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教材教辅 > 考试类 > 【如沐爱河】《如沐爱河》影评10篇

【如沐爱河】《如沐爱河》影评10篇

来源:考试类 时间:2020-10-18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考试类】

《如沐爱河》影评10篇

  《如沐爱河》是一部由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执导,奥野匡 / 高梨临 / 加濑亮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沐爱河》影评(一):《如沐爱河》电影形式浅析

  为什么戈达尔说“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大旗虎皮老师的评价很好的解释了这个问题,他说”有的人在为电影涂抹色彩,有的人则在修理电影的本质,阿巴斯属于后者。” 的确阿巴斯的影片在我看来至少不仅仅是为了向观众讲述故事、传达主题或是有的人认为的表达一种诗意,这些甚至都是次要的,阿巴斯自己也曾说过“我惧怕讲述一个故事而成为一个小说家”。阿巴斯的天才便在于此,他不同于传统电影的叙事形式,回避电影的故事性。在他伊朗时期的几部影片中,他通过“影片中的拍摄”打破银幕的第六空间,将“观看自身呈现”,破坏了影片故事的真实性。导演有一部很实验的电 《 希林公主》,摄影机甚至全程对准了观看电影的观众。

  阿 斯的影像风格追求真实和自然,他的每部电影都像是生活中截取的片段,镜头中的一切好像在电影开始之前就已经真实存在了。叙事过程中经常刻意忽略事件的前因后果,因此电影需要观众留意每个画面,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中去洞察影片中透露出的信息,因此不同的观众可能就会创造出不同的世界。一千个人或许有一千种樱桃的滋味。如果缺少观众的介入,阿巴斯的很多叙事手法便会失去意义,用导演自己的话来说“一些故事应该有些漏洞,有些空白,就像填字游戏那样,是观众把他们串连起来。或者当然,就像一个私家侦探在一个案件的线索中去不断发现它们。作为导演,我依靠这种创造的介入,否则,影片和观众将会一同消失。”

  阿巴斯生前最后两部在异国取景的作品,其影像风格会不同于以往导演在伊朗国内导演的电影。本文想通过对《如沐爱河》电影形式风格的分析,试图说明阿巴斯在本片中是如何依靠观众的介入去完成一部电影——“一种与观众的创造精神共同完成的未完成电影”。

  1.叙事形式

  《如沐爱河》的故事发生在24小时之内,除了两处情节(出租车与卧室)在时间长度上有做省略外,其余段落的银幕时间和情节的实际长度是一致的,叙事被限定在了这段特定时间。和阿巴斯以往的叙事风格一样,从影片开始,人物就像被放置在了真实生活中一样,导演没有提前对人物和事件做任何说明。在这一模式下,观众无法被传统电影中故意制造出的“情节”带着走,反而被迫集中注意力留意电影中的每句对话和每个画面。

  本片这种叙事的方式有时还会带来一种暧昧不确定的表达。在开场酒吧里十几分钟的对话中,关于女主角的身份,观众好像并没有得到百分百的确定,但这场猜谜游戏必然激发出观众对女主角身份的窥视冲动。紧接着出租车内的段落中,导演给予对情节发展没有作用的出租车司机多个单独的中景镜头。在司机的镜头中,司机位于中间,方向盘位于左下,一个关键性的道具—右上角的后视镜被导演刻意放置在了画外。刻意的构图伴随着司机游移的目光,这个被隐藏的后视镜成为了焦点,在我看来后视镜似乎暗指着银幕外观众的偷窥欲。而司机透过后视镜到底是在看后座的女主角还是在观察路况,每个人的理解又不尽相同。

  如上述司机的镜头,导演通过仅仅表现每个人物的表面言行,而这些行为又没有明确的指向来达到暧昧的效果,观众通过对人物言行的观察,只能根据自身喜好和经验去探索人物的性格和想法,从而创造自己的真相。影片中老教授这个角色尤其如此,每个观众心里有着不一样的教授形象,而观众通过对教授的观看又反观了自身。

  2.影片的空间

  上文提到本片的叙事在时间上是连续的,因此影片更需要制造顺畅的空间来达成叙事的目的。

  本片开场第一段在酒吧的戏,绝不是一组简单的正反打镜头切换,导演通过精巧的场面调度,仅用了三个固定机位,便营造出空间的纵深感、层次感和开放性。通过人物的运动形成流动的空间,观众甚至还会想象到洗手间门背后的画外空间。在酒吧外面向里拍的第三个镜头,通过镜像反射出了酒吧外的空间,还与酒吧内部的空间影像形成了非常有趣的重叠。观众在固定镜头形成的注视之下更真实明了的感受到人物穿越空间的“运动规则”,运动又为观看创造了清晰丰富的空间层次。

  影片最后一场戏的空间设计也颇为有趣。这段戏中摄影机没有离开过教授的住所,而住所内的玻璃窗强调出银幕外的空间。画面中教授与女主是没有对话的,室内唯一的音源来自微波炉提示音。而贯穿本片的室外环境声成为了这段戏的最重要的视听元素,画外的声音配合画面中人物的活动,同时呈现了画内与画外的两个空间的情节发展,并用窗户的意外击碎打破两个空间的独立性,制造最终情节的爆发点。换作别的导演可能会选择平行剪辑去呈现这段戏。阿巴斯的这招不但轻易地制造了屏气凝神的紧张感,更强调了一种观看,电影此刻“并不是表现,而是一种服务于观看的吸引力”。

  影片中还有多处值得玩味的空间表现手法,如阿巴斯在多部作品中常用的—利用车窗分割空间的手法,还有几个固定长镜头中也巧妙地利用镜面(车窗、电视屏幕)反射,在刻意营造的静止注视下呈现出人物与空间的关系。

  3.声音的处理

  为了呈现身临其境的观看感,本片的摄影和剪辑都遵循着一种运动规律,从头至尾观众似乎都能感觉到摄影机的运动轨迹,画面很少随意跳到另一个空间去(除了几处省略时间的镜头)。因此在两个空间同一时间发生的事情,是拒绝用平行剪辑来呈现的。如同上一节中已经提到最后一场戏的声音用法,本片几次将声音的来源置于银幕外,与银幕上正在进行的画面形成两条平行事件。

  由于本片的写实风格,影片没有用到故事空间之外的声音,片中仍有几处巧妙的声音起到了制造氛围烘托情绪的作用。出租车内,在女主角从刚刚悲伤的情绪转而涂口红进入工作状态的时候,车内广播里一首带点风尘味的女声流行歌曲响起,成功地起到了配乐的作用。

  还是最后一场戏,导演把微波炉工作完成的提示音设置为房间内唯一的声源,在情节最为紧张的时候多次响起,这个多余且让人烦躁的声音加剧了戏中紧张的情绪,当结尾玻璃突然被击碎之后,所有的声音伴着这份惊吓全部消失,只留下了来自微波炉的那一声“嘟……”。

  本文主要谈了影片几处的叙事“形式”,而非故事“主题”。在我看来仅仅在形式上的探索就使这部影片毫不逊色于阿巴斯以往的作品。而我有限的知识和欣赏水平是远远不足以去说明阿巴斯导演的伟大。

  *本文参考并引述的文献:

  1.《特写:阿巴斯和他的电影》中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姆《一部电影,一百个梦》

  2.《宽忍的灰色黎明》中让-吕克·南希《电影的明证》

  《如沐爱河》影评(二):当爱不是爱

  我不知道爱是什么,但我似乎学到了什么不是爱,什么也许是爱。

  爱情这么复杂,浅尝而止未免太可惜。

  片子一开始就把你扔到许多谜团里面,你歪着脑袋眯着眼盯着屏幕。随着情节慢慢的发展,你似乎觉得谜团被一个个解开了,身体缓缓舒展开来,却在最后一个激灵,脑袋一片空白,在那一瞬间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关于他们的爱,

  爱不是因为我们需要与简单的陪伴,不是幻想出来的般配

  教授爷爷的邻居, 是一个一生未婚照顾有病的弟弟的老奶奶。她每天的乐趣就是透过小小的窗户看街道上发生什么。也许是教授总是出现在她的视线中, 她以为那是日久生情。她觉得他们是邻居,他们结婚就是最好的结果: 她还是可以照顾弟弟,又可以和教授互相陪伴。而教授在之前都是对她不理不睬,她总是那么无趣的讲些无趣的是是非非。她觉得他们很般配,她年轻时美丽,她与他都是单身。

  但这不是爱情,爱情如果只是如此,生活似乎少了好几分的色彩。

  爱不是牵强的接受,保持尊严

  女大学生对于男朋友的爱是被动的,或者说并不在意的,她在意的是她的形象和名声。 她在物质上确实有艰难之处,但不能作为敷衍男朋友的借口。 她也许喜欢以前的男朋友,正如她自己所说,他是空手道黑带三段, 他很壮,"我以前喜欢,现在不知道“。不喜欢的时候, 她任然保持着男女朋友。 她的老板告诉她要摆脱这个关系,她明明也想摆脱却任然没有与他讲明白。

  她害怕男朋友知道自己的工作,不是害怕男朋友抛弃她。她的害怕深之入骨,当她看到男朋友坐上教授的车子,她非常极不可耐的要教授告诉她发生了什么。

  这不是爱情, 爱情不是牵强,不是不明不白。

  爱不是买来的。

  教授爷爷花钱请女大学学生来陪伴他。甚至花心思去做晚餐,根据她的出生地做浓汤,当她睡着时为她拔去电话机的插头。一切看来他似乎爱她,但是他爱的也许是原来的妻子,爱他们俩相似的容貌。这在假设他很爱妻子的前提下。

  女大学生更不爱教授。她在酒吧听朋友讲笑话的时候,那么的不专心, 那么的不在意。在到教授家,为了“活跃气氛”却一脸的专注。 显而易见,都是伪造出来了。她甚至不愿意去尝试教授用时间做出来的晚餐和用心挑选的音乐。

  双方的对对方的爱,都不是爱情。 不管钱是收到的还是付出的,都是得不到爱的。

  爱是愧疚吗?

  当女大学生知道奶奶要来看她,并且出租车司机经过车站看到奶奶一个人孤零零的站在哪里等她的时候,她要求再次经过车站。 她睁大眼睛却还是流下眼泪。 她感到愧疚因为工作不能去看只在这个城市呆一天的奶奶。

  如果说,之前说的“爱”不是爱,而且也不是真的。这里的感情至少是真的,但是是爱嘛?仅仅为了对方掉眼泪?仅仅因为上司说工作重要,就放弃见一面少一面,千里迢迢到来又担心自己的人?

  爱也许是不允许别人说你的不好,尊重你的家人,放下尊严,为你争取更好的生活。

  女大学生的男朋友对她的爱也许算是爱情了。 他愿意娶她,虽然他似乎是整部电影里最不堪入目的人了: 他16岁辍学,有个小小的修车厂,社会经验不足虽然他知道这个城市是危险的, 他抽烟,像个小痞子。但是他却是那么的真实。

  他这么认真地与”外公"袒露真情。 他那么努力地去保护女朋友的名声,不惜打肿同事。

  也许爱情就是这么的不完美,爱情只是需要真心实意并且努力去付出吧。哦不,人都是不完美的,爱情却可以是完美的。

  无论如何,他们每一个人要么努力去爱,要么努力想被爱。却都可怜地找不到互相爱的人。

  关于音乐,

  女大学生来到教授家 去到洗漱间的时候。 教授扭开了音响,放的音乐好棒! 是那种理想的烛光晚餐的音乐:懒懒的, 温柔又不失力量,舒缓又不失节奏。

  y Ella Fitzgerald, like someone in love!

  关于镜头,

  导演很调皮。

  他知道你要看什么,就特意不给你看。你要看女大学生在酒吧里干什么,他偏偏给你听老板的电话。

  你要看女大学生在床上的模样,他偏偏只给你看坐立不安的教授。

  你要看女邻居的模样,他偏偏只给你看一副无所谓的教授。

  你要看楼下的男朋友在干嘛,他偏偏只给你看在房间里惶恐踱步的教授。

  最后在一声巨响中,教授倒下一半,你想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他就把片子结束了!

  《如沐爱河》影评(三):社会的冷漠

  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戈达尔——这个一生倔强的新浪潮风云人物在看过阿巴斯的影像之后如此感慨。回溯这并不漫长的电影历史,格里菲斯最早开创了电影许多复杂的手法和叙事性演绎,为电影真正意义上的诞生源头。之后,百花齐放的电影产业蓬勃发展,出现了如此多的流派和越来越复杂的电影艺术手法与技巧技术。但是,复杂的尽头是什么?电影百年诞辰的时候,阿巴斯受邀拍摄了一部短片纪念这个特别的日子,他用简陋的影像拍摄了一个简单的煎蛋的场景,以呼应最早的电影《水浇园丁》。 以《橄榄树下的情人》、《随风而逝》、《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樱桃的滋味》蜚声世界的伊朗大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用自己极简的美学主义彻底征服了世界。这种极简体现在视觉上就是影像风格的简单,场景简单,镜头简单,所有的视觉投递,都是一种最简洁的真实的反馈,如同我们双眼的凝视一样。体现在叙事上,则是剧情的简单,早期的作品,电影依然存在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只是故事性很弱,越往后,阿巴斯越来越削弱剧情逻辑在影片里的存在感。阿巴斯的影像,就像那部短片的意义一样,旨在反映真实的现实,一个中年人给自己年迈的老教授找小姐,在日本叫援助交际,小姐到了教授家后,教授发现眼前这位交际花长得很像自己家里一幅画像上的女人,于是一只年迈的公猴子对一只陌生的年轻母猴子便心生出一份有别于普通性交易的情感。小姐在教授家过了一夜之后,教授驾车带小姐去学校上学,却不巧撞见前来学校找自己女友的一只年轻公猴子,也就是交际花的男朋友。年轻的公猴子误以为年迈的老猴子是自己女友的爷爷,于是三只太空猴子凑到了一辆车里。 上了年纪的老教授看待事物自然有着与年轻人不一样的沉稳和老谋深算,但也许这不是做贼心虚而做出的伪装掩饰,因为教授和援交女大学生在头晚究竟有没有发生关系,阿巴斯在影片中对此故意做了模糊虚化:前一个镜头是援交女称自己太困,于是老教授很关爱的走到床前关了灯,下一个镜头是援交女在老教授车里昏昏欲睡,此时已是天亮。 你相信一个年轻的女学生就这么爱睡觉吗?教授和她有没有发生关系,也许只有阿巴斯自己心里才知道准确答案吧,也许,在阿巴斯心里,它本就无是无非,所以才故作虚化,不做表态。影片的最后,暴力突然爆发——那位识破骗局的男友在教授楼下扔了块石头,伴随一声巨响,玻璃窗破裂,老人扑倒在地。就在同一时间,影片结束了。就像一位评论者说的那样:“此后发生了什么我们永远不知道。教授想要什么依然是一个谜”(伊恩?布鲁玛)。他对少女明子的情感,似乎是恋人般的爱(却有着不可逾越的年龄的鸿沟)、亦像外祖父对孙女的亲情(又完全是谎言和伪装)。   男友咆哮着扔出的石块带来的一声巨响,击碎了所有的尴尬,击碎了包裹着电影的外壳。   直到最后,在这部电影截取的时间中,老人对少女之爱是否存在,为何存在,仍然是不解之谜。对阿巴斯来说,片名叫做《如沐爱河》的关键在于“如”——就像在恋爱之中。如果说,“爱”是本质,“像爱一样”也许就是表象。阿巴斯说,爱不像光明与黑暗、生与死那样容易判断。——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本质难以捉摸,而表象更容易被看见、被接触、被感受。

  《如沐爱河》影评(四):如沐爱河,阿巴斯被低估的杰作

  今年7月4号,伊朗著名导演阿巴斯去世了。电影界有一种说法,“电影始于阿巴斯,而止于阿巴斯。”《如沐爱河》是阿巴斯晚期作品,视野已经离开了早期作品所着力聚焦的故土伊朗,而是对准了东亚光怪陆离的大都市东京,探讨的是大都市里人们如何安放情感。这部影片的命题具有普适性,和《东京物语》一样,几年前的东京,可能就是现在的北京。故事背景挪到北京,一点不违和。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在阿巴斯电影谱系中的位置被低估了。

  《如沐爱河》影评(五):到日本也很阿巴斯

  “电影起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好多年前,法国大导演让.吕克.戈达尔在看过这个伊朗人的《橄榄树下的情人》和《樱桃的滋味》后,不免发出其典型革命性口号式的赞美。

  曾几何时,阿巴斯以及其所代表的伊朗电影,几乎成为世界电影艺术的代名词。它们以简单的故事、朴实的形式,再现出社会生活的面貌,并让观众每每深入背后隽永的主题,独立于政治、战争等话题性内容,处处体现着艺术自律性。那么阿巴斯就是伊朗也只能是伊朗吗?

  2010年,这位大师的电影故事首次离开故土,走向意大利托斯卡纳,并首次运用明星朱丽叶.比诺什,完成了电影《合法副本》。我们发现虽然场景是意大利的,但电影风格甚至电影本身依旧是阿巴斯的。这次在戛纳的新片《如沐爱河》,一个彻彻底底说着日语、讲述东京援交文化的故事,依然是完整阿巴斯模样的。

  故事关于一个靠援助交际在东京学习生活外地女生的一天,她的专业社会学也有着某些可以延伸想象的空间。夜晚到来,她得被黑社会模样的中介安排一单新生意,去城市的另一端,找一个“肯德基爷爷”模样的老教授。她实在太累,又不敢去火车站直面突然来访的奶奶,好不容易到了教授家里,倒头大睡。第二天,教授开车带女生回学校,遭遇了姑娘的正式男友,于是,不解真相的小心翼翼试探让有趣的剧情渐渐展开。

  一个不能再简单的当代城市故事,肯地基老爷爷几乎成为了女生的心灵导师,都还没来得及和自己花钱找来的姑娘有哪怕一丁点的实际接触,故事就在高潮的到来中嘎然而止。

  “如果我在日本拍电影,人们就无法指责我在为迎合西方观众而拍片。在日本拍电影就和在伊朗一样,不管演员是说日语或是波斯语,对于西方观众来说都需要字幕才能理解。”阿巴斯解释到日本的原因。而在此片的法国制片人马林•卡密兹多年的观察中,他发现,“对阿巴斯来说,拍摄《如沐爱河》期间时刻留意的,就是提醒自己不要在故乡伊朗之外的地方忘记原来的自己。我认为所有的艺术家在本质上都是扎根于自己的故土,但同时我们却希望从他们身上看到全世界都能接受的东西。如何避免让身处夹缝中的他迷失方向?他怎样才能坚持真实的自己?阿巴斯在《合法副本》中已经交出了完美的答卷,甚至有些美国和巴西的影评人评价这部电影本质上就是一部伊朗片。”显然,这一次说着日语讲述日本文化的《如沐爱河》,依然是一部只有阿巴斯模样的伊朗电影。

  那么,什么是阿巴斯模样呢?它就是那些超长镜头下微妙发酵的人物现实关系和情绪变化。体现于《如沐爱河》中,它是援交女生在酒吧中与男友漫长的电话辩解,是出租车穿越东京中看到奶奶身影的悲凉心境,是老头在自家房间中谨慎的行为活动,是开车去学校时的嘘寒问暖。

  至于其背后是否还有没有什么隽永主题,那就全看观众自己的解读。

  《如沐爱河》影评(六):2013 - 10 - 28

  今年看过的电影恐怕都上不了三位数,至少一半都是院线的爆米花片或者打牌伴侣。

  这部算是留有印象的好电影了。like someone in love,如沐爱河,不能再切题。

  像是一个完整的圆,里面的任意两人之间都有若有似无的感情。援交少女和爷爷客户,援交少女和男友,爷爷客户和他逝去的妻子,爷爷客户和邻居阿婆,援交少女和千里寻她的亲人。

  之前看完《质数的孤独》,我听小妹说了她和一个人之间的事,就和电影里那样,情绪宛如天平两端的水,在互诉衷肠之间倾斜流淌。很是奇妙。

  回到《如沐爱河》。阿巴斯的诗至今记得: 旭日跃出/东边天际/我的爱意啊/仿佛退去/一些。跟现在不太一样了呢。

  大师有一点让人钦佩,拍摄技巧啥的是要学学。表现援交少女无法面对亲人,啥也不说,就让亲人等在广场上,浓妆少女在出租车上绕着广场兜两圈,结束。想到自己拍的那个微电影,我说表现下亲情,只要把镜头对准桌上一张全家福就行了呗,对话要那么多屁话干嘛。当然是没被采用,呵呵呵。

  《如沐爱河》影评(七):Like someone in love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如果预想到她会说谎 一开始就不应该逼问她

  男女主角 表演到位 镜头没有多余 戏份很足 台词精彩 阿巴斯的电影就不要说剧情怎么怎么地 人家拍电影是有这么一件事 你们去探讨吧 留给观众的空间太大 评论家就喜欢这样的电影 所以这种电影经常拿奖 但是阿巴斯自己肯定不是给评论家看 那句经典的话 电影结束于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个人观点 很喜欢

  第一本人就很喜欢阿巴斯的电影风格 镜头有一种独特魅力 算是一种牵制感 还有这电影的表演并非表现主义 而是给人一种真实感 存在感 当然还有他对录音和混音的录制 也是有一种独特魅力

  第二这故事并不像阿巴斯之前的那些故事和我个人距离很远 这部主角说是那老头 但是我看到了和我处在类似于同一状态的年轻人 加赖亮说的对白简直是最适合现在年轻人现状的

  第三女主角在电影里很美 我后来查了女主角 高梨临 其他照片或者电影里 并不觉得她多美 但是这电影里的她 是最美的 个人觉得最美的时候 是在教授家从厕所出来 两脚并在一起走路的背影 和那几句对白 那场戏足够给像我们这样的单身男性留下足够的意淫空间 但是阿巴斯怎么觉得 我不知道

  第四男主角加赖亮在电影里干的事情 我看的时候感觉很熟悉 慢慢回想 我也因为一个女人因为某件事情砸过玻璃 但是没有砸过汽车 因为我赔不起 我也没打过她 其实男主角并不是要见到她要对她做什么 他在某方面是恨自己 又想让女主角知道 这是一种扭曲心理 所以教授说的对 你现在还太嫩了 不适合结婚 等你不再质问她 或者接受她的回答的时候 才是你结婚的时候 对白太精彩 不一一分析 个人观点

  如果预想到她会说谎 一开始就不应该逼问她

  《如沐爱河》影评(八):对不起,请再绕一圈吧

  阿巴斯虽然是伊朗导演,却导出很日本味的电影。日本电影最擅长的就是在布局小人物的家常事里探讨人生。电影围绕着三个主线人物:在东京不得已靠援交的女大学生明子,占有心强烈有暴力倾向的小年轻男友,及退休的老教授陆续展开他们的故事。

  电影开放式的起头,我们不很清楚从乡下到东京的明子是如何从学生变成靠援交少女。但借着她外婆的来访及她对皮条客及男友无理纠缠的无力反抗,我们知道明子是一个个性懦弱善良的年轻少女。卑微的出生,懦弱的个性却又有一份出众的面貌身材。这样的女孩送到东京这个大染缸基本就是羊入虎口,差别只在被哪只老虎吃掉罢了。

  明子的男友应该也是一个出身无权无势的小年轻,早早辍学进入社会在修车厂工作。自食其力,一门心思要娶明子好完全占有固然无可厚非,但小年轻自己也知道如果不缠着明子恐怕再也不可能找到这样漂亮的女友。可惜这样的女孩到底也不是小年轻养的起的。明子对他除了男性健壮的身板有些吸引力外,明子对男友更多的是怕及无力拒绝。从几场戏里我们知道明子和男友几乎没有什么思想上的交集。两人的不和谐从电影开始贯穿全片,破裂再所难免,只看什么时候爆发罢了。

  退休老教授生活优裕,有着受人尊敬的地位。这从多个副线人物的态度上都反映出来。他有明子,小年轻都没有的地位及物质条件,却年华老去,孤独无亲。明子被刻意安排接待老教授,是因为明子貌似老教授死去的老婆及从未出现的女儿。老教授对明子的来访不是单纯的性需求。他期待明子的到来,还特意准备了美酒佳肴,音乐烛光(虽然明子对这些都没兴趣)。他对明子既有像年轻时和妻子约会的往日情怀,也有些像对孙女般的怜爱心态。电影里虽然没有演出老教授及明子之间的任何性爱情节。但从明子的主动宽衣解带,导演特意展现两人第二天都困的不行的情节。及老教授回家后在客厅里整理本来应该在卧房里的毛毯,且整理中毛毯里忽然掉出一条少女的手链来看,应该属于此处删去一千字的手法。两人应该还是有了亲密的接触,这也对后来的剧情发展更有说服力。明子及老教授对小年轻爆发后的惧怕,如果不是有些暧昧的话两人应该可以更理直气壮的面对。当然这只是我的看法。阿巴斯特意隐去两人晚上到底有没有发生什么事,却又留下很多模棱两可的线索恐怕就是故意要给观众增加想象的空间。

  老教授对明子也的确是有心的,这从多处细节里都可以看出。从开始夜店老板介绍给明子就特别说明子去了一定不会后悔;第二天老教授特意开车送明子去上学并在路边等她考试结束;及后来明子挨打求援时老教授二话不说放下手边的工作立刻去接明子。电影展现的完全是一个追求异性呵护备至的恋爱心态。不是说牵起爱人的手好像回到十八,九?老教授的状态真的符合 "Like someone in love" 。

  副线人物还有

  来访外婆:借着明子的电话留言里诉说明子家乡里已风闻明子及琴美在东京不是单纯的学生。但他们对残酷的现实却无能为力,就是来了连见上一面都难。

  夜店老板:对明子来访的外婆他说:“见了又有什么用,妳是不可能让她高兴的”。对明子男友他说:“你继续这么下去,以后的生活会很痛苦”。老板的出发点虽是为自己的生意但的确是明白人。明子在学业及援交的夜生活下煎熬已属不易,还要应付多疑的男友。这样的男友对明子现在的处境是没有帮助的。

  出租司机:心知肚明,冷眼旁观送明子去老教授处从事性交易。这在东京夜生活已是见怪不怪。司机看着后座的明子眼中似乎有泪光,不知是否想起自己远方的女儿是否也在为生活受委屈?

  邻居大妈:一方面衬托出老教授虽年迈还是很有地位受人仰慕,也侧面给了明子一个来访孙女的身份(虽然是假的)。当然也有些搞笑的喜剧效果。

  电影最后一幕在展现了老教授心理的复杂心情,他的怜爱,欲望及恐惧中随着打破玻璃的那一声中戛然而止。阿巴斯又用开放式的结局给观众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我看到影评里有认为小年轻的石头一击打死老教授的,这大概是那种觉得老不修该死的心态吧?我不同意这是阿巴斯设想的结局。但开放式的结局最大的特性就是让观众们自己发挥想象力,你想脑补怎样的结局都随你!

  电影结束了,但是却让人停不下心思索,回味。我看了豆瓣上所有对此片的长评,真是百花齐放。很多人看了以后都有不同的领悟,大多数也都有他们的道理。好的电影就是一种艺术的展现,能激发这么多的反响本身就代表了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作品。

  后记,阿巴斯的电影手法: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有趣的手法。影片开始不久明子经过祖母站立等待的广场雕塑,让司机绕行一圈却无法下车相认。后来明子被男友打伤向老教授求教,老教授开车看见了女孩,却因为街上无法停车只好又绕行一圈。女孩绕了一圈不认真的祖母,假的祖父反而绕了一圈来救女孩。

  《如沐爱河》影评(九):如同报纸上的新闻

  故事简单讲,老人花了钱,应援女郎去服务,这是一种平等的交换。援交女郎,选择不去见姥姥,选择欺骗男朋友,但通过工作获得报酬,是出卖身体和道德换去钱的平等交换(在她看来平等,因为老板没有强迫她一定去,如果她觉得不值可以不去,或者可以在火车站见姥姥)。男孩子,想得到女孩子纯洁的爱,但没有钱可进行交换,所以无法得到。

  年迈的老人,生活富裕,习惯利用经验应付社会的事物,对待工作也不那么急迫。说着“事缓则圆”,以自己的那一套应付着极速变化的社会,以为一切尽在掌握。于是被身后的车笛急切的催促着。

  冲动的年轻人,当得知被骗以后,恼羞成怒,失去了理智。

  应援的年轻女子,被迫不能去见姥姥,又被男朋友狠狠的揍。面对男朋友,她也觉得羞愧,抬不起头。看来做援交女郎,也并不是被日本社会广泛接受的事情。是处于道德批判下的事情。

  导演没有偏袒哪一方,只是如同拿着DV记录了一切。故事如同刊登在报纸上的新闻。记录了日本现代社会的一个现象。“应援女郎应该如何应对工作和生活。”

  故事没有电影般的结局,可以想象,老人自以为正确的编造了一大堆谎言,自己把自己弄得陷入泥潭,晚节不保。女孩失去男朋友,继续或者停止这份工作。男孩子,恼羞成怒,仇恨这个社会和利益既得的老人。

  似乎会得出这样结论:这三个人,仿佛都成了受害者。

  最后的答案,又只能是“这个无情的社会”吗?人性和道德在一切都明码标价的社会里,真的可以贴上标签贩卖吗。或者说,在这个社会又是很公平的,只要你想得到需要的,都可以通过自己现有的去交换。

  《如沐爱河》影评(十):窥视

  就但电影本身来说完全是一种压抑性质的 总是让人去猜想下一步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 就比如 手链掉下来后 后面会怎么样 其实这些都无所谓了 无论老作家做的海鲜汤有多美味 无论男朋友的言论有多直白充满大男子主义 生命无常不是一个有意义的开始

  电影开始在酒吧就已经交代明白了所有人物的特点 多疑的男朋友始终不信任女友 之后女友和老板的谈话就已经让所有人明白多疑是为了什么 老板让女孩了断 结果女孩始终犹豫不决 老板告诉女孩是一个不会让你后悔的人 也说明了 老作家不是需要肉欲的人平常人 很奇怪不是吗 就算这些信息给足了你 你还是希望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那就是窥视 老作家到酒的时候的好奇心 促使他时不时的看屋内那个不按她自己套路走的女孩 那个只能让祖母等在人群中自己在出租车内窥视的女孩 看到女孩下车但也仅仅是远处窥视老作家的男朋友 就算上车了 也没有敢正眼看老作家 很有意思不是吗 以及那个寻求自己梦想的窥视女邻居

  而且语言上也真的很直接 这真的让我觉得很意外 从开头开始 每个人的语言都很直接的表达了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 这与他们所有人的行为都很背道而驰 所有人都是很尊敬的状态 但是语言上总是很有力的插入主题 或者很夸张的表达了自己意思

  中的来说是值得回味的电影 真的很有意思 无论传达的什么 真的很有韵味!

  说实话我真的没有怎么正确理解电影 我真的还需要在好好理解一下!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jcjf/83547.html

推荐内容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