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经济文库 > 经济著作 > 【不死的癌症指的是什么病】《“不死的中国人”》读后感10篇

【不死的癌症指的是什么病】《“不死的中国人”》读后感10篇

来源:经济著作 时间:2020-03-30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经济著作】

《“不死的中国人”》读后感10篇

  《“不死的中国人”》是一本由[意] 拉菲尔-欧利阿尼 / [意] 李卡多-斯达亚诺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死的中国人”》读后感(一):值得我们了解侨民在外生活情景的书。

  《“不死的”中国人》是意大利两名记者对全意大利从北部到南部华人区进行实地调查和访问后形成的一本书,旨在全面立体反映中国人在意大利的真实生活和创业经历,并纠正意大利人对华人的诸多偏见;也为国人了解中国人在意大利的真实经历提供了一份难得的一手资料。相信国内各界通过这本书能对自己的海外生活与创业规划有所借鉴,并为我国华人华侨政策决策提供参考。 本书出自记者之手,有相当的可读性。

  《“不死的中国人”》读后感(二):意大利人眼里的中国人

  书中涉及的华侨90%来自浙江省,如义乌、温州,还有福建省和东北地区。这些地方的商人,在今天的中国同样是强劲有力的。

  在经济即将面临崩溃的意大利,中国人依旧是不死的。几十年的奋斗已经让他们在亚平宁半岛站稳了脚根,富足地安家,并开枝散叶起来。

  他们的崛起,让整个半岛开始注意中国这个远隔千山万水的,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实说意大利是古罗马文明的继承者,我不敢苟同。但对于远在异国开创事业的同胞,我一向充满敬意。

  意大利的中国人,和全世界所有的华桥一样,有着勤劳、努力、刻苦的精神,骨子里也都藏着“不惹事、不招事”的中庸思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也被感染了地中海的浪漫和马梅利的激昂。

  了解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正是了解我们自己。

  《“不死的中国人”》读后感(三):0

  描写中国人在意大利的生活现况,描写对象大多是底层劳动者。也有写出意大利人对中国人“独特的”见解(大部分是偏见)

  建议:如果你无法容忍外国人说中国的坏话,请不要轻易阅读此书。

  此书有一大部分都在写在意大利担任底层劳动者的中国人的艰辛奋斗(但它很少表现中国人成功的那一面= =)这些中国人勤劳、坚忍、沉默、甚至神秘,每天只是不停的工作,尽自己所能的积累财富,然后当个小老板。这是千千万万个踏上意大利领土的中国人必过之路。

  只是中国人拼命的工作方式让意大利人无法理解,当然他们也不想去理解,哪怕中国人再勤奋,他们还是喜欢通过那些流言蜚语或是一些表皮来了解中国人,毕竟比起令人心酸的痛苦生活,充满神秘色彩的传言和充斥着优越感的偏见更适合做咖啡的调料。

  于是悠闲自我的意大利人们,捧起一杯奶香四溢的卡布奇诺,看着橱窗外还在汗流浃背的中国人,嘲笑又怜悯的摇了摇头,继续沉浸在自己的香郁世界⋯⋯

  《“不死的中国人”》读后感(四):当下中国城市化的异国版本

  如题所说,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个了。书中所说的种种想想,仔细想想都能在现今的中国找到相似的情节。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对中国的文化,民族特性有了更多的认识。

  其实这本书算是相当难以读进去的一本书,文笔谈不上有多美,再加上绝大部分人对意大利关注度不高,所以这本书摆在我的书架上长期充当摆设也就不足为奇了。我算是闲来无事拿来翻了一翻,果然还是没有阅读的愿望,最后是硬逼着自己读完的,读完居然大有感悟(所以有时候读书还是要逼逼自己换换口味的)。

  这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综述在意大利生活的中国人的特点,工作和来历,第二部分是以意大利华人地域分布来展开,分析了不同地域中国人带给意大利的影响,主要是从行业这个角度展开。

  我为什么说这是中国城市化的他国版本,你只要把这里的中国人想成中国进城打工的农民,把意大利人想成中国城市中的那些人,你会找到太多太多相似的情节。比如刚开始非法移民到意大利的那批人中国人,一天十几个小时没日没夜的做工,吃、睡、工作都在一间封闭的屋子里,这个和城里工地上的农民的工作状态实在太像。再比如意大利人一开始对做工的中国人态度极热情,到后来都是排斥,认为他们的商铺破坏了原来优雅的街道环境,抢走了他们的工作,然后出现了中国人子女在学校里被意大利人排挤的情节,那些小孩一边上学一边帮父母看铺子、帮工的事也是常态。这些我们在当今的中国都能找到类似的事。然后当中国人不被理解的融入当地社会后,其子女读理工大学、艺术大学,然后要么继承家业,要么开始从事工程师或者艺术家的工作。像这类情节放在今天的中国一点都不陌生。

  这本书读完,你会发现,到哪个地方,处于困境中的中国人都表现出一种特别能吃苦、特别依靠亲友关系、敢闯敢试的特点,可以说这种特质导致了中国人无论到到哪都能最终很好的生存下来。但同样的是无论到哪,都会特别的让别的群体排斥……

  《“不死的中国人”》读后感(五):我们为什么不死

  明代时,荷兰人、葡萄牙人已往来中国,他们惊讶地看到,这里的人们温文尔雅,身材高大,穿着得体,不论外国货多么差,他们总是礼貌地表示比中国货好,他们非常尊重外国人的意见,总在倾听。

  而到了清代,马噶尔尼在中国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人们穿着破烂,大声喧哗,像看动物一样围观外国人,他们没有尊严感,身材矮小,面带菜色,可对西洋先进的科技,却一脸不屑……

  马噶尔尼的来访,几乎是一个分水岭,此前欧洲对中国充满尊敬,甚至男人一度还流行过梳辫子,而此后中国形象一落千丈,被看成是不开化、愚昧的地方。

  不能说乾隆不努力,他特意嘱咐官员,严禁马噶尔尼和平民接触,在庞大的使团到访和离开的几个月间,官兵忠实地完成了隔离工作,他们只让马噶尔尼看好的一面,甚至连接见都安排在最漂亮的宫殿中进行,然而,马噶尔尼还是发现了真相。

  越开放,就越进步,国家富强,人民知礼,则尊重不请自来,相反,越封闭,就越落后,国家破败,人民无耻,结果自取其辱。明清两代的教训,令人深思。任何一个民族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中,都必须以外界为镜鉴, 这是获取现实感的重要保证。从这个意义上看,本书不可不读。

  本书是意大利人看中国移民,作者是两名资深记者,他们通过大量采访与背景研究,使本书达到了人类学范本的高度。

  在作者们眼中,中国人简直是奇迹,是“不死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整天都在干活,不需要游戏,不需要社交,甚至不需要家庭生活,他们干最脏最累的活,更可怕的是,他们做生意似乎不需要向银行贷款。

  两位作者通过深入调查,准确地把握了中国移民们深深的紧张感,他们急于改变自己的生活,如果不能迅速成功,他们将没有足够的钱留下来,而他们的文化也决定了,精神世界的一切,都可以让位于功利主义。

  那种省吃俭用的生活方式有如苦行,同样的工资,意大利人要活下来必须四处借钱,而中国人不仅活得很好,还能攒钱当老板。中国移民和意大利人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不需要维护虚荣,甚至嘲笑虚荣,并认为虚荣很愚蠢。

  然而,人类的一切文化,最终都会指向虚荣,这一代“不死的中国人”成功了,下一代怎么办?他们终究要融入本地文化,当他们的孩子成为社交场所中的重要一员时,他们还会排斥虚荣吗?

  然而,这样遥远的问题,移民们暂时还想不到,他们普遍有一种优越感,认为自己的传统更优秀,但事实上,他们的利益因此正受到侵害。

  本书采访扎实,文笔严谨,生动地描绘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作者冷静的笔调,体现出一种尊重与温情。镜子中的我们,是不死的,但这种不死,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苦难。

  《“不死的中国人”》读后感(六):中国人真的不死吗?

  《不死的中国人》这是一本两个意大利记者通过对生活在当地的中国人的访谈之后而写的一本书,,让更多人了解从欧洲人的视角看中国人,也让我们更好地看清自己。首先,先解释一下为什么会说中国人不死,因为中国人在意大利的死亡率低的可怜,而且很少看到中国人举行葬礼。1.因为中国人的叶落归根的观念,老了还是回到祖国。2.一些身体不好的一般都不会远航。所以,中国人好像真的不死哈。

  其实我不赞同书的副标题:他们干活,挣钱,改变着意大利,因此令当地人害怕。干活,赚钱就会令当地人害怕了吗?要知道生活的最初含义是生下来,活下去。不干活、赚钱怎么活。幸好这本书在后面给出了说明。最开始的时候中国人受到当地人的喜欢,他们会帮助中国人,邻里关系也很好。但是几年以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那种内心的渴望,工作,工作,工作,赚钱,赚钱,赚钱,致使他们无法融入意大利。他们宁愿大冬天裹着羽绒衣也不开暖气,他们吃着最便宜的食物,住着最破的房子。他们不关心选票、不关心足球、不关心当地的文化,他们的家庭从不参加守护神节,母亲从不到学校去,孩子们从不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成年人不去学意大利语。但是他们的勤奋,廉价的劳动力,高的工作效率令当地很多人失去了工作。可以想像既然不能融入当地的文化,还跟当地人抢饭碗,如果我是当地人,我也会害怕。

  第一代的中国移民给人的印象就是为了生存,什么都愿意干,文化层次低。石匠、除草工、垃圾处理、沙发加工、服装、酒吧...他们利用自己的辛勤劳动积攒资本,再利用具有中国温州特色的民间信贷自己做老板,让当地人怀疑他们的资金来源的合法性。宁愿睡地板,也要当老板。(让我不禁想起电视连续剧《温州一家人》中的小雨在意大利的情形,里面很多的情况跟这本书里写的一样。)一个当地的企业死了,另一个就活了。让企业主认为能省的都省了,生产成本无法节约的时候,总有浙江人向你证明情况并非如此。他们就是靠着拼命、吃苦、动脑筋成功。

  尽管他们有很多的美德,但他们还赌博、偷税漏税、行贿走私、也有黑社会...很难想像白天工作这么辛苦,还去赌博,这么来之不易的钱多可惜。其中有一点原因,因为文化层次低,又没有什么爱好,赌博是爱好里面最容易学的,这身为浙江人的我很有感触。其他的那些行为也在揭示这中国人爱投机取巧的作风。

  第二代的中国移民,很多都是中国人请当地人做保姆养大的,因为实在是太忙了。这也让人想起中国好多的留守儿童,不是父母愿意离开他们而是真的被生活所迫。他们长大以后不是跟父母亲,而是和保姆亲。也真的只有中国人才会发生这种现象:一个移民请一个当地人做保姆。还有很多的孩子会帮着大人一起工作,所以上课时看他们睡觉就很容易理解了。他们被当地的孩子排挤,无法加入他们的活动。他们被说是身上有臭味的不死的中国人。但是他们的数学成绩非常好,这也是中国特色了吧。他们的语言能力比上一代的好得多。他们总是不定时地换学校,因为父母亲的到处搬迁。但是他们的成绩却很优秀。他们也能上当地的好大学,找到好工作。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只是想说,其实当地人也应该主动去理解中国人。中国人一定不会令他们失望的。

  《“不死的中国人”》读后感(七):读《不死的中国人》有感

  在开始讨论这本书之前,我们可以在解读下“不死的的中国人”这个定义。

  中国人可以不用多说,我们可以着重解读一下“不死的”,不死的,顾名思义就是不死的,但是这里的不死的和我们理解的不死的还是不一样,我觉得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很多的,很忙的,很有活力的呢,在结合一下部分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固有印象以及缺乏了解的现状,还可以理解为神秘的,不理解的,长得一样的,另外设想下这句话出现的情景,这句话应该还有点发泄的意味,不过在为了不涉及种族歧视言论,“不死的中国人”大概是最能表达西方人对于华人的那种不知疲倦,吃苦耐劳,不遗余力的抢夺他们社会资源的不满而又无奈羡慕的复杂心情。

  这本书想来也是最近几年出版的,相信在2000年之前不会有这本书出现,显然这样的说法出现的大环境是中国的日益崛起,如果在2000年之前,傲慢的意大利人是不会对一个贫穷落后国家的移民来表达这样的复杂心情,脾气好点的,会表现出优越感,赢得你满满的崇拜感,脾气差点的,就会说滚出这里黄皮猪,然后看着你愤恨地离开。也许这一刻的改变是从2008年开始的,西方运衰,东方势起,经济危机下的西方人的焦虑开始显现,稳定发展的中国人的自信开始提升。

  这本书就产生了,一方面,大概是抱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目的来了解中国人,另一方面,就是迎合社会上针对中国人的情绪,在这之中,有许多专家学者会参与解读,但是他们毕竟离普通人的生活太远,对于普通人的来说最好的切入点大概就是身边的你我他了,所以,很显然这本书针对的读者是意大利的普通人。

  书里面都是一些跟踪采访,采访对象主要是中国人,另外总结了些意大利人对中国人的观点,了解中国人对这些观点的看法和理解,其实书里面有很多对中国人的好的观点,比如,吃苦,坚持,忍耐,爱国,民族自豪感等等,这都是我们民族适应社会的的优秀品质,这就不多说了,我们可以着重说下其他的。

  1.善于利用规则和规则漏洞;西方的法律法规很完善,中国人可以适应的很快,所以我们会去罢工,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西方的法律很难有漏洞,但是这难不倒中国人,再完善再严轲的法律实施的还是人,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看明白了这个问题,所以,我们会贿赂海关,进行走私。

  2.对于金钱的病态渴望;也许这和时代有关,和地域有关,并不是绝对的,书里虽然有提,到并没有着重写,大概还是有疑虑吧,早年间出国的人大概都有一个外国梦,这个梦大部分是和金钱有关的,也许这个是给了外国人一个普遍的印象,再加上一无所有的中国人为了过上正常的生活,当然会比更加的努力去挣钱。

  3.中国人是矛盾的;外国人不了解我们,我们自己大概也半知半解,我们既可以为了挣钱不知疲倦,也可以为了赌博一掷千金,我们既可以抱成团为了获取更多,也可以为了获取更多内斗不止。

  4.一群中国人是一个社会,一个半封闭的中国式社会,在里面有中国人的好的一面也有劣性的一面,有对同胞的包容和敌视,有对中国传统社交的延续,有对外国文化的谨慎性的包容,总之中国人的什么,在这个社会里都有。

  全世界的每一寸土地,大概都有过中国人的足迹,也许我们感叹我们哪里都能生存,可在某些人看来,能让我们生存下来的东西,有的只是我们的种族劣根,也许他说得对,相比于这个时代,他们有的确实有些不合时宜,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些都是我们几千年来养成的种族天赋,正因为他们,在与天与地与人的争斗中,我们才能其乐无穷。

  《“不死的中国人”》读后感(八):我们是谁——镜中的中国

  我的一个同事告诉我,他的导师正在闭关读书,什么文章都不写,潜心研究一个问题——如何认识(理解)中国。他的导师叫曹锦清,写《黄河边的中国》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28796/ 的那个曹锦清。

  我在豆瓣上搜了一下,发现他的导师已经出了一本书《如何研究中国》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805213/ 粗看了下目录,发现没有提到海外中国的部分,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正如辛亥革命离不开海外华侨的捐款,苏维埃中国不能没有俄国人的卢布,当代中国的经济腾飞离不开WTO,更离不开海外的中国人的贡献,尤其是房价,这在本书中也有体现,在欧罗巴疯狂工作了大半辈子的浙江人,晚年钟意在杭州买一套大房子,打打太极跳跳舞,开始“生活”。

  温州本地的报纸曾经有一个专栏,写天下成功的温州人,一个个成功的案例,就像彩票大奖得主连载,让你感觉欧洲遍地是钱,只怕你不愿意怒力去挣。但这些报纸永远不写的,是中国人在海外,我想不仅仅是在意大利,都被看成“粗人”,就像上个月温州本地电台里一个女主播说,温州外地人的素质有待提高,他们的行为影响了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然后举了一个活灵活现的例子,她亲眼看见一个外地人的小孩当街大便,孩子的母亲当即掏出纸为其清理。我想如果她读过本书,就知道所谓中国人就是世界上的XX人之类的说法绝不是仅仅说出了一小部分真相。

  2008年在罗马的书店里看到这本书被放在畅销书的位置时,被书名吓得虎躯一震,随后分别问过罗马福音派教堂(书中有提到)认识的一位温州女生(她也是幼年来意大利,所以至今未能入籍)和一位在罗马工作的西西里人。西西里人告诉你的是意大利人的标准答案:中国人会把尸体运回家,把证件留给新来的人。而来自温州的移民1.50代当然不接受这种神奇的解释,因为我不是意大利人,所以这个能让他们失去淡定的问题被以另一种方式打发了:“那是意大利人嫉妒,我们中国人勤劳。”

  据说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远远胜过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这样说即使是正确的,也没什么意义,因为外地人对北京上海的兴趣远远胜过帝都魔都人民对外地的兴趣。据说日本人对中国的研究远远胜过中国人对日本的研究,这绝对是正确的,而且有意义,因为日本对中国的兴趣远大过中国对日本的兴趣。这本书,以及书中提到的很多意大利人写的关于中国人的书,足以证明,意大利人对中国的了解胜过中国人对意大利的了解。

  鲁迅先生曾经希望每个中国人能看看一个美国人写的《中国人的性格》,照照镜子,发现自己。我相信看过那本书的中国人不会太多,因为书中很多描写已经让我们觉得陌生。那么,我希望多一点中国人看看这本意大利人写的关于中国人的书,因为还很贴近,还很犀利。

  《“不死的中国人”》读后感(九):《不死的意大利人》

  每一本书我都试图读出一点韵味来,好像只有这样子才能使我记得一本书。

  现在我把这本书概括为“干活、挣钱、我们就是中国”

  出于不知道什么原因我们人类总是可以把自己划分开来。什么亚洲人,欧洲人,美洲人,非洲人;什么中国人,日本人,越南人,印度人;什么大陆人,香港人,台湾人;什么北方人,南方人,东北人,闽南人,广州人;就我们浙江也能分出杭州人,宁波人,温州人,金华人,而我们一个小小的宁波也有江东江北鄞州奉化慈溪的区别。而且在国内特别奇怪的是一个地方的人都会把其他地方来的人称为“外地人”,这当然是饱含文化意义的称谓,并且充满了强烈的负面情感。

  诚然每个人都有其地域色彩,比如我在山东山西的时候就特别纠结。我发现自己满脑子怎么都是“钱、钱、钱”,好像评价一个地方的标准主要就是这个——钱。但我当时就觉得非常糟糕,我原来已经在无意之中成为了这样一个势利的人,这真让我感到害怕。这会让我充满偏见,这会让我难以与他人平等交流,这会让我眼中的整个世界都排斥我(主观感觉是我排斥整个世界,但仔细想我觉得应该是世界排斥我)。

  每一次听到中国人夸自己勤劳勇敢的时候我都充满怀疑,我会想,难道你把这么多国家的人都拿过来进行了严格的横向比较?也许中国人是比较勤劳,而我心目中那些努力向上的典范却基本上是外国人。我能由此推导出外国人比中国人勤劳,但至少国外也有很多很多勤劳向上的人。我觉得这就是我跟作者贯通的地方,从整本书的基调可以感觉到两位作者并不以中国人的勤劳而成为意大利人的懒散羞辱。作者总是提到五十年前的意大利,那时候的人们也是这样的,充满活力。所以作者会觉得看到他们就是看到过去的我们自己。

  反过来,我想对中国人来说,看到现在的意大利人就是看到未来的我们自己。2013年据说是应届毕业生就业最难的一年,经过六七月份媒体的炒作到现在十月份好像一切都风平浪静了。大家都就业了吗?我根本不关心这个,因为就像作者提到的,意大利的年轻人宁愿领900欧元/月的工资也不会愿意去都灵试试。如果说每个国家的人都是不同的这一点被注意到了,那随便一个地方出来的随便两个人都是不同的这一点好像都被很多人忽略掉了。在意大利的中国人也并不都是一样,第二代就跟第一代不一样;不同阶层之间也不同,主要来自浙江的农民工和由全国各地人组成的学者团体也不一样;那个在赌场中遇到的“海”倒让人觉得亲切。大学毕业,在银行,上午看看报纸下午替别人数数钱。我想那些一个领900欧元的意大利年轻人大概也是这样的状态,而到了当下的中国能上午看看报纸下午再看看报纸的人有一群跟一月900的意大利年轻人一样,而另一群则在另一个极端受到国家的合法养护且收入十倍。懒散的意大利人能让意大利成为“衰亡的国家”,那懒散的中国人自然也能让China Dragon熄火,而且客观评价的话历朝历代版本的China Dragon都是因为这个原因熄火的。有道是,亡国岂为外患,实内乱也;岂为天灾,实人祸也。

  其实那些懒散的人根本就不是我关心的,那是我管不到的事情。从这本书中可以学到的是,一个人(乃至一群人)的勤劳是可以改变一些东西的,被唤醒的采石行业,被复活的水稻田,垃圾分类处理......创意和创新并没有把一切问题都解决掉,而这其中一些漏洞的填补仍然需要极其辛勤的劳动。所以,你说如今的劳动密集型和低端产业会像传说中的一样灭亡吗,我想只会衰亡。

  在意大利洗盘子的中国人自然是最底层的人群,但他们当中却有很多不断往上爬。这其中有财富的秘诀在:想富有先存钱。但总也有人一辈子洗盘子的,总也有人创业失败跌至谷底的,总也有人...... 想到这些,在穷人和富人之间,在懒散和勤劳的人之间,在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之间。这个社会,通过不同维度的描述显现出了无穷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无尽的残酷和繁荣。而反观现在的自己也只是一个洗着盘子收入微薄的人......难道就没有什么东西被照亮吗?我是说每一个人。

  《“不死的中国人”》读后感(十):《不死的中国人》:到底是谁更艰难

  《不死的中国人》:到底是谁更艰难

  中国人在意大利谋生,两位意大利本地的记者对华人群体做了系列采访,遂成此书,一时在意大利畅销。从书中的信息展示,意大利社会对于华人有一个明显的态度转变,从早年的热情好客转为警惕、厌恶。当地社会上甚至流传着一些荒诞不经的谣言,比如有言论称米兰的中餐厅专门为一个特定顾客圈子烹饪圣伯纳犬,须知圣伯纳犬是一种血脉渊源、体型巨大的名犬。而当地的官方检查人员则已经出面辟谣。意大利人,从早年对房客关怀备至的好房东,到如今对待中国人的态度,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切?

  原因很简单,中国人普遍不守规律,他们以低廉的制造成本仿制意大利产品,冲击意大利人的生意。当某一外来群体,以后起之秀的姿态对本土既有的产业构成威胁,那么,不管这个国家是什么政体,外来者都难以避免本地社会对他们发动的抗议,只是程度不一而已。轻者只是人群游行、部分媒体鼓吹排外,重者则会在政府坐视不管或火上加油之上造成人道主义的灾难。比起华人在其他国家的遭遇,意大利人算是相对宽容了。

  以温州人为主体的华人们成群结队来到意大利,他们省吃俭用,干一切重活、苦活,而且可以兼职干几分工作,不知道休息。这对于会借钱去度假的意大利人来说,中国人真是不可思议的小强,生存能力如此之强。至于此书书名的由来,是意大利人很少见到中国人的出殡和葬礼,有好奇者随口说中国人永远不死,于是三人成虎。这事实着实是简单不过了,地球上谁见过老头老太,以及身体虚弱多病的人成群出国门打工?而且,中国人等到了六十岁左右年纪时,基本上回家去养老了,带着半辈子在意大利挣来的血汗钱衣锦还乡、显摆一番。

  挣钱、挣钱、再挣钱,任何苦难都在所不惜。这就是中国人的生存哲学。我一方面按照思考惯例感叹儒家文明下勤劳坚毅的民族性,另一方面则为自己的同胞感到心痛。其实,对于挤住地下室、舍不得烧暖气、买最便宜的食物、夜以继日地干体力活,这样的状态对意大利人而言是前所未见的辛酸,对饱受政治苦难的中国人而言,已经是幸福的生活了。有吃有住,有迁徙自由,可以自由思考说话,没有痛苦的税负和有毒食品,每月收入折成人民币过万不成问题,最关键的一点是,他们是在为自己赚钱,经营着自己的梦想。比起国内依靠钱权关系风光无限的一代人,比起拼爹的又一代人,他们是伟大的。比起在北京艰难度日的蚁族们,他们是幸福的。

  中国人在意大利的发家模式,基本上是白手起家干起,先打苦工还清出国的费用,然后依靠几年苦力的积蓄,结合乡土关系为网络的借贷模式,自主创业,做个小老板。这样的发展途径,意大利人总为此感到惊讶不已,世上居然有人可以如此做虐自己、牺牲当前对生活的享受换来事业有成。对传统教育喂出来的中国人而言,这是理所当然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论是读书还是打工,都得吃苦。在中国本土,当前的问题是吃再多的苦、发挥再多的智慧,也难以成功,因为社会板结化日益严重,多数人失去了依靠个人努力在社会中获得上升的渠道。而在意大利,吃苦之后多半能创业成功,这是比中国市面上乌烟瘴气的励志书、心灵鸡汤要灵验一百倍的实例。同时,这样的对比暴露出中国社会存在严重的财富分配问题,在意大利,你白天除草、晚上缝纫,或者就直接在工厂里一天战斗16小时,这收入便能赶上本地人的平均水准,甚至超过一大截(不算福利保障)。换在中国,这些卑微的体力工作者,永远是生活无望,莫说收入之低无法达到正常生活所需,他们还随时会被城管殴打、被半夜清查暂住证、孩子上学的临时学校又被强拆。

  意大利人对华人的最大印象除了叹服小强般的生命力外,还有中国人的封闭性,中国人一概没融入本地社会,不参加各类活动,当然也不会参与当地的政治治理。缺乏参政意识、对构建良好的公共生活毫无兴趣,这是多年来国内教育落下的病根,也怪不得这些背井离乡来赚钱的人是如何缺乏公共性。他们中多数人是洗脚上田的农民,不说有多少见识和常识,连语言都不通。所以,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在意华人还是比较顺利的。由一个个个人奋斗史构成的群体经验,至少在意大利比在中国国内要健康,意大利作者本想表现中国侨民比起意大利人来是多么地远离幸福,但在母国人看来,这是一个很大的讽刺。

  成稿于2011-11-05

  《“不死的中国人”:他们干活,挣钱,改变着意大利,因此令当地人害怕》

  拉菲尔-欧利阿尼 李卡多-斯达亚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年10月版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jjwk/68991.html

推荐内容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