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社会科学 > 艺术 > 【艺术家生活规律壁纸】《生活的艺术家》读后感精选10篇

【艺术家生活规律壁纸】《生活的艺术家》读后感精选10篇

来源:艺术 时间:2020-01-09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艺术】

《生活的艺术家》读后感精选10篇

  《生活的艺术家》是一本由李小龙 / [美]约翰·里特(编辑整理)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的艺术家》读后感(一):什么是截拳道——李小龙

  1、什么是截拳道?

  首先,我不得不承认任何一种想去具体地描述截拳道并将其成文的意图是很难实现的。一个人要想避免一件你必须做的事情是不可能的,但是,直到现在,我自己都没能写任何一篇有关截拳道的文章。确实,在我看来,想解释截拳道“不是什么”是件比较容易做的事情,而要解释截拳道“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很难做到的。让我来讲讲禅的故事。这个故事有些人可能听起来很熟,但我仍然想重把它讲一遍。这个故事给人一种启发,它可以柔顺人的观点,开化人的脑筋,如果你明白了这个故事的含义,你就可以理解我的文章。否则,你最好别再往下读。

  一位有学问的人曾经去拜访禅师并提出许多的问题要禅师回答,当禅师解答这些问题时,这位有学问的人又不断地插话表示他早已明白了禅师所讲的问题。最后,禅师不得不终止他们的谈话。他开始给那位有学问的人倒茶,禅师倒满了那杯茶水,但是他没有停手,他倒呀倒呀,茶杯中的水溢出来很多。“满了”那位有学问的人不断提示“茶杯倒不下了。”“是的,我知道,”禅师意味深长地说,“如果你带的茶杯不是空的,你怎么能品尝到我倒给的茶?”我希望我武术界的同仁抛开你们原先已经接受的观点和后来形成的模式,以虚心的态度来阅读我以下的文章,这样,你就能处在一种解放自己的力量中,毕竟,一只空杯子才是一只可以盛物的有用之杯。

  首先,你要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来读这篇文章。我的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在讲截拳道,它的最原始的涉及点是一位终极武术家,而这位武术家并不从属于或中国或日本亦或其它什么国家的武术家之列。这位武术家首先是具有普遍人格的人。就象一个人的性格根源于他的民族背景中一样,一位武术家永远不会将自己置身于武术之外。

  其所以,读这篇文章时,你应该卸下你隔绝于世的保护壳,与我正谈的东西保持直接的联系。请停止你一切自以为是的打扰而保持注意力的集中。生命是一个不断地与人交往的过程。也请记住,之所以有这些要求,我并不是想要获得你的赞誉,也不是要强迫你来追随我,读完这篇文章后,如果你能从文章中得到一些启示而开始去认真地思考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停止盲目地接受有这样或那样规定的所谓模式与套路,我将会感到很大的满足。

  2、关于不审慎的观察

  假设有几个受过不同格斗体系训练的练习者都目睹了一个全过程的街头格斗。我们可以理解一个人由于受到他自身观点,也就是他的格斗风格的限制,他不可能以“就是这样”的总结概括性的话来看这场格斗(或其他任何事情),他只是通过他所处的特殊位置,来看一场格斗的全过程。格斗,既简单又包罗万象,格斗不可能因为你是中国武术家,或是朝鲜武术家,或者其它什么国家的武术家而变得有所不同,因此它不会限制你的观察力和自身所处境况。武术家真正所观察的,应是习武者演示的格斗技巧和属于他的武术体系的真正自由的格斗表达。

  在我们解释截拳道之前,让我们来确切地思考一下真正的传统武术风格是什么。首先,我们必须认识一种无可非议的事实:除去传统武术的丰富起源(诸如某种武术体系或来源于聪明的神猴,或来源于某人梦境中一个特殊的信息,亦或是与一处神圣的殿堂相关等等),各种武术风格均由人来创造。一种武术风格从来就不应该被信奉为真理,武术的法规与原理因此也就从来不可能被人背叛。人,活着的人,创造武术的人要比任何已经建立的各种武术体系重要得多,也更有价值。

  可以确信,一定是多年以前,某一位武术家发现了武术中的部分真理,在这位武术家的整个生命过程中,他坚定地完善着他的带着他个人倾向的偏见的真理,虽然这种倾向性的真理是一个人在他的生命过程中为自己寻找安全感与认可性所拥有的一般性常识。但是,在他死后,他的学生们开始将“他的”假设,“他的”设想,“他的”爱好和“他的”方法转变为学生们应该执行的法规。强迫性的屈服由此产生,庄严固定的仪式成为后人无条件信奉的标志,粗糙哲理和格斗技巧也形成了公式等等,这一切不断在进行,直到有一天一个有关的协会开始建立。当一个组织开始成立以后,人们某此流动的未完直觉开始硬化,知识开始封闭固定,一些早已呈现出的有组织有体系的反应也开始形成一种合法的规定。这样做的结果意味着那些忠实的信徒不仅仅将他们先人的知识封存于一所神圣的殿堂中,他们也已经将他们先人的智慧埋葬在了那个庙宇中。

  到此为止,对传统武术的歪曲并没有停止。为了与“那些人的真理”对抗,另外的一些武术家或许可能是不满于自己先辈的徒弟,他们开始组织一个对抗的观念――诸如以“柔式”武术来对抗“硬式”武术,以“内功”训练来对抗“外功”训练,其实所有这些分歧只是一种糊涂的表象。这种对抗性的事实结果是一个大规模的、拥有自己法规与格斗技巧的对抗性组织形成。由此,每一种风格的武术体系的练习者们开始声称自己拥有“真理”而开始排斥其它的武术组织,各武术组织的竞争开始了。

  其实,各种武术类型其量也仅仅是武术整体中的一个分离体。所有的武术类型都有调整性、偏见性、否定性、反叛性以及过多的自我辩解性。各种体系的武术家试图提供解决分歧的办法只是引发问题的开端,因为他们的办法均限制和干涉了后人武术的自然发展,也同时阻碍了后人对武术所拥有的天才的理解力。通过这种自然分化,各种武术风格开始脱离整体武术体系而游离为一个单独的部分。

  3、真理不能被限定

  当一位习武者被禁闭于一种限定的武术风格时,他就不能够自由地表现他自己。格斗中“诸如这样”的用语是对武术格斗的总概括,这个用语即说明了武术“是什么”也说明了武术“不是什么”,这句用语也没有表现是赞成“直接”的格斗还是赞成有“角度”的格斗。取消武术体系中的界线,格斗就永远新鲜,充满活力,变化无常。否则,你特殊的格斗风格,你的个人爱好,以及你的身体和性格永远只是格斗中的部分而不能组成格斗的全部。格斗中,你的格斗反映只会变成作为任何一个单独部分的依靠。你的格斗反应只会依据套路固定的程度表现为“应该是什么”而不是真正的瞬息万变的格斗中所要求的“是什么”。请记住,格斗的整体由格斗所有的各个部分组成,而一个孤立的部分,不管它是无效格斗还是有效格斗,这个部分永远不会成为整体。

  习武者长时间反复的套路训练,肯定会对日常的习武功课产生机械的准确性和狭隘的安全感。毫无疑问,这种武术套路所引发的有选择的安全感或者可以称为“武术拐杖”的限制,阻碍了武术家的全面成长。事实上,许多的练习者都在发展自己对“武术拐杖”———套路的依靠和爱好而不再会独立地自己行走。这样,任何一种特殊技术无论它怎样地充满聪明与才智,它实际上是人类前进的障碍物。

  以上阐述只是为了加深读者的理解。我并没有发明一种全新风格的,或综合性的,亦或是修正性的武术体系,我也决不将截拳道建立成受某些规则控制的区别于“这种风格”或“那种方法”的固定套路。相反,我希望解放我的同仁们,使他们不再受格斗风格、武术形式和各种主义的奴役。

  那么,什么是截拳道?本意上讲“截”就是拦截或阻截;“拳”就是拳法;“道”是普遍的规律方法和最终的实现方式。截拳道的基本概念就是:拦截拳击的方法。请记住,取“截拳道”这个名称只是为了叫法上便利,我并没有让它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我感到欣慰的是它本身的解放效应,因为它可以充当习武者自我检验的镜子。

  与传统武术不同,截拳道并没有系列的规则和明确的格斗方法所组成的技术分类。截拳道没有特殊情况的套路和僵化的哲理。它的格斗看上去并不是来自一个单一的角度,而是来自所有可能的角度。截拳道利用所有的格斗方式和方法去赢得一个满意的结果(毕竟,格斗的效率是胜者无言的标志。),截拳道是自由的,它不被任何东西束缚。另一方面讲,截拳道包含万家,而又不为万家所包含。

  如果有人将截拳道看作一种特定的模式而将它固定和限制在中国功夫、日本空手道、街头格斗、李小龙武术等等的范围内就会完全误解截拳道。截拳道不能被限制在一个体系中。截拳道既是“这样”又“不是这样”,它既不拥有任何武术体系的风格,也不追随任何武术体系的风格。要想充分地理解截拳道,习武者就必须超越“对抗”与“联合”的双重性而将这两点看作一个无差别的有机整体,截拳道的理解是习武者对这个整体的直觉感觉。

  截拳道的教授中没有预定的动作设计或套路,截拳道中也根本不需要这些东西。但是,我们应该考虑到“不成套路”与“无套路”之间的微妙区别,前者代表无知,后者则是超越。通过人体的直觉感应,我们蹭的每个人都要知道用最有的最具原动力的方法去设计一个有效力量,平衡运动,气力的经济使用等等,武术中的形式、技术或者套路所涉及的东西仅仅使人们处在了对武术天才理解的边缘。理解的核心部分则深藏于每个人的头脑中。在人们达到核心理解之前,任何东西都不是确定和表面化的。在我们最终全面地理解了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潜在力后我们才能真正领悟真理。毕竟,武术知识本质上是自如。

  鉴于这一点,你可能要问:“我怎样获得这种知识?”这就要靠你自己来发现。你必须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除了你自己任何人都帮助不了你。就像我不能够告诉你如何去得到自由一样,因为自由存在于自我之中,所以,我不能够告诉你怎样去自知。我能告诉你什么不能做,我却不能告诉你应该做什么,因为那样会阻碍你进入武术的特殊境界。公式化的东西只能限制你的自由,外在的支配人的命令仅仅是为压制人的创造力,确保人的平庸。养育在人的头脑中的从人的自知中自然增长的自由,不可能由巨大的障碍物和公式化的武术中赢得。在很多时候我们仅仅“是”自由而不可能突然地“变得”自由。明确地说,学习并不仅仅是模仿,也不只是人的一种积累和固定知识回流的能力。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这个过程永无终结。在截拳道中,我们不可以积累开始,而是以发现我们无知的缘由开始,发现始终活跃于整个学习的过程中。

  不幸的是武术界众多的习武者只是扮演追随者的角色。他们只是依靠自己的有限表达来替代学习,他们盲目地跟从他们的教练,他们不感到寂寞,而是在一个又一个的模仿全感。模仿的产品就是一个不独立的大脑,独立的探究――这个天才理解力的要素被废弃。看一看你周围的武术你就会发现那些平凡的武术类别的表演者,诡诈的武术家,无感觉的机械武者,旧时代的崇拜者等等,全都是绝望泥潭之中的挣扎者。我们是否被那些教授不同种类的武术教师或者“大师”们告知武术有它自己的生命价值?有多少教授武术的老师或“大师”能真正明白他们自己正说些什么?生命是一个连续的运动体,它既有节律又随意不定。生命不是凝固不动而是千变万化。但是,许多过去和现在的所谓“武术大师”们在这个流动的不断变化的生命体上建立了一个固定套路的结构,他们僵化地描述着武术的传统概念和技术,坚定地封固着这个流动的生命体,不断肢解着武术生命的整体。

  最令人怜悯的情景是你会看到那些忠诚的学生们急切地去重复那些模仿性训练,倾听他们自己的呼叫声和心灵深处的喊声。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现象就意味着学生们必须精心训练以至于他们必须全力以赴地去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直到有一天他们能专心于训练的模式中而对一切视而不见。通过训练,这些学生们以完成他们日常的训练课程为满足,将自己的反映仅仅局限于一种格斗情景之中而不再对格斗环境作“是什么”的反问。他们不再“耳听八方”,仅是“重复”一样的格斗环境。这些可怜的学生的灵魂已经不知不觉地深陷于传统武术训练的瘴气中。

  一位老师,一位真正的好的武术教练从来就不是一位真理的施舍者;他是一位领路人,一位通向真理之路的引导者,而这路必须由学生们自己来发现。一位好的老师要研究学生们每个人的内在性格,鼓励学生暴露他们自己的外在特征,直到最终学生长大成人,具备了做人的优良品质。比如,一位技术娴熟的老师可能设置一些确定的挫折让学生与之对抗而达到格斗与人性的结合。一位好的老师可以是催化剂,除让学生拥有深刻理解能力外,他还必须教给学生最灵活最敏锐的思辨能力。

  4、一根手指指向月亮

  整体的武术格斗是无水准可言的,而对它的解释也无绝对限定。这种开明的和解放的真理是一种现实,到上前为止它只能是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过程的体现。人的解放也是这样的一种真理———超越风格与定律。也请你记住,截拳道仅仅是一个术语,一个由你驾驶的通向自由之海的小船上的标签,一旦你到达了自由的彼岸,你就可以将它丢弃,因为你无须返回。上述段落充其量就象用一根手指指向月亮。请不要模仿用手指指向月亮,或者把你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手指上,这样你会错过观赏天空中美丽景观的机会。总之,手指的用途和它本身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它只不过是指向光源,而这个光源照亮了手指和他的一切。

  《生活的艺术家》读后感(二):真正的生活艺术家,这才是做自己。

  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的原因并不在于我们的生命中发生了什么,而在于我们面对人生中能考验生命勇气的重要境遇时,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做出回应——李小龙

  李小龙不仅仅是武术家,我更愿意称他为哲学家或艺术家。

  截拳道对李的影响是很大的,它教导李,一旦决定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就应该义无反顾。找到正确的道路意味着你要抛弃生活中多余的东西,找到你内心所向往的,不欺骗自己,真诚的表达自我。我们常常把真的自我和假的自我混淆在一起,以至于我们被其他事物蒙蔽了自我。例如,骄傲实质上是一种自我否认,为什么呢?自己能力越小,希望越小,就越需要自豪感,这就会想象出另一个自我,并认同这个自我,也就产生了骄傲。骄傲就是自我的否认。李强调了人的认识自我是很重要和不可或缺的,他提倡人应该超越社会角色的扮演,变成一个“没有性格”的人,没性格的人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意味着任何人都能把自己塑造成你应该成为的人。我们对自己越没信心,与自己、与整个世界的接触就越少,我们就越想控制他人。讽刺的是,某些所谓的高层的人都热衷于控制他人,可见他们也是很自卑的,自大和自傲的人也往往是自卑的,自卑的人必须找到另一个自我,并认同这个自我,才能达到内心的平衡,当认同了另一个自我,自大和自傲就会出现,自傲的核心就是自我排斥。只有当自傲释放能量,拥有了成就感的动力后,它才能和自我和解,从而取得真正的自尊,我的理解是,只有当你通过一个载体即事业、艺术。。。等去表达和创造,才能真正取得自尊和自信,也就我常提到的,兴趣绝对是一个人最好的瑰宝,无论你处在什么年龄,必须要有自己的兴趣。

  未完待续。。。

  《生活的艺术家》读后感(三):传奇任务李小龙-生活的艺术家

  传奇,励志,涉猎广泛,英年早逝……合集就是经典。

  最近读了几本书都评论,读过《生活的艺术家》确实让我认识到不一样的李小龙,准确的说是从新认识。

  书按照章节来分可以分3部分,哲学大杂烩,李小龙学习笔记,与朋友间来往信件。第一部分看的头大,略有怀疑是不是译者添加了太多的东西,没有保证‘原汁原味’,第二部以李在求学和对于功夫的学习过程中的思考为主线,开始有写原味的内容,开始变的真实。此部分是我开始能理解一点的部分了,不像第一章那么晦涩。第三部分是诗歌和书信,之前还真不知道李还写诗的,不知道为什么读的时候总是想起beyond来。来往信件中能感受到李有个很强大的小宇宙,并有富有思想的大脑。

  不一样的李小龙: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一些武断。会写诗的李小龙,哲学硕士李小龙,具有丰富内心世界的李小龙,励志的李小龙。

  最后用一句书中多次提到的一句话结束:经历过什么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而是要看你是如何应对的

  《生活的艺术家》读后感(四):“二流哲学家”李小龙

  删改般发表于《经济观察报-书评》7月号,此是原文。

  设若波普尔投身华尔街,很可能会把内裤都亏掉,但索罗斯拿了点他的思想应用到金融,却成了大鳄。这或可折射出一流哲学家与二流的哲学家的一点区别:一流哲学家忙于思索与原创,懒得去实践而导致实践能力蜕化。而二流哲学家偷一点一流哲学家的思想跑去现实世界里应用,机缘巧合的话,反而可以迸发出极大能量。梁文道在推荐李小龙遗作《生活的艺术家》时认为李小龙除了是一名卓越而伟大的武者、演员外,亦是一名哲学家。不过根据上述一流、二流哲学家的区分,我觉得把李小龙定位为“二流哲学家”似乎更为确切一点。二流并非贬义,因为哲学家只有一流、二流与不入流之分,而绝大多数号称研究哲学的人,似乎宿命般只可归类为不入流。

  《生活的艺术家》一书几乎收录了李小龙生前所有文章,从这些文章看,李小龙在哲学上并没有多少原创性的贡献,恭维点讲,他的哲学知识储备或许勉强能够达到硕士水平,而事实上他只是一个西方哲学专业的本科肄业生。他的思想有明显受到道家、禅宗影响的痕迹,并掺杂了部分西方哲学与心理学作为点缀。比如在《功夫之道》这组文章中,李小龙尝试从技击的角度来注释或者说印证道家经典中的哲学思想,他详细地探讨了道家哲学中“阴阳理论”对技击的启示:当甲对乙施加“阳”的力量时,乙不必以蛮力(阳)来正面抗击,而应以柔(阴)克刚,顺应甲的力量。当甲的力量发挥到极限而由“阳”转“阴”时,乙则在其力道将竭之际,发动力量(阳)来反击对手。如此,则达到了“发乎自然”的状态。不过稍微懂点传统武术的人都能看出来,李小龙这段解释并非原创,而只是在讲述中国功夫的一条基本原理,或者说更像是用通俗的话解释了一下太极拳中的“不丢不顶”。

  禅宗中的“顿悟”对李小龙影响也很大,在《理解功夫》这篇文章中,李小龙回忆了自己在叶问门下学习咏春拳时的一次“顿悟”经历,在他追随叶问学习了四年咏春拳后,他遇到了瓶颈:无论老师如何指点、自己如何冥想,他始终不能很好的掌握“柔能克刚”,尤其是在交手时会将“柔”忘的一干二净。于是他决定出海放松一下,当他在海上想到自己学拳的阻滞时,他愤怒地击打海水——也正是这一刻——他实现了顿悟:要想练好功夫,必须学习水的“柔”性。而水面能够倒映飞翔的小鸟,更让他明白“当我站在对手面前时,我那些思想和感情不也象小鸟在水上的倒影一样吗?” ,因此“在对手面前,不是说要全无感情或感觉,而是要让你的感觉不受滞带或阻碍”。或许是因为这次颇有禅宗色彩的顿悟,让李小龙特别重视“悟”,在这本书中,他还专门写了《功夫的悟》一文,另外在《截拳道的终极源泉》一文中还特别论述了“不动心的悟”,大谈什么是截拳道修炼过程中的“月印万川”与“涅槃再生”。不过,他表达的相关内容却可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总结:“这正是叶问师傅所说‘超然’的意思”,换句话说,他的原创性仍是欠缺的。

  从本书收录的《(西方)哲学与功夫》、《心理学与功夫》两组文章看,西方哲学与心理学对李小龙的思想并未有多大影响,顶多只是点缀作用。在这两组文章中,李小龙只是简单的介绍了西方的哲学与心理学,但这些学问如何与武学发生关联,李则语焉不详。所以从总体分析李小龙的哲学思想,只能说他杂糅了东方的道家、禅宗与西方哲学中的部分思想,但却没有多少原创性。然而李小龙之所以能成为李小龙、能成为一个迸发出极大能量的不老传说,却正是因为他将这些杂糅后的思想成功的运用到了武学实践中。

  李小龙说过:习武是我的个人选择,演员是我的职业。而他的哲学思想也正是在这两个领域的应用中创造了辉煌。李小龙发达的肌肉,让人很容易把他创造的截拳道归类为外家拳。但从李小龙的文章以及他的动作录像来看,截拳道是在咏春拳的基础上融汇了太极拳与西方技击,具有浓郁的内家拳色彩,换句话说,李小龙是把他接触的道家、禅宗哲学思想完美的应用到了技击而创造了截拳道。这点并非妄自臆测,有很多资料显示李小龙的父亲太极拳打的不错,李小龙最开始接触的拳术是太极拳,只是后来机缘巧合才和叶问学习咏春。而《致木村武之》一信更显示李小龙训练学生时运用到了太极拳理论。另外,从李小龙的动作录像看,道家哲学在李小龙的截拳道中亦大有应用,比如在与对手交战时,他的手臂会模拟水的波动,这正是他对道家“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的应用;再如“截拳道”的“截”就是料敌先机,也是对道家“其未兆也易脆”的应用。其实这些道理,稍微接触过传统武术的人都知道,但绝大多数“知而不能行”,故不入流,李小龙能行之,就成了二流哲学家,并在格斗应用中创造了难以逾越的辉煌:至少在与当时世界一流的格斗高手诸如 包括拳王阿里的较量中是从无败绩的,更凭一己之力使傲慢的西方世界接受了“kung fu”这个单词。只可惜李小龙英年早逝,没有来得及为截拳道培养出继承衣钵的第二代灵魂人物(个人认为现在截拳道的习练者大都沉浸在模仿李小龙的肌肉训练,而忽视了截拳道中的道、禅思想),使得截拳道也像霍元甲之后的迷踪拳、叶问之后的咏春拳一样,无法成为一个大的流派。

  在武侠艺术领域,通过对道家、禅宗思想的应用,李小龙同样创造了辉煌,并对后世产生奠基性影响。截拳道中一句融汇道、禅的“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理念,成了《精武门》中陈真动作形象不可丢弃的灵魂,后来者如李连杰、甄子丹对于陈真武技的精彩塑造,都是在李小龙对 “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 诠释的基础上借助摄影技术的进步而更上层楼。李小龙在格斗中非常强调“无招”、强调摆脱武术套路的束缚,但或许是为了取得视觉效果,李小龙在电影中反而是“有招”的,比如他的摆腿、双手的波浪式摆动等招牌动作。李小龙去世后,很多人包括早期的成龙都在模仿这些招牌动作,但由于功力不足,反而画虎类犬。后来成龙抢先意识到“无招”胜“有招”,放弃了模仿李小龙的招牌动作,而采用随机应变、因地制宜的无规则打法,反而创造出新的辉煌。但连成龙自己也承认,自己在电影中的“无招”,仍是受李小龙“有招”的启发。另外,李小龙对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的武侠小说创作也影响深远,比如黄易。在《大唐双龙传》中,黄易对寇仲与徐子陵所悟“井中月境界”的描写,明显就是在李小龙论述“水中月”理论基础上的改造。

  再回到本文开始时对于哲学家的划分:一流哲学家负责思索并提供原创性思想,二流哲学家负责实践一流哲学家的部分思想并将实践感悟付诸文字。那么,二流哲学家这些文字有价值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甚至在“通俗化”意义上讲这些文字厥功至伟: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读索罗斯的文章肯定要比读波普尔亲切和有动力的多,而读过索罗斯的文章后也很可能被激发阅读波普尔作品的欲望。作为二流哲学家,李小龙的文章虽然没有多少原创性,但他也绝不是生吞活剥的抄袭,而是在谈自己实践哲学的经验与感悟,是在某种意义上阐释经典。通过阅读李小龙的文章,我们可以从格斗应用的视角窥视中国传统哲学的魅力,更进一步拉近我们与传统经典的距离。因此,二流哲学家李小龙的这本《生活的艺术家》,我们有理由将其视为一流哲学著作来尊重和阅读。

  《生活的艺术家》读后感(五):李小龙|生活的艺术家

  天才的早夭总是令人惋惜,如果是一个力量感、肉体美和荷尔蒙爆棚,寄托着每一个直男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梦想的天才英年早逝了,是要令人加倍地扼腕叹息的。李小龙无疑就是这样一个天才。他是伟大的演员,在如流星般短暂而璀璨夺目的一生中,他用四部半电影缔造了影坛难以逾越的功夫传奇;他是备受推崇的武术家,弟子遍及海内外,无数人继承他的武学思想,研习截拳道;他同时也是亚洲最为人熟知的大众偶像,和他有关的一切几乎都演化出流行符号。现在,他更被追认为一位哲学家、诗人、作家,他的笔记、演讲、画稿、大学作业甚至一些私人场合的只言片语都被整理出版,由美国人约翰·里特编辑整理的《生活的艺术家》就是这样一本书。

  值得注意的是,在阅读李小龙的这部著作时如果不稍停下来思考或者尝试去理解,你会发现很难明白他的文章。这些文章命题宏大,涉及诸多学说流派和思想家的观点,行文却十分简洁,往往只有寥寥数语,迅捷有力,透彻而复杂。

  在这本书中,我们发现,李小龙多年来除了严格而艰难地训练提高技击水平,还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进行自修。他明确提出,功夫的哲学基础是道家和禅学的主要哲学思想,所以在截拳道的精神培养中极力推崇克里希那穆提、禅宗和道家思想。

  在“理解功夫”一节中,李小龙提到一次乘船出海,期间想起练习遇到的难题,跟自己生起气来,就用拳头猛击水面。就在那一刹那,他突然悟到了——“水”这种最普通的物质正说明了功夫的本质。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物质,却有着能够穿透世界上最坚硬的东西的力量。如果想控制自己,就必须顺应自己的本性接受自己。这种无为状态下的自然主义与道家的基本观点不谋而合。

  在一段生前采访视频中,李小龙说到人要清空思想、像水一样空灵、无形,因为水可以流动,也可以撞击,“······be water ,my friend.”

  据说这段视频在外国播放量很大。视频里坐在主持人对面的李小龙,剑眉星目,年轻帅气,自带光环气场,带着电影里我们熟悉的那股神气,侃侃而谈。谈的东西特别有意思。除了禅学、道家思想,还谈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他似乎对笛卡尔尤其感兴趣。我们看到李小龙不仅功夫了得,还发展出一套自己的武学理论和人生哲学。

  李小龙认为,认识自己需要花一生的时间,这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不谋而合。终其一生,他都在摆脱束缚和教条,追寻自我认识、自我发现和自我超越。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超拔的自性使他卓尔不群。他坦言,最希望实现自我,成为生活的艺术家。

  常常在网络上看到关于李小龙功夫如何了得,如果和拳王泰森对垒谁会赢之类的讨论,这是关公战秦琼、异形大战铁血战士、杰森大战弗莱迪的问题,谈论起来没有多大的意义。如果李小龙只是功夫好,在比试中常常取胜的话,今天他最多算一个一流的拳手,而不是一个武术家,也不会被这么多人追怀。

  本书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李小龙认为截拳道是高度发达的精神和体格运动。精神上倡导自由意志、敞开心灵、发现自我,偏爱无形式、无为和自性。实际练习却非常实际,坚持严格残酷的训练,直接、狠辣、要害打击,所以他的弟子往往在比赛中能获得好的成绩。这种精神上的超然和肉体上的锤炼在截拳道上得到奇妙的统一。

  《生活的艺术家》读后感(六):致敬李小龙

  读完,怀着激动的心情来打满分,致敬李小龙——一个懂得生活的人。

  这是一本写李小龙的书,是根据约翰·里特(John Little)创作的英文作品Bruce Lee: Artist of Life翻译而成的。 一提到李小龙,我的脑海就会被两个字占据——坚毅。他是第一个为我真正诠释了这个词的人,首先他是一个习武之人,习武者身坚心毅自是不错,但是他更让我钦佩的就是思想之坚毅,他认定之事若是正确,便不会考虑改变或者放弃。记得小时候看过的电影《李小龙传奇》中有这样一幕:李小龙在台上对外国观众说道:这就是中国功夫,哦你们的字典里还没有“功夫”这个词,但是从今以后就会有了! 直至今日,我看到“kongfu”这个单词的时候,脑子里都是李小龙倔强的脸。 我以前一直认为他只是一个武者一个导演演员,但是看完这本书,我才明白他是一个生活的艺术家。何为艺术?我不敢谈。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把生活过得艺术的本事。李小龙就真正做到了。 如果有一个年轻人在我面前谈《道德经》,论道法与人生或者自然万物,那我肯定觉得很好笑。但是如果这个人是李小龙,那么我是会怀着崇高的敬意去聆听去相信的。因为他没有在说空话,他一直在寻找并践行这些真理。他在中国的传统功夫里寻到了“道”,理解“水”中的功夫之强,由此感悟出哲理,以一个哲学家的思考能力贯穿他的功夫理论。比如 李小龙曾经这样评价截拳道:“它是宁静灵魂之艺术,宁静得如同月光洒在深邃的湖泊上。”在功夫这种以“动”为命题的活动之中展现“静” 的姿态,他有着自己对文化不一样的理解,所以我信。 而在这本书中,李小龙不是以一个“成就者”的身份在说教,而是谦逊地谈论自己的感悟并对我们提出一些小建议,想好朋友之间的交谈,他没有放低姿态,因为他没有高高在上。他在论的哲学和道是很深奥复杂的东西,却没有在故弄玄虚,而是用最通俗质朴的语言亲切谈论而已。此也可敬。

  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可以有很多种,但是李小龙只有一种,那就是——奋斗,他梦想在奋斗中熠熠生辉,他的生活在奋斗中闪闪发光。看到他的名字,就会想起高架桥上不停奔跑的身影,由此观之,他不会平凡。 仅用这些零散的语句致敬李小龙。并于心中树立生活的榜样。

  《生活的艺术家》读后感(七):艺术无处不在生活

  阴阳太极

  宇宙中的阴和阳是存在现象背后一对互补的力量,相互争斗、转化,且不断变化。和谐是世界秩序的基本原则。阳代表阳性、刚硬、热情、明亮等含义;而阴代表阴性、柔弱、阴暗、寒冷等。太极的理论是,世上万物没有一成不变的,事务兴盛到极点,就会由盛转衰,即为阴;而衰落到低点又会上升,转入盛,此为阳。

  道家经典《道德经》的基本观点是无为状态下的自然。不采取任何不自然的行为,凡事追求自发性、自然而为,符合自然规律。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Be water。

  武术和生活

  在武术中也是如此。习武之人应当刚柔并济。遇到强势的攻击则防守,不要勉强反击。而遇到对手力竭时便攻击。

  武术的动作应该简单,高效,去掉复杂花哨。

  武术对打和生活工作是一样的。生活和工作,处处是人与人过招。怎么获胜,怎样的获胜才算是实现自我。

  心态的放松

  生活中任何时刻,意念和精神应当放松,让思想随意流动,顺其自然,达到“无心”的境界。

  如果一个人内心不平静,被情绪干扰,则不能自由的发挥自我。负面的情绪包括仇恨、嫉妒、紧张,比如骄傲的人在乎个人的身份地位,由此产生一些列恐惧和不安全感,因为一个人渴望获得别人尊敬时会不自觉的产生恐惧、害怕失去地位。骄傲其实是一种自我否认。

  习武人不依靠他人的观点而活,完全独立,不奢望别人的尊重,不断充实自我而减轻外在的评价。

  思维需要自由,像水一样顺其自然的流动,才富有创造力,才能创造艺术。如果被阻碍就无法发展。

  东西方的运动观念

  东方和西方的运动观念大相径庭。中国注重韵律节奏、而西方人注重活力和力量。中国的锻炼寻求与自然和谐融合,西方追求控制和掌握自然。中国人认为,练武可以修身养性,是一种生活方式;西方人认为,他只是一项运动。

  西方贵刚,比作一颗大树,笔直坚硬迎风挺立,风一大树枝就折断;而中国人贵柔,比作竹子,风来则低头,风去又挺立,刚柔并济。另外,西方的一些运动过度使用身体器官,对健康危害大。

  e water,my friend

  有一阵子,李小龙练拳状态非常差,师傅叶问让其回家休养一阵,在家里李小龙冥想了很久。但始终状态不佳,于是乘船出海。在海上,想起近来的状态对自己愈发不满意,用拳头猛击大海里的水。一刹那,李小龙领悟到了武术之道。水是无形的,用力打水,水也不会破,想抓起一把水,也不可能。水是最柔软的物质,装在任何形状的容器里,看似柔弱,却具备力量可以穿透世界上最坚硬的东西。

  履历

  从李小龙的书信中不难发现,他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人,因为他一直在学习、发现和发展自己。

  出生在美国的他,少年时期回到香港接受教育,并师从叶问学习拳法。受戏剧家父亲的影响,开始走向影视道路。他在书信中写道,希望在美国开设最大的截拳道连锁武馆,教授传统武术。另外,他还通过电影艺术将中国武术发扬光大。

  小结

  信奉一种哲学、人生观的最终目的是使自己达到平常的内心和平衡的力量,这是一种艺术。

  另外,我认为实现自我的状态应该是,发现自己热衷于、沉浸于做某事而不去思考为什么做。这是人自由发挥的场所。

  书的缺点

  是李小龙的助手John Little编辑的。按顺序整合了各种李小龙的手稿、文章片段。未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体系。内容的结构性不强,相同段落和内容会出现很多次。

  最后摘录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李小龙名言,大家感受一下:

  “As you think, so shall you become”. – Bruce Lee

  “The successful warrior is the average man, with laser-like focus.”

  “In order to control myself I must first accept myself by going with and not against my nature.”

  “If you spend too much time thinking about a thing, you’ll never get it done.”

  “Always be yourself, express yourself, have faith in yourself, do not go out and look for a successful personality and duplicate it.”

  “The great mistake is to anticipate the outcome of the engagement; you ought not to be thinking of whether it ends in victory or defeat. Let nature take its course, and your tools will strike at the right moment.”

  “The doubters said,

  “Man can not fly,”

  The doers said,

  “Maybe, but we’ll try,”

  And finally soared

  In the morning glow

  While non-believers

  Watched from below.” – Bruce Lee

  《生活的艺术家》读后感(八):远远的灯光

  小时候,说不清哪年,全家去看了一部李小龙主题的电影,回想起来该是对“李小龙猝死之谜”众多的糟糕演绎版本之一,但它给我的震撼是久远的,彼时李小龙跟动画片里的神级人物一样是个不死的无敌存在,是纯炫技范儿的格斗英雄,没想到他居然活生生地存在于几十年前,并且以一个十分不英雄的方式离世。

  这种震撼后来转化为好奇,于是搜罗了不少与他有关的资料,大多杂乱无序,但都在强调他作为一个演员之外的复杂人生。接着看了许多部他主演的电影,还有关于他的影像资料,然后远离了这一“研究领域”。因为他的人生和言行给我带来一种深深的恐惧和遗憾,他在了解自己能量的同时对整个世界了如指掌,他人生的下个阶段应该会退出银幕,在一个料想不到的领域改变整个教育和思想界的格局。他到达的位置和付出的努力值得尚算年轻的我辈怀着惭愧和敬意追随终老。但这些都没有发生。因为他死了。

  因为他的演员身份与不平凡经历,后来后来的记载难脱拔高或演绎成分。这本《生活的艺术家》突然到手时才发现,聪明的老友里特君甩掉自以为是的老友和粉丝身份,干脆直接编选了李小龙遗留资料里的各种文字和言论,配上小心翼翼的简单说明呈现给读者。不熟悉他的人会惊讶地发现他铁骨铜拳外丰富的精神世界,虽然还远未达到书中罗列的“哲学家、心理学家、诗人”的程度,但已经完全可以摆脱一个东方武打符号的基本认知。而了解他的人会发现一个33岁年轻人未完成的思维版图——他是个乐于展示的人,如此后世才有机会看到一个“未完成的他”。

  李小龙自言:“习武是我的个人选择,演员是我的职业。虽然我在生活中主要扮演的是这两个角色,但我最希望的是能实现自我,成为一个生活的艺术家。”这里的“艺术家”并不是给自己定性,而是指一种命运面前不卑不亢的态度,他用一段演出、功夫、学习、写作和交际调和若水的经历诠释了这一点。当然如同四十年后摘得大奖的电影The Artist的主题一样,选择了演员的职业就注定难以甩脱与过分戏剧化的生活的纠葛,但无疑如默片在几十年后呈现出别样的大美一般,李小龙的一生确实存在着超越个体的永恒解读价值。

  不要试图还原,试图解读,试图诋毁,试图超越,三十岁的他已经在绝对自由精神的引导下帮助后来者认识自己太多,我们回报不了什么。

  我活在梦中,

  梦来了又去,

  ……

  躺在船上,

  试图想象可以找到你的梦境,

  但是啊,没有梦。

  出现的,仅仅是黑暗中一点点移动的火光。

  那是一艘经过的船发出的,远远的灯光。

  这是——他的诗!!!

  《生活的艺术家》读后感(九):Be water, my friend

  作为一个中国人,一提起李小龙,你首先会想到哪些词?恐怕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不外乎是功夫家或是电影明星。即使是铁杆粉丝,你可能也只是比普通大众多知道一点:李小龙是截拳道的创始人。

  在阅读这本由梁文道推荐的《生活的艺术家》之前,我和普通人一样,觉得李小龙肌肉很厉害,功夫很厉害,但仅此而已。此前也看过一些报道说老外对Bruce Lee是如何如何地推崇,作为一个对功夫片兴趣不大的人来说,我甚是觉得老外只是对中国功夫过度解读了而已,老外没有那种功夫文化,看到一个东方人耍拳耍得了得,就对东方文化产生崇拜罢了,毕竟后来诸如李连杰,成龙,甄子丹等等也都凭借所谓中国功夫闯荡过好莱坞。

  直到我阅读完这本实际上是有李小龙自己写的书以后(此书多数文章是小龙生平自己撰写的文章诗篇及书信组成,后由作家里特编辑出版),我才知道以前对李小龙的认识是多么肤浅。因为真实的李小龙不仅是功夫家电影明星,更是一位哲学家!对,你没看错,他是一位真正的哲学家。小龙在美国留学的时候,是在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念书,他念什么呢?念的是哲学。

  李小龙在那段时间疯狂地阅读柏拉图、苏格拉底、笛卡儿甚至斯宾诺莎的著作,所以你会看到他之后创立的截拳道里涵盖了大量哲学的真谛。然而年轻时的小龙也是一个好勇斗恶的功夫小子,脾气暴躁,看到不顺眼的人,会先想着用拳头教训他。幸好后来他遇到了师傅叶问,叶问大师是咏春门派的第一高手。书里面小龙写到:师傅经常告诉我:“小龙,放松一点,定下神来,忘掉自己,跟随对手的招式,让你的脑子不受任何思想的干扰,心平气和,本能地去反击。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超然。”

  然而在决斗中如何做到超然?这是当时的李小龙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然后有一天他在冥想了很长时间以后出海划船,在海上回想过去的训练,他非常地生气,就用拳头猛击大海的水。就在那一刹那间,他突然领悟到了——“水”这种最普通的物质,不正就是说明了功夫的本质吗?用拳头打水,可水并不感到痛。再用尽全力打下去,水也不会受伤。想去抓它一把,可是又不能。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物质,它却有着能够穿透世界上最坚硬的东西的力量。这就是了,要想练好功夫,得效仿水的本性!

  想起之前在youtube上看到李小龙在接受老外访问时,主持人问他:我们武术之中最该注意的是什么?他对着镜头,那个神情是一贯的李小龙的的那种神气,得意洋洋的态度,他跟那个主持人说Like water,be water,my friend!这个视频现在翻墙仍然可以搜到,是国外网友点击率很高的一个视频,当时我还完全不懂他在说什么,以为是故弄玄虚耍酷而已,现在才知道,那里面包含了小龙武术之道的精华。

  《道德经》里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书中说小龙不仅阅读西方哲学,还研究了大量东方哲学,庄子老子的典籍都是他常年阅读的作品,虽然不是一名专业哲学家,但李小龙凭借其“业余哲学家”的身份,充分将东西方哲学融入了他的截拳道功夫之中。

  可惜他英年早逝,在他死后关于他有太多流言蜚语。中国网络上更不乏贬低他的键盘侠们,甚至我在健身房里还听到健身教练对健身小白说你不要瞎练,练成李小龙那样的死肌肉就不好了(讽刺的是那个教练也叫小龙…)。然而国外对李小龙的评价却很高,很多人都把他当偶像。在这里,我不是说李小龙就是神,我也拒绝偶像崇拜,只是希望大家多读读书,多了解下这位40多年前就去世的中国人,这本书我就强烈推荐给那些不了解或者误解李小龙的读者朋友们。Be water,my friend!最后附上一首小龙翻译的英文诗:

  The Frost

  Young man,

  eize every minute

  Of your time.

  The days fly by;

  Ere long you too

  Will grow old.

  If you believe me not

  ee there, in the courtyard,

  How the frost

  Glitters white in the cold and cruel

  On the grass that once was green.

  Do you not see

  That you and I

  Are as the branches

  Of one tree?

  With your rejoicing,

  Comes my laughter,

  With your sadness

  tart my tears.

  Love,

  Could life be otherwise

  With you and me?

  《生活的艺术家》读后感(十):李小龙的哲学

  作者:栗月静

  从一个好勇斗狠的少年到一代武学宗师的成长历程。

  武侠小说中习武之人都追求武学的最高境界,这境界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也许是“无招胜有招”,也许是只用普通的一拳就能战定乾坤,睥睨天下。最高境界也是武侠电影追寻的终极目标,王家卫的电影《一代宗师》中八卦门掌门宫羽田认为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而咏春叶问则说,“对我而言,武术是大同的,千拳归一路。到头来,就两个字:一横一竖”。

  尽管在中国人眼中,李小龙是不朽的华人英雄。在西方人看来,李小龙是神秘的东方传奇。虽然李小龙去世40年后,人们对他的崇拜之情与日俱增。但是但凡武学大家都得有类似的玄妙感悟,所以那个在银幕上耀武扬威的功夫小子李小龙的形象怎么看都跟中国的武林大师有着遥远的距离。

  其实这是世人的误解,李小龙一生都在追寻武学的真谛,他曾经说,功夫的修炼有三个阶段:初级阶段、艺术阶段已经无艺术的阶段。举个例子,被对手抓住领口的时候,那些受过训练的人都会先做这样,再做这样,最后那样。然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对手沉醉在抓住自己领口的愉悦之中,然后直截了当地一拳打向他的鼻子。这毫无艺术感可言的招数就是李小龙自创的截拳道,虽然是讲究实战和实用的拳术,但李小龙认为截拳道是 “宁静灵魂之艺术,宁静得如同月光洒在深邃的湖泊上。”

  李小龙还认为武学的真谛就是要像水一样。领悟到这一点,还有一个故事。在与对手过招的时候,李小龙咏春拳的老师叶问先生经常告诉他:“小龙,放松一点,定下神来。忘掉自己,跟随对手的招式,让你的脑子不受任何思想的干扰,心平气和,本能去反击。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超然。

  然后李小龙就逼着自己要放松放松,但是这时候难道自己不是又进入的另一种很紧张的状态吗?这就叫做什么呢,思想学家所说的双重束缚。然后叶问师傅又提醒他,让自己顺乎自然,不要加以干扰。然后他提到接着一个礼拜他非常地痛苦,冥想,然后有一天他放弃,出海划船,在海上回想过去的经验,他非常地生气,就用拳头猛击大海的水,就在那一刹那忽然悟到了,水这种最基本的东西,不正就是反映了功夫的真谛吗?用拳头打水,可水并不感到痛。再怎么用力打,水也不会受伤。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物质,但是它却有着能够穿透世界上最坚硬的东西的力量。于是要像水一样成了李小龙功夫追求的境界。

  这些都是《生活的艺术家》一书讲述的故事,这本书是李小龙自己写的,其中有“功夫之道”,“截拳道之道”,还有他写的读书笔记,他怎么读柏拉图,怎么看苏格拉底、笛卡儿。书中甚至有他的诗,书信,有他读大学的时候交的作业。编选它,使其稍具整体感觉的是一个李小龙迷,名叫约翰·里特的国际知名的李小龙专家。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小龙从一个好勇斗狠的少年到一代武学宗师的成长历程。

  在书中,李小龙说,年少时我格外调皮,很霸道,脾气暴躁,易怒。遇到看不顺眼的人,脑海中立刻就会涌现一个跟他一较高低的念头。用什么去挑战他呢?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拳头。但是进入华盛顿大学之后,李小龙主修哲学,他觉得,武术和哲学虽看似对立,但中国武术的理论与哲学的边界已经变得模糊了。此后他博览群书,不断将他对哲学、心理学甚至诗歌的研究融入他的武术理念之中,比如,他对武学上刚柔并济的描述,就颇有哲学意味:李小龙说,如果一个人想要骑自行车去哪里,他不可能同时蹬两个踏板,也不能一个都不蹬,为了前进,他必须在瞪着一个踏板的同时放松另一个,所以前进的动作必须在这种蹬与松的统一下才能完成。因此,仅靠柔的力量是不能永远抵抗强力的,同业,仅有蛮力也不能制服对手。要想在搏击中取胜,必须将刚和柔作为一个整体,刚柔并济,时而以刚为主,时而以柔为主,两者要像波浪一样,此起彼伏。这样动作才能如行云流水。正是把哲学精神融入武术之中,李小龙的武术修为才逐步臻至化境。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shkx/62498.html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