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教学课件 > 大学课件 > 经济师|《经济史的趣味》经典读后感10篇

经济师|《经济史的趣味》经典读后感10篇

来源:大学课件 时间:2020-03-30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大学课件】

《经济史的趣味》经典读后感10篇

  《经济史的趣味》是一本由赖建诚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3.00元,页数:3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史的趣味》读后感(一):逻辑上的误区

  此书存在诸多逻辑上的误区,这是小品文的缺陷吧。作者屡屡误把相关关系当成因果关系,以及作者专业和知识的限制,有诸多武断的结论,读者不可不察。

  比如在《戰爭與國家的形成》中,关于明朝灭亡的论述,非常粗糙,视野过于狭窄,《洪业:清朝开国史》对此有诸多全面而系统的阐释。

  当然,作者在诸多问题上的经济学、经济史的视角倒不失让人眼前一亮,不妨一读。

  《经济史的趣味》读后感(二):好看

  一晚上一口气看完。

  全书由几十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组成,每篇文章介绍一两篇发表在经济史领域顶尖专业期刊上的论文,整本书容纳了不少旧事、新知,信息量很大。

  作者显然是一位讲课的好手,善于把艰深的论文转化成平易的语言。每篇文章开头往往提出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引起读者探究的兴趣。文章中间时时穿插着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使读者觉得,经济史并非古旧、枯燥。

  《经济史的趣味》读后感(三):挺有趣的

  不得不说,要得到这样的趣味绝对是件“痛并快乐”的事。

  痛是指,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因为没有任何一则趣闻是不需要以大量的史料、数据、分析等为支撑的,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有独立思维的能力、有宽广的视野……

  快乐是指,经过“钻”进入研究,真正彻底的弄清楚自己感兴趣的历史现象,又可以关照现在或打开思路……这样的乐趣,别人是无法获得的。

  对我们读者来说,毫无疑问,一方面可以坐享其成本书的论点和得出论点的途径和方法,另一边我们看着书也好想找个自己感兴趣的点,然后自己找资料、自己分析、自己得出结论,然后再和别家的观点比较比较,也挺好玩的。

  《经济史的趣味》读后感(四):如果早看几年会得到更多乐趣的作品

  赖建成著,32.5万字,58篇文章,326页

  作者是台湾人,对我而言这是第一本在kindle上读完试读本的书,时隔许久终于借到了这本书。

  经济史是回答“经济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的最佳手段,经济史可以为经济提供更多的经济事实,更好的经济事实,从事实中提炼出来的经济学说才是有用的经济学说, 而单纯符合数学模型的经济学未必能够经受实践的考验,未必能够解释社会运行的原理。

  这还是一本文集,用文章的角度来介绍经济史,非常易懂非常有趣,而且很多文章能够改变我们的日常认知,比如吉芬商品概念(这种商品的特征是越贵买的人越多),这种极其违背人性的商品确实是存在的,但是却要加上一个限制——收入接近生存底线,没有其他食品替代。当这个限制条件加入之后,整个逻辑就理通了,而这个限定条件的加入,则是来自对爱尔兰大饥荒的考察。

  这种内容在书中还有很多,比如QWERTY键盘的排列(路径依赖),1435标准轨距的设立(偶然的意义),产业革命的过程和体会(这在我们当下应该感知更深),欧洲修建教堂的目的(吸收剩余),战争与集权的关系,金本位,为什么会“劣币驱逐良币”,马尔萨斯陷阱的存在于突破,当然还有肉制品与经济的关系(腊月26吃了牛肉,开春拿什么耕地啊?!),井田制,银本位,白银与黄金十年。

  很多问题的背后是经济问题,当我们回到历史中去,可以发现很多我们现实中遭遇的问题往往已经出现,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往往在经济学之中,而经济学则在不断地实践中进步,在这进步中实现的是对经济学“经世济民”这一理想。作为一本经济入门书籍,用这本书培养对于经济学的好奇与兴趣,自然是极好的

  《经济史的趣味》读后感(五):《经济史的趣味》读后

  忘了在哪里看到推荐《经济思想史的趣味》(对,书名没有错),随即到学校图书馆查询,有,而且,同一作者,还有一本《经济史的趣味》(对,现在言归正传)。于是两部一起借来,放在箱子里拖到成都,但一周时间里在成都只看了后一部。

  一

  随笔型的,讲故事,而且是面对听众讲故事。

  主题喜闻乐见。从现实捡起或从历史钩沉,但大都在你的理解范围之内。

  有新知。要么是提出一种认识该问题的新角度,要么是提供了论证问题的新材料新数据,要么是颠覆此前形成的固有认知。

  有根据。所有故事的材料都来自各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文后附参考文献),尽管有些成果未必得到普遍认可,甚至本书作者也不甚同意。

  前后内容分成两部分。前面的属于“西洋经济史”,后面的是中国经济史;前面多(页码接近2/3)后面少;前面的文章篇目五花八门内容短小精悍更像随笔,后面的文章篇目不多有些刻板更像论文;前面的是作者转述他人的成果,后面的主要是作者自己的作品或者与人合作的作品。从可读性而言,自然要更推荐前一部分,但后面篇目中有一些却让我从学术上获得了一些启发。

  二

  挑几篇我自己比较喜欢的。

  “为什么国际标准轨宽是143.5厘米”。后面还附有一篇网络版“美国铁轨的故事”,让人忍俊不禁,我手痒抄下来先放在了豆瓣上,题名“话说马屁股的宽度”。

  “战争时期经济学家引用吗”。讲二战时期经济学家在计划安排、情景推演和预测方面如何大显身手,其中有许多数据对比,说明这些坐在办公桌前的推演分析,结果有时候会比情报部门在外面跑得到的结果更加可靠。

  “《绿野仙踪》不是童话故事”以及“《绿野仙踪》在中国”。将这部流传甚广脍炙人口的通话与当年美国银本位制联系起来,读后方知有这么多隐喻在里边;延伸看去,因为中国落后无法从银本位转换为金本位(日本是另一个类型),反倒因此逃过1929年大萧条这一劫——波及的程度、波及的时间都要小/晚得多。

  “为什么《共产党宣言》对英国影响不大”。里面讲马克思研究过程中的材料问题:过分依赖恩格斯的转述;恩格斯提供的材料主要来自曼彻斯特(自己家的工厂在这里),而曼彻斯特的情况与伯明翰大不相同,观察的时间正处于“饥额的40年代”初期,即经济周期的不景气阶段。

  “扩大内需是日本经济增长的关键”。文中通过材料论证,日本经济增长并非首先的是国际贸易,而是国内消费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发生时间上。

  “马铃薯是吉芬商品吗”。对概念做重新解释,给出来出现吉芬商品的前提条件,以及爱尔兰饥荒问题。

  饥荒年代,重男轻女这个性别问题会特别突出出来。“杀女婴”和“李明珠论华北饥荒”都涉及这个问题,其中给出的数据都是血淋淋的。

  从专业角度讲,“《外资与中国经济发展》读介”我最感兴趣——其实,我是对他介绍的这部书感兴趣。这个需要专门介绍。

  三

  作者赖建诚,台湾清华大学长期教授经济史、经济思想史课程,这两部书都是其教学的副产品。

  赖教授不易。经济史到底有什么用,对一般的大学学生而言是一个问题/不是一个问题。所谓“不是一个问题”,是指大家都认为它没有用,而正因为这一点在大学如何讲授经济史就“成了一个问题”。

  赖教授很努力。于是后来有了起色,课堂有时会爆满,毕业的学生还记得,甚至他离开出去进修还会有人惦记。如何努力的,这两部书就是一个见证——基本做法就是要将学生问题趣味化,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他入门。

  但我还是有些疑问:作为一门课程,经济史应该是有体系的吧?赖教授在“序”中对这些材料如何应用于课堂有很多说明,但窃以为,这些边边角角、拉拉杂杂的东西可以作为点缀,却似乎还不能替代课程体系本身吧?

  《经济史的趣味》读后感(六):经济史也可以开脑洞

  记得有位读者这样评价赖建诚:“要是当初大学有这样的老师就好了!”,非常赞同!作者有还有一本《经济思想史的趣味》,个人觉得更好看些。这本《经济史的趣味》则比较偏重各类经济学文章以及评论,虽然奇人异事略少,但是通过讲解许多作者比较赞赏的文章,非常大开脑洞,他也花了大量篇幅来劝导经济学界,希望提升大家对经济史的重视。

  关于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1)Interesting(读起来有趣);

  (2)Entertaining(有娱乐效果);

  (3)Provoking(具有争辩性)。

  难得有同时符合这三项原则的文章,只要符合其中一项,故事流畅就可以入选了。

  再进一步做高下之分:

  (1)能增加某个议题的新知识,这类型的文章篇数最多。

  (2)能提出某项新观念,来分析旧题材而得出新意义,这种文章就少多了。

  (3)能改变我们对某个题材的认知与理解,这才是上品。

  由于本书的话题零散,每段文章都有不同的主题,我就直接贴目录了(能引起大家对书中主题的兴趣):

  上篇 西洋经济史的趣味

  1 为什么计算机键盘不依ABCD排列?

  2 为什么国际标准轨宽是143.5厘米?

  3 环境与身高

  4 天气晴雨和股市红绿

  5 法老王的怪梦解析

  6 为什么1866-1868年芬兰饥荒会饿死10万人?

  7 铁路对美国早期的经济发展帮助不大?

  8 蒸汽机对英国的产业革命帮助不大?

  9 英国是产业革命的龙头?

  10 为什么《共产党宣言》对英国的影响不大?

  11 为什么欧洲要杀害巫者?

  12 为什么欧洲的教堂要盖这么大这么久?

  13 罪与赎:天主教炼狱说的经济诠释

  14 经济闭关自守能撑多久?

  15 1918年流行感冒的深远影响

  16 战争与国家的形成

  17 有用的战争

  18 扩大内需是日本经济增长的关键?

  19 为什么犹太人会被抄家?

  20 为什么阿米什人的经济表现较差?

  21 金本位是传递大恐慌的元凶?

  22 烟赌娼应该公营吗?

  23 谣言·盲从·挤兑

  24 马铃薯是吉芬商品吗?

  25 经济增长对英文的影响

  26 劣币驱逐良币:格雷欣法则的原理与史例

  27 笃姬经济学: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开国后的贸易利得

  28 大英帝国的经营长期而言合算吗?

  29 帝国桩脚的为难与苦恼

  30 纽约股市1929年大崩盘:股价泡沫说

  31 纽约股市1929年大崩盘:股价偏低说

  32 战争时期经济学家有用吗?

  33 希特勒为什么会兴起?拼经济才是硬道理

  34 《绿野仙踪》不是童话故事

  35 显微镜与望远镜:英国的长期经济统计告诉我们哪些新见解?

  36 马尔萨斯陷阱的概念与证据

  37 为什么英国会衰落美国会兴起?

  38 为什么普鲁士会兴起?以税收制度的效率化为例

  39 长子继承制阻碍日本战前经济的增长?

  40 筹设亚元区要注意的几件事

  下篇 中国经济史的趣味

  1 汉人与牛肉

  2 《绿野仙踪》与中国

  3 梁启超论美国的托拉斯

  4 两次失败的井田制实验

  5 井地说与井田说

  6 《盐铁论》的臆造问题

  7 良币驱逐劣币:汉文帝的放铸政策

  8 中国的银本位与1929年世界经济大恐谎

  9 美国购银法案(1934)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10 明清的税制与贪污行为

  11 明清时期的贪污规模推估

  12 美洲白银对明清经济的影响

  13 为什么郑成功能赶走荷兰人?

  14 为什么江南的佃农特别多?

  15 杀女婴

  16 守寡有理

  17 为什么日本的蚕丝业能迅速超越中国?

  18 晚清鸦片问题的另一种见解

  《经济史的趣味》读后感(七):本真的经济史更有趣味

  文/本力

  台湾学者赖建诚的新书《经济史的趣味》以“键盘的故事”开篇,确实让人有亲切感。记得上世纪90年代,启发了一代人的《中国经济学的寻根和发展》一书中就收录了保罗·大卫的这篇文章。从《经济史的趣味》中,我才得知这篇谈QWERTY的5页短文不但经典,而且是讨论这类议题的开山之作,比如书中谈及的“为什么国际标准轨宽是143.5公分?”,可以最终追溯到马屁股上去。

  键盘的故事成为当时国内经济学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路径依赖”最喜欢引述的案例。而“路径依赖”的深刻意义就在于历史是重要的:历史过程会有长久的影响力,即使只是过渡性的改变,都会产生长远的效果。正如保罗·大卫在文章中引用了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的名句:“他们的每项行动,虽然看起来都是自由意志,其实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都不是完全自由的,而是全然受到之前历史的束缚”。

  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先生将人类叙事分为三种,即科学叙事、历史叙事、美感叙事,他认为中国人最擅长的是历史叙事。而更有王康等人直截了当地提出:历史就是中国人的宗教。

  如此说来,经济史在中国的地位应该很高才是?非也!台湾经济史学家侯家驹先生一语中的——无论古今中外,传统意义上的史学家写的历史,实质上都是政治史。

  经济史在中国大概是在上个世纪才开始成为一门真正的学问——对历史的关注从上层建筑回归到经济基础。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实际上就是唯经济史观。

  过分的兴盛或许也许一种悲哀。经济史学曾经在我国学界出尽风头。新中国史学“五朵金花”,就有四朵金花(中国古代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农民战争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属于经济史研究,或与之密切相关。但正是由于受意识形态影响过甚,国内经济史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渐渐陷入颓势。

  随着经济学日渐成为显学,“去意识形态”甚至“去社会形态”的经济史日益还原了其应有的趣味。随着诺斯等人获得诺贝尔奖以及键盘的故事等渐渐为国人了解,国外的经济史新的发展丰富了人们对经济史的认识,可以说令人大开眼界。本质上,这是如何从僵化的“苏联范式”中摆脱出来,接受各种现代的经济学理论和分析工具的过程。在这一点上,我最为钦佩的经济史学家吴承明先生说得很到位:“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在研究经济史中,也是一种方法,即分析方法”。理论是工具,是方法,而不是经济史研究的唯一准绳。

  在《经济史的趣味》中,赖建诚先生正是以最能让普通人接受的方式,按照“有趣”和“原汁原味”的原则展示了当今经济史领域各种分析方法的成果和魅力,可谓是精彩纷呈。内容上既有涉及宗教、战争、人口、币值、大萧条等的宏大主题,也有吉芬商品、格雷欣法则、马尔萨斯陷阱、盐铁论、明清税制等惯常的经济话题,更有“为什么欧洲要杀害巫者?”、“为什么欧洲的教堂要盖这么大这么久?”、“为什么犹太人会被抄家”、“守寡有理”、“杀女婴”等看起来与经济史八杆子打不着的题目。而“蒸汽机对英国的产业革命帮助不大?、“英国是产业革命的龙头?”等文章更是发挥了治史者的翻案癖传统,一步步地展开了颠覆性的结论。

  最奇特的文章大概是关于《绿野仙踪》的文章,书中介绍的这篇美国顶尖经济学杂志JPE上刊登的文章竟然采取了“红学”索隐派的方法来分析金本位制,确实是在感觉匪夷所思之余,不仅赞叹人类想象力和学术自由精神的光辉。

  其实,金本位、银本位以及中国的“白银问题”大概是笔者着墨最多的内容,这个主题也确实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想当年弗兰克的《白银资本》在学术界的风光,以及这几年《货币战争》的一纸风行,不恰恰就符合了我们旧有的意识形态和历史观了吗?不正是满足了国人热心权谋几由此派生出来的阴谋论吗?更重要的是,这两本耸人听闻的著作,正如徐友渔先生指出的,都有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其新颖的观点和经验证据之贫乏、统计数据之不完备,恰成鲜明的对照。而赖建诚在书中谈论的这些问题,客观的说,虽然也受凯恩斯主义和弗里德曼的货币学派影响甚大,虽然也有满足人们的猎奇心态的奇谈怪论,但在工具与论点的关系上、逻辑的展开上确实扎实可靠、令人信服。

  书中的几十篇文章背后有百余篇经典论文支撑,全面运用了统计方法、经济理论、数学模型等各种分析工具,是从全世界成千上万位经济史学者努力的成果中精选出来的。在对白银之类的话题败坏了口味之后,再读这本还原了经济史本真的经济学读物,分外觉得学术规范是何等重要。

  虽然,赖建诚也谦虚地说:“整体而言,这是一本推广型的读物”,也强调Interesting(读起来有趣)、 Entertaining(有娱乐效果)、Provoking(具有争辩性)是他挑文章的原则。但是这本书的专业性足以令许多意识形态化或者“理论先行”的经济史著作汗颜。

  明代思想家李贽在《童心说》中写道:“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去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同样,返璞归真的经济史才更有趣味。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jxkj/69012.html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