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社会科学 > 哲学 > 关于高校哲学课教学模式创新探微【十二篇】

关于高校哲学课教学模式创新探微【十二篇】

来源:哲学 时间:2023-11-03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哲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校哲学课教学模式创新探微【十二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 高校哲学课教学模式创新探微

1.普及――提高模式

普及――提高模式是基于普及基本的音乐知识,提高音乐欣赏平均值的教学理论,在具体的模式实施中应该注重教学的平等性和开放性。普及――提高模式要求音乐教育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音乐热情,加深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理解,创建一种能够让学生主动对音乐文化或歌词含义进行互动交流的氛围,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意识。通过重点激发部分学生的音乐热情来带动其他大部分学生的音乐兴趣,以提高学生整体的音乐欣赏水平和音乐兴趣。该模式营造的是音乐大众氛围,让音乐成为学生群体中喜闻乐见的一种讨论话题,音乐教育时间也不再局限于课堂时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作辅助,诸如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在课堂内欣赏APP上的古典音乐和优质的电台音乐,采用贴合学生群体的音乐教学方式将古典音乐和传统民族音乐带进大学生群体的听歌单,掀起一股全民共享潮。另外,高校音乐教师也可以通过喜马拉雅等新媒体形式制作与音乐课程相关的音频节目进行课堂分享,让学生在课外也可以收听,能随时随地感受高校音乐课堂的音乐文化氛围。普及――提高模式适用于高校在第一学年开展公共的音乐艺术教学时期,对大学生的音乐意识和音乐热情培养有积极作用。

2.课内――课外模式

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作为公共课程相对其他课程而言,音乐课程的课时比较少。音乐课程设置一般是每周两课时,教学计划中的课时完成不了预期的音乐素质教育和延续作用,达不到理想的音乐教育目的。因此,可以通过延伸音乐活动来弥补这一缺失。课内――课外模式是以现代化的互联网教学为教学手段,如MOOC、微视频和微信教学等都是该模式的一种实践。课内――课外模式的教学理念是以学习者为主体,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来安排教学活动,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视频软件形式,包括讲解和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赏析等。一个教学视频的时间不宜太长,10分钟至15分钟是最好的,这个时间也是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通过课内――课外模式的视频知识点片段可以将课堂时间更多地用于师生互动,知识点的学习可以通过事先将知识点视频发送给学生,学生在课堂进行前就能进行知识点预习,那么课堂时间就直接用于有疑问的知识解答和经典的音乐作品欣赏。而没有完成知识点理解和消化的学生,可以在课后继续通过观看知识点视频进行巩固和复习。同时,对于经典的音乐作品也可以通过这种短视频方式进行分享,给予学生一个自由欣赏经典音乐作品和查阅音乐文化知识点的平台。这种课内――课外教学模式将音乐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虽然降低了音乐教育的课堂仪式感,但是拉近了学生与音乐欣赏之间的距离,让经典音乐作品更接地气,更具感染力。

3.学习――实践模式

高校音乐教育与其他类型的课程教育相比较,音乐教育的实践性更强,音乐作品是用来欣赏的,但是要体验到音乐的文化魅力还是要进行实践,这种实践是演唱音乐作品、创作音乐作品、感悟音乐内涵等。学习――实践模式的教学多是采用音乐教学中视听练耳的教学方法,学习阶段多以听音乐、欣赏音乐为主,在不断听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体悟和情感,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将音乐演唱或表演出来。学校应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比如举行唱歌比赛、校园歌手大赛、小组麦霸赛等。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会不一样,而表达这种个人理解最好的方式就是演绎,每一次不同的音乐作品演绎都是一次对音乐文化的理解和诠释。大学生群体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处于定型阶段,音乐文化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积极作用,尤其是通过实践获得的音乐体验,在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的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理解,这种实践性的体验教学能够带给学生生理和心理上的成长,真正地实现艺术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

第2篇: 高校哲学课教学模式创新探微

(一)体制创新

固定资产治理工作要变革和创新,制度是保障和关键。没有适应学校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固定资产治理制度,财务设备治理创新就得不到制度的保障,就会失往生命力。因此首先要建立多校区制的高校固定资产治理体制。其首要任务是明确校区定位,理顺学校与院、系之间的固定资产关系,建立符合实际的工作运行机制。为此,学校应大胆改革,创新治理体制,科学规划,实行两级治理模式(参见图1),即:学校(财务设备处固定资产治理中心)为第一级,各校区和系部(设备使用单位)为第二级;责任与义务的分配应由学校固定资产专门治理机构进行监视治理使用,实现高校固定资产治理由分块治理改为同一治理,从而保障学校固定资产安全完整公道配置和有效使用,实现由静态治理到动态治理的转变。对于经营性固定资产,由于其具有使用的有偿性和运动的循环周转性,应回口后勤团体和校办产业经营治理,按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采用直线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由财务设备治理部分监管并按固定资产原值计提折旧,其治理目标是实现高校经营性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

多校区制下的高校固定资产治理模式应建立一个同一领导、回口治理、分级负责、治理结合的固定资产治理体制,对学校固定资产进行对口治理,并按照本金基金分流理论将高校的非经营性资产与经营性资产分开治理可以有效地解决多头治理和责任主体缺位题目,从而实现校内资源有效整合。

(二)创新内控制度

内控制度是保障高校固定资产安全、进步固定资产治理水平的必要保证。多校区高校在建立固定资产治理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内部控制的需要。根据高校特殊的人事环境和事业规范,其内控制度应主要考虑以下要求:

要考虑取得与验收控制的要求。要求固定资产治理部分和使用单位必须加强与财务部分的沟通,在账户的设置上必须保持一致。财务部分设置总账和二级分类明细账,固定资产治理部分除了设置与财务对应的总账和明细账外,还应按使用部分设置分类分户明细账。实际操纵时,要及时填写固定资产验收单,一式四份,两份保存财务处,作为登记固定资产总账和固定资产明细账的依据;一份留给固定资产治理部分作为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的依据;一份留给使用单位,作为登记固定资产条码的.依据,为对账工作打好基础。

要考虑日常保管控制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应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对账工作,这是固定资产治理的关键环节,很多多校区高校的固定资产治理题目就出在这里。考虑到固定资产数目大、种类多的特点,可采用循环对账的方法,每月核对几个部分,但必须保证每个部分每年至少有一次对账的机率,以确保账账相符。第二是要保持对账的成果。在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经常会出现未达账项,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对账成果。在具体处理时可采用编制固定资产余额调节表的方式进行(如表1所示)。

要考虑报废、毁损与处置控制的要求。固定资产的报废、毁损、处置是各类高校固定资产完成其使命的最后终结,也是高校资产流失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有必要组建固定资产处置小组,负责对全校固定资产的报废、毁损、处置把关。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治理规定,国有资产的处置需经主管部分审核,报同级财政部分审批后再予以处置。

(三)治理手段创新

财务设备处既是多校区物流把关和循环过程的关键点,又是固定资产治理的支撑点。为了加强对学校的固定资产的控制和治理,大幅度进步学校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可以建立比较完善的校园网络系统,来实现固定资产的等级网络化的治理。

根据多校区制的高校固定资产治理模式,本文建立了网络办公一体化校园网系统。该系统实行二级治理模式,财务设备处为第一级,该处负责人具有超级用户权限,能够查看、修改、统计所有二级单位的所有固定资产购置与使用信息;各校区和系部(各个使用单位)为第二级,负责人具有局部权限,仅能够查看、修改、统计本级单位的所有固定资产信息。各级之间可采用即时消息通讯技术,以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值得留意的是所有的数据报表的存储采用关系数据库存储模式,数据具有通用性和安全保密性。

通过网络化的治理,实现多校区高校固定资产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公道配置,同时借助网络上风,实现固定资产“账、卡、物”在不同校区和部分之间的实时治理,从而保证固定资产“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实现多校区高校固定资产治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以达到资源信息共享,变静态治理为动态治理,这也是当前多校区高校固定资产治理的发展趋势。

总之,强化高校固定资产治理是一项贯串学校上下的系统工程。只有领导重视,上下一致,不断地追求对固定资产治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只有对高校固定资产进行更深层次的科学化、精细化治理,重视对后勤社会化后的固定资产治理;只有不断地探索新规律、创造新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化治理手段治理和使用固定资产,才能确保固定资产公道配置和有效利用,更好地长期为高校发展服务,这也是进步高校固定资产治理水平、防止固定资产流失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陈阳轩.以创新为动力构建高校固定资产新模式.会计之友,(12)

2.沈萍.高校固定资产治理研究.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4)

3.王春雷.构建科学的高校固定资产治理体系.事业财会,(4)

第3篇: 高校哲学课教学模式创新探微

高校通识哲学课教学的反思论文

摘要:通识教育是一种是非专业性、非职业性、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教育,其实质在于对自由的追求和对人文传统的继承。哲学作为人文学科的主干,其目的在于促使人们理解人类与其自身的关系,理解人类内在的期望与理想,这与通识教育注重自由与人文的内涵不谋而合。虽然现今很多高校开设了通识哲学课程,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着力解决当前高校通识哲学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各大高校践行通识教育理念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通识教育;通识哲学课;教学策略

自由人教育与通识教育都主张培养健全的、有责任心的公民。当前,一些高校教师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并不深刻,通识课程被当作一般的课程来讲授。但是,通识教育的实质在于对自由的追求与对人文传统的继承,它是一种是非专业性、非职业性、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健全的人格及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认同感的高素质人才。作为人文学科的主干,哲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探讨人类的期望与理想在世间万物的整体格局中的位置。其目的在于促使人们理解人类与其自身的关系并理解人类的内在期望,这与通识教育注重自由与人文的内涵不谋而合。因此,哲学课程是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哲学知识较为晦涩艰深,因此被很多人视为“玄学”。所以,如何能够将晦涩的哲学知识通识化却又不失哲学思想的深度成为了目前通识哲学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通识哲学课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从学生学习层面来看,学生对哲学课的兴趣不足

1.学生对哲学课程的期待与哲学的学科性质不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笔者曾做过一个调查:一个约有140名学生的班里,在上《罗素与西方哲学史》这门课之前就已对哲学感兴趣的学生只有4人,占比2.8%。在一学期课程结束后,对哲学产生兴趣的`学生比例提升至30%,虽然人数有所增加,但绝大多数学生仍对哲学课程不感兴趣。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受当前社会追求实用的风气影响,“我学习它有什么用?”成为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必问的问题,这也是他们学习的动力。这种“学以致用”的想法并没有错,但却与哲学的性质不符。哲学的目的是“学以致知”,它是一门为了满足人类对世界的好奇心、为了人类追问人生意义而诞生的学科。哲学的学科性质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哲学无用”的错误观点,学生对哲学课程的期待与哲学的学科性质不符,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也大大降低。2.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哲学知识的接受程度。大学生在过去十多年的学习中普遍习惯的学习方式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就给出标准答案。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也使得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导致学生缺乏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而这些思维能力对哲学的学习至关重要。因此,思维能力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哲学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3.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健全,导致他们在学习哲学知识时感到困难。在高中分文理科之后,文科学生基本不再学习数学以外的理科知识,理科学生也不再学习除语文、英语以外的文科知识,这就导致了学生知识背景的不健全。举例来说,笔者所在的学校属于理工科院校,理科的学生占比很大,大多数学生的知识背景偏向理科,对文科知识的了解则比较有限。而哲学是人文学科的主干,研究哲学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与理科有很大区别。这种学习方式与学习思维的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习哲学知识时感到困难。

(二)从教师教学层面来看,部分哲学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1.对哲学课的讲授偏向理论化哲学系的研究生从导师那里习得哲学理论,等到自己做教师后,再把这些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不利于我国哲学教育的发展,还会抹杀哲学追求自由、追求创新的特质。一些哲学课教师并未形成自己的哲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只知传授哲学思想,却不能引导学生思考哲学问题,教学偏向理论化。2.教师难以将哲学知识通识化在哲学课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不能深入浅出地将哲学知识介绍给学生,也不能很好地将哲学知识通识化,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听课效果不佳,不能及时地反馈学习成果,这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3.在授课过程中不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启发式教学除了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哲学思想的魅力,还可以引发学生对哲学问题的思考。然而,目前一些教授哲学课的教师并未注意到这一点,在课堂上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关心学生个人的哲学观点,也未能引导学生对哲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哲学课程时体会不到哲学思想的魅力,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是事倍功半。

(三)从课程教学层面来看,深奥的哲学思想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

哲学思想普遍比较深奥,部分内容更是艰深晦涩,这就使得哲学历来被人称为“玄学”。对哲学的错误认识在无形中给学生带来压力,学生担心听不懂哲学课的内容,也担心不能理解哲学家的思想,这种畏难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通识哲学课教师的教学策略

通识哲学课的授课教师作为通识教育理念的直接贯彻者和执行者,与学生和教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教师应设法将深奥的哲学知识讲得通俗易懂,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哲学知识,将哲学知识通识化,并引导学生及时反馈学习成果,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具体来说,教师可从如下四方面着手解决问题: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哲学学习观哲学是一门人文学科,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极为密切,伦理学、政治哲学等都可以解决现实社会的具体问题。学生应对哲学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哲学并非“无用之学”,而是“大用之学”。哲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具备了这些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还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2.改进教学方法很多学生不擅于主动思考,教师在课堂上应多给学生提供思考和讨论的机会,并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互相讨论哲学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再讲解哲学家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修正自己的观点,加深对问题的思考,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思考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从中引出哲学问题。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哲学的价值。3.提高自己的备课能力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所侧重,所教授的内容要根据授课对象的专业、知识背景作相应的调整。教学过程中,应时刻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发现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有困难时,应及时作出相应的补充讲解,逐渐帮助学生健全知识背景。此外,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文科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掌握文科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4.注重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及师生情感培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由易入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讲解,应学会将艰深的哲学知识用通俗的语言讲解出来,多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例子,通过例子深入浅出地引出哲理。此外,教师要注重与学生建立情感纽带,用“三心二意”来对待学生。“三心”指的是真心、爱心和耐心;“二意”指的是诚意和全意。只有做到“三心二意”,教师才能体现出对学生的关怀和尊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对哲学的学习兴趣。讲好通识哲学课并不是一件易事,教师除了要保留哲学思想的深度,还要将哲学思想通俗易懂地阐释出来。因此,教师应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并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教师还应以初心对待教学,时刻向书本学习,向周边的同事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生活学习,向实践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水平,让通识教育的理念真正影响每一位学子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黄俊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庞海芍.通识教育:困境与希望[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第4篇: 高校哲学课教学模式创新探微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策略探究论文

摘要:社会发展会带动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尽管当前很多高校已经逐渐认识到体育教学的意义所在,它不单单能够影响学生平时的生活学习,同时还能够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影响。阳光体育背景下体育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当前,高校体育与阳光体育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需要相关的部门高度重视,提升创新力度,完善教育模式。

关键词:阳光体育;教学模式;高校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身心都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阳光体育作为一种全新的体育理念,被人们所熟知,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无法满足阳光体育的要求。阳光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模式就是让学生多开展室外体育教学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阳光下掌握体育知识,提升学生对于体育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加健康的成长。从阳光体育的发展情况看,高校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阳光体育当中来,提升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发挥体育本身的魅力。

一、高校体育教学模式问题

(一)教学目标单一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目标集中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在该目标的引导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与教学质量评估也自然而然的注重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以及考察,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也会有意的`加强身体锻炼,可是身体锻炼并不是体育教学的唯一目标,这就导致了高校体育教学进入到某种教学误区当中。与此同时,很多学生认为学习体育课程只是为了能够获得学分,这种错误的观念造成了学生心理素质、终身体育意识的缺失与淡薄。

(二)教学形式落后

很多高校体育教师在设置体育教学内容的时候,过分注重体育锻炼以及体育教学动作的完成,并且集中于某一项体育项目,没有能够对学生开展系统化的体育项目教学。同时,体育课程上很少会出现体育理论教学,体育教学内容亟待完善。从体育教学方式上看,当前体育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通常采取教师演示、学生照做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很难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教师之间难以产生良性互动,使得教学目标难以充分实现。

(三)教学评估体系不完善

高校体育教学评估体系的设置不够完善,多元性不足。比如,对于学生的评价工作,当前所实行的评价体系一般是将学生能否完成体育运动指标作为评判的标准,缺少对于学生体育活动参与性的评估。从教师评价层面看,当前评价体系更加注重体育教师论文数量以及课题级别等内容的评估,体现不出体育教学工作的初衷,无法对教师起到良性导向作用。

二、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

传统观念是影响阳光体育顺利实施的根本原因所在,为此,高校领导需要从思想上提升对于阳光体育教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秉承阳光体育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体育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学习当中的主导作用,体育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不单单需要向学生讲授体育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注重提升户外锻炼游戏的应用频率,提升学生对于户外运动以及体育的兴趣,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丰富体育教学形式

在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需要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核心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提升教学的质量。高校要结合不同的地域以及文化特征,创新传统教学模式。此外,高校还能够根据潮流的发展动向,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健身以及休闲类的运动,保证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师还可以将课堂搬到户外,通过组织各类篮球比赛、足球比赛以及运动会等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可以积极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确保学生安全,并对学生给予一定的指导,不单单能够显著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进感情。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教学评价体系过分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忽视了对学生意志、品德以及学习态度等综合素质的评估,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同时也违背了阳光体育运动的意愿。在阳光体育背景下,教师不能仅限于对学生体育竞技成绩的评估,还应该对学生身体素质以及身心发展情况展开全面的评估,保证教学评价内容多元化与丰富化,有效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

三、结语

阳光体育更加关注户外运动的开展,使得体育教学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所以,高校需要以阳光体育理念为基础,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丰富体育课堂教学方法,引入全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完善,探索出一条满足阳光体育教学的路径与方法。

参考文献:

[1]黄喜燕.从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探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教学模式的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7(13):4-4.

[2]赵增明.阳光体育视域下高校体育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6):5-6.

[3]孙亮亮,董立,佘涛.“黑箱理论”视阈下高校阳光体育开展审视与立体式阳光体育长效发展模式构建[C].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学生运动会暨科学论文报告会..

[4]黄东海.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理念的转变与创新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19-20.

第5篇: 高校哲学课教学模式创新探微

高校哲学课的宗教问题浅析

本文通过分析宗教产生的历史根源,认为宗教不是一种永恒的现象,而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普遍的社会习俗,其形式是多样的`,并广泛地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时又是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引起人们的关注.

作 者:白翠兰 徐儒庸  作者单位:白翠兰(抚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徐儒庸(中国环球工程公司)

刊 名: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B91 关键词:宗教   祈祷   启示   信仰   僧侣   高职教育  

第6篇: 高校哲学课教学模式创新探微

浅谈无机化学复习课创新学习模式

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教学模式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是客观存在的,一种教学模式只能体现一定的教学思想,解决一类的教学实际问题.复习课是中学化学课堂中一类重要的课型,如何在复习课中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是广大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通过课题五年以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构建了中学化学复习课创新学习模式,该模式注重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将课堂教学程序分解为激发兴趣、明确目标、分析类比和运用创新四个步骤,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形成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协作、自主构建知识网络浓厚的创新学习气氛,凸现了新课程改革理念,使课堂复习教学丰富多彩、高质高效.

作 者:诺尔德扎布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学院初等教育分院,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0 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无机   化学   复习  创新   摸式  

第7篇: 高校哲学课教学模式创新探微

内容摘要:当前,一校多区已成为全国高校的主要办学模式,高校所拥有的固定资产的规模构成也日益复杂。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对高校固定资产安全有效的治理,是高校治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高校多校区固定资产治理现状及成因,提出从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建立内控制度)、治理手段创新三个方面进手,构建多校区高校固定资产治理新模式,以确保高校固定资产保值增值。

关键词:多校区办学 固定资产 治理 模式 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高校的固定资产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题目。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校通过增设新校区或多所高校合并办学,形成了“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式。由于多校区办学模式快速发展,高校拥有的固定资产的规模构成日益复杂,治理难度逐渐增大。在新形势下,应加深对多校区固定资产治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题目的熟悉与理解,进行固定资产治理模式创新,进步多校区高校固定资产治理水平。

高校多校区固定资产治理现状

(一)固定资产治理主体的缺位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学模式的影响,高校对国家投资办学的依靠性强,习惯了“伸手要”,形成了高校对固定资产重投进、轻治理的惯性思维,只注重预算安排,不重视实物治理,基本上不关注固定资产使用的长期性和综合效益。高校的上层治理者大部分是学者出身,只片面夸大非经营性资产服务于教学、科研的重要性,忽视了经营性资产的经济效益。同时,高校固定资产的购建(除房屋外)基本是以二级单位为主,特别是直接用于教学、科研、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形成了“谁购置、谁拥有、谁使用”的局面。从而,高校的固定资产名义上是学校所有,实际上治理权分散在各二级单位,使用权回固定资产的占用单位或个人所有。在这种治理体制下,由于资产治理与资产使用部分间的责任不明确,导致治理主体缺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治理效率低下,甚至有些仪器设备成为小集体或个人创收的工具。“一校多区”型的办学模式使高校固定资产治理主体多元化,加剧了固定资产治理主体的缺位程度。由于多区治理,各校区之间缺乏密切配合,固定资产在使用治理上职责不明确,从而发生职能部分相互推诿的现象,降低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二)未能有效整合固定资产

高校固定资产治理是对属于学校的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的整合、协调、监视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合并后的多校区高校固然在行政上实现了合一,但在固定资产治理上并未进行有效整合和同一治理,形成了行政活动和固定资产治理的“两张皮”。同时,多校区高校一般未成立专门的固定资产治理机构,很多分校区都还沿用原校区的治理制度,形成治理主体多元化的体制。由于分块治理、各自为“政”,各校区之间缺乏密切配合,致使多校区高校对固定资产的治理在交叉口处形成真空。由于学校对各分校区固定资产的治理缺乏有效的协调、监视和控制,结果造成资源配置不当、重复投资、浪费严重的现象。例如,在扩展校区时,未及时对分校区现有固定资产进行清理合并,账务上也没有做及时的处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账物不符”和“账账不符”,使分校区相当数目的资产游离于账外。

(三)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

据笔者调查,目前我国高校固定资产治理基本都实现了微机化治理,但大多只停留在登记造册、价值数目增减的水平上。特别是合并后的多校区高校,各分校区大多都还沿用原来的治理模式,治理手段依旧停留在账面登记和增减进出的流水账的监管资产上,固定资产的数据具有陈旧和静止的特征,不能及时反映固定资产的存量分布和动态变化。由于多校区高校财务治理制度不完善,个别分校区受经济利益驱动,利用高校合并后监管乏力、治理滞后的空间和时间差,盲目投资,争相申请购买高档仪器设备,造成相同设备重复购置,设备闲置,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造成极大浪费。由于没有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各个分校区对闲置资产的使用方向监管不到位,部分教学、科研设备形同职能部分的私有财产,甚至局限于个人专用,造成高投资、低效益,还有可能滋生***现象。

高校多校区固定资产治理混乱的原因

(一)治理方式滞后

高校扩张合并后,固定资产的数目急剧增加,固定资产经费来源、占用形式以及固定资产结构均发生了变化,但是高校固定资产治理方式并未随之改变、更新和同一治理,各分校区仍沿用合并前的治理模式,致使治理方式滞后。目前,我国公办高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即由国家投资拨款和有计划有指标的收费制,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执行的是报批预算制,而固定资产的购置和使用不计任何本钱也无需使用单位和个人承担任何经济责任,只要打个报告就行,审批也很轻易。因而人们头脑中很难形成国有资产治理意识,这是高校固定资产治理长期不被重视,人们头脑中至今还被重钱轻物、重购置轻治理思想困扰的根本原因。

(二)会计核算不够规范并缺乏本钱效益观念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学校购建的固定资产一次性记进事业支出,全部从当年事业收进中抵扣。因此学校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每年的本钱核算中也不包含固定资产折旧项目,造成本钱用度核算严重失真。一方面,这种会计核算方法违反了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和真实性原则,虚增了报表上的资产总量,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背离实际价值。由于学校固定资产价值的补偿是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实现的,而“修购基金”是按学校事业收进和经营收进一定比例提取的,计提时直接列支出,同时增加专用基金,并未引起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数额的变化,这使得净资产中既包括购建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又包括固定资产更新维护基金――修购基金,这种重复计算会计方法造成净资产会计信息失真。另一方面,由于固定资产折旧不作为教育本钱核算项目,使得高校在治理政策理念中本钱效益原则未被摆在应有的地位予以重视。假如高校分为几个校区,各个校区在固定资产治理方面均存在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不规范的题目,本钱效益不匹配的缺陷就会被放大。

(三)创收政策不到位并缺乏有效监管

高校非经营性固定资产与经营性固定资产的并存性及相互的密切关系,决定了高校固定资产治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由于非经营性固定资产与经营性固定资产的界限不清,而高校固定资产治理往往夹带有行政权力的因素,经常是尚未进行充分的论证和产权界定,就将非经营性固定资产划转为经营性固定资产,致使产权模糊、治理职责不明、缺乏有效的监视治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进发展,高校的创收意识不断增强,各校区各部分争相利用学校资源来发挥产业作用,咨询服务、电脑应用、房屋对外租赁等都在不断地被用来进步本部分的经济利益。更由于高校创收政策底线模糊,使得二级单位的院系及个人将学校的仪器设备拿出往用于本单位或个人创收,而学校并没有得到任何补偿和应有的租金及折旧,致使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第8篇: 高校哲学课教学模式创新探微

2.1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教学体系

大学生在大学四年时间内都会学习就业指导课,所以在建设这门课程的时候应该先建立一个层次由浅到深的具体框架体系,这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能够循序渐进的进行,根据学生所处的阶段来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4]。在对大一学生上就业指导课的时候,应该主要教育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以及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专业,了解未来理想职业和自己专业之间的关系,进而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目的性。对大二学生上就业指导课的时候应该主要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进行有效的培养,让学生具有做好实际工作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从而有效锻炼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给以后做好本职工作奠定基础。大部分大三学生都开始考虑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他们的选择有:考研、留学以及考公务员和求职,这时候学生往往会非常迷茫以及焦虑。这时候就业指导课需要帮助其认识自身所具有的优缺点,教育学生有效结合个人价值以及社会需要来对职业进行准确的定位。大四学生将会面临求职就业,所以就业指导课应该重点分析目前的就业形势,对学生解读具体就业政策,指导学生制作简历、相關就业权益保护知识以及面试技巧。同时应该对大四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为其排解就业困惑,增加就业信心。

2.2在就业指导教学中渗透职业价值观

所谓职业价值观,就是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人生目标以及人生态度的`表现,即对职业的认识以及态度、对理想职业的追求以及向往[5]。人们职业期望取决于人们的职业价值观,在人们选择职业方向以及职业目标的时候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

对于就业指导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应该增加一些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内容,同时通过学习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来影响学生所具有的职业价值观,让学生能够有效结合职业社会认识、兴趣以及道德认识、自身职业能力。形成一种正确职业价值观以及稳定职业态度和好的择业动机。这样学生才能对未来职业和发展进行理性规划。

2.3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

因为对我国大部分高校来说,就业指导课还处于起步阶段,学生老师都没有充分认识这门课程,大部分都觉得这门课可有可无的,所以学生也不会对这门课感兴趣。就业指导教学的教师需要采用不同教学形式来让学生具有学习兴趣。比如,师生互动、主题活动、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以及进行素质提升游戏和情境模拟等。依据学生专业来设置相应的情境,让学生有学习动机以及好奇心,从而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实际职场需求来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各种实际案例来对学生的学习和讨论进行引导,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6]。

2.4利用社会各种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就业指导课属于应用型学科,主要涉及到的有社会学知识、心理学以及公共关系学知识等,所以对就业指导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社会案例、测评工具以及图书资料和网络视频等资源,同时还能够邀请成功人士来进行专题讲座,个学生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教学内容处理书本知识之外,教师还需要利用视频短片、模拟训练以及时间游戏和成功案例等来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校园招聘,预先体会求职经历。

2.5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为学生提供不间断的就业指导服务

所谓个性化就业指导,就是以宏观就业指导为基础,对学生个体有针对性地进行全面系统的指导,其为宏观就业指导的一种延伸以及补充。因为每个学生的性格、家庭环境以及自身条件都不一样,对于职业环境,每个人都有自己比较适宜的环境范围,而每个职业对人才也有各自的要求。对于那些综合素质以及学习成绩相对差的学生,他们常常会比较自卑,在求职过程中缺少信心,所以教师需要善于找出其优点,同时鼓励其不断尝试,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进行就业指导的事后教师应该注重个体差异,这样才能让指导具有针对性。

结束语

对大学生来说就业指导课和别的课程是不一样的,这门课不是在有限课时里面学习知识,然后通过考试就能够结束的课程,在这门课的教学结束后,学生就会经历求职,在求职过程中还可能碰到一些问题,依然需要就业指导。所以,这门课程必须具有一定的延展性,让学生能够发现自我,同时锻炼自我,最后找到一份和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工作,这才是这门课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留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青年与社会,,12(7):54-54.[2]陈洪源.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基于“职场秀”节目的视角[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26(2):78-81.

[3]谢干兰.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科学导报,,23(6):246-246.

[4]陈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03(24):32-35.

[5]钱璐,李晓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实践教学模式探讨--基于辅导员视角[J].科教导刊,2014,07(32):228-229.

[6]曾艷敏,崔建国,左延彬等.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时空,2012,08(3):86-88.

第9篇: 高校哲学课教学模式创新探微

【摘要】音乐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是衡量毕业生综合素质高低的指标之一,音乐素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还能丰富学生的兴趣爱好,扩展视野。目前,高校的音乐教育地位越来越受重视,但是在教学模式上还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弊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要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才能为素质教育服务。本文对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进行积极探索,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在互联网时代,人才的共性是强大的学习能力,既有的工作经验和学习积累只能是锦上添花,最重要的是迅速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学习力的培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这与高校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高校素质教育不再注重某一具体方面的技能发展,而是用更多元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人才。因此,作为高校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不管是在实践性还是在理论性方面都应该引起重视。而从教学模式的视角来看,高校的音乐教学实践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10篇: 高校哲学课教学模式创新探微

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课教学模式的创新论文

一、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状况

自20世纪90年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出现以来,该专业迅速发展并且受到广泛欢迎。以河南省为例,除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等综合性院校外,像洛阳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等地方本科院校也都相继开设了该专业。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大多沿用传统的本科院校模式,为保障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在培养模式上既要注重理论水平的培养,还要兼顾专业技能的培养,不免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与老牌重点院校相比,地方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远远不如这些重点院校;但是与当地高职院校相比,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又有差距。所以,目前地方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在发展平台和教学资源上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二、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宗旨着重突出了“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反馈在广播电视编导的教学中,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1]目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采用校内创办报纸、广播站、校园电视台等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校外积极寻求和当地社会媒体的合作为学生建立实习基地;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鼓励学生去参加各类比赛等方式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以上几种实践教学方式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弊端。

(一)教学偏向理论化,实践教学课时偏少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性很强,仅依靠课堂教学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周口师范学院要求该专业必须修满172 学分方能毕业,其中理论课133学分,实践课39学分,实践教学才占总学分227%的比例。另外,在课堂教学总学时的分配上,理论课1894学时、实践教学567学时,实践教学课时还达不到30%的比例。就一般的电视节目制作来说,前期的策划就需要10个课时,中期拍摄也需要10个课时,后期剪辑则需要更长时间,一个电视节目的制作周期最少需要40个课时。按照教学安排,一学期18周,一门课程2个课时,一个学期36个课时左右,并且在教学中还要涉及到大量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了完成教学大纲的安排,就要大量缩短实践教学的课时。

(二)实验设备不足,学生平均实验课时较少

与北京、上海等其他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地方高校在发展影视教育中,还面临着专业建设经费不足、实验设备欠缺的问题。周口师范学院成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首次招生,该专业的学生就增加到218人,截止到今年为止,该专业在校人数达到600多人。像《电视摄像》课程,主要就是实践操作练习,鉴于设备数量限制,采取分组方式,学生只是在操作的过程中对设备的功能和特性有一个认识,根本达不到掌握摄像机操作技巧的要求。

(三)师资队伍年轻化,缺乏有实战经验的专业教师

目前地方高校该专业师资队伍中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大多是学习中文、新闻出身。真正在学历上具备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资格的大多是年轻教师,那些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媒体从业人员却因为学历的限制与高校失之交臂。周口师范学院为弥补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采用“传媒人士进课堂”的方法,聘请在业界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导演等担任实践课程教师,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仍然有些实践课程存在师资匮乏的现象。

(四)当地社会化媒体较少,校外实习走马观花

周口师范学院地处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利的农业城市,除了周口电台、周口电视台、周口日报社等传统媒体之外,就是一些小型的网络媒体公司,首先在数量上就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践课教学需求。其次,学生尚处在学习阶段,在实践能力方面的经验不足,受经济利益和社会化效率的驱使,一般的媒体机构只会让学生跟着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进行观摩学习,学生真正亲自采访、拍摄、制作的机率非常小,无法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当中。

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规范校内媒体机构,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

编导专业属于艺术类招生,该类学生普遍趋向个性化,思维比较活跃,但是组织纪律性相对较差,有个别同学自我意识还很强,因此校内媒体机构并没有充分利用其价值,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建议由专业教师指导,规范校园广播站、校报等媒体机构,并培养校园电视台的制作团队,发展并壮大校内媒体机构。校园电视台与实践课程教学结合起来,既能激发和鼓励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教师的指导鼓励高年级学生的独立创作意识,同时还能带领低年级的学生较早树立专业意识。让学生充分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当中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变革教学模式,弥补校外实习的不足

工作室教学机制是基于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有效教学模式,“工作室”制下的教学模式较之传统的以教师单向灌输为主的班级授课制,具有教学方式灵活、教学环境开放等优点,在国内外艺术院校中得到不断的流行与实施。[2]安阳师范学院曾于20组织了影像DV工作室,该工作室采取开放式的工作方式,以负责人为主,开展了集教学、科研与实践活动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目前,该校在工作室教学机制下的实践教学模式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三)增加实验室开放项目,带动特色实题项目运作

实题项目运作,即老师带领学生利用企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参与社会的实题项目运用,实题实做。[3]很多同学的实践作品都是围绕校园生活为依托的,没有鲜明的创作特色。周口是伏羲故都,老子故里,不但有“华夏先驱、九州圣迹”的美誉,同时被誉为“中华文化发祥的重地”。如果把周口特色融入到实践创作当中,不仅能扩大周口的影响力,带动周口当地的经济建设,更能增强其作品在国内各大影视比赛中的获奖机率。

(四)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多参加专业赛事

专业大赛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操作机会,通过作品展示,不仅获得业界的认可和各类奖项,还能开拓学生视野,将课堂中的相互交流拓展到业界,从而促进编导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结合每门课程的学科性质,如《电视摄像》可以与《电视策划》、《纪录片创作》、《电视节目制作》等课程联合起来,组成大的实验项目,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逐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期末举办各种类型的校园大赛,展播同学们的作品,评比出来的优秀作品可以推举到省内、国内各大赛事,以带动学生的创作热情,从而达到实践课教学的良好效果。

除上述几点以外,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等,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地方高校由于受地域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对编导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应该从各个方面共同努力,积极探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未来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张蕾.微时代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传媒科技,(4下):249.

[2]张明.基于“工作室”制下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模式探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5):154.

第11篇: 高校哲学课教学模式创新探微

1.高校音乐教育

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审美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文化。高校通过音乐课程的讲授来达到传达音乐文化的目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会到音乐文化的力量。高校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基本的音乐表演能力,掌握音乐基本理论、教学基本技能和一定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高校音乐教学已经被纳入正规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但是其发展速度与其他基础学科相比还比较落后,在校学生的音乐整体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具有一定风格的教学样式,遵循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实现某一特定教学目的服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结构、程序是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获得的,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五个基本的因素:其一是理论依据,也就是在教学模式的行为规范下,有一定的教学思想作理论基础;其二是教学目标,整个教学模式都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这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整个核心;其三是操作的程序,即教学模式里的操作程序和顺序;其四是实现条件,教学模式发挥效力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因素,如师资、教材、教学设备、学生等;其五是教学评价,是对整个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的检验。教学评价为教学目标服务,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应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课程指向性,有可操作性,同时必须要具备完整性和稳定性。教学模式是连接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是居于两者之间的有效桥梁。

高校音乐教育模式现状

1.教学模式

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大部分传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教学理念,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更是如此。艺术类课程的主要目耸侨醚生在艺术氛围中感受文化的熏陶,在艺术氛围中提升审美能力,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很重要。而当前的高校音乐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不到位,对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不到位,需要对音乐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善。

2.教学师资

高校的教学师资是影响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是音乐教育模式里的五要素之首,其主要来源是高校的毕业生,具有高学历的音乐专业人才,教学模式都是传统的按照自己学习期间的经验进行,音乐专业人才的教学欠缺实际的音乐创作经验,在音乐作品的文化传达和底蕴体验方面存在缺失。另外,音乐教学作为高校的艺术教育课程,目的只在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并不是为专业的音乐人才作培养,在音乐的专业教学上没有音乐类专业的教学要求高,所以高校音乐教育师资更应该在教学能力方面下工夫,提高课堂的音乐氛围塑造,从而更好地传递教学内容。

3.学生

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面向的是所有专业的学生,在校大学生的音乐基础普遍存在不牢的情况,音乐欣赏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的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的乐理基础严重欠缺。高等教育之前的音乐教育虽然作为素质教育课程出现在课程计划里,但是在具体的课程实施时常常出现各种被主课替代的情况,尤其是在高中阶段。所以高等教育之前的音乐教育缺位造成了大学生普遍的音乐基础薄弱,对于艺术性强、内涵丰富的高雅音乐难以理解和喜欢,更多的只是对流行音乐的跟风追随。

第12篇: 高校哲学课教学模式创新探微

口高志华1康敬青2

(1石家庄经济学院科技处,河北石家庄050031;

2石家庄经济学院图书馆,河北石家庄050031)

【内容摘要】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总结了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依据。根据+对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指出了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说明高等教育在大众化教育中,不仅仅是谋求数量的增长,而是要更加重视教育质量的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建立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本文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创新人才;高等学校;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高志华,石家庄经济学院科技处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及高校科技统计研究。

康敬青,石家庄经济学院图书馆馆员,主要从事图书馆服务学及文献检索学研究。

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通过创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与发展,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核心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无论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还是观念创新,都需要有大量的创新人才。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完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目标。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要从数量发展转变为教学质量提高的阶段,为国家建设培养大量合格的专门人才和具有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这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责任和历史使命。

一、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

培养创新人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创新教育来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提出了新的学说体系;二是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三是在某个领域实现新的突破;四是针对具体问题有了新的解决办法。不同层次的创新人才,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具有鲜明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1.创新人才具有强烈的创新动机。所谓的创新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方面,外在动机是指外部因素引起人们的创新欲望,内在动机主要体现在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兴趣,内在动机是实现创新的基本因素和动力源泉。为了实现创新,就要对所研究领域的知识技术有深入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密切关注科技前沿的最新信息,及时掌握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在工作中敢于冒险不怕失败,能够在挫折和失败中发现通往成功的道路。

2.创新人才具有敏锐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包括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统一的思维品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应具有敏锐的创新性思维。他们不受传统思维模式的约束,善于用比较、联想、类推、判断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严密的逻辑思维保证了思维的正确性,开放的形象思维保证了思维的原创性。

3.创新人才具有独特的学习方式。创新人才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专业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才能适应社会。自主学习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特征,他们不仅通过课堂学习获得知识,更注重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4.创新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特征,人类的创新始于实践而终于实践,实践贯穿于创新的始终。人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培养形成,也是在实践中获得提升。人们创新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没有实践就不会有创新能力,实践是创新的根本。

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分析

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谋求数量的增长,而是要更加重视教育质量的建设。近年来很多高校开始积极探索大众化教育中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取得了一些经验,但还没有获得培养创新人才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对当前高等教育现状分析,影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创新人才认识的误区。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只有高学历的人才能称之为创新人才,这是对创新人才的认识误区。一个人的学历只代表他的学习经历,并不能等同于能力,更不等于创新力。是不是创新人才,不能只看他的学历多高而在于他是否学有所长,能够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技术,解决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中遇到的问题。对创新人才的作用也存在着片面狭隘的认识,认为从事自然科学和技术才需要创新人才,而其他领域的研究探索工作不需要创新人才。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了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自然科学技术知识的作用,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素质的培养,造成人才知识结构不完整和人才成长不全面。创新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应该使其既具有良好坚实的科技素养,又具有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

2.人才培养制度存在的弊端。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科学的制度保证。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必须按照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制定宽松有序的制度体系和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制度。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制度要求。许多高校在制定学生的评价考核制度时,习惯用一些硬性简单的方法,统一要求集中管理,缺乏管理的灵活性和对学生个性的宽容度。对学生的优良评价主要看他的考试分数,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在对教师的评价中同样也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教学数量轻教学质量的倾向。过分的`注重教师科研的短期效果,使得教师的科研缺乏长期规划,还会造成学术浮躁和学术腐败。

3.在办学层面存在的问题。高等学校要培养创新能力的学生,就必须有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目前,我国的很多高校教师难以达到这种要求,很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以自己为中心,以支配者的角色给学生灌输书本上的现成知识,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死板,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学生真正喜欢的教学方式是启发式教学和实践式教学方式,而不是枯燥死板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一些高校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更新,但是课程改革仍然是缺乏深度。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只重视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忽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所选择的课程内容注重于专业知识的培养,缺乏对知识的通识性和实践性的理解,针对学生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就更加不足。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只是简单的将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部分。学生自选课程的数量和内容不能实现自由选择,不仅课程的数量选择不能按照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灵活的选择,而且课程的内容也是局限在一个较小的范围。造成学生理论素养差、知识面窄、综合能力弱等缺陷。

三、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出更多的不同层次的创新性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思想,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实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能力趋向,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和机会。

1.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一些高等学校虽然已经认识到了传统教育方法的弊端,力图改变不合理的人才培养方式,但是如果不能从认识上改变旧的办学思想,变革只会在表面上实现,难以触及教育模式的根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最核心的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小依赖于知识,但并不是决定于单一的知识多少,而是决定于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深入理解,以及对交叉学科知识间相互关联的掌握。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既要强调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要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注重交叉学科知识的融合。加强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建立知识体系的整体框架,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本身蕴含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

2.确立高等学校办学的主体地位。高校要走特色化和多样化的办学道路,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制度保障。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需要有充分的自主权。高等学校要改变行政办学的形式,发挥专家教授和广大教师在学校决策和管理中的作用,逐步实现政府宏观管理与高校自主办学相结合、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相结合的高校管理制度。高校自治管理体制的建立,使高校作为办学者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高校能够独立的行使相应的权利并履行相应的义务。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有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优秀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和思想交流,将教师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意识和丰富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创新精神。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不能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教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承担者,也是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实现者。高校要加强学术委员会的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明确专家教授在办学、治校方面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调动广大教师在培养创新人才和科学研究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4.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高校要鼓励教师把科研活动引入到教学中去,通过日常教学启发学生对科研工作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学校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在实际的研究工作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要充分重视实践教学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加强实践教学的体系建设,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一个创造思维和复合思维的环境,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发表自己的观点,力争多元的解决方法。通过各种形式的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文系河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名称:《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如何长入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094572204)

参考文献:

1.***仁:《高等教育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象出版社版。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shkx/358453.html

推荐内容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