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社会科学 > 文化 > [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经典读后感10篇

[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经典读后感10篇

来源:文化 时间:2020-04-03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文化】

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经典读后感10篇

  《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是一本由金观涛 / 刘青峰著作,法律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读后感(一):惯看秋月春风的江渚之上

  相对于两位作者关于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另外两本著作——《兴盛与危机》和《开放中的变迁》,这本论著显得更加学理化。历史毕竟不只是佐酒的谈资,在前路迷障重重的时候,更加需要涤除各种叠加于史实之上的蒙蔽,以此鉴照未来的方向。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之深刻,远在曾经的改朝换代之上。从表象上看,导致变革的直接原因是列强的坚船利炮,而缘此推究下去,不难发现那个历经千年,不断强化的帝制体制早已朽坏,即便没有外来的击打,这个日益封闭的国度如同一个孤立的系统,不断的熵增也只能将其导向死寂。

  检点各种文献,可能很少有一个词汇在百余年间能够在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过无法回避的影响,这个词就是“革命”。当这个词汇演化到具有时代符号意义的时候,蕴含于其中的内容已然超出了常规的单纯语义范畴。这一现象本身就是对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强烈回应,这也意味着一个曾经的孤立系统对外开放在带来重生希望的同时,在更高层阶的世界大系统中的适应性整合也会带来深入骨髓的痛苦。一旦这个符号的意念依然时时徘徊在我们身边的时候,意味着这种痛苦可能还将持续下去。

  “通则不痛”,社会和人体一样,都需要吐故纳新、疏通脉络。在这个意气渐盛的年代,冷静的观照显得尤其重要。

  《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读后感(二):评《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

  关于意识形态,关于“实然”与“应然”的讨论,关于康德的道德观,很有哲学思考。

  关于儒教思想,关于儒家与诸子百家之间的关系,为何儒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能够在中国社会中存在2000年之久?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宇宙秩序、社会伦理与个人道德的统一,应然与实然的混淆(或者说统一),使得儒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能够脱离因为社会崩坏而被质疑的命运,安然度过了2000年的岁月,也许还将继续存在下去。

  对事物的描述越多,这个描述所能代表的事物就越少,那么什么都不描述的“无”,是不是就能代表万事万物了呢?这个逻辑推理很精彩!

  但是“无”,本身又是无法用语言去描述的,因此,孔子只说“有”,不说“无”,这反而是高明的,而老子的语言提到了“无”,反而又变的不那么高明。

  之前对西方哲学比较感兴趣,从这本书里,第一次系统地了解到了朱程理学和陆王心学,还为此去知乎上搜了一下和理学与心学有关的问题。

  “儒家二元论”,道与器,体与用,东方哲学的智慧让我逐步开始感兴趣起来了。

  书中使用的某些词汇,似乎并不常见。也终于明白“思想史”——关于思想的历史是一个什么学问了。

  读完第8章,我决定给5星,这是继《大问题》之后,又一本我看了电子版之后觉得不过瘾,又买了纸质版来读的书。

  《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读后感(三):【策划人言】找到那个“对”的东西/ 严搏非 文

  金观涛和刘青峰两位先生的《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终于出版了!自前年开始,从《观念史研究》、《兴盛与危机》、《开放中的变迁》到这本《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两位先生主要著作的出版,大致会暂告一段落了。但还有一些虽不如这几部系统,却有极重要见识的作品,如《阅读与文本》,此书的主体是对毛泽东思想与儒学的分析,如《悲壮的衰落》,此书虽在“走向未来”中出过,但新加的一篇3万余字的导言,却是一个宏大的“文明研究”的提纲。以及,还有一本更重要的,它是《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社科文献版)的下篇,谈中国的,书已经基本写完,书名却还没有最后确定。这些著作,陆陆续续地也会出来,两位先生在去国20年后,终于又回来了。

  在上面提到的几部著作中,虽然并不准确,但大致上是可以看出两位先生研究的行进路线的。《兴盛与危机》和《开放中的变迁》,两位先生还是在历史研究之中,而《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和《观念史研究》,则是从思想史到观念史的一个转型,其间,还间杂着许多从轴心文明出发的文明动力学的思考。观涛常喜欢说一句话:要找到那个“对”的东西。而只有“对”了,才会有力量,才长久。

  现在我们来简单讲讲《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如观涛和青峰的一贯风格,这本书完全原创性地给出了关于中国现代思想起源的解释,虽然还是原来的那些知识,但知识的版图却被完全重构,令人震撼。这本书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进入中国,形成中外思想的第一次大融合讲起,讲第一次融合与第二次融合的关系,而重点则在第二次融合的近现代中国思想变迁。所以用这样的结构讨论,是因为第一次融合所形成的中国文化历史结构,规定了第二次融合发生的舞台。对这一点,书中有详尽的、令人信服的论证。整个讨论逐次展开,一直到革命乌托邦的兴起,重回一元论。而书的最后则指出,今天,第二次融合已经终结,新意识形态已经解构,漫长的新的转型刚刚开始。观涛和青峰写下这些话的时候,是1999年。

  这是本值得反复细读的书,它可以清洗当下许多似是而非的思想史谬误,而当我们真正认识历史之后,今天的路径仿佛就叠加在过去的路线上,透视地看,能给我们许多借鉴,帮助我们,判别今天。

  《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读后感(四):稳定结构,五行生克。肺衰力竭,气血弗行。高士忧愤,绝对王权衰落。国鹿遗失,秘密结社垂治。

  绝壁:大义觉迷(节选)

  兴云吐雾,隐介藏形。茫茫神州,因道生生。稳定结构,五行生克。君王四民,悲喜纷纭。君王应金,独尚义而易折。商贾应木,善屈伸而好利。金弱木壮,克乏遇殃。金旺木衰,泄败于水。泄金生木,伤官之官贵乃至盛。生助化克,印绶之耕农以求安。官杀制财实业立国。阶级之争,租值为纲。持通冲合,格局气象。五行消长,破局成格。层峦叠嶂,时局迥异以而变化玄妙。螺旋往复,弈者围棋终归局中弈子。躯壳之内,五脏六腑。肺衰力竭,气血弗行。朝代倾覆,报应不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欧美思潮,繁绪多支。关怀所指,迥异其趣。逻辑之辨,开形上之先声。理性之蒙,卸精神之牢笼。认知之限,明二律之悖反。悲观之叹,哀文明之衰颓。实然凋敝,形上成风。伦理无以凭借,内外失之斧正。实证之槌,痴科学之万能。辩证之法,察万物之兴替。虚无之悟,发超人之禅思。存在之虑,释意义之无由。殖民全球,无的放矢。自满进而激烈,焦愁继之迷乱。现象之学,破主体之偏执。证伪之见,现归纳之局限。结构之析,发语言之幽微。解构之效,拆藩篱之禁锢。繁花似锦,芜杂无序。有分何谈正义,无实焉称平等。呜呼!经纬交汇,守自然道德之律铸就尽善尽美之十字。泛神博爱,启科学艺术之门以往至大至正之宗教。然则,管窥之言,不绝于耳。堂奥玄德,鲜有与闻。高士忧愤,绝对王权衰落。国鹿遗失,秘密结社垂治。政体有论,马氏慕共和而殷望独裁之君主。国体有议,博丹尚自然而力倡国家之主权。权利有说,黑氏称公民而热盼世界之意志。革命有势,列宁奉马恩而践行俄国之跨越。是谓,囿于私利,心志迷途。不忘一己,大我难就。君道不彰,国运衰败。大义不显,壮志难酬。

  全文见此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44a34b0100zvvr.html

  全文及后续见此处: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430646.shtml#adsp_content_replybox_frame_1

  《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读后感(五):历史的笼子

  读金夫妇的书,会有一种反人文主义的感觉。历史演进的表层也许是英雄豪杰,自由意志,但深层次的竟然就是一个思维或者意识结构,所谓的思想的创新、观念的变革,不过如鲁迅所说,苍蝇飞了一圈又回来了。自由并不存在,超越于人类自由之上的结构主宰着人类。

  对于金夫妇来说,这种历史经验来源于他的切身体会,从毛时代的所谓封建体验,让他感到中国近代人的追求,到头来竟然又回到了晚清。最具西方特色的马列主义的嫡子毛主义,不过是儒家理学和心学的混合,或者如他所说,儒家的第三系(第一系是理学,从宇宙之道一直内缩到个人道德,第二系是心学,从良知推出生活秩序,第三系则是从道德心出发,推出一个生活秩序)。

  金夫妇把这种轮回的宿命感概括为超稳定结构,即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系统之间的互相融合,导致社会始终无法走向崩溃。

  在这本书里,金夫妇进而把这种系统论的方法运用到思想史来,认为中国的思想也是一个超稳定结构,无论思想怎么变,其核心都还是“”一体化结构”。

  具体来说,这种一体化结构有两种形态:天人合一以及道德一元论。中国人从春秋战国的儒学开始,到汉代董仲舒树立了大一统帝国的儒家意识形态,以天人合一下的道德秩序来解释生活和政权,赋予生活一种从家庭到国家的道德秩序,道德是以一贯之的,从家到国,都有同一种道德的逻辑。而从天道到人道,也都有同样的道理。到了魏晋时代,这套意识形态不灵了,灾异的乱象,佛教的传入,外族的侵略,玄学的冲击,导致儒家的道德逆反,人们反君主独裁,反孝道,反道德秩序,追求自然自在的生活。

  名教与自然的冲突,就来自于此。佛教深宏广博,带给中国人思维的冲击却只有修身方法和大乘情怀,其他什么唯识论,小乘佛教,都被中国人无意地忽略,因为和中国人传统的道德一元论和天人合一的意识结构不搭架。

  道家带给儒学的是其自然观念,常识理性也从此萌芽。人之常情,不在上帝,不在知识,就在人伦常情之中。中国人对世界的态度总是不超越,不反对,而是适应,用修身来改变社会。

  经过这种常识理性的洗礼,中国思想的一体化结构再次复活,并为唐宋元明清的大帝国奠定意识形态的基础,而最完全的形而上学就是理学和心学。

  理学以天道为核心,落实到人的性,性即理,天理压过人欲,为帝国的统治辩护。心学从人的良知出发,扩大到家庭,国家和天下,用仁来为帝国辩护。这两派都很讲究修身养性,讲究道化天下,道统大于政统。后来修身扩大了,不止于道学,还包括了经世致用。

  在近代因为西方的入侵,导致这一套意识形态又失灵了。甲午战败,举国惊醒,老祖宗那一套不管用了。理学,心学和经世致用之学,什么洋务运动,中体西用,都无法应对西方的挑战,必须彻底地变革。

  就像魏晋一样,新文化运动反传统,反孔子,但由于常识理性,首先就反对基督教,而是倾向于英美的自由主义,后来又有卢梭的启蒙思想,无政府主义乃至最后的共产主义,又经过毛泽东和刘少奇的儒家化,经过孙中山和蒋介石的儒家化,一个道德的乌托邦经由革命而锻造。

  这个新的融合的产物就是革命的乌托邦,从谭嗣同的仁学开始,一直到三民主义、毛主义。这个意识形态的底色是唯物论的科学主义,比常识理性更加专业。而道德一元论和天人合一的结构一个也不缺少,并且具有了历史的维度,不再从传统的天人结构出发,而是从历史哲学来论证。

  只不过这一次还是不行。日本帝国主义、美帝国主义,全球化,市场经济,科技革命,资本主义,以及文明的冲突、民主化浪潮和威权化浪潮,这种革命的乌托邦根本就没法适应这个世界。

  革命尚未成功,还得探索。民国是一个思想时代,但并没有产生思想上的巨人。

  蒋介石在台湾打造了一个三民主义的国家,后来解严了,成为西方化的二元论的世界,实现了思维的现代化。可能是台湾缺乏深厚的儒学根基,所以改变起来更容易。现在的台湾的思想意识形态是新自由主义的 政教分离,道德二元论的生活运行着,天人合一也不在政治层面,也没有看到什么精神危机。

  倒是大陆,积重难返。从毛主义改造完中国后,就开始了激进的乌托邦的构建:大跃进、文-革,伤痕累累。到现在的改革开放,总体来说是在放弃道德一元论,专业的事情交给专家去做,道德放到私人生活中去。但伦理治国还是通过各种整风运动得以体现,对淫秽、赌博、毒等非道德的领域还是抓的很紧,选拔干部也总是讲个德才兼备,江还提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

  马列主义现在是彻底地瓦解了,左派也没法给出一套更好的意识形态,唯一的合法性来自于民族主义和消费主义。儒学也在回潮,大陆的政治儒学,左派乌托邦和社民主义也在回潮,但保守主义的思潮也很盛,无论是美国式的新保守主义,还是社团主义,或者共和主义。也许会走台湾的路,但新自由主义的失败,以及社民主义的失败,路都堵死了。最近刘小枫回到古典哲学,盛极一时,就有心性哲学的道德一体化的痕迹,试图从个人到国家构建出一条路来。

  也许在科层制、社会分工和学科分化中,自然而然就走出一条常识理性的道路来了。

  也许最后我们会走出一体化机构的魔咒,也许走不出来。就等各位国师来论证了。可惜就在这个最需要哲学来论证的时候,后现代主义出来了,大全式的哲学不再受欢迎,碎片化的时代无需思想,大家各过各的,文化多元,思想淡出,物质丰富。

  怎么办?

  《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读后感(六):只是个读书笔记

  中国社会结构如何与其意识形态互动?中国文化融合外部思想的机制是什么?中国近现代文化融合的过程?在当前文化重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思想史中汲取那些营养?这些问题无疑是范围极广,难度极深的,但同时却又是我们认识自身不可或缺的。正是在对于中国社会史,思想史的长程考察中我们才能唤醒历史的记忆,展开当下的探索。金观涛的中国现代思想起源---超稳定结构与中国政治文化的起源无疑为我们的思考带来了一条线索。

  1. 超稳定结构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它有长时期的帝国统一历史和未中断的文化。令人困惑的是,在西方世界经历了科学革命,实现了工业化,进入现代文明时,中国却依然在朝代循环中原地踏步。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可以延续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或者韦伯的观念决定论,当然,本书作者以系统论的角度,尝试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系统的互动来解释历史,并给出了超稳定结构的假说。

  在社会组织结构上,中国古代可以划分为三个阶层:最上层是官僚统治阶层,再次是地方上的地主缙绅,最后是宗法家族。整个社会的稳定取决于三个阶层的社会整合。历史上的分裂多是源于帝国进入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小自耕农沦为佃户,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中,(这就断掉了帝国政府的税收来源)地方势力做大;另一方面,帝国官僚阶级腐化,无力控制。最终社会组织解体。

  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概括世界其他国家的帝国兴衰,但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强大的社会整合能力,或者说其早熟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似乎是近代产物,是为统治阶级提供合法依据的工具。但是,回溯到汉朝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早就已经创造出了为政权提供合法依据的意识形态了。

  具体讲,中国传统文化中暗含的意识形态分为两部分:天人合一与道德一元论。前者是由宇宙论推出个人道德,家庭伦理,社会制度;后者则是由个人道德推出家庭伦理,社会制度。这样三个层面的整合才能实现。

  意识形态的载体就是儒生,在上层,则是参与国家治理的官僚,在乡间则是地方的地主精英,在家族中则又扮演宗族长者。整个帝国就这样整合在了一起。

  2. 逆反价值与常识理性

  以上这些是建立在封闭的条件下的。那么在遭遇外部文化冲击的情况下,中国文化是如何反应的呢?

  这就又要首先比对一下中西文化的差异。如果可以将西方文化的终极关怀理解为信仰(希伯来传统)与知识(希腊传统)的话,中国的终极关怀是道德。我们可以进一步推理,在以道德为终极关怀的文化中,外来冲击导致的道德不可欲(道德目标不可实现,或者实现却并非理想世界),就会出现价值逆反。例如,子为父隐是旧的价值观念,那么大义灭亲将是新的规范。

  就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长程的历史中考察。在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中(魏晋南北朝),随着少数民族的入侵和古文经的发现,道德变为不可欲。这时价值出现了全盘逆反,也就是说取消一切社会规范,放任形骸也就是无为成为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另一方面,在无为与名教的紧张关系中,最终演化出“物自各造”的思想,并最终使常识理性成为了中国意识形态的后设层。

  一旦常识理性作为意识后设层,就意味着之后的意识形态必须以知识性常识或者人之常情作为最终的合理依据,依次纳入天人合一与道德一元论的结构中。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宋代儒学重构中见出端倪。

  程朱理学立足于常识性知识,从宇宙生成模式推出道德实现模式,构筑了其天理世界。于此同时提出理气二元论;与之相反,陆王心学则立足于人之常情从,人心推出宇宙秩序;而理学第三系则是将道德心映射与宇宙,以此推出世间秩序。最后,戴震的哲学立足于常识,从自身出发,最终只能在知识和道德上分裂,从而得出以理杀人的结论。这也被视为近代自由主义的滥觞。

  3. 冲决落网的烈士精神,大同世界的革命乌托邦

  以上是第一次文化融合的考察。在其中,本书作者发现了文化融合的机理:这就是道德不可欲产生的全盘价值逆反。而第二次文化融合(近现代)则略有不同,属于价值的部分逆反,也就是说只是去除儒家价值观,换以其他价值(仍是入世的)。

  另外随着第一次文化融合,常识理性作为后设层出现在意识形态中,这一点将在之后的融合中发挥作用;而随着理学自身出现的事功退化的现象,经世思想的不断强化和气化论的出现也是近代文化思想的又一个线索。

  回到前面提到的一个问题,中国的文化系统是以道德作为终极关怀,也就是说诸如自由平等理念很难获得非道德的正当性。在价值逆反中,这些理念被作为新的道德注入系统中来,从而发生变形。最终自由化作冲决落网消除一切障碍的革命人生观,而平等则化作大同世界取消一切差别的道德乌托邦。这两者则以其强大的道德动员力在暗处支配整个中国近代的现代化过程。

  小结:有人说小说是行走在繁华大街上的镜子,思想史又何尝不是?只是或许其中太曲折,不为不深思的人所了解罢了。而恰是在思想史的旅程中,才可以发现,中国文化是如何选择性吸收外来文化,重构自身,并成为我们现今的思维习惯的。

  “。。。思想结构是由词语和行动的相互关系组成,犹如一张看不见的大网,笼罩在可见事物之上,将其贯穿,构成我们心中那个有序的理念世界。新事物所带来的外来冲击则犹如排球触网,新的观念只能是原有结构形变,或者整体性逆反。一个传统越是伟大,观念体系性越强,这一点也就越明显并不可抗拒。”作者在书中如是写道。就此反思,在我们的观念系统中到底有多少观念只是自己的误读,重塑?不可谓不发人深省。(这一点又算是“修身”情结在作祟了吧)

  《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读后感(七):书摘

  金观涛 刘青峰 著 2012.11.15

  第一章 导论:文化融合的模式

  quot;自我修复能力"

  游士→士大夫 组织结构

  基督对世俗的冷漠态度 (Max Weber)

  quot;天人合一" "道德价值一元论"

  从道不从君 尊君卑臣

  韦政通"天"的6种含义

  第二章 第一次融合

  61.价值逆反

  64.儒生:入世参政实现道德理想

  64.清议→清谈→谈玄

  65.“明理”"才性"之辩 个人→社会行为规范

  69.刘邵《人物志》 魏晋美貌论

  71.《孔子哲学思微》

  73.佛教:具有深刻思辨体系和丰富庞大典籍

  73.《高僧传》

  74.袁宏《名士传》

  84.王弼尊孔子为圣人

  86.魏晋同志性情

  87.《理学·玄学·佛学》

  87.道德乌托邦:道德停留在思变层面,存在与想象

  87.八条目"格物、致知、意诚、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92.魏晋思想 钱穆:个人自我觉醒、余英时:士之个体自觉

  93.常识合理精神:一、不去追问自然现象常识背后的原因 二、视感情方面的常识为天然合理

  97.中国文化的理性精神及其缺陷

  101.五凉政权对儒学表现极大的热忱,把儒家经典列入官学

  104.儒家文化对应世界的态度是顺从和适应,而非改造

  104.韦伯《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

  第三章 理性化以及意识形态再塑造

  108.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

  109.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最后只有顺应常识理性的宗派保存下来 (指禅宗)

  112.《唐代文学的文化精神》

  118.理性权威的二元化出了降低经典注释在修身中的地位外,还带来人的本能欲望和儒家道 德规范之间持久而日益激化的矛盾

  119.隋唐之际,常识合理和儒生的入世精神结合在一起,它积极肯定人的正常感情、欲望、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并表现出极大的社会活动能力。由此引发的问题是人的自然欲望对儒家伦理的冲击。为了控制这种冲击,唯一的办法是让人节制欲望

  119.唐儒的修身方法主要依赖佛教

  120.赖永海《中国佛性轮》 离舍此世,消解人在感情上参与世事的热忱

  124.哈贝马斯考察中国文化理性化进程:一、社会规范的合理性的统一 二、文化系统或意识形态内部的合理行统一 三、文化系统或意识形态后舍层面的标准的形成和统一

  124.只要做到了常识理性权威与道德权威的合一,整个文化也就实现了理性化

  126.理学的出现意味着儒学消化了佛教

  127.理学的成熟代表了中国文化历史上继先秦哲学之后的第二个创造性高峰

  127."阳儒阴佛"概念、价值内部的结构、思辨方法等都自佛教袭取

  129.程朱理学: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

  136.正因为儒生事功能力的减退,宋以后,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汉唐那样伟大的王朝

  140.王阳明:修心、诚意、明德、新民、止至善、本末、正心修身、修身齐家、齐家治国、治国平天下 方尔加《王阳明心学研究》

  150.中国文化理性结构中三种构建(或论证)意识形态的模式(图)

  151.用道德原则付诸实践的模式来看待宇宙生成过程,强调道德实践会导致主气论,它又促使唯物论的繁荣

  第四章 外来冲击与中国近代传统

  152.中国受西方冲击形成的现代思想同明末清初受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冲击产生的思潮存在着惊人的类似

  153.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

  160.从宋朝到明朝是一个知识分子事功能力不断减退的过程

  161.明末儒生誓死不为异族政权服务的道德勇气,常为历史学家津津乐道

  陈永明"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

  历史上,每当推翻旧王朝的真龙天子出现,儒生就会积极入仕成为组织新王朝的骨干

  162.东林党 ,针砭王学末流而起,走的是接朱入王之路

  强化事功,主张道德经世,这是明清经世致用思想的开端

  162.清初种种新思想可视为儒学在外来冲击下强化事功的变异

  163.宋明以来经世致用大致有四个层面的含义:

  1.强调无条件入世;

  2.将修身与经世合一,即经世是儒者修身之法;

  3."经"有"治"和"理"的含义,经世即治世,儒生是透过政治行为来表现其入世精神的;

  4.所谓"经世之学"有别于"义理之学"、"考究之学"、"辞章之学",十分强调实现代表道德 理想的客观制度;

  四个含义指向一个目标:就是尽可能克服理学中道德境界与道德实践层面的分离

  真正的入世强调道德实践的行动,而且把治国平天下作为修身

  165.由程朱理学解构而成的经世思想,几乎是清初最有影响力的学派,其代表人物是顾炎武

  顾炎武一生几乎是在周游全国的调查研究中度过的

  166.修身的重点在于个人精神状态

  主张在道德实践中贬低读书而高扬"实习",借实习中的直接体验来修身,代表任务颜元

  167.颜元的学生李塨把儒家道德理想完全等同于行动,史称"颜李学派"

  颜元1696年接掌河北肥乡县漳南书院,"习"作为修身主旨,17世纪最进步学校

  168.梁启超准确地把颜元这种否定两千年来重书本哲理的倾向,称为"实践主义"

  169.李二曲主张综合朱陆,使儒学具有高度包容性

  取消道德境界层面后,强化事功的理论形态是形形色色的唯气论

  170.把儒学建立在气之上,是宋代张载

  宋明理学第三系和陆王心学的不同在于它强调宇宙论,从宇宙论导出个人道德,将有感情活动的人心当作道德的基础

  171.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种唯气论有王船山提出

  172.王船山的唯气论仍是一种基于常识的道德哲学和形而上学

  174.王船山的气论与类理学的构建模式(图)

  178.黄宗义第一次喊出了宋以来批判君主独裁的最强音

  179.黄宗义的名著《明儒学案》至今仍是中国学术史研究的典范

  180.戴震在思想史重要的贡献是他的《孟子字义疏证》

  他第一个发现儒家道德系统中存在一种令人恐怖的可能性,"以理杀人"

  181.戴震的思维模式既不是程朱理学式和陆王心学式的,也不属于宋明理学第三系

  心作为感情和欲望的总和,它本身就不可能是理

  182.用理来压制基础的欲,就发生了"以理杀人"的困境

  183.戴震学说可以说是最早代表了儒生在道德论证过程中追求统一意识形态的失效

  戴震可以作为中国式自由主义主智论的先驱

  186.五四时期,"以理杀人"居然成为新知识分子反传统追求个性解放的最强音

  马列主义完全是根据类理学意识形态构建模式

  毛泽东思想居然是用类宋明理学第三系的模式修改马列主义的

  188.由于中国当代文化特别是共产党意识形态,也是道德理想主义的,故它具有相当强的动员能力,我们可以称其为具有极强事功能力的思想体系,它是中国文化对抗西方冲击的现代形态

  第五章 清代思想变迁的内在动力

  193.经世致用实际上是用入世精神来改变宋明理学的修身结构

  197.促使中国近代传统形成的一种极重要内部动力就是常识理性将理性化贯彻到底

  202.当儒学被西方冲击颠覆时,科学知识有成为构建新意识形态的基础

  205.汉代儒学中,记录圣人言论的经典是判别价值行为的最终合理性标准和权威来源,读书人应征考据只是把这股唯一合理性源泉之水引向各个方面,浇灌社会政治思想文化

  219.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中国出现了全盘西化和全盘接受苏联马列主义的潮流怕2

  220.毛泽东思想与明末清初唯气论存在明显的同构性,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意味着马列主义的儒家化

  第六章 经世致用的兴起与失败

  223.太平天国农民大起义对清王朝的打击属于一体化结构内部危机,洋务运动则是对外来冲击的回应

  227.魏源写《海国图志》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把经世致用精神直接运用到海防事务方面

  243.郑观应提出"器能弘道"的思想,力图建立道器的辩证关系

  246.只有大量处理技术性实际事务,才能做到外王

  251.1895年以前的观念变迁只不过是茶杯中的风波而已

  252.洋务运动失败的真实含义,则是证明笼罩整个19世纪的中国近代传统中用经世致用来强化儒家事功能力的破产

  253.从秦汉帝国到清末两千年中,只发生过两次儒家意识形态被证伪

  254.中国社会以近三百年的动荡分裂,作为消化外来冲击的代价

  第七章 革命乌托邦的起源

  257.如果把思想变迁分成传统、近代和现代三个大时段的话,那么,1895年可以算中国现代思想史的真正开端

  258.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是一个高度整合且相对孤立的系统

  261.谭嗣同用了一个从当时西方科学中获得的新名词"以太"(ether),来代替王船山的"气"

  28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思想的重要特征,表现为当时知识分子改造社会有两个普遍的目标,就是中国的富强和世界的大同

  正如谭嗣同的《仁学》代表了一种同儒家伦理相反的道德一样,大同社会也是价值逆反在社会观上的反映

  306.甲午后儒家的价值逆反是一种类似于佛学但本质上不是佛学的东西。我们可以称之为拟佛学

  308.入世佛教虽主张救世,甚至可以参加革命行动,但入世只是手段,最后的目的是解脱

  310.广义的讲,入世是指人在此世活动的终极意义,不认为存在来世或另一个彼岸。狭义的入世更进一步规定人必须关心社会,把社会的价值看作高于个人

  313.章太炎在信奉唯实论之后,再也不认同西方民主和议会政治。他认为议会、政党是富人豪民的玩意

  第八章 第二次融合的逻辑

  317.西方近现代文化的深层结构有两条主线组成:一是基督教对科学的响应,其后果是形成主导西方整个近现代思想的心物二元论理性主义,对这一主流心态的挑战和否定,产生了浪漫主义、一元论的科学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法西斯主义等等。二是不同于道德的正当性,权利概念的出现,在启蒙运动中它成为西方近现代价值的核心,构成17世纪以来崇尚市场经济和个人

  自主性的自由主义思潮

  318.自17世纪到19世纪,西方社会思潮随着资本主义兴起和科学技术革命而突飞猛进,顺着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和英国启蒙思想,发展出欧陆理性主义和英美经验主义两系

  321.无论是黑格尔哲学还是费尔巴哈学说都是基于对康德二元论哲学的否定,因此,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可以说是批判启蒙思潮的结果

  326.严复翻译《天演论》的一个直接动机,是证明道德随时代变化

  在1900年至1915年间科学一元论被打了折扣,道德和宇宙已被划成两个不同的领域

  328.梁启超指出,中国人的道德意识虽很早发达,但表现在生活中,却"偏于私德,而公德殆厥"

  要救中国必须建立公德,这种公德是传统文化中完全没有的东西,必须向西方学习

  332.传统社会的人被束缚在等级制度和身份制度中,自由和平等并没有获得正当性

  334.道德在西方文化大传统中有两个来源:一是对上帝的信仰,这是希伯来传统,另一个是注重求知,这是古希腊传统。基督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和消化了这两种传统,形成了西方传统文化中特有的道德论证结构

  385.在任何一个时代,人都是他在那个时代普遍观念和价值的奴隶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shkx/69794.html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