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经济文库 > 经济著作 > 鱼什么都知道_《鱼什么都知道》经典读后感10篇

鱼什么都知道_《鱼什么都知道》经典读后感10篇

来源:经济著作 时间:2019-12-28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经济著作】

《鱼什么都知道》经典读后感10篇

  《鱼什么都知道》是一本由[美] 乔纳森·巴尔科姆著作,未读·探索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鱼什么都知道》读后感(一):从使用工具到假高潮,鱼知道的事情远比你想象中多

  如果你去随便问一个普通人知道什么和鱼有关的事实,他八成会回答你,金鱼只有三秒记忆。但正如美国动物行为学家乔纳森·巴尔科姆在《鱼什么都知道》中为我们解释的那样,金鱼的三秒记忆之说其实是对它们最大的误解。这本2016年美国亚马逊的年度好书,揭开了鱼类的认知、情感与知觉之谜。我们会发现,猪齿鱼会使用工具,狮子鱼懂得合作捕猎,孔雀鱼会严格遵循社会等级,深虾虎鱼能在满潮时精确记住水洼的位置,鲈鱼能认出人类的脸,雌性鳟鱼甚至掌握了假高潮的骗术。

  鱼没有可以抓握的四肢,脸上没有表情,也听不到它们的声音,因此很容易被人误解。但巴尔科姆从鱼的视角出发,呈现了令人震撼的鱼类认知。比如在书中的某一章里,作者写到了清洁鱼。这种大家都很熟悉的小型鱼类,会帮助“客人”(其中不乏鲨鱼等肉食性鱼类)清理嘴巴和鱼鳃上的寄生虫。人们很容易把这种互利共生的关系理解为进化的本能,但作者告诉我们这种行为其实更接近于文化契约。清洁鱼能认出百余位客户,记得上一次为它们服务时的情况,也会在面对易怒的鱼时拍拍马屁,表现出更多的安抚行为。“除此之外,这种制度需要建立在信任、犯罪与惩处、选择、观众意识、口碑和讨好之上。这些社交动态表明,鱼类的意识程度和社会复杂性远远超出人类的印象。”而这种最复杂的社会制度,都是此前的我们,在面对这些不足15厘米的小鱼时不曾想过的。

  对于一些抱有怀疑的读者来说,将蝠鲼跃出水面的行为定义为快乐使然似乎有些过于拟人化了。将“快乐”这种“人类独有”的情绪安置在除人类以外的其他生物身上,似乎有些不合常理。但或许更大的谬论,是灵长类动物学家弗兰斯·德瓦尔提出的“人类例外论”(anthropodenial),“建立起一堵高墙,将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在巴尔科姆看来,这种否认鱼类能够学习、创新且拥有感情的观点,其实是将人类对鱼类的掠夺进行了合法化。这会引发我们去关注一直以来的争论,或者不能说是争论,因为有大量证据表明,鱼类能够感觉到疼痛。

  “这本书所探讨的是一种拥有深刻内涵的简单的可能性,即鱼是具有内在价值的独立个体,也就是说,鱼的价值与人类眼中的实用性价值并无关联,而其中深刻的含义在于,这一特性会让其成为人类道德关注的对象。”或许你会听到很多针对工业饲养猪牛的生存境遇的控诉,但很少有人会提到鱼类所经历的一切——那种鳃被刺穿,躺在甲板上窒息的痛苦。

  商业捕鱼和休闲垂钓都是不人道的,当然,或许我们在做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些。作者在书中并未详述,但它确实是一个富有争议的问题。每一种食物形式、每一种生物链都包含了伦理及环境问题,或许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不过,也许你读完这本“献给默默无闻的亿万条鱼”的书后,会心存一丝犹豫。如果石斑鱼会亲近潜水员,蝠鲼会自得其乐,隆头鱼有超强的学习能力,那么我们也应该更加尊重这些生活在水里的家人,和它们一起,共同短暂地生活在地球上。

  原作者:Ben Goldfarb

  《鱼什么都知道》读后感(二):鱼类生活指南

  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天然相近,又天生远离。被空气环绕的我们和被水包围的他们,生活在两个世界。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像抚摸猫咪一样,抚摸一条鱼,即使养作宠物,我们也只能隔着玻璃,凝视这个另一世界的生物。

  鱼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美,想来一种给人以美的动物,实在应该被好好对待。夏日傍晚公园里五颜六色的小金鱼,总能引起孩子们阵阵笑声。非观赏性鱼类经常作为食物,出现在人类的餐桌上,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从来不会浪费自然的馈赠。

  对于鱼类,我们有很多好奇:鱼的记忆真的只有3s(一说7S)吗?鱼类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世界和我们有何不同?深海鱼类竟然有发电的特殊技能傍身?巨大的鱼群和人类社会作用相似吗?本书中,作者以详实的研究材料和诙谐的语言(这里要感谢译者生动准确的翻译,读来趣味盎然)娓娓道来,为我们呈现一部立体生动的鱼类生活简史。

  开篇,作者开宗明义,点明人类对鱼存在着诸多误解,其中最著名、同时也流传最广的,恐怕就是对于鱼类记性差的刻板印象。作者摆事实、讲道理,分分钟告诉我们:在它们漫漫的1/3鱼生中,有些鱼类甚至能记住只发生过1次的事情,相反,作为人类的我们,有时也会经历3s记忆的情况。

  紧接着,在鱼的认知中,作者介绍了具有奇特视觉体验的比目鱼幼体:小家伙在长大成鱼的过程中会经历“面部整形手术”,两只眼睛会渐渐移到一侧,这使得比目鱼具备了超强的双眼视觉,能够更好地捕食成功。此外,鱼类还有着敏感的听觉系统,这能够帮助鱼类迁移、躲避,却也使其面临着水下噪音带来的剧创。

  深海鱼类的发电技能很炫,由于海水本身是电的良导体,挥舞着武器的电鳗会伤到自己吗?答案是:会的。尽管它们有着多层脂肪,但有时也会因自己的电击而抽搐。真是一言难尽。

  网络上、现实里,我们经常能看到猫狗大战,换句话说:这是物种间的社交游戏。那么,水中悠游的鱼儿是否也能参与到与其他物种的互动之中呢?如果你家中有鱼又有猫的话(如此富有),不妨观察一下。

  关于海洋的纪录片中,常能看到巨大鱼群,如史前巨兽般,动作整齐,呼啸而过。这通常意味着危险将至。那么此时鱼儿是否是慌乱组团、毫无战力?事实上,即使大难当前,鱼儿仍清楚自己在鱼群中的站位,而且会利用群体优势采取策略,降低被捕杀的风险,如同带着镣铐的舞蹈,美丽与危险共存。

  除去鱼群,海洋中还有鱼类社区,有清洁鱼驿站,有奇特的共生关系……有着很多我们不知道是事。

  被水隔开的我们,不易察觉鱼类的喜怒哀乐,大部分时间里都静默无声的鱼类,对于我们而言,很像植物一般的存在。一次在市场,听到一只羊因同伴被宰杀而哭号的声音,像极了小孩儿夜哭,回想起来仍感到震动。反观静默的鱼儿,是不是正因它的沉默,所以不易唤起人类的同情,或者让我们更易忽视它的生存状态?本书作为一本靠谱的鱼类科普软广,读完也许你会爱上这个奇特的邻居。

  《鱼什么都知道》读后感(三):一本有趣的科普书,向我们传达了意味深长的重要信息

  我很感激巴尔科姆博士写了这样一本信息量充足、有见解、可读性高的书籍,阅读此书就像是开启一次了解鱼类感知的旅行。我迫切地希望任何一个关注生命,对其他生物,特别是对鱼类有同情心的人阅读这本书,甚至买一本分享给你的朋友们。

  巴尔科姆博士的这本书既包括深度研究,又有趣闻轶事;它深深地印证了我们这些轻潜水员和接触鱼类的人早已熟知的事情:鱼是有意识、有感觉的生物,它们的意识和感觉一点也不少于陆地上的生物。它们保护自己的巢穴,忠诚于伴侣,认识自己部落的成员,有目的、有策略地进行捕猎,有时还会合作;会感到恐惧,也懂得享受快乐。如果你看过鱼类做清洁或是鲶鱼从深处游过来,做等待清洁的姿势去让人们抚摸下巴,你绝对不会怀疑它们是有意识和感觉的生物。在抚摸中,他们达成了目的,也感受到了快乐。

  我们人类一直把鱼类、甲壳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物品化、商业化了。人类以惊人的捕捞规模和技巧换来了渔业和加工业的丰收,这么说似乎听起来更容易接受。沉甸甸的渔网里是从海里打捞和吸取上来的奄奄一息的鱼,是无法计数的生命。我们夺走了它们的配偶,压制它们保持鱼群数量平衡的机会;全世界的海洋里都遍布我们设下的尼龙陷阱,物种就是这样一个接一个走向灭绝的。然后,我们会为了给工业带来哪怕一点的效率,生剥活剖这些鱼。有时人类仅仅为了获得一点乐趣,开展了一些活动,比如美国就有的全民钓鱼的活动。我们也许会在这“刺激的钓鱼活动”后“善意”地放生它们。但即使这样,我们早就在它们脸上、嘴上和眼睛上刺下大大小小的孔。你能说这样的“运动”对动物没有伤害吗?

  因此,真的感谢巴尔科姆博士写这样一本书,向我们摆明事实:这些生物不仅仅是物品或商品,也不是为了让人类捞空湖泊、海洋,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胃口而存在的。正相反,它们有意识的生命体,它们也会感到愉悦、痛苦,以及人类强加在它们身上的不幸。

  也许有一天科学社会将不在荒谬地把动物感知人格化,认同我们和动物本是同源,和我们有着一样的基本架构。如今,似乎每天都会有关于人与动物相似之处的新发现,即使这些生物过着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生活,生存在不同的环境。

  如果正如巴尔科姆博士所说,药物对鱼类的刺激和安抚作用就和它们对人体的影响一样,也许,这就是相同神经元的作用吧。

  巴尔科姆博士的这本书为我们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这促使我想到,某时某刻,在一切还来得及时,我们会去尊重、理解这颗壮丽的蓝色星球上的同行者们,不论他们是什么形态、居住在什么坏境,是水生还是其他。这本书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就算我们才刚刚开始学着了解:一方面,了解它们与我们是何其相近,另一方面,了解它们进化出的能力、感知,试图设身处地地为它们着想,这些我们从不知道,也许也从不可能完全了解。让我们一同关注这些现实吧,不要让每一只所见的海洋生物成为种群中的最后一只。

  原作者:Earth lover

  《鱼什么都知道》读后感(四):《鱼什么都知道》审校手记

  本文作者:喵鱼酱

  (微博@喵鱼酱-再努力一些 / 知乎@喵鱼酱)

  我们或多或少听说过海豚的聪明,是的,它们的确很聪明。那么同样生活在水里的鱼类呢?它们没有眼睑,看起来目光呆滞,情绪从无波澜,只有在小嘴微张的时候才显得一脸惊愕。它们似乎没有记忆,也没有思维能力,在水中静默地活着。事实上并非如此,鱼类对水中的世界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水中的声音帮助它们进行定位和交流,同类遭遇危险时所释放的气味令它们对周遭环境不寒而栗。鱼类也有聪明的时候,清洁鱼会对特定的客户提供“VIP待遇”,受到启发的鳕鱼能够自行启动机器喂饱自己。这本书解答了许多我们一直以来对鱼类抱有的疑问。科学家们出场的故事占据了不小的篇幅,他们对鱼类进行了详细的实验和严谨的讨论,这些内容为改善鱼类在我们心目中的刻板印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海洋生物爱好者与鲸豚保育研究人员,我承认我对鱼类的认识依旧十分不足,就连我那些研究鱼类分类学的老友们,也对书中提到的各种有趣的鱼类行为感到惊喜。审校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对于最基本的鱼类中文名称呢,我参考的书籍是伍汉霖等老师编著的《拉汉世界鱼类系统名典》。鱼类的名称纷繁复杂,常见鱼类的中文学名、各地俗名、昵称统计起来难度极高,因此不管是哪本鱼类名录,或许都无法完整详细地记录下鱼类的所有名称,也难以令所有人达成一致,使用统一的中文学名。然而固定以一本书籍为参考,有助于整本译作的名词统一,也表示文中的名称是有可靠出处的,请各位读者放心阅读。

  审校过程中我以读者的身份去阅读本书,也能协助译者理解文中故事的逻辑。阅读过后,我对鱼类的认知有了更进一步的体会。这种体会或许是一种消极的体会——比如以后我在钓鱼的时候,或许会分心地去考虑鱼的痛觉。但凡是阅读过本书的读者,至少在今后“遭遇”孩子们问起关于鱼的问题的时候,能够马上回答出来:“鱼会疼的”,“鱼不完全是冷血的”,“鱼的嗅觉十分灵敏”。要设身处地地把人类放在与鱼类平等的地位思考,我们得先认识、了解鱼类,探讨鱼类所知道的事情。这本书就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平台。

  《鱼什么都知道》读后感(五):《鱼什么都知道》--不了解就不要轻易下结论

  鱼作为相对容易饲养的宠物,乃至食物,经常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而许多人或许是出自故意,常常将其形容成“无脑”的生物,以说服自己忽略它们的感受,放心大胆地吃掉它们--甚至部分素食主义者也认同这一观点。然而,最终足以让人大跌眼镜的是,那些将鱼当作情感伙伴的人说得没错,科学家们费尽心力想要证明的,就是他们一直以来努力用自己的经历和故事告诉大家的:鱼,真的“什么都知道”。

  这个谜底揭示的如此之晚,不外乎:毕竟鱼类的生存环境与人类相差太多,要想发现、了解它们的个性差异、社群活动还是有很大难度的;鱼类与人类的行动模式差异太大,思维不在一条线上似乎再正常不过;再就是鱼类堪称恐怖的繁殖能力,让科研人员难以做到极为细致地追踪到每一个实验对象吧······总而言之,它们被误会了太久。

  它们的特别之处早就已经被写进了骨骼、藏在了进化的基因谱里。作为比人类出现在地球上的时间早得多的前辈,它们自己的进化史,就表示它们如果全无头脑,不懂得按照各自逐渐适应的环境,各自进化出特别的视野、听力、嗅觉、方向感,甚至伪装、感知的能力,必然不会成为比人类逃过了更多劫难、至今仍然存在的“人生赢家”。而它们在人类以各种条件作为限制、又努力营造出类似它们生活环境的场所里,一次次用沟通交流、彼此学习、建立社群等行为和习惯,用各自进化出的应对残酷自然的生殖、育儿对策,让人们在自己能感知理解的范围里,感受到了鱼类的智慧--在人类至今无法听到、感知到的维度里,也许它们依旧有各自的“小秘密”吧。

  本书以细致到鱼鳞的介绍,为读者展示了一个独特的物种的方方面面,更辅以对该物种的“生命关切”--例如关心鱼的社交,关心鱼作为地球上的生物,是否应该享有权益。这不是“无事生非”“无中生有”,因为现代社会里的许多群体,诸如妇女儿童、黑人等群体,就是要让整个社会先承认其应当享有的权益,才可能进一步争取到相应的对待。而鱼作为地球生物中的一员,自然也有被认真对待的资格,哪怕是人类仅仅出于对自身所处环境的整体平衡的角度着想。何况,一些人凭借着自己身为“万物之灵”的身份,以及手中掌握的资源,对鱼类施加的“虐待性行为”和随之衍生的资源浪费已经够多了。历史证明,在自然生态方面,人类万万不可因为自己有限的认知就轻易干预自然、毁伤自然界里其他生物的栖息地,以偏概全终究会付出可怕的代价,并用更多的善意和资源去弥补修复。我们开始更多地试图了解自然,正是因为我们需要承认,自己无法超越自然存在,人类本身也是自然中的一部分,就有相应的保护自然的义务。惟愿我们现在开始好好对待鱼,算不上太晚。

  《鱼什么都知道》读后感(六):你不知道的事,鱼可都知道

  提起鱼你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当它们出现在你的餐桌上时,可能是清蒸的、红烧的、油炸的……

  等等,我们今天要说的可不是鱼肉烹饪。鱼的神奇之处,不止是好吃。

蝠鲼跃出水面 | 摄影 Aaron Goulding Photography

  想要了解世界上超过60%的脊椎生物,探寻水下这群进化了3亿年的神秘物种——鱼的秘密生活?这里有一切你应该知道的知识:

未读·探索家8月新书《鱼什么都知道》

  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原来鱼的记忆不止7秒!

  它们在认知方面有着超越人类的能力;也有疼痛与快乐;

  鱼并不愚蠢,它们竟会使用工具,甚至智力一定程度上超越灵长动物;

  鱼有着非凡的社交能力,它们的社交生活也是那么丰富多彩;

  除此之外,鱼的繁殖与性生活也让你大开眼界。

认知:远超人类上限的视听能力

  两个视野

  海马、鳚鱼、虾虎鱼、比目鱼等一些鱼的眼部肌肉组织,使它们拥有了一种神奇的能力:可以将两只眼睛转向不同的方向。这种能力听上去可能会觉得有些好笑,但大自然绝对不是在恶搞这些鱼。

海马 | 图源网络

  两只眼睛有着不同朝向也就意味着,它们可以同时拥有两个视野。这种奇妙的视觉体验就是我们人类目前还无法相比的。

  比如,你可以一边看着肥皂剧,一边刷着手机消息,但是却无法在同一时刻让两只眼睛分别作业。这种脑的运作方式实在是突破了我们视觉体验的边界。

  深海点灯

  你可能会想视觉再好,在漆黑的海底,又能怎么办?

  那你可不要被下图的“深海恶魔”吓到。

鮟鱇 | 摄影David Shale/ Minden Pictures

  在中层海域到深海,一些鱼又有了神操作:它们进化出了照明器官。这种照明能力除了用来分辨彼此、吸引异性以外,还有一点非常实际的作用,那就是捕捉猎物。

  黑骨柔鱼就是凭借这种“开挂”的能力躲避捕食者,并跟踪猎物的。试想在漆黑的深海,鱼给自己点亮一盏只有自己可以看到的光束,是多么狡黠吧。

  音乐鉴赏

  说来你可能不信,鱼的听力比人类好。一些鱼的听力范围远超人类上限,还有一些鱼类可以听到超低音。

锦鲤 | 图源网络

  在我们看来转发求好运的锦鲤,其实也是“音乐鉴赏家”,它们能够分辨出蓝调与古典乐的区别;就连和弦和音乐类型也能区分,甚至能根据艺术风格给音乐进行分类。

  水下虽然没有音乐,但是鱼似乎也是音乐发烧友,听音乐的鱼表现也更好。

感受:无从表达的疼痛

  有苦不说

  鱼有一张脸,却不会做出表情。它们圆圆的眼睛在眼眶里转动,似乎冷冰冰的、毫无知觉。

  鱼也能感知疼痛吗?当然,其实鱼是有苦说不出的。

一条躲在海葵中的海葵鱼 | 摄影 Mary P. O’Malley

  从生理结构来看,鱼的三叉神经在受到机械伤害、灼烧和化学伤害时会有反应。

  如果在鱼嘴下注射蜂毒和食醋,它们的鳃动频率会骤然提高。而且,疼痛也会使他们丧失进食的兴趣。

  因此,每一次急促地呼吸,奋力地扭动,被鱼钩刺穿嘴唇,鱼都是有知觉的。鱼知道疼痛,只是鱼从不哭嚎。

思想:隐藏实力的高智商

  与灵长类的较量

  目前,人类公认灵长目动物是动物界高等的类群,它们有超强的记忆能力与学习能力,能与人沟通,有些类人猿还是解谜高手。

  现在让灵长类动物与鱼类“切磋”一下,会是什么结果?

  有科学家设计了一种实验:

  将盛有食物的蓝色盘子和红色盘子放在鱼类和灵长类动物面前,先吃蓝色盘子的食物,红色盘子就会被拿走;先吃红色盘子的食物,蓝色盘子还在原地。因此,想要吃到两盘食物就要先吃红色盘子的食物。

裂唇鱼| 图源网络

  被试对象是6条成年裂唇鱼,和3种灵长类动物:8只卷尾猴、4只红猩猩、4只黑猩猩。

  结果发现,6条裂唇鱼平均45次实验就学会了先吃红色盘子的食物,2只黑猩猩分别在60和70次学会了,其它14只灵长类动物都没能在100次实验内学会。

  由此可见,在一些智力任务上,鱼也可以更胜一筹。

  对鸟类的反击

  大多数情况,我们想到的都是鸟类捕鱼;鱼一旦反击起来,居然也毫不示弱。

  科学家曾在南非的一个人工湖发现,在15天的调查时间中,约有300多只家燕被狗脂鲤捕捉,一命呜呼。

狗脂鲤 | 图源网络

  捕捉燕子这件事绝不止从水中一跃而起那么简单。让我们来剖析一下狗脂鲤的捕燕行为:首先,燕子以其速度和灵活著称,飞行速度超过每小时32千米。

  即使狗脂鲤能够预估出燕子飞行的速度也还不够,因为光在水面会形成折射。也就是说不考虑夹角的笔直跳跃,可能连鸟的羽毛都够不到。

  这样一想,狗脂鲤的捕燕行为可能是精心策划、有意为之的。

  使用工具

  使用工具已经不再是哺乳类、鸟类等动物的专长。鱼虽然没有手,但是他们用起工具来也是像模像样的。

邵氏猪齿鱼摔蛤蜊的场景 | 摄影:Scott Gardner

  猪齿鱼会从沙子里把蛤蜊挖出来,并用嘴叼着它,游到岩石边再来一个猛甩头。20分钟时间,猪齿鱼能用这种方法吃3个蛤蜊,效率也还算可以。

  比起猪齿鱼的操作,射水鱼的技能要更酷炫一点。它们经常是埋伏在一些靠近水边的叶片下,然后快速喷水射击,有些鱼几乎能做到百发百中,不愧为水中的神射手。

社交: “不单纯”的鱼际关系

  五星服务

  鱼的社会关系中,清洁鱼和客户的互利共生关系十分有趣。注意,这可不是单纯的双方获益关系。

裂唇鱼为条斑胡椒鲷进行清洁服务 | 摄影:Fred Bavendam/ Minden Pictures

  清洁鱼除了会除掉客户身上的寄生虫和海藻外,还会趁机偷吃客户身上的美味黏液。

  不过,客户们很清楚黏液层对它们有保护作用。所以当清洁鱼啄食时,它们会发生晃动,以此提醒清洁鱼:这是不该啄的地方!

  为了维护和客户的关系,清洁鱼还会用腹鳍和背鳍安抚它们。面对肉食性的客人,安抚就变得更为重要了。而面对大部分非肉食、不存在威胁的客人,清洁鱼也就变得更为大胆一些。

  当然为了能得到更优质的服务,这些客户还会给清洁鱼“打分”。没错,这就像是我们给餐馆评分是一个道理。我猜五星服务的清洁鱼,客户一定爆满吧。

繁衍:突破想象的姿势

  海中悲剧

  鱼类的交配过程耐人寻味。比如一对海七鳃鳗的交配过程就有着“惊天动地”的气势。海七鳃鳗交配时,雄性会抓住雌性的头后方,并紧紧缠绕在雌鱼身上,然后两条鱼剧烈颤抖。

  他们还会在这一过程中用石块和沙子保护受精卵,几个回合下来,它们最终会双双力竭而亡。

  创意繁衍

  丽鱼的产卵量比其他鱼类小很多,因此为了保护受精卵与幼鱼,他们选择了一种非常有创意的办法:口孵。

雌性丽鱼放出口孵的幼鱼 | 摄影:Georgette Douwma/ Minden Pictures

  把后代含在嘴里这种方法确实高明,不过丽鱼在口孵期只好不再进食。一周左右时间不吃东西,它们其中有些撑不住也就饿死了。因此,口孵这种行为虽然高贵,难度系数还是挺高的。

鱼什么都知道

  作为国内第一本讲述鱼类行为的趣味科普书,这本由美国知名动物行为学家,乔纳森·巴尔科姆,耗时四年的科普力作,一定会彻底颠覆你对鱼类的认知!

乔纳森·巴尔科姆

  本书作者乔纳森·巴尔科姆是美国知名动物行为学家,美国人道协会科学,和政策研究所动物知觉方面的负责人,还曾担任BBC、国家地理频道及多部纪录片的解说员,常常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自然》等发表评论。

  原书上市斩获美国亚马逊2016年度好书、《福布斯》生物科学类十佳读物,《自然》十佳科普读物,入选威尔逊文学科学写作奖长名单,《出版人周刊》《纽约书评》等多家媒体好评推荐:

  巴尔科姆是一位出色的讲故事的人,他充满活力,从科学研究和自己的经验出发,向读者介绍了有意识、有感知的海洋生物。这些鱼有情感、有记忆、有计划、有组织,甚至能在社会关系中学会合作。——《出版人周刊》

  巴尔科姆带领我们从鱼的视角探索世界,他用详尽的案例证明,鱼知道的东西很多。——《纽约书评》伊丽莎白·科尔伯特

  动物行为学家乔纳森·巴尔科姆在这本引人入胜的作品中,揭示了鱼类不为人知的复杂行为。他写到鱼类的知觉、意识、对工具的使用,很多细节都令人印象深刻,比如比目鱼眼睛的迁移以及小虾虎鱼对潮间带地形的记忆等。——《自然》芭芭拉·凯泽

  巴尔科姆的论证很有说服力,文字简洁明了,时而轻松愉悦。他通过令人称奇的逸事和科学事实,揭示了鱼类行为的复杂性和创新性。在这本书里,你能找到无数惊人的发现。——《华尔街日报》阿兰·德·凯罗斯

  爱鱼、养鱼的你,这本超酷的鱼类科普不来一本吗?

  每条鱼都是跨越3亿年的演化奇迹。

  颠覆已有认知的鱼类科普力作,

  《纽约时报》《福布斯》《自然》十佳科普读物,

  重新认识水下熟悉而神秘的高智商族群。

未读·探索家8月新书《鱼什么都知道》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jjwk/62184.html

推荐内容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