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 [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研究方法的读后感10篇

[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研究方法的读后感10篇

来源:社会学 时间:2019-02-27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社会学】

社会研究方法的读后感10篇

  《社会研究方法》是一本由艾尔·巴比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551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05-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会研究方法》读后感(一):读书笔记:社会研究方法

  参加政治学微博读书会的读书笔记

  书名:社会研究方法(第十版)

  作者:(美)艾尔.巴比(Babbie.E)

  译者:邱泽奇

  出版者:北京:华夏出版社

  版次:2005年6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读书笔记(开始时间:20140902):

  1.是哪类书: 社科方法论

  2.主要内容:社科的研究方法

  3.主要观点:社科研究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4.要问的问题:①社科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原则。②这些原则如何反映了既有的研究技术。③在无法正常运用既有技术时,应有适度妥协的准备。

  5.书的结构:①研究概论:社科研究概论、研究范式、研究中的伦理和政治。②研究的建构:研究设计、测量、抽样等。③观察的方式:实验法、调研、定性研究、非介入性研究、评估研究等。④资料分析方法:定性、定量资料分析,统计方法、研究结果的分享。

  6.重要的单字:研究方法

  7.重要的句子:当实践经验跟约定俗成相矛盾时,如何确定哪个是真的,这是本书要解答的问题。

  8.作者的论述:

  第一篇:研究概论 (目的是建构一个社会研究的大框架)

  第一章:人类研究和科学

  本书是关于人类如何了解事物的,而不是知道什么事物。(讲方法,而不是事实)知识的基础就是约定俗成。当实践经验跟约定俗成相矛盾时,如何确定哪个是真的,这是本书要解答的问题。科学就是在寻求解答过程中所发展出的一种答案。一个论点必须有逻辑和实证两方面的支持:必须言之成理,必须符合人们对世界的观察。方法论是寻找解答的科学。人类研究的目的在于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通过观察和推理来达到这两个目标。知识是累积的,继承已有的信息和知识体系,正式发展更多知识的起点。不过,传统也可能阻碍人类的研究。专家也会出错,如果专家们超出自己专长的领域发表意见,也会妨碍我们的研究。研究中的错误和解决方法:①不确切的观察:重复观察,更加谨慎的观察。②过度概化:在有限观察的基础上,做了过度的概括。运用足够的样本量,以及重复,来避免过度概念化。③选择性观察:只注意符合某种形态的事物或现象,而忽视其他不符合的状况(只记住与预测相符的事情,而忽略其他)。事先设定观察事项,并以此作为推论的基础。④非逻辑推理:用不合逻辑的方式处理观察得到的结论与实践的矛盾。

  社会科学的基础:科学的两大支柱:逻辑和观察。科学研究的三大层面:理论(theory)、资料收集(data collection)、资料分析(data analysis)。科学理论处理的是科学的逻辑层面;资料收集处理的是观察的层面;资料分析则是比较逻辑预期和实际观察,寻找可能的模式。社会科学理论处理的是是什么,而不是应该如何。科学理论(甚至整个科学本身)不能建立在价值判断上。科学也很难平息关于价值观的辩论。社会科学只能帮助我们了解事件本身和事件成因。只有在人们同意比较好坏的标准之后,社会科学才能告诉我们事件应该如何。社科理论处理的是集体而非个体行为,目的是解释集体行为的模式的规律性。属性和变量间的关系是科学描述和解释的核心。测量社会科学变量最基本的要求是有清晰的定义。归纳式推理:是从个别出发达到一般性,从一系列特定的观察中,发现一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所有给定事件的秩序。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从逻辑或理论上预期的模式到观察检验预期模式是否确实存在。研究伦理:自愿参与,对研究对象无害。

  第二章:范式、理论与社会研究

  理论寻求解释,范式则提供了寻找解释的方法。范式(paradigms)是我们用来组织我们的观察和推理的基础模型或是参考框架。范式没有对错之分,它们只有用处上的大小之分。

  1.宏观和微观理论:宏观理论是一种试图理解制度、整个社会和社会之间的互动等“大图景”的理论。宏观理论对付的是社会中规模大且综合的实体,甚至是整个社会。微观理论是一种试图通过理解个体及其相互之间的互动来理解社会生活的理论。

  2.早期实证主义:认为社会应该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用科学的客观取代宗教的信仰。知识建立在五官观察而不是信仰之上。

  3.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社会越变越好,自由竞争将确保持续的进步和改善。“适者生存”是社会本质的主要动力。

  4.冲突范式:马克思认为,最好把社会行为视为冲突过程,也就是努力去控制他人,同时避免被他人所控制。

  5.符号互动主义:兴趣是个人之见如何互动。

  6.常人方法论:人们不断地通过行动和互动创造了社会结构,事实上也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现实。人类赋予“真实”如此不确定的性质,使得人们不断地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寻求意义。

  7.结构功能主义:每个社会实体,不论是一个组织或是整个社会,都是有机体。和其他有机体一样,一个社会系统是由不同部分组成的,对弈整个系统的运作而言,每一部分都有功用。

  8.女性主义范式:强调性别差异,以及性别差异和其它社会组织的关系。这些范式主要关注很多社会对女性的压迫,进而也注意到所有的社会压迫现象。

  实证主义者对客观世界的真实的信仰最后要诉诸于信念,而这是“客观的”科学无法证实的,因为客观的科学本身就是问题。而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没有任何事物是客观的,至少感觉不到客观的真实体就是事物本身的真实。

  社会理论的要素:

  观察是科学的基础。定律是各类事实的通则性概括,定律必须具有普适性,而不是在特定情形下偶然发现的模式。定律并不解释任何事,只是把事情加以简要说明。社会科学定律并不像自然科学定律那样具有普适性。定律是观察到的规则,而理论是对特定生活领域相关的观察的系统解释。理论借助概念来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概念(concepts)是代表各类现象的抽象元素。公理或基本假定(axioms)是理论所依据的基本主张,被认为“真”,它们构成了理论的基础。从命题出发,我们能够得出假设(hypotheses),是对经验真实的特别期待,是从命题中发展出来的,并能够被检验。

  两种逻辑体系:

  科学的传统模式:有三大要素:理论、操作化和观察。①理论:解释现象的说法。②操作化:测量变量的动作。在检验假设的时候,变量的意义只能由操作定义来说明。③观察:观察现实世界并测量所看到的现象。可证伪性是任何假设必备的重要特征,无法证伪的假设是没有意义的。

  传统科学模式:对某件事产生兴趣或想法->发展理论层面的建构->产生假设->进行操作化,检验假设->对假设进行评价。关键在于仔细地写下假设,使得其中的关系一目了然。科学探索通常牵涉到演绎和归纳两种逻辑的交替使用。演绎法是先推论后观察,而归纳法则是从观察开始。

  演绎式理论建构:1.开始: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题目。整理既有的知识或想法,包括自己的和其它学者的。自省是洞察力的来源。2.建构理论:①详细说明主题。②详细说明理论关注的现象范围。③详细说明主要概念和变量。④找出关于变量关系的既存知识(定理或命题)。⑤从这些命题逻辑地推论至你正在考察的特定主题上。

  归纳式理论建构:称为“草根理论”。在通过观察进而发展理论的策略中,经常使用实地研究法。

  在演绎模式中,研究被用来检验理论,而在归纳模式中,理论是从研究资料的分析中发展出来的。

  第三章:社会研究的伦理与政治

  研究伦理:1.自愿参与,2.对参与者无害,3.匿名与保密,4.欺骗,5.分析和报告,6.制度性审议会。

  社会研究的政治蕴含: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能让社会学家一致接受的政治规范。唯一被普遍接受的观点:研究者个人的政治取向不应该妨碍或者不适当地影响他的科学研究。

  第二篇 研究的建构

  第四章 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的两个主要方面:一、必须尽量明确要发现的东西。二、必须采用最好的方法进行研究。

  研究的三个目的:探索、描述和解释。探索性研究通常满足三类目的:(1)满足研究者的好奇心和对某事物更加了解的欲望;(2)探讨对某议题进行细致研究的可行性;(3)发展后续研究中需要使用的方法。探索性研究最主要的缺点就是很少圆满地回答研究问题。许多社科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描述情况和事件。研究者观察,然后把观察到的事物或现象。例子,美国人口普查。许多定性研究的基本目的就是描述。解释:即解释事物。

  通则式因果关系的标准:(1)变量之间必须相关;(2)原因必须先于结果发生;(3)不是假相关。社科中的因果关系:(1)两变量之间存在统计上的相关;(2)一个人的教育程度发生在其当前的容忍度或是偏见度之前;(3)不存在能够解释这种相关的第三个变量。

  必要原因:只有存在这个条件,结果才会出现。充分原因:只要这个条件出现,结果就肯定会出现。充分原因并不等于某结果的唯一可能原因。

  分析单位是用来考察和总结同类事物特征、解释其中差异的单位。个体是社科研究中最常见的分析单位。作为分析单位,个体被赋予了社会群体成员的特性。在社科研究中,社会群体本身也会成为分析单位。正式社会组织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分析单位。另一个分析单位就是社会认为事实,即人类行为或人类行为的产物。

  分析单位的错误推理:(1)区位谬误:区位指比个体大的群体、集合或体系。区位谬误是假定以区位为单位得到的结果也可以在区位的个体中获得证实。(2)简化论(reductionism):用一组特别的、狭窄的概念来看待和解释所有事物。

  时间维度:截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是对一个代表某一时间点的总体或现象的样本或截面观察。历时研究(longitudinal study)是一种跨时段观察同一现象的研究方法。趋势研究(trend study),对一般总体内部历史变化的研究。世代研究(cohort study):对亚总体或世代历时变化的研究。

  设计研究的方法:想法、兴趣、目的->概念化->选择研究方法、操作化、确定总体和抽样->观察->资料处理->分析->应用。

  第五章 概念化、操作化和测量

  这一过程的实质,是将用普通语言表述的相关含糊术语,转化为精确的研究对象—被很好地界定并具有测量意义。

  社会研究的一个重要事实:我们所试图要研究的绝大多数变量,并不像石头那样存在于现实世界。事实上,它们是虚构的。而且,它们几乎没有单一的、清楚的意义。

  为了效率,我同意与社会保持一致,这就是偏见观念的起源。偏见只是我们用来与他人交流所采用的一个有共识的术语:这个术语被用来表示在社会上观察到的相似现象。

  表达印象的术语和存在于头脑中的资料标签都是所谓的观念(conception)。每份资料代表一个观念。和观念有关的标签使我们可以相互交流,而且使我们可以就标签的含义达成共识。达成共识的过程被称为“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达成共识的结果就是“概念”。

  科学家测量的三类事物:第一类是可直接观察的事物,就是那些我们可以简单、直接观察的事物。对那些不能直接观察的事物,则需要更细致、更复杂以及非直接的观察。历史书籍或者公司会议记录也提供了过去的社会行为。最后,结构是理论的产物,来源于观察,却不能被直接或间接地观察。

  概念的建构来自于思维想象(观念)上的共识。

  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是我们指出术语具体含义的过程。概念化为研究中的概念指定了明确的、共识性的意义。这个明确化的过程包括描述指标和概念的不同方面。通过指定一个或多个指标,概念化赋予了概念一个明确的意义。指标(indicators)就是我们正在研究的概念是否存在的一个标记。操作定义明确、精确地规定了如何测量一个概念,即如何操作。

  社会科学家能够测量一切真实存在的事物,借助概念化和操作化,他们也可以测量那些不存在的事物。

  测量的精确性和准确性:信度(reliability)是指使用相同研究技术重复测量用一对象时得到相同研究结果的可能性。效度(validity)是指实证测量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概念的真实含义。

  第六章 指标、量表和分类法

  指标(index):一种复合测量,它包含了多个具体的观察,并代表着一些更一般的维度。

  量表(scale):一种复合测量,由多个具有逻辑结构或是经验结构的项目组成。

  大量文献表明,在社会研究中使用指标的频率远大于使用量表的频率。

  指标的建构:选择可能的项目、考察其经验的关系、将多个选项结合成指标,并使之有效化。

  量表的建构:量表能通过指标之间的结构,提供更有保证的排序。

  分类法:根据两个或多个变量的属性来对观察进行分类。

  第七章 抽样逻辑

  社会研究的一个首要问题是决定观察什么和不观察什么。抽样就是选择观察对象的过程。

  抽样方法: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就近抽样、目标式或判断式抽样、滚雪球抽样、配额抽样)。

  概率抽样背后的基本观念是:要对总体进行有用的描述,从该总体中抽样出来的样本必须包含总体的各种差异特征。

  概率抽样的优点:1.较其他抽样方法更具代表性,避免各种偏见。2使我们能够估计样本的精确度和代表性。要素(element)是收集信息的单位和进行分析的基础。总体(population)是理论上研究要素的特定集合体。研究总体(study population)是从中选抽出样本的全体要素总和。

  选择样本越大,根据样本的值来估测总体参数就越准确。对样本中某变量的概括描述,并被用来估计总体参数的就是统计量(statistic)。根据概率理论,可以估算抽样误差。

  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

  第三篇 观察的方法

  没有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的研究议题和情境。作为一般性原则,应该在研究中尝试采用各种方法。因为每种方法都有弱点,运用多种方法才能取长补短。

  第8章 实验法

  是一种能够让研究者探索因果关系的观察方法。

  实验基本上包括:(1)采取行动;(2)观察行动所造成的后果。

  适于实验法的议题:特别适合于范围有限、界定明确的概念与假设。

  古典实验:(1)自变量与因变量:实验是考察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自变量和因变量都要根据实验的目的进行操作化。实验法和其它定量方法一样,需要具体与标准化的测量和观察。(2)前测与后测:实验前后分别进行测量,但无法消除实验本身对被试者带来的影响。(3)实验组和控制组:消除实验本身影响的首要方法。(4)双盲实验:排除实验者对被试者的影响。

  选择受试者的方法:概率抽样选取,随机分组,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配对。

  实验研究中的效度问题:(1)内在无效度(internal invalidity)是指实验结论没有正确地反映实验本身,在任何时候,只要实验以外的因素影响了因变量,就会造成内在无效度。(2)外在无效度:实验结果概化到“现实”世界的可能性。即使实验结果正确反映了实验过程,又真能告诉我们社会生活的百态吗?

  “自然”实验法:许多重要的社会科学实验通常发生在受控制的情境之外,发生在一般社会事件的进展之中。

  实验法的优缺点:优点:把实验变量与它带来的影响分离开来。有一定范围限制,省时、省钱,只需要很少的受试者。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缺点:人为造作,不能与社会现实等同。

  第九章 调查研究

  适用于调查研究的议题:可用于描述性、解释性或探索性的研究,通常以个体为研究单位。调查还是测量群众态度与倾向性的一个出色工具。

  优缺点:优点:在描述大样本特征时,调查研究是相当有用的方法。使得大样本的调查具有可行性,特别是自填式问卷方法。调查研究也具有弹性,允许研究者从实际的观察中发展操作化定义。标准化问卷对于测量相当有帮助。缺点:标准化要求常导致我们削足适履。调查研究很少能处理社会生活的情境。就某些方面来看,相当缺乏弹性。会受到人为因素影响。一般来说,调查研究的效度较弱,信度较强。

  二手分析(secondary analysis)指的是某人所收集和加工的资料被另一个人所用—经常是出于不同的目的。

  资料来源:美国GSS: http://www3.norc.org/Gss+website/

  中国GSS: http://www.cssod.org/index.php (需注册并签署协议)

  第十章 定性的实地研究

  使得研究者能够在自然状况下观察社会生活:到行动发生的地点去看看。

  实地研究主要用于获得定性资料:本身并不容易被化约为数字的观察。它不仅仅是资料收集,也是典型的理论生成活动。

  适于实地研究的议题:主要长处在于能给研究者提供系统的观点。特别适合那些不宜简单定量的社会研究或研究议题。尤其适合在自然情境下研究态度和行为,也特别适合跨越时间的社会过程研究。实地研究所使用的议题还包括校园示威、法庭诉讼、劳资协商、公众听证会或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发生的事件。

  优点:对于研究行为和态度的细微差异和考察长时间的社会过程特别有效。有弹性。研究花费相对较少。相对问卷调查和实验有效度优势。

  缺点:1.定性而不是定量,很少能针对大型群体做出精确的统计性陈述。2.信度较差,判断有主观倾向。

  第十一章 非介入性研究

  包括内容分析法(用于考察社会人为试试,主要指成文文件)、既有统计资料分析法、历史/比较分析法。可以使研究者无需身处实地来研究社会生活,而且不会在研究过程中影响到研究对象。非介入性研究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

  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是对被记载下来的人类传播媒介的研究。特别适用于传播媒介方面的研究,并回答传播媒介研究的一个景点问题:“谁说了什么、对谁说、为什么说、如何说、以及产生了什么影响?”优点:经济性,安全,允许研究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非介入性。缺点:被局限在考察已经记录好的传播内容上。效度存在问题,但增加信度。

  既有统计资料分析法:获得其他人的资料并进行自己的统计分析。效度和信度都存在问题。

  历史/比较分析法:包含了社会学家、政治科学家及其他社会科学者对历史方法的使用。

  第十二章 评估研究

  评估研究与其说是一种研究方法,不如说是一种研究目的。其目的在于评估社会干预的影响。评估是一种应用研究,它想对实际社会生活有一些影响。

  适于评估研究的议题:在准备或执行社会干预时,评估研究就很适用。所谓社会干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为了获得某些具体的结果而采取行动。因此评估研究(evaluation research)就是确定预期结果是否出现的研究过程。

  第四篇 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的难易程度:简单定性<简单定量<复杂定量<复杂定性。

  第十三章 定性资料分析

  定性资料分析是对得自参与观察、内容分析、深度访谈和其他形式的定性研究技术的观察进行非数字化的评估。

  在定性研究中,资料收集、分析和理论之间的互动更紧密。

  定性研究者揭示模式的方法:发现模式:频次、级别、结构、过程、原因、结果等。在分析资料时,最重要的是,要找出适用于多个不同研究个案的解释模式。分析的焦点是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被观察的人则主要是这些变量的载体。

  草根理论方法(grounded theory method, GTM):从观察而不是假设入手,它寻求发现模式并自下而上发展理论。其中没有任何的预设。包括四个阶段:①将适用的事件和每个范畴进行比较。②合并分类及其特性。③划定理论的界限。④组织理论。

  还有符号学、谈话分析等。

  定性资料处理:编码、写备忘录、画概念图等。

  定性资料的电脑处理:

  第十四章 定量资料分析

  研究者将资料转化成数值形式并进行统计分析的技术。

  资料的定量化:主要采用编码的方法。

  单变量分析:看数据分布,集中趋势(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离散趋势(标准差、四分位差)。

  双变量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

  多变量分析:运用多个自变量来解释因变量。

  第十五章 详析模式

  说明了多变量分析和因果分析的基本逻辑。

  研究者运用详析模式,即通过同时引入另外一些变量来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提供最清晰的因果分析逻辑。

  详析模式的核心逻辑是先从观察到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和一个变量可能影响另一个变量的可能性出发。详析模式的核心:观察到两个变量之间的经验性关系之后,我们的目标是要通过引入其他变量造成的影响,来了解这种关系的本质。

  第十六章 社会统计

  描述统计(description statistics)是一种用可操作的方式进行定量描述的方法。

  回归分析:假设简单随机抽样、抽样误差的存在以及连续性的定距资料。

  其它多变量方法:略

  推论统计:就是假设检验啦。研究者在使用或阅读显著性报告时,应注意:①我们是检验“统计显著性”,并没有检验客观的显著性。在大样本中,因抽样误差而产生相关性的概率较低,但是不管在大或小的样本中,它很可能代表的是一个非常微弱的相关关系,接近零相关。完全确定观察到的差异绝非抽样误差所致。②不应该计算从总体资料中观察到的关系是否具有统计显著性。如果没有抽样,就不会有抽样误差。③显著性检验依据的抽样假设与计算置信区间的相同。实际抽样设计未必满足这些假设,因此显著性检验也不是严格地合乎标准。不应该排斥“阴性”结果,过分依赖于统计显著性检验。

  第十七章 阅读和撰写社会研究

  最好的而方法是实践:读得越多,读起来就越轻松;写得越多,就越好写。

  阅读期刊文章:先读摘要(abstract),包括研究目的、所使用的方法和主要发现。功能:1.让读者决定是否还要继续读下去。2.建构了文章的剩余部分的框架。再读文章末尾的小结和/或结论了。记下所注意到的新问题或者观察。下一步浏览文章。最后再回顾。

  阅读书籍:先读前言和第一章,再按先浏览后细读的方法读。可以跳过学术著作的某些内容,这完全取决于阅读目的。

  阅读和评估研究报告时关注的问题:理论取向、研究设计、测量、抽样、实验、调查研究、实地调查、分析既有统计资料、评估研究、资料分析、资料报告。

  撰写社会研究:

  不发表就发霉。

  基本注意事项:报告对象、报告的形式和长度、报告目标。

  报告的组织(格式):目的和概论、文献回顾(避免抄袭)、研究设计与执行、分析与阐释、总结与结论。

  报告分析结果的准则:①定量资料:必须用一种能让读者复算的方式来表达。必须就定量分析的所有方面提供足够的细节资料,以让二手分析者用同样的资料可以得到相同的分析。②定性分析:必须提供足够的细节,以让读者觉得好像跟你一起做过实地观察一样。读者必须能够独立地完全复制你的整个研究。③整合支持性资料。图表的放置规则:(1)描述图表的目的。(2)展示图表本身。(3)回顾并阐释图表本身。④结论明确。⑤指出结论所依赖的所有条件或限制。

  9.作者对问题的解答:

  ①社科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原则。

  科学就是在寻求解答过程中所发展出的一种答案。一个论点必须有逻辑和实证两方面的支持:必须言之成理,必须符合人们对世界的观察。

  ②这些原则如何反映了既有的研究技术。

  既有的研究技术通过各种范式建立理论,并用各种实验及调查研究、观察的方法寻求问题的答案。

  ③在无法正常运用既有技术时,应有适度妥协的准备。

  受技术水平,客观限制,伦理限制等,无法正常运用既有技术,应根据其对观察结果的影响进行妥协。

  10.对作者解答的评价:

  写写政治学微博读书会的作业吧。

  ①什么是政治科学研究?

  政治科学研究是指运用科学方法对政治问题的相关问题的真实性做出解答的研究,是在解答政治问题过程中所发展出的一种解答。一个论点必须有逻辑和实证两方面的支持:必须言之成理,必须符合人们对世界的观察。政治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通过观察和推理来达到这两个目标。政治科学的两大支柱:逻辑和观察。政治科学研究的三大层面:理论(theory)、资料收集(data collection)、资料分析(data analysis)。政治科学理论处理的是科学的逻辑层面;资料收集处理的是观察的层面;资料分析则是比较逻辑预期和实际观察,寻找可能的模式。政治科学理论处理的是是什么,而不是应该如何。政治科学理论(甚至整个科学本身)不能建立在价值判断上。科学也很难平息关于价值观的辩论。科学只能帮助我们了解事件本身和事件成因。只有在人们同意比较好坏的标准之后,科学才能告诉我们事件应该如何。政治科学理论处理的是集体而非个体行为,目的是解释集体行为的模式的规律性。属性和变量间的关系是科学描述和解释的核心。测量社会科学变量最基本的要求是有清晰的定义。

  ②一篇政治科学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怎样的?

  (一)研究问题:问题是一项研究的灵魂,假设是研究的心脏。一篇文章应起始于研究问题而不是研究假设。

  (二)文献(理论)综述:指对与中心问题有关的文献进行分析和综合。

  (三)假设:一般定义为尚未验证或证据不足的命题。假设为从文件综述或理论讨论中产生的对经验问题的回答,是文章将要验证但尚未验证的经验命题。

  (四)资料描述:描述资料的来源或搜集过程,并向读者解释所用资料的可靠性。可以自己搜集,也可以使用二手资料。

  (五)概念的测量与操作化:操作化是将概念层次和经验层次联系起来的认识论过程。将观察结果分类就是所谓测量,我们只能透过测量间接观察概念。

  (六)方法设计:解释资料分析的技术策略。比较案例分析,需要解释研究设计。统计分析,需要说明统计分析的类型。作者需要给出足够的技术细节。定量和定性方法并不互相排斥,而是可以结合起来的。一项研究首先要结合理论演绎和个案归纳推演出假设,然后用统计数据验证之。

  (七)经验分析:报告分析的过程和展示分析的结果,是证实或证伪假设的经验过程。

  (八)结论: 三个任务:1.概括经验发现,即验证了或证伪了什么假设和回答中心问题;2.探讨假设的证实或证伪有什么理论含义;3.如果研究者愿意,还可以做进一步的理论上的推论(新假设)。最重要的是第二个任务。

  附:另一篇文献的读书笔记

  书名:“洋八股”与社会科学规范

  作者:彭玉生

  期刊信息:《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2期,180-210页

  笔记:

  经验社会科学研究的八个组成部分:问题、理论(文献)、假设、数据、测量、方法、发现和结论。

  范式指被学术共同体奉为标准的一系列普遍性规则、方法、概念及理论。经验研究,广义指从经验资料总结理论并用经验资料验证理论的过程。

  一项研究要从问题出发,然后综述相关文献和理论、讨论各种不同观点和可能的答案,进而从中抽出假设命题;之后测量概念,收集数据,设计分析方案;最后分析数据以检验假设,并作出结论。

  前操作化阶段:问题、理论(文献)、假设;操作化阶段:数据、测量、方法和结果。社会科学研究需要用大量篇幅澄清理论和概念纠纷。本文主要关注前操作化阶段。

  一、经验研究的八个组成部分

  (一)研究问题:

  问题是一项研究的灵魂,假设是研究的心脏。一篇文章应起始于研究问题而不是研究假设。研究者应该特别关注那些与自己相对立的理论观点,这显示了理论争议及其蕴含的争论、探索价值。

  社会科学的经验问题分为三大类:描述性、解释性(explanatory)、意释性(interpretative)。

  一个好问题往往比正确答案更加重要。评价好问题的参考标准:1.具体:经验问题应该明确而具体,切忌空泛,以小见大远胜于虎头蛇尾。2.集中:专注于一个研究问题,或者彼此相关的一组问题。当一篇文章问多个问题时,这些问题应该围绕同一个理论轴心,而不是同一个现象或事物。3.原创性。研究新现象往往能提出新问题,但新现象本身的独特或罕见性未必是创新。对一些老话题或普通现象以崭新的视角提出研究问题则可能具有独创性。4.意义:包括语义上的意义和理论意义。语义上有意义的基本要求是研究问题要符合逻辑、符合事实,不应是假问题。理论意义即理论缘由,每一个好的经验问题背后都有一个理论问题。理论问题的水平,反映研究者的理论训练和理论修养,决定研究的价值。理论意义的评价从根本上看是主观的。对大部分研究者而言,只能通过文献分析来证明自己的研究问题有理论意义。个人原因、政治意义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性都不能作为选题的理论缘由。

  (二)文献(理论)综述:

  指对与中心问题有关的文献进行分析和综合。

  文献综述的三个功用:1.澄清贡献。2.提供理论框架。3.提供理论缘由。

  好的文献综述评价标准:1.前沿性。2.覆盖性。3.相关性。4.分析而不是堆砌文献。5.连贯性。

  理论创新:优于简单的综述、解释、拓展他人的理论。包括创造新理论或新概念,也包括有创意地应用一般理论,扩展或整合现有理论。

  理论有两种类型:1.能够被经验资料证实或证伪的科学理论或中层理论。2.不能或无需用经验资料检验的宏大理论。

  (三)假设:

  一般定义为尚未验证或证据不足的命题。假设为从文件综述或理论讨论中产生的对经验问题的回答,是文章将要验证但尚未验证的经验命题。假设必须从现有理论或文献、彼此竞争的理论或文献,或学者自己创新的理论中演绎而来。在经验研究中,假设是连接理论与经验数据的桥梁。

  构建假设的三种方式:1.应用普遍理论。2.间接演绎:如果理论A正确,根据条件α、β、γ推导出假设a。如果假设a被证实,A与资料一致并可能是真实的。如果a被证伪,则A也不一定是虚假的,因为α、β、γ可能是错的。间接演绎与应用大理论的区别在于间接演绎所涉及的理论不具普适性,是可以验证的。3.直接演绎:如果理论A是正确的,那么假设a就是正确的。如果假设被经验资料证实,那么理论被验证。如果假设被经验资料证伪,那么理论也被证伪。下述方式成立的前提是资料、测量和方法都准确无误。

  理论与假设的三种关系和经验验证的不同含义

  理论应用 间接演绎 直接演绎

  假设被证实 理论对个案经验有效 理论与经验一致增加可信度 理论被验证

  假设被证伪 理论对个案经验不适用 理论可能错误 理论被证伪

  验证假设的三种策略:1.证实单一假设。2.证伪单一假设。一般是证伪被广泛接受和广泛传播的著名理论,只有证伪这样的理论,证伪才有价值。3.仲裁竞争假设。裁判竞争假设是一种最稳妥的策略,因为这样做减轻了进行证明的负担。

  (四)资料描述:

  描述资料的来源或搜集过程,并向读者解释所用资料的可靠性。可以自己搜集,也可以使用二手资料。使用二手资料时,要尽可能详细地交待资料来源,并对资料的可靠性做评估分析。

  (五)概念的测量与操作化:

  操作化是将概念层次和经验层次联系起来的认识论过程。将观察结果分类就是所谓测量,我们只能透过测量间接观察概念。概念的测量结果就是所谓变量。变量具有概念层面和操作层面两个定义。从假设到验证的过程是社会科学之所以被称为“科学”的原因。

  操作化的三种方法:古典理论从概念层出发,然后设计经验测量。这种理论的关注点是如何保证经验测量准确反映抽象概念,即测量效度问题。扎根理论则认为科学研究应从经验观察开始,然后过渡到抽象的概念层。操作主义合并概念层和观察层,在经验主义者的世界中只有感官观察,抽象概念不过是概括某一类经验观察的标签。三种方法的差异主要是哲学意义上的。

  (六)方法设计:

  解释资料分析的技术策略。比较案例分析,需要解释研究设计。统计分析,需要说明统计分析的类型。作者需要给出足够的技术细节。定量和定性方法并不互相排斥,而是可以结合起来的。一项研究首先要结合理论演绎和个案归纳推演出假设,然后用统计数据验证之。

  (七)经验分析:

  报告分析的过程和展示分析的结果,是证实或证伪假设的经验过程。

  (八)结论:

  三个任务:1.概括经验发现,即验证了或证伪了什么假设和回答中心问题;2.探讨假设的证实或证伪有什么理论含义;3.如果研究者愿意,还可以做进一步的理论上的推论(新假设)。最重要的是第二个任务。

  二、兼论“洋八股”与本土化

  经验研究的核心是理论、假设和数据,余下各部分只是将这三部分有机地连接为一个整体。“洋八股”是组织研究的一种简约有效方式。将核心观点和发现置于“八股”的结构之中,研究者才能周密、清晰地思考自己的研究和现有文献之间的关系,假设和资料之间的关系等等。“洋八股”并不反映研究过程,只是结果的呈现方式。“洋八股”结构主要适用于定量经验研究,对质性研究的适用性尚须斟酌。

  《社会研究方法》读后感(二):简直是灾难

  因为考试的关系,我把这本书足足读了三遍,并且还做了3万多字的笔记。说实话,这本书(我的是第十一版)真的是糟糕透了,远远没有译者邱泽奇老师所夸的那般好。阅读这本书的三遍经历,真的是灾难一般。这本书很厚,内容看似很多,无非也是概述讲到多变量,不过和讲述得都很浅,浅得让我觉得根本毫无用处没用(后来应付统计部分的内容,我自己补充的李沛良老师和郭志刚老师的书)。这本书的必须要吐槽的就是太啰嗦,一堆废话,太多让人觉得“白痴”的例子。而对概念的介绍,我感觉是很不多到位的,往往一句话解释掉一个概念,看似简洁,可读者感觉仍旧迷迷糊糊。总之,它不太适合拿来做应试的教材,至于作为课外读物,我觉得也意思不大。至于指导课题,我觉得还是拉到吧,你看完这本书,收获也不大的,都是蜻蜓点水,简单介绍,没什么营养。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的书,我个人觉得还是重大出版社的万卷方法系列比较好,尤其是对完成课题比较有帮助。

  《社会研究方法》读后感(三):《社会研究方法》读书笔记

  存一下本学期专业课的读书笔记……

  对初涉学术研究领域的学生来说,艾尔·巴比的《社会研究方法》是很好的入门教材,作者以自身丰富的学术研究和教学经历,总结出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步骤、测量方法和伦理规范,并佐以大量说明案例,是案头必备的工作守则式的著作。

  先来谈谈读完后的感想吧,首先对“什么是社会科学研究”这个问题多了一些思考。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它关注的是人的本性,如何认识你自己?一直以来,人类对自身都存在着这样的好奇,原始人惊讶地望着水面倒影,试图触摸那个正在模仿自己动作的动物,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终于有了更多先进工具可以探索人心灵深处的秘密,比如实验、量表、问卷调查等。自然科学对社会科学有着诸多启发,它的精确性和逻辑之美被借鉴到社会研究里,于是调查者开始采用量化的方法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剖析,此外,更少带有情感倾向的数字也可以让研究更客观。

  不过,社会科学究竟是有别于自然科学的。最近在读的另一本书,波兹曼的《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中专门有一章内容对“唯科学主义”进行批判,波斯曼把技艺复杂庞大的阵容叫做唯科学主义,它由三种互相联系的观念构成技术垄断的基石:(l)自然科学提供的方法能够揭示人心的秘密、社会生活的方向;(2)社会科学揭示的原理可以重组人类社会;(3)科学可以用作一个全面的信仰系统,使人获得道德上的满足甚至不朽的感觉。波兹曼认为,唯科学主义不仅是技艺的滥用,不仅是把人类经验的物质领域和社会领域混为一谈,也不仅是社会研究者声称把自然科学的目的和程序用来研究人间事务,还包含更加深沉的东西,它相信某种标准化的程序即“科学”能够提供无懈可击的道德权威的源泉,它相信这个道德权威可以回答许多问题,这是技术垄断时代的大错觉。

  波兹曼的批判有些太严厉了,不过我们确实应该警惕技术和数字对人类内心的入侵,这也许更像一个矛盾。一方面,用IQ指数去衡量智商、判断是否聪明,或者用“美丽指数”去衡量是否有魅力怎么想都会有点荒唐,因为很难用几个冰冷的数字认知一个鲜活的人。另一方面,如果要做研究,没有数字的量化,主观偏见似乎会更严重地干扰研究结果。所以,这本书里列举了大量方法,引导我们怎样做有意义的、逻辑实证的研究。

  其次,作者很强调社会科学研究的伦理问题,这也是应该引起每个研究者重视的。最基本的原则包括保证实验对象的匿名性、隐私权和安全等,并尊重其主观意愿,另外,政治、法律、伦理道德等问题也是需要被考虑在内的。

  最后,占书中比例最大的内容是社会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下是简单的摘要和总结,希望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可以择优使用。

  概论

  一、社会研究中辨证关系

  1、个案式解释;通则式解释 2、归纳;演绎 3、定性研究;定量研究

  4、纯粹研究;应用研究

  二、社会研究的伦理: 自愿参与 ;对参与者无害;保护研究者权益

  三、社会研究的政治蕴含

  四、两种逻辑体系:1、科学传统模式2、归纳推理:观察、寻找、获得结论

  研究设计

  一、目的:探索;描述;解释

  二、通则式因果关系的准则:变量之间必须相关;原因必须先于结果发生;非虚假关系

  三、必要原因;充分原因

  四、分析单位:个体;群体;组织;社会人为事实

  五、研究的时间维度:截面研究;历时研究;趋势研究;世代研究;专题群体研究

  六、社会研究的具体步骤:1、确定研究课题或假设2、设计研究方案

  七、研究计划书基本要素:议题或目的,文献回顾,研究对象,测量,资料收集方法,分析,时间表,经费

  研究的建构

  一、概念化:

  1、指标与维度2、真实定义、名义定义与操作定义3、概念次序的建立

  二、操作化选择:1、变量的属性应该包含的两个要素:完备性;互斥性

  2、测量层次:定性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定比测量

  三、评估测量质量的标准:精确性和准确性;信度;效度

  四、指标、量表和分类法

  1、指标(包含了多个具体的观察,并代表着一些更一般的维度)和量表(由多个具有逻辑结构或是经验结构的项目组成)

  2、指标的建构:项目选择;经验关系的检验;指标赋值包括的基本决策;处理缺损资料;指标的鉴定

  3、量表的建构:鲍嘎德社会距离量表;瑟斯东量表;李克特量表;语意差异;哥特曼量表

  五、抽样逻辑

  1、两种抽样方法:概率抽样;非概率抽样

  2、非概率抽样:就近抽样;目标式或判断式抽样;配额抽样;滚雪球抽样;选择线人

  3、概率抽样的逻辑:(1)有意识与无意识的抽样误差(2)代表性与选择概率(3)随机选择(4)概率理论、抽样分布和抽样误差评估(5)样本分布和抽样误差的评估

  4、总体与抽样框:抽样框是总体要素的列表或准列表,要保证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抽样框就要包含所有的(或者接近所有的)总体成员。

  5、抽样设计的类型:简单随机抽样(SRS);系统抽样;分层抽样;多级整群抽样;非比例抽样和加权

  观察的方式

  一、实验法

  1、古典实验:自变量与因变量;前测与后测;实验组与控制组

  2、选择受试者:概率抽样;随机化;配对;随机化方法与配对方法的比较

  3、实验设计的变体:前实验研究;实验研究中的效度问题(内在无效度;外在无效度)

  4、“自然”实验法 5、实验法优劣

  二、调查研究:1、适于调查研究的议题2、提问的原则3、问卷的建构:一般的问卷格式;回答的格式;关联问题;矩阵问题;问卷说明;预调查;自填式问卷;访谈调查;电话访问;新技术与访谈研究

  定性实地研究

  一、适于实地研究的议题:主要长处在于能够给研究者提供系统的观点,通过尽可能完全直接地观察与思考一种社会现象,也可以对其了解得比较深入和周全。

  二、定性实地研究注意事项:观察者的不同角色;和研究对象的关系

  三、定性实地研究范式:自然主义;常人方法学;草根理论;个案研究;制度民族志;参与行动研究。实地研究准备工作;定性访谈;专题小组;观察记录

  四、非介入性研究: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研究社会行为的方法。有内容分析法;既有统计资料分析法;历史/比较分析法

  五、评估研究:判断某社会干预的结果

  1、适于评估研究的议题相当重要的问题:工作、项目、投资以及信仰和价值。

  2、问题设计:测量问题

  3、评估研究设计的类型: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时间序列设计);多元时间序列设计(运用多套时间序列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的方法);定性评估

  4、社会环境:后勤问题;伦理议题;研究结果的应用

  5、社会指标研究:反映社会生活的状态或质量的测量,能够对广泛的社会过程提供解释。

  资料分析

  一、定性资料分析:对观察进行数字化的考察和解释的过程,其目的事要发现内在的意义和关系模式,尤其应用在实地研究和历史研究中。

  1、理论与分析的联结:发现模式;草根理论方法;符号学;谈话分析

  2、定性资料处理:编码;备忘录;概念图

  3、定性资料的电脑处理 4、定性资料的定性分析

  二、定量资料分析:资料的定量化;单变量分析;子群比较;双变量分析;多变量分析

  三、详析模式:通过控制第三个变量的影响来理解两变量之间的关系。详析模式的多种结果时复证、辨明、阐明和标明。详析范式:复证;辨明;阐明;标明;范式的调整

  四、社会统计:1、描述统计 2、回归分析(用等式;线性回归;多元回归分析;偏回归;曲线回归分析) 3、其他多变量方法(路径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因素分析) 4、统计推论(从样本观察的发现推论到总体的统计方法,有单变量推理;统计显著性;统计显著性的逻辑;卡方)

  《社会研究方法》读后感(四):艾尔·巴比的冷幽默全编

  本文写于2006-07-06 21:36

  大一的时候就听说艾尔·巴比的《社会研究方法》以幽默著称,动不动就说外星人。

  这次假期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顺便把里面的那些冷幽默贴在这里。

  不过,单独摘出来可能没多少劲。

  读者们要考虑到这样两点:首先,这是很可能只是社会学的幽默;其次,这是教科书里出现的幽默,已经很不容易了。在看这本书的十多天里,除了世界杯外,这些冷幽默是生活仅有的乐趣。

  1。在上一版的“前言”里,艾尔·巴比写道:“在办公室里,如果学生刚好需要一些参考书,我便把在即的藏书借给他们。(我想提醒下我的学生:看到这里的时候,你们能不能想起来把书还给我?)”

  在第十版里,巴比把括号里的话删掉了,不知道是不是他的学生想起来把书还给他了,呵呵。

  1

  2。在讲述“样本陈述”这个部分的时候,巴比画了章图示,有十座房子,其中一个房子有有个天线宝宝,旁边有一行提问:“如图,30%的房子上面有洞;10%的房子里住着外星人。”

  能想到这种例子,看来作者真是童心未泯。

  96

  3。在讨论“问卷选项的变异范围”时,巴比举例说:“在研究大学教授对高等教育价值的态度时,你们多半可以止于“没有价值”,而不必考虑“高等教育是否有害学生健康”(当然,如果你们的研究对象是学生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

  巴比真是了解学生啊。

  129

  4。在“定距测量”中,巴比举例到:“一个IQ测验得0分的人不能被认为没有智力,虽然我们可能觉得他们不适合做大学教授,甚至不适合做学生,不过,或许可以当个院长什么的……”

  省略号用的恰到好处。

  132

  5。在介绍随机数表的用法时,巴比写道:“现在,我们从哪里开始?你们可以闭上眼睛用铅笔随意在表格上戳一个数字作为第一个数字,虽然这样有可能把书给戳坏了……”

  考虑得周到!

  197

  6。在调查研究一章的开头,巴比举了个例子:“1880年……一位德国政治社会学家邮寄了大约25000份问卷给法国的工人,那份长长的问卷包括了如下问题:你们得雇主或者他的代理人是否会以狡诈得手段榨取你们的部分酬劳?如果是按件计酬,产品的质量会不会是雇主狡猾地榨取你们工资的一个托词?这项调查的主持者……是马克思。尽管问卷有25000份之多,却没有任何返回的记录。”

  马克思真搞笑。

  236

  7。巴比写道:“有时候会有人借社会调查之名来达到各种目的:比如,你们会收到问卷说只要能说出一分钱上的总统肖像是谁就能赢取一份奖品(你可以告诉他是猫王)。”

  这个括弧是神来之笔。

  237

  8。在介绍“关联问题”时,巴比写了这样一段关联问题:

  你被外星人诱拐过吗?有;没有

  如果“有”,他们让你开飞船吗?有;没有

  如果“有”,你开得有多快?很快;很慢

  这些问题真是……

  245

  9。在介绍电话访问的弊端时,巴比写道:在电话访问时,对方要中止访问太容易了,这时,受访者想挂掉电话只消说:“我的天哪!猪正在吃我的豪华汽车!”

  么想法了……

  261

  10。在介绍实地介入研究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时,巴比写道:“社会过程本身可能会(因为研究的介入)产生激烈的变化,例如学生们正在着手计划烧毁行政楼,一旦他们发现他们当中有一分子是正在进行社会研究的社会科学家,他们也许会集体放弃。”

  天哪,巴比怎么知道我们想烧毁行政楼?

  279

  11。在同一题目下,巴比举例道:“你们的研究者身份可能会令一些社会组织完全排斥或者更糟——例如你们冲进一个黑社会组织的会议声称要写一篇关于组织犯罪的论文。”

  ……

  292

  12。在同一题目下,巴比举例到:“假如你们想找到校园暴动的原因,也许你们会把问题的焦点放在学生对于教务长最近要求他们随身携带《社会研究方法》的感受。……”

  这个原因真是天马行空。

  293

  13。在评估研究一章,巴比写道:让我们假设你正在评估“配偶探访”这个项目,在这个项目中,罪犯被允许配偶探访。结果,研究进行的第四天,一个男犯人穿着他老婆的衣服跑了,虽然你可以评估说他的精神状态肯定因为探访而大大改善,但是典狱长会全盘中止你们的计划。

  精神状态大大改善的说……

  348

  14。在“社会统计”那章的开头,巴比写道:“社会统计……其实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复杂,也不会对你的生活构成巨大的威胁。”他说:根据我多年的经验,许多学生非常害怕统计,觉得统计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像是马戏团的小丑、头发长见识短的呆子、秃头鸭子、不会冒泡的啤酒、没有按钮的遥控器、玉米饼上的豆子、球场上的瘸子、钝锈的保龄球、凑不整的零钱、开不足力的马达……”

  433

  《社会研究方法》读后感(五):强力推荐《社会研究方法》:经典又好读

  推荐一本社会研究方法的教材(经典又好读)

  不知道国内大学社会科学类专业是否有专门的课程教授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什么样的老师在教,用的是什么教材?这应该属于基础必修课,有了这个基本的指导,相信学生们出来的调研报告,或者论文,在研究开展的步骤和文章的体例上,会严谨和规范很多。

  在美国我读的是儿童发展,很幸运在我研究生第一学期的选课中就拿了社会研究方法这门课,更重要的是老师选用的教材是艾尔·巴比(Earl Babbie)的《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可以丝毫不为过地说,是这本教材敲醒了我的脑子,让我意识到自己以往的思维逻辑上有很多想当然式的漏洞和误区;当然,也让我着实见识了老美作研究的严谨态度,这种严谨和规范没有让我觉得束缚,反而是一种舒服和享受,不仅在做学生的时候享受它,就算现在平时的生活中,听人说话和人讨论(甚至抬杠吵架),看新闻报道,思考问题时都能派上用场。

  王少磊老师是生动学术语言的积极提倡者,这本讲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教材的另一个可爱的地方正在这里:我记得当时英文并不好的我可以逐字逐句读上不下10遍(当然,也是因为每堂课前老师都要预习测验),你很享受它的逻辑严密,又在叙述上得到轻松愉快的体验,大量的案例、图表,以及时不时的幽默,你甚至可以在这个教材中读到一些作者个人的情绪好恶——是啊,谁规定教材一定要冰冷“客观”得像花岗岩呢?

  抄录序言中的一段:

  “ 我第一次教社会研究方法是1968年在夏威夷大学。课程主要集中在调查研究方法上,第一学期只有六名学生选修这门课。这是我第一次实际教学,寥寥几位学生散坐在偌大的演讲厅,而我则只是站在讲台边。

  随着课程的进展,作为教师,我感到越来越得心应手,开始喜欢、欣赏自己的学生,并终于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不久,学生们也到办公室和我讨论。在办公室,如果学生刚好需要一些参考书,我便把自己的藏书借给他们。(顺带一笔,第一批选课的六位同学如果有人读到这里,可不可以把书还给我?)”

  如果你读到最后一句笑了,我保证你在看到艾尔·巴比本人的样子的时候也会心生喜爱,那是多么可爱的一个老头啊!

  作者的可爱模样请看这里:http://xianlin.1pkj.com/bbs/showtopic-219.aspx

  作者简介

  艾尔·巴比,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从1968年起开始从事社会学教学工作,先后执教于哈佛大学、夏威夷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查普曼大学等。作者有《调查研究方法》等多部著作行世,特别是《社会研究方法》一书,经过不断修订扩充,已成为美国高校社会学通用教材。

  教材内容简介

  《社会研究方法》是美国大学的通用社会学教材,同时它被译成多国文字,是一本具有世界声誉的经典之作。1975年本书初版已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现已出至第10版。

  本书讨论范围广泛,论述严密,从社会理论基本范式到学科报告撰写,从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到各种复杂技术方法,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既适合专门研究人员,也是其他相关学科研究人员的必备参考书。

  本书包含大量图表和鲜活案例,同时吸纳社会研究的最新理论和方法,并附有详细的参考书目和丰富的网络链接,为师生教学和学者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

  这本教材现在已经出到第10版,标价为115.95美刀。我当时用的是第9版,应该也是花了至少70美元买的。不过幸运的是,有中文版(要不然我费这口舌推荐),卓越网可以买到。从译者上看是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的副教授邱泽奇翻译的,但我买过翻译的第8版,有极个别的翻译不那么精准,但总体上无伤大雅,不知道第10版是否有改进。如果南师大可以用这本教材给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学生开课,那将是再好不过的了~

  市场价:¥68.00

  卓越价:¥43.70 折扣:64折 节省:24.30元

  VIP 价:¥43.70 SVIP价:¥43.70

  任何产品任何价格均免费配送!

  点击下列连接进入卓越网,在搜索栏里输入书名。卓越网将把你购书金额的10%(若只买本书,就有4.37元)返还给PLP爱心传递慈善基金会给贫困地区的孩子购买图书。http://www.amazon.cn/default.asp?source=PassLoveProject

  LP用卓越返款给贫困儿童买书详情请点http://www.passlove.org/bbs/viewtopic.php?p=5081#5081

  《社会研究方法》读后感(六):巧遇经典书

  还记得我发短信给同学,说我正在看这本书的时候,那边就立刻回信说这是一本相当经典的书。

  的确,这是一本经典之作!

  说起来很巧,本来不是找这本书的。在我寻觅那个索书号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这本书。心想这本书的题目跟我想了解的课题很有关联,于是就拿在手上了。因为借书卡有限额,在最后抉择的时候,我还退掉了之前查询的书,而选择了这本。后来事实证明,果然没有留错。刚开始看第一章的时候我就被吸引住了,觉得很实用,不仅仅是对做课题,做研究。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很有用。

  这本书很受用,我这两天总结的内容有很多来自这本书。短时间内,这本书能让你了解社会研究的方法。不过此书的信息量还是很大的,要完全掌握这门学科,还是需要花些时间的。这本书的作者是外国人,写作思维也是外国人的思维,尽管邱泽奇翻译的超好了,但还是会在概念用法上弄不清。所以还需要结合一下本图书一起看,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shkx/27626.html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