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教学课件 > 大学课件 > [中国打日本]《中国化的日本》读后感10篇

[中国打日本]《中国化的日本》读后感10篇

来源:大学课件 时间:2020-01-22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大学课件】

《中国化的日本》读后感10篇

  《中国化的日本》是一本由與那霸润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36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化的日本》读后感(一):其实是本日本政治分析文

  用了几天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本来看书名以为是讲中日之间的互相影响的文章。

  读下来发现实际是一个日本的政治制度的分析书籍。

  书的翻译有些小部分地方比较的郑渊洁化,用一层一层的定语或者状语来表达一个意思,导致阅读有些费力。

  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中国化”:即政治上独裁(道德的最高权威和政治的最高全力都归于皇帝),而社会和经济完全自由的一种模式。

  认为此模式的最早开拓是在宋朝,因此称为中国化。(这里仅仅表示模式名称,并没有其他含义)。

  作者是认为宋朝已经完全的没有了贵族政治,也没有了门阀。但是他忽视了相权,宋朝的相权一直是很大的。所以导致了这个中国化模式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状态。

  而日本因为中国化的影响导致了源平合战等等的事件,包括后来的明治维新,二战后的日本政局,都是缘由“中国化”和与之相对的“江户化”的互相争斗。(江户化是相对于中国化的一种权威和权利分离,社会和经济封闭的政治模式)(作者还认为中国采取郡县制而日本采取封建制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

  整本书在论证日本自宋以来的政治体制变化情况中有一些牵强附会的感觉,因为这个状况是这样这样的,可以按照那样那样来理解,所以,这个状况是因为那样那样产生的……这样的节奏。

  书中经常会看到作者引用了若干其他学者的文字,因为描述中时常会看到“我是这样理解”诸如此类的字样,给人感觉是,只选取了对自己有力的材料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总之,一家之言,姑且一看。而已。

  《中国化的日本》读后感(二):深入浅出

  绝对有必要读的一本书,尤其是对日本历史感兴趣的人,可以学到不少知识。

  作者写东西比较有条理。虽然把中国历史上很多事情发生的原因都归结于经济问题多少有点偏颇,但是不失为一种新的看问题角度。而且因为这种新角度,能让读者接触到一些从前不太注意的事情。

  比如明朝的那一段,作者特意很细致的说了一下赋役黄册,这个在其他的历史书里篇幅一般都不会过多,但是作者给展开了这个话题。所以后来我还特地去查了一下跟黄册有关的书,又能了解很多东西,这也是这个书的优点之一吧。

  可能这本书的标题和文笔都相当有挑衅的意味,乍一看会让读者觉得作者是在故意卖弄。但是他提出的东西却都是有实实在在的出处,读了确实能让人有更深的思考。总之,推荐(^-^)V

  《中国化的日本》读后感(三):这本书很全面地反映了日本学者治学的老毛病

  这本书提供观点很有趣,素材也不是空穴来风。

  作者显然是个很有想象力的人,把看似不相干的各色观点串到了一起。

  仅仅是阅读这些素材,和从中揣摩日本人对中国的心态,这本书也是值得看的。但如果说是治学,这本书漏洞百出。挑其中三个说一下:

  一、概念模糊

  对于什么是”中国化“,什么是“日本化”,并没有做严格的描述。按照6-8页的描述,“中国化”应该是废除了身份制度、流动限制的普遍主义社会制度;而“日本化”是特殊主义的。

  但是这个描述漏洞百出,作者试图在后文说明欧洲的崛起其实是特殊主义的胜利。但并未解释为何从封建的习惯法中诞生了普遍主义。把亚细亚社会制度描述为“正常”,把欧洲描述为“特殊”,这是近期比较风行的观点。作者也不例外地加以援引,但是把概念偷换的面目全非。

  在全书的行文中,经常可以看到作者自相矛盾地把各种特征表述为“中国化”的特征或者是“日本化”的特征。如果看起来讲不通,作者又投机取巧地描述它。

  用“中国化”和“日本化”的并不是不行。但是应该像马克思·韦伯描述各理想类型一样,描述两者的关键特征、描述它们在各个领域的表现形式、描述两个理想类型的行动逻辑。进而再描述特定时期中国、日本和其他社会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这两者。

  此外,生造词汇而不加定义这种事情一直是日本学者的通病。

  二、二分法

  二分法容易吸引眼球,非中国即日本,光这一点就足以引来话题了。从过去的有机体VS非有机体,整合VS变迁,进化VS退化,进步VS落后,强VS弱,普遍主义VS特殊主义。非黑即白的二分无疑是最有生命力的分类法,但二分无疑经常只是用来想想理想类型行动逻辑的模型。把二分作为先验存在且无法调和的形式,无疑是反客为主了。

  很显然,作者在文中一再强调中国化和日本化的不可调和,但是从未描述过两个社会系统维持的逻辑和促使他们演化的逻辑。

  三、简化论

  事实上,在一些关键的逻辑关系上。作者也只是根据特征,模棱两可地进行了二分——“这不就是中国化的特征吗?”“这不正是日本化的特征吗?”

  “从AA角度看,BB不就是XX吗?”这样的逻辑,放在任何严谨的学术著作中都是行不通的。不过在日本学者中一直可以见到。

  总而言之,这本书和很多日本学者的著作一样。看每一段都很有意思、见微知著,但是通篇读完了不知道作者有何重点,也不知道全书的逻辑结构。大概知道作者讲了个什么东西,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他如何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这本书的作者说他拿到一本书喜欢先看结论,或者这也是他为什么会有上述三个毛病了——论述问题时缺乏学术自律,只问是非、不问因果。

  《中国化的日本》读后感(四):池田信夫评《中國化的日本》

  作者:池田信夫(日本熱門博客寫手、経済学者、経済評論家、SBI大学院大学客座教授)

  译者:朱科 微信公众号:书评之乱

  當我在觀察關於“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議”(TPP)的討論吊詭地熱鬧起來時,發現在全球化的時代,日本人的內向性格倒是更加嚴重了。所以,美國的陰謀作為一如既往的假想敵出現了。本書就是研究中世紀以來,日本人社會的交往方式。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經介紹過這本書的內容,那就是以“中國化”和“江戶時代化”為關鍵詞,整理了日本的歷史。雖然這有些不好理解,不過我覺得,應該相當於波普爾所說的“開放的社會”和“封閉的社會”,也相當於哈耶克所分的“大社會”和“部落社會”。

  人類歷史的大部分都以“江戶式”的部落社會存在,即使在開放的社會中也仍保留著封閉社會的倫理道德。雖然波普爾與哈耶克都對此予以批判,但是作者卻似乎再三地強調,這兩者之間沒有本質的優劣。只有社會流動化也就是“中國化”,部落社會的體制才難以發揮作用。與此相反,堅守部落社會,“江戶時代化”的TPP反對派,成了勝利者。

  眾所周知,西方通過產業革命開始了“近代”,在很久之前(10世紀)的宋代,中國迎來了產業革命的初始階段。傳統的部落社會瓦解、人口在全國範圍內流動、社會階層已不存在的“大社會”出現了。全球化之後的蒙古人的元朝,過於擴張自己的版圖而自我消亡。到了明代,中國又“江戶時代化”了。著名的鄭和遠征成了絕響,取而代之的是西洋諸國征服了世界。

  日本與中國的歷史,一直到宋代都是同步的,可是日本經過戰國時代的混亂又回到了“封閉社會”。德川幕府為了避免戰爭而營造了休戰狀態,持續了250年的和平。幕府用出身來區分百姓,用土地束縛住百姓的江戶時代式的體制,成了日本人唯一的傳統。許多人所假想的“優美的傳統”就是這樣的部落社會的景象。

  的確,江戶時代雖然催生了極其考究的文化,但是導致經濟停滯,下級武士的生活陷於困頓,十分不滿,成為“尊王攘夷”的力量。於是,明治維新向著“中國化”的方向邁進,最終政治家與官僚割據的江戶時代式體制發生改變,日本天皇不再像皇帝那樣擁有絕對的權力,軍部篡奪了國家大權,恣意妄為。

  戰後,因為這樣的江戶時代式的體制,偶然與20世紀後半葉的經營者資本主義的特性相適應,日本實現了高速發展的奇跡。但是,這樣的幸運在80年代便到了盡頭,與英美的自由主義改革同時開始的中國的改革開放,開始了全球範圍的“中國化”時代。隨後無論是日本政治家還是企業,都已經趕不上這樣的潮流,現在又似乎已經回到了江戶時代。

  ……這當然是十分粗略的概括。當然,1000年的歷史不可能用300頁一語道盡,該書在學術上還是存有疑問的。書中多次出現“這些是專業常識”的表達,可是這個範式是好是壞,學界沒有通論,只是作者自己的見解。但是,在人們對“宏大敘事”已經失語的現代,32歲的研究者發展出了這樣宏大架構的歷史觀,實在很有趣。

  日本的“開國”,不管情不情願,都不可避免。在這個關頭,最大的難題不是美國的陰謀,而是中國已經成為21世紀的主角。雖然同在開放的社會中,但是中國與西方最大的差別為是否有民主制度。而在產業化路途上,像中國(宋代以來)這樣的專制國家也許是更有效率的。不管是在經濟上還是在軍事上,中國都是個很難對付的對手。如果想更深地理解這些,推薦讀讀此書。

  原文

  「中国化する日本」の書評

  TPPをめぐる論議の異様な盛り上がりを見ていると、日本人の内向き体質はグローバル化の時代にむしろ悪化しているような気がする。そして仮想敵として出てくるのが、相変わらずアメリカの陰謀だ。本書は、こういう日本人の世界とのつきあい方を中世以降の歴史から考察している。

  内容は以前の記事でも紹介したように、日本の歴史を中国化と江戸時代化というキーワードで整理したものだ。これはいささかわかりにくいが、ポパーの言葉でいうとそれぞれ「開かれた社会」と「閉じた社会」に相当する、と考えればいいだろう。ハイエクの分類でいうと「大きな社会」と「部族社会」に当たる。

  人類の歴史の大部分は「江戸的」な部族社会であり、開かれた社会の中にも閉じた社会のモラルは残っている。ポパーやハイエクはそれを批判したが、著者も繰り返し強調するように、両者に本質的な優劣はない。ただ社会が流動化すると「中国化」し、部族社会のシステムが機能しにくくなる。これに対して、あくまでも部族社会を守ろうとするのがTPP反対派のような「江戸時代化」のベクトルである。

  世の中の通念では、西洋の産業革命で「近代」が始まったとされているが、そのはるか前(10世紀)の宋代には、中国は産業革命の一歩手前まで来ていた。伝統的な部族社会が分解して全国的に人口が移動し、身分制度もなくなって「大きな社会」が成立した。それをグローバル化したのがモンゴル人の元だったが、これは版図を拡大しすぎて自滅し、明では中国は「江戸時代化」してしまった。有名な鄭和の遠征も後が続かず、代わって西洋諸国が世界を征服した。

  日本の歴史は宋代までは中国とシンクロしていたが、戦国時代の混乱を経て「閉じた社会」に回帰した。戦争を避けるための休戦状態としてつくられた徳川幕府の平和が250年も続き、人々を身分で分断して土地にしばりつける江戸時代型システムが日本人の一つの伝統になった。多くの人が「美しい伝統」として想定するのは、こうした部族社会のイメージである。

  確かに江戸時代はきわめて洗練された文化を生んだが、経済的には停滞をもたらし、食うに困った下級武士の不満が「尊王攘夷」のパワーとして噴出した。そして明治維新は「中国化」の方向をめざすが、それは結局は政治家と官僚の割拠する江戸時代型システムに変質し、天皇が皇帝のような絶対的権力をもたない日本では、軍部がその地位を簒奪して暴走してしまう。

  戦後は、こうした江戸時代的システムが偶然、20世紀後半の経営者資本主義と相性がよかったため、日本は奇蹟的な高度成長を遂げた。しかしその幸運も80年代までで、英米の自由主義的な改革と同時に始まった中国の改革・開放によって全世界的な「中国化」の時代が始まった。ところが日本の政治家も企業もその流れに乗り遅れ、いまだに江戸時代に回帰しようとしている。

  ・・・という荒っぽい話だ。もちろん1000年の歴史を300ページで語ることはできないので、学問的には疑問もある。「これがプロの常識だ」といった表現が何度も出てくるが、この図式はよくも悪くも通説ではなく、著者の見解だろう。しかし人々が「大きな物語」を語らなくなった現代に、32歳の研究者がこういうスケールの大きな歴史観を展開するのはおもしろい。

  日本が「開国」することは、好むと好まざるとにかかわらず避けられないが、その先にある最大の難問はアメリカの陰謀ではなく、21世紀の主役になる中国である。開かれた社会の中でも、中国と西洋の最大の違いは民主主義の有無である。産業化の途上では中国のような(宋代以来の)専制国家のほうが効率的かもしれないが、これは経済的にも軍事的にも厄介な相手だ。それを内在的に理解するために、本書の一読をおすすめしたい。

  http://ikedanobuo.livedoor.biz/archives/51756272.html

  《中国化的日本》读后感(五):这本书里哪些是“常识”?

  一个月前在微博上和人吵了一架。某账号说,森鸥外的《舞女》和唐创奇具有比较价值,明治时期日本是最中国化的。森鸥外的《舞女》和唐创奇具有比较价值这个观点令我眼前一亮的同时感到疑问(如何比较,能比较出什么有价值的结果?),而后半,我觉得有疑问。也不能算吵架吧,因为那个账号本身就只是一个写观点不写引用出处的小偷(不写出典)。然后该小偷说了,明治时期日本是最中国化的这个观点是与那霸润的,是学界常识,另一个说观点是根据某一篇论文。OK,我不用跟你叫板了,我找与那霸润去。(至于那篇论文,基本没有参考价值,也没有在做比较,CiNii上能找到)。我从来没听说过这个常识。虽然我也不能完全算历史学界的人,但是我至少半只脚是踩在历史学界的。我不觉得这是常识。

  在名古屋的时候与那霸润来隔壁大学演讲(原先不知道原来他是爱知县立大的,否则就去他学校围观了,但是之后也没有想去),去围观了。感想说不上,觉得这个人或许脑子很好,但是没有为听众考虑的心,语速又快,一点都没有引起我的好感。因此在日本也没有买他的书。图书馆还没进他的书,因此也就没读过他的书。最近学院图书馆进了中文版的《中国化的日本》,鉴于和人吵架时没有底气,还是得读一读,于是就借了过来。不吐槽学日语的人的中文水平,直奔主题——与那霸润所谓的常识是什么?反过来,与此所区别的,属于与那霸润个人的新观点,又是什么?

  中文版的《中国化的日本》P11看到了“常识”两字:”本书在提供思考有关今日日本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及今后如何与中国社会打交道的契机的同时,还想把这种在专家学者之间早已成为常识,但在一般历史迷之间却很难推广的新的通史认识,通俗易懂地介绍给读者诸君。“(黑体字是原文)

  这个说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虽然术业有专攻,但是在兴趣的指导下以及发达的网络的知识普及的现代,”迷“和专家的界限并不是那么的明确。日本的オタク就展现了惊人的专业的一面。即使在过去,通过阅读大量书籍,”迷“,也就是民间学者,也是能够达到专家水平的。我相信不会有某一样知识,只有专家之间是常识,而在”迷“中很难普及。——要么在一部分专家之间是常识,而这个常识的相反说法也是常识,被另外一部分专家所认同。

  其二,根据中文译本的解读,“常识”是某种“新的通史认识”。——与那霸润在本书中,想要做的就是介绍某种“新的通史认识”。——‘常识”,是“新的”,新的知识什么时候成为了常识? 到底“明治时期日本是最中国化的”属于与那霸润所说的常识吗?

  与那霸润的学说,主要有三点,一,继承了内藤湖南的”宋代以后近世说“,二,世界历史循环论,三,中国化。

  ”宋代以后近世说“的意思就是,中国在宋代以后进入了”近世“。所谓的”近世“是日本史划分上特有的一个时期,在中世(中世纪)之后,近代(modern)之前。在《中国化的日本》里,P23对“近世”做了一个小小的括号注:初期近代。关于什么是近代,与那霸润所用的日语的近代和中文的近代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又可以引用一大堆文献扯上一通。生命宝贵,就不浪费在这上面了,总之是资本主义萌芽,民主意识萌发的社会状态。

  柯文在《在中国发现历史》里反对了三种对中国的近代的观点,“冲击-反应”模式、“传统-近代”模式与“帝国主义”模式,并主张用中国自身的准绳来判断中国是否进入了近代。最后我记得(可能记错,但是肯定有学者这么说过)结论是宋朝,中国已经有资本主义的萌芽。内藤湖南的观点应该在欧美也没什么影响,柯文和内藤应该没什么交集。继承了内藤的观点的与那霸润的这一部分观点,也并没有什么新意。——难道这就是他所谓的“学界常识”?不过就像柯文归纳的那样,西方冲击论也好帝国主义扩张论也好,这些对同一对象做出的不同说明,都是常识。

  二,世界历史循环论。历史是反复的还是线性的,各方各执一词,对各方而言都是“常识”。或许最近在日本学界很流行循环论,西川长夫、柄谷行人,都主张循环论,还列出了循环周期。也有好多人没那么周到,但是把古今结合在一起看,对于与那霸润,这个古就是宋朝,这个今就是当代全球社会。

  三,中国化。这又分两点。3.1,中国化的日本:日本一直在学中国(但没学成)。”明治时期日本是最中国化的“这一观点,自然也是“日本一直在学中国(但没学成)”的分论点之一。3.2,中国化的世界:当今世界是扩大版的宋朝社会。这一点到底是新知还是“常识”呢?

  拍脑袋想就能明白,把“中国化”这一点作为书籍的标题、作为卖点,一定是人无我有的东西,否则以上三点都是旧的,不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效应——事实上这本书在日本还是挺轰动的。

  但是,书中到处可见的文中注(这是作者特意留下来的参考),看上去有很多先行研究支持“中国化”的论点,反过来显得“中国化”这个观点有点“常识”的味道了。但是“中国化”到底是不是常识?

  爬到CiNii去找到一篇与那霸润的论文《中国化論序説--日本近現代史への一解釈》。虽然这篇论文的很多内容,在书里都有收录,但是相比这本书,这篇论文写得很不错。因为书写得好像是个高中毕业生都能明白(所以不明白怪我咯?),好多地方都是”学界常识“,但是却没有经过严格论证就直接用与那霸润自己的史观来叙述。(虽然标了些文中注),非常不严谨,但是论文很明确地定义了“中国化”(接近中国宋朝政治、社会),从文中脉络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哪些是与那霸润的想法,哪些又不是。(这或许也是由于中文翻译的问题,问题太多,不吐槽)

  从论文来看,与那霸润以各个方面的中日比较研究为基础。中日在很多方面完全不同乃至相反,这倒是“常识”。以这些研究的结果为基础,与那霸润设立"中国的"和”日本的“这两极,将各种历史事件置于这两极间叙述。而《中国化的日本》一书应该是这个想法的完整版。

  综上所述,不是”常识“的,应该是”中国化“这个概念以及用"中国的"和”日本的“坐标系描述日本通史,这两点。而且这个”中国化“,并不是望文生义的那个”中国化“。基于“中国化”是新概念,因此“明治时期日本是最中国化的”我认为也是个新观点,不是常识。而属于与那霸润所谓的“常识”范围的,是书中到处出现的文中注的观点。

  后记)纠结了一天快写好这篇文章的时候,看到了豆瓣的池田信夫的书评《中国化日本》 (据该文介绍,池田信夫(日本熱門博客寫手、経済学者、経済評論家、SBI大学院大学客座教授) )。里面提到,“該書在學術上還是存有疑問的。書中多次出現“這些是專業常識”的表達,可是這個範式是好是壞,學界沒有通論,只是作者自己的見解。” 可见,我隐约感觉到的与那霸润所说的常识只是学界一部分学者的常识这一直觉,是对的。要是早看到这一篇文章,或许我就不用折腾一天了吧。但是读了那么多从左派到右派的历史观,这本书是最令我不爽的。我必须找到原因。简明易懂如藤冈信胜的自由主义史观,也没让我觉得论证不足。井上寿一的文库本《昭和史的逆说》,(文库本的注做得比较简略,基本没有注,都是参考文献)虽然观点是逆着现有史观的,但是仍然让人觉得有理有据。与那霸润的论证方式,是有问题的。

  《中国化的日本》读后感(六):中国化还是去中国化

  为什么在历史上几乎总是最先进国家的中国,却独独总是培育不出人权意识和议会政治?

  2011年,世界变得更像中国——

  对一个曾经以“脱亚入欧”为荣的日本来说,中国化是另外一种新奇的身份认同,特别是在一个全球化的当代。作者将中国定格于宋帝国。

  作者与那霸润似乎延续了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和福山的一些观点。对去中国化的中国来说,日本竟然“中国化”,这本身就是一个乖巧的命题。特别是在反日灌输无远弗届的中国,这种大中国历史足以让很多人想入非非。

  历史其实是对现实反复的调适,但那个传说中的中国已经越来越适应不了现实的中国了。不幸的是,对当下中国来说,中国似乎正在从苏联化转向朝鲜化……

  《中国化的日本》读后感(七):“父系血缘”和“自由协作”,哪个才是趋势?

  与日本“终生雇佣”这种社会保险不同,中国早在宋代的时候就开发出了“父系血缘关系”这个社会保险,如果一个自由人在自由的经济竞争中掉队,那么仍可以从父系血缘网中谋得一官半职赖以为生。中国女性不随夫姓,在作者看来也和这个“父系保险”有关,这样女方出嫁以后的亲眷暂时就不会和父系血缘网脱离关系。她们既可以靠娘家的关系荫庇子孙,也可能在夫家发达以后妻凭夫贵。

  那么以职业、兴趣、供需为联系组织起来的现代人,比起以父系血缘组织起来的故人,究竟有什么优劣?我引用罗胖罗振宇的观点,现代人的组织方式是不可避免的趋势,那它自然有符合规律的地方,譬如降低成本、促进创新等。但本书却暗示“中国化“的组织形式是另一种难以避免的趋势和事实,难道说父系血缘也同样符合某种规律?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作者的观点中:政治上的趋势是封闭和集权,人与人之间越来越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经济上的趋势是开放和自由,人与人之间越来越以市场需求为链接。

  《中国化的日本》读后感(八):从历史盲的角度看这本书

  这本书我现在在看第二遍,先来写评论,免得日后忙懒得写了。

  我承认我是被这个名字吸引了,在自习室做GMAT题到天昏地暗的时候,看到窗台上的这本书毫不犹豫地就拿过来浏览。

  我本人历史知识有限,对日本历史更是一无所知,所以看到作者说,只需要具备高中历史知识就能看懂本书(实则是具有日本高中生的历史知识,翻到第二章的时候我就晕掉了)我无比高兴,心中高呼作者真是业界良心啊!

  一心想看下去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觉得作者对我们中华文明充满了肯定和褒扬,身为一个中国普通老百姓,听见日本人有理有据诚诚恳恳地说:世界现在的状态根本就是才追上中国宋朝时就达到的状态;日本之所以现在走入死胡同是因为从宋朝开始就和中国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之类的话难免不心花怒放(虽然看到后面才了解这里的中国化和当今中国并无关系)。

  虽然我本来就没有根深蒂固的历史观,但是还是被作者的新颖观点震撼到。只可惜第一遍看的时候的确觉得十分郁闷,许多地方不知所云,平氏、源氏、德川幕府、江户时代……等等像看小说一样。这种状态下根本没办法消化作者提出的观点。好在隔了几天心痒痒又看了第二遍,这一遍慢慢看过差不多能够跟上作者思路了。说到这里,不得不单独提一下作者的文笔,繁杂的问题简化得恰到好处,也不是枯燥无趣的说教,日本式的幽默贯穿全文。

  当然这么好的一本书也不是没有遗憾的地方,作为中国读者,觉得作者对中国历史的描写笔墨太少,特别是清朝。作者说清朝的“中国化”现象达到巅峰,经济再一次恢复了活力。寥寥数语,跟我这个从小的概念里就是:清朝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其昌盛是帝国没落的最后的辉煌的印象大有出入,且未得到解答。

  我觉得看过此书,除了丰富了历史见解,还有一种对邻国的慨叹。日本学者如此,日本社会也是如此,治学严谨,勤勤恳恳,不断剖析自身,不断学习借鉴他国的诚恳精神。难怪日本会成为当今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

  总之,这本书简直是历史盲的福利好嘛!

  《中国化的日本》读后感(九):每周读书 #112 日本被中国赶超的担忧——《中国化的日本》

  微信公众号:枫言枫语·每周读书 (MapleJustin)

  中国在古代曾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比如开放包容的盛唐,比如战力强盛的元朝,历史上在亚洲,周边国家也多奉中国为上国,向中国进贡,学习中国的文化与政治。其中日本的“遣唐使”就是比较典型的对中国文化的学习与交流,即使唐朝末期因中国国内动乱而中止了遣唐使制度,中国的文化仍然对日本有相当的影响。但随着欧洲列强入侵亚洲,中国在入侵者面前不堪一击,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今天日本作为亚洲最发达的国家,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有不可一世的地位,相较之下中国才是落后、愚昧的地方了。文化是非常依赖于经济的,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是没有办法发展文化的,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中国的现状确实还远不如日本。2009 年中国的 GDP 总量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5 世界 GDP 排行),这给日本国内带来一阵不安。

  《中国化的日本》读后感(十):诚意有余,观点不足

  我向来喜欢用“一个民族长期对另一个民族的仇恨本身就是一种弱国的心态”来嘲讽那些“仇日”、“反日”的行为。但是当我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名冠以“中国化”的书时,心中也是一阵激动。难道日本也要中国化?一股“民族主义”的自豪感、“大国主义”的冲动遍布全身各个细胞。

  何为“中国化”?与那霸先生的观点是中国化就是宋朝化。那么什么是宋朝化呢?简单说就说政治上专制,思想上捧杀,经济上自由。

  前两者大致上是不错的。有宋一代,皇权与相权的竞争是很激烈的,但“坐论制”的废除导致相权逐步衰落,皇权逐步强大,直至专制化。虽然南宋初期秦桧把相权恢复到了一定程度,但很难说这不是我的偶像宋高宗赵构与秦桧的一次共谋,目的是把相权推向前台最终完成皇权的专制化。在后秦桧时代,道学完成了对儒学的“阉割”,把它变成皇权专制的背书者。皇权专制由此有了理论基础,但也受到了虽然边际范围很广但始终存在的限制,让它无法无限度的膨胀。

  但对于“(宋朝)创造了一个使经济和社会彻底自由化……的体制”,甚至将这种自由化定义为最早“全球化”,实在难以苟同。即使把视线局限在宋朝,你也很难证明这里有一个彻底自由化的体制。事实上与那霸先生在“大胆假设”后又回避了论证这个问题,虽然我可以从“妇女离婚自由”和“官方对民间的海外贸易采取姑息态度”等社会经济领域来小心求证,但那个时代至少谈不上是一个“彻底自由化”的时代。如果再把眼光放在“全球化”上,可以说蒙古的“世界主义”绝对比宋朝的“中国化”更加有资格担当。值得指出的是,“中国”这个概念由小到大经历了三次更新,恰好在蒙元时代完成第三次更新。“中国”一词在“汉奸”儒家文人的帮助下加入了“大一统”的思想。因为宋自开国以来其意识形态就有意与唐时代的“番汉不分”切割,试图回到“小国寡民”和“纯汉”的状态。所以内部对是否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态度是相当对立的,反对派认为这是番邦的领土可以不要。这种意识形态贯穿于整个两宋,由此也可以解释南宋为什么愿意偏安一隅了。在这种意识形态指导下的国策怎么会与“全球化”挂上钩呢?这在逻辑上也说不通。

  所以与那霸润先生的“宋朝化→中国化→全球化”的观点虽然新颖,但在史实和论证方面存在明显的漏洞。不过,他对从平安时代到“那场战争”结束的历史梳理还是相当成功的,虽然在梳理现代日本史的时候比较杂乱无章,也没有点出“现代日本是驻日美军的殖民地”这个核心要件,但并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总体评价——一本难得的“暗黑日本史”。

  比如他把源平合战称之为“反中国化”势力(源氏)与“中国化”势力(平氏)之间的斗争;把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战国时代称之为“各大名之间的抢米行动”;把明治维新称之为失败,昭和维新才是成功;把关东军在满洲的成功称之为“象棋战略”,而中日战争的失败是错在把满洲的成功不加分析地移植过来,用“象棋战略”代替“围棋战略”等,读来不仅有趣也有值得思考的地方。

  我始终认为,观点无对错,只要言之有理,逻辑正确,并辅以恰当的史实。从这个角度来看,本书不失为一部经过深思熟虑的诚意之作。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jxkj/62932.html

推荐内容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