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经济文库 > 经济著作 > 读通鉴论白话版|《读通鉴论(上中下册)》读后感10篇

读通鉴论白话版|《读通鉴论(上中下册)》读后感10篇

来源:经济著作 时间:2017-11-27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经济著作】

《读通鉴论(上中下册)》读后感10篇

  《读通鉴论(上中下册)》是一本由王夫之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6.00元,页数:6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通鉴论(上中下册)》读后感(一):读懂本书的一些建议

  船山在这部巨作中表达的观点,本人目前不敢妄发议论,有待进一步阅读与钻研。假以时日,日后或可略加点评。本文主要就文辞谈几点个人看法。

  第一,本人读船山著作比较多,发现他其实是十分重视文辞的,在《尚书引义·毕命》和《夕堂永日绪论·外编》中他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另外,船山在《庄子解》中对庄子的文辞表示激赏(能得到船山的赞赏是难能可贵的,要知道在我上面提到的篇章中,他对于韩愈、苏洵等后世奉为古文大家的文章提出了十分严厉的批评),“以为‘虽洋溢无方,而指归则约’,而且‘自说自扫,无所粘滞’,这也可以说是船山的夫子自道”(严寿澂《<船山思问录>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第二,个人以为船山的文辞堪称典雅。论文辞,有唐以降无出其右者(纯属个人看法),尤其是在这部书中,他的文辞更是发挥到了极致。但是典雅不等于难懂,个人读一遍基本没什么问题,一些经验可以分享:一,第一遍先通读,不要停下来死抠某些字句,整体把握中心论点,领略船山浩瀚无涯、一往无遗的文气。二,第二遍解决一些长难句和关键字以及某些必要的古汉语句式句法等问题(这里主要是省略,很多句子省略主语等重要成分,不搞明白很容易造成误解,张冠李戴),从语法上解决语意问题。第三,再次通读,反复吟咏,体会船山文辞之雄,文理之密,文气之畅!

  总之,读船山著作对于古文功底要求比较高(这也是船山之学素称难治的原因之一),需要靠平时积累。除此以外,沉下心来,每天专注、连续读上三四个小时的《读通鉴论》,自然会发现一些门道和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我的一点经验和看法,希望可以帮到各位!

  《读通鉴论(上中下册)》读后感(二):无悲剧 不英雄

  王夫之《读通鉴论》中三国部分用相当的笔墨论述诸葛亮,读后感大可以“悲怆”二字总结。

  世上弄人的永远的是造化,被FATE EVERLASTING 的SCREW,RIGHT?若说诸葛亮的FATE,那就舍刘备无他人了。可刘备是何等人物呢?反正在《读通鉴论》中,可谓被骂得惨烈。王夫之对刘备的综评就一句:不足当正统。三国的历史本应如武侯隆中规划设计的那样发展,可俗话说得好:“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刘备最初或有自强之心,可其后就只剩自王之心而己。在其心中,“祖宗百世之雠,不敌一将之私忿”,举全境之师征伐东吴,结果将复兴汉室的精锐力量毁于一旦,从此,历史发展的规迹再也不可能如诸葛亮设计的那样。“刘备不死,吴祸不息,祁山之军不得而出。”王夫之骂其“尸大号于一隅”,说白了就是占着茅坑不拉屎,不干正事。司马光记述刘备时称不知其是刘邦的多少代孙子,王夫之直接说:这种货,就算知道了他是几世孙,他又配做刘邦的子孙么?王夫之此情此论应不是无端而发,而是有其时代背景。王夫之所处时代,满清入关,明室南亡,然此危急存亡之秋,汉人各种势力,包括皇室势力、文官集团、地方军阀、农民军,想的都不是如何同仇敌忾,共抗夷族,而是忙于派系倾轧、权力扩张、利益争夺,互相攻伐,不断内耗,终于,满清以区区十万之众,统占华夏。满清作为文化欠发达地区的土鳖,不具有中原传统的道统文化,以致于整个清朝缺少对于皇统的压制,中国的专制统治空前加前,用中学课本的话说是:“封建专制达到顶峰”。在清朝,你再也看不到秉持道统对抗皇统的官员,中国历史全面进入了延续至今的犬儒时代。信仰?那只是一个传说。在清朝的漫长统治中,统治者最为重视的是,一直都是,不管什么时候都是维护其少数派统治,不要被汉人翻盘。维稳,维稳,还是他妈的维稳!任何的事情都要服从于这个大局,由此给国家造成的消耗和对国事的牵扰难以估算。

  虽然此时此刻我知道已经扯的很远了,还是要继续。历史就是不断地惊人地相似。回望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完全可以找到诸葛亮、刘备所对应的人物。当所有的人都在内心秉持“汉、贼不两立”并为此将一切个人得失、恩怨甚至生命抛之脑后的时候,偏偏有人满脑子想的是利用国难时机扩张自己势力,建立自己的统治,我们就不得不说这货是一朵奇葩了。真的,他真的是一朵奇葩。可有的时候,真的是不奇葩,不称王。(这个可以另开一文)

  话说回来,既然刘备是诸葛亮的命运,而刘备又是如此的垃圾,三段论的结论不言自明,武侯注定是悲剧中的英雄。诸葛亮作为一第聪明之人,当然明白刘备是何等货色,但环视当时,除了刘备也真没有什么人可以寄托其“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抱负与理想了。尽管如此,一切仍有可能如预料中进行。可造化弄人,偏偏搞出关羽这个突发事件、非典型事件。于是,好吧,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真的是很摧悲很苦逼的事情。武侯六出祁山,在王夫之看来,实则名为攻,特以为守也,是以攻代守。西蜀伐魏,必取长安,长安不取,蜀汉是不能拿魏国如何的。这一点连魏延都知道,诸葛亮怎会不知?但诸葛亮之所以否定魏延出子午,攻长安的东路路线,而西出祁山,收取秦陇,目的在于保住蜀汉的门户,先图自保,然后再伺机而动。当时的形式,以蜀之实力想再图谋中原如果没有意外发生的话,其实已经不大可能了。但这些东西却只能烂在自己肚子里,而不能说出来。

  诸葛亮的苦逼远不止于此。治理刘备留下来的这个烂摊子,真是千头万绪,但最要命的是没有人。没错,他是一个人在战斗,一直都是,用王夫之的话说是“孤行其志”。基本上大家都认为诸葛亮是被活活累死的,历史上一直对诸葛亮事必躬亲多有讨论,在当时便有杨颙建议:“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其实诸葛亮作为神仙一般的人物,何尝愿意被那种种的俗务牵扯?可“任李严而严乱其纪,任马谡而谡败其功”,现实就是这样摧悲,和现在一样,西部作为欠发达地区,人才是不愿往那地方去的,加之曹魏那边不管是从老板曹操还是HR经理崔琰都能很好地用人而尽其才,所以留在诸葛亮身边的大多只剩猪一般的队友了,不坏事也便谢天谢地了,还敢指望他们?于是,“军不治而唯公治之,民不理而唯公理之,政不平而唯公平之,财不足而唯公足之。”

  观诸葛亮历史,西西弗斯般的身影呈于眼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不知是何样的个人历史积淀,决定了我永恒凝视的是西西弗斯般的身影。人活一口气,活在世上,图潇洒,图尽兴,图豪迈尽展,图自我秉持。结果?去他妈的吧。

  《读通鉴论(上中下册)》读后感(三):翻案的乐趣

  读书比较少,也比较浅,所以读完《读通鉴论》,最大的感觉是老先生甚爱翻案。其实,会读这本书,是之前读了《宋论》。以前以为岳飞之死,是秦桧下的毒手,,王先生却说出岳飞先生其实是恃才傲物,不懂与时间作战,争取死在秦之后。恍然大悟。

  最好是在读着《通鉴》的时候,顺带读《读》,起码来龙去脉多少有些了解,不必摸黑。

  老先生写这些史论的时候,估计已是暮年,然而激情依然,所以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历练史识开拓心胸,也是陶铸文学素养,形成文学品味。试想想当年雪夜封山,老先生抿一口苦涩二锅头,对着环堵萧壁,呵口暖气,索索写下数行文字,天地无声,惟心头有两两血过。

  《读通鉴论(上中下册)》读后感(四):船山

  读了第一册,也就是直到三国结束之前的那一部分,因尚未通读也未曾看过他的另一册《宋论》,对船山的历史观远远达不到了解,所以好多时候对他对历史的态度还是觉得模模糊糊。

  看到第一条评论说的船山行文特点真是於我心有戚戚焉!我读的时候总是感觉他的行文很急促,就算是按捺心思想慢慢品味,还是一目十行的倾泻而下了,呵呵。开始以为是竖向排版的缘故呢,这位兄台这么一说,才觉得原来这老头儿写的时候心里就急,哈哈。

  至于影射,我是觉得那位兄台联想太过了。比如他举的论曹操之类,我更倾向于是基于船山自己的学术思想,对“民”、“公”等的认识。也正是由于他还是摆脱不了骨子里那种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在一些问题的论述上难免带着点儿腐儒的酸味儿;另一方面,又因其学术根基之深、生活阅历之富,一些问题的看法上,确可谓自出手眼入木三分。涉及到治乱之道的好多问题,恐怕不是如我这般小民所能揣测对错的。总体来说,我觉得这部书被誉为中国古代史论第一确实名不虚传。

  因对通鉴的热爱开始读此书,因为对曾国藩的痴迷更加重视此书,读起来之后发现船山思想确实博大精深不由得被吸引,所以一直想着什么时候能把他的著作全部浏览一遍。可看到什么“通”什么“衍”之类的又明确知道自己并无这个时间精力和学养,呵呵,只能是望洋向若而叹焉了。

  《读通鉴论(上中下册)》读后感(五):116

  “当伪之初起也,匡衡、贡禹不度德,不相时,舍本逐末,兴明堂辟雍,仿周官饰学校于衰淫之世;孔光继起为伪之魁,而刘歆诸人鼓吹以播其淫响。而且经术之变,溢为五行灾祥之说;阳九百六之数,易姓受命之符,甘忠可虽死而言传,天下翕然信天命而废人事,乃至走传王母之筹而禁不能止。故莽可以白雉、黄龙、哀章铜匮惑天下,而愚民畏天以媚莽。则刘向实为之俑,而京房、李寻益导之以浸灌人心,使疾化于妖也。子曰:“无为小人儒。”儒而小人,则天下无君子;故龚胜、邴汉、梅福之贞,而无能以死卫社稷,非畏祸也,畏公议之以悖道违天加己也。小人而儒,则有所缘饰以无忌惮;故孔光诸奸,施施于明堂辟雍之上而不惭。莽之将授首于汉兵,且以孔子自拟,愚昧以为万世笑而不疑。传曰:“国有道,听于人;国无道,听于神。”古之圣人,绝地天通以立经世之大法,而后儒称天称鬼以疑天下,虽警世主以矫之使正,而人气迷于恍惚有无之中以自乱。即令上无闇主,下无奸邪,人免于饥寒死亡,而大乱必起。风俗淫,则祸眚生于不测,亦孰察其所自始哉?”

  ------------------------------------------------------------------

  前段时间,室友听了陈苏镇老师的课,还在探讨前汉为何死难于政权交替的没那么多。其中一个就是当时“忠”观念、忠于一家一姓之兴亡的观念还没有后世那么强盛。

  船山把这个归到汉代天人之学(皮锡瑞所谓汉代有一种天人之学而齐学为尤甚)这种学术思想体系,有一定的道理。其实这事儿也不自京房、刘向、甘忠可开始。眭弘就搞出了个汉家禅让的事儿。这在宋明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读通鉴论(上中下册)》读后感(六):《船山全書》第二版已超越中華舊版及新版

  結論:

  嶽麓書社出的新版《船山全書》(第二第十冊,即《讀通鑒論》,其書已超過中華書局這個通行版。plus:嶽麓書社出的最好的古籍(最有口碑)是不是就是《船山全書》呢?至少我個人是這麼個感覺。

  版本占有和工作程序上占優:

  《船山全書》前言序例中曾指出中華書局所出船山各單行本之缺憾處,其言曰:“解放後中華書局等所出船山著作,多以金陵本為底本,雖亦有據舊鈔校正者,然所據皆他人之校記,非能目睹原鈔,則其所校正之文字固未能落實,而所據之校記或有疏略,欲求所校之不漏不誤,更非覆檢原鈔不可。”此言確矣,鄙人檢視中華版,點校者舒士彥明確說明,參閱了馬宗霍《船山遺書校記》,未能以真正抄本參校。僅此一點,嶽麓書社版《讀通鑒論》在版本占有和工作程序上已占優。

  後出轉精:

  《船山全書》版《讀通鑒論》,是以中華書局版1975年點校本為底本,對照了嘉怡抄本參校,還有其它校本,據稱“據鈔本以改動中華本之文字,共五百九十餘處、九百四十餘字”。而且還將卷二十二唐玄宗第六論《放姜皎歸田》之脫文378字補全,是以此本優於中華版《讀通鑒論》。

  更加便利:

  又,中華版之目錄,僅以帝王為次第,其下僅以數字編目,《船山全書》版《讀通鑒論》為第一篇論皆擬了標題,十分便於讀者閱讀、查閱。

  對中華2013這個新版的小批評:

  據說這是中華書局第二版,可是沒有新版前言或後跋,完全不予說明,你到底新在何處?筆者查閱了中華版卷二十二唐玄宗第六論,發現缺漏處未予補全。拜托,這個完篇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就已經發現,而且被《船山全書》(初版)收於第十五冊《拾遺》卷,你中華這書八十年代來刷印了多少次,還不據以補正?更何況2013出的這版貴社明明寫的是“2013年5月第2版”,竟然還不補正,請問你除了價格又日新之外,到底新在何處?

  再指一個小疵:豆瓣上關於中華版該書,第二作者一處(據說是2004年出版)寫作:舒士彥注解,另一處(就是此處這個2013年出版本)寫作:舒士彥注釋、解說詞,還使我疑心甚久,是不是舒氏另有關於此書的譯注書出版,恕我愚鈍,渾然不知此兩處何意也?我拿到的實體書上,明白寫著:“舒士彦 點校” ,根本沒有注釋,更沒有譯注!!

  《读通鉴论(上中下册)》读后感(七):《读通鉴论》:船山先生的通达与权变

  《读通鉴论》 是大明船山先生关于温公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的史论合集。书中所论皆是针对通鉴史实而发,因此需要两本搭配着看(不得不二刷通鉴)。前后断断续续历时近三年方才看完,这进度也是醉了。(给自己点个赞!)

  如果说读完通鉴后,受温公影响在思想上趋向于儒家理想主义的话(怎么讲呢,那时打球都不屑于做假动作!),那么在读完此书后则更倾向于务实与权变(“就事论法,因其时而酌其宜”)。

  在船山先生眼中,一项制度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与否。制度之好坏不应只看内容,也应视其与当时之风气是否相协。若是不协,纵是再精妙也无法顺畅运行。北魏崔亮的“停年格制”(通过工龄与资历授任官位)即为此例。温公痛斥此法败坏朝纲,给后世带去了极坏影响;而船山先生对此却持不同意见。原因有二:其一,盖因当时内政紊乱权臣横行,官位有缺则哄抢不已。停年格制于盛世而言虽非良法,却使得当时有法可依,即时抑制住了官场的燥进之气,可谓利大于弊;其二,各朝有各朝之时代与人物,若是某项制度沿袭前朝而来弊端多多,那今人致力于改进便是,没有必要将锅扣在前人头上,那样未免过于懒惰与没有责任感了。

  温公与船山乃旷世之大儒,二位长者气势雄浑文气浩荡,笔下千言皆是心中定见,直如江河决堤沛然而不可当。因此当两位大儒意见相左的时候,往往能让读者目眩神离,不知所从。而这也是更能让读者锻炼思维、提升眼界的地方。

  从行文上来讲,个人感觉于性格而言,温公字里行间中正厚重,宛然敦雅长者;而船山先生则词锋激荡,更显壮怀激烈。想来或许因后者遭遇亡天下之痛(满清灭明致使华夏衣冠扫地),历览史实常常心怀悲愤之故。于学识而言,温公重名重义,力倡君子小人之防(用人以德不以才);相比之下船山先生则更显得通达与权变(反经合道)。钱穆先生曾将温公比作冬虫夏草,谓其于身体大有补益,唯一缺憾则是不能救急,对此我实是赞同的。

  船山先生学识深湛通达、洞彻人心事理,书中所论每每跳出甚至推翻前人定论。初读往往令人不解,但是顺着先生的步步演绎,总能被其严密的论证过程所折服。

  在此仅举隋朝文帝时义仓一例试做说明:当时的度支尚书(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长孙平建议在全国各地设立义仓,每年每户献出一石粮食(大约125斤)集中存储起来,等到大灾之年时再拿出来赈灾。相信大多人看到此处都会点头认为这项制度是在为民着想,堪称良政。但是船山先生却直斥其为恶法!为什么呢?原因有四:其一,假设一地有百户人家,每家一年拿出一石粮食存起来以备灾荒。三年内遭遇水旱,这不到300石的粮食能干啥呢?够大伙吃几个月呢(算了下最多两月不到甚至更少)?到时还是需要中央发粮赈灾。其二,若是三年之内没有大灾,那么粮食也就白白烂掉了,非常可惜;其三,这一石粮食是平均值(每家按贫富出多出少)呢,还是每家固定拿出一石即可?若是平均值,那么贫富的界限怎么划分?谁应该多出谁应该少出?这里面官吏的操作空间可就大了,而且还会促使少数油滑百姓变得更加懒惰(怕啥反正有人养)。若是固定额度,那么有的穷困之家当年就吃不饱饭了,又怎么能逼他再拿出额外粮食呢?其四,大灾之年毕竟少见,时间一长官吏必然玩忽职守互相勾结,稽查力度渐渐形同虚设,最后这项制度也将沦落为病民之策。最后船山先生总结道:王者爱养天下,重点在于平时勤政(放宽徭役,合理征税,劝耕抑商,多修水池,治理河堤)。若是真遇到大灾了,再免税发粮积极应对即可。义仓这项制度,适合在民风淳朴的局部地区实行,而一旦推行于天下,则只能是恶政了。

  凡此种种,比比皆是,读之直令人神清气爽,眼界大开。

  此书给人的另一大收获则是不能忽略人心与细节,一项制度及人事的制定和发生,这两者往往会起到重大作用。对于今人而言此点犹有裨益,比如在推行宏观政策和日常规定时,这两个变量一定要纳入到体系中细细推演反复斟酌,如此才能不出变故,此之所谓务实。

  当然其他感想和收获还有好多,时间有限就不一一详述了。在此谨祝先生在时空彼处安好,身体康健!学生就先下课了,先生再见(比心)!

  《读通鉴论(上中下册)》读后感(八):读《读通鉴论》

  读《读通鉴论》

  自2012年元旦假期至今,历时二月余,予读完船山此书,掩卷沉思,若有所得。此书名曰《读通鉴论》盖乃船山读《资治通鉴》之感悟,娓娓道来,侃侃而谈,其学识、其源远,可见一斑。

  读罢此书,不禁感慨,读书破万卷,方能下笔如有神,吾自北航始读四书至今,有近两年矣,然愈读书愈觉孤陋,愈学习愈觉学不足,此无它,唯有一学字可做自勉,以有生之生命,学无涯之诗文,读书背诵,需每日坚持,不可懈怠。

  复观此书,其点点滴滴,犹在脑海,有些篇目我读之能解,欣欣然也,有些篇目,吾读之顿觉晦涩,草草而过,此乃吾读书之一陋习,戒之。至于《读鉴》一书,虽暂置之高阁,然有时间精力亦需温习一遍,此书每读一遍,必有不同之体悟。

  古文学习,于吾路遥而力拙,黾勉密勿,一小文且作今日读毕此书之体悟。

  2012年3月10日

  附读书时写的一些心得体会

  读古书以训诂为本,此乃曾文正公八本之说,思之确乃经验之谈,读古文当字斟句酌,其义方可理会,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知其义为其一,领会其精神大意方为本,切记不可本末倒置。读书莫求快,当读细,略有思索。“习其读,粗知其义,虽甚小人,且以是为夜气之雨露,教亦深矣。”此乃王船山之语,且做今日之收获。读之,乐之,学之,行之。

  盖史者,后世之论盖不能一也,此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读史当以史实为据,多多思考,此之为法,不可不察。

  今日读通鉴论,惑矣,何哉?光武之嗣,缘何换太子?此不解也。读通鉴之时未读之深处,故读史当往深处读,来龙去脉,读之深处方有味道。故此记也。

  “诗书者,君子所以调性情而忠孝,小人所以启小慧而悖逆者也。故曰:“民可使繇之,不可使知之。”……言治者,知兵权之不可旁落,而不知文教之不可下移,未知治道之纲也。一道德,同风俗,教出于上之谓也。”余今日读老王之书,顿觉其有衰朽之气,缘何而言不可使知之?民教者,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文教之权利,乃吾民之基本,缘何不可使教哉,老王此言,未尽之意,不得不辨。诗书古文,国之瑰宝,然遍观今日之文教,唯一功利所驱也,英语等级,公务法律,学乃为一日跳龙门之用哉,此亦不可使怪之与民教,此乃大势所趋矣,不得不学哉,然考试功利之余,需存一颗质朴之心,期待为往圣继绝学之学哉。学,人生大事,不可不察。

  “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读此处,乍听颇令人钦佩不以,单骑降贼,化干戈为玉帛,善哉,然细思之,实并非如此,为盗作乱,杀人放火,皆为不逞之徒,其作乱已久,危害一方,虽美名曰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细想之实不然也,对于此类暴徒,切不可心慈手软,轻言弃兵,唯有诛其首虏,罚其从党,方为保民之长策。长治久安,诚不易也。只言片语,略作思索。

  陶谦诛杀曹父,罪在谦一人,与百姓何干?曹操何故屠戮数十万男女百姓,此举诚残忍矣,即使其日后有一统北方之胜举,何足道哉?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今日读书读至诸葛武侯,感慨颇多,诸葛公真乃真君子也,惜其联吴抗曹之战略毁于后主之伐吴,哀其出师未捷身先死之憾,历史风云,星移斗转,多少功过留于后人评说。武侯高风亮节,鞠躬尽瘁,六出祁山,匡复汉室,于大节可谓无愧于心矣。然终无力于回天,抱憾而终。晚辈不禁感慨,多少英雄人物,终化作东流逝水,浪花淘尽。

  夫大节,社稷之臣,与愚忠,盖难论也。王祥臣晋,冯道仕周,不可以社稷之臣评论也,其狡也,保身也,夫难道也。千秋史实,其论难也。

  今日读书,至晋惠帝,书评刘弘,王导,吾观之似曾相识,然不得详记其事略,此乃见吾读书之不细矣,读通鉴只可谓读毛皮也。唯有思之记之,笔耕不辍,勤做札记,方能见其效果,所谓有恒之读书。读书求学,诚不易也,唯有认真坚持之谓尔,勉之。

  今日读书,至东晋谢安之处,安统领全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可谓东晋第一名相,然其晚年崇尚老庄功成身退之道,此于予乃一惑也,功成身退者,未必善于薪火相传也,其功遂,引退之道,未必贤于择善人贤士承于己也,可见于曾国藩之于李鸿章之事,使国家有此贤良之才,此亦百姓黎民之福泽也。谢安则未尽此道,功成身退,惜哉。

  整理于上海家中

  2012年3月10日星期六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jjwk/16660.html

推荐内容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