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教材教辅 > 考试类 > 佛罗里达乐园_《佛罗里达乐园》经典影评10篇

佛罗里达乐园_《佛罗里达乐园》经典影评10篇

来源:考试类 时间:2024-03-29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考试类】

《佛罗里达乐园》经典影评10篇

  《佛罗里达乐园》是一部由肖恩·贝克执导,布鲁克琳·普林斯 / 布丽娅·维纳特 / 威廉·达福主演的一部剧情 / 儿童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佛罗里达乐园》影评(一):残酷世界,儿童乐园

  《佛罗里达乐园》是导演肖恩·贝克继《橘色》后又一部表现社会边缘人物生存状态的佳作。跟《橘色》勇往直前的暴走不同,《佛罗里达乐园》呈现的是一种完全的日常生活,吃饭睡觉玩耍,想办法挣钱,想办法生存下去。

  影片的主角是一对住在佛罗里达州奥兰多迪士尼乐园(影片片名“The Florida Project”即是乐园当初建设时的项目代号)旁边一座廉价汽车旅馆里的母女。汽车旅馆名叫“奇幻城堡”(Magic Castle),跟迪斯尼乐园的“奇幻王国”(Magic Kingdom)没什么关系。这里一点都不“奇幻”。影片中,一对想到迪斯尼乐园度蜜月的新婚夫妇,搞错了名字定错了旅馆,来到了“奇幻城堡”。他们很生气,在他们看来这里和贫民窟没什么两样。

  母亲叫哈莉,女儿叫穆妮。哈莉自己还很年轻,现在没有工作,生活暂时勉强维持着。她的好姐妹在餐馆工作,白天哈莉帮她带孩子,她则提供哈莉一家免费的食物。让哈莉操心的是每星期都要交的房租。她会去批发廉价的香水,然后带着穆妮一起,到那些高档旅馆周围,卖给游客赚钱。但这生意也并不好做。

  穆妮人小鬼大,是这一带的孩子王。迪斯尼乐园近在咫尺,但对穆妮们来说,几乎是个“不存在”。没有迪斯尼,孩子们也很快乐,她们有自己的乐园。在汽车旅馆里躲猫猫,偷看晒日光浴的妇人。她们向游客讨要零钱,然后一起分享美味的冰激凌。有时一起吃从慈善团体那里拿到的面包,也很快乐。

  不过,有时候穆妮觉得好玩的事,也可能不小心就闯了祸。朝汽车吐口水、拉掉旅馆的电闸等还好,有一次她怂恿小伙伴在一座废弃的房子里烧枕头,结果造成了火灾。虽然没什么损失,但这件事却对哈莉母女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并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小伙伴的母亲就是哈莉的好姐妹,因为放火这件事,她就和哈莉断绝了来往。哈莉失去了朋友和生活中的一大帮助,在香水生意也不顺利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卖身赚钱。哈莉原本找到了一份跳舞的工作,但就因为不愿意出卖身体而被辞退。现在为了生活,她不得不放下了尊严。

  哈莉自己想装作没事,但她的事已不是秘密,然后几乎所有的住户都对她们母女避之唯恐不及。

  住户们的态度是影片很有意思的部分。一方面,这里的人大都是处在社会底层,在生活边缘挣扎着,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底线。小孩顽皮可以,大人没钱可以,但有些事情不能做。不负责任的大人和疏于管教的孩子已不能接受,更别说卖身这种犯法又不要脸的事了。

  而另一方面,人们也有些太冷酷无情了。大家都是辛苦人,彼此的根底也都知道,但说翻脸就翻脸。之前发生火灾的房子大概是瘾君子常光顾的地方,发生火灾时,就有人喊让它烧吧。一旦吸毒或卖身,那就不再是同伴了,是堕落者,是比他们更加低贱之人,不值得一点同情。

  而且不止如此。哈莉与姐妹交恶的事,表面是因穆妮太顽劣怕她带坏自己小孩,背后其实更加现实势利。在姐妹这边看来,带小孩和提供食物是一种利益交换,一旦对方不能胜任照顾小孩这件事,那她也就没有提供帮助的必要了,甚至不必再做多余的交往。哈莉没这么现实,把对方当朋友,却只能收获更多痛苦。

  同情哈莉母女的,反而是旅馆里的一些工作人员。或许是这个地方的人情冷暖他们已看的太多了。清洁阿姨给哈莉一个大大的拥抱,并鼓励她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旅馆经理鲍比虽然也为哈莉的行为恼火,但他警告她是不想她们没地方住,不想看到她们母女俩被迫分开。

  鲍比也是个辛苦人。他既要应付唯利是图对住户毫不在意的老板,又要处理旅馆大大小小各种事。他的个人生活部分影片只涉及了一点点。一个大概是他儿子的年轻人有时会来旅馆帮忙。这是他和儿子唯一相处的机会,但他和妻子的关系不好,以后儿子可能不会再来了。

  鲍比在自己能力所及之下很照顾哈莉母女,还多次帮哈莉解围。哈莉找不到工作,一个人带着个小孩,自己也还是个任性不成熟的年轻人,真的很需要帮助。

  哈莉想要改变,但实在无能为力了。她想找原来的好姐妹借钱,但事情却朝着更坏的方面发展,引来了社工和警察。哈莉最后的努力,是将房间彻底打扫干净,希望能留住女儿,但这也是徒劳。

  大人世界的变化,孩子们似懂非懂。对她们影响最大的,是不能一同玩耍了。孩子们还太小,他们还体会不到这世界的残酷和生活的艰难。对她们来说,这世界就是个和家人一起生活、和伙伴一起玩乐的乐园。

  这乐园,将因为与亲人、小伙伴的分离而开始瓦解。这乐园,将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一点点消失。当这乐园消失的时候,迎接他们的是一个阶层分明、现实无情的世界,一个建造着并不属于所有人的虚幻乐园的世界。

  (个人影评公号“星期三噪音”noiwed,欢迎关注!)

  《佛罗里达乐园》影评(二):佛罗里达乐园

  十多天前为佛罗里达乐园做了人生中第一次视频剪辑,被B站退稿了。前几天尝试把它改写成一篇中篇小说,希望能凭借电影带给我的感动,第一次写出一个好故事,也因为太懒失败了。写人生中第一篇影评吧。强力剧透,谨慎观看。 我把这个电影归为“神作”一类,就像伊斯特伍德的《不可饶恕》、昆汀的《低俗小说》、诺兰的《致命魔术》、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兼有浓厚的个人风格、现实意义、称得上是“神来之笔”的叙事手段。 《佛罗里达乐园》的主角是贫民窟的几个六岁大左右的小孩,同类型的电影很多,这部电影的特别之处就是: 这个贫民窟在迪士尼乐园的周边。 游客们在这里挥霍享乐,仿佛在天堂一般,贫民们住在廉价的汽车旅馆内,为生计奔波。 电影主要人物是以莫妮为首的贫民窟小孩们、以莫妮母亲海莉为首的小孩家长们、在旅馆“粉色城堡”里工作的管理人鲍比。 在环境的影响下,这里的小孩会说各种脏话骂人吵架、会去主动帮游客忙,然后问他们索要小费、会用天真的谎话骗游客钱,好去买冰激凌。这些小孩的家长,很多都像莫妮母亲海莉一样,只有二十出头,没有学历,年纪轻轻就怀了孕,和家里闹翻,一个人带着孩子在外面苦苦挣扎,其实自己都还像个孩子。海莉最终破产了,没有能力抚养莫妮,莫妮最终要移交福利机构,离开自己长大的地方、离开母亲和朋友。 几个对比构成了整个故事: 1、富人和穷人的对比。富人们的孩子坐直升机观光游览,吃各种各样的美食,买各种各样的纪念品,他们的佛罗里达乐园,是迪士尼乐园。穷人们的孩子装着旧衣裳,领接济品,骗钱、乞讨来买零食,但他们依旧有温暖的家庭、可以信赖的朋友、快乐的生活,他们的佛罗里达乐园,是廉价的旅馆、废弃的房子、有各色各样人群的游泳池、有牛群的草地。 2、孩童之间的友情与大人之间的友情的对比。莫妮第一次与珍妮丝见面,就吐口水到人家头上,还破口大骂,可当莫妮受罚的时候,她就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请求珍妮丝帮忙,珍妮丝也不顾家人的劝阻,高兴的上前帮忙。小孩子不会记仇,也没有坏心思,有好的东西就分享。而反观莫妮的母亲和斯考提的母亲,两人本是亲密无间,像姐妹一般。可是一言不合就互相做伤害对方的事,甚至吵架动手,最后连朋友都做不上。 3、鲍比前后形象的对比。在一开始,鲍比几乎就是一个不近人情的旅店管理员。限制孩子们的活动、上门催债、监管所有住在这里的人们、把交不起租金的人赶出旅舍。再后来,鲍比心平气和调节“粉红城堡”里的矛盾、有身份可疑的人靠近这些孩子,他就会停下手中所有的事情、自己掏腰包去帮可怜的母女付钱。鲍比充当的是一个父亲的形象,贫民窟所有的事情,都逃不出他的眼睛,他选择了用最让别人舒适的方式去处理。鲍比俨然就是贫民窟小孩们的“佛罗里达乐园”的卫士。但即使是他,也不过是一个为老板打工的人,他的能力有限,他和妻子闹僵、和儿子关系不好。他也并不完美。在最后,目睹莫妮母女分离,他只能背过身去,望着远方的迪士尼乐园,默默点燃香烟。这是生活的无奈。 4、莫妮前后形象的对比。在一开始,莫妮几乎像是魔鬼一样,在“未来大陆”旅舍做了坏事,还谩骂受害人,撒谎骗钱买冰激凌,烧了房子都能瞒过自己的母亲,俨然是一个“贫民窟恶童”形象。她目睹母亲抗拒“潜规则”失去工作、和母亲行骗维持生计,见识了人性的丑恶,但她依旧无忧无虑。她和朋友分享美食与秘密,看到好吃的东西就双眼放光,在公共场合打嗝嬉闹,不在乎别人的眼光,生活的酸楚从来没有让她皱一下眉头。直到电影的最后几分钟,她与珍妮丝分别的时候,说不出话、泣不成声。强烈的反差将电影推向剧情和情感上的高潮。 5、贯穿全片的童真与现实的对比。一天莫妮把珍妮丝带到一片荒地,那里有一棵树倒在地上,根还连在土地里。莫妮说: “你知道我为什么最喜欢这棵树吗?因为它摔倒了,却从未停止长大”。莫妮也在长大。相关机构的女士告诉她,她会去另一个家庭。或许有一天,她能去真正的迪士尼乐园,在一个新的家庭里无忧无虑地长大,而不是生活在这些将墙壁粉刷成五颜六色,装成是迪士尼乐园一部分的汽车旅馆里。 只是这样真的好吗?在很多国家,孤儿和“问题家庭”的小孩会被送到福利机构。这样为他们提供了成长的物质保障,其他方面呢? “珍妮丝!” “莫妮?出了什么事?” “拜托!” “到底出了什么事?”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见你了” “发生什么了?” “这是……我说不出口! ……再见” 肖恩贝克将很多个生活场景串联,一系列看似夸张的又能触动人心的片段的切换,以小孩的眼光看世界。110分钟的前105分钟,都在压抑情感,最后几分钟爆发。大部分片段中的背景音乐,都是汽车的引擎声、机器的轰鸣声、还有迪士尼乐园的直升机的气流声,这让人感觉更像是生活实景。在最后的一分钟,一段紧张急促的旋律中,珍妮丝拉着莫妮,冲向迪士尼乐园,冲向真正的乐园。 这部电影最厉害的是,在最后的几秒,电影中才出现迪士尼乐园。前面所有的铺垫,为什么这些旅馆要弄得像童话世界中一般,为什么附近有那么多卡通的商店,为什么这里总有直升机飞来飞去,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游客经过这里……肖恩贝克将一切慢慢推向高潮,然后戛然而止,意味深长。 希望莫妮和珍妮丝最后去了真正的乐园。希望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能生活在自己的“乐园”。

  《佛罗里达乐园》影评(三):不要被电影名“骗了”,这里没有乐园

  我以为这是一个欢快的故事,描写儿童的天真与烂漫,让我们去倾听生活中的小美好,就像这部电影的海报那样,一个小孩在蓝天下就这样欢快的跑着......BUT,电影在薰衣草般浪漫的外衣下,讲了一个不和谐的故事。

  【一】

彩虹就像她们生活中的美好,的确不会停留太久

  魔法城堡真的很浪漫,尤其是在那一弯彩虹的怀抱中。“魔法城堡”就像一个封闭的叙事空间,虽然电影中的镜头并不局限封闭的叙事场景,但是生活在其中的人是被这一场景困住的。Halley是一个单亲妈妈,从她的着装打扮、言谈举止来看,这就是一个问题青年的角色,Moonee亦是问题的附带品;Jancey跟着自己的Grandma生活,还有一个妹妹,Jancey的父母在电影中没有出现;Dichy的家庭也只有父亲;Scooty应该是有父亲的,但是父亲的角色只有声音,整部影片一直是母亲Ashley在教育孩子。所以,可以大概的说,住在这里的人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或者说这些孩子可能是“留守”,在本该烂漫的童年,连最基本的家庭环境都难以满足,我感觉是最该思考的地方。这几个家庭的人物关系是“缺席”的,不完整的,在这样的一个畸形的家庭环境和杂乱的生存环境下,他们“出口成脏”、目无王法,但是对他们又不能过多的指责,他们也需要生存下去。

  Moonee坐在一个歪倒的树上对Jancey说这是她最喜欢的树,因为这棵树摔倒了,但是它长大了。这句话其实就可以看成是对Moonee或是这类个体的一种隐喻,他们不是普通人,更确切的说是“边缘人群”,他们的收入、生活、教育、、、得不到像普通人一样的保障,他们的状态是挣扎、迷茫亦或是落魄。导演精明的地方就在于这句令人深思的话是从一个小女孩的口中说出来的——两个刚认识不久的朋友,拿着刚刚领到的面包,蘸着果酱,坐在一个歪倒的大树上,虽然炎炎夏日,虽然生活堪忧,但是她们现在是满足的、快乐的。我们炫目于蓝天白云,两小无猜,当然我们感叹这美好的背后现实的残酷与不确定。

  【二】Friendship

  Moonee. Scooty. Dicky. Jancey---Ashley. Halley

  M.S.D三人的朋友关系因为向 J 的汽车吐口水,而被 D 的父亲终结(单方面的中断),也是因为吐口水事件又结识了 J ,于是三个人在佛罗里达的夏日,在大街上,在草场上游荡、闲谈;纵火事件造成了M.S.J三人小组变成了M&J的两人组,也使Ashley. Halley的关系分道扬镳。其实孩子的关系是因为大人关系的的终结而中断的。Ashely发现自己的孩子如果再和M在一起可能对他的 成长有损害,所以就彻底的断绝了母亲之间的关系,本是患难姐妹花因为孩子也只能形同陌路。或许会认为他们的朋友关系是脆弱的,毕竟M吃了很久的免费午餐,Ashley. Halley也有着共同的生活环境,惺惺相惜、互帮互助或许更是理所当然,但为什么这关系就那么断了呢?童年的友情更是纯粹,为什么要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再见?

  很多观众看到M向J求助时的哭泣,可能已经泪目了。随着这些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身边人事的周而复始,他们的内心是可以感觉到某些东西正在悄然离去。而导演就是把这些用镜头将给我们这些局外人。正如前文提到的生存在这个环境中的人他们生活并没有保障,食物、房租是他们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动荡与不稳定是他们最好的写照,所以这群不安的个体只能时时为自己的生存而活,其它的人事或许微不足道。导演安排Dicy的离开,似乎也在说明这一情况,搬家、短租同样是他们需要考虑的事情。所以说,当我们感叹或惋惜这段童真与患难友情时,不放想想他们还有多少精力去维护这种情感。

  【三】

  用小清新来形容这部电影的色调应该不为过吧。作为一个旅游城市这样的建筑和环境是必须的,导演选景在此也应该有他的用意。电影中的淡紫色、粉色、绿色等是佛罗里达特有的区域标示,是夏天的热烈与自由,更是这群孩子无拘无束的漫谈与远方。电影中充满着孩子铜铃般的笑声,我们看他们手牵手、互相打闹又胡作非为,他们有自己的办法得到一个冰淇淋然后分享之,这一切都是美好又沉重的。

  我们不需要记住电影中的每一个画面,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记得其中几个美丽的场景,几句共鸣的台词,而这些电影就是值得回味的。电影是一个造梦工具同时也是一个叙事“文本”,让我们在这些美好的背后解读出或许更加深奥的东西,在如此浪漫的表面我们看到的是一些挣扎与不堪,所以说,有时候这样的电影更容易抓住人心。

  【四】

  随着片尾字幕的升起,乐园里的欢笑声也渐渐增强,不知道Jancey拉着Moonee能否躲避那些外来者,也不知道她们能否用生活给予的独有的智慧与韧性在乐园里畅游,但我真希望这些响亮的欢声笑语中能有一点她们的“力量”。

  《佛罗里达乐园》影评(四):五彩玻璃罐里的造梦乐园

  文|汤旅 发表于公众号MOViE木卫

  佛罗里达,看到这个名字,我第一反应是初中时听的hip-hop歌手弗罗里达(Flo Rida),他原名查马·拉塞尔·迪拉德(Tramar Lacel Dillard),艺名以自己的家乡佛罗里达为称。

Whistle8.5Flo Rida / 2012

  为什么提这个呢?

  因为确实佛罗里达(美国),就夹裹在嘻哈、造梦的软心糖里。嘻哈文化在反映美国的电影里无处不在,贯穿在《美国甜心》的车载里、扭动在《佛罗里达乐园》小孩的步伐里。而嘻哈发展到后来,却以真诚冠名虚假。

AYO7.0Chris Brown Tyga / 2014

  贫民窟的黑人们出名了,开始奢华了。(或者在歌词里自我意淫)以Flo Rida、Rick Ross等nigga(俚语黑人)为首的歌词大抵都是“Little mama,Collar on my Polo, kisses on my necklace,All my diamonds watching, now my watches getting jealous.”

  这些口水歌其实根植于美国这个巨大造梦地。

  当今大部分的嘻哈流行透露着浓浓的奢侈生活的意淫。吸毒、跑车、金链、酷表征的生活是值得炫耀的。嘻哈不再是2pac年代的真实反映匪帮斗志生活的输出口,口水歌的嘻哈流行开来,纸醉金迷地造梦。

  美国无处不在都在造梦,当下的口水嘻哈、好莱坞梦工厂,文化泡沫比比皆是。

  在这个窗口下,《佛罗里达乐园》的孩子们是如何耳濡目染的呢?

  小女孩在房间里年轻的妈妈海莉给她们放的hip-hop、trap,在草地里玩耍小女孩莫莉模仿欧美女明星的扭臀,年轻的母亲海莉引以为豪,让她们置身于这种文化中。

  过度的酷匪文化给孩子们(包括年轻的母亲海莉)编织了一层梦幻网,即便物质经济匮乏也能在相应的文化环境下找到自己的天地。

  而正是因为这种环境,母亲海莉的不成熟并没有给孩子们带来真正的快乐。

  海莉的形象既非日式的单身妈妈(完全弃之不理,如《无人知晓》、《人生密密缝》),也非典型的美国鸡汤(《当幸福来敲门》努力上升的成功案例)。

  海莉既要照顾孩子们,同时也保持着自己生活中该有的部分,因其年轻气盛。这种感觉正像当下只留下匪帮匪气的嘻哈文化,而缺失上升精神。母亲仅仅只是以不屑态度勉强维生,并不是真的有目的规划的认真生活。而这种不成熟给孩子带来了诸多麻烦与不良影响。缺失基本素养教育,当孩子扰乱秩序时母亲也以一副不屑的态度回应外人,所有的跋扈刁钻都潜移默化着孩子的行为。而不知者无畏,孩子们对周围世界的感受仍是快乐的(暂时性)。

  这种快乐被精心编制在梦幻的小镇里。

  被粉刷成紫色、黄色、红色、绿色的墙,汽车旅馆、橘子汽水等看上去很“梦幻泡泡”的场景,无疑是影片的亮点之一。而最独特的在于导演肖恩贝克处理的梦幻写实感。

  《佛罗里达乐园》虽然场景看上去梦幻,建筑粉刷、服装也搭配场景色彩有所甄选,但它其他方面却又将之自然化。

(导演肖恩贝克)(PS:还有点帅呢!)

  这就不同于以画面色彩为主的故事片处理方式,例如在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中,色彩美术的搭配最为显著,而韦斯·安德森就是要构建一个个完整的起伏的故事,叙事线清晰,配之梦幻彩色的画面形式,一个完整的故事片呈现眼前。

  而肖恩贝克的这部影片里,导演弱化了它的故事线,呈现的是支离破碎的生活小碎片。

  重点在于用细腻的生活让观众感知到佛罗里达奥兰多某小镇的生活状态,从非常细腻的环境声、人物自然的状态、冗长的生活节奏中去呈现真实环境。

  在一段摇臂跟随扫过的长镜头里,孩子们奔跑在梦幻紫色的建筑长廊里,从远处传来的孩子欢笑声、奔跑的脚步声、从天空中划过的飞机轰轰声、公园里其他的环境嘈杂音,全被整合进影片里。

  真实的声音再现、手持摇晃的镜头与体现日常性的剪辑统统是生活流电影/现实主义的特点。在现实主义电影中,我们见着了达内兄弟与娄烨的手持摇晃典范,而与这种摄影手法相随的画面是灰色暗调的。生活的冗长与残酷、压抑被灰调现实感展现出来。在生活流电影里,画面色调又是比较符合日常状况的。

  而在《佛罗里达乐园》里,它的场景是梦幻的、五彩的,却又以写实的手法去完成影片的拍摄。这种处理方式,正好巧妙地点缀了跳跃在五彩玻璃罐子里的童真梦,呈现了梦幻性与现实性的反差统一。

  电影剧本设定与拍摄地是在佛罗里达奥兰多的基西米县(Kissimmee),这个地方以迪士尼乐园、水上主题公园闻名。在现实中它本就是被人为打造成梦幻的场地。这也就对应了影片中的巴西旅客来到这个汽车旅馆的事件设置。外来者的闯入好似打破了社区人们的自造的梦幻感,抱怨不停的巴西女人数落这里的设施落后,以介入的身份给梦幻的网开了一个口。

(现实中奥兰多的主题公园 来源网图)

  建筑的粉刷也被还原为有可能的真实场景,在一个造梦的国度里,旅游业的建筑粉刷又算得了什么呢?

  奥兰多的迪尼斯乐园、哈利波特公园主题正是现实中的处处景观,在这个基础上,导演为此取景,稍加设计,就可以打造出这种“梦幻感”,因为这种“梦幻感”在现实生活中早已渗透。

  梦幻与现实交融在一起,现实的不断介入打破着粉紫色的儿童乐园。在影片呈现的汽车旅馆社区里,成年人自欺欺人,以裸体的方式度假假装富足人的生活;儿童在成人的放纵下烧了房子,而母亲却对火灾表示惊喜,管理员也找借口说这只是无用的房子,“let it burn”;即便是面对快要潦倒的经营、恋童癖老头潜入小镇,对梦幻的地方造成了威胁,管理员也不断地勉强维持经营。

  儿童在种种成年人编织的梦幻里继续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直到成年人(母亲)的无规矩行为愈演愈烈,警察调查、被迫隔离,孩子才意识到这不是真正的幸福。

  结尾逃出家庭,找到好朋友,无法抑制地哭了出来,一起奔向她们真正向往的迪士尼乐园。并不是煽情式的矫饰,在冗长的日常后终于迎来一个人为处理的感情高潮(配乐、奔跑设计),但同时又指向另一梦幻与现实交织加剧的地方——迪士尼。

结尾奔向迪士尼

  奔向她们以为的真正理想乐园是怎样的呢?从小镇到城市一路由剪辑完成转换,不仅是差距的对比,更意味深长的是,跳出五彩玻璃罐里的小镇,真正的迪士尼乐园何不是更大的残酷乌托邦呢?

  《佛罗里达乐园》影评(五):《佛罗里达乐园》:一场残酷的成人礼

  观完全片,一个清晰的念头呈现在脑际:这绝不是一部单纯的关于小孩子,或说童年的电影。尽管同样清晰的是,影片充斥着以小女孩莫尼为首的孩子们的嬉笑奔跑,甚至他们的吵闹声可能会盖过观众对背景音乐的印象,但这背后所隐藏的、来自成人世界的抑郁和伤痛,显然与漂浮在其上的纯洁童真形成了触目的对比。所以,如果说它不是一部属于成人的电影,也是介乎于成人与儿童之间;它既是一次对美丽世界泡沫的无情戳破,也是一次对片中的小主人公们的残酷成人礼。而这场成人礼,是像凌迟一般,时刻都在“割着肉”,待到恍然大悟时已经不得不忍痛面对。 影片以迪奇带着他的两位小伙伴,莫尼和斯考蒂,去他新发现的一个好玩的地方开场。他们兴奋地奔跑着,跑在属于他们自己的乐园中——导演用了大量暖色用作空间造型,这也凸显了乐园的幻想气质。他们在这样的氛围中是自由、安全的,可以尽情地朝汽车吐口水、说着脏话,不用顾忌后果、不用考虑明天。此时最大的阻碍,可能只在于家长的那一声“迪奇,赶紧上来”。但那也并不意味着乐园的坍塌,那只是快乐的短暂藏匿。镜头视点跟随在这群小“探险家/幻想家”们身上,让他们带领着我们探索这片未知的领域(于观众而言),令我们在神秘的氛围中也体会到了早已遗忘的、儿时的兴奋,以至对这块“乐园”产生了十足的兴趣和信任。 视点转移,意味着权力的转换。当权力移交到平时就在控制这群小朋友的大人们身上时,我们见大人们之所见,感大人们之所感。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年轻单身母亲的窘境、一个旅店经理的苦楚,感受到每个人生活的不易,更知道了这片“乐园”无非是一家并不受待见的廉价汽车旅馆。于是,情况到这里出现了倒置:尽管对孩子们来说,乐园依旧是乐园,可除了他们之外的所有人——包括观众在内,便成为了因“乐园”之名所带来的压力的承担者、孩子们快乐幻想的守护者。这场成人礼的开幕仪式,已经在观众处不知不觉得到了启动。 成长的凌迟带来的疼痛,直觉都是要逃避掉的。莫尼们面对一所残破的、“不美好的”房子,可以用一把火让它从此在乐园上消失;听到陌生男人(嫖客)进入到自己的“家”,也可以用一张浴帘与之相隔开,似乎浴帘内的世界便就依然是纯净无暇。可是,当大人们正为着与朋友闹翻、没有钱生存而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这样天真可爱/自欺欺人般的努力与之比起来,显得是多么的徒劳无力。尽管画内的大人们还在不懈地为他们驱赶着恋童癖、画外的创作者们(以及观众们)也在用越来越多的暖色、舒缓音乐等延续着乐园的梦境,但当迪奇搬家、斯考蒂被门禁、再没有免费的快餐等一系列事件发生后,莫尼也开始明白了——乐园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美好。 所以,当当事人不再那么相信的那一刻到来时,被人们无限延宕的那一天也终于到来了——成人的那一天,也是乐园坍塌的那一天。这意味着离开,意味着剥夺,意味着消灭“非成人”的一切事物。因而最后,莫尼面对珍妮丝的落下的泪水,成为了世界上最珍贵、也是最真挚的泪水:那是在背负压力与磨难、历经苦痛与煎熬之前,对曾拥有的、世间的(乐园的)美好所写的一章发自肺腑的悼词、唱的一首感人至深的悲曲。 但是,这毕竟是好莱坞。这一在现实中虽不至于如此残酷、但每个人都会面对的成长阵痛,在影片中被扭转、美化、升华了。珍妮丝牵着莫尼的手,一路狂奔——正如片头那无忧无虑的狂奔一样——奔出原来的、已成空洞的能指的“乐园”,进而奔向了下一个真正的乐园:迪斯尼乐园。要知道,这个乐园可是大人们都曾进入失败的(那对巴西夫妇)。没有了“四百下式”的、止步于荒凉海滩的茫然无措,莫尼们的奔跑所换来的,是永葆童真的圣洁之地。 不过回头看来,抛开好莱坞式的梦幻/大团圆,在这成人礼之外,或许创作者也并不打算渲染外部世界的残酷,甚至也并不总认为它是残酷的:人与人之间真情犹在,理解与对话尚能顺畅进行。就像那几只矗在门口的鹤,我们也完全能够像它们一样,闲庭信步在人间这片“乐园”里——如果你原意把它称为“乐园”的话。

  《佛罗里达乐园》影评(六):童心的强大

  不管现实生活有多残酷,小孩子依旧是可以为一个冰淇淋开心一下午的生物,不管自己的处境多么糟心,只要有朋友的陪伴就能无忧无虑地奔跑欢笑。不得不佩服童心的简单和纯真,长大的我们想都不敢想这种乐观。 尽管妈妈是个坏榜样,但母爱是天性,当妈妈陪孩子玩耍时,笑得也像孩子一样开心。大概这就是童真的力量,能让一个自身难保的母亲拼尽一切维持着自己和孩子艰苦却能够苦中作乐的生活。一句“我不能再进监狱了”让我们看到这个吊儿郎当的女人也会有责任心和人情味,她在照顾女儿的同时也是依赖女儿的吧,有些时刻想想女儿的笑脸,发现不能为所欲为。

  愿所有儿童在苦难中保持单纯。

  《佛罗里达乐园》影评(七):一部关于孩子的成人电影

  从《橘色》开始关注肖恩·贝克导演,他对于底层人物的关注使得其能够挖掘出一些更加贴近生活的素材。正如此片一样,佛罗里达的迪士尼乐园原本被称为佛罗里达项目,但影片关注的是在于这个天堂之下的阴影区域。

  导演对于色彩的运用从橘色就可以看出来,而此片更甚。紫色成为了这个乐园的主题颜色,紫色既有温暖的感觉,又给人有危险诡异之感,而这种颜色很好的暗示着这个贫民汽车旅馆的模样,既给那些低收入者一个温暖的家,又是一个脏乱差的鱼龙混杂之地。

紫色的汽车旅馆

  导演对于逆光的运用在橘色中可见一斑,在此片更是体现的淋漓精致。也许是低成本影片的缘故,导演不得不培养对自然光运用的能力,而magic hour 是所有电影人趋之若鹜的对象。我们可以看到好几个镜头:母亲Halley带着孩子Moonee在夕阳下行走的唯美镜头、Moonee和小伙伴在夕阳下奔跑的镜头,保安在夕阳下走出房间的镜头······夕阳的残影本身和影片气质很搭配,夕阳本身是美丽的,但是它的美丽只是昙花一现。因此这样的夕阳逆光运用是的镜头本身就不局限于美了。

母女逆光

  在叙事上,《橘色》关注一对变性的性工作者,并没有清晰的主线,这种叙事方式在《佛罗里达乐园》中得以继承。故事的主要故事线非常简单,讲述了母亲Halley和孩子Moonee求生存的故事,从一开始和这个旅店环境格格不入,到后来无法支付房租而卖香水,但被驱逐,不得不卖淫来换取房租。而因此被调查,和女儿分离。影片的故事更多成片段式,导演的叙事方式也倾向于与碎片式,不仅是场与场之前,即便是在同一场内,导演也通过镜头的剪辑,来呈现演员的状态。在这些场景中我恍惚间看到了娄烨的影子。而这样的叙事方式反而回到了生活的本身,没有强烈的目的性,通过呈现一种状态来表达导演的意图。这使得影像本身更具有说服性。

简洁版时间线

  但是通过列出节拍表分析后发现,导演把故事的发展隐藏在了这些片段之中。表面上看这是一个讲孩子的电影,但从节拍表上看发现其实这是一部讲成人的电影。因为孩子沉浸在乐园之中,而筑造并守护这片乐园的反而是那些不愿意屈服给生活的达人们:母亲Halley是个粗口连篇的人,但是她愿意陪孩子玩乐,和孩子看飞机竖中指,陪孩子在雨中狂欢,陪孩子在暗夜中过生日。她不接受一个不爱孩子的男人,而为了谋生选择卖淫的时候也要给孩子一个保护的屏障;保安鲍比是这个旅店的“保姆”,他厌倦孩子的淘气,会赶走吃冰激凌掉在地上的Moonee,也厌烦不交房租的租客,让交不起房租的Halley滚蛋;但是他会毫不犹豫地驱逐一个看似有恋童癖的男人,他会担心孩子们看到而让在泳池裸露胸部的女人遮掩乳房,他会自己垫钱给交不起房租的halley,他也会在Halley被带走,Moonee疑惑的时候感到无助,在楼下抽起烟。所以这本身是一部观影成人的电影。

一起看大灰机鲍比和恋童癖

  相较于《橘色》正片的疯狂,片尾的神伤;《佛罗里达乐园》刚好颠倒过来。它一直平稳的叙述着旅店中发生的一切,而直到;片尾Moonee的朋友拉着她狂奔时,音乐响起,影片才开始了疯狂。而这样的选择使得影片观感会有风格割裂之嫌,不过相较于前面的压抑,在影片最后给予的情绪出口,孩子们跑向憧憬的迪士尼乐园,也是导演留给影片结尾的一丝善念,这样的结尾也让我想到了《嘉年华》中小米骑着摩托奔向远方,眼前是那座倒下的梦露雕像。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让人脑海中浮现出一个词:hope.

《佛罗里达乐园》结尾镜头《嘉年华》结尾镜头

  期待导演的下一部作品

  《佛罗里达乐园》影评(八):我也要一个魔幻城堡

  糖果般的色彩,迪士尼隔壁的汽车旅馆

  影片以三个孩子的喊名字开头:

  “Monee, Scooty!”

  “What?”

  “Monee, Scooty!”

  “What?”

  几个小孩子的日常可以说是非常勾记忆了,在楼梯底下舔冰淇淋,走一大段路毫不畏惧去探险,对着电风扇说话唱歌(就说你有木有过!!我这里我要笑死了!!现在我咋不这么做了,哎),他们也惹祸连连,讨取同情心骗吃骗喝,为了一场“篝火晚会”把一间废弃屋子点着火了,不知道是要夸他们机智勇敢,还是说他们富有冒险心胜过我们现实生活里那些庸人成年人。

  魔幻城堡汽车旅馆毗邻迪士尼,这里附近的旅馆名字都是童话满满,住在里面的人却是一些社会底层的人,有Scooty和他的服务生妈妈,Jancey和她的外婆、妹妹,试图维持旅馆和谐运行也经常帮助哈莉母女的经理,但他们却也非常可爱啊。

  哈莉总是大声喊话,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对一切都不负责任,麻烦来了便找一个临时的办法解决眼前之急,她全身上下的配色也非常多彩,粉色帽子,三种颜色的头发,薄荷绿的背包,哈莉,迈开你的大长腿,抱上你的小女儿在草地上、阳光里、暴雨下、暗夜里尽情奔跑大笑吧,哈莉不是一个勤奋的人,也许像那个嫖客所言,这里是个垃圾堆,这人是个垃圾,没有正常的工作,交不出房租,满口脏话,中指指死你,看你不爽打你一顿,把姨妈巾糊你店门口,甚至为了生存献身自己,一切都很欠缺考虑和不妥当。但她带Jancey去过生日,点上蜡烛,不远处烟花绽放(不知道是不是迪士尼的烟花秀),对Jancey来说,这是个很棒的生日夜晚,有三颗最真挚的童心同时存在,不管哈莉把生活搞得多么一团糟,对女儿的教育方式也值得商榷,但她对女儿真的在经济能力范围内做的很好了,简直是非常快乐玩耍的好朋友了,哈莉真的是太孩子气了。为什么这个世界这么操蛋,我要对你频频竖中指。我放浪形骸,却也寻找我的迪士尼童话、我的理想生活。看着哈莉总是想起麦田里的守望者,你是不是也想做一个守望者,把一些人隔绝在外,保护起孩子们,过一个童话,在暴雨里转他妈的旋转木马不要停。

  在这个佛罗里达的夏日,发生了太多,Monee的妈妈意外怀孕,Monee因为官方机构介入要被迫与妈妈分离,Monee跑了,她要跑了!一直觉得小孩子能有异常敏锐的直觉(Monee可是能一下子看出哪个大人要哭的小家伙啊)和惊人的爆发力(我现在还记得我妈第一天把我送进幼儿园我奋力逃脱老师的混乱场面),她不管不顾的跑到她最好的朋友那里,Jancey也不管不顾起来,这个以前柔弱温婉的小女孩被Monee也带坏啦,一下子抓起爆哭的Monee的手,穿过草坪,穿过花园,逃离吵闹的大人争吵、骂声、哭泣

  跑吧,跑吧,跑向迪士尼,跑向童真的天堂,跑向快乐和自由。

  第一次写影片感受,上文有错误和你有什么想法很高兴与你讨论,我受指教。

  《佛罗里达乐园》影评(九):“无害不罚,无害无禽。”

  “我最喜欢这棵树”

  “为什么”

  “因为它虽然倒下了,却还在坚强的生长”

  在这个被紫色包围的旅馆的遮蔽下,那些“倒下的大树”在坚强的生活着。这个比邻迪士尼的汽车旅馆,无数的旅客来来去去,私人飞机降落又升起。他们或许未曾留意过住在这里的人,这些被“肮脏、下等、粗俗”包围的群体,她们那么简单、快乐而坚强的在生活。有的人在所谓的乐园里,却不能获得快乐。真正的乐园既不是迪士尼,也不是有钱人才能独享的天空,而是这个被人鄙夷的未来乐园。它简单而纯粹、梦幻又美好。

  海莉放荡不羁、满口脏话、吸大麻、卖淫、偷东西、无数次被关进监狱。但作为单亲母亲的她,不管莫妮在外面闯了多大的祸,她总是庇护莫妮。在大多数人看来这并不是对孩子好的教育,但对海莉来说,这是唯一她能给予女儿的了。

  旅馆经理Bob看到伫立在公路上的鹤,走出旅馆以对待人的方式和它们说话。“嘿,孩子们。…无害不罚,无害/无禽”。或许也只有Bob没有用看禽兽的姿态看待海莉吧,他同情并理解她的不羁和粗俗,也以旅馆经理的身份变向的保护海莉。当有皮条客来找海莉还回她偷的手环的时候,Bob立刻以他们进行的不正当交易威胁、反击,使他落荒而逃。实在佩服肖恩贝克塑造人物的能力,Bob作为旅馆经理,他的老练、善良、机智都精准而生动的通过这场戏展现出来。

  无害之人不可罚,无害之人不论出身、阶层、等级亦不能以禽兽视之。

  《佛罗里达乐园》影评(十):眼中能看到彩虹

  将近两个小时的影片丝毫不会感到烦闷,反倒是意犹未尽。

  小演员们真的是太棒了,影片让我想到欢快的童年。舔冰淇淋那段真的是可爱,最后莫尔和珍妮丝哭着告别,泪目!迪奇搬家离开,爸爸分迪奇玩具给朋友,小孩子们丝毫不会感到忧伤笑着告别,因为有玩具,意识不到今日一别以后难以有机会再相见。

  威廉.达福真是个温暖的存在,真好。关爱孩子们,打跑想要诱拐儿童的坏人。关爱不成熟的妈妈哈蕾,在汽车旅馆帮忙交10$好使母女二人晚上有地方住。

  影片色彩丰富,营造一种乐园观感,贴合主题。固定镜头多次的使用,人物在画面走动,静中带动。莫尔坐在浴缸洗澡玩耍的镜头的多次出现,穿插在故事情节中,剪辑手法独特。

  讲述底层人物的生活,能感受他们苦中作乐,不会感到压抑,这是最直接的观感。小孩子眼中只看得到快乐的世界,贫民窟与迪士尼只有一墙之隔,贫穷富有孩子们眼中没有清晰的界限,只要吃饱喝足有冰淇淋,万事大吉。

  年度最佳。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jcjf/113375.html

推荐内容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