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教材教辅 > 考试类 > 闪光灯_《闪光少女》观后感10篇

闪光灯_《闪光少女》观后感10篇

来源:考试类 时间:2024-03-25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考试类】

《闪光少女》观后感10篇

  《闪光少女》是一部由王冉执导,徐璐 / 彭昱畅 / 刘泳希主演的一部喜剧 / 音乐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闪光少女》观后感(一):喂,那个Chinese,你该醒醒了

  先说片名,这名字有多中二,《进击吧!闪光少女》、《进攻的扬琴》、《战琴》都比《闪光少女》洋气(手动滑稽),甚至《指尖上的扬琴》、《复兴大业》、《建系大业》等等都能刷“政治正确”的热点,继续主旋律,跟着某狼2喝点汤。可偏偏这么个中二晚期的名儿,前不找边后不着店,实在辣眼睛。

  撇开片名中二不说,影片谈了三个有关“兴趣”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思考。

  兴趣一,爱情。

  兴趣二,嗜好。

  兴趣三,技能。

  首先看看兴趣一:爱情。爱你的和你爱的,永远难以抉择的二选一。

  “也许当时忙着微笑和哭泣,忙着追逐天空中的流星”

  “人理所当然的忘记 是谁风里雨里 一直默默守护在原地”

  “原来我们和爱情 曾经靠得那么近”

  “可我已失去为你 泪流满面的权利”

  ——《小幸运》

  当年一首《小幸运》唱出了多少人追悔莫及的透彻心扉,平凡的女主一心追逐高高在上的王子,却忽略了身边一直为她遮风挡雨的男闺蜜。等反应过来,却已物是人非,喜欢的为什么原来是你?你为什么跑掉了?为什么不再等我了?

  对爱情,很多女孩子都憧憬过高大帅气、技能点满满的男友,他或许如影片中的男二弹得一手好琴,就连蔑视的白眼都是情意深深;或许如《我可能不会爱你》中的男二,潇洒不羁,甜言蜜语宠你摸不着北;或许是《我的少女时代》中那个风云全校的王子......总之,他一定是!瞧!不!上!现!在!的!你!

  《闪光少女》中的女主对弹钢琴的男主一见钟情,愿意自取其辱给人翻谱子,私下大胆告白,甚至当众圈心表白,一颗热乎乎的心捧上去给男主践踏123。可惜,一厢情愿地追求换来一波带节奏的白眼球,即使最后男主对女主印象稍有改观,那也上升不到喜欢。那种感觉就像,你一直讨厌茼蒿,十几年不沾筷,突然有个人强迫你吃了一口,你发现茼蒿也没那么难吃。但也就这样了,再不难吃你也不想动口,因为还有更适合的在等着你呀。

  你喜欢的不喜欢你,你这么努力过了,也没得到,那就放手好了。

  对比大多数妹纸,女主幸运的是,她还有个男闺蜜,一个为她鞍前马后,让他逗猫不敢撵狗的万年备胎。(虽然女主拿他当哥们儿)

  被情伤后,女主及时放手,抓住了近在咫尺的爱情。虽然还有点懵懂、几分难以置信,但好歹没有亲手掐断这个苗头。

  最后,漫天的萤火虫就是答案,一个一直喜欢着你喜欢的东西的人,为什么不给他一个机会?

  你喜欢的,喜欢你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用力抓住自己的幸福。

  兴趣二,嗜好。弱势、小众、非主流为什么遭受舆论围观?

  影片中的“歧视”针针见血,学西洋乐器的看不起学民族乐器的、长辈、同辈对动漫文化的偏见、学生对古风歌曲的忘却等等,都在传递一个信息,都是兴趣爱好,本质不分高低,可为什么对“弱势兴趣”就谈虎色变?小众的、非主流的爱好为什么就受到父母的“严正关切”?二次元文化为什么就被烙印上“非人类”的标签?

  时代在变,新的时代有新的娱乐消遣,80年代的孩子滚着铁圈儿上学,跳着泥巴打着沙包,口里含着跳跳糖整天乐颠颠的;而如今,技术变革带来新的发声方式,国家的强大在接纳、包容着各地不同的文化。二次元文化正是其中之一。

  家庭经济基础的提高,让孩子有更多机会接触全球文化,而卖萌、颜即正义的二次元,这种毫无伤害力的文化就这样闯进了他们的心里。就像女主对扬琴情有独钟、男二对钢琴给予厚望、有的人喜欢跳芭蕾、有的人热衷瑜伽、有的人爱看戏剧、有的人痴迷拆机、有的人坚持练书法、有的人爱挑战极限运动等等,二次元也只是一项普通的个人爱好,社会给了它太多妖魔化的偏见,歉它一声道歉。

  二次元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对社会拟态环境毫无思索的全盘接受。《闪光少女》中的女主一听二次元就想逃避,进入宿舍后一惊一乍地与“一群怪人”谈判,伴随着忐忑不安地配乐将内心的七上八下表现得入木三分,也代表了社会上对二次元的刻板印象。

  好在这是一个智商在线的女主,她愿意去了解、去感受、去发现这个未知的世界。她会看漫画、学古风歌、认真cosplay、参加漫展、上台表演,积极去融入这个新的爱好。只有尝试了,才有资格评论,不是么?

  最后发现,这帮二次元的人也不是什么“非人类”,她们对动漫文化的喜爱丝毫不输于对专业的热爱,“千指大人”的古筝出神入化、“贝贝塔塔”琵琶与阮配合天衣无缝、“油条”两手大鼓打地激昂壮烈、“樱仔”一手二胡拉地人胡合一(配合影片效果吐槽)......每个人都在认真地玩、认真地学,既对得起自己所想所爱,也对得起父母的殷殷期待。

  这里也在提醒二次元的你,可以喜欢二次元,当也要有拿得出手的成绩,才能让长辈正视、认同这个爱好的非异化存在。只顾一心cosplay,或者沉迷动漫游戏不能自拔,就不能埋怨父母们对“二次元”妖魔化了。不过,随着职业电竞为游戏正名,国家层面开始介入,从学术上引起关注,AI机器人来势汹汹,未来的世界也许是二次元的天下,谁又说得准呢?

  兴趣三,技能。传统、民族、日渐式微注定要让位高雅、西式、甚嚣尘上?

  影片中西洋乐器大行其道,学校对民乐的不重视、对民乐学生的隔离式管制、整个社会对民乐的漠视已经到了赤裸裸地圈地围捕的地步,不由联想到历史上某个民族颠簸流离的归家史,“不同”真的那么重要吗?“不同”的价值又是谁说了算?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增强,许多家庭对外来文化愈加包容,更倾向接受新鲜、看起来高雅、神秘的西洋乐器。而几千年传承下的民族乐器开始珠玉蒙尘,历史悠久的编钟被新时代遗弃、同宗的扬琴被风靡欧洲的钢琴取而代之、曾经“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它也不声不响退出历史舞台,曾经代表中国之声出战欧美的“女子十二乐坊”也销声匿迹。

  本该属于民族传家宝的传统乐器,在外来乐器的冲击下溃不成军。不否认西洋乐器对音乐史的伟大贡献,其独特的音色让它有嚣张的底气。可是,是谁把西洋乐器送上这片土地的王座?是谁将民乐弃之如敝履?又是谁在背后推波助澜?

  不仅是民族乐器,还有民族节日、传统习俗、古风歌曲、汉服文化,又是谁在狠狠地甩开它们?它们或许不能代表新时代的声音,但它们伴随着华夏民族的世代子孙从蛮荒、战乱一直走到至今,从远古而来的声音,你们怎么舍得弃如敝履?它们值得每个人的尊重。

  虽然,经济发展的利弊影响、教育的责任也不可推卸。但,更重要的人心,是谁在操纵那沉默的螺旋?

  新世纪的人们欢乐地拥抱异国文化,圣诞节、情人节过得不亦乐乎。试问,中国以外的土地上,又有几个外国人在过着春节?七夕?或者换个问法,有几个外国人知道这些节日的存在?偏安岛国的邻居尚且能将改良的唐服发扬光大,被水果姐等多个外国巨星设计入MV,而中国的汉服,又在哪个国际舞台上有过半点水花?

  同样是被历史遗忘的声音,和服为何引人争相模仿,汉服却被“另类相待”?

  是时候醒醒了。等你的子女对粽子节不屑一顾的时候,你又如何告诉她全家一起包粽子的其乐融融?又如何让他了解粽子的那般美味?到时候,他还愿意品尝一个廉价的粽子吗?

  可惜宣传不够、没话题、没热度,浪费了一个好声音。应该全网运营让节奏带起来的,有些信息,是时候重新构建了。

  《闪光少女》观后感(二):套路满满的新意制作

  一个天真无知的女生喜欢上高冷男神,不断追求失败,有失望有彷徨,最终在越挫越勇中找到朋友,找到自己最爱的事物,找到了一直陪在身边的真爱,顺理成章的长大成人。

  不知道诸位有没有感觉到浓浓的俗套气息。反正我印象中大多数青春片都是这样的越挫越勇,逆风成长的套路。

  如果《闪光少女》完全就只有这个模式,那恐怕这部影片别说想闪光了,怕是被人黑的乌黑发亮。事实上,虽然影片套了这么一个常规的模板,但是在鲍鲸鲸的笔下,二次元和音乐作为两大重要元素贯穿了整部影片,加上饮水机火锅,广场舞,地方方言,漫画式表达等具有话题性的噱头,故事确实变得有趣三分。

  虽然故事在各式各样的花式表达下显得光鲜华丽,可相比民乐包容西洋,音乐最终大同的和谐表达,影片对二次元的表达则具备了相当的争议性。在影片中,喜欢二次元的宅男被表现成又肥又丑的宅男,二次元被说为颜即正义的美貌崇拜,而对二次元表达最为重要的二次元宿舍,也单纯的成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让女主找到伙伴,不断成长的符号。

  总的来说,影片中的二次元宿舍,换成爱猫者联盟,王者荣耀团队加入进故事,配套搭配一些吸猫或打游戏的镜头。重新融入充满逆袭的少女乐团,其实是完全可以的。

  在这样极简的设置下,影片固然讲述了有趣的故事,依然显得套路满满。

  《闪光少女》观后感(三):看《闪光少女》最大的收获就是饮水机涮火锅电夹板烤肉啊

  1.电影第一个镜头就让我有坐过山车+吃薄荷糖的感觉。

  2.看完电影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可以用饮水机涮火锅,电夹板烤肉!

  3.陈惊第一次表白王文师哥失败,大家都离开后,剩她一个人在那里。那一幕的斑驳,光是光和影就已经叫我难过了。

  4.陈惊站出来保护樱仔,李由站出来保护陈惊+掰木条,双双酷到我(*/ω\*)

  5.陈惊一遇上烦心事,就以鼓当床,摊在竖着放的鼓上,叫我觉得...一定特舒服。

  6.他们每晚排练到最后无奈地给老头儿伴奏,让我感动地想笑︿( ̄︶ ̄)︿

  7.陈奕迅一出场,全场就开始笑。一看到他就想笑。

  但他那句音乐怎么会互相干扰一出。我马上就不笑了,并神色肃然起来。

  8.千指大人问历史成绩那一段也是,完全被他们的认真打动。

  9.斗琴那一段我不大懂他们是怎么赢的,我的小伙伴给我解释说,因为对方没有一样乐器,能跟唢呐配。而唢呐之后,他们又没有一样乐器能接上。

  10.教导主任?说民乐系不能代表学校参加演出,千指大人不干,所有民乐系的人站起来为千指大人应援,这种“大场面”总是特别打动我,就像《我的少女时代》里大家一起站出来,相信徐太宇没有作弊一样。

  11.民乐系斗琴胜利之后,没有真要西乐系去天桥演奏,而是希望他们用他们的演出通行证帮助没有通行证的他们蒙混进场演出。这样处理我忍不住叫好出了声。

  12.我觉得王文这个人设,有些像《谁的青春不迷茫》里的黄韬。

  13.李由这种看起来怂怂的,但只要陈惊有难,马上就勇敢起来的男生就像《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里明明怕怪物怕得要死却硬是死撑着站出来保护赫敏的罗恩一样叫我打心底里喜欢。

  14.陈惊说,萤火虫那么小,却不保护自己,偏偏要发光。

  15.陈惊一开始组乐队是因为要向王文师哥证明扬琴的存在,一小有成就、正名完毕,她就不想继续了。说她最大的优点就是容易满足,那时候千指大人斥了这样一句,活得这么随意,你当人生是什么?试用品吗?这一问嗖地穿出屏幕,噗地扎到了我的心上。

  陈惊是因为喜欢王文师哥, 而不是因为喜欢扬琴本身去努力练琴,最后仍技惊四座。但表白失败后马上就要离开乐队。陈惊的轻易便离开,后来我想了很久。都说一个人走得快,两个人走得远。那么,由外向内的力叫一个人走得快,由内向外的力才叫一个人走得远吧。 陈惊的力仍是好的力,却不是最好的力。

  16.有一回我们学校来了十几个美国交换生,恰逢我们学校的民乐团演出,便带他们去听,听之前我有些怕民乐曲子不是特别燃他们不会很喜欢,但演奏的时候,我不懂民乐听得很迷,他们的神情却特别专注,然后特别用力地鼓掌。演出之后,一个参加演出的小伙伴小心翼翼地问我他们喜欢吗,我忙不迭地说他们很喜欢。后来跟其中一个交换生又聊起那场演出,她说她当时都哭了。我除了听过《春节序曲》和《二泉映月》外对民乐一丝都不懂,当时却大喇喇地也感到了一股自豪气。我该跟那个参加演出的小伙伴说这个的,我很遗憾我们当时的不自信,也遗憾没有多了解一些民乐的知识,这样当时就能特别自信地用英语给他们讲中国的民乐了。英专多年,早已明白这个专业的平凡和现实给这个专业设的限,却仍然中二得觉得,能这样做是一个英专人的使命。

  .S. 当时为了诱骗我的小伙伴跟我一起看,还发生了如下对话↓

  《闪光少女》观后感(四):闪光的青春=青涩+懵懂+执着

  

看得人挺热血沸腾的。#电影闪光少女# 之前看了电影,到现在想起来还是意犹未尽的,徐璐真人真的太瘦啦。多吃点啦。电影很好看。虽然不混迹二次元但是都觉得超燃的。以前关注乐器多是钢琴。小提琴。这些西方乐器。看了电影也看到我们国家自己传承的一部分。扬琴。古筝。二胡。琵琶。唐鼓。就像当下国家文化随着出国和国际经济融合,也逐渐被我们重视和升华,我们理当如此,国家的就是我们的,不仅有责任宣传更有责任维护和保护。也看得出来这部剧的用心。连编钟都真实的用在里面。电影故事情节也不错。看到一群志同道合并且对自己坚持而坚持的人很有体会,那种友谊和合作十分珍贵。片中有个部分超级燃,中西大比拼变成中西的碰撞,就像一南一北的交融,忽而突兀忽而融合很奇妙的感觉。大家上映的时候带上你志同道合的盆友去吧。不白花这份钱的。我保证!!男主炒鸡超可爱中国好朋友!!。超暖心的!!!其中最最最可怕的是千指大大。真的收下我的膝盖好吗。古筝技术太强大了!!!电影里看她弹奏的时候真的是倒吸一口气的那种厉害。看完去搜了一下演员果然是真厉害的

  《闪光少女》观后感(五):民乐,古风,二次元,有意思

  这部电影是朋友说要不要去看电影,听说不错。一直以来看电影都只是我平时生活的消遣,没有什么要求,朋友想看什么看什么,所以什么了解都没有就去了。去之前看了下电影名字:闪光少女??呃,感觉有点雷,不像平时他喜欢看的电影类型,一般他都是看外国特效片的。看完过后,了解了,原来这么多二次元的元素,他一直二次元爱好者。

  这是一部很特别的青春片,整部电影非常轻松搞笑,总体讲的是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的对抗,奇妙地融入了古风音乐和比较小众的二次元文化,因而人物造型有些另类,但是并不违和,也传达出虽然小众也有同伴的理念,并且使电影增加了很多笑点和一些泪点,而且整部电影非常热血和励志,尤其电影中有三场音乐表演,非常燃,非常震撼,看得人热血沸腾,为民族乐器和古风音乐自豪,看完都想去学一下民族乐器了。

  很开心有这样一部没车祸,不死人,不堕胎,非常励志热血的电影。不知道对于一般观众的来说,电影的二次元元素会不会不适应,但对于我这个民族乐器,古风音乐和二次元都喜欢的人来说,真的是大福利啊。当然影片也有不足,有些地方有些强行说道理,喜欢二次元的人也不会那么夸张,学西洋乐器的也并没有瞧不上学民族乐器的,生活中喜欢和学民乐的人还是很多的,当然这是艺术的加工,可以理解。

  演员方面演的还可以,男主表演的时候还挺帅挺有魅力的。故事也说完整了,最精彩和震撼的还是音乐,非常出色。

  《闪光少女》观后感(六):粗糙里带着不可抑制的感动

  讲真,作为普通观众来讲,并不是很懂其中那么多的乐器比拼。但也知道所谓歧视如何,其实大多是个噱头。

  影片里用到的二次元,民乐之争。包括李由站出来说扬琴有四百年,你凭什么看不起她。其实都是在把整个电影主题强行上升到民族国家的层面。

  至于二次元,甚至权御天下的出现。我就不是很懂,为什么好古风,非得穿成这样,好古风和好二次元是有区别的,二次元的范围广阔的多,包括里面的cos服,动漫装扮。至于中国通史看好多遍=历史很好,也就有点无奈了,难道你们历史考试只考中国史?

  包括矛盾冲突,都制作得相当刻意。就好像一篇中学生习作,先得把所有的矛盾都排一遍(就陈惊和502宿舍的人闹开,放暑假那段),父母的不理解,朋友的嘲笑,亲戚的冷嘲热讽与放之任之。再和演出成功后的一一对比,就好像演出了一场就成功了。

  当然,以上说的这些真的给人观影时相当尴尬不舒服的感觉。但是,这改变不了我几乎哭着看完整部片子的事实。

  我很感动,很戳泪点。

  从几人参加漫展,从所有人都走掉到所有人沸腾的时候,我真的克制不住地落泪了。其实感情就是这么平凡和通俗,纵然整部片子透着浓浓的尴尬而格外粗劣制作的感觉,但依然真诚地打动了我。

  领导视察,两方隔着一道铁门斗琴。

  虽然我明知肯定民乐赢,可还是眼泪不断地看完这一整段。其间校长的嘴脸,以及铁门的设置,其实暗含嘲讽,虽然套路很俗。

  但最暖的小细节,是陈惊在公车上睡着,李由手托住她脑袋的那一刻。我突然被感动地甜到了。私心觉得这个细节设计相当棒。

  这大概是一个后来回想起来觉得相当粗糙和套路的电影,但你就是这么心甘情愿被套路,然后感动得稀里哗啦。

  其实西乐的同学后来也很棒。

  王文弹钢琴的时候的确是有点小帅啊。

  给个四星了,很久没那么感动了。

  《闪光少女》观后感(七):《闪光少女》:打破次元壁的徐璐

  《闪光少女》:打破次元壁的徐璐

  一直以来,青春片成了“怀旧”的代名词,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是父辈的革命情怀,是70、80后的大学生活,是创业者的青涩日记……语调里充满了感伤和苦涩,有时这些故事里又带有几分成功者的自恋,一个个年少时就未能打开的心结成了故事讲述的开端,总之无趣大于可爱,矫饰盖过天然。

  如果青春还有另外一种苦涩的味道,那一定是一种孤独,一种不被理解的失落与无助,一种付诸行动却一无所获,惊不起半点涟漪的痛苦。无论是爱情还是理想,只有一个人对影自怜的时候,世界确乎是不完整的。《闪光少女》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个主题,但是剧作本身又跳出了感伤的限制。

  《闪光少女》是一群慢慢被音乐学院附中所忽略的民乐班学生,为了证明他们热爱的音乐也可以有观众,通过组建乐队重新找回“存在感”的励志小故事。鲍鲸鲸的天才创意将青春期的孤独和身份认同的话题巧妙的编织在了传统民乐和西洋古典乐的冲突中。她笔下的少女默默无闻,但为了爱情却爆发出了能量惊人的小宇宙。她的诙谐幽默战胜了心态苍老者的怀旧,用满满的少女心画出了青春最靓丽的弧线。

  徐璐赋予陈惊身上“神经大条”的气质没有丝毫的忸怩造作,她就像一朵自由舒展的小花,她会为谁是欣赏者而纠结,但是她更享受开花的过程。《闪光少女》比起其他的青春片在表演难度上给演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徐璐不仅要展现出青春期少女独有的活泼可爱以及恋爱的烦恼,她还需要用乐器来表达自己,扬琴是她和别人沟通的最重要工具,音乐是她身份的另一个象征。徐璐灵活手指流淌出的旋律,是不甘示弱的自我表达

  《闪光少女》里的徐璐让观众看到了青春最真实的样子,没有被太多的规矩束缚,没有过分沉溺于自己的世界,她渴望交流,渴望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一些陈见。徐璐的“2.5次元”乐队,用乐观和坚持打破了坚不可摧的次元壁,不仅展现了证明民乐的价值和音乐美感,而且找回了青春期自我的“存在感”。因为对于成长来说,“存在感”要比其他事情重要,它背后隐藏着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种可以获取身份认同,从而摆脱“异类”标签的心理安全阈值。

  主编:何小威

  作者:cinema

  《闪光少女》观后感(八):看了摇摆少女,降一星

  看了摇摆少女,降一星……闪光少女无非把古典乐vs爵士乐改成民乐vs西洋乐矛盾,而且摇摆并没有刻意制造双方对立和冲突,只着眼于热爱音乐本身,因为音乐种类之间并没有那么大冲突,这才是常象。

  然后主角都是一组非主流音乐女生加一个逗逼男生组成的乐队,即使不被肯定,还是追求音乐理想……(连不多不少多一个男生都同样设定,不想说什么了)

  尤其是最后一段,套路居然化用得这么明显,然而还拍得没有原片好,摇摆至少感染了观众站起来一起享受音乐,而闪光则是用一些音乐外的元素吸引眼球??

  之前有多喜欢鲍鲸鲸,看了摇摆就有多失望。摇摆少女能看到青春、热爱享受音乐和并为之努力,是纯粹的,快乐的。而闪光少女的重点大概是音乐之外的各种青春元素暗恋啊二次元啊网络热点啊,至于打动人的点,回头想起来只觉得出发点都立不住脚,一时的热血,毫无思考价值……如果没看摇摆少女会觉得很新鲜,看了真的觉得这个变化版除了拍得很少女外,很多想起来一言难尽……真的只是一部及格青春片,不要被音乐、励志、民族音乐、传统文化、二次元元素等等干扰,就是青春片,有戏剧冲突的青春片。国产片路漫长7.29

  ------------分割线-------------

  竞技或者演出的题材,天然带着热血和燃的气质。看着主角从颓废、不知所谓到准备逆袭,奋力为了目标努力、忍受旁人的误解和白眼。或者再经历团队成员艰难到有爱的磨合过程,本身就有激励人心的效果。而比赛给人以不知道结果的期待,所有人等待着高潮。就如同熬夜看球赛,球场上有你熟悉的运动员,你希望他们取胜,进球,欢呼,就是这样的心态。

  有时候,在励志片里面,输赢或许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因为努力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像是《百元之恋》,对自身的突破就已经足够,而远非太不切实际的胜利,毕竟鸡汤太浓就会难以下咽。如果是再暗黑点的《爆裂鼓手》,那么输赢本身甚至就不在讨论范围。

  抱着看青春励志片的想法进影院看的《闪光少女》。看完有一点遗憾。如果说这是一部励志片,那么努力的过程被削弱了,没有看到为了喜欢的事情奋力努力的样子。可是如果说这是一部青春片,那个人成长却淡化了。女主角意识到没有人逼着自己学琴,从证明到主动享受琴,西洋乐同学从歧视到理解,这里面的成长过于仓促和突兀。

  但如果说这是一部宣扬民乐的片子,那也不是。堆砌的古风、Cosplay、二次元氛围太重,民乐文化在其中并没有得到什么解答,因为音乐本身没有太大说服力,即使作为高潮部分的斗琴以及最后的演出,都被荒诞的点抢去对音乐真正的关注。反复强调的只是民族乐器的历史,好在哪里解释不清楚了,就只好单薄分辩“不然我们学这么多年干嘛”,这种想法真的是有点耍赖啊。

  但是。这不妨碍这是近期国产片里值得一看的青春片。因为国内还没有这种风格的青春片,整体流畅自然,有笑点,也有打动人的点,有新鲜之处,也确有难得的弘扬推广民乐的态度。电影里是另一种能找到感触的少女时代。因为青春里,你可能是那个平凡的少女,暗恋过闪闪发光的帅气学长;青春里,你可能是那个活得很随意的人,是真的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羡慕那些很早就有自己鲜明个性和特点的人;青春里,你或许很幸运,还有一个要好的异性朋友,只是你们太像了所以你以为你不会喜欢TA;青春里,或许你也曾经因为自己与众不同而被人不理解,或者你也曾试图反抗老师的偏见和权威……

  或许大部分的我们,都没有资格在17岁去思考“回想十七岁会不会后悔”这样的问题,我们大部分淹没在题海和千篇一律的上课下课循环中,只等着高考过去。但这种青春片里面的确包含了很多共性,虽然它更像日式青春电影。

  这里面我最喜欢的一幕,不是高潮演出部分。是面对台上老师质疑说没有乐队的时候,民乐同学一个接一个站起来。坦荡无声却带着如怒海般勇气的对抗。不禁会心一笑。我喜欢这种青春的反叛。《女朋友男朋友》里有一幕校园里要求不穿裙子穿裤子的反抗,在台湾确有其事。反叛就是一种年轻精神。

  喜欢鲍鲸鲸。如果《失恋33天》是她的灵气的话,那么《闪光少女》已经看到了她作为一个编剧的职业态度,剧本很工整,台词搞笑,女主角像生活中的她一样,是很萌的。王冉作为一个新导演,很用心,能拍成这样,已经远远甩开很多玩票捞钱性质,找找流量明星就开始生产烂片的某些“导演”。

  这就是一部青春少女漫画感的片子,每一个角色都像日漫里出来的,取景也能看得出来很用心,就是要拍唯美漫画感,男女主本身也演出了这种感觉。另外作为一向对ACG没有太多了解和感受的90后,能在其中看到这些新鲜元素,这一点倒觉得挺好的。

  《闪光少女》观后感(九):“另类”的闪光

  或许在别人眼里,我就是另类,我就是不正常,对吧?

  这是我看完闪光少女最直观的一个感受。

  我对闪光少女的关注并不算早,甚至可以说是很晚。因为当时我听说这部电影讲民乐,讲二次元,我想也没想-----不看。民乐,二次元都不是我了解和感兴趣的领域,自然这部电影对我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可是我当无意间看过这部电影以后,不得不说,让我很意外,也很惊喜。在这里我不谈这部影片的拍摄技巧好不好,演员演技好不好,我只想说说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一些思考。

  在电影里,民乐和西洋乐是作为两大敌对的势力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可能在大多数人眼中,民乐总让人觉得有一种浓浓的乡土气息,就好像一听见唢呐声,我的脑海里第一个浮现出的画面就是黄土高原上皮肤黝黑的放羊少年。而西洋乐,优雅,大气,是音乐里的贵族。金碧辉煌的音乐厅里,宏伟的交响乐总是让人振奋不已。当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风格相遇,必定会碰撞出火花。除了音乐,电影还加入了二次元元素。随后,整部电影就围绕音乐,二次元,青春,爱情展开了。其实,故事很简单,发展情节也很简单。这种逆袭类的电影,无非就是以一种先抑后扬的手法,来突出主角的光环,使观众热血沸腾。可是,即使是这种正常的剧情路线,也让我的心情起起伏伏。电影有笑点,自然大方,就是我们青春时代的记忆。电影也有泪点,尤其是当我感觉到那种年少的无奈,失落和挫败,我也感觉到心疼。其实,电影里的民乐和二次元就代表了生活中最不被关注,最卑微的一类。在高傲的西洋乐面前,显得那么渺小,不被看好,不被理解,不被尊重。在我看来,这部电影传达了两种思想。

  第一种,人与人。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闪闪发光的对象。他可以是崇拜的对象,可以是暗恋的对象,总之,在我们眼中,他们是那么的耀眼,可望不可即。属于卑微群体的人们,家庭普通,长相普通,经历普通。他们很羡慕那些出身高贵,神采奕奕的人。他们精彩的人生有时候就像是开了挂,普通人所无法触及的。在他们面前,卑微的我们会自卑的抬不起头。

  第二种,物与物。传统和西洋,用中国式思维思考,更多的是推崇西方文化。这句话可能说得不太恰当,可是眼观我们的社会,崇洋的心理和行为数不胜数。这种现象的根源,就是我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不自信。

  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我可以大概了解,电影想要传达的,不仅是热血和奋进,还有对传统的呼唤和尊重,对人们眼中“另类”事物的鼓励和尊重。不仅仅是民乐和二次元,还有很多很多大众不接受或者有看法的事物,都应该去尝试着理解。有时候我们总是自以为是的认为这是好的,那是坏的,但是,那都只是“我们认为”。如果不了解,就没有资格去评论。

  我看完电影,也对自己有所反思。我是法语专业,也算是接触西方文化的一派。可是,我学着西方的语言,却对古老的东方语言-----中文甚不了解。我自以为我掌握着这门语言,但是古今历史,文言文化,我又是否了解?未来,就算我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可对自己的母语一窍不通,是该自豪,还是羞耻?

  引人深思,也值得改变。

  《闪光少女》观后感(十):随便说说

  我五岁开始学电子琴,然后学到九岁,初一开始学竹笛,然后学到到高三。

  学电子琴是自己选的,学竹笛也是自己选的,期间也尝试去上过古筝课,还自学过口琴。

  其实可以说都是小打小闹,没有认真的把某一种乐器当做自己以后会去作为谋利或者怎样的事,但是还是能够去和这部电影了的人们产生好大的共鸣。

  认认真真算下来其实是站在西洋乐的角度看过民乐,但大部分是站在民乐的角度去看西洋乐。

  大二的时候留在学校的汉服社汉乐部,训练场地和校民乐团场地共享。慢慢看到学校的民乐团在学校的不重视下慢慢失去自己的领地,从消减的经费到使用受限的训练场地,每一样都是让我看到民乐在领导者心目中地位之低

  未完待续明天再叨叨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jcjf/112706.html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