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数字媒体 > 基础科学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一带一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一带一路”

来源:基础科学 时间:2020-12-12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基础科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中国梦”,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延续以往外交传统同时又推陈出新、亮点纷呈的外交新格局;形成并确立了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思想;设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倡议;总体外交节奏从“韬光养晦”走向“奋发有为”。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外交新理念
  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断创新外交理念和实践。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发表讲话,首次在国际场合向世界提出“命运共同体”的概念。2013年10月,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习近平主席提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在此基础上,“命运共同体”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周边外交工作的重要指引。此后在习近平主席的公开讲话和文章中,多达70余次提及“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同。
  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而言,包括安全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四个层面。首先,国际社会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建立起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其次,在利益上要互商互量、换位思考,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基础之上同时兼顾他国利益,谋求共赢的良好局面,努力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第三,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不同族群之间应该在允许和理解差异的基础之上进行对话和互动,避免因价值观不同而导致的冲突;第四,面对人类依然面临的诸多难题和挑战,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的持续显现,面对形形色色、明显升温的保护主义,面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面对林林总总的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各国有责任齐心协力、共同面对。
  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延而言,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区域层面,中国努力打造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和谐关系。在2013年10月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强调我国的周边外交要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让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2014年11月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要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以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关系为模板,还辐射至中国与其他区域之间的共同体关系,包括中非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和中阿命运共同体等;另一个层面则是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抓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新型国际关系建构中,尤其强调与大国尤其是新兴大国的关系。大国关系是国际架构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国家间关系。中国一直重视处理好与各大国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的关系;同时,与崛起中的新兴大国关系,尤其是与其他金砖国家合作也成为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在此理念指引之下所采取的外交实践,改变了国际社会对于国际关系处理方式的认知。在这一理念视角之下,国际社会不再是弱肉强食,而是共存共荣;所奉行的不再是丛林法则,而是社会法则;国家间博弈也不再是零和博弈,而是正和博弈。各国再也不能独善其身,而是需要同呼吸共命运。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人类未来发展提出的中��方略,是中国智慧、中华文明对人类世界、对国际关系的全新阐释,是发展中的中国为进入全球化崭新阶段的世界所提供的中国思路。
  二、“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新牵引
  2013年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在中亚和东南亚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2014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专门研究“一带一路”规划,发起建立亚投行和丝路基金;2015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指出“一带一路”建设秉持开放包容的原则,2017年3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发布明确了“一带一路”共建原则和框架思路等具体内容,“一带一路”逐渐从最初的中国外交新动议转化为拥有纲领性文件的世界外交新行动;初步形成了以“互联互通”为基本内涵,从点到线,由线到面,最终形成大区域大合作的发展格局和区域治理基础上的国际新秩序的塑造。
  回顾过去的四年,“一带一路”倡议从提出初期遭到部分国家的质疑,到之后随着一个个项目和倡议的达成落实,日益得到沿线多个国家的积极响应和广泛支持,甚至得到包括非沿线国家的关注和积极表态。这既与该倡议的核心价值观即“开放、包容和共赢”密不可分,也与该倡议指引之下中国外交实践中所秉持的“平等、共商、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息息相关,更与在“合作共赢”的项目合作推动之下所取得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紧密相联。
  “一带一路”的开放和包容体现在多个层面:对拥有合作意愿且愿意真诚合作的所有国家都衷心欢迎;与所有诚意合作的国家共同商讨、共同建设,力求利益共享,多方共赢。诚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我们要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开创了中国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促进了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为新型国际关系格局走向也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中国“道”“路”
  无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一带一路”,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以及不断发展的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之下,在外交领域中塑造和争取话语权的有益的、积极的尝试。同时,在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的基础之上,我国在国际舞台上也以这些新理念、新战略为核心和指导进行着非常有意义的实践和努力。回顾这四年的外交实践,可以发现我们已引起了全球共鸣。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和平之“道”,蕴含着世界大同的美好理想,为中国外交发展,乃至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一个堪称完美的理念。在西方经典的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家利益永远是每一个国家制定外交政策所首先关注的,正是在这种思路的指引之下,西方国家局限于各自的国家利益,进行掠夺、发动战争,使得冲突不断,弱肉强食,丛林法则成为唯一的王道。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之下,不断发展的中国则提出了一个完全让西方世界耳目一新的理念和方案:在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前提之下,同时关注于人类的利益,“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世界不再是大国间的争斗场,而是互信共赢的百花园。亨廷顿提出的“文明的冲突”的论断曾影响了20多年来的国际关系的观察,然而,倘若我们换以东方尤其是中国视角,就会发现,文明除了矛盾冲突,其实也是完全有可能融合和共生的,一部中华文明发展史就是最好的例证。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这一理念正是在通观中国历史发展之长河以及反思当前人类发展之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一理念必将造福世界人民。
  “一带一路”是世界共赢之“路”,正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美好愿景的指导之下,“一带一路”的提出水到渠成,同时,这一倡议也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外交新理念,犹如一盏明亮的灯塔指引着中国对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的构建与塑造。自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判断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的领导之下,在多部门的协同实践和努力之下,“一带一路”的倡议逐渐得以积极和稳步地推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可以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为宏伟的倡议,它覆盖了地球上三分之二以上宜居人口的陆地,惠及了地球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联通陆地和海洋。“一带一路”倡议从2013年提出,到一步步通过各种的制度、行动、规范得以稳步地落实,逐渐从愿景成为行动,体现出中国人的干劲、胆识和力量,为沿线国家带来了发展和机遇。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之下,区域间的贸易和经济得以联通,文化得以融合,国家间利益共赢,价值共享,责任共担。正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中,我们与其他国家携手不断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目�寺踅�。
  要而言之,“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是中国和平之“道”,蕴含着后者;后者世界共赢之“路”,实现着前者,二者密不可分,共同有力地推动我国外交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责编 / 吴耀明)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szmt/85627.html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