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社会科学 > 历史 > 历史的天空_《历史的惯性》读后感精选10篇

历史的天空_《历史的惯性》读后感精选10篇

来源:历史 时间:2019-12-04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历史】

《历史的惯性》读后感精选10篇

  《历史的惯性》是一本由阎学通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2.00,页数:2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的惯性》读后感(一):理性与惯性

  阎学通算是是我老师的老师。阎老师在我的母校读硕士的时候,我才刚刚出生,后来我还有幸在国关图书馆的角落里,找到过他当年的硕士毕业论文。我在国际关系方面的启蒙知识和方法,如《国际关系研究使用方法》、《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都得益于阎老师弟子的传授。在我上学期间,阎老师和他的学生们正在进行国际关系科学化方面的研究,有些类似于经济计量学构建模型对未来经济趋势进行的预测。我现在还清楚的记得,我的另外一位授课老师,也算是在国际关系领域小有成就的中年学者,在我们这些后学晚辈面前表露出对对这种研究方式的不认可,他很深情地启发我们说,同学们呐,你们想想,国际关系走向有可能像物理化学实验一样,进行定性定量的考量和推断吗?国际关系显然不是这样的科学。当时我的大脑就开始魂游天外胡乱思考,我想的问题是,国际关系预测不是科学,难道是玄学吗?

  我想的这个事情倒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因为国际关系预测常常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不准。我个人总结的国际关系预测的普遍规律是:长的不如短的,整体的不如局部的,宏观的不如微观的。原因不外乎时间跨度太长、变量太多,基本已经超出了可以计算的极限。假如有人跟你描绘百年后的世界环境如何如何,你基本上就可以认定这人是在瞎扯淡。不用说那么长的时间,国际关系学界以20年为期限的长期预测,基本上都被证明偏离了历史的真实走向。即使是短期预测可能误差较大,被淳朴的中国网民拍砖的事情也时有发生。阎老师自己在书中也拿国际关系预测和天气预报进行了比较,指出一般预测率只要能够达到65%以上就说明预测的方法具有科学性,预测准备率达到85%以上就值得作为人们进行判断的重要参考依据,因为85次正确选择所获得的收益足以抵消15次错误决定的损失(当然这句话也值得商榷,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一次判断失误导致全局崩溃的情况出现,也就是所谓的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考虑到中国2013年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86.5%,连续五年高于85%的情况,阎老师还是给进行国际关系预测的学者们留了一些空间。

  本书以十年为时间节点,对中国未来崛起面临的国际环境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并针对中美两极格局形成这样一个假定的预测结果,对中国未来十年的外交战略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在严谨地遵循科学方法进行治学这一点上,我想国内的国际关系学界还没有超越阎老师的,所以本书的研究和写作内容非常值得阅读。众所周知,两极格局非常的不稳定(参见俗语一山不能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一旦两极格局真的形成,对未来国际安全环境的影响到底如何,很值得我们期待。

  对我来说,本书对我最大的触动之处,反而是这本书的标题。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突然一下子找到了困扰我很久的一个问题的合理答案,这就是如何解释历史的相似,又如何解释某些相似的前提最后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这个答案就是惯性。影响国际关系的决策者们都会尝试用最大的理性思考和处理问题,但是同时又会习惯性的陷入某种惯性之中。就好像一个贪吃的胖子,虽然他现在体重只有160斤,但是根据大量相似的经验预测,他未来的体重将会达到200斤左右,这种结果可能性很大,因为这个胖子会习惯性地过量摄入食物,并且很难克制这种贪吃的欲望,但是也不排除这个胖子意识到了贪吃的坏处,成功地把体重保持在了160斤的恒定水平,对未来的判断往往就处在这样的不确定性之中。预测一个人如此,预测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只不过按照质量越大惯性越大的原理,一个国家历史越悠久,体积越庞大,传统的力量和制度越成熟,这个国家未来的发展路径就越容易陷入到历史的惯性之中。

  《历史的惯性》读后感(二):信息含量少,一个观点正说反说

  花了一个晚上,就把这本书看完了。我是在网上看了他的视频才去买了一本他的书,可以说,这本书的观点,论断与10年前的视频没有太大变化,有点像凑字数的。后面的几十页竟然把别人对他的采访原封不动的放上去,说的问题也没有什么新意,倒有点像一个功成名就的人的自我炫耀。最后,竟然附录了一篇新闻稿,内容是***的讲话内容。

  作为一个学者,你能踏实一点做学问吗?总体感觉,没有什么干货,倒是自己炒了无数次的剩饭,一个重新包装,凑凑字数的感觉。大家休闲无聊读读而已,毫无思想震撼。

  《历史的惯性》读后感(三):伟大民族复兴的历史逻辑

  “中美实力越接近,美国对华政策就越粗鲁”。看这本书的时候,中美正在打贸易战,几个回合下来,谁都没有让步的意思。

  书中说“中国崛起”,这是一种具有时代感的说法;官方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民族复兴”,这种说法具有历史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100多年前的中国,正在水深火热和波涛汹涌之中。

  无疑,当今的中国越来越站在了世界的中心。一个新时代,需要领袖,需要思想。一个世界的中心,要有最具世界影响力的国家,也会是世界上矛盾最聚集的地方。环顾中国四周,无疑这两点判断是中肯的。

  “战略互信是长期合作的结果,而不是战略合作的前提”。新时代的中国对外战略正在发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变革,从韬光养晦到奋发有为,这与中国的崛起和国家利益是密不可分的。增强“主动性”、“引领性”和“政治导向”,一个伟大民族的复兴一定会提供一个中国方案,政治思想会更加先进。中国古代有“仁、义、礼”,用现代化的语言来说就是“公正、正义、文明”,这将超越西方的“平等、民主、自由”的普世价值。

  结盟友邦、团结中立者、孤立敌手——新的国际体系正在转变和构建。国际行为体、国际格局、国际规范,这三个要素正在变化和确立。全球化3.0的时代,有人说是中国引领的。在美欧日等盛行贸易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时候,中国举起了世界命运共同体的旗帜,必将引领世界格局的方向,站在道义和规则的制高点。

  作者对世界格局的分析和判断,有的正在显现为事实,丰富了我们对国际关系的判断。比如,作者说,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国积累财富的主要方法是知识创新,而不是占据自然资源。所有的矛盾和冲突,都是事出有因,表象背后有格局,喧闹之中有故事,作为草根大众也需冷静判断,把握趋势。

  经济崛起,军事崛起,最终想要引领世界,必然是文化崛起。我们需要全天候的战略伙伴,需要战略合作伙伴,也需要战略互信伙伴,这种扩大的统一战线,有利于构建一个稳定的世界格局。

  《历史的惯性》读后感(四):十年后翻看更有惊喜

  读书的时候我们都写过类似“畅想未来”的作文,由于读者只有语文老师一人,于是放开胆子无所顾忌天马行空的扯淡,反正牛吹大了也不用上税,不定还得表扬,说什么“想象力丰富”云云。

  可是一部预测未来国际格局发展趋势的作品却不能信马由缰,像我们当年那般随意与放肆。《历史的惯性》正是这样一本严谨的著作。作者闫学通先生,浸淫当代国际关系研究多年,是一位执着于科学预测的现实主义学者。

  其实,预测未来的国际关系和预报天气情况一样,很难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所以不少研究国关的学者与电视上的股评家无异,满口跑火车不说,特爱用模棱两可的词语,对某一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做判断时,会说出五六种可能性,几乎涵盖一切,这不是就等于没说。

  然而,阎学通此作不然,绝不用“在可见的未来”、“中长期”等模糊的词汇,而是斩钉截铁地以十年为期,用定量衡量的分析方法,对中国和世界的变化做出预测,此举极需勇气与魄力,因为所有人不久都能等到结果的出现,那时对错立现。

  试引几则预测:

  未来十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升高20%,即从目前的1:6.3升至1:5。

  2023年,美国的GDP将为19万亿美元,中国按现在的汇率计算将为17万亿美元,按当年的汇率计算将超过美国。

  2023年,美国和中国台湾的军事同盟关系更加紧密,中国难以实现和平统一。

  到底准不准呢?只有十年后才有答案。因此,去读一读,十年后再细细翻看一一对照,定会有大乐趣大惊喜。

  《历史的惯性》读后感(五):以中国为中心/国关通俗读物

  老早听说此书,此次儿子帮我在多爪鱼买了一本二手书,看了一遍。

  果然是名不虚传,尽管是2013年的书,许多内容仍然引人入胜。我在想这是为什么?

  第一是内容切中当下中国正在面对的问题,特别应今年中美交手这个景,以及围绕中国崛起所引起的多边互动,很容易让人起验证之心。

  第二是全书逻辑清晰,以中国为中心覆盖了几乎所有的国际关系。第一章涉及中美实力比较,第二章讨论东亚作为世界中心的可能性,第三章讲三个过气的大国(区),第四章议论发展中国家的未来,最后一章为中国外交战略谏言。

  第三明言不是学术著作,由此大大降低了读者的门槛。可以和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比一比。后者还拉着一个不同类别的“文明”作为基础,此书则将大国兴衰、世界中心演变都归之于“历史的惯性”。

  第四与文字风格有关。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夹叙夹议,将历史渊源和国际政治理论融入其间。尤其是其中大量涉及未来预测,却丝毫不推诿不含糊其辞,果断地就10年后的2023年做出判断。现在时间已经过半,虽然不能说全部言中,但读起来让人觉得很长见识。

  有关具体内容,这里不做重复。书后有两个附录。一个是访谈,一个是有关国际关系预测的全面说明。后者平铺直叙,前一篇则可有助于了解阎学通本人。

  此公出身于大学(河北大学)大院(应该是天津)。黑龙江兵团9年丛林生活,改变了他的性格。在美国伯克利读博士,奠定了他在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基础。回国教书做研究,怀揣宏大学术目标——推动中国的外交政策研究。非常推崇科学方法,力主将定量研究方法引入国际关系预测。观点鲜明,敢于承认学术上的错误,同时也坦陈自己的知识缺陷。自己不承认“对中国决策者有什么直接的参谋作用”,但其著作确实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其中包括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

  有一些让人脑洞大开的提法和话语。

  “如果忽略两个大洋,美国与日本、英国就是近邻”。

  “我认为中国如果恢复当年的师爷制度即建立智囊制度是有利于决策科学化的”。

  “我预测的时候喜欢规定时间,我不喜欢那种长期、中期、短期的说法,太模糊。我认为这种预测有巫术性质” 。

  “当一个国家活着的人的思想开始被外部关注时,这说明这个国家对世界开始有了思想影响力”。

  “自古以来外交就得划分敌友。没有一个世界大国能够与所有国家都建立友好关系的。世界上友好关系都是以不友好关系为参照体现出来的” 。

  《历史的惯性》读后感(六):《历史的惯性》内容梗概

  《历史的惯性》一书用260页的篇幅,详略有当的叙述了2013——2023,10年间世界格局将会发生的变化,并且以中国外交战略为出发点,描述了中国外交将会面临的挑战及其应该采取的应对策略。作为一个在国际关系学界专注预测几十年的学者,这次《历史的惯性》一书依然体现了阎老师的一贯风格:严格的预测描述(大部分预测都以10年为界,而且都以精确的百分比描述,不同于传统的国际关系预测的“短期内”,“大幅度”,“谨慎乐观”这些话语);简练清晰的推理逻辑(这一点可以从附录中作者所列出的几种预测方法中可以体现出来)。下文将会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概要式的介绍作者本书的主要观点,已给读者有一个大致的框架;第二部分主要是一些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一. 本书的框架及主要内容

  本书作者在前言中提出了其预测的基础:“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惯性,在人没有创造出强于历史惯性的力量之前,历史将沿着既有的轨道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当一个帝国或超级大国衰落后,其衰落时间都在百年之上,很少有在半个世纪就重振雄风的现象……依据历史惯性进行预测并不意味着否定人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国际格局是随着大国综合实力的变化而变化的,而大国综合实力的基础是国家的政治实力,而政治实力的核心是领导者实施改革的能力。”(前言XIII)

  第一章:国力较量:2023年的中国与美国。作者首先认为,中美综合国力将会达到同一等级,世界将形成两个超级大国的格局,而非多极化的格局。这里作者从中国拥有巨大的改革潜力和美国缺乏改革领导人来推出这一结论。其次,中美将会在经济文化领域合作,政治军事领域冲突。

  笔者认为本章很有价值的一点是作者说明了相互依赖与经济全球化的区别。经济全球化具有双边经济相互依赖所不具备的功能,即为强国创造了在全球范围内获取海外市场和自然资源的便利条件,而两国之间的相互依附并不能成为它们获取其他国家市场和自然资源的便利条件。(P.34)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一战前法德相互的经济依赖并没有阻止战争的爆发,因为相互依赖并不解决资源获取的问题。这也解释为什么今天中美的竞争为什么不会有大战爆发,不只是因为相互依赖,更重要的是全球化,贸易取代战争成为获取海外利益的最佳方式。同样这也是中国可以和平崛起的根本原因。

  第二章:权力转移:2023年的东亚主导权。作者在本章着重论述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世界中心的转移。作者认为成为世界中心需要两个条件,首先该地区必须包括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其次还应是国际矛盾最为集中的地区。(P.49)自工业革命至“二战”,世界中心一直是欧洲,但是随着欧洲的衰落和中国在东亚力量的崛起,力量中心已经开始东移。加上美国战略收缩“重返亚太”,战略矛盾也集中在东亚,因为作者世界中心将会转移至东亚。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国际体系的转型。作者认为国际体系转型取决于三个因素:行为体、国际力量格局(单极、两极、多极)和国际规范。现如今,中国崛起只是改变了力量格局,如果国际体系要转型中国还需要提供新型的领导,改变国际规范。

  本章作者还论述了东亚的热点问题比如朝鲜问题以及南海问题,这里不再赘述。只说几个笔者认为比较有意思的观点:(1)中国崛起中评价中国实力地位重要的是GDP而不是人均GDP;(2)2023年,朝鲜与韩国的关系将好于现在,因为韩国为了减少朝鲜对他的安全威胁,必须面对朝鲜拥有核武器的现实并努力改善两国关系;(3)未来十年,国际组织空谈化的现象将会更加严重。

  第三章:昔日的大国:2023年的俄、日、欧。作者的观点就是一句话:都是明日黄花!未来十年,这3个行为体都将缺乏强有力的政治领导,难以进行重大改革,因此它们将在衰落的轨道上缓慢下滑。俄、日、欧三大力量的相对衰落将使得多极化乏力。(P.127)

  俄罗斯:俄的衰落由于两个大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世界能源格局的变化使俄罗斯能源出口遭受巨大打击,从而经济基础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普京执政能力的下降也意味着俄罗斯国内大规模改革不太可能发生。伴随国力衰落而来的就是军事力量的衰落,而这曾是俄罗斯最重要的战略优势。作者判断中俄综合实力的差距的拉大将促使2023年的双边战略关系更加密切,俄罗斯将接受中国在中亚地区影响力不断上升的事实。(P.88)

  日本:将沦为地区大国。作者认为日本如果不改变领导人制度,日本进行全面改革的可能性就很小,这意味日本将在衰落的道路上继续下滑。至于日本的外交政策则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日本由于中国GDP的反超,内心不甘,日本会加强日美同盟,体现为“脱离东亚”;第二阶段,随着中日国力继续扩大,日本将会接受中国的强大,并且对美国的安全保障持更深的怀疑态度。日本意识到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可获得更大的战略空间和更多讨价还价的砝码,体现为“重返东亚”。(P.101)

  欧洲:一方面:法德失衡新问题的出现。欧盟能取得世界上所有区域化的最高成就,主要得益于法德提供的共同领导。由于法国的衰落,未来十年法德的共同领导趋于弱化,德国自己又无力提供强有力的改革领导,因此欧盟进行重大改革的可能性非常小。另一方面就是欧盟的老问题:大国与小国的矛盾;穷国与富国的矛盾;南方与北方的矛盾。

  第四章:两极分化:2023年的发展中国家。这一章中作者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了论述。依然从权力格局,矛盾纷争、自身改革与发展能力这几个角度进行论述。

  金砖国家:作者认为金砖国家这一概念不会持久,因为在“金砖五国”中只有中国的经济增长具有崛起的属性。10年后,中国与其他四国的经济体量差异将会扩大,中国将会迈进超级大国的行列,其他国家则依然是发展中国家。因为共同利益将会大幅度减少,前景比G8还不堪。

  印度:作者认为印度是一个民主但不开放的国家,印度的改革面临国内强大的阻力(包括地主分权制、宗教信仰、种姓制度、部落与非部落的区别)。未来十年,印度将会在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之间挣扎,难以有大的改革。同时,由于印度走的是靠进口提升装备的路子,因此,10年后中印的军事差距将会加大。印度的战略目标是南亚霸权,而非世界霸权,本质上双方没有太大的战略矛盾。因此,双方只要保持安全上的有效管理就能实现双边关系的稳定。

  中东:首先,中东的战略意义下降,因为中东石油的战略意义在下降;其次,中东将出现权力真空。未来十年中美都不会过多的介入中东的政治纷争,欧洲无力在中东展开战略竞争,因此土耳其、埃及、伊朗、沙特将争夺战略空间;最后,战争和冲突将会加剧。

  非洲:非洲整体的区域化难有进展,但是因为非洲本身的地域差别比较大,次区域化会有所发展(北非,西非,东非,中非,南部非洲)。

  拉丁美洲:大国巴西会把美国视为其主导拉美的最大障碍,因此巴西将推动拉美地区一体化建设,将美国排斥在地区合作之外。这一部分比较有意思的论点是,作者认为台湾问题是中拉关系发展的障碍,如果民进党上台,很可能是中国改善与拉美关系的一个时机。(P.174)

  第五章:大国外交:未来十年的中国外交战略。本章是本书的落脚点也是重点,这一章分别从中国需要的外交思想、外交原则、地区战略和双边外交这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外交思想:作者认为经济实用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在未来十年都难以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中国如果要对世界体系进行改革,必须提出新观念,而以“公平”、“正义”,“文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王道思想高于西方的“平等”、“民主”和“自由”。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作者认为公平、正义、文明既可以指导中国的外交也可以指导中国的内政,实现外交内政指导思想的统一,从而使内外政策由经济导向转为政治导向。(P.186)

  外交原则:这一部分是阎老师一直秉持的政策观点。作者认为未来十年中国的海外利益将从经济利益拓展到非经济利益,安全利益和政治利益面临的威胁将会越来越大,这将迫使中国外交原则从经济导向转为政治导向。同时,中国成为两极中的一极,那么以往采取的依附、搭车的战略将不再有效,中国要学习怎样成为受拥戴的国际领导。这也就决定了中美之间要进行友好关系国家和战略信誉的竞争,自然而然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就要有所转变,结盟是不可少的选择。

  地区战略:作者认为东亚要划分敌友,实行赏罚分明的外交战略;中亚要加强上合组织的一体化;南亚的政策目标应是政治导向,通过不介入南亚的战略竞争换取印度不介入中美在东亚的战略竞争;由于欧盟一体化的停滞和自身的困境,中国对欧战略要侧重国家双边关系;中国对拉美要继续坚持同巴西的友好关系;中东地区要坚持经济导向原则,不深入介入政治问题。

  双边外交: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中已有所论述,这里不再赘述。

  二. 个人对本书的评价

  首先,阎老师有着非常令人钦佩的国家关系知识,这种知识包含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军事战略学以及国别研究基础。虽说大部分知识板块每个国政研究者都有接受过专门的教育,但是如果读者仔细阅读本书就一定会发现这些知识对于分析问题的重要意义。这一点在作者第三章、第四章分析国际地区形势变化中反映地最为明显,给笔者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关于阿拉伯之春后,中东地区形势变化的分析以及作者对今天欧盟出现的领导力衰落的分析。这给笔者的启示就是国际政治的研究者在初期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不要过于专注于某个领域,而要广泛涉猎,笔者的老师也经常提醒我本科过程要广泛的读各种类型的书,拓展自己的思维广度。我认为对于一个国际政治的初学者来说,最为关键的几个知识板块就是: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历史、基本的经济学、宏观军事知识(这一点很少有人会关注,但是笔者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会遇到因为没有军事常识而导致对于力量判断的严重失误,笔者这里斗胆推荐《世界军事》)。

  其次,《历史的惯性》这本书给出了做出政策判断的很好的标准,就是要有指导价值。大多学术论文的分析逻辑都是一方面怎样,另一方面怎样,具体的结果要根据情况判断,现在不好说。最终拿出的是不可操作的结论或是不可证伪的结论。但是这部书的论证都是通过比较不同因素的作用结果,最终得出一种可能性。我想这种逻辑应该是国际政治应该努力的方向,否则国际政治的科学性就会大打折扣。

  最后,笔者提出一个具体的政策问题。阎老师认为未来中美未来竞争的关键领域是友好关系国家,因此中国要向部分国家提供安全保护。本质上这还是今天“韬光养晦”和“不结盟政策”的辩论,我认为随着中国实力的增长,承担国际责任是不能回避的问题(李光耀对于他国对中国实力的认知的描述很贴切),但是提供安全保护却有待商榷。因为需要中国安全保护的国家大部分为陆上邻国,而西部巴基斯坦、阿富汗往往牵涉到中东的宗教、民族问题,中国会间接的牵涉到中东的纷争,对于一个缺乏处理宗教事务经验的地区大国,我相信这不是当前领导者希望的。而南部的缅甸,柬埔寨,不经需要陆上支持,更需要的是中国海上力量在孟加拉湾及其以东水域的持续存在。一方面中国的海军力量能否满足上述要求存疑,另一方面,这势必会引起印度的担忧,从而动摇印度不干涉东亚的政策;东部朝鲜更是一个更大的问号,中国向朝鲜提供保护势必会带来较日本给美国带来的更大的不确定性,中国是否有能力驾驭是个很大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韬光养晦”的政策需要改变,但是现在中国放弃不结盟政策还为时过早,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发展更高级别的“伙伴外交”来解决这种矛盾。

  《历史的惯性》读后感(七):不可为也得为——谈谈我所理解的国际政治预测

  预测,是国际政治研究的题中之义。

  无论你做任何课题,到最后都需要告诉你的读者——“未来会怎样”,不然你的研究就没有意义了。

  但是,我们必须无奈的承认——预测是有限度的,这是绝大多数社会科学学科共同面对的宿命。

  造成这种限度的最大原因是,因为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人和人构成的这个世界, “人的主观能动性”让这个世界的运作充满着不可知和不确定。

  我相信,在人的世界也存在着像自然世界里的规律,但是规律什么时候发生、谁来制造这个发生、发生的具体形式——都不是社会科学所能一一参透的。

  拿我感兴趣的朝鲜问题来举例,我能预测的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好吧,如果要精确就10年吧),朝鲜政权必然发生变化,要么突变,但不至于政权的全盘崩溃,顶多结束金氏王朝的统治,国家权力会继续掌握在高层军队势力手上,要么渐变——金正恩仍稳坐江山,像中国一样走上打左灯往右拐的朝鲜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变是必然,这个“必然”是基于无孔不入的全球化,流传在朝鲜民间的各种韩剧和中剧的VCD(这只是一个诱因)已经打开这个封闭国家人们的视野,执政者会意识到他们面对的挑战不是那虚无的美国挑衅,而是越来越多老百姓对“南边生活”的胡思乱想。让老百姓吃饱,将越发成为这个国家需要正视和难以掩盖的问题,而唯一的出路只有“改革开放”,而朝鲜的改革毫无疑问充满着高风险,金正恩能否驾驭得了真的说不准,所以这个国家在渐变道路上始终充满突变的可能。而我并不看好政权的全盘崩溃,内部是基于朝鲜内部那个无比强大且看似很稳定的军人集团,除了独裁者家族之外,他们是漫漫岁月里这个国家的最大既得利益者,他们有实力还够团结,他们或许对金家有二心,但是他们绝对忠诚目前这个把他们放在金字塔尖的社会制度,你不能指望他们自废武功自断生路带领朝鲜走上“全盘资本主义”或“自由民主”的道路;从外部来说,朝鲜政权的突然垮台(请注意“突然”)对周边所有国家来说其实都不是一个好事,包括同族同宗倡导统一的韩国,所以外力不会促使此类事情的发生,而像中国甚至会采取措施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

  这是我的预测,依据是目前的事实和世界政治所呈现的普遍现象。我能做到的是,锁定一两个可能性,否决一些可能性,指出未来大的趋势。但是,我无法做到,也相信没有人能做到,哪一年会是朝鲜的春天,金正恩大将会在哪儿画一个圈,关于时间节点和历史细节,没有人能够做到预测,在我看来,如果人致力于那样的预测,那不是国际政治,而是占卜学。

  当然,我不是否定占卜学,譬如,金正恩是摩羯座,我搜了下摩羯座2014年运势。2014年,摩羯座事业运不太旺,工作并不是摩羯优先考虑事项,相反会多花心思和精力在你与爱人相处的时间。预测得准不准?很准啊!整个2014年金正恩在朝鲜的内政外交都无任何革新或积极的起色,相反你看正恩和雪主始终恩爱亮相,携手视察全国各地,绝对是世界政坛堪称表率的模范伉俪,外界关于他们各种负面猜测到最后全都子虚乌有。这么一看,不觉得很靠谱吗?

  写到最后,要回到这篇文章的初衷,就是如何看待国际政治的预测。

  要反对那种泛泛而谈的预测。我们不少学者最擅长的就是这种泛泛而谈,你让他预测下中美关系,论调基本就是“基本面是好的,但干扰因素仍不少,主要责任在美方,但中国崛起势不可挡,中美未来终究是好的;你让他预测下中欧关系、中日关系,大同小异。

  要反对那种基于意识形态偏好的预测,这种预测的出发点不是事实,而是美好的愿望或恶意的看衰。从90年代初的伊拉克战争,到90年代后期的南斯拉夫战争,再到新世纪的伊拉克战争,美国人一打仗,我们马上有专家开始预测“美国将深陷战争泥沼,新的越战开始了”。这种预测很多时候并不是基于对实力和局势的判断,而带有很强的占领道德制高点的一厢情愿。90年代末我国学界在南斯拉夫问题上的研判失误(或者准确的说,是长期以来基于意识形态正当性的局势表述)曾经对我国的外交行动造成了很大的被动,我们可以料到美国人能胜利得这么快,只是不愿料到罢了。

  反之,也要反对把预测“神化”或过于“技术化”。我对国际政治的定量研究一直持保守态度,但我相信它有一定的价值,便于我们更加澄清一些态势的发展,但是我不认为,我们能通过公式或统计工具去突破社会科学的宿命,去做所谓“精确”的国际政治预测。就拿某朋友推荐的《历史的惯性》一书来说,我不认为作者有做什么在预测上的突破,他只是把他的预测锁定在了2023年这个具体的时间点,而他所预测的内容大多仍然只是趋势上,也没有到什么“点”上的预测。而且,我认为他的不少预测缺乏足够的论据支持,往往只是从一个原因点(他更多选择的就是实力变化这个点)出发推导出结论,忽略了国际政治复杂的内因外因和大量存在的未知风险。

  预测很难,但不可为也得为,研究的很大价值就在预测上。

  对未来的预测,结论有时候是很单薄,但不管怎样,也应该把它建立尽可能厚实的现实观察和规律遵循上。

  《历史的惯性》读后感(八):谈点不同的看法

  这本书其实想表达的是:10年之后,中国将成为世界两极体系的一极。而这一结论是通过对整个国际体系(行为体、国际格局和国际规范)的考察得出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说得很有道理却无法使我完全信服,当然预测未来10年的趋势确实有很大的挑战。但不管作者的结论指向何处,从原因到结果之间的逻辑自洽最为重要。

  说实话,当我看到出版社是中信时,我就知道,这本书不会好到哪里去,并不是对中信出版社有偏见,中信出版社也出版了很多好书,但中信的特点是出版畅销书。如果这本书的定位是严肃的学术著作,那么交给中信,简直是灾难性的;如果这本书的定位是大众通俗读物,却与本书的主旨不那么相符,毕竟作者在讨论“严肃”的国际政治问题。

  整本书没有一处标明引注和参考文献,可是通篇都是数据,这些数据从哪里来?当然也可以说是中信为了阅读体验,但好歹得说明一下啊。

  书中很多推论给人感觉就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信手拈来,当然我毫不怀疑作者的知识积累量,但要预测十年后的趋势,应该得有严谨的推理,从数据和事实直接到结论,中间是不是少了逻辑推理?作者通篇把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对比了一遍,但在具体的对比中,却给人一种很不严谨的感觉。

  举个例子,第三章讲到昔日的大国,其中就讲到了日本,作者认为“社会改革步履维艰是日本的顽疾”。先讲到很多人将日本经济停滞20多年的原因归于1985年的《广场协定》,接着有个判断:“无论《广场协定》是否真的具有使日本经济停滞20多年的作用,日本没有采取有效的政治和经济改革才是其经济长期停滞的根本原因。”我想知道后半句的结论怎么来的?接着作者认为日本的改革不能推进是由于日本选举制度导致的领导人频繁更迭。作者的推理过程是这样的:领导人执政时间长短与日本的发展有明显的相关性,接着用数据说明,越是领导人执政时间长的时期(1948-1987),日本经济发展得越好,之后(1989-2012)日本领导人频繁更迭,日本经济陷入停滞。

  这里我提出个疑问:假设领导人频繁更迭与日本改革的推进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作者认为前者是因,后者是果。但从方法论上来说很不严谨,因为也可能是日本首相推进改革不力导致政权更迭频繁。那么有没有可能现任首相安倍晋三推动经济改革从而使自民党在未来10年保有政权?

  为什么我会提出这个疑问,因为作者在论述相关国家所面临的困境时,很多困境中国显然也要面对,比如老龄化、社会改革、政治改革等,但作者显然过于乐观,对别国的发展过于悲观,特别是对于欧盟的力量过于低估。

  最后一点或许是所有预测类书籍无法避免的,就是所有的预测都是基于现有的事实和数据,作线性的预测,无法排除替代性解释。比如,未来十年作为守成的霸权国美国面对崛起的潜在的超级大国,肯定不会坐视不管,我也认同作者的判断:中美两国不太可能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但美国会不会再推出个“马歇尔计划”?美国主导的TPP对中国贸易强国地位会不会有影响?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shkx/60415.html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