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社会科学 > 哲学 > 不疯魔 不成活_《不疯魔,不哲学》经典读后感10篇

不疯魔 不成活_《不疯魔,不哲学》经典读后感10篇

来源:哲学 时间:2019-11-30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哲学】

《不疯魔,不哲学》经典读后感10篇

  《不疯魔,不哲学》是一本由哲不解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疯魔,不哲学》读后感(一):我评1星是因为……

  我评1星是因为我对“书”这概念本身的要求,别无其他。也即是说我是出于自己的“偏见”来评价的,不顺从于任何一方(左派、右派,1星党……)我认为“书”是严肃高雅的,不能作为网上的文字的摘抄;而且指涉哲学的书是“公共的”(而非共同的),是在思想场中个人卓越的凸显,而非私下里一点没有论证的牢骚、感觉、意见……如果这些文章只是作为帖子,成为作者个人感受和“观众们”茶余饭后的消遣,但凡让大家有了对哲学史的一丝关注都是成功的、无可厚非的。但是首先哲学史不等于哲学,如果以一种对过往哲学家的嬉笑怒骂式的评价就能够唤起读者真正对于哲学的兴趣,那么问题似乎就转变为我们只要想办法写“好”(在精彩、更易使的意义上)哲学史、哲学家传记就行了。但事实上,就我的个人理解而言,哲学是如苏格拉底所做的那样,真正能够给人以深刻地反思,并在这种反思中逐步形成判断力。其次,反过来说,真正有志于哲学的人必要先“劳其筋骨”带着自己的问题在哲学原著中沉思一会的。因而对专业的哲学家来说,哲学史、哲学家个人传记不是他们必备之物的。

  想必作为专业的哲学研究者的作者很明白现代性下的消费社会肆虐,也很明白元哲学时代问题早已指向哲学自身。因而或能理解我的一点偏见。但若是作者出于无可奈何的原因将这些贴子出版为书,那么我的批评或不合事宜。

  或许,这样的对号入座对作者并不公平,但是借机将我的“意见”得以表达,并很希望作者能够理解我所言说的真正含义,也恳切希望诸位读者没有必要为了个人立场将书乃至于作者本人当做靶子。我曾经读过里面的若干文章,也很钦佩作者的文采;如果能给帖子评分的话,我评5分!

  《不疯魔,不哲学》读后感(二):远邪一星请退散,哲学没你们而精彩

  就是系列哲学小文,在一段时间内风靡社交网络,作为刷人人的一员,也拜读连载文章。真心为作者的尝试和写作勇气而折服。周围也不乏推荐和传阅的朋友,感念这种对哲学如绘图式的描写,也促使我认真看了几本哲学名著。

  在此稿出书之际,看到众神无厘头的评论,实在不忍。我想,每个人可以尽情保持并发表自己独有的见解和学识背景,但不要用泼粪或损毁自己学识身份的方式来掐死拓荒者。

  我们尊重这个允许言论自由和知识传播的时代,更尊重在知识竞争中查缺补漏的精神。但是,作为饱读诗书的人,我们不能原谅撇开知识以外而对人进行攻击。言论自由和知识批判也有一定界限,对书、对内容、对学识可以彻底批判,但对人应该尊重。

  我们需要尊重一个有勇气写出自己读书感想的人,更何况已经说明这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述;我们需要尊重一个作者在自己写作和分享文稿中,在长期间内、在一些网络空间中掀起的对哲学探讨的先锋精神;我们需要尊重作者有胆量把严谨的枯燥的哲学观点通过灵动的笔触展现在读者面前,或许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或许有诸多不足,但这并不代表作者不尊重读者。

  读书人都有不同的哲学观和思维方式,都有各异的知识背景和价值偏好,如果因书而攻击人,那就失去了知识探讨的可能性,也就败坏了允许你来评判他人的权利,更失去了可以让你有机会自由探讨的多元化空间。知识,尤其是以可以为他人易接受方式呈现出来的知识都是值得称赞的,这是勇气。如果大家都热爱哲学,那么就需要给哲学更多表达的空间,可能一些方式不为所有人都能接受,但需要包容,需要建设性评判;如果大家都热爱哲学,那么就需要多多贡献自己的哲学思考,而不是一棍子打死拥有探索和分享的前行者;如果大家都热爱哲学,那么你应该懂得“我不同意你所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价值,就应该以宽容之心、以建设性态度来商榷,而非人身攻击。

  一本哲学随笔引来了众人围观,既很好地诠释了“捧杀”,也很好地诠释了“棒杀”。不管是“捧”还是“棒”,我们的言论都要有依据、有思考,出于情绪的发泄表达于己于人无利。我们的理性声音汇聚起来是智慧,过度允许无理谩骂则就是容许话语霸权的横行,那么人人都将成为公共空间的受害者。

  《不疯魔,不哲学》读后感(三):此书当可佐酒

  闻卿广博,修读京师学府,有巾帼奇才,所成之文生花落笔,极尽妍态,今有幸拜读大作,读罢,抑制不住胸中情绪,遂作此文,答曰:此书足以传其当世。

  张小姐能说会侃,还善写,集三样功夫于一身,尤为在女性中,我所见不多。然世界哲学自萨特存在主义之后,已鲜有体系生出。哲学界烽烟四起,学院派互相攻伐,一时弥漫出波谲云诡之气息。更有好事者出来分析当前格局,预测学科前景。曾几何时,集自然科学之大成者霍金尝言:哲学已死。有人亦尝言:哲学已走进死胡同。言论一出,情投意合者竟奔向而去,如过江名士多如鲫,喧嚣之声不绝于耳。反对者说其沽名钓誉,无理取闹。无可奈何者认为哲学之死势不可挡,然余威尚可震天下,试将哲学整改。

  事虽如此,让哲学悄悄然以息事宁人,以符合人情常道,然喊了便是喊了,声传四野,霎乎有些悲壮,因死掉的是崇高无上的哲学,是对苏格拉底,尼采,黑格尔等人类之光的怀疑。以此观之,就算哲学已判死刑,尚有一段时间可挣扎,等待其回光返照未尝不可。

  哲学好端端的,如何会死亡?

  病源也在人类发展和商业社会,一切价值以市场和财富作为判断,商业大亨君掌控经济命脉,创造一切人心世道价值观。有利则趋,无利则避。民众思想亦是全面皆商,以利益做评判标准和人际来往,从此书店与夜店齐飞,画廊与舞廊一色。在此社会通病之下,哲学难以于逼仄空间生存,一切学说以拿来主义与实用主义为主,故而对纯理论和形而上学无任何兴趣。

  另则伪学之风严重,读者本人心不正,对纯理论与形而上难以理解,无可救药的愚蠢,碰上了便瞎说一通,胡说八道以自娱自乐,洋洋乎来了兴趣便哗众取宠,曲学阿世,而曲起来别扭,阿起来更蹩脚,听者听之任之,更难求甚解,所幸放任自流和跟随批判便罢。

  哲学兴则天命有归,于乱世纷呈迎太平。君不见鄙民茶余饭后,淳朴作坊间想象,添油加醋夸大其实。知识分子笔记写作,可摇曳于稗官野史与事实之间,粉黛春秋。学者作传,或褒扬或抑弃,取旧体学说,自成一派以糊弄世人。

  在物议沸腾之下,张明明小姐横空出世,作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哲学女博士,既未自成体系,著书立说,以彷中华先辈朱,程,陆,王。也未沉于浩瀚梵文经书作书蠹,只是另辟蹊径,提挈取材,述哲人遗风,笔法大众化,使大众经脉贯通,通俗化当求普度众生,全民哲思。作为启蒙或初始读物,可远观亦可亵玩焉!正因此,文轩与书城来了兴趣,以前哲学一栏无人问津,自此书以降,到此处徘徊伫立者日甚,咦,真可谓“文章自有命,不仗笔史垂”。

  昔大宋文豪苏子美饮酒无算,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读《汉书·张良传》至博浪沙击秦皇,中副车。叹曰:惜,击之未中。遂饮一碗酒。又读至刘邦暗度陈仓,与良会于下邳。抚案曰:君臣相会如此之难。遂又饮一大碗。岳父杜献公闻之,大笑,“有书下酒,纵使一斗也不足多矣”。史称“读书佐酒”。

  今张明明小姐之作品,比之张良博浪沙击秦皇,下邳会高祖丝毫不逊色。也足可以“下酒”了。

  人生当如此,拿酒来!

  《不疯魔,不哲学》读后感(四):你是流氓你怕谁

  记得读完完整的帖子和陆陆续续几个散散的帖子已经四五月份的事情了,读完之后确实感觉很好,得知作者要出书之后,也是一直关注着,没想到来到,豆瓣看到这么多奇葩的评论

  马哲?我不知道这到底是个什么理由,当然这些人也是不需要理由的,就像那些热衷于政治讨论,热衷于政治意识形态的人,他们谁都说服不了谁,他们最后只是在一番政治辩论之后,获得一种讨论的快感,最后全都沦为政治情绪的宣发,最后的收获,也许就是收获了一些政治的名词和辩论的技巧,给别人取个名字,帮对手划个名号,攻击对方的心理起点,发一些掐头去尾的帖子,充满情感。其实在人人上都已经习惯这种情况了,崇拜希特勒的甚至连魏玛共和国和希特勒反共产党国家都不知道,宣扬种族主义的连民族历史都没读完,没完没了的情绪泛滥。他们天然的站在道德高地,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可以站在道德高地上面,但是他们就非常爽快的毫不低调的站了上去,最后俯视众人。

  我真的想了很久,研究马哲和这本书有什么关系,你们凭什么把你们的语言体系随意的套弄在别人身上,你凭什么给别人划分类别。真的,你们什么都可以扯到你们那个圈子里面去,体制有问题,派别不正确,意识形态不正确,我吃喝杯可口可乐在文革都可以被说成美帝国主义的走狗被抓起来。真的够了,你们那点东西真的是个太小的圈子了,你们也就是因为离暴力近一点,才让你们在历史中有这么多话语权。说回这个书。。。我真的说不回了。。。。。。你告诉我作者学马哲到底和这本书有什么关系。。。。这难道也是你们说的体制的问题。。。。。

  关于专业不专业学术不学术的问题,作者的定位已经很明确了,就是轻轻松松的一本普及的书籍。定位正确了,然后做的事情是符合的那就ok了。关于怎么学哲学......我真的对那些哲学中长得不能再长的句子感到有些无语,他写这么长弄这么专业的词加这么多的定语到最后还是没说清楚自己的主要想法,也许这在某些人来说这是够学术的...让人读不懂真的是学术中比较小孩子的表现。作者定位明确,风格也是随意在网上写出来的。如果说,又有要站在道德高地上的人来演讲的话,其实,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大家都可以互相学习,我也很敬仰那些学问很深的网友,我说的是有真学问的人。

  抛开上面的几个问题不说,网络上从来都是这样,骂一骂既显得自己高尚了,也做到娱乐的效果了。。。。。。这些东西好像我都写过很多遍了在很多地方,这个网络是个什么样,什么样的人说着什么样的话,在现实生活中又是什么样,我们都是在互联网长大的一代,我也不想在这反复的说着重复的话,既然不想说,那就引用鲁迅先生一段话吧。

  chopenhauer[1]说过这样的话:要估定人的伟大,则精神上的大和体格上的大,那法则完全相反。后者距离愈远即愈小,前者却见得愈大。

  正因为近则愈小,而且愈看见缺点和创伤,所以他就和我们一样,不是神道,不是妖怪,不是异兽。他仍然是人,不过如此。但也惟其如此,所以他是伟大的人。

  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

  的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

  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去罢,苍蝇们!虽然生着翅子,还能营营,总不会超过战士的。你们这些虫豸们!

  三月二十一日。

  《不疯魔,不哲学》读后感(五):哲不解老师~~~是美女哦~~~

  理由:

  1.哲不解老师据我所知在豆瓣上就两张照片,其中一张已被我做桌面。

  2.哲不解老师她说花了一年出书,愿意花时间准备东西,说明老师很认真,认真的人最可爱了。

  3.哲不解老师的文章我只在豆瓣上看过,其中文字居然能让我这个爱玩dota不爱看书的一直看下去,说明老师有一种魅力。

  4.我现在依稀记得哲不解老师的文字令我这个混迹糗百等诸多笑话的骚年会心笑过几次,说明老师有一种高端幽默感。

  5.读哲不解老师的文章让我觉得有一种少女独有的灵气在萦绕,这可不是抠脚大叔所能模仿滴。

  6.通过老师的文章最起码让我知道了不是人人都能学哲学的,虽然哲学是个什么东西我还是不知道,但我起码具备了入门的知识,我可以吹水。

  7.我是读物理学专业的,据我亲身经历,如物理、哲学这些闷骚男所独有的领域,一般都是因为专业性太强很难与其他领域的人沟通,能在公众领域风生水起的,都是镇店之宝。

  8.笑到最后的都是大神,哲不解老师是女的,所以是女神。

  9.在二次元的世界里,会吐槽能出书的都高端大气,如俺妹,O(∩_∩)O哈哈哈~

  10.凭我多年的第六感,我所关注的人都是很不错的,写的东西都是杠杠滴,都是美女。

  据不完全归纳论证可得,一个能当桌面,认真可爱,有独有魅力,高端幽默的,少女灵气萦绕的,会吹水的,学习好的,高端大气的,能被我第六感认同的女博士,必然是美女。

  《不疯魔,不哲学》读后感(六):拌豆瓣的哲不解

  许多向往哲学之路的哲学盲都要经过一座桥,这座桥的名字叫做 哲学家—不—解—释!

  21世纪,豆瓣。

  如果当时的学生,谁喜欢逛豆瓣又觉得太颓,打算看书又抓耳挠腮看不进去,那么需要做的只是跑到某个小站去瞄一眼,因为每过一段时间那里总会发表一篇新的哲学贴,其欢乐程度不亚于任何一部当红小说或电视剧,而知识性却又不低于许多科普读物,免去了看的时候被人挖苦成学霸的烦恼。直到某日帖子们被收集成的书出版,大家纷纷郁闷的表示:喵了个咪滴以后就不更文了是吗……

  哲不解,女, 生于198x年。她出生的那些年,在遥远的另一个共产社会----苏联,头顶红印的戈尔巴乔夫正在政坛上呲牙咧嘴,人民的生活一再得不到提升,看似壮硕的苏联其实已经摇摇欲坠无法在与米国抗衡;马克思若还在世一定郁闷不已:自己的学说居然被拧巴成了这样。

  用我们的话:哲不解小时候是个学神。11岁,她上初一,那时班上的女孩们流行左手琼瑶右手亦舒,边抹鼻涕边擦泪儿。作为有格调的学神,她左手《诺贝尔文学奖全集上》,右手《诺贝尔文学奖全集下》;从那里第一次知道了斯宾诺莎这个名字。长大后的日子里她就带着对哲学的热爱一路努力下去(期间这股爱智慧的热情屡次烫到了不靠谱的高中教材和老师)最后她进了T大,目前博士在读。

  在大学里某次她和学校几位理工科同学聊天,他们表示喜欢哲学怎奈手速太慢西哲史选不上,于是哲不解脑门一热,立刻拍大腿说:“上个毛哲学课,等我给你写个欢乐版哲学史来。”于是,遂有了传说中的哲学帖。早期在人人写的欢乐写的随意,而后变的更为严谨认真,不过节操水平嘛……维持不变,一路走来,她发现发现惊喜不断:喜于竟然这么多人乐于阅读,更喜于从回复中看到原来世上还有这么多人对哲学充满了爱。

  第一批帖子基本囊括了近代哲学的各位名家:床控笛卡尔,卢梭和他的骨灰粉康德,超级学霸斯宾诺莎,康德的骨灰粉毒舌叔本华和他的死对头「啤酒店老板」黑格尔,以及叔本华的弟子,崇尚超人的尼采;而后又写了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萨特,克尔凯郭尔;释梦大师弗洛伊德,第欧根尼&犬儒学派等等,集成了哲学十二钗的正副册。

  帖子们的的结构类似,介绍哲学家的生平,解读主要思想的以及它们产生的影响,以及一点个人评论。相似基本的结构以外每篇又会穿插许多有趣的片段: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穿越辩论,各位哲学家对挂科男的建议,人的本质的论坛跟贴……,这些片段纵横比较了各位先哲的思想,平添趣味又让读者对各位先哲的思想更加明晰。

  对哲学家的生平介绍极富网络气息,欢乐写实设下限,有血有肉有嚼头;而在解读他们思想的时候她手中仿佛拿着柳叶刀一般,能把思想从厚重的著作中准确的剖出来,虽然文字并不多却几乎可以对各个方面的思想内容均涉及到。比如对于叔本华,帖子中说到了柏拉图康德奥义书,自在之物、摩耶之幕;世界是我的表象,事物是意志的客体化,意志的满足与不满足带来无聊与痛苦,艺术审美和消除生命意志可以摆脱痛苦,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四章对应的主旨基本说明的同时也把叔本华的思想起源和影响附带了进去。这条阿里阿德涅之线可以领着人能在短时间内探到从未听过的哲学家的思想内核。

  某年8月底.正副册集成的不疯魔不哲学正式出版,人家别的博士的一年核心发论文n篇,大作出版n部,可哲不解却在这里悠闲地调侃各位大师,某一群人出于各种原因非常不满于是纷纷借着网络的虚拟和时效给书刷了个超低分,部分人还企图找来好事者的瓜子板凳,而面对所有的讥讽和嘲笑,loser哲不解内心及极其winner:“你们不懂,书是春风化雨的,怎会因一群恶意的评论被掐死!随便你们怎么说,反正姐自强不息,姐厚德载物。”

  对这现象 某人忍不住要说一下了;哲不解不止一次的强调其中的观点只是私人的而不能当客观评价,切勿将贴子当学术读物看,所以虽然某些文章中不乏偏颇但作者有言在先,并无故意误导读者的意思而为何一定要求全责备呢。如果批评者认为普及哲学有必要且能写出一本如此引人入胜又更加准确深刻的哲学读物那算是掷地有声的批评,否则又何尝不是在空谈。而有专业者又批评哲学史普及读物这一类书的价值值得质疑,但对没基础又看不下书却愿意对哲学史有了解的入门者是不是因此又少了一个机会呢,他们或许不认为哲学普及读物没有价值却因专业者对一类读物的不赞许而认为是这本具体的书写的不好。不能作为正式的学术文章阅读,但它已经能让人们对哲学史有了最基本的了解和相当的兴趣,去了解那些曾经用来治疗自己失眠的书。wikipedia已经能包罗万象相当可观而且内容还不算太高深,所以它为何没有借此取代一切普及读物呢?(如果普及哲学没必要 那这些就当没说吧。)

  哲不解是个全才,除了哲学贴,在她笔下还有其他许多段子,比如剩女传w小姐脱光记(似乎影射着哲学界一段知名恋情),写的理工生们深受感动的微小说老馆猫先生,写给求是学会的人,历史,献给母亲的母与女等等等等。面对这根生花妙笔,暗地里有人说:“什么?!老子还没写,一个有胸无脑的妇道人家就上来胡说八道了?”女性写作身份已让他们产生足够的焦虑。邓福如有首歌《不要放弃》,我想形容哲不解的境遇最为恰当:用你坚定意志,保持最初的选择,所有困难都会变美丽!

  面对所有疑问,哲不解其实最想说:“不要迷恋姐,姐不是传说,姐只是爱哲学!”

  内容许多取自哲不解自己的帖子,模版本身就是老宅男康德,希望这一小篇介绍能让更多人对这本书有所了解……虽然写的乱七八糟的。

  《不疯魔,不哲学》读后感(七):“很疯魔,不哲学”——论为何星相学专著不适合用作天文学入门

  我在此写的,不是一篇专门针对这一本书的批判,而是针对一类书的批判。其实作者这本也不算是这一类书中最著名的典型,最典型的是《苏菲的世界》。至于为什么选择这本书,其实是因为作者下面的一段申辩:

  “此书的定位从来都不是学术书,你们为何总是揪着‘不学术’不放。作为学术科普它不够严肃;作为八卦书,它又没有那么恶趣味。它的定位就是一系列欢乐网络日志组成的轻松幽默哲学随笔,适合初入门者,哲学门外汉。”

  不,其实很多人不是批判你不学术,因为学术完全可以不做(世上才有几个哲学系学生啊),但人却不得不思想。

  我遇到的很多学哲学的人,都喜欢设定这样一个等级秩序:大哲学家比哲学专家厉害,哲学专家比哲学入门者厉害,哲学入门者比“哲学门外汉”厉害。所以你只要是哲学专家或“入门了”,就能够给此书作者口中的“初入门者”或“哲学门外汉”进行哲学普及工作。

  但是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不哲学的。哲学思想要粉碎的,恰恰就是这样的幻觉。

  什么叫作“哲学门外汉”?什么是“入门”?哲学这一门课和别的科目不同,别的科目简单的是入门,难的是精深。而哲学,难的是入门。待到真正入了门,你反而会发现前路几乎已经走尽,只剩下一些零碎的整理遗迹工作。这种整理,其实本质上是历史学的(准确地说是意识形态史)的工作,而与哲学思想无关。

  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反对此类以轻松调侃的方式来写给“哲学门外汉”书的原因:最好的哲学入门方式,恰恰不是去读“哲学入门读物”,而是直接地读哲学。任何如《苏菲的世界》或《不疯魔,不哲学》这样的书,都只能为思维的自由增添障碍。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搞固体物理的诺奖获得者,是不敢在学天体物理的研究生面前谈天文的。因为他知道自己一张口,学天体物理的人就会在心里暗笑:“您说的是星相学吧?”但是,无论是谁,哪怕一个没有读过任何哲学书的文盲,也能够谈“哲学”。而且他们的哲学,如果严格地检查的话,其实并不比当今二流专家学者们研究的“更”错误或“更”肤浅。这些人谈的“哲学”也不见得比哲学史上某些著名观点“更”错。比如你无法给一个热衷于做小学老师、码头搬运工、建筑师的人“普及哲学”,因为你无法知道他是否有比维特根斯坦更高的“智商”。哲学家绝不是最聪明的人,对最聪明的人而言,根本不存在哲学问题。只要哲学家在对这些绝顶聪明的人谈哲学时稍有错误,他们也只会挠挠头说“您说的是星相学吧?”

  这里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用诸如《苏菲的世界》、《不疯魔,不哲学》这些比罗素或梯利的哲学史更脸谱化的方式,来把那些“外行”的脑子弄乱?你可以说:他们的脑子本来就是乱的,他们已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政治宣传、大众媒体等对“哲学问题”的曲解,所以学习哲学才能获得思维的自由。但是关于“思维的自由”,这样的作品能做到吗?

  一定会有人说:《苏菲的世界》、《不疯魔,不哲学》即便做不到领入门,但起码能“接近”入门的门槛。首先我想说,对哲学的领悟【不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我丝毫不认为这样的作品有助于哲学的入门,它只会把人推离哲学,让人陷入更似是实非的东西。而这样的东西其实危害比高中政治教科书还大,因为它看上去更“接近”——然而“接近”这个隐喻本身是错误的。所谓“相似性是思想最大的敌人”,也正是这个道理。

  哲学的另一特征是:它其实根本就无法用贴近生活的方式表示出来。作者想做的是用通俗的语言讲哲学,但这其实是不可能的。此类问题太多仅举一例:你的原话“哲学就是教人们如何正确地玩语言游戏”——这明显是曲解。因为语言游戏论恰恰说的是哲学做不到这一点。你说维特根斯坦走向了“哲学无用论”,也是曲解。因为“哲学命题无意义论”和“哲学无用论”,是两回事。数学命题也无意义,但你能说数学无 “用”、无价值吗?

  有人说:当你能用寻常语言把哲学里的句子重述出来,你就理解这这句话。——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哲学这种纯粹的范畴语言表达的理论,恰恰不可能用较不纯粹的寻常语言符号表述。理解一个句子,不是用自己的语言把它重述出来,而是“就这句话,理解这句话”。一个命题不是别的命题,它就是这个命题而已。一件事情也不是别的什么事情,它就是这一件事情。哲学要消除的,正是这种解释癖。如尼采总是想把康德的【生存方式】和他的道德范畴结合起来达成某种解释,但生存论层面的事情却永远无法解释范畴层面的(遑论此书中的各种八卦,也难以达到“生存论”层面的标准:想想尼采是怎样把康德及“哲学家的心理类型”比喻成道德的毒蜘蛛的,而你把他比作什么?阳光宅男?)。生活世界与哲学范畴(用维特根斯坦的话说:语法命题)无法相互解释,此即我所理解的“哲学家不解释”。(顺便说一句:哲学家也不改造,因为对世界的改造必然有对世界的解释)

  “哲学家不解释”这个ID其实很不错,但可惜的是你一直想通过某种简单化的东西来解释哲学,于是就成了哲“不解”。

  “不疯魔,不哲学”——这个书名其实也说得不错。哲学既是语言陷入疯魔的表现,也是消除这种疯魔的斗争。疯魔本身是人性的一种固有的渴望(尼采会说,这是悲剧性的渴望):渴望用语言飞越自身的地平线,或渴望编织出这条地平线。疯魔无法被解决(solved),只能被消解(dissolved)。但如果要为本书取一个名字的话,最恰当的是:“很疯魔,不哲学”。

  《不疯魔,不哲学》读后感(八):心無框架,何以附着

  記得去年在回鄉的路上,我隨手翻開一本薄薄的小書「你的第一本哲學書」。其實那時心裏滿是糾結,要不要結束和小敏的糾葛,感謝這本小書,帶給我兩個小時的寧靜。讀完那本書,我隱約覺得自己好像看懂了哲學到底研究的是什麼:不就是「未來」嗎?思考哲學問題的動力,莫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對死的恐懼(這就是海德格爾所謂的「向死而生」吧),莫不是對未來不確定的恐懼?哲學,不就是找到一份執信,帶給人心靈上的安穩的執信?要是這樣,就能解釋,為什麼一千個哲學家有一千種哲學了。

  想起看哲不解姐姐的「不瘋魔,不哲學」時,雖然高呼過癮,卻不得要領。原來哪有什麼哲學,只有每個人對世界、對人生自發建立的「認知框架」。框架之前,每個人用過往、用思考打造框架;框架之後,一切的過往、思考都得以附着。

  是頓悟?是醒睡?也許只是我的本體第一次成形。狂喜之餘,不禁些許失落,這成人禮來得真心不早啊。

  情人節臨近,本打算送妹紙本「不瘋魔,不哲學」。書到了,卻不捨得了。深夜复讀,才發現——就如書中所言「我筆下的每一位哲學家都代表了哲學家中的一類人」(p057)——我頓悟而得的「人生框架」不過是歷史輪迴中反復洗滌沉澱的框架之一。那一刻,久久揮之不去的孤寂滌蕩而去,匯入歷史洪流的感覺原來這般溫暖。

  ---

  小時候總是糾結,看書會改變我的本我嗎?哈哈,原來是可愛的多慮。本我就是成長,成長就是改變,改變就是接納,接納就是允許被改變。用海德格爾的調調就是「人並不是作為現成的存在者而存在,人沒有事先定義好本質,人總是不斷地選擇、創造超越自我,故而人的本質正是他一輩子生生不息所作所為的總和」(p114)。也許這就是薩特所謂「個體的人沒有不變的本質,他自身的現實境遇和自由選擇創造了他的本質」(p065)吧。

  再讀「不瘋魔,不哲學」,能有如此之多的感悟,當然歸功於哲不解姐姐的妙筆文字,卻也不能不提及 Jeff Hawkins 的「論智能」(On Intelligence)。他認為,大腦皮層是一個自相似的層級結構。我堅信這個假定的正確,因為它如此簡單,而又如!此!強!大!它讓我想起抽象代數裏的「群同構基本定理」:兩個看起來很像的東西,竟可以從其中一個當中抽取一部分,讓這一小撮和另一個一模一樣!一直很喜歡 Banach 說的「優秀的數學家在定理或理論之間看到了類似,卓越的數學家則從類似中間看到了類似」。「抽象」這個人類最重要的工具,難道不過就是「從更高維度消除矛盾」?!這就是我一直在找尋的「抽象之上的抽象」?!看到書中所述「大腦皮層在外表和結構上存在著驚人的同質性」,這個世界安靜了,好像挖出了「死海古卷」,一切都掛上了一個故事。不管這個世界看起來多麼豐富多樣繁雜萬分,它其實是一個高度同構的世界,至少在我們腦中映射成了一個高度同構的結構。這就是人們得以簡化這個世界的本質原因?這就是人們得以把握認識世界、得以在劇烈動盪的未來面前獲得一分慰藉的依據?從此往後,我眼中只有「映射」。海德格爾的「存在」(Sein)是存在者到概念的映射,薩特的「本質」是「存在」在腦中的映射……

  思想的朦朧、言詞的含混清澈起來。

  《不疯魔,不哲学》读后感(九):豆瓣大量黑评里所谓对哲学不敬的斥责,又何尝不是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作祟。

  很有意思的一本哲学通俗入门读物,作者是清华大学哲学女博士,据说是马哲专业。

  按照豆瓣的简介:作者以清新健雅的笔法写了历史上最著名的二十余位哲学家的生平传记和代表哲学思想,把一个个遥远生疏的面孔拉到读者面前,鲜活、生动、触手可及。

  不过,令我颇为惊讶和遗憾的是,豆瓣里几乎大多都是对这本书的恶意一星短评,明显纯粹是为了黑而黑。然后看到有人甚至叫嚣:马哲是原罪。。。

  不知道该说什么来表达对这种愚蠢行为和思维的愤怒与悲哀。

  另外一些黑评,则似乎来自于同行的恶意攻击。他们好像是认为,哲学本该是入门难,门槛高的一门学科,并不适合用这种调侃戏谑的方式进行传播。

  然而,这所谓对哲学不敬的斥责,又何尝不是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作祟。

  当大多人都把哲学看做遥不可及的学问,哲学便只能沦为世人眼里空泛可陈不接地气的东西。

  真正宣扬和推广一门学问,不是靠高姿态的抱团,而是更真诚的入世。

  ----------------------------------------

  对于我一个典型九宫人来讲,哲学是我一直尤为偏爱的领域。

  这里摘抄作者的几段话,关于“哲学的意义”:

  “所有的哲学家们都会在哲学的终极意义上达成一致:哲学是为了追求人类的至善和幸福,哲学关乎着人类的生存。

  对于个体而言,哲学的意义就在于它的‘无意义’。

  然而,对于人类整体而言,哲学意义非凡,哲学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人类的尊严恰恰来源于人类的思想。

  哲学是一种超越,超越时代的缺陷与不足,超越人类的那些痛苦与孤独,指引着人类永远以夸父追日般的热情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终极自由与幸福。”

  如果你热爱思想,那些艰深晦涩的大部头的哲学著作却总令你望而生畏,止步不前,那你不妨尝试下这本书吧。

  最后摘抄一段话:

  “如果现实中你和他人关系恶化,那他人就是你的地狱;

  如果你太依赖他人对你的判断,那他人就是你的地狱;

  如果你不能正确认识自己,那自己也是自己的地狱。”

  ——存在主义哲学家 萨特

  《不疯魔,不哲学》读后感(十):左右棍都散去,站队真tm无聊

  与《前进,达瓦里希》一样,这本书在豆瓣引发了左右立场站队,还有一星运动,劳资真想说这真TM 无聊。作为一直跟帖的老粉丝,我今天只谈书。

  如果一个人拿起《西方哲学史》从头到尾一字不落的看完,我就敢五体投地地佩服他一番,不过这是在“不疯魔,不哲学”出版以前的事了。这本书里我曾看过作者在网络发表的帖子的内容,从丐帮哲学家:犬儒学派到雌雄大侠波伏娃与萨特,每一个大师都穿上了多姿多彩的衣服“粉墨登场”,有时还真觉得眼花缭乱,哲学史也可以这样写,也可以这样读。

  记得大学时有一个老师,讲古典文学,是章太炎先生的超级粉丝,动不动就说太炎先生怎样怎样,近代很多名家都被他奚落过,他教我们写文章就一个方法,那就是抄《史记》《汉书》或者《红楼梦》,说只要熟悉这些书,并且被这些书上的句法熏陶就自然能写出一流的文章,大有吴敬梓《儒林外传》中私塾先生教小孩子写八股文的感觉“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还盛赞这三本书之中,每一篇文章都没有重复的句法,都是化腐朽为神奇的上乘之作,作为一个刚刚入学的“童蒙”,我是信了。不管理不理解,反正我是信了。

  时隔四五年,看的书多了,也被不同的大家作品熏陶过,回过头来看一看,还真是那么一回事。诸多大师所写的作品不仅仅是思想上具有相当的深度,更重要的是他所用的表现手法让人耳目一新,能通俗易懂而又不失幽默的深度,行云流水般讲解又不失深厚的内涵,哲不解同学以一手清新文笔,语言犀利又不失温婉,不管是星座八卦还是古典文句,流行歌曲还是诗词曲赋,只要你想不到作者就能想到,如红炉点雪般化为文章的精华,所以每每读之,都觉得很突兀,但回味过来又很自然,真有点“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觉。

  思维的活跃毫无疑问根深于对西方思想的深悉,而对西方思想的洞悉估计来源于她深厚的哲学功底,对每一个哲学家的讲解,除了以生平作为主线,讲故事又时不时爆料他们的私事,不管是跟情人生了孩子,还是追过怎么样的女孩子,作者不失时机的穿插在故事的开头或者中间或者结尾,还在关键时刻以最简短的话概括出哲学思想,这是历来哲学史不能做到的,以前的哲学史所注重的是各位哲学家的思想,心无旁骛地介绍,所谓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他”,呈现的只是哲学家“思想的糟粕”,而他们精华的一生却无从了解。所以当我们看完之后如果不懂,除了问老师就剩下让不懂留在心里吧。哲不解的哲学则不一样,所关注的面广,而且对每一个哲学家的主要著作主要哲学思想都有所介绍,介绍哲学家以书籍作为标杆,附带解释说明所讲内容,在不知不觉中成功地帮西方各大哲学家推销了他们的思想和书籍。

  读哲不解的文章很欢乐舒服,不知道她读过多少书,也不知道她看过多少电影,但感觉的出来,我看过的书她都看过。

  到此,如果我再无益地多说些什么,就真的是自不量力了。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shkx/59646.html

推荐内容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