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教学课件 > 大学课件 > 【梁启超传】《梁启超家书》读后感10篇

【梁启超传】《梁启超家书》读后感10篇

来源:大学课件 时间:2020-04-06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大学课件】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10篇

  《梁启超家书》是一本由梁启超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社有限公司出版的301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一):还行,但出版社可以做的更好

  装帧不错,印刷不错。

  内容全是家书,或长或短,不如《傅雷家书》深,或许与梁启超和傅雷的性格生活状态有关。梁透露着生活的温暖和家长里短。

  本书有些书信内容有附件,比如梁给孩子们看的讲演稿,但出版社都没有,只是单纯的书信,读着这样的信,总觉得缺点什么。

  另信中涉及n多人员,没有梁的家庭介绍,前后读来总有疑惑。增加梁的家庭介绍是很必要的。

  151页,给徐志摩证婚的信,于今人也引起思考。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二):值得一读

  梁启超之下,一门数杰,人才辈出,文学、建筑、考古、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皆有杰出人才和成就,如此令人瞠目结舌的教育成就,是我看这本书的最大兴趣,企盼能窥得任公秘诀一二。

  几百封信逐一看完,感受比较深的几点:

  1、信中有颇多言及详尽钱财之语,怎么来的,怎么分配,怎么花,和几个子女都常提及;

  2、在日常絮叨中常不经意的体现爱书言书,日积月累,上行下效,是种强大的熏陶和感染;

  3、常将之心境、感悟和困惑悉数寄于书信,与子女分享和互勉;

  4、与长女思顺常商议家事财物及文章,并付诸教育和照看诸弟;

  5、于家人工作事宜,多以建议之口吻协商牵引,加以多种方式辅助,如希哲从仕或商,皆言无不尽;

  6、常会适时布置一点读书和书写任务,待再见面时交流考量,方式上极为温和;

  7、工作职业上的指引,多结合每个孩子的品性喜好加以点拨,但仅是建议,绝不专议;

  8、仙逝之前的三年,乱世当道,思想颇为清明,对孩子们的开导上,军阀、党人、团体略有论及,观点上更多倾向娃们持积极精神做实业实事报效国社;

  9、对孩子们经济上放得很松,但持寒士家风,挚爱但绝不溺爱,倾向通过困难锻炼心志,给思忠点拨的那一长段很能凸显这点;

  10、鼓励在专业之余,再辅助文学或人文等趣味,以免生活单调至独朋友,并提及“优游涵饮,使自得之”;

  11、所有书信,无一不传递着一种乐观豁达的笃定心态,思顺希哲的工作问题、思永思忠的考古计划、思成的就业、家人离世、身体状况、家庭经济问题、时局动荡变迁,各种困难,在书信中皆以平常心谈论得失,随遇而安。

  最后,任公一大家子国内国外聚少离多,但一直频繁书信来往,每封信均情意拳拳,事无巨细絮叨间彼此其乐融融,几十年风风雨雨成员之间关怀备至,每时每刻情感交融心灵沟通,片言只语间温情脉脉,令人感动。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三):好玩儿的爹爹~

  原本听到梁启超只能和两个东西联系以来:一是公车上书,二是林徽因……

  以为他那种典型的政治人物的形象:整日忙于工作、从不着家、与孩子关系隔阂等等。

  没想到看到他给大小孩子们的这么多信后才知道,他是个多么有爱的爸爸~常常直呼大女儿宝贝思顺,会直接地说喝了酒好想念女儿,说天底下人都知道他最宝贝他的大女儿。

  在做事、做人方面也尽力指导,却不是以权威的语气。是用着商量的态度来说,我的意见是这样这样比较好。

  对全家财务公开,家书中会详细说有多少收入,要哪些支出等等。感觉财务公开的家庭比较开明布公。

  梁公真是个性格开朗,又好有趣的人。可是同时他又那么勤奋,每日著述,退出政坛之后,又在学术界成就斐然。

  从百度百科看到他的一件事印象深刻,他的一个朋友蒋百里写了本5万字的《欧洲文艺复兴史》请他写序,结果他太激动了,一个序竟然洋洋洒洒也写了5万字!他不太好意思,只好重新写了一篇短序,原来写的那篇专门成书,再请那个蒋作序。哈哈哈哈,太逗了!

  书还没看完,接着看~~

  ------------------------------------------------------------------------

  昨晚一口气把剩下三分之一给看完了,小总结:

  1. 梁任公的政治主张前后变化较多,从公车上书希望从帝王立宪,后来也在袁世凯政府任司法总长。袁复辟后,他严厉抨击,加入段祺瑞政府。在日本期间,与孙中山亦有接触,当然他主张改良。虽然一直在变化,却正如他自己坦诚的:只因爱国。

  2.梁公还是个优秀的学者。异常勤奋,在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在清华等院校任教时,勤恳,又热爱自己的工作。

  3. 是个生活家,生活趣味丰富。爱临帖,常常写点字,写个扇子给远洋的孩子们寄去。喜欢打牌(麻将),据说水平很高,他自己是当做休闲玩儿的。鼓励他的孩子们培养生活乐趣,总让他们周末啊有空的时候多出去玩玩。

  4. 对孩子真是爱爱爱不完。不吝于表现对孩子的爱,上文有提到;同时为孩子们的前路做细致周到的考量。就思永假期是不是回国参加一个“暑期实践活动”的事情,一封一封地写信商量探讨安排。实在是不厌其烦。

  5. 家书的时间跨度主要为1990至1920s,透过这些家书也能窥视当时的社会背景。最让人悲哀的在于他在信中提到过多次的话:“不能做超过半年的打算”,“前途未必光明”。不过就算如此背景,梁公倒从未建议孩子们索性留美留加算了,都是做着回国奉献自己力量的打算的。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四):私信里头的任性和有趣@读梁思成家书

  在读梁启超家书之前,先看了他写的李鸿章传。基本上属于同时代的人,又基本上目击了李鸿章那些倍受诟病的所谓政绩,他对李鸿章的嫌弃毫不客气。尽管如此,我却还是从中嗅到了某些模棱两可的味道,形同宓妃之于曹植,西游记之于吴承恩。

  不过,这终究是在缺乏理据之下的揣测,无法避免的带有了读者的个人意识——我从来都是不否定这一点的,并以此作文而沾沾自喜。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庄严肃穆以及无可奈何的猜测在前,梁启超在与孩子们书中的活泼才更叫人觉得惊喜。那些充满了中国读书人之独有幽默的文辞,不仅仅描摹了一个半生奔波的父亲,对家里大大小小那么多孩子的感情,还穿插着对于学问和时政的见解,自然也少不了一个父亲对儿女前程和家庭的期盼,实在是真实。而其中的不少内容,也和去年此时所读的南渡北归遥相呼应,或有点出那些大师们之奇葩暧昧,老先生捶胸顿足的模样,也是充满了各种画面感。

  大约,这个就是家书系列的辑略能够流行的缘由吧。当卸下了那些道貌岸然的庄重,另一面极富人间市井气息的调侃和诙谐,确实非常的可爱。

  梁启超似乎很喜欢给孩子们起绰号,除了那些洋溢着父爱的叠字昵称之外,有两个孩子倒是有格外有趣的称呼。

  其中一个便是梁思懿。

  对梁启超家中掌故并不熟悉,所以每每读到司马懿的名字,实在是有些摸不着头脑。

  直到读到了末尾,看了注释,这才晓得,大约是思懿的名字和司马懿有些微妙的谐音,让梁启超先生顽心大起,便给了这样的一个称号。当然也有可能这个孩子谨慎也有进取心,和司马懿在历史上的形象也算有些重叠,所以才这样唤她。无论如何,这种淘气的笔触,真正是把一个父亲在面对女儿时候的俏皮,描摹的栩栩如生,平添了几分趣味。

  而对于小儿子的昵称,则更为活泼。梁思礼是梁启超长大成人的孩子里最小的一个,老来得子的喜悦可想而知,于是他便有了一个一语双关的昵称,是为老BABY,是啊,老了才得的BABY。一开始,还是认认真真的说,老BABY,老BABY。而到了后面,索性写成了老白鼻,或许是因为以毛笔写英文字母实在别扭。可也未尝不是老人家刻意所为,但觉幽默有趣而已。这种老而不腐的活泼样子跃然纸上,实在是太过好玩。

  这种有趣的坦诚,也表现在他对最小的孩子诞生时心情的描述。尽管这个男孩子早夭,可是梁启超依然亲昵的称之为小白鼻。他在信里头说,若是个女孩多好,这样自己膝下就有五个男孩五个女孩,多完美啊。他也坦白,小白鼻如果是个女孩,自己会更欢喜的,不过既然是自己的孩子,都是一样欢喜,不过女孩更着人疼爱。只是这个孩子早夭,也着实让梁启超有一些难以表述的心境,加之当时国内形势动荡,更是无法明说,颇让人心疼。

  确实,梁启超的家书往来,贯穿了清末到民初的那些年,变法失败的流亡,军阀混战时期的迷茫,还有面对各种党人活动日益激进时候的疲惫。

  他的理性似乎在说,不要过多的把家人牵扯到这些乱七八糟的形势纷争里来,毕竟这所有的一切都是瞬息万变的。可是他又忍不住表达自己对学生运动和工潮的心情,从根本上还是希望看到稳定的局面,以及劳有所得的常态。

  这其实和后来清华大学的几任校长的主张如出一辙,陈寅恪、梅贻琦等也都认为,不要盲目搞运动,这并不是人的本分,也是造成社会无序的原因。如果军民官兵各司其职,学生也好好做功课,一切就会好的。垂拱而治确实是学问人喜欢的,因为他们可以好好的著书立传。可是却不是野心家或者革命者喜欢的,因为没有动荡就不会有他们的机会。

  只可惜,这样的命题注定无解,所以纵如梁启超这样的人物,也只能发发牢骚,不论是学潮工潮,还是军阀贪腐,亦或是国民政府之绵软不可期。那又怎样呢?梁启超自己也在信里说,心里是知道没用的,但也只能发发牢骚了。

  而这段时间的国家动荡,落在梁启超家里,又是另外一幅覆巢之下焉有安卵的图画。

  其实梁启超当时家里的情况还算是不错的,至少汇钱往来竟以千数美金计。那个时候,太多人家终其一生,都未必能够见到这样的数额。只是梁启超毕竟大家大户,开支也大,还要应援各门亲戚好友,居然如此庞大的收入,也是捉襟见肘。甚至有些时日,算得上的颇为拮据。

  然后就在信里看到了,他如同扳着手指一般数着,家里会有多少进项,又有多少支出,可否做些投资,预期收益又有多少,哪些钱是要空出来不能用的,哪些又是需要灵活的。甚至还会因为额外开销,询问家里余款几何,心里好有底。后来还因为计划外的修缮花了大笔钱,有些牢骚。最细致的是给孩子们寄自己的画作,因为邮局要以名贵字画论处而收取高额课税邮费,使得梁老先生一气之下,不寄了不寄了。

  想想他这样的学究,也算是见过各种世面,竟然也有这样讨价还价不成拂袖而去的无赖样子,真是好笑。

  他的任性,也不只是在这里。

  又被特别提到的便是受邀做徐志摩和陆小曼之证婚人的事情。似乎是抹不开情面,所以勉强去了,但从头到尾都称陆小曼是他人之妻,和徐志摩是婚内出轨,这样的品行实在是糟糕的不行,让自己还觉得有几分恶心。

  为了表达自己的这种心情之发自肺腑,似乎还把斥责徐陆二人的原文作为附件和信一同寄出,教诲家里的孩子不许效仿这种没品下流的事情。

  但是有时候,他还是有一些有趣的孩子气。

  某次为好友祝寿,重拾许久未用的五言诗功夫,好像把自己都惊艳到了。于是就屁颠屁颠的抄录给孩子们,满满显摆的意思,这未尝不是潇洒童心的一面,好玩极了。

  说到他的潇洒有趣,以及乐观飘逸,则不得不提到他对自己病症的描述。

  那些对于尿血病疾的举重若轻,以及误割右肾后查无病灶的窃喜,真是风度卓然。用他的话来说,若是右肾有事,又怎么可以保证若干时日之后左肾会不会一样病发。现在既然右肾无事,自然可以确保左肾安全,只要养好身体就好。这种坦然淡定,让人不得不佩服,果然是经过大风大浪的人。

  但是这些书信,终究还是一个父亲写给孩子们的,舐犊之情也是活灵活现。

  对于林徽因和梁思成婚事情感的关心,以及又促成一对贤伉俪(见仁见智)的自得。对于孩子们事业发展,以及回国报效的想法。这里,免不了又和南渡北归呼应了起来,包括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到东北大学建立建筑系的事,还有梁思永跟着李济进行田野考古的前后始末,还有对年幼孩子选择专业时要兼顾学科分布之花色品种尽量多样化的心情……固然有为人父理想主义的一面,也未尝没有留下儿大不由娘的自嘲。

  是啊,你们不选这个我也没有办法,不过如果你们选了这个,反正我是会很欢喜的。

  尽管对梁启超不熟,但是读完了这些絮絮叨叨的东西,忽然有种顿悟的错觉,好像知道了为什么家书系列会让人喜欢的原因。

  在理性评判及剖析,混合逸闻八卦之猜测下的名流们,唯有他们最真实的笔触,才能填满大家对他们之完整样貌的想象啊。而且这想象,真实到如同一个零距离的观察者,甚至同行者,非常有意思的。

  只可惜,我对那段历史并不算熟悉,才会让精彩的感受,减弱了几分。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五):好爹爹

  很早就听说梁公教子有方,通过书信就把子女们调教得个个都有出息。后来看梁思成第二位妻子林夕写的《我与梁思成、林徽因》一书,屡次提到梁公的书信,感觉梁公很是开明,对子女很用心,是个好爸爸!虽然我至今对梁启超也所知了了,只知道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至于了不起在哪,还真不知道,有待了解。

  好吧,从《梁启超家书》开始。。。

  关于梁公,有几句名人评语:

  梁任公为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胡适

  梁启超是中国精神之父。——埃德加斯诺

  梁启超是中国珍贵的灵魂。——伊藤博文

  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吴宓四人,并称

  原配李惠仙

  家书第一篇就是梁公写给李惠仙的。

  大概是梁太表示想去日本,梁启超极力劝说她不要来,原因写得清晰、恳切、委婉,可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后面两大段我看是忽悠夫人,说夫人您深明大义,既聪明又贤惠又好学(“卿本达人,志气不同凡女子”),总之,他的目的就是不想让李惠仙来日本。他还不忘谆谆教诲夫人,你若有空,不妨多读读书(“惟有读书穷理,是最快乐事。有时忽有心得,其乐费寻常所可及也”)。

  不过很显然梁夫人根本就不理他这一套。后来有一封写得很长的信,很有意思。包含的内容很丰富,既写出了梁为一大家子的衣食温饱、事无巨细地操碎了心;又写出了梁公内心虽然非常想敬重太太,但其做出来的事情却又很摆不上台面,活脱脱显示出一个很挠头的梁公形象。

  大概原因是因为大太太好赌,输了很多钱,梁启超赶紧筹钱寄回去,梁寄钱后,很严肃地跟大女儿写信道“当告汝母且不可再投机,若更失败,吾力亦实不逮也。”接着写了寄了多少钱、这些钱要用在什么地方、由谁负责安排等等,可见梁很细心。可太太毕竟是太太,梁虽然对她所作所为甚为不满,但还是处处体现尊重,他跟大女儿说“可以此告慰汝母”,但紧接着又说“但宜力谏汝母,勿再投机,倘再失败,汝叔不允救济,吾亦无法也。”

  这样写后,又怕父亲老大人操心,便告诫女儿这封信不要给祖父看。接着继续对女儿发泄:“汝母为投机失败,忧心如焚,殊可怪。汝母何至不达如是。凭吾之力,必可令家中无忧饥寒,汝母但专用力教诲汝辈足矣,何必更驰念及此耶,但此后必当戒断(切勿再贪此区区者),不可更为冯妇耳。”

  我开始对这个梁太太心生疑惑,到底是怎样一个女人啊?嫁了梁启超,生了几个成龙成凤的儿女,不至于这么不济吧?翻了翻《我和梁思成、林徽因》一书,疑惑得到了答案:当年梁启超进京赶考,李惠仙的哥哥官至一品,非常欣赏梁启超的文章,不但让梁榜上有名,还把亲妹妹许配给了他,可见,李是下嫁了梁是高攀了,所以,梁对太太敬畏三分就好理解了。

  不止梁对其敬畏,连黎元洪都怕这位李惠仙小姐。话说有一天,梁思成、梁思永两兄弟的车,被黎元洪(民国大总统)亲信金永炎(南京军官学校校长)的车撞了。这个金永炎当时大概以为撞的是普通人家,一溜烟就跑掉了。这可把李惠仙气坏了,跑到总统府,大闹一通,要黎元洪狠狠惩罚金永炎。金当时肠子都悔青了,撞谁也不要撞梁家公子啊,于是跑去医院看望二公子,正好李惠仙在,当场大大地教训了其一场。金后来又到梁府上去问候,结果又被梁启超结结实实地教斥一番。李惠仙还不解气,再次去总统府找黎元洪,黎“极力替陪一番不是,汝母气亦平了”—— 李大小姐的能量有多大,此事足可见一斑!

  家书中李惠仙出现的场合不多,不过通过梁对其欲言又止、礼让三分,以及嗜赌、大闹总统府这两桩事情,足可见虎门无犬女啊!

  二房王姨

  孩子们称李惠仙为妈妈,称王姨为娘娘,但对娘的感情胜过妈。李惠仙是典型的大家阔小姐,王姨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劳动妇女。如果知道王姨,是当年李惠仙从娘家带过来的侍女,就好理解王姨在梁家的角色了。

  书信中梁倒是常常提到二房,不过大抵都是生活上的琐事,比如:“王姨今晨已安抵沪”、“一切饮食起居皆王姨一人料理”、“王姨即遣来沪,在沪待我归,已租定住宅”、“即当遣王姨来港,候我找招之”。。。。。。正因如此,更显露了梁对大房是敬重,对二房是患难真情。

  梁有一封写给大女儿的信,最后提到:“王姑娘近来体气大坏,因为你那两个殇弟产后缺保养,我很担心,她也是我们家庭极重要的人物。她很能伺候我,分你们许多责任,你不妨常常写写信给她,令她欢喜。”

  这信写得真好,表露出一个父亲对子女、女婿、媳妇的关切之情,得意之情,享受之情。。。。。。

  极爱大女儿思顺

  梁启超对这个大女儿真是很宝贝,这本书中90%的信都是写给大女儿的,对其称呼是“我的宝贝思顺”,当然,很大原因是大女儿确实能在感情上、思想上、以及能力上帮助爸爸。梁启超在信中,毫不掩饰地流露其珍爱之情,苦闷的时候,他说“呜呼,吾此时深望吾爱女,安得汝飞侍我旁耶?”然后在纸上写满“我想我的思顺”、“思顺回来看我”等话。

  梁也承认自己宠爱大女儿(“吾爱女之名举国皆知,故交相见者,无不问汝,却无人问思成以下”)。

  梁是个好父亲,虽然很思念女儿,但处处为其考虑。在欧洲游历,从马赛乘船,经过安南(现在的越南一带)回国,大女儿思顺和夫婿正在那任职,本想赶来见父亲一面,但说“船在安南停泊,约一两日,但汝切勿来迎,费数日之程,挈带小孩,图十数点钟欢聚,甚无谓也。但望汝一年或必归耳。”

  思顺再次怀孕时,梁叮嘱其注意身体:“须知你是我第一个宝贝,你的健康和我的幸福关系大着哩,好孩子,切须听爹爹的话。”

  这种充满爱恋的话语,只对大女儿说,对其他子女却从没有过,说这个女儿是他上一世的情人,大概也没错吧?

  梁有一封信写明了为什么这么珍视大女儿:“你虽是受父母特别的爱,但你的报答也算很够了。妈妈几次的病,都是你一个人服侍,最后半年多衣不解带地送妈妈寿终正寝。对于我呢,你几十年来常常给我精神上无限的安慰喜悦,这几年来把几个弟弟妹妹交给你,省我多少操劳,最近更把家里经济基础由你们夫妇手确立,这样女孩儿,真是比别人家的男孩儿还得力十倍。”

  教孩子们为人处世

  他教导孩子们“这个当口儿要做到“不改其乐”的工夫才不愧为爹爹最心爱的孩子。”好一个“不改其乐”,是啊,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不改其乐!

  他说:“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因自己地位做得一分是一分,便人人都有事可做了。”

  他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士大夫救济天下和农夫善治其十亩之田所成就一样。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去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当梁思成车祸发生后,他写信宽慰儿子:“人生之旅历途甚长,所争绝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上只萎畏,汝生平处境太顺,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好机会”。

  梁常常在信中安排子女读书、就业等事宜,读完后可发现,他真是一个拳拳中国人。当时中国战事连连、政府无能、自己三天两头要搬家,梁作为当时中国举足轻重之人,常常流露出对政局的悲观之情,但他给子女的信从来没有说诸如“这个国家没希望了”,“你们还是留在国外不要回来”等话,哪怕是这样的意思也从来没有,反而是自始至终都在考虑孩子们学成回来,要做什么才能学以致用。

  最典型的是对一个学考古的儿子、一个学建筑的梁思成,他真正是从学以致用、珍惜人才、为国家做点事情的角度去考虑,而不是利用自己的关系,帮他们找不干活还拿高薪坐享其成的工作。

  学考古的梁思礼去敦煌(殷墟?记不得了)当时正在发掘的一块考古地方,虽然因为战火连连,路途艰辛,他却认为这样更能锻炼儿子。

  学建筑的梁思成可以在清华和东北大学中选择,最后他帮儿子选了东北大学,原因是清华太安逸,不适合刚出来工作梁思成,而筹建中东北大学,

  更能锻炼人。

  锻炼身体、享受人生乐趣

  梁启超向来认为自己性格开朗,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什么都开开心心,不要死读书,要劳逸结合。

  他说“来复日(即周末)必须休息,且须多游戏运动”,并且叮嘱“必须听言,切勿着急”。

  梁公说:“思成所学太专向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学科中之某部门,稍为多用点工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再者,一个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读书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谈交换,或开卷引进的机会。不独朋友而已,即如在家庭里头,像你有我这样一位爹爹,也属人生难逢的幸福,若你的学问兴味太过单调,将来也会和我相对词竭,不能领着我的教训,你全生活中本来应享的乐趣也削减不少了。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也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写得多好啊,一位父亲不愿孩子专业单一,希望孩子们兴趣广泛,出发点很简单:享受。

  梁公的因人施教

  梁公的教育方法因人而异,虽子女众多,但他很清楚自己孩子们不同的个性,给予不同的指引,有的是直接要求,有的是批评,有的是反复宽慰和叮咛,有的是叫大女儿去帮他指导。。。总之,这方面确实是大有可学之处。

  1)对大女儿女婿:直接要求,不用拐弯抹角

  他指导大女儿的学习:“欲汝稍学宪法行政法,知其大意(宪法所讲比较尤妙),经济学亦必须毕业。。。”

  因为大女和女婿是从事外交工作,“国际法实须一学”。梁启超把钱也交给大女婿经营,常常安排他们干这干那,也努力为他们铺路,对那大女婿也是爱屋及乌。

  2)对小女儿思庄:小心呵护,不给半点压力

  梁启超自觉此小女儿性格内向、勤俭、刻苦(可能天资不够其他孩子高),每次提到思庄,他都极尽宽慰,比如得知女儿考试不及格,他立刻写信道:“思庄英语不及格,绝不要紧,万不可以此气馁。学问求其在我而已。汝等都会自己用功,我所深信。将来计算总成绩不在区区一时一事也。”

  怕思庄担心自己考不上大学,思想压力大,他写信问:“思庄考得怎样,能进大学故甚好,即不能也不必着急,日子多着哩。”

  他要孩子们不要太节省:“庄庄功课样样及格,而且副校长很夸奖他,我听见真高兴。。。你独自一人在那边,好在你已成大孩子了,我一切都放心,你去年的钱用得很省俭,也足见你十分谨慎。但我不愿意你们太过刻苦,你们既已都是很规矩的孩子,不会乱花钱,那么便不必太苦,反变成寒酸。你赶紧把你预算开来罢!一切不妨预备松动些。。。”

  庄庄功课比以前多了,爹爹告诉她:“每天要拿出几点钟来,没礼拜天拿出天把来玩玩,因为做学问,有点休息,从容点,所得还会深点,所以你不要只埋头埋脑做去。”

  “庄庄今年考试,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千万别要着急,因为他本勉强进大学,实际上是提高(特别)了一年,功课赶不上,也是应该的。你们弟兄姊妹个个都能勤学向上,我对于你们功课绝不责备,却是因为赶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了。”

  梁启超对这个小女儿,可谓呵护备至,非常小心地期待她成长,唯恐给她微小的压力,读来令人感动!

  3)对梁思成、梁思礼梁兄弟

  这两兄弟出车祸躺在医院,大家都在为他们担心时,他们自己就开始相互取闹,吹拉弹唱起来了。梁公觉得两位儿子天资聪颖,性格开朗,思想活跃,喜好较多,故不怕对其进行说教施压,直接把自己对其的期待、安排,以及担心都直说出来,和委婉教导思庄的方法完全不同。

  梁启超对他们的要求明显高一点、管教明显严格一点、探讨的问题的层次也更高一些,比如:

  梁思成提出一个问题:“有用无用之别?”

  梁公回答道:“这个问题很容易解答,试问唐开元、天宝间李白、杜甫与姚崇、宋璟比较,其贡献于国家者孰多?为中国文化史及全人类文化史起见,姚、宋之有无,算不得什么事,若没有了李、杜,试问历史减色多少?我也并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要之,要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

  谈到为孩子们择业时,他说:“你们既已学成,组织新家庭,立刻须找职业,求自立,自是正办,但以现在时局之混乱,职业能否找到,也很是问题。。。若专为生计独立之一目的,勉强去就那不合适或不乐意的职业,以致或贬损人格,或引起精神上苦痛,倒不值得。。。你们算是天幸,纵今一时得不着职业,便在家里跟着我再当一两年学生(在别人或正是求之不得的),也没什么要紧。。。纵令回国一时未能得相当职业,也不必失望沮丧。失望沮丧,是我们生命上最可怖之敌,我们须终身不许他侵入。”

  4)梁公也偏心

  梁公对孩子的喜爱,也有高低不同。比如,极爱大女儿思顺,这不用说了;对思成、思永两个儿子也是颇为器重,望子成龙;对思庄就是以宽慰引导为主,一板一眼的教育为辅。不过,对还是顽童的老白鼻和小白鼻,就不太一样了。

  老白鼻正处于好玩的年龄,能陪梁启超在工作之余逗乐,所以,梁对老白鼻及其喜爱,而小白鼻因为刚出生,尚处于襁褓阶段,梁直言道:“但我到底没有什么特别喜欢他,直到今天还没有抱过一会哩!我想他若是个女孩子,也许我便格外爱他。”后来,小白鼻因流行病死了,梁启超写给大孩子们的信竟然是这样:“有件小小不幸事情报告你们,那小同同已经死了。。。我倒没什么伤感。。。”我有点愕然,也许那时候医疗条件差,死个小孩很常见,不值得太伤心吧。

  其它八卦:证婚人、生病

  梁启超居然是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征婚人。证完婚回来,梁便开始给儿女们写信,说“今天做了一件极不愿意做之事,去替徐志摩证婚。。。我在礼堂演说一篇训词,大大教训一番,新人及满堂宾客无一不失色,此恐是中外古今所未闻之婚礼矣。”这封信也写得极好玩,表明了几点:

  1. 梁启超不看好徐志摩、陆小曼的婚姻,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2. 胡适为徐志摩说情,我觉得胡适这做得就有点不对了,自己倡导新运动,却不敢休掉原配,迎娶新女性倒也罢了,但却又赞成徐志摩休妻,迎娶离异妇女,唉。。。;

  3. 林徽因跟徐志摩绝无可能是曾经恋人关系,因为凭梁启超的地位和才智,当事人不敢不告诉他,他自己更不可能不感觉到,所以,读完这封信,我很明确那些电视剧、小说等都是好事者编撰的罗曼史罢了;

  4. 梁公书信中常说到其演讲很受欢迎,到处演讲,我挺疑惑,广东新会出生,国语水平如何,真很好奇啊。

  梁启超在家书的后半段,几乎每封信都会提到自己的肾病血尿,大概是不愿意孩子们为其身体担忧,他总是写得很乐观,表示“半年后可以完全复原。。。你们放一万个心罢”,但最后他死于肾病(实际上是该死的医生切错了肾),说明他的病确实不轻。想想梁公,生了一大堆孩子,都送去国外求学,没有一个懂事的孩子在身边为自己排解,虽然他自诩学问兴趣广泛,但身体有病、时势糟糕、年纪变大等等,苦闷也是难免的。

  他说“思成他们在家十几天真快乐,除了陪我闲谈外,大抵他们总是和十来年惯例一样,以王姨的卧房当俱乐部,在那里瞎谈家常。。。”

  生病时想到大女儿:“我平常想你还自可,每到病发时便特别想得厉害,觉得像是若顺儿在旁边,我想她撒一撒娇,苦痛便减少许多。但因为你事实上既为能回家,我总不愿意说这种话。”大概确实是病很重了吧。

  梁启超,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我没有从他的学问和江湖事迹开始,反而是从一封封普通家书入手,窥视了一个大人物的家庭,看到一群活泼可爱、接受良好教育的孩子,更看到一位乐观开放、循循善诱、没有端着架子的爹爹,还隐隐约约看到了梁对当时中国人极其大大影响力。。。。。。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jxkj/70482.html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