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教学课件 > 大学课件 > 善存|善与美书简经典读后感10篇

善存|善与美书简经典读后感10篇

来源:大学课件 时间:2019-08-18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大学课件】

善与美书简经典读后感10篇

  《善与美书简》是一本由(俄)德·谢·利哈乔夫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善与美书简》读后感(一):重要的是生命的内容,而不是形式

  ——读德·谢·利哈乔夫《善与美书简》 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美好的人生。但,心想事成却并不容易。上学工作、赚钱升迁、育儿养老,我们的人生似乎是一个固定的“形式”。忙忙碌碌,不知所终,陷入虚无。我们知道这不是生命的真谛,生命应该有更丰富多彩的内容。 然而,怎么敲开美好生命的大门呢?俄罗斯学者、文化巨擘德·谢·利哈乔夫的书信集《善与美书简》可谓是开启青少年心智的一扇窗口。作者通过47封书信谈青春,谈生命,谈良心,谈艺术,谈记忆等等,看似涉及了人生诸多方面,实则圆满统一,其核心可归结为“真、善、美”。通过探讨人生问题,作者阐释了人之真诚、艺术之美、道德修养在人的生命中的价值,从而引导青年人将“真、善、美”融入生命的旅程,冀望年轻人不囿于生命的形式,而将丰富的内容注入其中。 生而为人,必然要为生计谋。而我们的生命常常在谋生中消磨。在书中第十一封信《谈升迁之道》中提到,人踏入社会的时候,开始追求谋生技巧、寻找有利的职位而非知识时。作者警示:“内容,真正的内容丧失了”。在另一封信中,作者说,一个内心深处有“知识”的人,并不是单纯读过很多书、受过良好的教育,而是对人的喜怒哀乐能够做出应有的评价,“其实就是善于理解、善于接受的能力,是对世界、对其他人保持宽容。”在《谈修养》这封信中,作者说:“自我修养,与其说是注重行为举止,莫若说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他告诫:“勿须背诵数以百计的格言信条,只须记住一点: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谋生升迁、行为举止、背诵格言,是多数人的生命形式,而在谋生中、举止背后是否保有一颗求真求善求美的灵魂,则是生命的内容。而这一切,作者通过书信,注入到对青年的启蒙中。通过对美育、德育的思想启蒙,作者期望的是,在青年人的生命形式中注入精神的力量,让生命更有质量。 书中前言说:“只有德高望重的长者才有资格提出忠告,否则便没有人愿意听从。”《善与美书简》的作者无疑属于“德高望重”这一行列。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他一生坎坷,目睹了十月革命,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经历过四年苏联的集中营生活。在监狱中,利哈乔夫才开始了学术生涯,并把一生都献给了俄罗斯文化研究和文物保护,是俄罗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还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他曾因强烈反对无视俄罗斯文化传统,如破坏古代雕塑、花园、古建筑等的行为,其科学院通讯院士的提名三次被否决。 想象苏联、俄罗斯疯狂的二十世纪,想象利哈乔夫在那些不属于知识分子的非常年代所经历的磨难,再阅读《善与美书简》,感受作者的推心置腹、温文尔雅,感受他对青年成长、社会启蒙的拳拳之心,感受他对一个真诚、和平、宽容的人类社会的向往。作者那种老派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使命感着实令人敬佩和感动。可以说,利哈乔夫的生命内容已超越了他的生命形式。也惟其如此,《善与美书简》中充满的人生阅历和智慧,才令人信服,才值得阅读。

  《善与美书简》读后感(二):让善与美成为惯性

  也许有人和我一样,常常会因为被人忽略、被人忘记而生气。事情很简单,谁也没有招惹你,纯粹就是自己想不开。明知道这样很“小心眼儿”,却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到底如何使自己不要变得如此浅薄可笑呢?诸如此类经常困扰我们的人生课题,每个人都想听听阅历丰富的智者如何解答吧。

  《善与美书简》就是这样一本解惑之书,由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写给青少年读者的47封信构成,从人生道路所必经的方方面面出发,指导我们应该如何生活。毫无疑问,这对青少年大有裨益,因为他们尚未形成明确的世界观,而这本书可以让他们在困难出现时从容应对。

  生命是最为宝贵的,如何选择正确的人生目标,减少外界对自身的影响?利哈乔夫在第四封信《生命——最宝贵》中说,这就像我们赖以生存的呼吸——“在房子里常常会觉得‘憋闷’,精神生活中往往也有‘憋闷’的时候。应当像呼气一样,清除种种琐碎的忧烦,摆脱日常生活的种种焦虑,从而使精神超脱,进而抖落全部压力与负担。”正是贪婪、嫉妒、谎言等无形的负担束缚了人的思维,压迫了人的心灵,阻碍人拥抱生活。

  利哈乔夫认为,与人为善、发现和传播生活中的美,是人生最重大的目的,这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让全世界更和谐。我们从小在自己的家人身上学到了如何爱人,学校培养我们对知识的热爱、个人道德修养,然而,学会这些并不足以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因为“知识不仅仅在于知识,而在于理解别人的能力。”这需要个体认清自我,并与外界建立合理的联系才能实现。

  王尔德在《自深深处》中说过:“爱是用想象力滋养的,这使我们比自己知道的更聪慧,比自我感觉的更良好,比本来的为人更高尚;这使我们能将生活看作一个整体;只要这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现实也以理想的关系看待理解他人。”王尔德提到的这种爱恰恰就是利哈乔夫所说的善与美,而滋养爱的想象力是对传统、历史、文化的情感,我们亲身游历名胜古迹、自然风光,可以于每处细节了解其底蕴,用丰富的想象力使自我与过去发生联系,从而看清未来的道路。从学习身边的文化、传统开始,逐步理解、包容、借鉴别处的瑰宝,这会使人视野开阔,置身于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中。

  语重心长的利哈乔夫频频强调:切记,诚实、善良、尊重他人,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格。这出于一位学者对年轻人深切的关爱,尽管有浓烈的说教意味,却并不是空谈。因为他在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指导年轻人如何学习阅读、旅行、欣赏艺术与传统文化、拥抱大自然,从而成为一名对生活具有充沛感知力的“语文学者”。

  强调学习,年轻人通常不容易买账,他们首先想到自己会不会因此丧失人生的其他乐趣?当然不会,利哈乔夫特别指出,在学习中得到的快乐,是其他快乐无法比拟的,坚持下去,这种快乐会滋润心田,善与美也将变成行为惯性、一种受益终身的能力。

  其实,书中的一些箴言我们从小就知道,在生活中也有意无意地会坚持。可是学习、生活的重压会使这些原则的界限变得模糊,准绳变得松动;还有些时候,想使自己焕然一新,却不知由何处着手。这时,该读一读《善与美书简》了,这是一本同时适合青少年和成年人的书,越有阅历的人,越能体会到这些文字中所蕴含的智慧。

  《善与美书简》读后感(三):《善与美书简》:写给苏联解体之后的俄罗斯的书

  《善与美书简》:写给苏联解体之后的俄罗斯的书

  对于有关苏联的东西,我有一点偏爱。这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从第一本迷恋上的苏联小说《鱼王》起,开始有意识地去寻找苏联的作品来阅读,这其中,后来就碰到了应该奉为世界顶尖级长篇小说的“尖中尖”作品《静静的顿河》。在我心目中,《静静的顿河》可以站在世界长篇小说的顶峰,傲视群雄,遗世独立。站在第二位的,我只能让我也非常喜爱的《悲惨世界》屈居第二位,这是因为,毕竟《静静的顿河》里描写的画面感更从容,更舒缓,更世俗,也更具有现代意义与价值。

  最近,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一本由俄罗斯学者利哈乔夫所著的《善与美书简》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有一点费解的是,这本书,出版于1985年,那个时代还是一个叫苏联的时代,那么,这一本苏联时代的读物,怎么能够穿越苏联解体的巨大阵痛,而仍然能够在后苏联时代,历久弥新呢?

  这一本书究竟是一本怎么样的书?能够具有如此之价值?

  关于作者利哈乔夫,书中有一段简介,他的生卒年月为:1906——1999年,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杰出学者,俄罗斯文化基金会会长,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大师,被誉为代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

  这一段介绍非常中性,我们无法了解到他的政治取向。而实际上,在1985年的苏联,每一个人都必须重新选位排队,而这种重新排位,才能够让我们看到他们的真正所想讲的是什么。至少在那个年代的前后期间,自由派与传统派是最典型的两个派别型号。

  对利哈乔夫实在有一点陌生。于是,便想多了解一下这个可以称作是世纪老人的俄罗斯学者。这样,便找到了军事谊文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的《俄罗斯思考》,这是作者在苏联解体之后所出版的一本书,但书中的内容,不一定就是苏联崩溃之后所作。因为我看到其中一篇文章《论记忆》,正是《善与美书简》中“第四十一篇”。在《俄罗斯思考》中我们知道,利哈乔夫一方面是研究古代俄罗斯文化的学者,另一方面,他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在20世纪70—80年代,他和核物理学家萨哈罗夫、作家索尔仁尼琴一起被称为苏联的“三大持不同政见者”。苏联解体后,利哈乔夫更是如日中天,被部分媒体尊为“俄罗斯伟大的智者”、“俄罗斯永远为之骄傲的真正的公民。”

  了解这一个背景之后,《善与美书简》这本出版于1985年的小册子,我们便能够界定其隐藏的主题意旨了。可以说,这本书的思想精神,正是为日后的俄罗斯服务的,只不过,在走向作者的思想能够统帅整个国家的那一天,还必须经过苏联解体这一个惊天动地的阵痛时刻。

  “三大持不同政见者”中,我们至少知道有两个人,也就是索尔仁尼琴与本书的作者利哈乔夫是反对苏联解体的。萨哈罗夫因死于苏联解体之前,我们无法知道他对苏联解体的看法。而另两位持不同政见者,虽然反对苏联当政者,但一旦苏联真的土崩瓦解之后,这两个人都是痛心疾首,尤其是索尔仁尼琴戏剧性地在晚年转而去肯定了斯大林对建立苏联的卓越功勋。在1989年,利哈乔夫在纪念萨哈罗夫的追悼大会上,指责苏联“充斥谎言、恶行与暴力的社会”。

  这个时间段与《善与美书简》写作的年代仅仅相隔了四年,而在本书中的中心词汇,我们可以看出,恰恰与作者指斥苏联的“谎言、恶行与暴力”的特征截然相反。当我们把这本书叠印在作者对苏联的总体认定中,便可以看出,《善与美书简》这本书是作者所设想建立的一个美好的社会,这个社会里的所有特征,都将悖离作者所认定苏联所具有的恶劣的品性的。

  然而,遗憾的是,要从苏联过渡到作者笔下的那个理想的“善良、诚信、宽容、正直、坦率、尊严”的社会,却似乎宿命般地要经过一个休克性的阵痛期,而直到今天,俄罗斯依然受到这种阵痛的后延折磨,至少,作者考证出的东斯拉夫三个民族,即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自古以来就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理想,就完全没有成为可能的现实。我们看到的是,俄乌之间乌眼鸡般地针锋相对,兵戈相见,哪里有一点作者期望的三个同源民族所在的国家再度统一的可能呢?

  那么,我们必然要关注《善与美书简》这本写给未来的俄罗斯的书,究竟提出了一种什么样的理念?

  这本书并不深奥,用作者的话说,“只适合你们在人生起步阶段阅读”。作者在书中的一个关键性语词,就是把“善良”摆上了突出的位置。如果对照作者对苏联性质的认定的话,我们可以理解到这个“善良”还是有着只可意会的政治意义的。这种善良,成为作者所张扬的各种语词的核心。我们不妨看看。

  ——人生观的核心是“善良”:“人生最重大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以为,是让善在我们的周围日益增长。”(P7)

  ——智慧的核心是“善良”:“智慧,是整合了善良的精明。缺乏善良因素的精明是圆滑。”(P9)

  ——生命的意义在于“善良”:“每个人活着,都想活得有尊严,不想为日后留下愧疚,这一条会体现在他的人生目的、人生守则以及日常生活的行为举止当中。尊严要求善良、宽容,克制狭隘与自私自利”(P13)。

  ——人生目标是“善良”:生活的主要目标“应当包括以善良的态度待人,以爱心对待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城市,自己的人民以及整个世界。”(P19)。这里实际上是我们中国人非常熟悉的“老吾老、幼吾幼”的博爱精神。

  ——知识的本质也是“善良”。“知识——其实就是善于理解、善于接受的能力,是对世界、对其他人保持宽容的态度。”(P40)

  可以看出,作者把“善良”放置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意图统帅起青年人的精神支撑。

  然而,我们由此看出,作者提出的这种理念,更多的意图,是对抗苏联的“充斥谎言、恶行与暴力的社会”,作者用这种看起来放之五湖四海而皆准的“善”的普适价值,作为代替他不能认可的社会基调,然而,我们最终发现,作者的这种善良的理想,并没有化为现实,更没有完成他的希望。

  也就是说,全书前半部分大力倡导“善”的社会,却是以一种割裂般的痛苦代价,转换成一个社会的持续的萎靡与疼痛。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这种观念,是献给未来的没有恶行的社会的,这个社会通过苏联的解体,让作者看到了实行的可能性,但是难以过去的门槛,就是作者的心中,对于苏联金瓯的首肯与暗许,当一个理想社会来到面前,可以让人欢欣鼓舞的时候,却发现,当年的帝国大厦已经东倒西歪,更令人不堪回首的是,这个大厦原来同属于一个家园,现在却是昔日的兄弟各占一间,恨不得放火烧了对方的家。善良,没有带来这个社会的稳定与完整,这是作者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

  但《善与美书简》一书中,还是用很大的篇幅,介绍了俄罗斯的精神与底蕴,从历史到文化,从山川到园林,从建筑到自然,作者对俄罗斯的每一个侧面,都作了深度的细化与阐述,而作者在本书中涉笔成趣的对俄罗斯精神内质的点染与点拨,都成为了他日后在《俄罗斯思考》一书中加以发扬的宏大主题,而作者对俄罗斯的定性与定位,也得到了普京为首的俄罗斯政府高层的重视,并且融入了俄罗斯的施政纲领中。作者在九十三高龄去世的时候,普京亲自到场,称得上是倍极哀荣。

  我们不得不得出的结论是,作者的思考是无助于苏联的,不容于苏联的,但却是滋润着俄罗斯的。也许这才是这本书依然能够在俄罗斯畅销的原因吧。

  今天,我们从作者的书中,的确没有看到有几分苏联时代的主流意识,作者在书中倡导的一些文化精神,显然已经离当时的国家意识相距太远。作者推崇的作家,包括在苏联时代一直受到压制的《大师与玛格丽特》的作者布尔加科夫,那些现在被称为白银时代的作家,都受到了作者的赞誉,认为这些作家代表了俄罗斯文化的精髓,如写有长篇小说《彼得堡》的别雷,作者认为他的描写相当出色,而作者对高尔基却竭尽微词,认为高尔基连知识分子都称不上。是凡是苏联意识形态的东西,都被作家弃若敝履。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眼睁睁地看着苏联大厦在眼前倒掉,才意识到什么东西作为最宝贵的一部分被扔掉了。作者在书中尤其对宗教信仰进行了充分肯定,认为“缺乏宗教信仰难免导致一个人的精神贫乏,而拒绝财富是轻而易举的,得到精神财富却十分艰难。”(P241)。在这里,作者甚至不惜用宗教信仰来取代苏联时代的集体信仰,这种理念的倡导,联想到索尔仁尼琴日后意图倡导东正教精神来充实民族的信仰都有着相似的心理轨迹,但索尔仁尼琴的此种作为正成为他日后遭人诟病的地方。

  今天我们读《善与美书简》这本书,能够看到苏联到俄罗斯这段过渡期的一种文化思潮,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俄罗斯今天的文化走向与精神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写在苏联时代的书,在俄罗斯继承帝国遗产的时代,依然不失其内在的价值。

  《善与美书简》读后感(四):寻求精神信仰

  文/R郭郭

  处在网络时代发达的今天,书信这种古老的沟通方式已经渐渐被人们所淡忘,曾经有过笔友的年代,书写的内容也无非是不痛不痒的学习生活和青春期的烦恼,但能够把书信写成是一篇篇优美的良言警句,我佩服俄罗斯文化大师德·谢·利哈乔夫,他的这本书《善与美书简》(致青少年读者),四十七封信件带领我们重新走入一个丰盛、高尚、优雅的淳朴世界。对于喜爱俄罗斯文化的人来说,德·谢·利哈乔夫在这本书中多次提及俄罗斯优秀的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书中前面出现的几张作者德·谢·利哈乔夫的照片,照片中的他是一个和蔼可亲、温文尔雅的学者形象,他在这本《善与美书简》中跟我们讨论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修养、尊严、阅读、艺术、自然风光……他对我们循循善诱那些善良和美好的品质,推崇这些让我们能够充满正面的能量,从传统和古典的角度,让我们更好地学习那些优良的美德。虽然这本书是德·谢·利哈乔夫给青少年读者的箴言和劝诫,但对于其他阶段的人来说,依旧实用。从这本书中不难看出,他热爱他的国家,热爱他的民族,教导我们做人遵循诚实的品质并努力向善与寻求美好。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感受到他的热忱之心与诚恳之意。

  很多人或许会有这样的疑惑,在现如今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今天,学习这些朴素的品质到底还有什么用处,成功学和励志论比比皆是,那些被谈的老掉牙的东西还能够打动我们吗?而或许还有很多人觉得,金钱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并不用从古朴的道理中寻求什么答案,但马斯洛需求定律告诉我们,物质生活只是存在于最底层的基本需求。从这底层往上走,我们还需要寻找精神信仰。

  在《善与美书简》这本书中,我们能够看见德·谢·利哈乔夫身怀一种“普希金式”的俄罗斯精神,谦逊、善意、真诚而客观地带领我们寻找精神上的信仰和寄托。荣誉和修养不能够果腹,却能让我们免受心灵上的痛苦,善良和美好不足以御寒,却能让我们不用桎梏于内心的煎熬。在物质生活的面前,精神生活的富余对我们的身心同样有益。我想,这正是德·谢·利哈乔夫想要带给我们的一种心灵上的慰藉。

  学会尊重生命,有尊严地寻找生存之道,关于学习、阅读、旅行、艺术的每一个建议,都是德·谢·利哈乔夫发自肺腑的忠告,无论我们处于什么样的境地,只有寻得精神信仰,才能够让我们走上人生的坦途,并最终获得幸福。

  《善与美书简》读后感(五):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东西

  文/叶子夏

  世界熙熙攘攘,凌乱纷杂。世人浮浮沉沉,茫然度日。但无论如何,每个人都应该拥有最重要的东西。生命不应该陷于零星杂乱的琐事,不应该消磨在日常的烦恼忧虑当中。

  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卓越的学者,德高望重的长者,写了一系列的“书简”,这些书简没有特定的收信人,而是面向所有读者。首先是写给年轻人,学习怎么样生活。这就是《善与美书简》一书。

  每个人都想生活的幸福,但却错误的将自己的生活和别人的生活拿去比较,在比较中的生活,便多了很多不如意。在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要测量幸福,首先要明确测量的基点。是的,如若“比较”的基点毫无参考性可言,比较又有什么意义呢,只是徒增自己的烦恼。个人认为比较的基点立足于自己的生活就好,今天比昨天幸福,明天比今天幸福,一天天下去,活在幸福的生活里。

  对于幸福,有可能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但是,善于接受、善于理解便是最好的通道。这就是知识的力量,是对世界,对其他人保持宽容的态度。也许会有人误解有知识就是出口成章,落笔生花,但其实,在平常的生活中,知识就是理解别人的能力。你懂得多,所以你能更好的理解他人,也就能和他人和谐相处。而你嫉妒,则是说明你还没有找到自我。如果你找到自我,那你就能把自我和其他人区别开来。你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何必嫉妒。

  都说身体和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说罢知识,便和作者一同探讨一下旅行。我们大多都以为,旅行是增长见识,感受社会,提升自我,作者却有不一样的见解:外出旅行有益于选择定居之处,心爱的栖居之地,有益于培养对故乡的依恋。对故乡依恋这一点之前确实没有很清晰的认知,此时恍然大悟。正是因为外出旅行,离家千里,我们才会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人若总是处于同样的环境,就会忘记一些东西。只有失去时,我们才后悔莫及,责怪自己忽视了如此重要的部分。

  正如作者所说,每个人都应该拥有最重要的东西。从本书中,可以看出,作者觉得最重要的是“善”,因善而美,以善而活。用卑鄙的手段去实现崇高的目的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人生最重大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以为,是让善在我们的周围日益增长。”善良的对待他人,善良的对待民族文化,善良的对待大自然,(作者在本书中也花了很大的篇幅探讨了俄罗斯的文化精神以及城市建筑和自然环境),这样那些重要的东西,才能在这个善良的根基下茁壮成长。

  生活中有很多重要的东西,但别忘了给这些重要的东西一个坚实的根基。

  《善与美书简》读后感(六):遇见,生活善与美

  真善美、假恶丑,这些词语就像我们生活的元话语,由此衍生了形形色色的叙事、行动。俄罗斯文化大师德·谢·利哈乔夫以他的经验为青少年写作了这本《善与美书简》。毋宁说是他对于青少年成长的期待——期待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在面对五彩斑斓的生活时,首要铭记的应是对于善良和诚实的追求。

  四十七封信各呈现了不同的谆谆教诲——关于深切的生活、阅读、艺术审美以及我们懒以生存的自然风光等等。作者没有因其年长抑或是资历丰富在青少年面前自居,反而以谦虚的姿态、以平等交流的态度将他关于善与美的诠释娓娓道来。

  关于深切的生活

  从细微处入手,对待生活的目标,对待周身的人和事。善或者美不是高高在上的东西,而是深藏于我们的生活。在关于善与美的诸多事情上,作者的观点类似于古人所讲的“推己及人”。不论是生活的主要目标还是演讲等等实际行为,要从细微处入手,大事小事不可分割。“生活不断地向人们提出任务,每次都必须妥善解决。”同时,作者也讨论了人性中的诸多不可明说的部分,比如嫉妒、比如荣誉、比如浮躁,他提醒我们: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不断向内精进,而不是耗费自我。

  关于阅读与艺术

  利哈乔夫在书中对阅读以及文化记忆也作出了回答。通过阅读和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可以使自己的涵养提升。但是,不能仅仅停留于阅读以及艺术本身,阅读和艺术不是为了炫耀亦或是其他目的,而是因为快乐。将阅读和艺术融入生活之细微处,更好地理解他人、他事。“知识的武装——乃是和平的武装。”

  在最后几封信中,利哈乔夫谈论到了记忆以及文化记忆。记忆是人最后的仰赖,想想患有痴呆症的老人,当人一点一点丢掉自己的记忆,当有一天自己忘记了自己是谁。诸多探索和文字都会失去其意义。理论家常常在主体性上做文章,但若这个主体已经忘却其存在,还有什么存在的根基呢?同样,文化记忆是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根基,利哈乔夫期待俄罗斯的青少年们关心与其相关的家庭、地区乃至俄罗斯的文化记忆,这一点同样适于我们自身。

  关于自然

  书中,对俄罗斯的自然风光以及艺术家们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唤起人对于风、河流等等自然的关注。艺术家们用其作品让我们更好地看待自然之美,在欣赏的同时,我们亦可以观察生活中的自然之美——和自然常常接触,并带有一颗热爱与平和之心。

  利哈乔夫用短短的四十七封信写出了诸多生活哲理,其娓娓道来的平易近人的语言令人读来如清泉、深入人心。在书中,他一再说明,这本书适合于人生的起步阶段,是写给孩子们看的。他用最简单的理由将善与美的元话语叙述给青少年们,也为阅读的我们埋下一颗种子。同时,他也强调,不必将这些文字时时记忆背诵在心,而是在阅读之后放下,在生活中去践行这条善与美之路。

  《善与美书简》读后感(七):小道理,大智慧

  文/文小妖

  前些年,在国外有句流传得很普遍的话:“You are what you choose.”大意是:“你选择了什么,你就是什么。”人的一生之中,有无数次的选择,命运也是由无数次的选择而决定的。然而,选择又跟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着莫大的关系。

  怎么选择?怎么才能拥有一个正确的“三观”?如何成为一个正直、诚实而又良善的人?许多人在青少年时期都曾思考过这些问题,也曾被这些问题而困扰。面对于这些困扰很多人的问题,俄罗斯著名文化大师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的这本《善与美书简》给出了很好的答案。这是一本写给青少年读者的人生之书,也是一本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三观”的精神之书。

  许多关于生命、修养、阅读、艺术以及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理论都是从“大处高处”着眼的,因而也加深了理解的难度和深度。而这本《善与美书简》正好相反,可以说是从“小处低处”着眼,小中寓大,道理浅显易懂。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比较敏感的一个时期。这时的他们尚未形成明确的“三观”,因而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候。可是,面对繁重的课业以及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的各种压力,他们也很容易失去方向、失去自我。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在书中提及的许多方法,可谓之经典,这些直白简单的道理,可以帮助许多青少年走出人生中的迷茫。

  《善与美书简》中利哈乔夫的四十七封信涉及了许多领域,但其核心是围绕着“真、善、美”而展开。利哈乔夫所谈及的“真”是一种判断,是诚实的面对自我,也是一种谦让的姿态;“善”应该是一个人拥有的最基本的品性,也是一个人最初的本心,利哈乔夫在书中多次提及“善”对人生的领悟,对他人的帮助,对世界的认知,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能从这简单的“善”中看到它的伟大以及对人生的重要影响力;关于“美”的评判从来都没有一个固定标准的,利哈乔夫却用自己的独特观点对“美”进行了诠释,在他眼里,“美”是淳朴的,也是自然的,具有艺术性和历史性。

  与此同时,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也将自己的人格魅力隐匿在字里行间。他谈乐观,却将一种换位思考的观点放入其中,事事先从先学会考虑别人,自己才能做到豁达。他的观点低调而谦虚,看似浅显,却饱含哲学的深度,发人深省。诚如他在书中所写到,“忌讳过分张扬,处心积虑成为‘中心人物’。时时处处把握分寸感,甚至不要把过分的友好情感强加于人。”

  小道理,大智慧。《善与美书简》一书中,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将自己多年来的智慧结晶凝聚成一个个简单的道理,这些道理足以让人拥有一个正确的三观以及一颗“真、善、美”的心。

  16世纪西班牙宗教诗人路易斯·德·莱昂修士曾说,“美好之人生,不外乎各人顺其性情,做好分内之事。”《善与美书简》教会青少年的就是从浅显的道理中学会做好分内之事!

  《善与美书简》读后感(八):《善与美书简》:琐碎细语,生活大道

  文/吴情

  人生在世,所经历种种不下万千。有时候,当局者迷,无法辨认继续前进的方向。有时候,外力似乎太过强大,个人无法与之对抗。还有的时候,无助的人还有可能起了轻生的年头。在困惑的当口,如果出现一位智者,可以从自身经历出发,给予我们些许建议、指示与启迪,或许能起指点迷津之效,甚至进而改变某些人的一生。不过,这方面的书,似乎少之又少,手头能找出的,也只是《善与美书简》一本。

  《善与美书简》,作者德·谢·利哈乔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利哈乔夫长期从事着俄罗斯文学文化研究,著作等身,对公共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善与美书简》有个副标题:“致青少年读者”。笔者非青少年,粗看来似乎不是为我而写,但认真读完,其实亦收获不少。副标题令读者想起了中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谈美书简》,那本书的副标题是“给青年的十三封信”。一个是文化学者,一个是美学家,他们对青少年,想说些什么呢?

  在《善与美书简》中,利哈乔夫将“善”与“美”并提,希望青少年在生活中既做一个善良的公民,又同时争取成为一个审美的人。他认为,人生最重大的目的,在于“让善在我们的周围日益增长”,而善不仅仅是个人幸福,它“首先指的是所有人的幸福”。这是一种保留了个人主义色彩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利哈乔夫希望青少年能将“爱的范围不断扩大,依恋之情逐渐扩展到学校、村庄、城市,直至自己的祖国”。俄罗斯人应当热爱俄罗斯的文学、文化,中国人应当热爱中国的文学、文化,以此类推。

  明确了人生最重要的目标,并不意味着能够解决人生的一切问题。人生说短也短,说长也长。利哈乔夫希望青少年可以从细节做起,将宏大目标与完善(完美)细节结合,既可以“随时保持远大目标”,又能做到“有始有终,态度坚决”。在道德层面上,利哈乔夫则强调,人要追求一种有尊严的生活方式,而尊严,“要求善良、宽容、克制狭隘与自私自利”,“要求人成为正直高尚的朋友,能做到助人为乐”,尊严要求遵循坦诚的原则,不撒谎,不文过饰非。

  个体层面上,人应当竭力完善个人的道德品性。至于在社会层面上,在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人又该当如何呢?在利哈乔夫看来,个体需发展自己的利他主义,学着关心别人,关心国家,部分是因为这牵涉到社会对个人的评价。交际时,最好能做到开朗乐观,而不是浅薄可笑;最好能做到彼此坦诚真率,而非自私自利;最好能展示自我的良好修养,而不是以鄙俗为荣。

  利哈乔夫期盼着,承载着国家未来的青少年,可以“热爱传统,为自己的家,自己的家人,自己的村庄感到自豪。但是,他们想要了解的不仅仅是本民族的传统,还想了解其他民族的传统,了解所有人都知道的世界其他民族的文明之光。”他希望他们可以挚爱阅读,追求美,能够在热爱的人、事、物上“自我牺牲,勇于献身”。

  大道至简,或许我们头脑中塞进了太多复杂的事物,以至于忘却了真理似乎从来偏爱简洁、和谐。有人曾说,我们在幼儿园里学到的规矩命令,其实让人终生受用。只是,有多少人,真的将这些看似常识的道理,记在心田了呢?“知”与“行”的关系,是一组哲学老问题。只是在抽象的理论层面上理解了这些道理,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弃之如鄙履,能算“知”吗?就我个人而言,我的看法是趋向于否定。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善与美书简》读后感(九):骑好人生这趟车

  文/凡悦颜

  大家刚学骑自行车的时候,免不了要听一些指点劝告,等到学会之后,便可以游刃有余;而关于漫漫人生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想骑好人生这趟车,有哪些通用的小窍门,可以让这个过程更随心所欲一些呢?

  《善与美书简》就是这样一本介绍人生小窍门的书。作者德•谢•利哈乔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主要为处在人生起步阶段的青少年所写。全书通过47篇没有具体收信人的书简,来介绍成长的方方面面,涉及为人处事、艺术修养、写作阅读等等,少了耳提面命,多了一些推心置腹,其间的智慧俯拾皆是。

  “生命的意义”这种古今皆有的重大哲学命题,在作者的抽丝剥茧中变得豁然开朗。作者否定盲目的高尚,因为那样的生活就像苦行僧一样,相反,只有找到自己甘愿为之效力的行当,设立符合人生需要的目标,才能确保生存的意义,并且获得心的自由。

  与此同时,人要选择正确的原点,这样在渐行渐远的路上才不至于迷失自己。关于诚实、善良、学习、审美这些词,作者在书中数次提及,这是浓缩人生的关键词,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需要责任心和能力储备。

  关于善良,作者始终强调生命中最可贵的就是善良,它就是正确的原点,先善良,而后其他,这样才有助于走上坦途。

  而诚实,是重大原则。这一点在科学研究最为明显,如果科学研究中为了“渺小”的目标因而违背事实、故弄玄虚,甚至不惜借助“外力”来完成,那科学就不再是科学,科学家也终将不再是科学家。现在社会有时会助长一些浮躁之气,喜欢所谓的厚黑学,推崇“兵者,诡道也”, 这样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或许可能取得一时的胜利,但终究难以长远,甚至丧失人心。

  再说审美,审美是艺术的,也是生活的,有一颗审美心,会让生活更加有趣。作者谈自然风光,谈风景画,谈旅行,这一切,如果没有审美的基础,便毫无意义。作者用其博爱之心,引导人们去发现自然之美、古建筑之美、历史之美,甚至语文学之美。而学习又是达成这一切的辅助手段。

  学习是人类从小就必须要做的事,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对于那些宣称“不爱学习”的,作者提议,可以先从寻找出一点可喜之处入手。只有不断学习,深入了解,才能更好的去欣赏一幅画,去感受一次旅行的魅力。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工作由机械来完成,而思考和责任心,是机械永远不能取代的,学习能让人的眼界格局越来越大,也让人拥有创造者的幸福。

  幸福就是拥有爱的能力,有值得付出的目标。作者就是这样,“循循善诱”,他用丰富的人生经验,让教与学相长。书中有的明确给出了是与非,也有的仅仅提出问题的两面,来引发思考。关于骑好人生这趟车的小窍门,作者结合一些具体的操作建议(比如交友、荣誉、藏书等等)全都写在书里,供读者去慢慢体会、印证。

  ——读《善与美书简》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jxkj/39934.html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