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经济文库 > 经济著作 > 孤身走我路粤语歌词_《孤身走我路》的读后感10篇

孤身走我路粤语歌词_《孤身走我路》的读后感10篇

来源:经济著作 时间:2020-03-30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经济著作】

《孤身走我路》的读后感10篇

  《孤身走我路》是一本由[美]玛丽•克拉克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身走我路》读后感(一):真相与谎言

  结束《孤身走我路》。不得不佩服玛丽·克拉克,真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从头到尾让读者把注意力全放在桑身上,而特德,真正的凶手,却毫无破绽,直到最后一刻。人们总是太过注意眼中的焦点,而遗忘了焦点以外的真相。现实亦如此。我想,我们需要真相,而不是心中一味的不切实际的猜测。祝福马修。——FD

  《孤身走我路》读后感(二):读不下去

  评价和标题貌似有点矛盾了。

  不知道是不是第一次,看一本书的时候没有耐心看完,看到一半我实在没有心情再看下去,很想知道结局是什么。还好,没有出乎意料但是却让我高兴的结局...

  只读了一半,但是书中清晰的线索可能不会让我们费力的去“破解”...

  我看到的可能只是一个母亲失去儿子的声嘶力竭和坚持...

  《孤身走我路》读后感(三):以母之名

  《孤身走我路》是素有“悬疑小说女王”之称的玛丽.希金斯.克拉克的最新作品,故事讲述了女设计师桑.莫兰人生中的一系列变故:她先是在车祸中失去了双亲,接着婚姻搁浅,又在离婚后发现自己已经怀有身孕,好不容易一边应付过去老板在生意上的排挤,一边把儿子马修带到了3岁,某一天马修却在中央公园被人抱走,从此杳无音信。

  这样的密集的灾难降临到一个女人身上,可以说是几乎到了一个人所能遭受的厄运的极致,然而对于桑来说,这似乎才是个开始,一个摄影师在中央公园里无意间拍下的照片,显示抱走孩子的人正是桑自己,于是一切媒体和舆论,全都将矛头对准了这个狠心绑架自己儿子以博同情的女人,即便是她最好的朋友,也对此深信不疑……

  熟悉克拉克写作风格的人都知道,她的小说善于刻画极端环境下的女性角色,表现性格坚毅的女性如何应对重重困境,并以女性特质克服心理创伤是她小说一贯的主旨,这一点在这部《孤身走我路》里同样得到了一如既往的延续。

  随着新证据的发现,以及几个重要证人的翻供,桑.莫兰处境日益艰难,她遭到了所有人的质疑,甚至亲友的反戈,整个人陷入百口莫辩的无力感之中,几近崩溃。但是凭借她对儿子马修一定还活着这一想法所持有的坚定信念,她毅然顶住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巨大压力,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下坚持工作,赚取和节省每一分钱,来聘请私家侦探寻找儿子的下落。

  与此同时,作为桑好友的埃尔维拉和她的丈夫威利,虽然也基本上相信了桑就是照片中抱走马修的人,但是彼此之间的友谊让他们不离不弃,尤其是埃尔维拉,这个有一点侦探小说写作背景的女人,冷静机智,在桑寻求真相、洗刷罪名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和本书的另一个人物,桑的商业主顾凯文.威尔森也是书中友情和爱情的承载者,显示了在近乎绝境的条件下,这些纯粹而温暖的情感支持,对于人物的莫大作用。

  作为一部类型小说,《孤身走我路》的写作手法已经相当纯熟,并且深受电影节奏的影响,小说中的每一个章节基本上等同于一部电影一“场”戏,场景之间的快速转换,使情节迅速推进,同时又因为视角的转换而不断营造出新的悬念,保持了持续的叙事张力,令读者沉浸其中。

  《孤身走我路》读后感(四):以爱之名

  如果说,当初拿起这本书是因为作者克拉克强大的知名度以及被冠以悬疑小说,那么,读过之后的感动则来自于对这位坚忍执著的母亲的钦佩。

  她是不幸的,生活中的各种灾难毫无征兆地持续降临于她的身上,久别甚念的父母遭遇车祸丧生,离婚后发现自己怀了前夫的孩子,被公司老板骚扰以致辞职,孩子被别人偷走自己却成为犯罪嫌疑人,一系列的遭际就这样不约而至地一波波吞噬着她久经风霜的心灵,甚至使她一度徘徊在即将崩溃的边缘;但她又是幸运的,她的朋友即使对她产生怀疑也仍然给予最无私的安危与关怀,她的客户在她跌入最低谷的时候仍然给予最大的包容。

  而真正支撑她活下去的力量依然来自儿子马修。她始终坚信马修还活着,甚至在想到自杀以求解脱的霎那,也是这一信念让其重新点燃活着的勇气,“现在,她不知道他在哪里,而唯一支撑她前行的就是他会被活着找到的希望”。她是柔弱的,但是对于儿子的深沉的爱所爆发的能量却将她柔弱的身体武装起来,使她超越脆弱,以无比坚忍的姿态面对着周围的一切。于是,虽然沉湎于失去儿子的痛苦中,但是她没有消极地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地去寻找一切可用的措施来寻找儿子,甚至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去面对工作,以为寻找儿子积攒足够的资金,母爱使她变得理智、理性以及坚强。

  在网上见过很多丢失了孩子的母亲的图片,不管贫富等级,要么看似平静的脸上隐藏着深度的凄凉,要么一行行浊泪从布满皱纹的脸颊流下,要么快速行走于大街小巷张贴各类启事,要么倾尽所有地走在寻子路上,她们的眼神都深深地印刻着沉重的哀恸,但也隐隐有着对于能够找到孩子的丝丝希望所产生的信心。她们以超出常人想象的坚毅承受着孩子丢失的苦痛,而这种坚毅来自对于孩子一定能找到的信念以及对于孩子无比广阔的爱。从这一角度而言,该书女主角桑又何尝不是对现实中母爱的一种伟大诠释,只是小说的艺术手法将她所承担的苦痛扩大化,从而使母爱更加升华,而徜徉于字里行间,始终不会感到有矫情的因素存在。母爱,永远不会过时的题材,永远无法超越的爱。

  在被桑的那种执著坚毅感动的同时,还存有些许疑惑,就是马修的父亲的做法。始终不明白,究竟是什么使他做出绑架自己儿子并诬陷自己前妻的事情?难道仅仅是书中所提及的他恨她的离开吗?那么这种阴暗的心理是怎样造成的?是周围物欲横流的世界,还是本身的性格缺陷,还是因爱生恨的极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许这也是这本书吸引人的原因之一吧!

  《孤身走我路》读后感(五):众里寻他千百度,罪犯总是在阑珊处等你好久了

  我一向喜欢看小说,特别悬疑类的小说,这种类型的小说总是让我爱不释手,急于想要知道最后的结果。在看的时候,我会一直在想,到底谁是凶手,或是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但是,我却总是猜不到最后的结果,可能是我太笨了,也可能是作者在小说内容情节的设计上别具匠心了。当我知道结果之后,再慢慢去琢磨书中的凶手原先的一言一行,才恍然大悟原来凶手就是他!就该是他!他从一开始说话的时候,就已经出卖了他!他之前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在掩饰着什么,即便没有掩饰,也似乎在装着什么。此时,我一般都会自问:哎呀,我真的是太笨了。

  但是,在看多了之后,我觉得自己不应该这样去想,因为阅读的乐趣在于这个过程中自己是否感到快乐,而不应该过分追求什么。阅读一本小说,能够让你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爱不释手,这就是一本好的小说的标准,当然这是我作为读者自己的标准。

  在我看来,玛丽·克拉克最近写的《孤身走我路》,就是一本好小说。

  玛丽·克拉克的小说,我看了一大半,每次看她的小说,都会有一种新鲜的感觉,刻画的人物极为鲜活,字里行间里慢慢布下悬疑的气氛,引诱着读者去慢慢发掘。

  最关键的是,结果总是那么的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人的智慧是无穷的,总能编出这么多好的故事,他们真的很不容易啊。

  我羡慕这些作家,他们总能在自己的想象里漫游,创造出一个个高于生活却又源于生活的故事。也许,每个人都有一个作家梦吧,想去写自己的人生故事,却又无法动笔,只是闷在心里,久了,偶尔在困顿之时才说出一句貌似平淡却又饱含哲理的话。

  其实,小说就是一个世界的缩影,有爱有恨,有喜有悲。这些都是生活的基本要素,只是你是否会碰到而已。

  这就是我阅读完《孤身走我路》一书后的感想。

  《孤身走我路》读后感(六):克拉克:悬疑小说版美式传奇

  美国悬疑小说女王玛丽•克拉克的名气不单在美国,在美洲及欧洲各国都广受好评。她的20多本悬疑小说,仅在美国本土的销量就已超1亿册。

  她的人生是一段传奇

  玛丽•克拉克本没有机会走上作家之路。她出生于纽约的布朗克斯,她11岁丧父,她与她的两个弟弟由母亲独自抚养成人。念完高中之后,为了能尽快工作,赚钱养家,她去上文秘学校。此后她进入一家咨询公司。在那里工作了三年后,受当时流行的旅行热鼓舞,1949年,她到泛美航空做国际航线的空乘员。“我的航线包括欧洲、非洲和亚洲。”她回忆道,“叙利亚暴乱的时候我正在那里,在铁幕拉开前的飞往捷克斯洛伐克的最后一班航机上。做了一年空乘员后,她嫁给了长她9岁的邻居沃伦•克拉克。他们是在她16岁的时候就认识的。婚后,她开始写一些短篇故事。1956年,她的第一个短篇小说被《外延杂志》以100美元的高价买下。

  1964年,她再次经历离别。她的丈夫因心脏病发作去世。克拉克开始写广播剧养家,同时决定着手写书。她每天早上5点起床写作,一直写到早上7点,然后准备送5个孩子上学。

  从最初的空乘员,到后来的短篇小说,再到最后的小说。从童年丧父到独自抚养子女。克拉克今日的光环可谓经得住多少磨难,就受得起多少赞扬。

  自1987年起,她任美国悬疑作家协会主席多年。

  1988年她又兼任国际犯罪小说协会主席。

  1998年,她被福德汉姆大学授予博士学位。她的小说在法国的广受欢迎让她于1980年获得法国手推车文学大奖,还有1998年的杜维尔电影节的文学奖。

  至2000年,她被法国文化部长授予“文学与艺术骑士”荣誉。

  同在2000年,玛丽•克拉克被授予美国爱伦坡奖的大师奖。西蒙舒斯特出版社每年都会资助的玛丽•克拉克奖,以鼓励最具类似写作风格的小说作家。

  《孤身走我路》:克拉克的人生写照

  《孤身走我路》讲述的是一位身在职场的单身母亲,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努力拼搏。不料孩子偶然失踪。她费尽心力寻找失踪的孩子,却被人冤枉是她偷走了自己的孩子。

  克拉克曾两次痛失至爱。一次是她父亲,一次是她的丈夫。因而她对于失去亲人那样撕裂的痛楚,体会尤为深刻。小说中的母亲,触及所有熟悉之物都会生情,细小如一块毛巾,一瓶洗发水,一种味道。这些细节莫一不是克拉克的自身体会。

  随着情节的推展,母亲受到质疑,连至亲的人和最好的朋友都开始怀疑,这是她一手策划的骗局。所有人都在反对她,四处都是阻碍,不让她找到自己的孩子。平常生活里常见的怀疑、背叛和不信任,在克拉克并不平顺的一生里并不少见。

  作者笔下的主人公必然有作者自己的影子。单身母亲,失去至亲,怀疑,背叛……克拉克笔下的每本书都有她自己的影子,有她自己的生活经历。翻开这本书,你读到的是她人生的哪一段?

  《孤身走我路》读后感(七):玛丽·克拉克的捕获技巧

  从古典派侦探小说突然转向悬疑类小说。是看了哈兰·科本的《死亡拼图》后的事了。于是,在书友的大力推荐下,翻开了这本《孤身走我路》。

  一位单身母亲年仅三岁的儿子被绑架,两年以来音信全无。母亲用尽了所有财产去寻找儿子。然而,某一天,她自己突然被当做绑架自己儿子的嫌疑犯而被全世界唾弃。于是,这位母亲只能孤身一人走上洗脱罪名和寻子之路。说实话,这样的故事其实并不算新颖。单身母亲和孩子的故事总是很受欢迎。被全世界冤枉而陷入完全崩溃的主人公也不在少数。然而,在作者的笔下,这位单亲母亲确能够轻易抓住读者的心。令人茶饭不思的牵肠挂肚。总之,这种虐心的书总是很受欢迎!

  我喜欢桑这个角色。她坚强、美丽、执着、善良,又很有才华。作为一名朋友,她以自己的善良被大家喜欢,即使当她被当做万恶的嫌疑人时,仍然有朋友甘愿为她付出;作为一名室内设计师,她能够很清楚的知道顾客要的是什么;作为一名母亲,她为失踪的儿子耗尽积蓄,即使已经过了两年,但是她仍旧不放弃寻找儿子的决心。当她被所有人冤枉的时候。她由起初的惊讶,不屑,到震惊,坚决,再到绝望,而又因为幻听到儿子的声音重新燃起希望。这一系列的感情转化自然真实。读者不自觉地就跟着她的心情走了下去。

  除此之外,克拉克很清楚读者纠结的是什么。于是她让每个旁观者都看到了一些真相。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她们都会有意无意地忽略那些。而这样的写法,让读者的心时刻悬着。而又时刻为明显的线索在机缘巧合下被湮灭而着急。于是,当最终某个问题被发现后,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使得所有人都想起了那些被他们忽略的东西时那种畅快的感觉也令读者感到十分爽!

  在这本书中,作者使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式。每一节都通过不同角色的经历拼接起这个故事。所谓的多角度,不仅是侦探、警察、主人公、旁观者,还有凶手和嫌疑人。当然,凶手没有明确的告诉读者。不过虽然作者透露的情报很多,而且在故事中布下了很多的伏笔。但是不要以为真相很好猜。本书的结局还是颇令人感到意外的。我自己是无视了作者给出的一条红鲱鱼,却掉进另一个陷阱中。

  然而,即使凶手暴露了,一切真相揭开了。克拉克依旧不会放过读者。最终孩子是否能够回到母亲怀抱,犯罪者是否能够得到应有的报应。桑的结局如何。一连串的问题依旧能够掀起一个小小的高潮。而当一切尘埃落定的时候。读者早就被克拉克征服了!

  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作者能把主人公那种失去爱子后的情感表现的如此惟妙惟肖。直到查看了作者的资料后,才明白。玛丽·希金斯·克拉克自己就经历过多次这样的生离死别。而她自己也正是一名单亲妈妈。于是我可以想象当她写这本书的时候,一定是把自己融入其中,又经历了一番痛苦的回忆。也只有这种用真感情写出来的文字,才能感动所有人!

  玛丽·克拉克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猎人。他设下了种种诱惑和重重陷阱,捕获着一个又一个读者的心!

  《孤身走我路》读后感(八):Never Walk Alone

  公车飘行,夜路岌岌,我把手和脸使劲往窗上凑,以便借到路灯的光。在这个时刻读一本名叫《孤身走我路》的书真是再合适不过。

  昨晚饭桌上,我兴奋地向忙着喂宝宝吃饭的老妈和妻子宣布自己正在读一本关于“孩子”的书,开篇讲的是一个母亲离婚后单独照顾三岁的儿子,然而三年前小保姆带着宝宝去公园时在草地上睡着,宝宝被人从婴儿车中偷走。她倾尽全力寻找儿子未果,却在宝宝五岁生日那天与前夫碰面时得到消息,有杂志登出了绑架现场的照片,偷走宝宝的那个女人分明就是她自己。她们被吸引得伸长了脖子追问我:然后呢?我只得回答刚看到这里。她们当即决定用这本书恢复快要废弃的阅读习惯,命令我迅速读完上缴。

  我可利用的时间只有下班后这段漆黑的夜路。玛丽•克拉克的书我没有读过,但能将二十万字的故事讲得如此顺畅又张力十足,绝对体现了一个老牌畅销作家的实力。舒缓的单线程或者紧张的多头作业并非区分一个故事好坏的标准,作者的掌控能力才是关键所在。《孤身走我路》虽然被浓重的畅销书或商业电影因素包裹,但由于多线程情节的合理安排以及简洁不浮夸的文字,使人在探寻真相的急切中力轻易地由脑入眼。经历了这样一场视觉饕餮,我毫不讳言自己对这个故事的喜爱,——原谅我的感受,它实在太像一个成品大片的剧本——夸张点说,她仿佛一个攥着读者心脏写作的人。

  当然这个故事成功俘虏我的原因之一是因为题材。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生可以鲜明地分为两截:有宝宝之前和之后。虽然时常会因为大把的时间用在育儿身上而偷偷叹息几声,但拥着温热的宝宝入眠时的幸福却可以驱散世间所有的不快。于是发现描写与孩子有关遭遇的书籍突然成了杀伤力极强的重型武器,就是现在,就在这个故事里,想象着与娇儿生离千日的痛苦,鼻子居然酸痛到无处可搁。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面对着一个太过糟糕的世界,是血缘关系把失望透顶的我们柔软地扭在一起,不离不弃,相濡以沫。书的原题I’LL WALK ALONE有着多重的含义,既指因为一点微茫的寻子期望挣扎求生的母亲,又指那个类似故事中必须存在的一意孤行的“恶人”,还可以指虽然离开了父母但始终未曾忘记亲人的孩子。

  这本书出现在一个糟糕的时候,我得知自己的朋友居然从分居的妻子家中劫走了自己的孩子,于是母子生离,奶水枯竭,他却认为这是一着妙棋,孩子是一只最好的筹码。我知道《孤身走我路》其实只想讲好一个故事,微有些煽情但却很完美的故事,它没有承载道德批判和过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但这个时刻,它在我的生命中有了特殊的意义。我不能不把眼前的经历与故事混杂到一处,不能不感叹于父亲的冷血无情,不能不无力地眺望着母亲枯竭濒亡的身影。既然生活如此戏剧化,我衷心希望它干脆如故事般流畅地发展下去,能让善良的人们得偿所愿,能让母子团圆,能让恶徒遭报。

  啊,突然走神这么久,到站了吗?司机温柔而无奈地告诉我车坏掉了。我叹口气,把读完的书小心地放进包里,下车,疾步投向明亮的路口。不远处有我的家,我的家人,还有见到我会开心大笑的宝宝,她会用小脑袋拱我的肩膀,会从乳牙缝里冒出连串的爸爸,会拍着胸口告诉我她想念我。

  我知道自己永远无法独行。

  《孤身走我路》读后感(九):被替代的与被损害的(近期被群众出版社煞到,拒绝剧透)

  题外话:今年只写了两篇书评,结果一本叫《不可能幸存》,另一本叫《孤身走我路》;第三本候选的是《后来》(请搜刘若英同名歌曲的歌词)。。。听听这些名字,不难想见今年的运道,那可着实堪虞啊!不过好在从没能幸存到保有一己孤身,还有后来前路可期,算是一线微光——其实真心想看《抱着黄金飞翔》,怎料开卷就联想到雅贼,于是死活都读不进去,奈何奈何【我的发财梦,总是成泡影TT

  以下是评论正文(其实写完有一个月了,但觉书名不吉利,总是不想发):

  本书很好看,颇有西德尼·谢尔顿风范。但是,读罢本书究竟能得出个怎样的结论,却很犯难

  女主的遭遇堪怜,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她被以怨报德了呢?似乎是因为她过于自立了。不管今时今日怎样宣称支持女性独立,很明显的就是:把本著的主角换成一位男性,就绝对不会承受这种煎熬的结果和过程

  这真是不公平,仅仅因为女主习惯于独立和自闭——或许不叫自闭,叫自尊或内向,意即自我保护意识过剩——就要接受被替代与被损害的命运:父母出意外、儿子被诱拐、与丈夫离异、工作被排挤、身份被替代、有谋杀嫌疑……不错,最后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水落石出了,儿子找回、工作顺利、还遇到一位理想的伴侣……但是,已经失去的那些珍贵的回忆,永远无法弥补,无论是对她本人还是对她的家庭

  给善良者的无妄之灾,给佼佼者的飞来横祸,让你怨尤无门、牢骚无地,只能被动承载,还要假作甘之如饴。如果没有那些只有小说和电影中才会出现的巧合,那么女主早就被公众的口水与朋友的误解给葬送了,包括她的生命、事业和亲人——因为没有人愿意信任她。即使是最亲近的爱人和朋友,也只是同情,但并不相信。人们习惯于被表相欺骗,习惯于相信被假象蒙蔽的双眼

  很多恐怖电影中也有类似桥段:好人绝对没有好报,你一片好意对待的那个鬼或怪人一定会杀你或企图加害你;而且往往会得逞。最后主角多数不得善终,就算暂时无事也必定会有续集的魅影,一旦被鬼或坏蛋纠缠,若想彻底摆脱,很难,很难

  不过虽然是第二人称,但毕竟是以女主的视角展开的故事,因此会怀疑是否女主并非她所表现的那样,会否她本人正是一切的根源与始作俑者?不是,幸好她不是,也幸好不是她。但在这个前提下,必须说结尾确实有点出乎意料,至少本人没能猜到。那是。。。殊难逆料的答案,以常理论,灰常说不通;但却又只能是惟一解——意外的背叛,艰难的答案

  而女主角也有谢尔顿笔下群姝的全部优点:精明强干,秀外慧中,端庄自律,等等等等。她一定是超乎所有人的特殊存在,光芒万丈之余却又有小鸟依人的禀性,既使人敬畏,又教人爱怜。不止是书中的各位正面角色对她垂青,读者更是对她的遭遇感同身受,恨不能陪她踩平遍布荆棘的坎坷旅程。还有,就是始终痛恨那隐身于暗处的罪犯,为什么一定要如此对待一位几近十全十美的女性,若不是旧怨,就必定是嫉妒,所谓不反省自身不足反怪罪他人完美的那种无聊类型【事实证明这个推测倒是全中

  谈及本作的缺点嘛,就是有点虎头蛇尾了。谢尔顿的风格是铺陈得开、也约束得住,华丽开篇一定会有一个对应的华丽结局,全始全终;但本书在此点却尚未炉火纯青,收尾稍嫌草率与平淡。知道罪犯的庐山真面时,震撼是震撼的,不过还是有些地方没有解释完全;嫌犯是那个人较合理没错,但其人为什么会在那个时刻只能采取那样的行动,解答还是不很令人信服——说得通,但也仅仅是说得通而已,不算完美解读。不过它仍然是本不错的作品,优点远大于缺点。瑕不掩瑜什么的,成语哪有白话通透,懒得往这上面用【推理通常不等于遣词造句,重点在于手法与解惑;文学性或修饰性容后考虑

  当然,这里还是要提一句BUG:在当代,不管怎样也不愿相信有人能够仅仅依靠化妆和服饰就完全冒充另一个人,尤其是在阳光下面对面还能混淆视听。这一点,在早期的推理小说中勉强可以接受,现在,不行(就是老福笔下的李代桃僵也是在昏暗光线下的重重伪装)。何况图像还呈现在照片上,就算是倚仗了浓妆、帽子、围巾和墨镜,只要没有碟中伊森的面具,仍然难以置信【你也可以理解成我太有特点,难以假冒,是以推己及人得出如上结论。这也很自然——恐龙哪有人摹仿得像【既为吐槽帝,最先调侃的,必定是自己XD

  欧美推理与日系推理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但一样精彩纷呈。不管孤身行路有多艰难,永不放弃,永不言败,自己坚信有朝一日,否极泰来

  《孤身走我路》读后感(十):你所想的未来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对它没有太多的兴趣,因为我很少看悬疑类小说,平日的阅读精力和方向不在这里,所以遗憾的是对这位美国的悬疑女王玛丽·克拉克不是十分了解,这是我的疏忽——现在看来的确如此。

  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是我的母亲,她看到我书桌上未拆封的书就拿去看,结果她一发不可收拾,几次拉着我跟我讲书中的情节,还说我一定要看不然肯定会后悔,母亲已经是五十岁的人,其实对这样子类型的书籍根本没有兴趣,她平日阅读的点都在家庭伦理或者是婆媳之类,但从这件事上这恰恰说明了这本书的成功。这下我真的可以相信玛丽的书在美国就可以卖到一亿本。

  虽然对悬疑小说不算了解,但我像小说写作异曲同工,都需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悬疑生活则更加强调故事性,它比一般的其他类型小说更加注重环环相扣的情节和出乎意料但却又在意料之中的结局。它故事中的一切都需要非常强大的维护,这种维护我理解成为一种气场,这种气场可以使得整本小说散发这一种和作者同呼吸的感觉,它的步伐和进展正是作者想要的,也是读者期望看到的。

  为什么要提到这点?其实在这本书中,我所看到的,就是这种感觉,在读第二遍的时候,我就更加将阅读的侧重点放在情节的构架和气氛上,我发现作者真的是一个聪明又游刃有余的人。所谓悬疑小说,其实就是用一个接着又一个悬念来吸引读者,它的宗旨是吸引,它的目标是阅读,而这本书从一开始就做到了,我从下午开始阅读,用了整整一夜的时间读完,它实在很让人觉得一种微妙的感觉,这种感觉其实就是作者赋予的。

  我特意去查了这位作家的经历,和我想的一样,纵观一些作家,尤其是国外的名家,其实他们都不是职业的作家,或者至少是经历丰富的人,这种丰富并非是走过多少的国家,遇到了多么庞大的场面或其他,而是在平常生活中经历了大的起落,并且善于从日常的生活之中发掘出本人思考的点,由点到线,最后是面,直到一整幅完整的画面,这就是从生活中提炼出的真正生命的意义,然后将它以各种方式写下,就是一本优秀的作品。

  我很想把书中的单身母亲等同于作家,虽然我直到这几乎不太可能,但它实在真实。我认为悬疑小说——尤其是早年的作品——都有一个怪圈,就是几乎所有的悬疑作品都以非同寻常的开场作为开始,并且以另外的不同的方式结尾,它的现实点几乎找不到,或许这也是我很少看悬疑的原因之一。我其实更加喜欢接地气的作品,我不想在太过科幻或者是想象的空间里去找现实的依托,我更希望能够在作品中就看到,并且愿意相信那就是真实的,存在于我们身边的。

  我认为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这一点,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位可怜的单身母亲,生活在复杂的社会,谋生在职场里,辛苦想要给自己的孩子一点更好的日子,没想到自己的孩子竟然失踪,她疯狂地寻找自己的孩子,却又在这其中遭到各种的误会和曲解,而当最后真相大白的时候,一切都不是我们所想的模样,就连我的母亲都说:这本书超出了我的预料,我没想到是这样子的结局。

  我不知道这样的故事是否和作者本身的经历有直接的关系,但我想肯定藕断丝连八,她对于那种痛楚——那种失去的痛楚格外的清楚,书中用了很多的篇幅来描写折中痛楚,这种痛楚其实也是我们经常遇到的,只是我们有时不愿意面对,愿意去遗忘,但作者却把它完整地记录下来。而在这里必须说出的,描写痛楚其实其他的作品都会有,但没有一本书——起码最近我看过的书——能够比它描写的真实。是的,真实,真实到害怕。

  真实的原因是你在阅读的过程中,完全沉迷在故事之中,只要作者的一个小小的技巧,就能够让你完全沦陷,书中随处可见的细节描写也让我不得不单独拿出来好好赏析,甚至是很长很长的对话都不会觉得乏味,这些东西,其实都是作者自己拥有的特质。

  故事现在看来其实是合情合理,在故事进行中间的时候,母亲遭受着几乎所有人的质疑和怀疑,她又迷茫又彷徨,又无比想念自己的孩子,没有人相信自己,没有人帮助自己,她四处碰壁,她面对恐慌,她终日所面对的恐惧、背叛、责怪,我都觉得都在我们的身边,只是作者将它单独拿出来放在一个故事里,放在一个单身的母亲身上,这就更让我们有了侧影之心。

  我去搜索了作者的履历,并且阅读了她之前作品的片段,后来我发现了她这二十多部作品之中的一个共通点,除了我前面提到的真实感之外,更重要的是一种自我的氛围,这种自我是作者在写作时掏心掏肺的结果,是把她自己完全放置在故事之后的连锁反应,你知道有些作者喜欢做旁观者讲述一个故事,有脱离感,但作者把自己当做事发人之一,她将自己融入整个故事,这或许也是我觉得为何书中的母亲就是她的原因之一吧。

  或许没有人反对这样一个基本标准,一本好的悬疑小说,就是让人爱不释手,并且会有大部分人想不到结局,如是如此的话,这本小说就算是成功的。我想这本书就是成功的,起码书中处处有悬念、点点有暗示,但几乎又深藏不露,在每一个篇章都会有新鲜的点在吸引你,你是放弃旧的观念接受新的,还是怀抱着一堆作者给你的不知是真是假的迷雾,继续猜测?这需要读者选择,这就是妙处。

  结局总会到来,虽然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这本书用它的故事完整地告诉了我们这样的道理,我很清楚写就一本书的不易,能够写的如此让人意犹未尽更是让人敬佩,我想如果还有可能,要再去读读她之前的作品,感受这种已经许久没有体验过的阅读感受。

  这种感受,你是否也有过——在某些字句中,你与自己较劲,你认为的对是否真的对,你觉得错误的地方是否经得住考验。我们所想的书中的那个未来,是否真的就如表面如此,与自己、与文字、与作者来一场遭遇战,与书中的世界对立又统一,博弈相当。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jjwk/68864.html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