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经济文库 > 经济著作 > 基耶斯洛夫斯基三部曲_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读后感10篇

基耶斯洛夫斯基三部曲_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读后感10篇

来源:经济著作 时间:2020-04-02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经济著作】

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读后感10篇

  《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一本由[英]达纽西亚·斯多克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259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读后感(一):易碎的激情

  前几天给他寄了点桃,因为同时寄出给其他朋友的出现了破损现象,我赶紧微信留言给他,告诉他如果坏了就别吃了。到晚上11点都没回复,于是电话过去,那边已是酒气熏天、言不达意…

  当年,毕业后,他工作,我读研,我们继续保持了一段时间通信。那会儿刚开始流行写Email,我问他最近好吗,他回复:I am so so.我会心一笑:I am So So,这是基耶斯洛夫斯基自传纪录片的英文名字。仿佛对上了暗号,一瞬间,所有的情感都打通了。

  而现如今,这样的密码,在我们之间,越来越少了,几年不联系,偶尔寒暄几句,也不过是:见面请你吃饭哦…

  究竟是什么在渐渐消磨一些东西。几年前DD说:“他的婚姻现在很不幸福,我告诉你,你是不是高兴一点了?”主啊,我怎么可能高兴?那是我曾经认认真真对待过的人。海芬说,送他一把伞吧:你若不举,便是晴天…哈哈哈哈~~我更是无言。他们无法理解,我与人相处,极少的情况会带着恨或是报复。我没有损失什么,为什么要去恨?我反而一直感谢主,不断地给我太多太多,感谢让我成长,所有的事情。

  我唯一难过的是,我越来越抓不住一些东西,那些我曾经珍视的人,他们一个个离开了我,有的是生命的离去,有的是心灵的远离

  再也没有比这更远的距离了:我与你在一起,我们的灵魂却彼此陌生…

  (基耶斯洛夫斯基拍过《十诫》,十个短片,十个生命中易碎的激情,十次对灵魂的扣问)

  《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读后感(二):无论我在哪里制作电影,我都像一个陌生人

  《I’m so-so》中他的助理问他“如果你把镜头面向你自己,你会说什么?你的第一个故事。”他的回答耐人寻味:在我的所有电影中,我很经常把镜头对准我自己,但是用一种没人能觉察的方式,我没有泄露什么东西。

  纪录片出身的基氏从电影学院毕业之后对于波兰现实写照的片子很多,而且这些纪录片也都有自己的立场:或是一个城镇的素描,或是二战中失去眼睛的士兵,泥瓦匠、搬运工、人行地道下的妇女,青年男女的初恋,小城镇,小人物,展现的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让观众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但因为纪录片存在着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描叙,越靠近越得不到真实使他从纪录片里逃出来走向故事片,而故事片《摄影迷》正是这一焦虑的舒缓。

  《摄影迷》被称作萌芽阶段电影人的成长历程,讲叙的是初为人父的菲利普买了一架8毫米的摄像机来记录刚出生的小女儿,因此对摄像机十分痴迷而变为办公室记事员,电影得奖、受审查、妻子离开一系列事件。在菲利普对影像的成长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自我写照:首先是那架8厘米的摄像机,在《I’m so-so》中他们回到当初波兰的工作室,当时拍摄纪录片正是用的这种摄像机,而此时的菲利普只是一个对周边事物单纯的记录师。其次,在《摄影迷》中对波兰的审查制度随处可见,妻子阻止丈夫拍正在换衣服女儿的隐喻、厂长拿纸笔记录要删除的鸽子、开会吸烟去厕所场景,包括妻子被噩梦惊醒后求他不要拍片、入社……基耶斯洛夫斯基很少在故事片中标明立场,他认为电影没有固定的解释,接受观众对于电影的任何一种理解,多不会告诉你怎么做,但这个电影可以明显发现其反抗的主题,菲利普对摄影混沌的认知到去拍废弃的建筑,小镇因此得到了经费,到他想要去揭露腐败。基氏的故事一般是开放式的结局,但在最后菲利普毁掉了胶片把镜头对准自己,他意识到了自己通过善意制作的电影可能会被制度被当局利用,一如基氏自己所拍的《伤痕》。菲利普是绝望与孤独的,基氏对此持的是一种同情的态度,菲利普的孤独也正是他对于一生电影生涯的阐述“无论我在哪里制作电影,我都像一个陌生人。”

  《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读后感(三):关于“创作”见解

  因为最近半年来一直想尝试写点东西,但常常陷于有想法,开了头,却绞尽脑汁无法使它成为一个整体的圈里,可能是受限于之前读的东西太少太肤浅,但又没办法快速吃成个胖子。焦躁,求急,寻求技巧,总归是“不怎么脚踏实地的做法”。

  在看这本书的同时也看了“卡罗尔”和“单身男子”的原著及电影,总觉得文学较之电影能够直观所见,人物缺少一种魅力,就好像是一个形象是朋友口中所说的让人想入非非的大明星,而另一个形象是你我平时接触到的普通人,他/她可能也有独到的地方,但平凡的那一面总是更占据上方。但文学肯定是有其出众的那一面,因为它能事无巨细地描写,而且不受限制,而电影无法做到。

这个目标就是抓住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但却没办法将它拍成电影,你只能向它靠近。

  我认为一个好的作家的标准,在于能够让人情感代入,你写一个脆弱的人物,如果有的读者能够觉得他写的就是我,那么这个人物塑造便是成功的。世界上没有所有人都喜欢的作家和导演,因为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能够竭尽全力做到的仅仅是抓住“能共同感受”的读者和影迷。我们看到一本好的小说或是好的电影并为之落泪,何曾不是因为它触动到了心弦。

  因此在写作技巧中吹捧的五大要素等等其实是不重要的,一本畅销小说并不代表这是一本好书,如果我对我的作品有所要求,那么我希望是有人为之感动或难受或思考,而不仅仅是打发时间的消遣。

  最后创作的目的。一开始我以为这是和提取中心思想一样的存在,但其实认真思考,这是一本书/一部电影/一场戏剧的灵魂所在,“只有当你对它描绘时你才会对它思考”, 任何一个好的作品都包含了作者的思考,并且能够引发观者的思考,感觉到紧密相连。

  《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读后感(四):基耶斯洛夫斯基作品年表

  1966年

  《电车》(The Tram) 短故事片

  《办公室》(The Office) 纪录片

  1967年

  《一致请求》(Concert of Request)故事片

  1968年

  《照片》(The Photograph) 纪录片

  1969年

  《洛兹城》(From the City of Lodz) 纪录片

  1970年

  《我是个士兵》(I Was a Soldier) 纪录片

  《工厂》(Factory) 纪录片

  1971年

  《汽车竞赛会前》(Before the Rally)纪录片

  1972年

  《副歌》(Refrain)

  《沃洛克罗与泽罗纳格拉之间》(Between Wroclaw and Zielona Gora)

  《一家铜矿的安全与卫生原则》(The Principles of Safety and Hygiene in a Copper Mine)

  《工人’71》(Workers’71:nothing about us without us)

  1973年

  《泥瓦匠》(Bricklayer) 纪录片

  《人行地道》(Pedestrian Subway) 电视剧

  1974年

  《X射线》(X-Ray) 纪录片

  《初恋》(First Love) 电视纪录片

  1975年

  《履历》(Curriculum) 戏剧纪录片

  《职员》(Personnel) 电视剧

  1976年

  《医院》(Hospital) 纪录片

  《严厉批评》(Slate) 由《伤痕》故事片最后剪辑中没有用上的一些胶片剪辑而成。

  《伤痕》(The Scar) 故事片

  《平静》(The Calm) 电视剧

  1977年

  《夜搬运工看世界》(From a Night Porter’s Point of View) 纪录片

  《我不知道》(I Don’t Know) 纪录片

  1978年

  《七个不同年龄的女人》(Seven Women of Different Ages) 纪录片

  1979年

  《摄影迷》(Camera Buff) 故事片

  1980年

  《车站》(Station) 纪录片

  《发言者特写头像》(Talking Heads) 纪录片

  1981年

  《机遇》(Blind Chance) 故事片

  《短暂的工作日》(Short Working Day) 故事片

  1984年

  《永无止境》(No End) 故事片

  1988年

  《一周七天》(Seven Days a Week) 纪录片

  《谋杀短片》(A Short Film About Killing) 故事片

  《爱情短片》(A Short Film About Love) 故事片

  《十诫》(The Decalogue) 电视剧电影

  1991年

  《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 故事片

  1993-1994年

  《蓝白红三部曲》(Three Colours:Blue,White,Red) 故事片

  《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读后感(五):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说

  电影制作的含义不是观众、节目、评论与访谈。(文学研究的含义不是。。。)

  人的一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童年吃早饭时拍你手的那个人,即你的父亲、你的祖母或你的曾祖父。还有你的家庭背景,这一点很重要。(童年时骂我吃饭慢的人。。。)

  我不敢说我从陀思妥耶夫斯基或一些写牛仔冒险的三流作家中学到更多东西。(我不敢说)

  我从别人身上盗用了别人的事件。我盗用了这些事件并相信它们发生在我自己身上。(农村人吹牛的时候总是这样,哈哈)

  我想我们实际上记得很多事情,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下决心在记忆中努力挖掘,敏锐地挖掘就能使许多消失的形象和事情再现出来,但你必须确实想去记一些东西并且努力去做。(记忆是痛苦的根源,你能忘记,未必是福气。)

  回想过去,我觉得从学校没有学到很多东西。(我学过政地生,数理化,却忘光了。有人说它们锻炼了我的思维,我却认为它们耗费了我的大好时光。)

  我不记得有什么人对我不好,让我想起来还觉得不安。(这种不安时常向我袭来。)

  我一直居住在小地方,没有做过那些事情,一旦我明白存在这样的世界,我就知道我也能那样生活。(我不知道我能否那样生活。。。)

  我已经50多岁。很少有人五十多岁时父母双全的。有许多事情我们都没有谈过,现在我永远也找不到答案了。(子欲养而亲不在并不是最悲哀的,最悲哀的是经验没有传递下来。)

  与父母的关系永远是不公平的。当他们处于最佳时期,最有活力、最活泼、最有爱心的时候,我们不认识他们,因为那时还没有我们,或者我们还很小不懂得欣赏这些。等我们长大了,开始懂得一些事情的时候,他们已经老了,他们不再有过去的精力,不再有年轻时的意志。他们的幻想以不同方式破灭,他们经历过失败,他们已经充满了痛苦。我的父母很来了不起,只是在我应该欣赏他们的时候我没有能够欣赏他们。我太傻了。

  但生活就是这样,每代人都要经历这种不公,也许最重要的是在某个时刻能够理解这一点。(真正理解这一点的某个时刻?)

  也许我们生活中的一个行为标准就是让孩子相信我们——至少有一点点的信任,这是我们不丢脸、不做坏事或可耻的事的原因。(《偷自行车的人》)

  从理论上说,你只可能对在你可及的范围之内的东西感到嫉妒,你可以嫉妒这些东西,但不可能嫉妒那些完全超出你的范围之外的东西。

  经常人们的死就是因为他们没法继续活下去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英年早逝?)

  我不断劝告那些跟我学编剧和导演的年轻人,必须去审视他们自己的生活。不为写书或剧本,而是为他们自己。

  我试图领悟是什么把我带到人生的这点上,因为没有这种真诚、彻底及无情的分析,就没有故事可讲。如果你不明白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

  我很害怕那些想要教点我什么东西的人,或那些试图给我或别人指明目标的人。

  他们(政治)无力做任何事情或回答我们一些基本的,必要的人类和人性问题。

  我们变得太利己,太爱自己,太在意自己的需要,就好像别人都消失在背景之中。

  我相信每个人的生活都值得细细品味,都有它的秘密和紧张刺激的事件。人们不谈论自己的生活,他们感到窘迫。他们不想打开旧的伤口,害怕显得过时或多愁善感。

  我们无法表达我们的自由,因为我们没有表达它的手段。

  我们现在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了,可人们已不再关心我们可以说什么。

  即使电影可以重复,因为电影的盘子是一样的,可每一次的放映则无法重复。(露天电影)

  置人于死地大概是你所能想到的最高形式的暴力。死刑也是置人于死亡的。(《局外人》)

  我们总是透过去爱的这个人而不是被爱的这个人来看世界。。。被爱的人是个物体,只存在于碎片中。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让人们体验一些东西,他们是从智力方面还是从情感方面去体验并不重要,拍电影是为了给人们一些东西,把他们送到一个别的地方,不管你是把他们送到直觉的世界还是智力的世界。

  艺术质量的一个标志:如果我读到、看到或听到一些东西,我会突然间强烈而清晰地感觉有人在表述一些我经历过、我想过的东西、完全一样的事情,只不过他们使用了比我能想像得到的更优美的句子。。。

  这个目标就是抓住我们内心的一些东西,但却没办法将它拍成电影,你只能向它靠近。。。伟大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接近它,它能够对它进行描述。

  剪辑就是创造,创造一些秩序。。。这是跟观众玩的一个玩笑,一种引导注意力和分配紧张程度的手段。(论文材料的剪辑)

  它们越好我就越容易把它们割舍,因为我清楚它们不是因为质量差而被舍弃,仅仅是因为它们是多余的而已。。。这是青年导演的又一个问题,他们依恋自己的材料,认为什么东西都得用上。。。我们都会犯这样的错误,难就难在于你要能够弄明白什么是不必要的。(论文写作最大的困难看来不是凑字数了,哈哈)

  在剪辑室里我感到了一种自由。(完善论文也是如此。)

  我不敢肯定事情难做是不是更好,我不敢确信受苦是不是就比不受苦好。我认为有时候受点苦更好些,每个人都得经历这个,是它造就了我们,是它造就了人类的本质。如果你生活得很轻松,你就没有任何理由去关心别人。我认为,如果你想真正关心自己、关心别人,你就应该经历一些痛苦,真正明白受苦的含义。这样你疼的时候就知道什么是疼,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疼,你就不会明白什么不是疼,就不会珍惜这种没有疼痛的感觉。

  有时候,如果你想生存你就必须逃离一些东西。

  喜剧:你得把人物放到你自己身在其中时并不觉得滑稽的情境中,而当你从局外看它时,你就会发现它非常滑稽。

  我想的则是同样要关注观众的精神生活。。。我最喜欢的观众是那些说电影讲的是他们的人、那些说电影对他们有一定意义的人、那些因为电影而改变了一些东西的人。

  蓝色、白色、红色:自由、平等、博爱...这三个词在今天能有什么作用——在人性、隐私及个人的层面上。

  自由:人类自由的不完全。

  平等:我认为每个人并不是真的想要平等,而是想要更平等。在波兰有句谚语:有平等的人,也有更平等的人。

  博爱:我们真正关心的是我们自己,即使我们在关注别人的时候,我们想的还是我们自己。。。我们一直从自己的角度来为别人着想,我们没有别的角度可以看问题。

  你永远不会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大概是不会拍了。

  (这是我敬爱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真正原因——他令我深深怀念。)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jjwk/69551.html

推荐内容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