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经济文库 > 经济著作 > 【凯撒波吉亚】波吉亚家族读后感10篇

【凯撒波吉亚】波吉亚家族读后感10篇

来源:经济著作 时间:2019-11-21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经济著作】

波吉亚家族读后感10篇

  《波吉亚家族》是一本由(美)马里奥·普佐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4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波吉亚家族》读后感(一):就这样,我写完了故事的结尾

  第一次主动写长评。

  虽然滴水难窥川海,但是这滴水确实蕴含了他应有的波澜壮阔。

  亚历山大教皇是个尽职尽责的人:身为教皇,他信奉天主传道宏德;身为父亲,他虽有偏颇但不曾亏待;身为情人,他英俊体贴又出手豪爽;身为天主俗世的代理人,他狠断善谋也不失仁慈;身为政首,也总能想办法逆转局势。然而盛极一时也终一时倾颓,圣职与俗务,虔诚与私欲,教皇都不想放手,精妙的制衡之术在其中毒身亡后暴露出了令千里之堤溃烂的蚁穴。

  关于切萨雷·波吉亚的死因我不想无意义地妄自怀疑。破城之时冷眼违命的士兵是背叛或者领命如此,深想令人心寒。做红衣主教成为日后的教皇的人生或许不适合切兹,但总不会招致殒命。然而他的征战之路是他命之所向啊。他的野心、他的豪爽,是其独特的魅力。只是梅毒花柳终究是我心中这位瓦伦蒂诺公爵的污点,一位英雄向纵欲屈服的标记。

  我不知道当长枪穿透他的身体时这位盛名在外的长胜将军在想些什么。然而死者望向天空的面孔是美丽的,因为他们从不畏惧,也不曾后悔。

  「切萨雷·波吉亚死了。」

  「就这样,我写完了故事的结尾。」

  《波吉亚家族》读后感(二):大仲马和普佐的《波吉亚家族》对比评论

  同一段历史,不同作家的讲述,会有截然不同的风格。《史记》与《汉书》,同样的讲述汉朝历史,却让一部成为文学经典,一部成为历史著作。而著名的“浮士德”传说,由马洛、歌德、托马斯·曼分别讲述,也会因为各自的风格,而让他们的作品呈现不一样的风采。“波吉亚家族”这“历史上第一个黑手党家族”的故事同样被许多作家讲述,最为知名的便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和“通俗小说教父”马里奥普佐的作品。

  两位作家因为时代、地域、个人风格的不同,他们笔下的“波吉亚家族”也截然不同。这种不同从书名即可看出。大仲马的《波吉亚家族》原名为《Les Borgia》,直译为《波吉亚》,而普佐的《波吉亚家族》原名为《The family》,直译为《家族》。

  看到书名,我的第一感觉是,大仲马会写一个恢宏庞大的历史故事,这其中,有战争,有阴谋,有权势纷争,也有快意恩仇。曾看过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我知道,他会以历史为钉子,着力刻画那些快意江湖的故事,波吉亚家族是一个传奇又臭名昭著的家族,它的崛起与陨落都那么传奇,我想大仲马或许会更多的刻画那个时代的正面人物,也许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建筑师们,而波吉亚家族中的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他的儿子切萨雷·波吉亚和他的女儿卢克莱西亚会成为如米莱狄一般直指人心的反派,而那个年代的风云变幻,更能衬托主角们的豪迈情怀,大仲马或许会这样写。

  而普佐的作品我更为熟知,他断言波吉亚家族是“历史上第一个黑手党家族”,而这个家族几乎是他《教父》中柯里昂家族的原型。普佐的作品几乎无一正派,但普佐却能从反派中挖掘属于他们的人性,如陀思妥耶夫斯基般拷问人罪恶中最深处的洁白。而普佐却能将这些人性直至社会,让读者对他们完全恨不起来。普佐作品中有一种独特的畅快淋漓,这种畅快淋漓源于他对人性刻画的深度,把一个人的全部剥离出来,让他赤条条地站在读者面前,展现出发自内心的痛快。普佐对人性的刻画不亚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而他对故事的编织则更显大师功力。可以说,普佐的作品没有一部是让人失望的。于是,对这部《家族》便更多了几分期许。

  阅毕两书,对两人的看法并未有太大改变,不过两位大师的作品与以往或多或少有些不同。大仲马把格局放得更大了,他以前任教皇之死作为楔子,引出波吉亚家族将在这个纷乱时代中的发展,而后几章则充分讲述了法国国王查理八世对意大利的进攻,当时意大利分成各个城邦国家,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米兰的斯弗尔扎家族,罗马的波吉亚家族,各方势力的角逐让当时的意大利成为一个新的战国。不得不说,大仲马在这部作品中确实做了很大的改变,他不再以大时代中的小人物为主角,而是真真实实地去刻画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一如《汉书》般述说的是整个时代的风云。于是这本书或多或少显得有些枯燥,人物不再有详尽的心理描写,一切都只是为时代服务,波吉亚家族成为一个背景板,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确实和大仲马其他作品太不一样了,以至于我始终有些适应不了。

  而普佐的作品却是一如既往的细腻真实。普佐的作品并未脱离“家族”这一基本的主题。大仲马创作《波吉亚家族》是在壮年,而普佐创作《波吉亚家族》却是垂垂老矣,或许是老年人的慈悲,使得这个故事始终是在讲述一个家族的故事,无论它在怎样的时代背景。 于是,《波吉亚家族》成了一个老人的忏悔,它像是一篇长长的史诗,将一个家族的兴衰离合娓娓道来。普佐是个传统的意大利人,他了解意大利,熟悉它的深厚文化,他身在美国,却能描绘最意大利的黑手党。于是,柯里昂家族成了现代美国的意大利黑手党。而波吉亚家族,这个身在意大利的古老家族,却无时无刻不充满现代美国的气息。波吉亚家族很意大利,因为亚历山大六世成为的是基督教的教皇,而不是世俗权力的核心,切萨雷·波吉亚想成为征战沙场的将军,而不是心口不一的政客。他们用利剑、毒药去残杀敌人,而不是诉诸于法律证据,这是意大利的波吉亚家族。波吉亚家族很美国,其中充满着交媾,乱伦,婚外情,每一个人都是口蜜腹剑的,一切的冲突都源于利益,那个时代没有侠义,只有利益。于是这两者的结合便成了最畅快淋漓的波吉亚传奇。

  对于普佐的欣赏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他对人物刻画的功底。《波吉亚家族》讲述的就只是一个家族,这个家族有个溺爱孩子的父亲,他会因为政治抱负而让孩子们成为牺牲品,却无时无刻没有纠结,是否应该让孩子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他对孩子们无论何时都是笑脸相迎,哪怕他们有许多的嗜好,甚至是败坏名声的行为,哪怕其中一个可能并非他的孩子,哪怕他们做了再多让自己无法忍受的事,但因为他们是自己的孩子,便永远对他们笑脸相迎。家族中有几个叛逆的孩子,切萨雷想成为一个将军,为父亲征战沙场,打下江山,却不得不听从父亲的安排,成为神职人员,成为教皇的预备兵,成为下一个亚历山大六世。胡安本无将才,父亲却安排他成为将军,那个时代,一个家族需要一个能够征战沙场的人物,这样才能让下属信服,胡安成为了这个棋子,于是他成了家族的第一个牺牲品。卢克莱西亚是个圣母,父亲最溺爱的孩子,她却要为了父亲的政治生涯而不断地与人联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父亲的统治。卢克莱西亚的每一任丈夫都不由得自己挑选,父亲已经为她安排好了一切。然而父亲依然溺爱着这个圣母般的孩子,在她第一次出嫁前,父亲为了让她的贞操不被外人夺走,而选择让儿子切萨雷与她交媾,这样畸形的溺爱成了家族毁灭的祸根。切萨雷爱上了妹妹,卢克莱西亚也逃不过对哥哥炽热的爱。一个乱伦的家族终究难逃毁灭的命运。

  普佐的故事充满着人性的冲突,也少不了人间最伟大的情感——爱。因为爱,柯里昂家族的教父会在死前说出“生活是美好的”这样的人生总结。因为爱,克洛斯愿意主动放弃家族的生意,而选择追随爱人安提雅而去。因为爱,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为了权力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后,却在临终前说出“践行权力的唯一善的理由,就是爱。如果你的心中没有爱,那么权力就是一种错误。”这才是真正的普佐,无论讲述怎样黑暗的故事,他的故事核心始终都是“爱”。普佐生前未完成这部著作,它由密友卡罗尔·吉诺续写完,在本书的后记中,卡罗尔·吉诺评论普佐道:“他为人宽厚慷慨,如寻常你我一般真实,且真诚、风趣、充满智慧。他书中写到的忠诚、公正和同情正出自他本人,而书中写到的邪恶则与他形同陌路。后者都出自他曾有过的噩梦,而非他的梦想。”大概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多的关于爱的书籍。

  我无意比较大仲马和马里奥·普佐孰优孰劣,但读者都能看出我对普佐的喜爱显然胜于大仲马,我对普佐的了解也多于大仲马。所以我也很难以用客观、公正的方式去评价二人。这两本书我阅读所花的时间都不算多,其中诸多细节我都是囫囵吞过,部分解读或许不甚合理。但这两本书我都极力荐读,因为它们能让你看到一个浪漫主义作家努力改变风格,向着现实主义方向的努力;一个垂垂老矣的作家,对自己人生的回顾,他始终贯彻的写作风格,与人生边上的大彻大悟完美的融合。这两本书都不是两位作家的巅峰之作,却依然能让人感到荡气回肠,回味良久。

  《波吉亚家族》读后感(三):一边亲吻上帝圣足,一边跟随魔鬼起舞。

  好莱坞传奇影人奥逊•威尔斯在电影《第三人》中有句经典台词:“波吉亚家族统治的30年间,意大利人饱经战乱、恐惧、谋杀和血腥,但米开朗基罗、达•芬奇和伟大的文艺复兴也因此诞生。瑞士人手足情深,拥有500年民主与和平,但他们为世界贡献了什么?布谷鸟钟!”

  虽然这句话有夸张之嫌,但即使从未听过这个家族名字的人,也可以感受到它们威震天下的气势。没错,这就是那个意大利乃至欧洲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家族,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黑手党家族”的赫赫有名的一家子,他们罪恶昭彰、丑闻不断,“波吉亚”三个字,几乎就是阴谋、堕落、血腥、乱伦的代名词。

  这个家族历史上曾出过两任教皇:加里斯都三世,以及他的侄子——亚历山大六世。他们是西班牙人,却在意大利站稳了脚跟,足见其权势和手腕。黑帮小说鼻祖马里奥•普佐这部作品,讲的就是文艺复兴时期“教父”——亚历山大六世从崛起到灭亡的一段历史。

  1492年,罗德里戈•波吉亚通过贿选如愿登上教皇宝座,此后,他不断通过金钱巩固政权,以政治联姻争取盟友,用毒药铲除对手,以强大的军队征服邻邦。他心安理得地认为,自己是上帝在俗世的代理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维护上帝的权威。与此同时,作为四个孩子的父亲,为了波吉亚家族的利益,他也为他们筹划好了人生之路。

  他让大儿子切萨雷做红衣主教,将来好继承他的衣钵;对二儿子胡安百般纵容,给了他军队统帅的大权;让小儿子约弗瑞娶了那不勒斯公主;对于心爱的女儿卢克莱西娅,则三次安排她进行政治联姻,利于和不同的城邦结盟。

  可是,就像许多自大的父亲都会犯下的那种错误,他没有问过孩子们他们自己想要什么。比起红衣主教,切萨雷更想做一名军人,想带兵打仗,也想结婚生子,有自己的世俗生活;胡安安于享乐、优柔寡断,根本不适合领兵征战;约弗瑞不受宠爱,屡屡被忽视,没有人问过他的感受;卢克莱西娅向往真爱和幸福,可是在父亲的决定之下,她甚至没有选择伴侣的权利。

  当爱成了罪恶的借口,成了权力的牺牲品,这个家族便注定面临倾覆的命运。切萨雷和卢克莱西娅之间小心翼翼的爱恋被摧毁殆尽,胡安恃宠而骄并因此丧命,约弗瑞变得性情乖戾,终生无法原谅父亲。而亚历山大自己,也为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亚历山大临终时,回想自己的一生,对切萨雷说:“践行权力的唯一善的理由,就是爱。如果没有爱,权力只会使人如同动物,而非接近天使。”遗憾的是,这个父亲并不懂得何为真正的爱。他的爱,因权力而扭曲、变质,最终葬送了一切。

  马里奥•普佐称:“教皇就是最早的黑手党老大,亚历山大六世又是他们中的老大。”其实,现代黑手党的劣迹在波吉亚家族的种种行径面前可谓小巫见大巫。波吉亚家族极富戏剧冲突的真实故事,一直是各类文艺作品热衷演绎的主题,甚至成了大众文化中的一个符号。

  法国文豪大仲马专门写过一部名为《波吉亚家族》的小说,放在他的“著名犯罪”系列作品中,这一系列作品讲的都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罪案。马基雅维利正是以切萨雷•波吉亚为原型写下了传世名作《君主论》,他与切萨雷之间惺惺相惜的友谊也是《波吉亚家族》的看点之一,切萨雷•波吉亚作为马基雅维利笔下理想君主的象征,甚至受到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顶礼膜拜。毛姆写作的历史小说《此时彼时》亦描绘了这段友谊。此外,罗伯特•兰金的《伪教皇》、格莱葛利•马奎尔的《镜子,镜子》、珍妮•卡洛葛蒂丝的《波吉亚新娘》、谢拉巴格的《狐狸之子》、莎拉•杜南特的《血与美》、简•普莱迪的《七山圣母》、莎拉•鲍尔的《波吉亚家族之罪》都是以波吉亚家族为背景写作的小说。

  根据波吉亚家族的故事拍的影视剧也数不胜数,其中,2011年SHO拍摄的美剧《波吉亚家族》、Canal+的同名法剧都创下收视高峰,1981年BBC也拍过一版。电影则有《复仇新娘》《狐狸之子》《不道德的故事》以及2006年上映的《波吉亚》等。

  知名动作类游戏《刺客信条》第二部《兄弟会》的背景设定整个建立在波吉亚家族统治的历史上,亚历山大六世和切萨雷都是游戏主角将要刺杀的反派人物。根据波吉亚家族改编的漫画也有不少,包括欧洲漫画大师马那哈的《圣堂黑帮》以及日本漫画家冰栗优的《禁断毒天使》等。

  《波吉亚家族》是普佐的遗作。他对这个家族的故事十分着迷,像是私人收藏一般,前后共花了15年时间不断修改和打磨,直至去世仍余下最后一章没有写完,后由他的密友卡罗尔•吉诺续写完成。评论家斯蒂芬•布鲁姆说:“《波吉亚家族》充满了普佐对故事主题、人物的热忱与爱。这部绝笔之作或许不是他最出色的作品,却是献给一片土地、一段历史、一种文化的一封强健热烈的情书,正是它们将他塑造成了作家和男人。”

  其实,这份热忱与爱也体现在了《教父》里。对比《教父》和《波吉亚家族》就会发现,波吉亚家族才是“教父”家族的真实历史原型和灵感来源。卡罗尔•吉诺也说,普佐常常向她讲述波吉亚家族的故事,这些故事让他深感震撼,也让他玩味不已,他甚至改写了其中一些片段,使其更为现代化,可以放进那些关于黑手党的书里。

  和“教父”维托•柯里昂一样,罗德里戈•波吉亚也是一个强大、无情且颇有人格魅力的男人,他们都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们在“保护家人”的名义下杀害敌人时,没有一丝良心上的不安。切萨雷•波吉亚和迈克尔•柯里昂很相像,同样天资聪颖、睿智沉稳、野心勃勃,他们都不想接受被安排的命运,走上父亲的老路,想有自己的人生,也都表现出不一般的军事才能。胡安对应桑尼,虽然胡安不像桑尼那样暴躁易怒,但他们都傲慢自大、缺乏智慧,不能成就事业。约弗瑞则和弗雷迪相似,少言寡语,性格阴郁,缺乏人格魅力和领袖气质。同样,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儿,卢克莱西娅和康妮都备受父亲宠爱和纵容。

  美剧《波吉亚家族》导演尼尔•乔丹也发现了两个家族之间的相似之处,他说:“有趣的是,我发现马里奥•普佐是以波吉亚家族为原型创作‘教父’故事的,就像是‘教父’回到了15世纪的罗马,但波吉亚家族的故事,比‘教父’更野蛮、更残暴。”有位国外读者也说:“我原来一直以为普佐是以约瑟夫•博南诺(上世纪中期美国黑手党老大)为原型创造了‘教父’家族,但读完《波吉亚家族》发现,我只对了一半。虽然柯里昂家族和博南诺家族有对应之处,但普佐真正的灵感其实来源于波吉亚家族。”

  普佐是一个讲故事大师,用他惯用的充满仪式感的语言讲述波吉亚家族的故事,让你仿佛置身文艺复兴时代色彩斑斓的骚动之中。你虽然知道这个家族充满了罪恶和谎言,但在普佐的讲述下,你不能不爱他们。

  《波吉亚家族》读后感(四):他们信天国,否则一个人如何忍受这凡世的生活?

  读完马里奥·普佐的《波吉亚家族》后,我发现自己竟然不讨厌罗德里戈·波吉亚!这真是意料之外的事儿。我开始以为自己会像讨厌《巴黎圣母院》里那个双重人格的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罗一样讨厌他,因为我极其厌恶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的人。他们都是宗教恶势力典型的代表,且罗德里戈·波吉亚在历史上的恶名更甚之。

  接着发现小说里的主角们,我竟然一个都不讨厌。连那个生性刻薄,乖戾而任性,脆弱又敏感,大多数脸上都挂着嘲讽的笑的胡安,我也没有半分的厌恶。我不知道是因为马里奥·普佐并不厌恶他们,所以在他笔下还原的这些历史人物并没有太让人讨厌。还是因为他们都没有触及到我不喜欢的点,或者自己已经成长了,不再嫉恶如仇的讨厌任何人,哪怕不喜欢,至少也可以理解他们了。当胡安与弟媳桑夏苟且,被弟弟约弗瑞杀害之后,我看到罗德里戈·波吉亚因为最喜欢的儿子的死亡,哭得肝肠寸断,悲愤的几近疯癫。在胡安已经去世数月之后,他仍旧一次次陷入深深的沮丧抑郁之中,悲痛来袭之时,他就退到自己的寝宫内,拒绝见任何人,甚至拒绝处理教廷事物。我绝对相信一个父亲是如何爱着自己的孩子。

  而这一点,是我一开始就感觉到的,且相信的。罗德里戈·波吉亚对孩子们的爱护,与孩子之间的那种亲密互动,其实是很温暖很感动人的。特别是对切萨雷、胡安、卢克莱西娅,罗德里戈·波吉亚内心始终存在顾虑,认为与约弗瑞无法过多的亲近,怀疑他是否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这也是后来为什么扯到罗德里戈·波吉亚怀疑切萨雷是否是他的儿子,瓦诺莎·卡塔内伊帮他打开了心结,我看得有些云里雾里的原因。当然,罗德里戈·波吉亚不仅仅只是对孩子们有爱,对情人们其实也算很不错的。四个孩子的母亲瓦诺莎·卡塔内伊聪明漂亮,十分现实,懂得如何处理周旋这是其一,但绝不能忽略罗德里戈·波吉亚对她的爱与保护。后来他与侄子奥尔索的未婚妻朱丽娅·法内兹在一起,虽然做法卑鄙,行为无耻,但还不是不得不承认,他对朱丽娅·法内兹其实也是很爱护与关照的。先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红衣主教,后来又成为教皇的罗德里戈·波吉亚(亚历山大六世),最厉害的武器确实就在于,他能够在他周围的人心中唤起一种幸福感,他有本事让每个人都相信,他最关心的就是他们的福祉。

  如果沉浸在马里奥·普佐的作品里,相信很多人对头脑聪慧,好胜心强的切萨雷和德行美好、亲切温和、充满爱意的卢克莱西娅是充满喜欢的。特别是卢克莱西娅,抛开她被控制的不得已,我发现她几乎占齐了我喜欢的女孩子的优点,比如:品德良善,勇敢,美丽,有才能,热爱艺术。不仅学习吹笛子、跳舞和绘画,还精于刺绣,善于写诗。从小在罗德里戈·波吉亚的安排下,学习人文、天文、星相、古代史和几种语言,包括西班牙语、法语、英语、拉丁语。她与切萨雷的不伦之恋,还是让我在真实的爱面前,感动得不行。

  如果说仍有什么是我真的觉得很不舒服的,那么整部小说里确实有两处。一处是罗德里戈·波吉亚亲自指导切萨雷如何爱抚卢克莱西娅,那是她的第一次。想想画面,我觉得特别恶心,不是因为性,而是父亲、儿子、女儿错乱的关系。另一处是看到有钱的罗马人染上“法国花柳病”后,付给橄榄油商人大量钱财让自己数小时的泡在成桶的橄榄油里,缓解伤口的疼痛。然后商人又把这些橄榄油贴上“纯正特级初榨橄榄油”标签卖给时兴店铺。

  这些人真的信天国吗?我想是的,否则一个人如何忍受这凡世的生活?要实现崇高的追求,总是必须要违背人的本性,因为人的本性从来都是与崇高相悖的。罗德里戈·波吉亚这句自辩,说得挺好的,呵呵。

  :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

  《波吉亚家族》读后感(五):尚可一看

  這本是《教父》的作者Mario Puzo的遺作,他曾表示自己在波吉亞家族中得到很多關於它那經典角色Vito Andolini Corleone及其家族的靈感,本書則是他斷斷續續的寫作,有時難以下筆時就沉浸這個文藝復興最知名的家族之一的故事中,就可以文思泉湧。也因為如此,這部作品就這樣寫到作者亡故之時仍未完成,最後是由其好友Carol Gino代筆寫完終章。雖然他宣稱聽過Puzo告知關於這本書的一切,但終究不是原作者,感覺有很多梗都沒有被收尾,草草收場應該不是其本意,但也無可奈何了。

  orgia一家是文藝復興時期羅馬著名的勢力,以父親亞歷山大六世為首,切薩雷、盧克萊西亞等父子女活躍一時,或惡名昭彰。不管怎樣,關於他們的創作也是相當可觀,光是電視劇最近美、法也都各拍過,小說除了Puzo,另外還有大仲馬等,甚至還有一部被列入限制級的漫畫,著名的遊戲刺客教條資料片亦曾以反派登場。另外,如果有讀過馬基維利的《君王論》,應該也對這個家族略有耳聞!

  我在看看本書之前對於這個家族的了解也就上述的管道了,除此之外差不多是一片空白。Puzo怎麼描述,也就怎麼接受。不過多少不難感覺出來作者對於故事主角還是有點漂白味道。不論是亞歷山大的那似假亦真的親情,切薩雷兄妹的不倫之愛等,都有費心刻畫,可我個人還是覺得那位不起眼的小弟約弗瑞,寫的比較沒那麼刻板。

  uzo的情節掌握尚可,雖不至於高潮迭起,但也不枯燥,對於這個家族有興趣的,可以參考。華文市場有關的著作不多,簡體有一兩本,其中一本是史料,很硬,另外一本譯林的評價不高。鹽野七生寫過他們,也會被引進,不然可以期待看看。

  《波吉亚家族》读后感(六):一切归于尘土

  《教父》系列作品令马里奥·普佐大红大紫,这很难不让他感慨世事无常。他曾经对自己的好友卡罗尔·吉诺说:“我在四十八岁之前一直笔耕不休,但仍然经营惨淡,亲爱的。我写了两本书,评论家们将它们称作经典,可那两本书才赚了五千美元。写完《教父》后,我才终于能够养家糊口。”只是,名利双收并非《教父》系列带给马里奥·普佐的唯一收获,身为西西里人的后裔,他更是从《教父》的成功背后触摸到意大利的魅力。1983年,他与卡罗尔·吉诺一起去梵蒂冈旅游,被意大利的一切所吸引,包括传奇多多的历史往事。于是,他决意创作一本真正关于意大利的作品。遗憾的是,时间没有给马里奥·普佐大展身手的机会,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不得不将这部延续多年的未完书稿托付给好友卡罗尔·吉诺,希望他将最后一章完结。这本书,就是《波吉亚家族》。

  波吉亚家族,是崛起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西班牙裔意大利家族。对于世人而言,这个算是过江龙的外来家族在意大利地区搅的风生水起,影响力仅次于大名鼎鼎的美第奇家族。尤其让人感兴趣的是,这个家族之所以名声大噪,并非是铺桥修路无私奉献,而是与权谋、乱伦、谋杀、贪腐以及无休止的背叛欺诈有关。一言以蔽之,以上帝之名行撒旦之恶。但是,对于创作欲充沛、试图寻根的普佐而言,恰是上佳的创作题材。

  在《波吉亚家族》一书中,他将焦点放在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与其子女的身上。尤其是传闻为其私生子的切萨雷,这位传说中的阴谋家与掠夺者的故事同样多姿多彩,马基雅维利甚至为他写了《君王论》这一传世杰作。小说从罗德里戈·波吉亚通过贿赂手段得到教皇一职开始,为了巩固波吉亚家族的势力,他一方面大肆敛财,强取豪夺,铁腕铲除所有不利于他的人;一方面精心培养儿子乔万尼、切萨雷、约弗瑞和女儿卢克莱西娅,让自己的孩子陆续坐上军事统帅、红衣主教的位置,试图从政治与宗教两方面掌握权力。同时,甚至将女儿作为政治联姻的筹码。一时之间,诸侯为之俯首,宗教随之操纵,道貌岸然的亚历山大六世让波吉亚家族风光无限的站在了欧洲的巅峰。

  可是,为波吉亚家族树碑立传并非是马里奥·普佐的主旨。要知道,在15-16世纪的意大利,整个地区地貌并非如一只长靴踏入地中海,而是四分五裂诸侯林立。内部,各个地区的小诸侯相互攻杀;外部,以法国为主的欧陆强国虎视眈眈。危机当前,波吉亚家族仍然试图完成政教合一的家族伟业,远交近攻自不在话下,血腥谋杀与肮脏的幕后交易更是如影随形。匪夷所思的是,波吉亚家族所做的一切,恰恰也是后世意大利黑手党秉持的处世之道。普佐通过史诗般的手笔,似乎为《教父》一书找到了真正根源所在。

  当然,书中也并非污浊一片。如教皇与子女之间短暂却真挚的亲情、切萨雷与卢克莱西娅纠缠一世的不伦之爱,教皇与挚友的彼此倚重,都是史书不及之处。让我印象深刻的段落是亚历山大六世临终之前的忏悔,尽管不乏嘲讽之意,却又显现出人性回归的一面;与此同时,文艺复兴历史上名声显赫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以及马基雅维利在小说中多次出没。我想,作者是试图指出,波吉亚家族对于文艺复兴或世界艺术史所做出的贡献。毕竟,没有波吉亚家族的支持,在那个血与火的时代,那些美到极致的艺术作品就不会存在,更不会成为文艺复兴的代名词。

  最后,波吉亚家族的荣耀与传奇的经历,随着时间的流逝与故事的结束,一切归于尘土。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jjwk/58489.html

推荐内容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