅显的方式,介绍这些课程的要旨。其中几篇个别看来也许仍然艰涩,但是若能依序而行,念完全部内容之后,应该可以获得完整的认识。这当然是一项挑战,但是它的回馈,相信是值得一切辛劳的。

  《哲学入门》读后感(四):这本书讲什么?

  内容:

  作者挑选出50多个中西哲学领域中的基本概念,作简要的说明。说明的方法有分类,讲故事和问题引导;基本概念有真、善、美、圣,又有孔、孟、老、庄,还有西方哲学史四个时期的主要内容(古代、中世、近代、现代)等。其中大部分概念说清楚了,有些则难以用三言两语讲明白,例如康德的哲学。

  这本书虽然名叫“入门”,但如果真的对哲学毫无所知,读它会觉得挺无聊的,读的过程会觉得作者似乎只是在堆砌和拼凑一些概念。但如果已对哲学有些粗浅的接触,那么随意翻翻则可以梳理一下自己的知识结构,并稍微扫扫盲。

  读哲学主要不是因为哲学有趣,而是因为他们有用。哲学提供的是思维方式,以帮助人们整理自己那些模模糊糊的生活感悟,如果没有经历,那么学习哲学就只能是在“名相之中打转”,“学而不思则罔”——缺少实践就会导致思考机会的贫乏,最终知识只能沦为概念游戏。这可能是上述拼凑感的来源。

  读法:

  因为每一篇都比较短,利用些细碎时间读读最好。

  哲学入门》读后感(五):相當不錯的入門書。

  這個名字應該夯了一段時間了吧?

  不知道,傅佩榮先生倒是有點讓我覺得很像易中天那些央視捧出來的明星學者,或許本來就是?:P

  Anyway,我在書店翻到這本薄博的小書《哲學入門》,心想文史哲,這方面一向是我的死穴,好歹也要給它多了解一下,覺得不錯就買了。

  傅佩榮先生的這本小書真的很入門,他把哲學的概念精神之類的分成一篇篇小短篇,每個橋段都用精簡的文字去介紹,通常不超過四頁,蠻快餐的,不過倒是很適合我,因為不才在下沒有慧根到連這樣程度都有點消化不良了.....

  我買的是簡體版,後面有修正追加一些部分,不知道繁體版有沒有跟上了。

  這本書適合給想淺嘗一下哲學,但卻連《蘇菲的世界》都嫌太厚的朋友看,就像我這樣的,那,不用懷疑,買吧....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shkx/19914.html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