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行业资料 > 文化教育 > 关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五篇】

关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五篇】

来源:文化教育 时间:2023-09-26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文化教育】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篇: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自强自立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明确成功要靠自己,克服好逸恶劳,处处依赖别人的行为;对自己表现出来的依赖性感到害羞。

2、引导学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树立自强自立信念。树立报国志向,培养回报社会的美好愿望和信念

3、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立志献身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要成功就要自强不息,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由认识自强自立到持之以恒,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

教学方法:情景体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感知自强

通过观看《2015年阅兵式》视频、图片,让学感知中国人民子弟兵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国防取得成就正是国家在自强不息的奋斗中取得的。

二、品味自强

通过学习教材内容:

(1)孙膑身残志坚,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对兵法的学习和研究,他对前途充满信心,就是在这个信心的鼓舞下,孙膑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终于消灭了庞涓,并最终写了《孙膑兵法》。

(2)司马迁忍辱著《史记》,让学认识《史记》是伟大志向和自强不息精神的结晶。

(3)“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充分体现了徐悲鸿那自强自立的精神。

(4) “轮椅作家”张海迪,五岁时因患病,下身瘫痪,她却以残疾之躯,完成了许多健全人都无法做到的事 。用镜子看书的故事更充分说明荣誉的花环属于自强者。

让学生认识教材中人物的自强不息精神,并引起思想上的共鸣。

三、深层感悟

1、从古今自强不息的人物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立志成材,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 欣赏歌曲《爱拼才会赢》

四、凝聚升华

让学生认识要自强自立 ,做生活的主人

1请同学们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自强自立的一些表现。

2说说自强自立的一些名言警句

3做生活的强者,你准备从哪做起?

3、教师寄语:(要求同学们作到“五要”)

1)、要有为国家、为民族奉献青春年华的远大理想;

2)、要有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3)、要有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真才实学;

4)、要有文明守纪、严于律己的素质修养;

5)、要有敢于拼搏、勇于争先的竞争意识;

走进中国的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通过参加本次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对祖国的认识,激发学生活动兴趣,发展学生对生活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走进中国传统节日

二、整体感知:

请按照农历时间顺序,说出我们当地的传统节日.

正月初一:春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 四月份:清明节? 七月初七:七夕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 冬月:冬至? 腊月初八:腊八节

三、自由交流:讲讲你最喜爱的传统节日,它会让你想到哪些诗词、故事。

四、合作探究,深入研讨

第一板块:端午粽飘香

1、端午节的由来

纪念屈原说; 纪念伍子胥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2、端午节习俗

赛龙舟? 吃粽子? 插艾

第二板块:春节知多少

1、了解农历新年的意义与典故

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人们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逐渐形成了庆祝岁首的风俗。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2、了解农历新年传统食物的意义

例如: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有黄、白两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3、认识春节传统习俗活动

祭 灶   扫尘  春 联  年 画  年夜饭  守 岁   爆 竹  拜 年

4、下面的对联适合哪个行业?

大地回春锦绣河山添新貌   万象更新风流人物数今朝

学海无涯勤可渡       书山万仞志能攀

但愿世间人无病       何愁架上药生尘

兢兢业业育桃李       勤勤恳恳做园丁

远求海内珍藏本       快读人间未见书

5、讨论: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轨,不少西方节日也随之传到中国,例如圣诞节、愚人节,作为中国人的你,更愿意过什么节日?

五、小结

节日是我们生活当中的一部分,它已经融入了我们生活当中的各个方面,我们在这个传统文化氛围下生活,种种民俗、节日不知不觉影响着我们的言行举止。节日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历史,拥有灿烂辉煌的民族传统文化。   今天我们所了解的也仅仅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就让我们走出课堂,继续去探索,去发现。

你都有哪些好方法能帮助我们研究了解这些节日呢?

到图书馆查找资料

到阅览室浏览有关民俗风情的报纸杂志

听长辈们口述有关民俗故事

实地进行考查

从年历上查找

利用网络进行查找相关内容

第2篇: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深入学习***总书记教育思想(五)

翟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最根本的精神基因、独特的精神标识和中华民族精神“根”与“魂”、最宝贵的精神品格和命脉的高度,定位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最深厚的软实力与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的高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长远战略高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崭新的时代内涵。

***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引。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当务之急,也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既功在当代,也会泽及后世子孙、增进人类福祉。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思想,深刻领会其重要意义、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我们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青少年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时代价值。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大意义

    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力量,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标识,是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也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瑰宝。***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总书记的精辟论述阐明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永续繁衍的血脉,绵延不绝的“根”与“魂”。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关系中华民族的“根”之所系与“魂”之所牵。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记录、民族精神的追求和标识。***总书记在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指出,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关系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关系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第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和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既昭示了文化自信具有的更加突出位置,也指明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第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以其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作为指导的。现代化包括物质的现代化、社会结构和生活关系的现代化,而现代化最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我们高兴地看到,响应***总书记的号召,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今秋开学在全国中小学起始年级投入使用。可以预期,在广大青少年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当前和未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必将产生明显而深远的影响。

    第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助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论述过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并明确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质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与“协和万邦”“万国咸宁”“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政治愿景,都与通过发展合作、实现共赢共享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综上所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为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内经济社会转轨转型,深刻变革,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观念日益活跃。***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深入学习***总书记教育思想,更好地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持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促进世界和平、友好、发展,减少和化解生态危机、不同文明之间和国与国之间等的矛盾冲突,也都有越来越大的隐性和显性的国际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思想道德、政治理念、价值追求、人格修养、独特品质、社会理想的精华,是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集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道德精髓、根本精神和核心思想理念,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围绕“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一核心思想理念,逐步展开,不断深化,与时俱进。

    仁爱:中华文化的核心力量。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力量。中国人崇奉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讲求和谐有序,倡导仁义礼智信,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全面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原则。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在全社会,特别是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

    民本: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民本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基本理念,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民爱物的仁爱精神、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深厚绵长的家国情怀等,集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民性,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价值追求。

    诚信:中华文化的做人准则。诚信既是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存之基。“言必信,行必果”是历来中国人待人处事的人生哲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开展以诚实守信、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正义:中华文化的伦理原则。正义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体现了社会的整体利益与个人的人格尊严。公平正义历来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中华民族是崇尚公平与道义的民族。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抒发了“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壮烈感慨和精神追求。

    和合:中华文化的独特品质。爱国主义的民族深情、团结统一的价值取向、贵和尚中的思维模式、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

    大同:中华文化的社会理想。“大同”是古人最高的社会政治理想,激励了一代代仁人志士为其矢志不渝,奋斗不息,“大同”理想是中国梦的文化根基。***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因此,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把超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独特文化精神发扬光大,努力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和重大任务,也是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需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功能、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这种独特的价值体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新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的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的集中体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深刻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功能、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

    第一,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化解人类面临的矛盾冲突及人生面临的困难、困惑,能够提供强大而有益的精神滋养和价值影响。在现代社会,人类主要面临着五大冲突,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心灵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这五大冲突也造成了人类生态、社会、道德、精神和价值的五大危机。解决这些冲突、危机与人生面临的困难、困惑,很难从西方文化中找到答案。因为西方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关注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群体、人与人、人与自我心灵世界的和谐关系,和谐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高准则。中华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之学、是人际和谐之学、是身心平衡之学、是生命存在之学、是道德践行之学、是理想人格之学、是内圣外王之学、是安身立命之学、是人生智慧之学。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有的基本功能,也是中华文化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的根本之所在。

    第二,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凝聚力、独特的延续力、独特的传承体系、独特的文化精神、独特的时代价值。从哲学层面上观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思想精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天人合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其核心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现在人的文化行为上,就是天人合德,强调人类的道德理性与自然生生之德的一致。

    二是自强不息的担当精神。《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始终不败的文化精神。中国文化倡导的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精神,既包含积极入世、主动进取的执着追求和担当道义、不屈不挠的社会责任,也包含正直独立人格和主动创造精神等。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饱经沧桑而自强不息,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奋发图强、坚韧不拔的精神。

    三是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追求上,主张“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价值取向和智慧。在政治观上,追求民族统一的“大一统”观念,注重“协和万邦”,强调亲仁善邻,在对外关系中始终秉承“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精神,主张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注重各民族的团结统一。

    四是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价值,强调以民为本,提出“敬德保民”“重民轻神”“恤民为德”“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民本思想,主张治国须利民、裕民、养民、惠民,对于缓和社会矛盾、维系社会相对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是止于至善的崇高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个人理想追求上,主张“修齐治平”。《礼记·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种积极向上的个人理想追求,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修身养性,奋斗不止;追求大同理想,追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第三,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前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儒、道、佛三大家思想中的精华,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体框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向心力、凝聚力、共同的理想信念,熔铸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引领、融通、聚合、形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引导力和精神原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之源。******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深刻地指明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需要文化旗帜引领,需要文化精神激励,需要文化软实力支撑,更需要文化的认同和凝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表达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基础上的发展和完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发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党中央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站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时空交汇点上高瞻远瞩,对核心价值观教育作出的战略设计、历史定位和对未来发展的方向性指引,是当前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的战略出发点和落脚点。

    如何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历史任务和重大时代要求,必须坚持知行合一,即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可操作性与可接受性相统一。

    第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认真学习领悟、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文化精髓。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第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坚持以事启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行引人,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底气和朝气。

    第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树立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自己,让扎根中国大地、具有时代精气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我们实现复兴、走向世界的坚实根基。

    第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将其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要践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在中小学全面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在高校开设中华传统文化类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选择。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教育、体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

    第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讲活中国故事。坚持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各项任务分解、落实到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形成齐抓共管、共建共学的新局面。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驱动力的精神之源,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外驱动力的力量之源。我们坚信,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学习***总书记教育思想,中华儿女一定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求真务实,攻坚克难,为更好地共圆中国梦、造福全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业绩和奉献。(作者翟博,系中国教育报刊社总编辑、编审)

第3篇: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一、经典启蒙1.因民之所利而利之。2.既来之,则安之。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5.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6.《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合称“四书”。7.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8.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10.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1.君子爱财,取之有道。1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二、古诗诵读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2.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4.万顷西湖水贴天,芙蓉杨柳乱秋烟。5.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6.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7.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9.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9.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10.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三、欣赏汉字1.字体演化过程中的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四、中华名人1.严谨求实的郦道元南北朝时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他的《水经注》是一部科学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2.直言不讳的魏征(唐朝)3.勇猛无敌的薛仁贵(唐朝),他投军后参加的第一场战争是攻打高句(gōu)丽(lí)。五、传统节日盘王节:瑶族盘王节,还叫还盘王愿、跳盘王,是瑶族人民祭祀盘王的盛大节日。盘王节已成为庆祝丰收的联谊会和增强民族向心力、维系民族团结的人文盛典。那达慕大会:那达慕是蒙古语,意思是“娱乐、游戏”。又称蒙古游戏节,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有七百多年历史,多在夏秋季节举行,一般一年一次,为期一到数日。会上有赛马、套马、摔跤、射箭、棋艺、歌舞、田径、拔河、篮球。那达慕大会“男子三项”----摔跤、赛马、射箭。六、中华礼仪逢时节懂习俗学习参考......七夕节还叫乞巧节和女儿节。春节:我国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从除夕开始到正月十五。清明节:一般公历4月5日或4日。在这一天,人们扫墓,祭祀祖先,悼念亡人。端午节: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一天家家户户插艾蒲、吃粽子、饮雄黄酒,有些大人还会在小孩衣襟上系香袋,据说可以杀菌防病。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成为人们团聚的节日。重阳节:又叫重九节、茱萸节、登高节,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又称登高、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习俗。壮族将九月初九称为“祝寿节”。寒食节:也叫禁烟节、冷节,一般在清明的前一两天,这一两天禁止烟火,只吃冷食,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大臣介子推。七、民间艺术魔术:是根据科学原理,运用特制的道具,巧妙利用视觉盲区、灯光、音效等,制造出种种让人惊奇的现象,从而达到以假乱真的艺术效果。我国是魔术的发源地之一。我国古代称魔术为奇戏、鱼龙戏、幻术、戏术或戏法。魔术也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一座桥梁。美国魔术大师霍华。萨士顿创立了著名的萨士顿三原则:(1)永远不说出魔术的秘密;(2)不在同一观众面前表演相同的魔术;(3)不先说明表演内容。民间舞蹈:我国的民族舞蹈各具特色,或雄浑刚健,或阴柔婀娜,或热烈奔放。“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各民族舞蹈风格迥异。热情豪迈的藏族热巴舞、妙趣横生的壮族扁担舞、婀娜多姿的傣族孔雀舞、轻快飘逸的朝鲜族农乐舞、欢乐粗犷的蒙古族安代舞、稳重柔美的维吾尔族盘子舞。八、名胜古迹1.不到长城非好汉: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长城:又被称为“万里长城”,全程约六千三百千米。是世界一大奇迹。楚国最早修长城,主要用于军事防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长城西起临洮,北傍阴山,东至辽东。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的长城,对大部分是明(朝)时所修。2.世界第八大奇迹(1987)-----秦兵马俑(西安)秦兵马俑是在西杨村发现的。1.王昌龄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人)。2.(《送别》)和(《淮上与友人别》)是两首送别的诗。3.唐代诗人中比较著名的是(李白)(杜甫)。4.(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是《淮上与友人别》中的一句诗。5.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玄奘西行,加强了唐朝与(中亚)、(西亚)、(南亚的联系;鉴真东渡,把唐朝先进文化传到(日本);(郑和下西洋)传播了当时先进的中华文明。6.(司母戌鼎)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古代青铜器。7.(扬州漆器)、(平遥推光漆器)、(福州脱胎漆器)、(成都漆器)被称为“中国四大漆器”。8.(笔)、(墨)、(纸)、和(砚)被人们誉为“文房四宝。9.(黑陶)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10.(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上是一个化时代的里程碑。11、(瓷器)堪称我国“第五大发明”。12.紫砂壶原产地(江苏宜兴),所以又叫(宜兴紫砂壶)。13.我国最有名的玉(新疆和田玉)。学习参考......14.宋代五大名窑(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宁可累死在路上,也不能闲死在家里!宁可去碰壁,也不能面壁。是狼就要练好牙,是羊就要练好腿。什么是奋斗?奋斗就是每天很难,可一年一年却越来越容易。不奋斗就是每天都很容易,可一年一年越来越难。能干的人,不在情绪上计较,只在做事上认真;无能的人!不在做事上认真,只在情绪上计较。拼一个春夏秋冬!赢一个无悔人生!早安!—————献给所有努力的人学习参考

第4篇: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背景链接】

2014年以来,古典诗词和散文传承不断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一方面,一些地方为中小学生减负而将教材里古诗词严重缩水;另一方面,“国学”热度持续上升,众多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往各类“国学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2014年教师节前夕,***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与老师座谈时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对此,北师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表示,她非常赞同***“要把经典诗词嵌在学生脑子里”的观点。从2015年9月起,由她负责主编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小学一年级《语文》的古典诗词,将由现在的6到8篇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

【标准表述】

[传统经典传承的重要性]

***站在捍卫传统文化的角度,对课本删除古诗词进行表态,具有指导意义,在传统文化日益冷落的今天,也契合公众文化心理。

以古典诗词、散文为代表的传统经典,并非简单的书本知识。能够诵读、理解传统经典,也不仅仅是掌握了一项技能。删除教材中的古典诗词,其初衷是为教材“瘦身”、为孩子减负,但这种方式却引发争议。网络和现实中的反差,恰恰反映了公众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担忧。

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散文,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史、哲知识,其精华部分更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审美情操的集中反映。通过诵读、理解这些经典作品,我们能深深体会到古代先贤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人生态度、自然观念、政治理想、生活原则和道德理念等等。这些经典作品构筑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是维系中华民族始终向前发展的内生力量,也是奠定世界大国地位坚实的文化基础。

[经典古诗词保留在课本之中的原因]

从横向来看,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的诗词歌赋以及经典文言文,其韵律之美、意向之深独树一帜,不仅在亚洲的日韩等国,在欧美也有很强的影响力。经典古诗词已成为中国文化被世界广泛接受的一种代表符号。课本作为教育的载体,没有理由自缚手脚,弱化本民族文化特色。

从纵向来看,越是经典的文化遗产,越具有时代意义。《孙子兵法》今天仍然有指导军事活动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等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哲学观念在企业管理、人际交往中大显身手;刚刚度过的教师节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仍是广大教职人员永不过时的“从业指南”。社会上国学热潮尚且“高温不减”,课堂里的古典诗词当然也该有自己的位置。

[学习古诗词的益处]

吟读古诗词能造就一个人的性格,陶冶一个人的情操。

中国古典诗词流传至今的佳作名篇,不是千锤百炼便是妙手可得,其语言表达能力极强。学习古诗词对学生作文、说话水平提高极快。当沉默比雄辩效果更好时,我们可说“此时无声胜有声”;离别感伤“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爱人异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烈,“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情怀。

古典诗文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

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诗句的引用就是在文章的局部位置直接嵌入古典诗文名句。如文章的标题、题记、首段和末尾等。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印象。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

拥有古诗词的陪伴,我们的生活可以增加厚度、深度,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少了很多喧嚣和繁华,不炫富,不奢华。人更讲究内涵的高低,物质欲望不再强大。

在喧嚣浮躁的今天,我们面临一切都庸俗化、商品化、功利化的文化环境,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更要学语文,积淀古诗词,让灵魂淡泊清新。

[措施]

敞开胸怀与世界接轨,首先应有文化自信。传统经典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的精神家园,其特有的教育、熏陶功能应受到重视。作为文化根植的沃土,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学校教育,理应给传统经典足够的空间。如此,才能让传统文化植根于民族的血脉中,让学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完善人格、浸润心灵。

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之际,我们尤其应该注重传统经典教育,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主动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夯实大国崛起的文化基础。也唯有如此,才能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让传统文化承担起厚重的历史使命,成为民族复兴的推动力。

具体来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做到五个字:讲、弃、存、扬、活。

讲:讲清楚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文物典籍、传统技艺、节日民俗等都是传统文化,但不全都是优秀的。什么是优秀?那就是要超越时代、普遍适用、利于当下。

弃:不好、不利于当下的文化行为和思想要剔除。比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观念;“唯女人与小人难养”的性别歧视;春节放烟花炮仗污染空气环境的不良民俗等。

存:文化遗产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存的方式有三种:物态、活态、虚拟。保存的目的是留据存根,求真求全,因为有些现在看来是无用的,不代表对将来的子孙是无用的。

扬: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文化要弘扬,要创新。比如,春节的意义在于体验人伦和睦、教师节在于发扬师道,这些都是文化的精髓。在形成共识的前提下,完全可以聚集民智、创造大家普遍接受、乐于参与的新文化、新民俗。

活: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是强调体验和整体,强调正心诚意、知行合一的乐感文化,教育方式必须生动鲜活,教育效果必须让心灵快活。

第5篇: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重要意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内容

  1.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2.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3.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三、实施过程

1、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结合学校实际加以落实。

2、各学校一要深入开展“爱我中华”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重大历史事件和中华历史名人纪念活动、国家公祭仪式、烈士纪念日,充分利用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遗迹等,展示爱国主义深刻内涵,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二要加强国民礼仪教育。加大对国家重要礼仪的普及教育与宣传力度,在国家重大节庆活动中体现仪式感、庄重感、荣誉感,彰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树立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弘扬孝敬文化、慈善文化、诚信文化等,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行动和学雷锋志愿服务。三是要让学生利用假期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和文化内涵以及乡村文化生态,让学生们记得住乡愁。进而感知中国、中国文化年(节)、欢乐春节等品牌活动,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进一步形成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社会礼仪、礼节、礼貌规范,把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体现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与学习中。学校要积极举办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青少年夏令营、冬令营以及诵读和书写中华经典等交流活动。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hyzl/354967.html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