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研究报告 > 教育 > 2019年精准扶贫工作计划|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计划

2019年精准扶贫工作计划|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计划

来源:教育 时间:2020-04-06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教育】

按照精准界定、精准排查、精准识别的要求,健全“留守儿童、特殊学生”信息库,

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计划

。建立市、乡两级信息监管平台,实施信息动态管理,确保精准定位到校、精准识别到户、精准建档到人,确保教育系统留守儿童摸排建档工作不留死角死面。以下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计划,欢迎阅读。

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计划

工作重点

(一)完善资助体系

1、建立完善贫困生数据库。从学生进校开始对学生家庭情况进行排查统计,建立贫困生数据库,并进行动态管理(每学年对贫困生库数据进行一次调整)。凡以后的各类学生资助项目,从贫困生数据库中选取学生进行资助。学校建立资助领导小组,负责学生资助的相关事宜,领导小组成员由分管领导、资助负责人、班主任、普通教师等组成。

2、建立茅以升教育帮扶基金。从20PC年起建立茅以升教育帮扶基金,专项用于品学兼优特困学生、贫困留守儿童、孤儿、优秀特困教师、薄弱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帮扶和救助。茅以升教育帮扶基金的组成由地方政府出资一部分,动员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等捐赠一部分。

3、继续全面落实结队帮扶。根据《福泉市精准扶贫“54321”结队帮扶暨“访贫解忧在行动工作方案》(福委办字〔2014〕138号)要求,20PC年结队帮扶工作实现教育精准扶贫的50户贫困户和135名无人监管留守儿童遍访全覆盖。把遍访贫困户和留守儿童工作与领导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定点挂帮、包案督访、关爱帮扶留守儿童等工作结合起来,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帮助贫困村贫困户摆脱贫困,促进基层和谐稳定。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好思想、学习、生活中困难,确保留守儿童顺利完成学业。

(二)改善办学条件

1、优化调整贫困村学校布局规划。以第二期学前三年行动计划为基础,切实做好贫困乡及贫困村学前教育规划。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原则,优先支持贫困村利用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优化“全面改薄规划”,加强贫困村学校布局调整,以提高贫困村义务教育水平,合理规划设置贫困村义务教育学校,优先支持新建贫困村学校。

2、改善贫困村学校基础设施条件。在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改薄规划、义务教育信息化建设等项目时,优先安排改善贫困村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力争使贫困村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条件,教学和生活设施满足基本需要,对全市薄弱学校、教学点配齐教学设备,办好边远贫困地区村校、教学点,保障农村儿童就近入学。20PC年,拟支持新建云顶幼儿园、凤山幼儿园、龙昌幼儿园,改造水源幼儿园;拟支持改扩建凤山小学、道坪小学校舍,支持改造团阳小学、堡子小学、凤山小学、道坪小学等农村学校运动场。筹措资金350万元,为34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完善浴室建设,解决农村寄宿学生生活条件。优先加强对贫困村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指导,确保贫困村学校全面实现硬件、软件同步提升。加快贫困村学校食堂建设,加快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切实改善贫困村孩子的营养状况。加快贫困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贫困村学校高速宽带接入。

(三)留守儿童的关爱

1.建立留守儿童台账信息库,完善制度。

按照精准界定、精准排查、精准识别的要求,健全“留守儿童、特殊学生”信息库。建立市、乡两级信息监管平台,实施信息动态管理,确保精准定位到校、精准识别到户、精准建档到人,确保教育系统留守儿童摸排建档工作不留死角死面。各乡镇(街道)小学以中心学校为单位、中学以校为单位对辖区内所服务的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的排查,建档立卡,建立起详实完备的台帐,实行分类动态管理,动态掌握其数量规模、家庭情况、监护情况、身心健康状况等基本信息,教育科要及时与民政系统对接,作好信息共享,全面掌握全市留守儿童、特殊学生动态情况。

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建立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通过实施“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逐步建立起校领导和教师共同联系帮扶制度。帮扶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要根据留守儿童的表现及时与其家长沟通,共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鼓励和引导更多的教师担任“代理家长”。凡寄宿在校的留守儿童,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和学习情况;非寄宿的儿童,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在校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的阴影,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在校儿童一样,得到应有的关爱与呵护。对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在“两免一补”政策外给予特殊的资助,确保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检查考核制度。

2.继续建好留守儿童之家主阵地。

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关爱留守儿童主阵地的作用,确保留守儿童有学上、上好学,将关爱工作落实到实处。20PC年将留守儿童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多渠道加强关爱阵地建设。加快完成农村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项目、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项目、农村留儿童学校建设项目,丰富我市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阵地。丰富和拓展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内涵,增强学校自身吸附力。

3.多措并举开展关爱活动。

一是充分利用传统节日、返乡农民工座谈会、代理家长联谊会、致家长一封信等方式加强与家长或委托监护人的沟通,督促、指导家长或临时监护人掌握与学校和儿童沟通的方法技巧,提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水平。二是借助网络媒体等多种形式定期与家长联系,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和育人方式,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情况和心理、生理状况,引导鼓励留守儿童努力学习,自爱自强;并动态将留守儿童情况报告给当地党委政府。三是广泛开展“祖国好·家乡美”、“三生、四爱、五心、五好”、“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等主题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理想信念及行为习惯和集体主义精神。四是全面实施“六化四园”建设。有关科室要认真指导好学校按照“看有景、听有声、闻有香、品有味”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求,扎实推进“六化四园”创建工作,努力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五是严格要按照《福泉市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四统一”模式管理实施方案》组织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建立留守儿童用餐登记台账和营养状况档案,优先保障留守儿童用餐需求。六是积极与民政、公安、司法、妇联、共青团、残联等部门联系,同时,广泛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形成关爱合力,推动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健康发展。

(四)乡村教师的支持

加强乡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乡村学校教师补充力度,支持鼓励教师到乡村学校从教。20PC年拟招聘20名“特岗教师”解决乡村教师数量不足问题;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走教等形式,重点解决乡村学校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缺乏问题。全面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鼓励优秀校长教师到贫困村任教。教师周转房优先解决在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住房困难问题。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时,对在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发放边远农村教师津贴。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职称)和评先评优时,同等条件下有在乡村学校任教经历的优先。乡村学校教师评聘职称不受结构比例限制,实行即评即聘。乡村学校教师学年度教师节评优比例高出城区学校5%。对连续任教满25年的乡村教师,颁发25年教龄荣誉证书。

工作要求

1、加大经费投入,严格督导考核

加大经费投入,增强学校基础办学设施建设,确保贫困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稳步推进,同时将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纳入年度年终考核重要内容。

2、完成好设施设备的采购及分配

组织分配好统一购置的设备器材;建立健全并统一全市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地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和音体美卫器材及图书资料档案,掌握全市教育装备第一手资料,并做出购置计划上报主管部门申请立项。

3、加强宣传力度

市教育局和各校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加强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宣传,积极营造全社会各界人士对教育精准扶贫了解、关注的良好氛围。

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计划

为贯彻落实《中共黄冈市委、黄冈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按照《中共黄梅县委、黄梅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精准扶贫“3145工程”的实施意见〉》和《黄梅县教育精准扶贫方案》精神,结合我乡教育工作实际,制定我乡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方案。

一、总体目标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 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深入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教育精准扶贫“三个三工程”,即:“决战三年,实现三个全覆盖,三个确保”,实现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确保不让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贫失学,所有贫困家庭学生都有学上;实现贫困村所在地薄弱学校改造全覆盖,确保贫困村所在地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到国家标准,所有贫困家庭学生都有好学上;实现贫困村所在地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全覆盖,确保贫困村所在地学校教师补充、培训、交流、保障到位,所有贫困家庭学生都有好老师。

二、主要任务

(一)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

教育精准扶贫的救助对象重点为在校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动态管理,已实现脱贫致富且经民主评议和公示无异议后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在同一学段可继续享受相关救助政策;对于返贫的困难家庭学生,按程序及时将其纳入救助对象。

1、全面落实学前教育阶段资助政策

对全乡建档立卡接受学前教育的 名贫困家庭幼儿进行资助,资助标准每人每年1000元,实现贫困村家庭经济困难学前儿童应助尽助。

2、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资助政策

落实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312名(初中生301名,小学生11名)给予生活补助,小学生每人每年1000元,初中生每人每年1250元。进城务工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同等资助政策。

3、全面落实高中、中职、高等教育阶段资助政策

加大高中、中职和大学阶段的 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宣传“雨露计划”资助政策,宣传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确保所有升入高中、中职和高等院校的贫困学生都能顺利入学、安心上学。

4、落实特困家庭学生社会资助工作

加大特困生的救助力度:积极争取上级特困学生救助基金;引导社会各界捐资,多渠道筹集贫困生资助资金;加大特困寄宿生生活费减免力度;落实教师包保制度,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帮扶特困家庭学生,减少因学返贫现象发生。

(二)全面改善贫困村所在地学校办学水平

1、科学规划建设贫困村所在地学校

明确精准扶贫学校建设任务,制定明确精准扶贫学校建设时间表。20PC年完成柳塘小学教学楼及附属设施建设,完成大古初小食堂楼建设,完成乡中学足球场地标准化建设。

2、扩大贫困村所在地农村学前教育资源

大力推进学前教育二年行动计划, 20PC—2017年完成中心幼儿园建设;加大全乡3所民办幼儿园管理力度,落实上级关于民办学前教育的奖补政策,实现民办幼儿园办学条件和教育水平提档升级。

3、优先改善贫困村所在地薄弱学校办学条件

积极推进郑友、七里等教学点校舍标准化建设,将以上学校纳入“全面改薄”规划,优先安排建设项目。2018年前完成油铺小学教师、学生住房建设和改造;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和“分项、分校推进”的原则,确保贫困村所在地学校校舍、教育装备、运动场地、生活设施等达到国家办学条件基本要求。

4、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

通过教育信息化工程,促进贫困村教学点开齐开足课程,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到2018年,全乡完小巩固和提升“班班通”成果,所有初小装备一套“班班通”设备,所有初小和教学点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5、完善特殊群体教育资源

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开设亲情电话,建设心理辅导室,建立贫困村所在学校留守儿童“4点半学校”,落实留守儿童关爱包保制度,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三)加强贫困村所在地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1、及时补充贫困村所在地学校教师

按照贫困村所在地公办幼儿园以公办教师为主,适当增加寄宿制学校、农村教学点教职工编制和“总量平衡、退一补一”的原则,及时补充贫困村所在地学校教师。

2、全覆盖轮训贫困村所在地学校教师(校长)

“国培”、“省培”、“市培”、“县培”项目重点向贫困村所在地学校倾斜,20PC—2018年,确保9个贫困村所在学校36名教师县级以上培训,培训率不低于85%,其中20PC年10名:油铺小学4名,柳塘小学4名,郑友、七里教学点各1名。2017年10名:徐碾小学7名,大古初小2名,小溪教学点1名。2018年6名:柳塘小学、油铺小学、徐碾小学各2名。

3、加大对贫困村所在地学校支教力度

加大乡内教师交流力度,继续实行中学教师到贫困村所在地学校支教制度;县人才计划和启明星计划向贫困村所在地学校倾斜,

资料共享平台

《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计划》(https://www.unjs.com)。

4、提高贫困村所在地学校教师待遇

落实县级要求,扩大贫困村所在地学校教师中级、高级职称申报比例;提高贫困村所在地学校教师中级、高级职称评审通过率;提高贫困村所在地学校教师评模评优比例;对在村小、教学点教育教学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且任教达20年以上的教师予以表彰鼓励。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教育扶贫工作领导

成立以党委宣传委员、副乡长石金锋同志任指挥长的教育扶贫攻坚指挥部,建立作战专班(名单附后)。明确每所学校、每个贫困家庭学龄人口帮扶的目标、任务、内容和责任。落实住点国家干部、村干部、校长(园长)扶贫责任制,住点国家干部、村干部摸清底数,落实包保责任制;中心学校、学校、班级逐层签订教育精准扶贫责任状,班级对学校、学校对中心学校、中心学校对教育局层层负责。摸清底数、瞄准对象,构建覆盖贫困村所在地每所学校、每个贫困家庭学龄人口的信息管理平台,以此为基础,绘制教育精准扶贫路线图,按时间节点推进,实行动态销号。

(二)加大教育扶贫攻坚落实力度

1、强化资金保障。在政策项目资金方面优先安排支持贫困村发展;对县级财政安排并拨付的贫困村学校建设资金、贫困学生资助资金和贫困家庭子女职业学历教育补贴等,专款专用,为教育精准扶贫提供资金保障。

2、建立信息台账。在认真调研、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建立贫困生的资料数据库,全乡范围内的每一个贫困村、每一所学校、每一个贫困家庭、每一个贫困生都要有相应的信息资料,确保不漏一个贫困村、不漏一户贫困户、不漏一所学校、不漏一个贫困生,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管理,确保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稳步实施。

3、加强舆论引导。中心学校成立教育扶贫工作宣传小组,各学校(幼儿园)要在宣传小组指导下,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宣传好教育精准扶贫的重大意义、内容和典型事迹等,让每个贫困村、贫困户、贫困生了解帮扶政策,掌握帮扶措施。进一步统一广大教育干部和教师的思想认识,激发教育扶贫攻坚信心,形成工作合力。

(三)建立教育扶贫督导考核制度

中心学校将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考核内容,成立教育扶贫督导小组,定期督导检查各类教育项目实施、贫困生在校上学、学生资助政策落实等教育扶贫工作情况,每学期对各学校教育扶贫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督办通报,年度考核结帐,确保教育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力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精神,充分发挥教育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根本性作用,根据《湖北省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20PC-2019年)》部署,结合我市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体要求,坚持“精准扶贫,教育先行;教育扶贫,育人为本”,把教育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的优先任务,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有质量的教育,不断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提高贫困家庭脱贫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武汉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以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水平和办学质量,提升职业教育促进脱贫致富能力,资助贫困家庭子女全部入学,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教师周转房宿舍建设和管理,打造高素质农村中小学教师(校长)队伍,发展壮大对口帮扶村集体经济,实现对口帮扶村7户贫困家庭27个贫困人口脱贫销号为目标,通过助学扶智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自我发展、自我脱贫能力,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三、重点任务

(一)落实贫困家庭子女助学扶智资助政策。对我市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校(园)学生,按照学前教育每生每年2000元的标准给予生活补助(含政府助学金);义务教育免学费,免教科书费,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的标准补助生活费;对实行校车接送学校的贫困学生,给予校车费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年500元;普通高中教育免学费,免住宿费,每生每年2500元的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中职教育免学费,免住宿费,每生每年2000元的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本(专)科教育每生每年10000元实施助学扶智(含国家助学金)。

(二)全面关爱特殊群体。落实《湖北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PC年)》;加强特殊教育经费保障,义务教育特殊学校生均预算内经费标准20PC年达到6000元以上,以后逐步提高;各区建设1个特殊教育资源教室(中心),指导全市30个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站开展好各种关爱活动,对农村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

(三)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拟投入3.02亿元改善涉及黄陂、蔡甸、新洲、江夏、汉南等五个区91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推进30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继续做好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和管理工作,新建30套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完成贫困地区中小学、幼儿园围墙、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城区普职教育协调发展,20PC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努力满足人口集中、入园矛盾突出地区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及“三类”(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入园需求,农村地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7%以上。

(四)加大农村贫困地区教师(校长)培训力度。在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中设置农村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等专项培训。通过名师指导、外出学习等途径,打造农村“种子教师”。在教师职称量化评审中,对农村教师给予加分奖励。继续落实农村教师乡镇工作补贴待遇。面向新洲、黄陂、江夏、蔡甸、东西湖、汉南等6个新城区中小学,开展第一期100名校级干部培训工作。

(五)加强职业学校建设和技能培训。以新城区职业教育中心为主阵地,配合相关部门,面向贫困人口开展各类技术技能培训。开展新城区贫困人员培训需求调研,制定新城区职教中心开展技能扶贫培训实施方案。推进4个新城区职教中心建设项目实施,拟订技术技能培训教学计划,开展招生宣传和培训相关工作。分类开展群众就地实用技术培训、进城务工转移培训和劳务品牌培训。对返乡创业人员开展创业技能培训,组织实施培训绩效评价。

(六)促进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创业。结合高校文明校园建设,组织志愿者团体到新城区偏远地区开展支教、农业技术帮扶、暑期调研等公益活动。结合各高校精准扶贫任务,为新城区偏远地区因地制宜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结合市属高校学生创业工作,将学生创业项目与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相融合,扶持贫困家庭学生创业,带动农村贫困地区精准脱贫。

(七)加强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与优化为基础,开展农村地区中学生计算机配备、更新,实现中学生机比7:1。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提高农村学校教师信息化素养。全市农村地区中小学100%专任教师、60%学生开通空间,开展同步课堂等规模化应用,促进武汉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优质资源共享。

(八)推进对口帮扶村精准扶贫工作。积极争取资金支持,推进村湾灌溉沟渠硬化工程和机耕道路900米建设工程项目。协调街、村与湖北鼎新建筑公司签署投资合约,实现集体经济年收益18万元目标。推进绿满乡村项目建设,种植湿地松1.2万颗。邀请武汉生物工程技术学院专家到村考察油茶、白茶和水产养殖等,培训指导农民发展种植、养殖业,增加农民收入。搭建电商平台,强化人员培训,实现“为农民买、为农民卖、为农民工挣外快”的帮扶功能,为“智慧村庄”发展打下基础。宣传致富典型,介绍致富经验,组织贫困家庭劳力参加技能培训和安排就业,实现贫困户7户27人率先脱贫。加强政策宣讲,帮助贫困家庭落实子女教育资助和大病救助等。坚持片区例会制度,推进片区精准扶贫工作开展。

(九)开展第六轮农村“三万”活动。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10个对口帮扶村,每村投入2万元以上资金,支持帮扶村培育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夯实产业基础、找准生产门路、落实增产措施、促进贫困村及贫困户增收致富。根据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开展培训,让农民掌握技术、懂得经营、学会管理,不断发展壮大主导产业。以强基础、兴产业、促脱贫为主题,巩固前五轮“三万”活动成果。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帮扶联户活动,着力解决贫困家庭急难问题。加强政策宣传,提高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四、工作措施

(一)强化精准扶贫助学扶智工作责任机制。加强贫困家庭学生信息动态管理,即:依托扶贫部门对贫困家庭状况实行动态管理;以教育和人社部门建立完善学生资助系统为主,掌握贫困家庭学生就读信息,为教育精准扶贫及时提供可靠依据;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要认真落实校(园)长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对资助对象、范围、标准等审核甄别信息上报工作负责。积极协调落实市、区财政部门资金预算,确保资助资金及时落实到位。督促各区加强对助学扶智项目完成情况的档案管理,做到及时、规范归档备查。

(二)完善特殊群体保障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区在特殊教育学校、选择一所承担随班就读学生较多的普通学校,配齐基本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设备,20PC年完成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为残疾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和康复训练。开设亲情电话,聘请“代理(爱心)妈妈”,进行“生活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对农村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坚持“两为主”方针,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汉平等就学提供保障,与同城学生在收费、资助、学籍异动、入队入团、评优表彰及参与各种活动等方面一视同仁。落实随迁子女异地升学考试政策,在我市初、高中就读并获得统一学籍的随迁子女均可在学籍所在学校报名参加中、高考,享受当地户籍考生同等待遇。

(三)加强农村教师周转宿舍管理和建设。结合农村学校和生源变化特点,与中小学布局机构调整、教师队伍建设计划、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支教行动计划等做好衔接,摸清底数,合理测算教师周转宿舍需求,科学规划和论证项目方案,最大程度发挥资源配置效益,避免项目建成后改变用途或闲置浪费。坚持“安全、经济、实用、适用”的原则,在保证周转房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每套周转房建筑面积严格控制在35平米以内,配备教师生活必要的用具,努力达到让教师能够拎包入住的效果。同时配套相应经费,缓解各相关区的资金压力。

(四)落实项目规范管理责任机制。建立和完善市教育局、相关区人民政府和区教育局项目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依据各自职能落实工作职责。制定建设项目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工作措施和时间安排,细化责任分工,落实工作要求。采取明察暗访、专项督查、信息上报、情况通报等措施,及时发现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适时召开调度会议,必要时约谈相关负责人,有效指导、督促各区开展建设工作。建立工作台账,开展督导验收,公开验收结果。

(五)确保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标。进一步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逐年安排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建设项目。加强农村幼儿园建设,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和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依法保障各类民办幼儿园办学自主权。20PC年秋季开学前,农村小学附设幼儿园(学前班)完成向独立的三年制幼儿园过渡。制定标准,认定一批有质量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探索通过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减免租金、派驻公办教师、培训教师等组合方式,支持其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加强高中阶段教育事业计划的动态管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指导开展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分析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六)加大农村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培训力度。加强贫困地区中小学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师培训。按照贫困地区教师的实际需求改进培训方式,采取网络研修、送教下乡、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多种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严格执行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称(职务),应有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的政策。在评选表彰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等方面要向乡村教师倾斜。鼓励具有副高职称教师在达到退休年龄后自愿到农村学校任教,并按有关规定办理延退。

(七)着力提升现代职业教育质量。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重点支持黄陂、新洲、江夏、蔡甸区职教中心建设项目,加强涉农实训基地、专业和课程建设,提高办学水平。遵循农业生产规律,与农时季节紧密结合,采取送训下乡、集中办班、现场实训等多种形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灵活性和适用性。发挥市农业学校的优势和作用,整合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资源,积极与农业、科研、推广、人力资源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务求培训实效,提高参训人员获得感。

(八)推进农村地区优质资源同享。加快有线和无线宽带网络入乡进村,提高贫困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加强农村地区管理、教师、技术三支队伍建设,围绕教育云管理、教育云教学、同步课堂建设与应用等内容,开展市、区、校三级培训,创新培训模式。加强农村地区优质资源同享,推动城镇名优学校向贫困地区中小学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帮扶结对,缩小城乡教学差距。推进农村地区规模化应用,在农村地区培植典型,抓点促面,创造经验,形成特色。深入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与智慧课堂、同步课堂、名师工作室、课程社区和探究性学习等应用模式的应用指导,组织农村地区“三优”(优课、空间、资源)评比。

(九)坚持片区扶贫工作的统筹协调。定期组织召开片区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工作,督办工作落实;及时监测片区内脱贫动态,加大对扶贫工作先进典型与事迹的宣传力度;按照规定建立党组织,健全工作、学习、例会、考勤、廉政等各项制度,促进扶贫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协调解决驻村队员工作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落实队员相关待遇。

(十)严格脱贫攻坚帮扶机制。确保局机关干部联户全覆盖,建立包保脱贫责任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每年筹措不少于5万元的帮扶资金,用于实施精准到村到户的帮扶项目建设;严肃工作纪律,强化资金监管,督促工作人员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各类帮扶资金在使用前张榜公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帮助提升村级班子战斗力、建好用好村党群服务中心。

(十一)完善农村“三万”活动工作机制。成立活动领导小组,明确职责任务。选派驻村干部,落实活动经费。分阶段梳理、汇总工作进展情况,加强巡回检查督办,及时提出整改意见,通报有关情况,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加强信息报送,及时宣传活动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严肃工作纪律,切实做到“六不准”和“两个不得”。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yjbg/70420.html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