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社会科学 > 哲学 > 柏拉图哲学|《柏拉图哲学》经典读后感10篇

柏拉图哲学|《柏拉图哲学》经典读后感10篇

来源:哲学 时间:2019-12-04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哲学】

《柏拉图哲学》经典读后感10篇

  《柏拉图哲学》是一本由傅佩荣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396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01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柏拉图哲学》读后感(一):《自诉篇》中的苏格拉底

  对于苏格拉底的言行,由于没有他本人的著作流传下来,我们只能从柏拉图的记录中得见一斑。而傅佩荣老师的《柏拉图哲学》一书第三章完整地记录了柏拉图《自诉篇》,使我们看到苏格拉底面对诬告,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的整个过程。尽管面临着审判和死刑的威胁,他仍然毫无惧意,在法庭上侃侃而谈自己的人生原则。

  苏格拉底被人指控的罪状有两个,而对这两项指控他都进行了充分的辩驳。

  苏氏知己知彼,他了解早期那些无名的毁谤者对他有两点主要的批评:一是认为苏氏研究自然界,言行无益于社会,甚至使人不信神明。二是认为苏氏属于当时的辩士学派之一员,教人辩论术收取高额学费。

  其实,如果他能止步于此,不但可以让自己的罪名得以解脱,也不会在千载之后还让人为他的死扼腕叹息。那么,他为何要引火烧身呢?

  苏格拉底受人指控两大罪状,经过他的绵密推理与论证之后,应该可以顺利过关了。但是,他大概习惯了放言高论,尤其遇到有五百人的审判团在细心谛听,于是不免借机表白自己一生行事的原则,算是为雅典公民上一堂哲学课,也为后代的爱智者立下一个典范。真正导致他被判处有罪的,应该是从本节开始的一番宏论。

  然而,也正是这样导致他丧命的宏论使我们认识了苏格拉底之所以为苏格拉底的原因所在。

  他说:“一个人害怕死亡,无异于承认自己名副其实地具备智慧,因为他自以为知道了其实并不知道的东西。没有人充分了解死亡,它也许是人生最大的好事;可是人们惊惧惶恐,总以为自己清楚地知道那是天大的祸事。这种强不知以为知,难道不是可耻的愚昧吗?诸位,在这方面我也许和许多人不同,如果我说在某一点上要比别人有智慧的话,那就是首先承认自己的无知,承认对哈迪斯(Hades)的认识并不充分。其次,我深知拒绝服从胜过自己的人或神,是不义和可耻的事。对于弄不清楚而事实上有可能是很好的事情,我不会害怕和逃避。只有当我认定它是坏事时,我才害怕和逃避罢了。”

  他宁可选择死亡,也不愿意放弃研究哲学和劝导人们追求德行。

  诸位,我对诸位衷心地敬爱,不过拿诸位和神比较,我还是遵从神的话。只要我一息尚存,体力未歇,我是不会放弃哲学的研究的。我要不断劝勉大家,每回碰见诸位中任何一人时,我会向他重述我经常发表的见解:‘朋友,你是雅典公民。雅典是最伟大的城市,以智慧和强盛驰名远近。可是你只顾在尽量多赚财富和博取声名与荣耀方面用心,而对于内心的修养和真理,以及怎样使灵魂更趋完善等问题,却是漠不关心,难道你不感到羞愧么?’倘使诸位当中有人怀疑我过甚其词,指出自己未尝置之不理。我便立刻跟着他,不让他走开,同时向他提出问题,进行考验和鉴别。

  正是如此一番表白激怒了陪审团,最后苏格拉底被判有罪。即便在此时,他也不想为自己脱罪,而是仍然阐述自己的看法。

  或者有人会说:‘苏格拉底,你离开我们以后,也不能安分地、缄默地过活么?’最难向大家解说明白的就是这一点。因为如果我说这样等于违背神命,所以无法缄默不言,诸位一定不相信,还以为我意存讥讽。如果我再说一个人最有意义的事情,是每天讨论道德和那些大家听我谈论及检验自己与别人的问题,而一个未经省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这些诸位更不会相信了。

  他最后被判为死刑,此时此刻他毫无恐惧,仍然在劝导众人。

  诸位,避免死亡恐怕不难,最难在于不陷于邪僻;邪僻跑得比死亡更快。我现在年纪老迈,动作迟缓,被较慢的东西,就是(指死亡)赶上了;而控告我的人活力充沛、举止敏捷,则被更快的东西,也就是说被邪僻赶上了。我现在被诸位判死刑离开这里,他们则被真理判处恶意和不义的罪状而离开。我身受惩罚,他们也不例外。事情必然是如此的,我认为这样的结果很合理。

  他接着阐述了他对死亡的理解,内容也很精彩。然而更让我动容的还是上述一段话。人应该时刻警醒的是不陷于邪僻,而非死亡。

  《柏拉图哲学》读后感(二):柏拉图的灵魂观

  要理解柏拉图的灵魂观,首先要知道柏拉图所指的灵魂与现代人所说的灵魂涵义并不完全一致。他关于灵魂的认识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而且是在书中通过苏格拉底之口阐发出来的。

  在《柏拉图哲学》一书中,傅佩荣老师讲柏拉图的灵魂观大概分为几个方面论证的,其中包括灵魂观念出现的探讨,灵魂不死的论证,灵魂三分法以及对灵魂的深入剖析。

  很显然,苏格拉底也即柏拉图本人对于灵魂和身体做了区分,并认为灵魂是更高贵的部分,也是人们认识理型的凭借。而且身体还会对灵魂的活动进行干扰,所以要克服身体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苏格拉底看来,灵魂是人的一部分,是人要认识及领悟知识的永恒对象(理型)所能凭借的唯一部分。在此,灵魂是一个整体,并且不包含理性或知性以外的任何功能。在每一个转弯处设下陷阱的是身体,它是意气、欲求、欲望与快乐的牢固基地。哲学之路,就是尽可能摆脱这些身体因素的诱惑与干扰,毫不留情加以严格管制,使自己得以“净化”。

  进而,柏拉图还论证了灵魂不死,他的论证基于轮回的观念、回忆说以及理型论。

  柏拉图不仅认为灵魂不死,同时认为它以某种密切关系联系着永恒的理型,因而是不变的、单纯的、完整的、始终如一的。此外,他所描写的理型主要指称心智与知性,对立的另一边是身体及其欲望与快乐;心智努力的目的是与身体完全分离,就像理型界与感官界完全分离一样。在此隐含了一个矛盾,因为哲学家若是热切渴望真理,他就不可能完全排除情感因素。

  那么,柏拉图是怎样看待这个矛盾的呢?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灵魂三分法。

  要描写灵魂的本性,是全然超乎人力所及并且涉及一个漫长的故事,不过,人类倒有能力做一件较小的事,就是叙述它像是什么。我们姑且一试。灵魂就像一个御者与两匹带翼的马,共同组合成的一体。诸神的灵魂中,御者与双马皆善,皆出自优良的血缘,其他的灵魂则不然。人的灵魂中,御者所驾之双马,其中一匹既美且善,也是来自相似的家族;另外一匹则全然相反。因此,我们的驾御必定是既困难又麻烦的。

  事实上,《理想国篇》一书中提到三种不同的灵魂区分法。一是三分为理智、意气与欲望;二是线喻中的二分法再加以二分,成为知性与推理,信念与想象;三是在第十卷所出现的,认知与感觉二分。第三种其实对应于线喻的主要二分法。

  最后,柏拉图对于灵魂进行了深入地剖析与论证。

  《蒂迈欧篇》重新叙述整套灵魂理论。世界是有生之物,赋有灵魂与知性,其灵魂遍布整个宇宙。灵魂先于身体,因为若无灵魂,世界不能生存;只是这种先于是逻辑上的,亦即世界不曾不存在;灵魂是生命之起始点、根源或第一基元。灵魂的创生过程如后:工匠由物界“存有”与知界“存有”,制造了第三种存有,为混合前二者之中介;他继续以这种方式制造一种混合的“同一”与一种混合的“差异”,其成分亦分别得自认知世界与感官世界。然后他将这三种初步的混合物揉团为一个整体,于是产生了灵魂。

  综上所述,在柏拉图学说中,灵魂一直是人最高的与至尊的部分,是人应该首先认真关怀及发展的部分。并且,重点始终放在理智或知性上,因为德行为知识中事。然而柏氏对灵魂本性的看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历经多次调整。开始时,“灵魂”(Ψνχη)一词未经解释就用来指称人身上应该控制生命的那一部分,它本身则被理解为不死的。等到理型出现在学说中时,柏氏就以灵魂及其功能来设法联系两个世界之间的鸿沟,因为灵魂既存在于身体中,又能领悟绝对的理型。《斐多篇》中,灵魂在本质上就与理型近似;这种亲缘关系十分密切,使得灵魂(在此被视为纯粹知性)不得不脱离身体及其苦乐,变成自有一种生命似的。为了联系一个鸿沟,柏拉图造成了另一种分裂。

  《柏拉图哲学》读后感(三):柏拉图的世界——读傅佩荣教授的《柏拉图哲学》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三位哲学家作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可见一斑。而其中承上启下的柏拉图及其著作的价值更是不言而喻。

  苏格拉底一生致力于与人们探讨智慧,而并未著书立说,所以我们只有从柏拉图的著作中才能了解到苏格拉底的生平和其主要的思想。同样,我们也只有回溯到柏拉图的著作才能为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找到其根源。

  国内有关柏拉图的书籍多半是柏拉图著作的译文,而相应的研究著作则多是从其著作的某个篇章或其思想的某个角度切入去剖析柏拉图的思想。全面而系统地介绍柏拉图思想的书籍可以说为数甚少,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幸好得见傅佩荣教授这本《柏拉图哲学》,从本书中我们可以获得期盼已久的答案。在一开篇本书就对柏拉图的心路历程做了介绍,使我们得以了解柏拉图思想体系形成之动因。

  以上这段资料反映了柏拉图十八岁到四十岁之间的心路历程。他一开始并未立志要做个哲学家,而是为了追寻一个理想的城邦,然后在追寻过程中发现了理型世界,由此建构起一套独树一帜、辉映千古的哲学系统。

  之后,傅佩荣教授又将柏拉图的《对话录》中的著作分四个时期作了简要的介绍,使读者对每一篇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

  其后,傅佩荣教授选取了第一篇《自诉篇》的内容进行阐述,在赏析这篇著作的同时,说明其为柏拉图思想的转折点之原因。

  接下来便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内容阐述和论证了柏拉图的思想体系,其中包括知识、理型、灵魂、厄洛斯、神明、艺术、快乐、教育、政治等方面。

  可以说,理型概念是柏拉图哲学的核心。在他看来,只有理型是永恒的,真实的,而现实事物是变动不居的,是不真实的,就是反射的影子。这好似佛教里面的色,而色本是空。只有彼岸世界才是真实的。理型世界恰如彼岸世界。

  但也正因为这一点造成了柏拉图哲学不可避免的矛盾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对此,傅佩荣教授这样说:

  柏拉图理型论是一套广大精微的哲学体系,其中包含许多真理,像纯粹可觉世界既非唯一的世界,亦非最高与最“真实”的世界;可是,由于柏氏不以可觉世界为纯粹幻象或虚无,他的哲学乃不可避免地陷入“分离”问题,这是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柏拉图哲学在处理“个别性”上遭遇困难;但是,亚里士多德虽然在指出柏氏的“分离”问题时颇有见地,这并不表示亚氏自己的“共相”说就没有任何疑难。这两位大思想家对实在界各有所见,或许只有更完全的综合,才能会通他们的见解。

  不管柏拉图哲学遇到了多大的困难,仍然不能影响他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对此,本书这样总结:

  柏拉图对西方文化与哲学的影响之大,可谓无出其右者。后人论及西方文化的,有一句名言:“谈起希腊文化,转头必见柏拉图。”至于西方哲学,则有如怀特海所云:“西方二千多年的哲学,只不过是柏拉图思想的一系列注解而已。”曾在柏拉图学院中研习二十年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1 B.C.)在忆及恩师时,不禁喟然赞曰:这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人,他的名号使邪恶之徒缄口吞声,除他之外更无别人以言以行昭示众生:有德行者必有真幸福。呜呼,我辈凡人无可与他匹俦!

  总之,读傅佩荣教授这本书可以让我们全面地了解柏拉图,还原他真实的思想。

  文中对读者感兴趣的柏拉图之恋和理想国的内涵也都有准确而深入的阐释。

  如果要学习西方文化,绝不可绕过柏拉图;要想了解柏拉图,又怎可错过这本《柏拉图哲学》。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shkx/60406.html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