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社会科学 > 历史 > 夏商周|《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读后感10篇

夏商周|《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读后感10篇

来源:历史 时间:2019-11-22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历史】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读后感10篇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是一本由郭静云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48,页数:5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读后感(一):真正的学术,来自于自由的心和思想,而不是来 自于无坚不摧的钱和权力

  孟津

  今年的一个报告会上,听同事讲到黄土高原植被和农业发展的问题,说最早的栽种农作物,在黄土高原一带有上万年历史。当然,他也提到在长江流域水稻的栽种 也有上万年。农业种植的发展,不仅是人的活动,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相关,也和气候环境,水资源,金属矿床,各种动植物等自然条件有关。会上我提了个外行问 题:根据农业发展的记录,你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在长江流域还是黄河流域?结果报告人说:农业的发展和文明没有关系。会后问几个内行的专家,人家说这是个如 何定义“文明”的问题,而这个定义的话语权在西方人手上。他们最先折腾这些东西,然后定义了什么是文明,基本内容包括文字,青铜器(金属的使用),城镇的 形成,等等。我发过《柳湾彩陶》这样的博文,按照“文明”的定义,那些陶制的、没有文字的坛坛罐罐,可能就不算“文明”的内容了,这顿时让我有点纠结。

  之所以会问上面的问题,是因为年初读了郭静云的《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这本书,获得了“2013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提名奖。书的基本结论,认为中 华文明的起源,可能在长江流域,而不是黄河流域,这和主流观点不同。她认为,五帝、尧舜、禹汤等早期神话,来自于不同文明的故事和英雄传说,其中源自长江 古文明的成分相当高。但代表北方族群的商周政权,打败了南方古文明,从而一切神话是经由北方族群传给后世,失败者的神史,变成胜利者的荣誉神史。旧文明原 有的历史,汇入新文明的历史中。因此她认为,文献的历史不是表达客观的历史,而是表达编故事者的自我认同,以及国家政策等目的。将来的先秦史研究,应该从 一手考古资料着手,认知文献的形成立场,摆脱胜利者的意识形态,依靠事实材料来理解历史。

  郭静云女士是犹太裔,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的博士学位,做学生时,对埃及等古文明感兴趣,后来接触中国历史,从汉代时开始,一直进入到春秋战 国、夏商周中国上古文明。2008年至台湾中正大学任教,也在广州中山大学做珠江学者讲座教授,这本书也是由中山大学“985工程”资助。

  这本书的观点,跳脱了传统的框架,当然也会是有争议的。作为一个外行,专业性的东西没有办法评论。但在浏览这本书时,让我认识到北方族群对马的驯化、骑 马、使用马车的重要性,这让他们更加剽悍有战斗力,还是有道理的。此外,从环境的角度,与其它原始文明的产生进行横向对比,也是有些道理的。这是本下了功 夫的书。全书有537页,参考文献占了62页。郭女士精通中文、法文、希伯來文和俄文。书中包括了大量的英文和俄文文献,也有一篇德文、一篇法文文献。除 了语言上的优势,她研究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等世界史的背景,让她在中国上古文明的研究中,拥有其他研究者不具备的视野。

  我觉得她对历史的传承和考证的看法,很有道理。更多地以考古发掘的实物,而不是依赖文献来探讨历史。这本书也让我想起“九五”计划期间的一个国家重点科 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这个花了几千万的项目,似乎没有什么令人耳目一新的成果。两相比较,让人唏嘘。真正的学术,来自于自由的心和思想,而不是来 自于无坚不摧的钱和权力。

  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699-788749.html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读后感(二):先楚文明便可列入公元前3000年的世界主要文明之列。

  有人说:

  根据世界历史地图集的说法,公元前3000年,世界上的主要文明地带是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和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国内1981年翻译出版的《钱伯斯世界历史地图》没把米诺斯文明算进去)。公元前2000年,除上述四个地区外,中国的夏代加入了。(国内1981年翻译出版的《钱伯斯世界历史地图》把这个时代的中国文明标注在安阳,这是商朝)。据此,公元前3000年有四大文明古国,其中没有中国,公元前2000年有五大文明古国,有中国。

  不过,学术界又有新的研究成果。台湾学者郭静云根据考古所得推断,中国存在早于商代的文明,它是先楚文明,江汉先楚文明是“云梦泽的苏美尔”(郭静云:《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1月版)。如果此说成立,先楚文明(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夏文明)便可列入公元前3000年的世界主要文明之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14669-769691.html

  说得相当好!我们不要低估中华文明!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读后感(三):爱散步的灵魂:郭书的严谨

  郭著的严谨并不只是60多页的参考文献,而是从文章的内容和编排都可以看出来。 书名的“神话”一词绝对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但这词肯定不是为了制造话题而使用的。我认为 “神话”的概念贯穿了整个讨论:

  (1)它说明了 “神话”作为一个人为创造的故事,不同故事之间 (从世界的角度去看亦是)的结构总是有很多相似性,且服务上层组织,用以宣示他们的正统与神圣;

  (2)连结到学术界常常产生的“传统的范式和观点”,鼓励站在过去已有的观点以外去审视问题,这就是现代教育提倡的批判性思维;

  和(3)指出了对传世文献中五帝、三代的记述中可能夹杂不少 “神话化”内容的合理怀疑,从而支持由考古资料为开端着手研究,而不是由文献主导。整本书的中心思想集中在上篇,而中和下篇正是疏理了整个讨论立足的背景,进一步说明了作者“为什么要怀疑夏商周的记载”的理据和提供了更多的补充内容。我相信一本与现在传统的范式和观点不一样的书,有了这种充分的说明和讨论后是丰富而自足的。

  当然,世上没有完美的事情,这本走在前沿、外沿的著作,其庞大的数据和宏观的视角必然留下很多大小不一的可讨论问题,这正正是让学术充满活力地前进的推动力。此外,长江作为中国最为重要的河流之一,其流域内的史前到商周考古遗址都应获得适当的重视,重新认识它在中国文明发展过程中的贡献与地位。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读后感(四):上古文明传播并非“由北向南”?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引发争议

  上古文明传播并非“由北向南”?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引发争议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引发争议

  台湾中正大学历史学教授郭静云70多万字的新著《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最近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主线在于论证中国上古文明是首先发源于江汉淮流域、然后由南向北传播,这与学术界传统主流观点——中国上古文明首先发源于黄河流域、然后由北向南传播恰恰相反。

  新书问世激起了两极分化的评论,支持者之一、中山大学人类学教授郭立新称这将是一本“跨时代的、对于中国上古史研究和夏商周考古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著”;批评者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许宏研究员则认为,该书观点虽令人耳目一新,其论证过程却无法服人,“从基本概念的界定,到大的时空的把握,考古材料的取舍、乃至对他人成果的误读等等,处处都是硬伤,时见‘学术上的关公战秦琼’”。

  一本著作为何遭遇冰火两重天?记者发现,这是中国考古学科进入转型期的表征之一。

  批评:选择运用材料制造“新的神话”

  1月17日到2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在博客上连续发出10篇批评文章,逐条批驳郭著中所运用的考古材料和推论逻辑。

  许宏认为,郭著为将江汉淮流域文明的地位突出,在论据中选择使用对自己有利的材料,厚“南”薄“北”倾向明显。例如,“一本以‘夏商周’冠名的专著,在100多幅图中,居然找不到最能代表礼乐文明的青铜礼乐重器的身影。”他说,“任何对历史进程的建构,都必须有扎实梳理过的材料来支撑,否则就是空中楼阁,在制造新的神话。”他强调:“对郭教授的评价,并非出于固守我们既有的认知体系,而是要强调考古学及其相关研究的严肃性。”

  肯定:“突破以往的研究思维”有意义

  历史学者、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特聘教授姜广辉却认为,书中观点虽然显得大胆而惊人,但并非异想天开之论,而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的历史研究。

  他指出,此书的意义不在于是否完全符合历史真实,而在于它突破了以往的研究思维。“此书出版后,难免会受到批评或责难,但我相信此书必将成为一部不朽的历史名著。在近百年的中国历史研究中,我们的学术界一直缺乏这种以绵密的资料与大思维方法相结合来撰写的历史研究著作。在那些没有文字记载的遗址文物面前,我们不能仅将有限的传世文献作为解读它的参照系,而应凭着历史学家的辛勤努力,为其创造新的、有助于作可能性分析的参照系。”

  作者:观点无偏向,材料本身给出答案

  身处“靶心”的作者不认同许宏的批评,郭静云在邮件中称:“综观许论似乎只为反对而反对,有着极强的非学术的目的性。进行学术批判时,读懂原文并以此为标靶,当是应有之义。可许论却多处曲解拙著观点,树立虚假标靶,然后大加挞伐。许论貌似摆出凭材料说话的架势,但通观迄今所见,并没有提出任何新的材料和观点,也无视拙著所用的与其设定的观点不合的新材料。”郭静云表示,她对任何观点都无偏向,“在一步步的摸索中,材料本身给出了答案。”

  ■采访手记 考古转型需要构建新视角

  “幸好我没有生活在哥白尼时代,不然会被烧死。”这是郭静云在给记者邮件中写的一句玩笑之言。在某种程度上,这个玩笑更能代表她的心声。

  郭静云说:“学术界对于重新认识夏商周三代历史,已经有所准备。单一的、零散的考古材料不会说话,所以给研究者以随意解释的空间;但是,如果将所有材料放在一起比较,系统思考,它就会给我们启示,告诉我们一些相对确定的事实,排除很多错误的假说。”

  另一方面,撇开“南北中心说”的分歧不论,许宏研究员也向记者表示中国考古学学科目前进入了转型期,需要构建新的视角。他说:“夏商周考古,从其定名看就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这个特色就是注重‘以复原王统历史为目的的研究’。业内学者已经开始反思我们既往的研究思路、方法与结论。下一步,应该超越传统思维,以考古学为本位,构建可与全球文明史研究接轨的中国青铜时代研究的话语体系,使这一领域的研究视角与方法随着整个中国考古学的学科转型而得到提升。” 本报首席记者 吴越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读后感(五):许宏:谈“江河中原”说的材料与逻辑问题(1)——郭静云教授《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读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29cae10102gg0u.html

  郭静云教授[1]的新著《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1月),洋洋70余万言,建构起了一个完全不同于既往中国学者认知的古史解释方案。在中国考古学学科面临转型,包括本人在内的一些学者开始反思我们学界既往的研究思路、方法与结论的时候,这本书的启发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甚至从中可以感受到某种震撼。因此,我热诚地欢迎这本著作的问世。无论如何,它在中国上古史和考古学研究史上,都会留下浓重的一笔。

  郭教授对于考古证据的重视和定位评价,似乎比我们这些田野考古人更甚,认为可以敲定、改写一些“史实”(书名的副标题中即可见)。她在“前言”中即开宗明义:鉴于“今日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方法,只是借用考古资料补证文献的记载,依然使用传世文献中的五帝、三代的角度来理解古史,以五帝、三代等概念来判断考古遗址的属性”,“无助于理解上古史实,重新形成了许多古史神话”,因而要“由考古事实探求中国集权政体的形成”。她认为“唯一可资征信的,只有考古出土的文物和考古现场所提供的非文献资料”。对此,我们充满期待。但什么是“考古事实”呢?考古材料自己是不会说话的,要研究者来解读,而每位学者的解读都不免有其自身的色彩,所以任何古史解释方案,其实都是有待验证甚至无法验证的假说。郭说当然也不会例外。鉴于此,作为假说提出基础的材料与逻辑,以及连接二者的推导过程,就变得很重要。本文仅从这个角度谈点读后感。

  下面就是随笔了,看到哪儿说到哪儿。

  首先,一本以“夏商周”冠名的专著,在100多幅图中,居然找不到从二里头到西周的中原王朝都城中任何一处大型宫室建筑的平面图,而最能代表礼乐文明的青铜礼乐重器的身影,也付诸阙如,只用了2件殷墟出土的特殊纹饰的青铜方鼎以强调殷商文化的多元性。在用10余张图详细论列长江中游“古城文化”时,给出了一张“长江中游青铜早期城址位置图”,而同时期龙山时代中原地区林立的城址是没有这样的地位的。无意疏忽还是有意为之?故“全面系统”之类词汇,恐怕无法用于该书,“客观”一词因太具相对性,这里更要割爱了。试想,如果读者对夏商周研究领域不太熟悉,将会从该书极强的选择性和倾向性中得到什么呢?在书中,出土遗存如此贫瘠的中原地区,当然也就成了作者笔下的“江河联合城邦国家”的“边地”了。

  这张“长江中游青铜早期城址位置图”(39页),非常有意思。所列19座城址,其中17座是距今5500年~3800年前的大溪、屈家岭和石家河文化的城址。它们都属于“青铜早期”?随后再看看作者怎么说吧。另外2座城是荆南寺遗址和盘龙城。盘龙城要晚到什么时代,是众所周知的,郭教授在书的下文、本人在后文还都会涉及。荆南寺遗址以二里头时代的遗存而著称,但从未听说有城。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解释她把这个遗址收进城址图中的。

  “江汉平原的荆州城荆南寺遗址,也有大溪时代和盘龙城一期时代的土城墙基痕迹,但对其结构不甚清楚”(43页)。查其所引荆南寺遗址的发掘简报[2],在“大溪文化遗存”一节中,有“房址发现有残存的红烧土墙基和柱洞等”一句。“夏—早商时期遗存”一节中,“发现有灰坑和墙基……在T6发现墙基,周围未开方,未作清理”。墙基被列于灰坑之后,且“结语”中对此遗迹只字未提。考古人都知道这会是怎样的“墙基”。而到了郭教授笔下,这个作为房基的红烧土墙基和列于灰坑(一般为垃圾坑)之后的墙基成了“土城墙基”,因而它就有理由被列进“青铜早期城址位置图”中了。

  或许这是中文理解上的问题?再如“(汝州)李楼遗址曾出土早期二里头晚期类型的青铜器”(35页),该遗址有二里头文化的遗存[3],所以出土的二里岗上层时期[4]的铜器,到了郭教授笔下,也就成了二里头类型的青铜器了。但我们看郭教授的文笔,在中文著述上几乎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不过在若干细节的处理上,仍是有特色的。她写到河流时用“南游”、“北游”“东游”,这里的“X游”相当于“X岸”或“以X”?又如,注释中考古报告的作者,按业内的成例是署发掘机构之名,以示此为有组织的行为,文后注明实际的执笔人。知网等媒体在其检索系统中采用自然科学界惯例,只注执笔者名,利用时就颇为不便。郭著中又开一新例,那就是把发掘机构和执笔人都列上,倒是颇方便了读者,但前后二者间前所未有地用了顿号,将执笔人与其所属机构并列,该报告就成了机构与个人联合署名了。此为细节,但亦属逻辑问题吧。

  作者在文中又经常出现这样的注释标记方式:“花地嘴遗址所出土的朱砂绘陶瓮,学者们也以石家河神像结构来分析其图案(注)”,“郑州花地嘴遗址的陶器、玉器,都与石家河所见相当(注,同上)”(35页)。这些观点显然都是支持作者意见的,但经检核,在作者加注的这篇两个机构联合署名的小型简报[5]中,并没有如此个性化的分析。

  又如:“(郑州大河村)虽然其农作可能以高粱为主,但开始出现少数稻谷,这或许不是本土栽培,而是与郑州以南地区交易得来(注)”(35页)。这个注共引了4篇报告和论文,其中没有谈交易问题的;而其中引用的刘莉教授等关于大河村“高粱”遗存的再研究,通过植物考古方法进行鉴定,再次否定了高粱出现于中国史前时代的可能性。其结论是“除非有可靠证据,否则应对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高粱’遗存持谨慎态度” [6]。这与郭教授关于大河村遗址“农作可能以高粱为主”的论断完全满拧,其结论如何得出,实在是匪夷所思的事。但如此加注,会让不太熟悉此领域的读者,感觉作者的论断是建立在扎实的资料和其他学者类似研究的基础上的。

  (待续)

  [1] 有人称其为汉学家,但在其新著中没有任何关于其国籍的信息,所以我们不采用这一可能有违作者本人认同的他称。

  [2] 荆州地区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系:《湖北江陵荆南寺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考古》1989年第8期。

  [3] 临汝县文化馆:《河南临汝县李楼出土商代青铜器》,《考古》1983年第9期。

  [4] 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第90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5]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巩义市花地嘴遗址“新砦期遗存”》,《考古》2005年第6期。

  [6] 刘莉、盖瑞·克劳福德、李炅娥、陈星灿、马萧林、李建和、张建华:《郑州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高粱”遗存的再研究》,《考古》2012年第11期。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读后感(六):姜广辉:中国文明源头在北方还是南方?

  姜广辉 《 中华读书报》( 2013年12月04日 10 版)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郭静云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1月第一版,148.00元

  摆在我面前的这部50余万字的著作《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内容并没有书名那么浪漫,通篇几乎是近几十年考古学简报的汇集,但全书的体系、观点和结论却具有极大的爆炸性和震撼性,我不能具体预测此书出版后,其主要观点会有多少学者反对或支持,但它毫无疑问将引起学术界的巨大反响和震荡。

  中国上古文明是首先发源于江汉淮流域,然后由南向北传播;还是首先发源于黄河流域,然后由北向南传播?此书的观点认为是前者,这与传统的观点大相径庭,但却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的。

  清以前的学者对于中国西周以前的上古史研究,基本上是以汉代司马迁《史记》等少数传世文献为基础的。《史记》以《五帝本纪》开篇,五帝者,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次为《夏本纪》,首述大禹;次为《殷本纪》。尧、舜和夏、商的政治活动中心通常被认为在今山西、河南一带。由于百余年来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学术界已经对殷商史有了信实的认识,但对于夏代史,由于没有相应时代的文字证物,学界对之尚一片茫然。

  当上个世纪中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后,学术界将它界定为夏代至商代早期的都邑遗址。这样的上古史研究背景,使学者理所当然地认为中国的上古文明的传播路径是从北方传播向南方的。后来发现的长江流域类似二里头文化的遗址,即被学者解读为夏、商文化向南方的传播。此书引据乔玉先生的见解,提出不同的看法:二里头周围的人口和土地利用率研究显示,此地人口、聚落密度一直很稀薄,土地利用率也很低,二里头属于农耕文化,在农田和居住地足够的情况下,农耕社会缺乏向外扩展的动力;二里头遗址出现的兵器并不多,也未见有以战争为生的族群存在,他们如何将自己的影响力向外扩展呢?

  湖北屈家岭、石家河等古城遗址被发现后,一个汉水流域古代联合城邦国家的雏形已经显现出来。也就是说,江汉平原在青铜器时期之前,就已形成了完整的国家文明。所谓“二里头文化”实为汉水文明在青铜时期所产生的文化面貌,并影响到郑洛地区,其主要源自南方。考古证明,中国上古时期文明并非从北传到南,而是由南传向北。

  尧、舜、大禹等传说中的圣王和英雄,是不同传统来源的神话被合并的结果。舜和禹原本并非北方出生的英雄,例如舜在《楚辞》里被称为“湘君”,两位夫人被称为“湘夫人”,都被视为湘江之神,而湘江正是屈家岭文化范围的南部。《史记》说楚之先祖出自颛顼,而《竹书纪年》纪录圣王家谱说:“颛顼产伯鲧。”鲧就是大禹的父亲,这样说来,大禹原本是楚人的先祖和英雄。《淮南子·本经》说:“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伊阙,导廛涧,平通沟陆,流注东海。”“三江五湖”并不是北方的风景。反观北方,渭、汾流域洪水的风险很低,黄河中游气候相当干燥,且在夏的时代北方明显可见有干燥化的趋势,因此,渭汾或郑洛地区都很难创造治水的神话。作者认为,夏朝的政治活动中心应该是在南方,具体而言,最有可能在湖北的夏水(见于《水经注》,今名为长夏河,据《水经注》汉水下游都称为“夏水”),位于江汉平原,不少屈家岭、石家河古城都傍夏水而立,此地在古代因地形之故常有水患,非常需要治水,且屈家岭先民确实早已发明治水的工程系统,既然如此,吾人何以不将邓家湾或荆南寺等城址视为大禹治水的夏国呢?

  作者还提出,在殷商之前的文明中,存在过一个先楚文明,它的规模、传统及国家化的程度,可能是当时所有古文明族群中最高、最为辉煌的。这就是说,楚国文化传统应当比其他诸国更加古老,尤其早于从北方南下的商周统治者传统。那么,为什么现今我们所看到的历史不是这样的?而原本的历史不见了呢?作者认为,流传于世的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所撰写的,这就必然掺杂了立足于胜利者观点的意识形态,甚至因此而掩盖原先历史的真相。这些传世文献撰写的时代始于周,且使用殷、周文明的文字作记录,则必然代表殷周贵族出身的北方族群立场。从中国各个文化发展进程来看,北方族群的发展较晚,其历史相对较年轻,从殷、周时代起才逐步将广大城邦促为一统政权,而成为所谓历史的“胜利者”,他们也因此掌握了历史的表述权,能够撰写推扬自己势力与“德性”的历史,并将之传世。他们借用原来南方族群古来自有的神话,将舜、禹视为自己族群的圣王。但即使如此,在以北方为中央的正统史里,还是有蛛丝马迹,可以让我们发现其实古代南方的文明化比北方还要早。换言之,今日我们普遍认知的神话,虽然乍看之下似乎是一条一元发展的历史,但其实内中每一段神话故事、神圣英雄,其原始的来源,恐怕也是许多不同族群之神圣历史交相合并、融合而成的结果。

  以上是这部书中的主线和主旨,虽然这些观点大胆而惊人,但并不是异想天开之论,而是由一部在我看来严肃而又严谨的学术著作提出来的。此书出版后,难免会受到批评或责难,甚至也可能会被批得“遍体鳞伤”,但我相信此书必将成为一部不朽的历史名著。在近百年的中国历史研究中,我们的学术界一直缺乏这种以绵密的资料与大思维方法相结合来撰写的历史研究著作。其意义主要不在于,书中的结论是否完全符合历史的真实,而在于在那些没有文字记载的遗址文物面前,我们不能仅将有限的传世文献作为解读它的参照系,而应凭着历史学家的辛勤努力,为其创造新的有助于作可能性分析的新参照系。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读后感(七):难得好书

  犹如一本精彩的侦探小说,在正确的原则指引下,对中国上古史的秘密进行探测与还原,基本可信,也符合常情。好可惜,这样的书不是我写的:(

  写短了,不让我发,那我再写一点吧。呵呵。

  近期网上看到一些关于这本书的争论。对质疑该书最有利的“证据”主要有二,一是认为盘龙城的年代没有郭书认为的那么早,二是郑州商城又发现了一个远比盘龙城大的外城。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认为双方都拿不出绝对的证据。郭书选择相信发表的碳十四数据,可是一来已发表数据不够多,二来碳十四检测方法存在差异而导致降低数据的可比性;许宏的评论主要引用器物类型学研究成果,可是单就器物类型学而言,只可以排顺序,如果没有地层学的证据,不能定早晚。本人从历史地理、区域文化发展轨迹和空间关系的角度,倾向于相信郭书的论断。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认为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如果郑州商城真的存在一个10平方公里的外城,那么,那么需要看这个外城与内城是否是同时存在?如果同时存在,内城是做什么的?如果说内城是宫城,在3000多年前就有那么大的宫城(3平方公里),确实有点让人不敢相信。要知道,大唐盛世的大明宫也才3平方公里左右,北京紫荆城不到1平方公里。从考古发掘经验评估,不合常理和逻辑的现象背后,一定存在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个所谓的外城,是否能证明为同一时期的遗存?有没有将不同时期的不同遗存认定为同一个时期同一个遗存?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读后感(八):近年罕见的令人瞩目的大作

  朱彥民:

  郭静云教授的这本厚厚的大部头巨著《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洋洋洒洒,委实壮观,视野开阔,体系庞大,内容宏富,前所未见。以时间维度来讲,从史前时期到夏商周三代,持续数千年;以时空的维度来讲,从长江流域到辽河流域,从中原地区到中亚地区,南北中外,跨度几万里。作者驱使古今中外资料汇集一书,为其所用,驾驭材料之能力迥异常人。故其书资料翔实,结构宏阔,观点新颖,论说别致,是一部先秦史研究近年罕见的令人瞩目的大作。

  朱彥民,南開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先秦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兼职教授,殷商文化學會副會長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读后感(九):与作者现场交流的机会来啦!!!

  据悉,本书作者郭静云教授将全程参与2017年中山大学“历史、考古与文明研究生”暑期学校。

  下面是这次活动的相关情况:

  一、主办单位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二、协办单位

  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历史系

  三、立项资助单位

  中山大学研究生院

  四、举办目的

  2017年“历史、考古与文明”研究生暑期学校的主要议题以上古文明为主,探讨在跨地域和跨文化的多元视野之下,从稻作起源、文明成长到帝国形成的历史过程,并思考相关史学及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问题。

  本届暑期学校将邀请境内外学者做相关主题演讲(全活动以中文进行),并辅以学术工作坊、小组讨论、学员论坛等形式,希望籍此提升青年学子进行议题探索、观点与方法反省以及以问题为中心进行跨学科研究的能力,开阔青年学子的学术视野、搭建跨校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五、 举办时间及地点

  举办时间:2017年8月15日-8月25日

  培训地点: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珠海市唐家湾)

  六、招生对象及名额

  本届暑期学校招收国内外高校(包括港、澳、台)青年教师、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985和211高校优秀高年级本科生共计90名(其中广东省以外学员75名)。

  七、日程安排

  时 间 内 容 备 注

  8/15 上 午 报到 地点: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招待所

  下 午 学员集会介绍相关情况 地点:中山大学珠海校区课室

  8/16-24 全 天 课程与专题讲座 每天分上午、下午和晚上三个时段,分别安排主讲教授授课。期间穿插安排分组讨论课、学员论坛等。

  8/25 上午和下午 分组报告与综合讨论,毕业典礼

  八、拟邀请授课教师

  境外:

  邢义田(台湾中研院院士,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研究员,专长:秦汉史)

  郭静云(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客座教授,专长:先秦历史与信仰及文明起源研究)

  蒲慕洲(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专长:埃及学、中国古代宗教民俗思想、上古比较宗教思想史)

  石兰梅(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专长:中国上古史,中国古代艺术史)

  境内:

  林 沄(吉林大学考古系教授,专长:商周考古、东北考古、古文字学)

  宋镇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系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专长:殷商历史与甲骨文)

  冯 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教授,专长:天文考古学,古文字)

  魏 坚(中国人民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教授,专长:秦汉阶段北方地区长城沿线考古学)

  傅宪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专长: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

  鲁西奇(武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专长:汉水流域历史地理)

  曲天夫(厦门大学副教授,专长:亚述学、古代近东史)

  校内:

  刘志伟(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专长:历史人类学)

  吴 滔(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专长:古代中国地理环境与政区演变、历史地理)

  郑君雷(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专长:秦汉考古)

  郭立新(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专长:新石器至青铜时代早期考古)

  等等……

  九、学员报名与选拔

  (一)报名条件

  1、国内外高校青年教师、在读博士生或硕士生及985、211高校高年级优秀本科生;

  2、专业不限,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文献学、哲学历史地理、思想史、艺术史、经学等相关学科中对上古历史与文明感兴趣的学生,或以相关主题为研究课题者优先考虑。

  3、所有学员需全程参与,并按主办方规定提交课程作业。

  (二)报名办法

  请浏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网站,下载“2017中山大学历史考古与文明暑期学校报名表”,如实填写后发到下列邮箱:[email protected](“中山大学历史考古与文明”拼音头字),请 在邮件“主题”栏注明“姓名+学校+专业方向”,并将学生证或工作证扫描或拍照,作为附件一并发到上述邮箱。

  (三)报名截止日期

  2017年6月25日

  (四)录取情况公布

  主办方将在2017年7月1日前相关网站和微信平台公布公布录取名单。

  (五)本届暑期学校招生、录取与教学相关信息公布网站与微信平台如下:

  1.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网站(http://ssa.sysu.edu.cn/ )

  2.微信公众账号:“历史考古与上古文明”

  十、费用说明

  本届暑期学校不向学员收取任何学费。正式录取学员由举办方免费提供住宿,同时为考核优秀的学员提供一定奖励。旁听的学员需自行解决住宿。所有学员均可以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食堂购买餐券就餐。

  十一、联系方式

  联系人:黄咨玄先生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马丁堂转黄咨玄先生

  邮政编码:510275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读后感(十):书不怎么样,水军更可怕

  对的,我是公牛的马甲!我之所以注册马甲,是因为龙脊,也就是郭立新先生注册了一个新马甲龙之脊2012为这本书摇旗呐喊,那我就用他们最喜欢的方式热闹热闹!

  我不认识另外两个已经注销的ID,如果认识,我会告诉他们,龙脊就是郭立新先生。

  其次,我觉得以前的短评没有说中要害,我把我的原帖再贴一次。

  LS有条短评提到这本书硬伤多,但是思路不错,许宏先生也是这个意见,但是,这本书的思路其实是成问题的。学界基本漠视这本书是有道理的。

  这本书的核心就是用一种中心论替代另一种中心论。但是,中国的学术界早就走出一元中心论了吧?而且,这种强拗格调不高吧?

  作者其实对苏美尔的了解不超过过时的教科书上的简介吧?60多页的参考文献为什么没有对苏美尔的最新研究成果?现在的学界早就不是书中所说的那样认识苏美尔了。

  作者对文明起源的考古学研究也不了解吧?再看看60多页的参考文献,有木有?这本书的最大论证特点就是捕风捉影。

  这本书不是上海古籍的引进图书,没有境外出版社把关的。

  水军非常讨厌,实在让人看不下去了。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shkx/58848.html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