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经济文库 > 经济著作 > 三国史话|《三国史话》经典读后感10篇

三国史话|《三国史话》经典读后感10篇

来源:经济著作 时间:2019-11-01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经济著作】

《三国史话》经典读后感10篇

  《三国史话》是一本由吕思勉著作,海峡出版发行集团/鹭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9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国史话》读后感(一):三国正史

  吕思勉老师的作品是第一次读,而之前就听说过他写的《中国文化史》、《中国通史》、《读史札记》等书。吕先生的史学功力是众所皆知的,而且在对待学问上,他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更是今天很多学者所缺乏的。

  提起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的精彩度和传唱度都是非常高的。我想不论男女老少,没有看过书的也应该看过一些电视剧。三国两个版本的电视剧我都看过很多遍,书也粗略的读过一遍,所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我的影响还是很深的。

  前些年央视出了一个《百家讲坛》的栏目,易中天老师讲的三国历史吸引了不少人的追捧。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也喜欢关注一些关于三国的坊间传闻,看过的内容中,有趣的不少,有料的也不少,但是大部分可读性和真实性不高。有些读起来一眼就能看出有编造的嫌疑,根本经不起推敲。

  吕思勉老师曾经说过,讲历史和别的事情不一样,历史是真实的,其意义比演义等假设之以满足人的感情的,深长的多。所以在对待历史读物问题上,如果我们用心理解和推敲,很多错误的内容都会不攻自破。

  这本书是吕思勉老师所写的唯一一部通俗性史学作品。在书中,他提出了许多有关三国历史的观点,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一样有研究和学习的价值。而且,他也为我们揭开了不少错误的三国历史,为不少三国人物所辩诬。

  在三国演义中,杯酒斩华雄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然而真正杀死华雄的却非关羽,而是孙坚。这一结论,如果没有认真的去了解历史真相的话,敢于相信的人或许不多。还有书中对曹操和魏延的辩诬,这两点写的非常的好。特别是曹操,历史对他的评价多以奸臣著称,说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有谋篡汉室王朝之野心。然而在吕先生的眼中,他却是个十足的英雄,通过几点有理有据的分析证明,吕先生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曹操。

  接着是魏延,魏延的才能是有目共睹的,北伐之时,魏延之计就可见一斑。可是在三国演义里,魏延被写成了一位叛逆之臣,诸葛亮死后想要夺权造反。其实真实的情况是,魏延并未造反,在诸葛亮死后,从他不肯退兵,决心伐魏便可知道。可魏延最后深受他人所害,兵败被杀,从此蜀国再无强将。

  不仅以上几点,吕先生为我们更正和还原的历史真相还有很多,从开篇到结束,吕先生看似在闲谈三国,其实是为我们讲述三国正史。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多次被吕先生的分析和见解所折服。

  真希望以后的历史作品能多一些真实,少一些恶搞,在尊重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前提下,为我们多写出一些诚意之作。

  文/颜先生

  《三国史话》读后感(二):修正了对三国的某些误解

  读这本书,是破除三国迷信的过程。

  在很久以前我读三国时,既有很多疑惑。此书尽解。

  1. 在古代,低等的学习的生活技能。高等的学习,是认识世界的真相。这和宗教是一致的。

  因此高级的诗书礼乐,都是宗教的诗书礼乐。

  在这种环境下,孔丘竟然能够把世俗生活提升的重要性放在生死之上。他是一个不问鬼神,只问当下的“宗教”者,追求真相的人。

  2.皇帝并非什么了不得的人物。

  知识,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东西。知识来自于二个地方:1从别人的口中、书中获得;2从自身的亲身经历中获得。

  作为皇帝,终年生活在深宫之中,不走遍这个世界,亲身知识少得可怜。而从别人那里获得的知识往往又是虚假的、奉承的、不实用的。

  除了开国皇帝,打遍天下之外,其他皇帝大多都是坐享其成的。知识贫乏。

  知识是天然划分阶层的。

  知识缺少的皇帝,自然无法和那些老油条大臣大夫们交流了,自然只能和同样匮乏的宦官们交流。

  而这样的人交流出来的东西,能有什么好玩意儿吗。

  3.亲缘关系,亲属关系,都是虚假的表象。本质还是一种相互扶持相互利益的关系。

  只不过古人的交通十分局限,大多人终生不过走上几百里。而且还涉及到信用、分工、道德和法律约束等限制。这是宗族的地缘化。

  当代人的宗族关系冷漠,因为完善的贸易、金融、保险、工作、生活设施、法律、社会框架等,使得一个人可以和其他的陌生们一起生存。

  4.道教创始人(不是老子),基督教创始人(其实不是耶稣),伊斯兰教创始人,我猜测, 应该是不信这些玩意的。他们仅仅把宗教作为一个工具,控制民众的思想,已达到自己的目的。

  读完此书,我更相信这一点。

  民众会被玩弄。

  5.曹操,也许真的是一个文艺中青年。文艺的人,才能写出那种诗。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文艺的人,往往是心底有理想主义的。我就是。这种理想主义本身也是一种限制或敬畏。

  我相信曹操不是一个想废掉汉朝取而代之的人。

  6.谋略,大于勇气。而用人,大于谋略。

  谢谢婷婷赠书。

  量子

  《三国史话》读后感(三):自出手眼读三国

  在这个浮躁喧嚣的时代,我们对信息的接受和筛选能力急剧降低,身边杂音太多,难以潜心阅读。拿史书来说,历史原是正襟危坐于讲坛之上,近年来接地气的历史通俗读本层出不穷,作者的调侃和戏说常让人看得乐不可支,这固然是满足了大众乐于轻松了解历史的心理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更推动了历史知识的普及,却也有一叶障目的风险,以致只闻戏说,不明正史。

  中国历史很有趣,尤其是古代史,最为大家津津乐道也误解最多的莫过于三国历史了。我自己也颇爱这段历史,觉得可琢磨的地方甚多。少年时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心气十足,看到关羽败走麦城,蜀自此衰落,免不了长吁短叹一番。魏蜀吴三足鼎立,偏要心在蜀中,魏就是实力强大的敌人,曹操更是一大奸臣。诸葛亮则智计过人,又仁厚待下,书中将他的辞世做了非常戏剧化的安排,真觉得是“长使英雄泪满襟”。后来渐渐发现要以此书论断三国历史,还是失之偏颇了,但第一次看有理有据说三国的书,还是这本《三国史话》,读罢难掩喜爱之意。

  史书是记录历史,但撰写人的智识和价值观却能在其中清晰地流露出来,《史记》便是其中的翘楚,理正而辞严,司马迁的隐忍与气节尽显所列传记中,可以说是司马迁将《史记》带到了另一个高度,也因此这部著作如此富有感染力。之所以说现今某些通俗读本阅读价值不高,正是因为作者的个人意识只停留在粗浅的调侃和以俗为乐的层面上。吕思勉先生的这本书虽是他唯一一部通俗性史学作品,但处处可见他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通达旷远的精神境界、广博深厚的历史知识、平和入理的叙事风格。书中文字凝练,诸多观点很是有趣,值得拿来推敲一二。

  吕先生研究历史所持的观念就十分有趣,传统史学认为历史学其中一个社会功能就是借鉴,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吕先生对此有不同见解,史事皆不同,如何能用相同的办法对付不同的事?一味照搬,反而招致谬误,因此研究历史,研究的是理,是万变不离其宗之道。吕先生在书中几次告诫读书人读史不可听信历史上所传的情节,需得自出手眼,而这是建立在他通读各类史料,加以推敲的基础之上,他的治学之精可见一斑。既要尽力追求事实真相,却也不能陷于其中,“不知其实出于人事的推移,可谓求深而反失之”。这是在研究素材时容易犯的错误,信息太多,反而覆盖了原本简单的真相。

  此外,吕先生也提到了一个困惑我已久的迷思,读史难是因为我们难以确认真相,就是当时代的人,也不一定能厘清事实,盖因大事往往错综复杂,容易以偏概全,难以窥得全貌。既然如此研究历史意义何在?“为满足求知的欲望”,吕老如是说,看到此我也忍不住失笑,唯有这样的心态方能成就一名史学大家吧。吕先生十六岁起自学古史典籍,一生笔耕不辍,著有两部中国通史、四部断代史、五部专门史,以及大量史学札记,在经学、文字学、文学方面皆有建树。

  正如吕先生所说的,演义能满足人的感情,他所做的是矫正从前的谬误,也是颇有一番意趣。三国时代是封建时代的道德结束的时代,代表人物就是曹操和诸葛亮,前者是“舍死忘生的武士”,后者是“公忠体国的文臣”,可见吕先生对曹操是极为激赏的,从政治到心地上皆是如此,曹操手握重兵,却无篡汉之心。吕先生说政治是两个阶级的斗争,总是一方极力要压过另一方,因此不能以一件事断定一个政治家的功过。这也正是我们这些看着演义,以蜀汉为正室的读者的不察之处,政治总是支持一方并为此承担结果,就算曹操无坐帝位之意,其后的形势也不容许他功成身退了。吕先生这段话非常直白地表现了他对这位一代枭雄的认同:“志愿是各人不同的,似乎很难比较。然而其人物愈大,则其志愿愈大,其志愿愈大,则其为人的成分愈多,而自为的成分愈少,则是一定不移的。”说曹操奸臣实在是小瞧了他平定天下的一番作为了。封建时代的道德终被武力掠夺所取代,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没落已到来。

  看吕先生说三国,考证史事,实在有趣,有这样的史学家,于史是一桩幸事。

  《三国史话》读后感(四):通俗不庸俗,简浅不简单

  通俗不庸俗,简浅不简单

  冯菲菲

  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最初以单篇的形式陆续刊发于20世纪30年代上海文化刊物《知识与趣味》,1943年由开明书店结集出版。这部经典通俗历史读物后来一版再版,广受读者喜爱。2014年10月,鹭江出版社再次推出吕著《三国史话》,附录收入吕思勉有关三国历史的20篇札记,是较为完整的版本。

  作为“现代中国史学四大家”之一,吕思勉的国学基础深厚,治史的意趣却不保守,看事情容易融会贯通,以横的角度来说,着眼于事情的变化发展;从纵的角度来说,也有利于比较研究。《三国史话》把专业的历史知识用通俗易懂的白话表述出来,很好地完成了史学成果的转化,实现了历史工作者人文道义的责任承担。

  常言“以史为鉴”,吕先生不以为然。“史事哪有真相同的?我们所谓相同,都不过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为同罢了。事情既不相同,如何能用同一的方法对付?”所以研究历史,“尤重在矫正从前观点的误谬”,“或者陈述一些前人所忽略的事情”。楔子驳“前车之鉴”,开篇就亮明自己的史学态度。

  吕思勉说三国,首先由“宦官”和“外戚”开讲。这是东汉末年盘根纠结的两大政治集团。吕先生上溯至《礼记》:“宦学事师,非礼不亲。”详细解释“宦”字,为“学”,为“仕”,又可做“养”(门客)。至汉光武帝之后,“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接着剖析皇帝为什么相信宦官。

  如果单独拎出《黄巾》篇,或可称作“道教起源论”。吕思勉说中国宗教的特点。教理大多浅陋,总不免要有些依附。黄帝无书,老子有书,于是就因黄及老,把老子的书来使人诵习,老子就这么糊里糊涂地被人牵去做了道教的始祖。其实黄巾军才是道教始祖。

  这些文章史料丰富,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董卓的扰乱》、《替魏武帝辩诬》、《替魏延辩诬》、《司马懿如何人》等篇,吕先生利用确凿的历史证据,品评三国人物的得失功过,重点放在《三国演义》对社会大众的误导。

  吕思勉说董卓,“苦于他其实是不懂政治的人”,“尤其在于不能约束兵士”,对董卓给予了历史的同情,更指出了“后汉时西凉兵的扰乱,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政治问题,其中包涵有很深远的民族问题、文化问题在内。”这一看法具备了大历史观的眼界。

  吕思勉说曹操,“公忠体国的文臣,舍死忘生的武士”、“不肯有失臣节”、“天下惟心地光明的人,说话能够坦白。”、“两汉之世,正是封建主义的尾声,得这两位大人物(另一位指孔明)以结束封建时代,真是封建时代的光荣了。”评价是否过高,有待专家商榷。联系吕先生著文时代,曹操“白脸奸贼”的形象深入人心,在这种乌漆墨黑的氛围中,吕思勉为曹操突围,还他一点清白,这种历史大家的胸襟和勇气是很难得的。

  吕思勉谈《历史和文学》。他说文学是刺激感情的东西,要求情感满足,历史却要谨慎,了解事实的真相,以满足求知的欲望。“文学固然有文学的趣味,历史也有历史的趣味。”历史或能戏说,事实不可歪曲。吕思勉和《三国史话》引人思索:我们的历史通俗读物,怎样才能做到通俗不庸俗,简浅不简单呢?

  《三国史话》读后感(五):读书人一声长叹

  在浩如烟海的故纸堆里校勘历史,还原历史真相,或者说拿出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来印证原有的驳斥已深入人心的误以为是真实存在的谬误,是困难的。旁征博引自不待说,归纳推敲,得出正确的结论是不易的。更何况又要说的通俗,有情趣,那就更难上加难了。

  史话,最易走向两个道途:一类引经据典,考据繁琐,虽论述严谨,但读来索然无味,非好此道者,非醉心此中三味者,无法卒读。此类书束之高阁,装点门楣,附庸风雅倒也确当;一类满纸胡吣,牵强附会,标新立异,天马行空,篡改历史,此类以延及各种传媒,老少咸宜,妇孺皆好,各种宫廷剧既为此类书籍余脉。

  是故如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便显得殊为难得——这是“一部通俗性史学作品,文字极浅,含义却颇深。”

  这本书明白晓畅,考据穿插于叙述之间,读来却毫无滞涩之感,既悦目又使人深以为然。说道吕布其人:《三国志•吕布传》说他有良马,换做赤兔。攻张燕时,常和其亲近将校冲锋陷阵。。。。。。注引《曹瞒传》说,当时的人有句话,说“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到后来。。。。。。可见他马对的精强,却非虚语了。语言浅白,却又不得你不信。

  吕思勉先生言:“古人叙事,多不甚密,欲求一事之真,非互相校勘不可也。”经他校勘许多似已定论的故事,都显得是是而非,或滑稽可笑了。他说:《三国志》上所说的兵谋,大都是靠不住的。这大约因军机秘密,局外人不得而知,事后揣测,多系附会之谈,而做历史的人所听见的,也不过是这一类的话之故。他在书上的每一句话都不是空口白话的。他说曹操不是奸臣如此,替魏延辩诬如此,谈及官渡之战的成败关键亦如此。。。。。。

  吕思勉先生将自己的史观融入到对人物的评判中,毫不空洞,毫无说教的学究口气,他说:现在局势都说魏武帝是奸臣,这话不知从何而来?固然,这是受《演义》的影响,然而《演义》亦必有所本。。。。。。说书的人是不会有什么特别的见解的,总不过迎合社会的心理。。。。。。所以对于魏武帝的不正当批评,我们只能认为是一些人的程度低下,不足以认识英雄。这类的议论别出机杼,却又论之有据,绝不强夺他人之志。

  此书可读.

  .

  《三国史话》读后感(六):大家小书流华章

  吕思勉先生是我国现代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我曾读过他流传最广、最受欢迎的《吕著中国通史》,深感他论史之周详精当,观点之新颖独到,文字之朴实流畅,不愧为名家名作。新近拿到一本他所写的《三国史话》,据称是其唯一一部通俗性史学作品——仍如他一贯的风格,文字浅显,涵意却深。

  学问大家与普罗大众的最大区别在于能够从最普通的地方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吧。我们一般人看《三国演义》,看的是里面的军阀征战、阴谋诡计,而作为历史大家的吕思勉先生看到的却是演义与历史的不同,以及历史是如何在演义等文学作品中一步一步演化为讹误,最终掩蔽了历史本来的面目。而据他讲,他写作这本书的初衷就是“想就这一段史事,略加说述,或者纠正从前的误解,或者陈述一些前人所忽略的事情”。

  就这本书来讲,给我感触较深的有这么三个方面:一是蕴含历史知识非常丰富。他在开篇第一章就写宦官,对于这一名称的来历、演变,以至于如何能够扰乱朝纲进行了分析,原来宦官并不必然都是宦官,只是到了汉光武帝之后才如此,而且自隋文帝之后做宦官的人都是自行阉割的。他还对于后汉的地理专门绘制了地图,对于各种官长的名称以及权责进行了说明,对古今地理的异同进行了对比,都可谓是一些历史知识的普及,让读者能够更方便、更准确、更形像的感知那段历史。二是澄清历史真相非常清楚。吕思勉先生凭借他深厚的历史学养,对于《三国演义》中的演义成分进行了纠正。最明显的,在演义中,曹操被刻画为一个乱世奸雄,而经过他的梳理与辨诬,曹操最受人诟病的杀吕伯奢全家一事竟是出于自卫,反倒真有几分忠贞与可爱,与诸葛亮都算得是“公忠体国的文臣,舍死忘生的武士”。据说当今学术超男易中天对于曹操的评价也即源于此处。当然,他也替长有“反骨”的魏延鸣不平,认为魏延是与杨仪和费祎内讧杀掉后而污名化了。他还认为赤壁之战,孙权决定联刘抗曹并非是因为诸葛亮舌战群儒,其实是他内心早有占据江东称帝的想法的必然选择。三是讲述历史观点非常精当。吕思勉先生写史,虽是为了纠正演义中的错讹之处,但他并不仅仅是搜集材料,而且往往通过多种史料的相互印证,并根据当时的人物心理、社会现状、现场情势等,去还原出一个历史现场来,由此而申明的历史观点之精当,让人不得不信服。他认为“皇帝是一个最大的纨绔子弟”,又认为“后汉时西凉兵的扰乱,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政治问题,其中实含有很深远的民族问题、文化问题在内”,不但这些观点的表述放到今天仍然精彩,而阐明的观点至今仍发人深思。这本书与《三国演义》相对照着读将会更有趣味。

  正所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这本薄薄小书里的知识、议论和观点,都令人感叹,只须简单读上几页,就能感受到吕思勉先生历史知识之丰富、历史学养之深厚——据说他曾精读《二十四史》三四遍之多!写这样一本小书真如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而他仍然在《楔子》里说,以他学问的荒疏、见解的浅陋,自不免为大方所笑,这只是一点抛砖引玉的意思,希望以后人们能注意这一方面,并“就我所说赐予教正”,这种谦虚的态度,更凸显出他的大家风范。编辑非常有心,在书前附上了吕先生写于读史札记背后的《三国史话》的手稿,从其字迹之工整可见先生治史之严谨、之勤勉——连画一个墨点都是中一丝不苟、纹丝不乱。有如此态度,下如此功夫,怎么会在学术上不出成绩呢!!!

  《三国演义》固然是流传数百年的文学经典,而吕思勉先生是绝对的史学大家,这名家与名著的碰撞,就产生了《三国史话》这样一部通俗性史学作品。与吕先生其他煌煌巨著相比,这本小书就他的史学才华,以及在史学界的身份和地位来讲,真是大炮打苍蝇一般,但我们从这本书中能够看到的,不光有历史,还有他的态度与人生。所以,这本书也可以称得上是——大家小书流华章。

  《三国史话》读后感(七):抽丝剥茧求真相

  文/飞熊

  年少无知的时候,痴迷于历史背景的战争游戏。日本光荣公司的《信长之野望》系列和太阁立志传》,叫我们和日本战国时期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还有那些历史事件慢慢熟识起来。类似的,对我国那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三国时代的种种认知,也不是来自于什么特别正式的途径,小说《三国演义》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有一阵子上班路上的公交车上,手捧着书,一年能看好几遍。刘备是仁君,曹操是奸雄......这些小说中暗示给我们的信息,在我们心里早就根深蒂固。当开始阅读这本历史学者写的这本《三国史话》时,从前那些根深蒂固的认知开始动摇。作者说,那些都是“附会之谈”,都是“靠不住”的。印象最深的是,他总是在为那些在大众心中基本都有定论的历史上的“大坏人”人辩诬正名。

  《三国史话》的作者吕思勉是熟读二十四史数遍的史学大家,历史学家钱穆的老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严耕望语)。《三国史话》,是30年代时吕思勉的学生杨宽(杨宽后来也是著名史学家)约的稿,当时杨宽供职于中共苏北游击区创办江苏文化社印刷所,内容却连载于孤岛杂志《知识与趣味》1939年期上;成书已经是1943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由此看来这些内容其实是写给大众看的通俗历史作品,但吕先生严谨求实的态度却丝毫没有一点减少。在内容上,本书涵盖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主要人物等三国历史上的主要内容,但言辞简约,吕先生从一个历史学家的角度对这些内容进行了详略取舍。

  吕先生在这本书中的很多观点,和我们从其他通俗读物或者历史作品中得来的观点有很大不同,读来耳目一新,引人深思。而他个人对曹操的认可,更是格外显眼。曹操不仅是能力超群,在道德上也是忠君爱国的典范。除了专门的一个章节给曹操辩诬外,书中的大部分章节都和曹操有关,而这些章节中的曹操和我们心里中的认知也多有不同。此外,书中也有一个章节为魏延正名。甚至于,在吕先生所著的《白话本国史》中,吕先生也曾为我们的“大卖国贼”秦桧正名。难道我们之前对这些人的认识真的是错的吗?我觉得不尽然。吕先生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其实是,要敢于对已经根深蒂固的观点提出质疑,这种敢于怀疑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那个群雄割据的时代已经远去,那位曾经告诉我们要认清史实的先生也已经驾鹤西游,可那种“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拨开阴霾的雾气,找到真实的历史,认清真实的世界。

  《三国史话》读后感(八):细嚼慢咽的历史

  尽管吕先生在序言中一再谦虚的表示自己写这本书,纯粹是以一己之见抛砖引玉揣测往事,但个人认为,吕先生的这本书旁征博引,许多见解发人深省,不但比市面上流行的一些三国类小说高出很多,而且剖析的观点与角度在何时看都不会过时。

  翻开这本书前,请各位先回顾一下自己接触过多少本真实的三国史料。如果你是一位酷爱三国,但仅限于《三国演义》,并且先前从未了解过《三国志》与《晋书》等史书的人,观看这本书大概会使你茫然不堪,甚至感觉自己变成了粗鄙的史盲。没错,要的就是这效果。从浅了说,这本书可以帮被演义洗脑的人正三观,尤其可以给那些一谈及三国就盛赞刘备怒斥曹操的人几掌耳光,从深了说,书里从战局表面情形,人物关系亲疏等角度推测出当年历史真实情况的方法很独特也很中肯,而且吕老先生博览群书,常常会为一个观点查阅大量史料做旁证,这种踏实的做法实在值得当今许多张口闭口俨然博学大儒模样的人引为榜样。

  通篇看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正的历史值得我们细嚼慢咽。

  一件史书中不起眼的小事很可能左右战局,如果囫囵吞枣地把带有事件的那页翻过去,后续的历史固然也可以看,却少了很多乐趣。

  吕老就是细嚼的人。他分析说:我们不能责怪关羽大意失荆州,而应该看刘备前期的全盘计划,正所谓一步错步步错,若无刘备先前着急取益州,甚至为了短期利益不惜冒犯东吴,也不会走到失荆州的地步。这一篇从张鲁刘璋等人家事国事说起,面面俱到非常透彻。

  吕老的研究方向很杂,天文地理道家儒学……大概把三国年间重要人物的宗谱都翻了个遍。但也正因为研究的如此详细,这本书才会如此内容丰富,三两句一撮史料,一两段一个疑点,真令人阅读时目不暇接,直叹记忆力不够用。

  当然,吕老的一些见解并非当今主流,甚至也有些自己的偏见。举个吕老在书中提到的有趣例子。《替魏武帝辩诬》一章中,吕老始终不提曹操二字,而专说魏武帝,大概是敬重曹操的意思。现在不少人坚持曹操篡汉说法,吕老则不然,他啰啰嗦嗦说了一大堆政治啊矛盾啊之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常见的观点,然后才提到重点说,后人诬陷曹操篡汉一是因荀彧忧愁而死一事,二是曹操那句话“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吕老坚持认为曹操内心保有封建思想道德,所以不肯篡汉,甚至不敢多招兵。

  吕老给出不篡汉的观点或许是受当年时政影响,因而不得不宣扬点忠君的美德,也或许是吕老此文第一稿出版前被人篡改过。这一点令人非常遗憾。

  荀彧忧愁而死是真事,曹操小心眼天下皆知,荀彧此等智谋上乘者怎会没有觉察?曹操不是怕荀彧,心不能平大概是厌恶对方公然出言违抗自己。至于文王一说,曹操恐怕是在慨叹自己尚未受到上天眷顾,得不到文王那样的好机会兴起正义之师讨伐对方。不敢多招兵这点更是好辩,当初曹操根基未稳,钱财也没有袁家人足,怎么可能会像那伙财大气粗的人那样大量招兵,兵粮怎么征?军费怎么弄?

  当然,也可能上述是我的偏见,无论如何,历史已过去,今时今世才是我们应该把握的。

  不过闲暇之余,与其看快餐文化往肚里填一堆垃圾,倒不如学学吕老,翻本史书慢慢嚼,倒也能品出一番独特的味道。

  另外,这本书的插图是古人流传下来的版画的复印版,或者现今博物馆收藏的一些画卷,或者是以前一些老先生点评三国志时的插图,更显本书古色古香,原味十足。

  《三国史话》读后感(九):通俗不庸俗,简浅不简单 ——读吕思勉《三国史话》

  通俗不庸俗,简浅不简单

  ——读吕思勉《三国史话》

  冯菲菲

  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最初以单篇的形式陆续刊发于20世纪30年代上海文化刊物《知识与趣味》,1943年由开明书店结集出版。这部经典通俗历史读物后来一版再版,广受读者喜爱。2014年10月,鹭江出版社再次推出吕著《三国史话》,附录收入吕思勉有关三国历史的20篇札记,是较为完整的版本。

  作为“现代中国史学四大家”之一,吕思勉的国学基础深厚,治史的意趣却不保守,看事情容易融会贯通,以横的角度来说,着眼于事情的变化发展;从纵的角度来说,也有利于比较研究。《三国史话》把专业的历史知识用通俗易懂的白话表述出来,很好地完成了史学成果的转化,实现了历史工作者人文道义的责任承担。

  常言“以史为鉴”,吕先生不以为然。“史事哪有真相同的?我们所谓相同,都不过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为同罢了。事情既不相同,如何能用同一的方法对付?”所以研究历史,“尤重在矫正从前观点的误谬”,“或者陈述一些前人所忽略的事情”。楔子驳“前车之鉴”,开篇就亮明自己的史学态度。

  吕思勉说三国,首先由“宦官”和“外戚”开讲。这是东汉末年盘根纠结的两大政治集团。吕先生上溯至《礼记》:“宦学事师,非礼不亲。”详细解释“宦”字,为“学”,为“仕”,又可做“养”(门客)。至汉光武帝之后,“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接着剖析皇帝为什么相信宦官。

  如果单独拎出《黄巾》篇,或可称作“道教起源论”。吕思勉说中国宗教的特点。教理大多浅陋,总不免要有些依附。黄帝无书,老子有书,于是就因黄及老,把老子的书来使人诵习,老子就这么糊里糊涂地被人牵去做了道教的始祖。其实黄巾军才是道教始祖。

  这些文章史料丰富,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董卓的扰乱》、《替魏武帝辩诬》、《替魏延辩诬》、《司马懿如何人》等篇,吕先生利用确凿的历史证据,品评三国人物的得失功过,重点放在《三国演义》对社会大众的误导。

  吕思勉说董卓,“苦于他其实是不懂政治的人”,“尤其在于不能约束兵士”,对董卓给予了历史的同情,更指出了“后汉时西凉兵的扰乱,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政治问题,其中包涵有很深远的民族问题、文化问题在内。”这一看法具备了大历史观的眼界。

  吕思勉说曹操,“公忠体国的文臣,舍死忘生的武士”、“不肯有失臣节”、“天下惟心地光明的人,说话能够坦白。”、“两汉之世,正是封建主义的尾声,得这两位大人物(另一位指孔明)以结束封建时代,真是封建时代的光荣了。”评价是否过高,有待专家商榷。联系吕先生著文时代,曹操“白脸奸贼”的形象深入人心,在这种乌漆墨黑的氛围中,吕思勉为曹操突围,还他一点清白,这种历史大家的胸襟和勇气是很难得的。

  吕思勉谈《历史和文学》。他说文学是刺激感情的东西,要求情感满足,历史却要谨慎,了解事实的真相,以满足求知的欲望。“文学固然有文学的趣味,历史也有历史的趣味。”历史或能戏说,事实不可歪曲。吕思勉和《三国史话》引人思索:我们的历史通俗读物,怎样才能做到通俗不庸俗,简浅不简单呢?

  鹭江出版社2014年10月

  作者:吕思勉

  定价:28.00元

  《三国史话》读后感(十):吕先生的讲坛

  前几年百家讲坛火爆,这个热度一直延续至今,然而仔细回想,那些站到聚光灯下的讲师,有几个是可以称得上学术大家的?当然,给无聊的主妇们做做科普确实是一件极大的好事,但若要以了解历史为目的去听,还是要自己甄别各种观点的正误。吕先生无愧为一位治学严谨的学术大师,读他的《三国史话》,不仅仅是读他不同寻常的观点,还有他旁征博引的严谨态度,更加令人信服。

  吕先生写这本三国史话实在是业界良心,连遣词造句也更是一种科普的贴心语气。翻到附录几篇,分别是选自吕先生其他几本著作,尤其是选自《论学集林》等,不免有种文风骤变的感觉。这时候便能感受到大家的威风,才发现前面的那些就是大师俯首,洋洋洒洒的点化几笔。于是更要仔细去读,拾取文章处处的精华所在。

  开篇就讲了宦官的由来。可能在许多人眼中,宦官就是太监的另一种文明点的说法,其实不然。而绝对令人想不到的是,宦字是学、仕的意思。由此展开疑问,宦官是何时开始与太监挂上勾的呢?这是因为被施以宫刑的人,也要安排他们做事,而“守内”这件差事,可以避免古代贵族的妻妾与之私通(这点符合我们普遍的认知),而慢慢发展,就演变成了凡希望到贵族家做差事的,就要阉割。说通这个道理,就会觉得非常有趣,吕先生的思维也相当发散,从宦到刑,对一个历史知识有限的人来说,不细思慢读其实很难跟上吕先生的步伐。

  读到“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人尽皆知的典故,吕先生的看法又与寻常我们所认知的不同,他说:大家都以为“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胜利的一个条件,其实亦不尽然。此话一出,自然是有点颠覆,这和从前在课堂上学到的竟不太一样,吕先生从反面论证,问曰:当时因曹操挟天子而归顺他的,到底是哪一个?这么一看又觉得,原来自己一直被绕着跑,没有正确的逻辑思考方法,有点盲目听信了。

  附录几篇是真才实学实打实的体现,“诸葛亮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一篇中,吕先生的观点很是犀利,“要之治生自治生,廉洁自廉洁,二者各不相妨也。”意思是,另谋经营之道和廉洁根本是两码事,诸葛亮的生活开销都仰仗于做官而不另外经营,却不是能说他廉洁的证明。观点自是颠覆,又是旁征博引用史料加以佐证,经得起敲打。

  辨明是非、树立正确的逻辑思考方法,然后再多读典籍,才是学习历史、读懂历史的正途。本书中各篇独立成章,观点鲜明,且引用的论据几乎全是史料,而非他人的观点,这是因为吕先生功底深厚才能如此深入浅出的讲解。

  听闻吕先生以《二十四史》为日课,读了二十七年,反复阅读三遍,将之融会贯通。相信也只有这样执着追求学术的人所写的著作,才能使人获益颇丰。所以说,吕先生都放下身段来做一番科普讲座,还不洗耳恭听吗?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jjwk/54522.html

推荐内容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